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心亭看雪客

湖心亭看雪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湖心亭看雪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1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2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个高洁之人,灵魂有香气,居室亦有香气!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所求,有所为,有所忠,方不枉此生!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莽莽红尘,出淤泥而不染者,几人?

《陆游书巢》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察看),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与书为伴,一生足矣!

《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每一个泰然自若的人,都有颗饱经沧桑的心。

《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还是玉,人不知上进,修养和学识便会有所缺失。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3篇

那么,如何寻找两个端点间的平衡呢?“文言”、“文章”、“文化”这些要素何者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著名特级教师袁卫星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是指牢牢把握住文言文教学的宗义,即文言文教学首先是古代汉语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水的灵动”是指在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要从内在学习、意义学习和自发学习出发,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具体的学习中,该怎样做到“灵”“稳”结合、融会贯通呢?这里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一.多读多诵,积累“文”的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崇尚诵读与积累的佳话。其实,我国历代的蒙童教育的秘诀也正是如此,文章意义先不去讲,先读个滚瓜烂熟再说。朱光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各种技艺都有各自特殊的筋骨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筋骨的技巧,诵读也是这样,“朗诵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可见,文言文语感就是勤奋刻苦读出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不在此时积累一些人类文化精华,储存一些经典篇章名句,又何以厚积薄发?流畅的语言,生花的妙笔,深邃的思想岂不都是空中楼阁?因此,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文章的感情,精读、细读、研读、诵读,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这样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为此,刚一接触课文时,可不必急于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读、读、读,读个十遍几十遍,直把课文读通。但要把课文读通,对有些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还需对学生的朗读提出要求和指导,方能使“沉稳”与“灵动”并兼,否则那就是一种囫囵吞枣。

如学生的自读会存在读音和节奏处理的错误,那就需教师的范读做模本,如“沆砀”的读音,“毳”的读音,文中的“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节奏等,随后学生的放声自由读那就是一种强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再给课文配上图文,配上背景音乐,美景、美文、美图、美乐,生动再现文本的基本情调和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学生自然也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而像“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天涯得遇知音的欣喜之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连接的紧凑感及浑然一体、混茫壮阔的特点,则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

总之,读之以乐、读之以趣、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体现沉稳,积累语感,也在读中感受灵动,感悟文章。

二.重视积累,夯实“言”的基础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形式,与现代汉语在用法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帮助学生消除阅读障碍,完成对文言文文本表层意义的解读。而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也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但因此认为文言文教学只是字词句的分析、讲解,只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只是机械化的操练,而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拒绝。是的,文言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夯实“言”的基础,并在阅读的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是沉稳。但如果能做到在落实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智能,那么就是一种灵动了。

《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学的重点字词有:一词多义的“一”、“绝”、“是”、“强”,词类活用的“客”等,且均已在前面的课文中学过,那就不妨指导学生通过分类积累做卡片和通过比较积累做摘记等方式以落实“言”的通晓。如“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的理解,可以联系《口技》中“群响毕绝”的“绝”,《三峡》中“哀转久绝”的“绝”,这几处都当“消失”讲;而《口技》中的“以为妙绝”的“绝”是“极,极点”之意,《桃花源记》中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绝”是“隔绝”之意,《三峡》中的“沿溯阻绝”的“绝”是“断绝”之意,“绝多生怪柏”的“绝”是“险峻、陡峭”之意。一张卡片,既加强了知识的连贯性,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

三.品关键词,探寻言文合一

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但是语言上的障碍使学生在阅读时望而却步,文化上的隔膜也使学生情感上产生疏离。因而字词落实和文章理解两方面都不可偏废。没有基本的字词功夫谈不上消化理解,不理解领悟,只掌握零碎的字词常识,学生也拒绝学习。怎样才能唤醒沉睡在作品的情感体验,并让它在碰撞与交流中与千年之后的人们产生共鸣呢?笔者认为从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入手,抓住关键、核心词语,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既可引导学生对“文”的认知,从表面走向纵深,也可加强学生对“言”的理解、体悟,避免对文言知识的机械死记,从而由呆滞走向灵活。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侨寓杭州时所写。要把握文章的情感,就得抓住一个字“痴”。“痴”当解为“痴迷、迷恋”。“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引导学生抓住“绝”和“独”可以想见张岱的痴行。而“痴人”眼中的“痴景”亦是别具风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个“与”连接紧凑,渲染了天地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之景。可以引导学生读,多次地读,自然会读出浑然、苍茫之感。而“痕”、“点”、“芥”、“粒”这些量词所起的艺术效果,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雪后之景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慨: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进而感受到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味,这是作者“天人合一”的思想流露。一“痴”字正是作者的人格体现――痴心自然,清高自赏。这样,通过一个“痴”,连缀且落实了文中的多个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更是让我们感受了张岱的闲情雅志以及他对人生渺茫的深刻的感悟。

四.知人论世,厚实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负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学在强调对文言词句理解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强调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湖心亭看雪》短短一百来字,淡淡写来,情致深长,在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淡的愁绪。为了理解这种感情基调,可引导学生注意注解介绍作者的“寓居杭州”,“不仕”,还有文中的“客此”、“金陵人”等,同时引入相关的背景材料加以验证。原来张岱独往湖心亭,在清冷浩大的孤独天地中,与天地与山水融为一体,因为他与朝廷与世俗格格不入。中国古代跟他一样的性情文人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这时让学生联系旧有知识,那么对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周敦颐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陶弘景的“未复能与其奇者”,学生自然脱口而出了。这样,紧扣文本,既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更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4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6课三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quē曦xī襄xiāng陵湍tuān

yǎn漱shù属zhǔ引凄异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襄:上。

(2)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疾:快。

(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6)属引凄异。属:连接。引:延长。

(7)哀转久绝。绝;消失,停止。

(8)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阙”“曦”“襄”等字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点拨:重点理解“自非”“亭午”“夜分”等词语。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点拨:重点理解“素湍”“回清”等词语。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点拨:重点理解“清”“荣”“峻”“茂”等词语。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回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

点拨:重点理解“属”“引”“绝”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内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点拨:这三段分别描写了三峡夏、春冬、秋等四季景色。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人名),北魏(朝代)地理学家(称谓)。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7课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鳞lín藻zǎo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歇:消散。

(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8课观潮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艨艟méngchōng乘骑jì舸gě

泅qiú僦赁jiùlí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方其远出海门。方:当……时。出:发,起。

(2)仅如银线。仅:几乎,将近。

(3)弄旗标枪。弄:舞动。标:树立、举。

(4)随波而逝。逝:去,往。

(5)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6)虽席地不容闲。容:许,使。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与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5.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

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的作者是宋朝周密。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30课诗四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荒秽huì荷hè锄候骑jì

都dū护燕yān然豚tún

点拨:注意多音字“荷”“骑”“都”“燕”的读音。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带月荷锄归荷:扛着。

(2)但使愿无违但:只。

(3)江人大荒流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4)仍怜故乡水怜;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归园田居(其三)》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使至塞上》中描绘出意境雄浑、浩瀚壮美的沙漠景象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渡荆门送别》中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亡云的美丽景象的涛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7.《游山西村》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使至塞上》一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默写《游山西村》一诗。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东晋(朝代)着名诗人陶渊明。

2.《使至塞上》的作者是唐朝(朝代)着名诗人王维。字摩诘,苏轼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5篇

1.给下面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中学生正处于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应该珍惜大好光阴,在刻苦学习中等待,攒聚日后“浪遏( )飞舟”的力量,为理想殿堂签下无悔的qì 约。

①遏() ②qì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2008年10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这次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大力( )循环经济法,努力()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法制观念和意识,为(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A.开启 宣扬 增强 推动 B.启动 宣传 增加 推动

C.启动 宣扬 增加 推进 D.启动 宣传 增强 推进

3.下面句子有两处语病,在原句上改正过来。(2分)

①“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合举办的大型公益。②这堂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③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节课组成,④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近四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4.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中国游泳“梦之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B.实行“领导问责制”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

C.天然溶洞深410米,钟乳妙悬,石笋奇立,怪石嶙峋,姿态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无数的奇观异景。

D.谈起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B.唐代文学家王维善书画,通音乐,他的诗被人称为“诗中有画”。

C.从文学常识的角度来看,《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有三点相同:作品中的“我”都不是作者本人;都是短篇小说;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

D.“唐宗宋祖,稍逊”中的“”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6.填空。(5分)

①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②“月”常常入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彩。

③神舟七号发射成功,翟志刚太空漫步,让全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填写杜甫《望岳》中的诗句)

④《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⑤“愁”虽然是一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但古诗词中却不乏以各种方式写愁的名篇佳作,且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愁文化”。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7.2008年10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在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坚持每天跑1000米以上距离,其中初中生1500米,高中生2000米。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让阳光体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①针对此次活动,出一期黑板报,把主要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针对此次活动,网上有人评论说“不人道”,你是怎样看待这次活动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个奥运,同样精彩。”2008年,由中国承办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均取得了圆满成功,如此壮举,全球瞩目。更令国人为之自豪,为之骄傲!很多网友发帖留言祝贺,你将发表什么样的留言呢?(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9~28题,48分)

一、阅读张渭的《早梅》一诗,回答9~10题。(3分)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9.本诗侧重写了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1~16题。(共12分)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余拿一小船 拿:_________________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___________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2分)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①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③,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④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尹文《大道上・田父得玉》)

注释:①阴:暗中。②畜:收藏,保留。③遄(chuá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④无何:没多久,不久。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邻人阴欲图之 图:_________________

②以献魏王 以:_________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2分)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19题。(共6分)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③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④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⑤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⑥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刘成章《安塞腰鼓》)

17.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选文第⑥段内容应怎样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舞蹈?请写出一种。(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回答20~23题。(共11分)

e时代生活如何异彩缤纷?

蒋秀娟

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科学技术实际上与老百姓的生活贴得很近,10月中旬举办的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展现着异彩缤纷e时代生活。

“看过《哆啦A梦》的人,可能会梦想拥有一个《次元袋》,可以随时从次元袋中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想飞的时候,拿出竹蜻蜓;上学来不及,拿出时空门。有了次元袋,大雄的生活变得相当方便。eUnoBox就像是你我的软件次元袋,我们可以随时从eUnoBox中取得你所需要的软件、文件、邮件,甚至惯用的操作环境(桌面设置、鼠标设置……)。究竟软件次元袋eUnoBox是什么东西呢?“eUnoBox可以是一个U盘,也可以是一个企业服务器。”北京优诺威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蔡学镛如此形象地比喻。

eUnoBox,PersonalEdition(个人版)让你将所需要的应用软件、文件、环境配置,全都放在U盘上,只要将此U盘插入任何计算机,这部计算机就像是灵魂附体一般变成你所惯用的环境,和你家里或办公室的计算机环境一模一样。更重要的是你的数据全都在eUnoBox的掌握之中,不会残留在别人的计算机上。

什么是最新最炫的数字产品?在数字生活馆你可以一饱眼福。它以“流行、新奇―领航者”的概念,带来了数字生活多姿多彩的应用,也掀起了一股IT节日旋风。

在展区,笔记本、U盘、移动存储设备、手机、移动电视等都呈现出体积越来越小、外形越来越炫、易携带的趋势。在华硕展区,电脑PC一改过去笨重硕大的形象,面积设计得比A4纸还小、超薄1.6公分,甚至还可以附挂在屏幕后方。不仅节省空间,而且也节能环保,其用电量仅20瓦/小时,比一般电脑的平均用电量少了90%%。

类似这样的娇小产品,不仅是华硕PC主机,三星、惠普、明基等著名厂商的迷你型产品也一一亮相。此次三星推出的一款迷你笔记本倍受关注,其屏幕大小只有10.2英寸,重量仅达1.19千克,并且内存1G,含120G的硬盘,售价却不贵,引来众多观众咨询。

除了在体积上不断追求便携,数字科技也在不断创新,惠普的一款全屏式触摸电脑就极大地满足了“懒人”们的要求。这是全球第一款也是唯一一款全屏式触摸电脑,惠普将人类最自然的“触摸”习惯带到了电脑的使用当中,让信息的分享更加畅通无阻。

(选自《走近科学》2008年10期,有改动)

20.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新型电子产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eUnoBox有什么主要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华硕电脑PC的“用电量仅20瓦/小时”,能否把此句中的“仅”字删去?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科学技术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本文的介绍却让人感到通俗易懂。试就本文的写作手法作简单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回答24~28题。(共16分)

为牛

刘兆阳

“对牛弹琴”这一成语,始见于《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味终”,晋代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众所周知,它比喻的是对愚蠢的人讲高深的道理,或指说话做事不看对象。实际上这种理解有断章取义之嫌。

南朝(梁代)僧《弘明集・理惑论》载:“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古琴曲),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蹀而听。”公明仪为一头牛抚琴,孰料此牛仍低头吃草,无动于衷。公明仪认为错不在牛,而是自己没有了解牛的习性所致。于是模拟蚊虫和牛犊这些牛经常听到的声音弹琴,牛便立即竖耳聆听了。所以,这则成语的原意并非是轻蔑,而应是理解他人,与“因材施教”说有相通之义。如东汉学者牟融,在向儒家学者宣讲佛经时,便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来释义,意即在此。现代养殖厂为乳牛播放音乐而使牛奶产量增加,就可以证明牛并非是对音乐充耳不闻的蠢物,而荀子《劝学》句“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也是为牛的有力佐证。

诸如此类转义的成语还有“难兄难弟”。《世说新语・德行》载,陈元方和陈季方两兄弟之子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为此争执不休,便去问祖父陈。陈说:“元方难为弟,季方难为兄。”这则成语的本义是形容兄弟俩才德都好,难分高下。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高老先生原是老先生同盟,将来自是难兄难弟可知。”而如今则衍变出新义――彼此共过患难或同处困境的人,或指两人同样低劣无赖,语义色彩可谓有天壤之别了。

这种本来是中性或褒义,而后转为贬义色彩的成语还有很多。如“左右逢源”,《孟子・离娄下》中本指学识丰富,运用自如,现多指待人处事圆滑;“变本加厉”,萧统《文选・序》中指改变其根本而加以发展,而今指情况(多指缺点、错误)愈加严重;“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中指有丧事人家的无人喂养的狗,比喻落魄不得志的人,现指无处投靠,到处乱窜的人。凡此种种语义转变的现象,仿佛在说明――人类越向前发展,表明不满的欲望越强烈。其实,去回溯探寻一下习以为常之事物的本源,也不失为一种返璞归真的乐事。

(选自《北京青年报》)

24.文章以“为牛”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例举了哪些语义转变的现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多处引经据典,任选取一处说明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写作(29题,50分)

29.作文。(50分)

湖心亭看雪客范文第6篇

这两类教材,一类是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三版)[1]、中级导游员系列丛书《汉语言文学知识》第一版[2](以下简称“国家版”一和“国家版”二)。一类是湖南省旅游局组织编写的(以下简称“湖南版”)。它共有三种版本:分别是“初版本”,即2002年出版,2005年修订的《汉语言文学》[3],“再版本”即2007年9月出版的《导游语文》[4],“三版本”,即2012年5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5]。“国家版”与“湖南版”篇章安排最大的不同有两点:第一,“湖南版”皆有“中国文学史”专章,且份量居全书各章之首。以湖南“三版本”为例,“中国文学史简述”就有两章,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一之多。而“国家版”就完全没有这个内容。第二,“国家版”专门辟有“普通话语音知识”专章,篇幅近全书的十分之一。“湖南版”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以上两点,足以提醒我们:对导游人员资格准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素质和水平、技能和技巧?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基于此,有必要谈谈该类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旅游

“国家版”《汉语言文学知识》教材的副标题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系列教材”。“湖南版”《汉语言文学》与《导游语文》的副标题则是“湖南省导游考试推荐教材”。笔者认为:不管“国家版”还是“湖南版”,对该类教材编写目的的认识应该保持一致性:即服务旅游和导游资格考试。而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因而,与其把为这类考试服务的教材命名为《汉语言文学》或《汉语言文学知识》,不如旗帜鲜明地将其称为《导游汉语言文学》。这不光是一个命名的问题,其深层次意义是: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中,应以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问题。教材既然是为导游资格考试编写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服务于旅游,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与深入推动的文化旅游,围绕旅游与文化旅游组织编写内容,安排篇章,以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专才教育为主。

二、突出实用

突出实用有两层意思:一是对直接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的知识,一定要精讲,不能遗漏。二是与提高导游人员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无直接关系的知识,要大刀阔斧删除,坚决舍弃。以“湖南版”的三种教材为例,“再版本”中有两章是很有实用性的:一是,第三章“湖南文化”,二是,第六章“导游语言表达”。前者对深入推动湖南本土文化旅游,意义重大。后者对导游从业人员的实际工作帮助不小。很可惜,在“三版本”中,竟被删除了。相反,“国家版”一字未提的“中国文学史”,在湖南“三版本”中却得到了极大地加强,由“初版本”和“再版本”中的一章,扩展至了两章。笔者认为,除了专门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学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及有关专业文史工作者以外,其他社会人员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学详尽的中国文学史。不用说从先秦到现当代的文学史头绪纷繁,内容芜杂,光是明朝一代诗歌,就有台阁体、茶陵诗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等。而且,所谓“文学史”,湖南版基本上只是人名及作品名,对其中很少部分作品也只加上了几句鉴定式的结论,缺乏趣味性和旅游专业性。如果在旅游文学史的框架下有选择地编入影响大的与旅游景区有关的一流作家作品,效果就会好得多。“再版本”的第一章“汉语言基础”较之“初版本”的第一章“汉语和现代汉语”,增加了“湘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知识点,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比较了差异,特别是语音。全文虽然只有200来字,但是,这对湖南人提升普通话水平,却很有实用价值。很可惜,在“三版本”中,也被删除了。

“初版本”和“三版本”都有专门的“写作”一章,内容包括“写作的一般原则”和“各种文体写作”两部分。全章分别讲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前两种共占十分之一的篇幅,应用文占十分之九的篇幅。应用文内容中有书信、请示和报告、通知和函、计划和总结、导游词等五大类,其中“书信”一项,讲了11种,导游词只占了应用文的九分之一的篇幅。11种中,除“一般书信”,“咨询信”,“求职信”、“电子邮件”四种与学习者个人的生活工作有较直接关系以外,另外的七种,都是旅游类专业学生不常用的。“湖南版”导游词知识只有“国家版”(二)导游词内容的十七分之一的篇幅,比较而言,“国家版”(二)的实用性就要突出得多。

导游人员的工作,一般要介绍景点大量的古诗词及书法名家用各种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很有必要粗线条地学习书法史、书法名家简介及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法艺术书体知识以及最重要的古汉语知识。因为旅游景点中的古代文学作品有较多的省略句、句子成分位置异常、词类活用等。可惜的是,不论是“国家版”或“湖南版”,这方面的内容均付阙如。

三、攻克难点

所谓难点,是指在某一领域里占据制高点地位的知识点,是该领域的关键点。攻克了它,就像棋局中下了一手妙招,满盘皆活。让它卡了壳,就会全局皆输。

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二节是“文字”,其中有个重要的知识点是“不写错别字”。怎样避免和纠正错别字呢?教材中只有这样一行短短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着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结合字音加以辨析”,这41个字,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何谓“表意文字”?“汉字字形和意义较为密切的联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看出?要讲清这些,怎么也绕不开讲汉字的“造字法”――传统的所谓“六书”。“造字法”讲得比较深透,错别字就可以大为减少。造字法就是这一节必须攻克的难点。例如“社会”的“社”,为什么是“礻”旁而不是“衤”旁?“初中”的“初”,为什么是“衤”旁而不是“礻”旁?掌握了造字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反四、反N,避免系列的错别字。原来,在文字学上,今天称为“视旁”的“礻”,是叫“祈旁”的,凡从“礻”的字,字义皆与鬼神迷信有关,如神、祸、福、祥等。“社”的本义是土地神,故从“礻”。而“衤”则是“衣”的变形,偏旁为“衤”的字,字义一般皆与针织、缝补、衣服有关。“初”的本义是“裁衣之始”,所以,“初”应是“衤”旁。“国家版”(二)的第一章“汉字与导游语言”就编入了造字法和甲骨文中的各类例字,在攻克难点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湖南版”(三版本)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难点共有三处:第一“入派三声”之后,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仄声字)的识辨问题。第二,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第三,何谓“平水韵”的问题。这三个难点,“三版本”也未能攻克。

先说混入了今天平声字中的古入声字的识辨问题。湖南“三版本”第128面提了两条。第一条是:借助《辞源》、《汉语大辞典》、《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汉字古今音表》等工具书查检。但该条不太可行。因为前两种工具书卷帙浩繁、价格昂贵,除图书馆馆藏,一般人个人难以购置。后两种则稀少,颇不容易寻访。而且即使拥有,查检也太费时间。第二条是“粤、吴、闽、湘、赣等方言区至今仍保存着入声,经过一定的学习,辨别平仄都不是很难的事”。该教材却将这一条大而化之,缺乏操作性。实际上,这个问题是近体诗格律知识中至关重要的头号难题。这个难题不能解决,就无法谈平仄。陕西师大的郭芹纳所著《诗律》[6]一书中的第七节有专讲“入声识辨”的内容。一共讲了五种办法,种种皆切实可行,简单快捷,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并附了不少学以致用的练习,对编写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有重要参考价值。

再说“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问题。这一问题,湖南“三版本”不仅未能攻克难点,而且有知识错误。该教材说:“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平仄相间无非是两种形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材在紧接其后介绍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就自相矛盾了。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中,就出现了连续“三平”和连续“三仄”,按音步划分形成的“平―仄―仄”和“仄―平―平”连续“两仄”和连续“两平”。因此,在近体诗中,平仄在一句之内的分布规律不只一种,而有两种。两两相隔只是其中的一种,可称“间隔式”。而“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的“平―仄―仄”、“仄―平―平”式,则是另一种。当代著名文史学者周振甫先生,在其相关著作中,曾将它命名为“错综”式[7]。

然后说何谓“平水韵”?该教材未置一词,只在讲近体诗押韵的相关规则时,用一句话提了一下:“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在近体诗的阅读和当代传统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实际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旅游类专业学生,虽然无需自己创作近体诗,但必须会欣赏、解说名胜古迹的传统诗歌,以及古人的楹联。所以,该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熟悉平水韵。例如:贾岛的名作《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时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它究竟是怎么押韵的?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理解。教材还有明显的错误说法:“我们在创作和欣赏诗词对联这类作品时,仍应按中古四声来掌握平仄……近体诗的押韵,一般依照平水韵。”不讲平水韵,就无法纠正该教材出现类似以上的错误。根据“中华诗词协会”的相关规定:允许“双轨制”。即我们今天创作近体诗,是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平仄和《中华新韵》的;对坚持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也不反对。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但是“双轨制”,只是针对今人创作的,而旅游类专业学生重在欣赏、解说而不在创作,故特别要弄懂“平水韵”。

四、深入浅出

所谓“深入”,就是要有学术水平,解说精准。所谓“浅出”,就是行文要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仍以“湖南版”(三版本)为例,其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的第一节“汉语概说”中的第五个知识点叫“现代汉语的特点”。教材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但若有较开阔的学术视野,在此之前,能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示汉语最重要的特点――它属于“分析语”,则更属高屋建瓴,能提升教材的学术性,即使之更“深入”。语言学把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综合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语序则比较自由。如斯拉夫语系中的俄语,拉丁语系里的英语等。另一类是分析语,其主要特点是运用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不使用形态变化。汉语,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分析语。这样,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汉语和外语的比较去认知和掌握汉语的特点。

再说举例。“湖南版”(三版本)在谈及“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的知识点中,虽举例不少,但都欠典范性,更无趣味性。“深入”了,但没有“浅出”。如果像陈蒲清、刘衍在《教学语法答疑》[8]一书中就同一问题举的案例:修改幕僚的奏折,将原文“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就要典范得多,有趣得多。奏折原文表达的效果是“败军之将”,改后的奏折表达的效果则是“百折不挠”。语序,在写作和生活中,就有如此神奇的表达魔力!在谈及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之一是“量词十分丰富”。这一提法,并不精准。汉语的量词除了十分“丰富”,还十分“形象”,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和“文学性”。如明代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描述西湖湖心亭的情景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就很形象,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对量词语法特点是揭示,光提“丰富”,就欠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