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第1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人口约有13亿人,占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国家。

2008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但是有几名奥运选手仍然在我心中。李小鹏,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做出了自己发明的李小鹏式。他从以前到现在获得了16个金牌,已经超过了李宁。他简直是个体操王子。当然还有姚明……他们为了祖国获得了许多金牌。他们这是为了什么?因为他们爱我们的中华。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发明了有土栽培。无土栽培。旱栽。水栽……在电视上我能看见袁隆平爷爷在那儿努力的工作着,我更清楚地看见袁隆平爷爷脸上的皱纹。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节目,主持人问袁隆平爷爷:“请问您为什么为祖国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袁隆平爷爷笑了笑,说:“因为我爱我中华!”

文花枝,大家都知道,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名导游,但是在一次车祸中,她完全可以自己先下车,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她要自己的旅客先走,她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他人,自己出来时她的左腿已经断了,她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有人说,她这样是为了上电视,有人说,他这样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不,她是因为她爱我们的中华。

还有,在地震中,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他,是一个人民教师,普通而伟大。在5月12日的下午,他,一如既往地赶往学堂灌输知识的泉水。就在2点28分,精彩的课没讲完,就感到强烈的震动。他察觉不妙,他赶紧将学生们疏散出教室,孩子们涌出教室,留下了4名学生。这时已经来不及了,他大喊:“快躲桌子下!”立刻带他们避好。此时,教学楼坍塌了……随后几天,消防队员赶到了这儿,当他重新洗礼阳光的沐浴时,所有人惊呆了——他,弓着的背,张开的双臂,保护着那些小生命。眼泪流了下来……他,谭千秋,一个伟大的人民教师,他这样做是为什么?是因为他爱我们的中华。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一、故事导航,诱发质疑习惯

“航”就是方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应该要养成那些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不要让空洞的“习惯”一词成为评价学生时扣的一顶“帽子”,而学生懵懵懂懂,不知所云。当然,并不是说面对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就生硬的讲解要养成这些习惯,老师要讲这些习惯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茁壮成长。而到了第二、三学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就要加强学生自我养成教育,从骨子里意识到那些好习惯会让你终身受益,将这些“大道理”融入故事之中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中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在中学一年级学习有理数时,刚开始老师只介绍了一些概念,袁隆平还都能听懂,可是当老师讲到两个同号的“有理数”相乘总是得正数时,袁隆平觉得蹊跷,他的脑子飞快地转着,可是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两个负数相加也得负数,两个负数相减也得负数,可是一相乘,负号就不见了。于是提出了世界级的难题“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呢?这个问题居然在50年之后仍然难住了获得中国最高科学奖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为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令世人瞩目的贡献,是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毫不含糊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铸就的辉煌人生。这样的故事是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精神诱因和内在动力。

二、示范引路,培养质疑习惯

教师自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无时无刻不把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挂在嘴边,但是空洞的说教第一次犹如海市蜃楼,让学生云里雾里不可琢磨,话说多遍淡如水让学生感到枯噪乏味厌烦至极。话说百遍不如一个好的示范,其实数学书中处处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示范,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养成学习习惯。如人教版第十册19页《3的倍数的特征》,老师先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迅速进入了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的状态,然后进行大胆的猜想,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学生讨论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就不是3的倍数,此时小精灵聪聪进行有价值的提示,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们进一步猜测,3的倍数与各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关系呢?在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结论。上述学生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了生动的示范。

还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发学生对应该养成怎样的学习习惯的思考。“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是一道全世界广为流传的智力测验题。在美国加州一群小学生解决了如下问题才给出答案:“这一事件是发生在加州还是尤他州?在加州打鸟不是犯法的吗?”“就算是犹他州吧!”“打枪人是使用的有声枪还是无声枪?”“算是有声吧。”“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发疼?“80分贝。”“树上有没有呆在笼子里的鸟?”“你还可以保证,没有残疾或饿得飞不动的鸟吗?”“鸟里面有没有聋子。也就是说,有没有听不到枪声的?”“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算不算怀孕呆在肚子里的小鸟?”澄清这一系列问题后回答:“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都不剩了。”同学们,你们会怎么回答呢?

三、模式创新,提高质疑习惯

让合作交流成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需要良好的合作方式和模式做保障,我在课堂主要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方式,这里的“师生”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老师”,一组扮演“学生”,学生组的同学一般是数学基础知识较为扎实,学习较为主动积极的同学扮演,每天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当天或者前一阶段学习的重要知识编成习题的形式“请教老师”,老师组的同学也可以用自己学习中的疑问“考验学生”,因为“师生”搭配完全是由学生自愿组合,既是很好的互助合作伙伴,又是互不认输的竞争对手,谁也不愿被对方难住,谁都希望开动脑筋考倒对方,同学在你来我往的合作交流之中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反思质疑的习惯。我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同学们通过自我探究掌握了两种列举方法和三种表达方式,通过练习掌握了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互质)时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到求最小公倍数还可以用分解质因数法――两个数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特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当学生进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仍然没有忘记探索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平时学习态度不怎么好的同学,下课后立即跟随我来到办公室,带着一种自豪又有点不太坚定的语气说:“老师,我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样可以求出两个的最小公倍数,我举了很多例子都是正确的,但我不知道到底正不正确?”“好孩子,讲啊!”“用两个数的积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像这样在合作交流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通用范文   居里夫人的名字家喻户晓、响彻世界;玛丽·居里的贡献功勋卓著、彪炳史册。一个出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普通家庭的女孩,用她不平凡的一生,改变科技进程,影响世界。她,有着对科学挚痛的爱、对皮埃尔·居里的伉俪情深、对两个女儿的新型教育。

  实验室里,凝心聚力,克服种种恶劣条件;名利场上,淡定从容,不受名目繁多的荣誉称号的桎梏。一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分别摘取物理、化学学科最高科学桂冠的伟大女性,是怎样度过这一生的呢?高高在上的伟人有没有值得今天的我们追随的一面呢?

  《居里夫人自传》短短60页,篇幅的简单、真实、自然,正如她本人一样,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求学历程、成家立业到实验室里的潜心研究、战场上的从容不迫。

  我用60分钟领略一位伟人六十多年的.风雨人生,合上书页的那刻,我感受到文字带来的力量与震撼,很多令后人顶礼膜拜、忘之却步的伟人先贤,都有着我们常人努力过后无法达到的天赋与成就,然而,她,居里夫人在物理界、化学界的开创性伟绩,我们可能无法企及;但是,她,面对名利、荣誉的淡定与从容;面对国难、战争的坚强与不屈;面对生活的坦然与平静;对女儿教育方式的独特等,都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的生活方式、美好品质。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通用范文   寒假里,我阅读了一部世界经典名著《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在世界上家喻户晓,她是人类科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起居里夫人,大家都知道,是她发现了“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巨匠,她的生平表面上看起来一帆风顺,实则异常艰难。

  当居里夫人还是那个叫玛丽亚的女孩时,她天资聪颖,俄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可是她读两遍俄文诗歌,就能一字不误地背诵出来。更可贵的是,她学习专心致志、忘我投入。为了支付姐姐在国外的读书费用,十八岁的她只身去偏僻的乡下做家庭教师。她二十四岁去巴黎寻梦时,由于生活的清贫,学习的过度用功,常常晕倒,可是即使如此,她却不去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继续勤奋刻苦学习着。

  居里夫人就这样一路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着,一路不知道疲倦,不畏艰险地踏着自己搭建的天梯向着成功的顶峰攀登着,不断地折射出她那非凡的光辉,照亮着他人,照耀着世界。她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却影响着后世千千万万的人,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

  还记得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妈妈给我报名上了书法学习班,一开始,由于刚刚接触毛笔字,写的非常难看,点不像点,横不像横,好端端的一个字,被我写得七扭八歪,于是我就不想练了。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他告诉我,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坚持,都需要有耐心,并不怕吃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在老师的教育下,我认真的从点、横、撇、捺基本笔画练起,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就是礼拜天和节假日也不列外。经过两年多的练习,我的毛笔字也写的像模像样了。回想起这些,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今后,我要像居里夫人那样,做事要坚持,用顽强的精神来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通用范文

  看着书架上摆放整齐的书籍,我抽出一本《居里夫人传》,轻轻翻开,一股淡淡的书香便迎面扑来,我闻着淡淡的书香,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居里夫人少年时期曾因家庭条件的原因,耽搁了想去巴黎上大学的梦想。之后,居里夫人靠自我做家庭教师赚钱,圆了自我的求学梦。她在巴黎邂逅了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皮埃尔的追求下,居里夫人嫁给了他。婚后,他们一向留在法国,致力于科学研究,成就斐然。之后因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闻名于世,但他们生性不喜功名利禄,将全部奖金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大多数人们看到了他们头上光鲜璀璨的光环和数不清的荣誉、奖金,而我看到的却是光环背后,他们对名利的淡泊。经过45个月的努力后,他们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他们本能够将自我发现的提炼镭的方法申请专利,成为百万富翁。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把自我的发现无私奉献给人类。他们将满腔热情献给了科学研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活动;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实施活动化教学,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寓教于乐,将知识技能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目的的主体性活动,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

目前,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很重视活动化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欢声笑语,热闹非凡。静观课堂,透过热闹看本质,令人担忧。不少活动的设计运用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有的活动品德味不够,针对性不强……这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活动,影响着《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重新审视品德课堂中的活动设计,透过活动形式看活动目的,以落实课程目标为依据,切实提高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真正焕发《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活动需寓教于乐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需要重视感悟与体验,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活动的内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引导儿童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让他们主动参与、真实体验、实践磨炼中感悟品德的要求。在不露痕迹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行。

比如,在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团结的力量,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

活动体验――系鞋带

让学生先双手把鞋带解开,然后用一个手指去系鞋带(其他的手指不能来帮忙),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没有一个学生系上。接下来我试着让学生用一个手指系红领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一个手指离开了集体就离开了家的怀抱,做起事来很难成功。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师:从这个游戏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五个手指是一个集体,只有合作才有用处。

师:更何况我们人呢?离开了集体,自己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

……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活动设计非常巧妙。活动能够很好地诠释“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学生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理。通过这样有趣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上,永不磨灭。

二、活动需动手动脑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心理特点。在活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了,更要让他们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在动手动脑中,丰富道德体验。

又比如,在前面讲到的案例《我帮你,你帮我》中,设计了两个环节:

活动体验――系鞋带

畅谈感受――互相帮助才有力量

动静结合,在学生尝试失败的滋味时,活动戛然而止,大家回到座位,既补充了体力,又有了思考、感悟的时间。让学生在“动”中产生说的欲望,不断膨胀,在“静”时及时组织思维,有东西可说,说得又有一定深度。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解启发,学生却能够侃侃而谈,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有体会、有思考。课堂活动中,适度的“休止”和“空白”也能产生“不教而教”的美学价值。

外虽静,内则动,课堂上教师适时地说:“请大家思考几分钟!”绝不是沉寂和冷场,而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形成成熟而富有个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有效地控制活动节奏与活动频率,引导学生动手更动脑,把每个活动中潜在的教育资源挖掘出来,做透、做足一到两个活动,让课堂教学动静和谐、有张有弛,才能展现活动教学的节奏美。

三、活动需尊重差异

教育要回归生活,尊重生命的独特性,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学生有他们自身的、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生活需求与特点,每个学生彼此之间也存在各不相同的生活体验,这是我们必须引起关注的。

品德新课程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个体差异是由于每个个体自身的生活历程不同形成的,而道德学习的特点就是每个人都只能基于自己的体验,才能去建构其道德生活。

1.认同个体差异

认识到这种差异往往是活动的动力,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往往能成为课堂活动的亮点。学生的差异随处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绝对的、唯一的标准答案,没有唯一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出道理,符合逻辑,都是正确的,我们允许有差异。有一位伟人说得好:“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人苹果,我们交换后,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都有两种思想。”如果能让学生没有顾忌地展现出自己,那么他们将获得更多。教学过程不是流水化操作,我们不需要格式化、统一化的“成品”。

如,《班级小明星》一课,目的就是通过采访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小明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知道在某一方面做得好,就可以成为班级的小明星,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一直以来,我们习惯把成绩最好的那一个理所当然地认定为第一,的确在学习上没有谁能超过他,可是讲故事最棒的那个不是第一吗?最爱看书的那个不是第一吗?唱歌、朗读、画画、积极发言……

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认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的方面多“画”条起跑线。众多的第一,会在我们的“另起一行”中诞生。

2.追求人人提高

因为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所以在确定活动主题时,我们不要搞“一刀切”。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也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在选择活动形式时,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表达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同一学习时间内,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能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跳一跳摘取“桃子”。也就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深入思考,在解答问题中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

走进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这一大主题活动,我们感慨万千,因为编者为孩子们设计了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教研组的教师们认真地翻阅了教材四个小的主题活动之后,经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国庆节就快要到了,这是孩子们了解秋天的最好机会。结合七天长假,让孩子们来一次与秋天的亲密接触,走进秋天,了解秋天,是再好不过的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父母大多数都有时间,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发挥一下家庭教育的威力。

于是,经过策划,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借助这次机会给孩子们设计一次实践活动,但这次实践活动应该适应所有孩子,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而这还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基于这几点思考,我们很快就确立了每个主题活动的目标。对于活动的内容则指定得比较宽泛:可以用相机拍下自己眼中的秋天,可以用画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秋天,可以用铅笔记录下自己感受到的秋天,还可以通过比较去发现不同地区秋天的不同,当然还可以上网找找描写秋天的文章读一读,找找秋天的图片看一看,找找秋天的歌曲唱一唱。回到学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校园内的找秋天活动。家校联手,全面深入地落实既定教学目标。

国庆节回来,孩子们如约带来了特殊任务的成果,有去旅游时拍的照片,有体验日记,有色彩斑斓的图画……孩子们侃侃而谈,连上课经常调皮捣乱的孩子也完成了一幅看起来还比较“笨拙”的图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3.多个角度引导

课堂是一种教育生活。生活的课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

品德课堂主张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符合生命本真的、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主张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我们认同差异的存在,认同学生间存在着差异,更应该看到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如何面对这些差异,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向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世界的多彩,多彩的美丽。

如,在教学《我的爸爸妈妈》中,谈到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看法时,学生的意见各不相同,争议很大:

当有人谈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是老板、经理、工程师的时候,大家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而当清洁工、农民这些职业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直接说:“他们就是没有本事,没本事才去当清洁工,我妈妈说读不好书长大了只能去做扫地、种田。”我愕然,意识到了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一些学生对老板、经理、工程师等职业的肯定我表示同意,然后继续引导:“这些人是很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财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但是当你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吃着碗里香喷喷的米饭时,你想到了什么,你不觉得带给我们这一切的人伟大吗,小朋友,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孩子们马上就领会到了,有的说:“爸爸告诉我现在扫马路都要用机器了,清洁工要操作机器同样要有知识,他们也很了不起。”有的说:“袁隆平爷爷就是一个农民,可他太伟大了,还获过大奖呢!”

真诚如花,善良如花,有了这些亮丽和芳香,我们的生活才会芬芳,心灵才会温馨,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真情。

上述案例的讨论活动中,教师从各种职业存在的意义、对我们的帮助、职业的成就感等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爸爸妈妈所从事的职业是没有高贵低贱,没有优劣之分的。”从而激发每位学生对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都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也是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