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惊蛰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整合教材资源,感知节日文化
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篇目很多,如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沈从文的《端午日》等。教师可以将其梳理整合,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感知传统节日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可分为五类。
一是猜一猜。给出能够集中反映节日特点的一句诗或一句话,让学生猜出相应的节日名称。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七夕节。
二是诵一诵。让学生诵读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或文章。如杜牧的《清明》、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三是说一说。以小组为单位,讲述一些过节习俗,尤其是那些正在被淡化的节日习俗。如六月初六瞧闺女、十月初一添坟土等,就是很好的话题。
四是演一演。让学生表演简短的节日情景剧。如表演火把节(腊月二十四晚上)的情景,可让学生手持道具火把,在激扬、愉快的乐声中,把过去中原农民的这一传统习俗再现出来。
五是辩一辩。对一些外来节日或传统节日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可引导学生展开简短的辩论,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节日文化。
二、走进现实生活,体验节日文化
学生喜欢过节,渴望放假。教师可以借助节假日这一有利时机,让学生带着实践任务走进现实生活,体验节日文化,品尝传统文化的韵味,把传统节日文化变成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活动安排要有针对性。如,过春节可以围绕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等几个方面布置;过端午节则可以从插艾枝、制香囊、泡温泉、参加体育活动等方面入手安排;芒种节则可以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农业节目,了解农业时令与动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田间地头参与农事活动。其次,活动选择要有灵活性。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同样是辞旧岁,汉族重除夕,满族重小年。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选项,便于学生灵活选择实践活动内容,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一个不漏。再次,活动要简单易行,让学生既能轻松愉快过节,又能实实在在体验传统文化。比如,当惊蛰节气到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物候,只要能讲出一种惊蛰节气的自然现象就行。最后,活动验收要有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条件、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因素,制订有弹性的活动验收办法。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展示,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元宵节,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这就是成功;三月三,去庙会上转一圈,看一看戏曲和歌舞,这就是参与。教师要让学生在过传统节日、体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参与的愉悦。
三、强化反思与甄别,完善节日文化
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
——题记
风吹,雨飘,弥漫成一种情调,一种思念的情调。是的,今天是祭奠的日子,清明节。
风吹乱了扉页,杜甫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映入眼前。雨纷纷,虽是麻麻小雨,却连续下了四五天,阴霾的天空,偶尔飘过一丝冷风,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只有那山路上的行人的背影却如此清晰。
我久久地望着眼前的一切,思绪却飘向远方……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逝去的一切总在人们心中沉寂,历久弥新,那些被时间撕碎后重新拼凑的历史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以茶代酒,屈原,我敬你。萧萧江水,那悲愤在风雨中穿梭,屈原啊,当你看着国家在沉沦,心中在滴血,遭受贬谪之苦的你来到汨罗江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众人嫉余之娥眉兮,谣琢谓余以善。”一声长叹,你摇了摇头,又向前走着,涛涛河水未能阻止你毅然向前的脚步——风平浪静了,我却依稀看见屈原那不屈的灵魂!
时间流逝,当历史的印痕在岁月中碾过时,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中国四川的汶川,地震以山崩地裂之势呼啸而来,大地在刹那间变了颜色,成百上千的人在一刹那间被埋在了地下,哭声喊声连成一片,我仿佛又看到了温总理亲临现场的身影,武警战士,白衣战士那奋不顾身的救人场面,废墟下那一张张疲倦而坚毅的脸。汶川,加油!我们手牵手,心连心。我们祭奠逝去的灵魂,更加坚定了脚下的步伐。
四月的春雨,飘落在青青的山谷,我依稀看到了一个为救火而英年早逝的年轻退伍军人。2009年一场特大山火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名字:汤扬!这个生于长沙县的镇干部,在危险面前想着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是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毅然奔向熊熊燃烧的大山。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祭奠英雄,更为他的高尚灵魂所感动。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缘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各地的民俗都与人文相关联,也可以说是由当地人民生活的习惯所形成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于是,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内共存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同时,中国民俗也具有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技法指导】
阅读民俗类热点主题文章,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理解民俗词语的含义
方法是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而作为民俗词语必须结合民俗进行阐释,而不是简单地说明其在词典中的解释意义。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1题: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
二、品读民俗类作品的语言
民俗类作品中的语言多来自于民间,因此具有群众性、形象性、地方性等特点。而地方语言是地方文化的鲜明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5题:谚语“惊蛰过,暖和和”,改为“惊蛰过,暖和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阐述理由。参考答案:原句叠词、押韵并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改动后句子不再押韵,语言平淡,民间谚语的韵味消失。或:“暖和和”运用了叠词,仿佛使人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突出了人的主观情感,而“暖和了”只是一个气温客观的变化过程。另外,“暖和和”与上句押韵,朗朗上口,符合谚语简洁好记的特点。改动后,句子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三、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就体现着作品的思想倾向,但是,为什么又要将二者分开要求,作为不同的考点内容呢?其一,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内容而言的,思想感情倾向是通过文章内容体现出来的;其二,前者重在归纳概括,后者重在分析评价。如2010年广西桂林中考语文试题《惊蛰》中的第2题:作者认为二十四节气名称令我们骄傲和惭愧的原因是什么?(可联系当今人们运用汉语的实际情况分析)参考答案:节气名称体现了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我们因此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今人运用汉语,存在不够规范、不够简洁、表意缺诗意美的现象,所以我们因此感到惭愧。再如2010年陕西中考语文试题《秦腔吼起来》中的第4题:“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句话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埋下伏笔。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之后民俗类热点主题阅读的考试中,命题者可能会在原有现代文阅读考查基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把握与认同能力,更加侧重对学生在地域风情与文化特色方面的考查。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该特别注意民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深远的影响,把握三个“联系”:民俗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联系,民俗文化与人生价值取向的联系,民俗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养壶
林清玄
一个朋友家里有几十把茶壶,用以泡不同的茶,这对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
他说:“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别的茶叶,就一辈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问。
“可以这样说,茶壶是有细胞的。泡茶的时候,它的细胞就张开,饱饱地吸进茶,从此它的基础就奠定了。以后每次泡茶,壶也和人一样喝茶,积出来的就叫茶山。”
然后,他告诉我许多养壶应注意的事项,例如,茶壶不可以放在橱柜里,因为壶是有呼吸的,它一吸进油烟,就永远也洗不清;好壶不可以泡劣茶,否则会破坏一把壶的味道与色泽;甚至于壶要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否则就会有窒息的气味;壶要常常使用,否则就会失去光泽。
养好一把壶以后又怎样呢?
“对于一个嗜茶的人,壶是他的化身,只要看见一把壶,仿佛就看见它的主人了。不擅品茶、不真爱壶的人是养不出好壶的。一把好壶,它的外表和内里都酝酿了时间的光泽,有着深沉的香气,即使不放茶叶,光是冲进开水,也会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无数好茶所凝聚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当你拥有一把好壶,光是想象有多少知己与你共饮这壶中之水,它就仿佛收藏了无数的记忆。面对那样的好壶,纵是独饮,也要醉了。”
原来,一把小小的茶壶也是有动静、有回忆、有历史、有呼吸、有生命的,它酝酿的是生命之水,融入了一个好主人的关心与爱而呈现金澄精碧之美。壶都能展现这样美的生命,何况是人呢?
(选自《才智:才情斋版》2010年第1期)
1.从描写叙事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3.从文章立意的角度看,文中哪句话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4.从理解关键词句的角度看,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茶壶主人怎样的情趣?
5.从把握文章主题的角度看,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镇中秋
廖华玲
记忆中的中秋,是一幅美好、皎洁的月色图。对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而言,中秋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火缭绕的祭桌,那飘香的月饼,那中秋诗词的吟咏……
中秋,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父辈。小镇人过中秋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早在中秋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唠叨着布置,忙碌着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酿造的,灯烛是悄悄竖在竹竿上的,瓜果、月饼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有四季轮回,尽管有阴晴圆缺,但故乡月在小镇人的心中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泯灭。中秋夜来临之前,远方的游子背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候鸟般一拨一拨地往家赶。
小镇人家过中秋,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一种从容,不张扬,不摆阔,图的是团团圆圆、合家欢聚。无论老少,都得守在家里,守在父母双亲、兄弟姐妹身边。中秋夜的饭是团圆饭,得精心准备荤素一大桌,得有烤鸭,有桂花酒,得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热乎乎地吃喝。团圆饭是很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饭菜,那也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
赏月更是充满着一种特别的温馨。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沐浴着月的清辉,全家人聚在一起,煮一壶浓茶,倒一杯小酒,品尝着月饼,慢条斯理地吃着喝着,干了,满上,再干了,再满上,话匣子被打开,谈论最多的是农桑之事。在这收获成熟、收获喜悦的时节,任思绪穿越每个情动的瞬间,任记忆掠过那沉淀的往事,任沉积心底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月饼的香气飘在秋风里,归乡的游子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上,因家乡的每处细微变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游人,熟悉的,寒暄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在彼此的应答声中擦肩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块光洁的石块倚靠,稍作喘息。一缕从大山深处飘来的清风,带着秋天的气息,裹着的芳香,诱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于是,中秋的秋意便浸入身体,融进血液,涤荡全身。
小镇人过中秋,少了世俗,只有思念,像品茶,重在一个味儿。
(选自“垫江新闻网”2010年9月25日)
1.开头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找出文中第二、四、五段的中心句并画上横线。试说明这三段的结构方式都是怎样的。
3.品析下列语句的妙处。
中秋之夜,月圆如盘,月色皎洁,碧空如洗。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这个句子,再写两组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要求:必须点出诗人,用上诗句。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例句,仿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排比关系。要求结构大体相同,修辞一致,字数则可适当增减。
例句: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茫,便会战胜黑暗与胆怯,拥有明朗与坦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科技奥运下定义。
(1)科技奥运是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被先进科技成果装备起来的体育盛会。
(2)科技奥运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让科学精神、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奥运会的每一个细节。
(3)科技奥运就是指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地嵌入奥运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学校庆祝教师节文艺晚会上主持人开场白的一部分,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与原有语句基本对应,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甲:谁将简陋的粉笔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描绘出广阔的天地;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春蚕到死丝方尽”。老师,您守着一方净土,用粉笔挥洒激情,默默无闻;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从您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梯,什么是奉献;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
甲:您吸引着我们求知的目光,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在您的节日里请听我为您歌颂;
乙:在您的节日里且听我为您吟唱。
6.仔细阅读例句,围绕主旨,仿写两个句子和例句构成排比关系。要求结构大体相同,修辞一致,字数相等。
有一种事业至大至伟,她,就是教育!
有一种灯塔照亮航程,她,就是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意象写一首小诗,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字数、句式不限。
示例:
风
欢呼着
飞奔在田埂上
一不小心
跌倒了
惹得稻穗低下头
偷偷地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校园里运来了一批大小不一的石头,准备放在一些路口、墙角、树下等地方。学校决定在这些石头上面刻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句子,用来劝学和砺志,请你根据示例按要求撰写两条,并说明理由。
示例:
八字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理由:提醒师生要有一种宽容而博大的心,能够容纳不同观点和见解。
四字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字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说明“中国书法”的特点和价值,不超过50个字。
①中国书法的结构方正端庄,起到了纪实和装饰的作用。
②中国书法造型上线条优美,具有非常鲜明的的审美特色。
③中国书法风格各异的体势,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作为艺术来欣赏的文字。
④中国书法的意境内蕴深邃,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亘古不灭的生命力。
答:中国书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依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
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
___________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仿照下列语段的表达样式,另选一个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表达准确,不要求与原句字数完全相同。
河
雪山是我阿爸,
云岭是我阿妈;
跃千丈悬崖,
穿百里深峡,
炼就我性格的浪花。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相关话题,用排比并列然后再总结的形式造句。
例句:愿读小说,喜欢那情节跌宕的精彩;愿读散文,喜欢那感悟人生的真挚;愿读诗歌,喜欢那体察心灵的敏感……读书之乐,在体味,在感悟,更在那阅读中的种种共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自选话题,依照横线上的比喻形式造句,字数可多可少。文中的比喻物不能再用,横线前的话可自拟。
只有一种死,永远也不代表毁灭,那就是:自落的花,成熟的果,发芽的种,落地的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面是《与世界联网》的部分歌词,试依据语境,展开合理想象,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想用泰山的朝霞装裱富士山的仲夏,
想用海南岛的椰风抚摩西伯利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世界联网,西方有如神的油画,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世界联网,让童心飘过百慕大。
15.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你模仿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意蕴恰切,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每则不要超过20个字。
示例:大暑――热烈的极致,蝉歌如雨。
仿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四节气是从古代沿用至今的一组节令,用以表征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事的关系,它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只有夏至和冬至2个节气。到春秋时期,又定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随后又增加了春分、秋分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了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节气又演变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8个节气。后来,人们又根据日、月的运行位置以及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平均分为了二十四个节气,并命名了每一个节气。后来,随着对历法的不断改进,在西汉《淮南子》一书中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已与我们今天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了。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用来反映四季变化的,其中前4个反映了四季的开始,后4个则反映了太阳高度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和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的变化,表示了降雨和降雪的时间和程度;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小满、芒种反映的是作物的成熟和收成状况;惊蛰和清明则反映了自然物候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智慧。我们后人在享用先人的文化遗产时,也不由得钦佩先人的创造力。
在中国还流传着一首颇具文学色彩的《二十四节气歌》,即: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清明时放风筝好,谷雨西厢宜养蚕。
牡丹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
隔溪芒种渔家乐,农田耕耘夏至间。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河大暑对风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
翡翠园中沾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
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幽阖大雪红炉暖,冬至琵琶懒去弹。
小寒高卧邯郸梦,捧雪飘空交大寒。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二十四节气也出现在很多古代诗词中,就让我们跟着经典诗词的韵律,开启一次二十四节气之旅吧。
立春
每年公历的2月4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315度附近,即为立春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农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当时一年中只有八个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编纂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汉代以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立春被定为春节(并非岁首),直到民国时期,春节被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立春则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流传至今。
在立春之日,入夜后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好指向东北。
立春时节有许多风俗。在陕西长安、关中地区,人们喜欢佩燕子,即用彩绸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胸前,寓意幸福吉祥;而在铜川一带,则在小孩的帽子上缝上布制的公鸡,祝愿“春吉(鸡)”。在古代民间,挂春幡、贴宜春字画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送春牛图、糊春牛、打春牛以及迎春、啃春等活动也是百姓们迎接春天的重要方式。
雨水
每年公历的2月19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的330度附近,即为雨水节气。雨水,意味着降雨就要开始。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较为寒冷,只见雪花而雨水稀少。到这一节气之后,气温会升至零度之上,并开始有了淅沥的雨水。
民间常有“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的说法,这说明雨水这一节气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春天正是农家备耕的时节,雨水的丰盈与否与作物的长势关系密切,因此也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时节没有太多的农活要做。舞龙灯、舞狮子、唱大戏等活动仍在轮番上演,大家仍处在过年的兴奋之中。元宵节一般也在这一节气前后。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夜谓之宵,故名元宵节。这一日,民间有观花灯、吃元宵的习俗。
雨水节气一过,农家便开始忙着春耕了。
惊蛰
每年公历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的345度左右,即为惊蛰节气。蛰,意为“藏”,到了这一节气,春雷渐至,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陆续酲来,田间的春耕开始了。
惊蛰与人们常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有着密切的关切。《易经》中说,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仍蜇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而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现,故称为“见龙在田”。这也说明,龙出现了,一切开始崭露头角。有人相信,到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这一天,二十八宿中的“龙”――东宫七宿所组成的一个龙形的星座,其类似龙角的部分就会仰起。
龙抬头后,惊蛰雷动,各种虫蝎都出来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炒蝎豆的风俗,其实就是炒黄豆,寓意炒死对作物有害的毒虫以除害。但也有一些地方炒的是玉米、糯米以及麦子等。而在云南傣族和广西仡佬族居住的一些地区,炒制的则是真正的虫子。
在惊蛰时节,老百姓们也喜欢吃梨,寓意着远离虫害和疾病。
春分
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的0度。是日,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平分,即为春分节气。另一种说法认为,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而这一节气正好在春季的中间,故为春分。春分之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俗语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过了春分,便是“一场春雨一场暖”,这也意味着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最繁忙的阶段。为了让作物有良好的长势,这时的田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的春分时节,有人会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他们在红纸或是黄纸上印上全年的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地图,在每户人家门口说唱,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的话,直到主人给钱为止,俗称说春,而说春人则称为春官。
粘雀子嘴也是老百姓们常有的春分活动。这一天,农民们在家里吃汤圆,还把不包馅料的汤圆用竹杆叉起来,立到田边地坎,称为粘雀子嘴,以免雀子来吃庄稼。
放风筝也是春分时必有的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会来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他们所放的风筝也样式各异,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等,大的有两米长,小的也有两、三尺。这些风筝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但大多都是自家糊制的。人们放飞的不仅是一年春来到的美好心情,更有期盼来年风调雨顺,作物大丰收的美好祝愿。
在春分,老百姓们开始扫墓祭祖,也称为春祭。扫墓开始前,先要在祠堂进行祭祖仪式,然后扫祭远祖墓,最后分房扫各房祖墓。大部分客家地区的扫墓都是从春分或是更早一些开始的,直到清明才结束。
“竖蛋”是春分时节最为有趣的活动。人们选择一个光滑、新鲜的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竖起来,虽然很难做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成功地竖起了鸡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传唱千年的诗句道出了清明这一节气的独有特点。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度时,即为清明节气。清明位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岁时百问》中说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从农业生产上来看,清明时节,气温回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光,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
但是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又有着特殊的含义。按照旧俗,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带上酒食、果品和纸钱等,来到故去的亲人墓前清扫、祭奠。直到现在,这一习俗仍在沿用。
此外,在清明的前一、两天,是为寒食节。在这一天,百姓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这一天也有许多传统的体育活动用以锻炼身体,比如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放风筝等。
谷雨
每年公历的4月20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度时,即为谷雨节气。这是中国文化中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日,柳絮飞扬、牡丹吐蕊,初夏将至。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更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影响非常大。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海水回暖,鱼行浅海,是渔家出海捕鱼的好日子。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这一天都要进行海祭,以祈求海神的保佑。时至今日,在山东荣城一带,这一习俗仍非常流行。
此外,在西北地区也有洗桃花水浴(旧称谷雨时的河水为桃花水)以避祸消灾的习俗;而山西、山东一带还有贴“禁蝎”符的习俗,以驱除害虫、保佑作物丰收;而在南方,谷雨时节摘茶、饮茶则是这一节气必不可少的活动。
“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也是这一时节重要的娱乐活动。现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欣赏。
立夏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45度时,即为立夏节气。这之后,雨水和雨天更多了,夏收作物也进入了生长后期,而水稻栽插和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时期。
立夏的很多习俗都与“吃”有关,如吃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和白粳米同煮而成的“立夏饭”;闽南地区吃掺入海虾的面条(“虾”与“夏”同音,虾煮熟后变红,寓意吉祥);湖南长沙食用掺有豆腐干、蒜苗、猪肉和笋丁的米粉糊(称为“立夏糊”);在湖北一些地方还有食用草莓的习俗吃“乌江饭”则是江浙、两湖、江西和安徽等地的古老习俗。而在北方,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故北方人在立夏时喜好吃夏饼、面饼和春卷等等。
虽然全国各地吃法不同,但“立夏蛋”却是最为经典的立夏小吃。用红茶或是胡桃壳煮的蛋,称
小满
每年公历的5月20日或21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60度时,即为小满节气。此时,大量降雨出现,夏收作物已成熟或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长旺盛,而秋收作物则播种在即。由于大麦、冬小麦等籽粒渐渐长大,但尚未饱满,故称为“小满”。
旧时,用水车车水排灌为农事中的大事。在海宁一带,小满之前便有“抢水”仪式。他们确定好“抢水”日期后,便在当日黎明群体出动,燃起火把,在水车的车基上放上麦糕、麦饼、麦团,之后踏上水车、引水入田。
在一些地方,还有祭车神的民俗。在车水之前,在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进行祭拜,并且摆上一杯白水,在祭拜时将其泼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小满前后也是吃苦菜的季节。这时的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是老百姓饭前的常备菜肴。当年中国工农时常以苦菜充饥,借此度过了种种艰难困苦,故而在一些地方苦菜又称为“菜”。
芒种
每年公历的6月6日或7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75度时,即为芒种节气。这一节气之后是我国华南、东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节,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陆续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需要抢收;而晚谷、黍等夏季作物又需要播种,故而这时是最为农忙的时候,故又称为“忙种”。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在民间又有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又感激花神,盼望来年再会。
在皖南地区,有“安苗”的习俗。每到芒种时节,家家户户都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谷物、瓜果、蔬菜、家畜等形状,并沾上蔬菜汁,作为祭祀品,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这一时节也是南方梅子成熟的季节,但由于新鲜的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入口,故而南方人常在这个时节煮青梅食用。
夏至
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90度时,即为夏至节气。据《恪遵度宪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过了夏至,由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因而午后到傍晚常易形成雷雨天气,但来去很快。此时,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的农作物生长非常旺盛,而北方的草原牧区则开始了水草丰满的黄金季节。
夏至后,天气开始进入伏日。伏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一直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结束。在伏日里,人们容易食欲不振,较往日消瘦,谓之“苦夏”,或“枯夏”。在山东,有的地方则食用生黄瓜和煮鸡蛋来防治“苦夏”。
由于夏季炎热,大家就想出了许多办法来消暑。如苏州一带好喝“七家茶”,小孩子要吃“猫狗饭”,同时多吃冷食、瓜果、酸梅汤等。而此时的西瓜、苦瓜也是消暑佳品。除了食品,雨伞、扇子、凉帽、竹席甚至瓷枕、竹枕都成为了防暑用具。此外,凉亭赏夏也是在盛夏时节的一项防暑活动。而且,夏日的水边也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游泳戏水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也一样尽兴。
小暑
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05度时,即为小暑节气。小暑是相对于大暑而言的,此时并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而为小暑。这时的气温相对较高,农作物生长得也最快,而旱、涝、风灾也是较为严重的时期,抢收抢种、防旱排涝是这一节气中主要的农事活动。
过去民间在小暑时有“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并且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由于进入伏天,民间还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是代表喜庆圆满的,再加上煮鸡蛋、水面、炒面,以及鲜藕和各色瓜果蔬菜等,给人们在夏日里带来丝丝惬意。
大暑
在每年公历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20度时,也就是大暑节气。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这时日照最强,气温最高,雨水和雷暴也是家常便饭。由于雨水多,易形成洪水,所以大暑时节不仅要防暑,还要防汛。农谚“禾到大暑日夜黄”,及时收获早稻,不仅可以在暴风雨中减少损失,也可以为晚稻的种植争取足够的时间。
大暑气候炎热,酷热多雨,而西瓜、绿豆汤、酸梅汁则是消暑必不可少的食材。
炎炎大暑,却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再加上娇艳欲滴的荷花,让人们在灼热难耐的夏日中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在乡野田间、茶余饭后,斗蟋蟀也是一项有趣的娱乐项目。
立秋
每年公历的8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35度时,即为立秋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宣告酷暑离去,秋之将至,也表示草木开始孕育结果了。此时早稻收割,晚稻宜栽,秋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期。
进入立秋后,天高气爽,月明风清,天气一天天地开始转凉。但由于盛夏刚过,余温犹在,“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减。
在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祭祀迎秋,并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此外,不论是朝廷还是民间,都会在立秋收成之后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用以祭拜上苍和祈求祖先庇佑,并且尝试新米,以庆祝五谷丰收。此外,啃秋(主要是啃西瓜、香瓜、山芋、玉米等)、咬秋(包饺子)、吃秋桃也是人们庆祝立秋的习俗。
经过了炎热的夏天,秋风乍起,人们便会胃口大开,以补偿夏天的损失,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这在河北、北京一带非常盛行,而补的食物则多为肉类,如炖鸡、烤肉、烧鱼等等。
处暑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50度时,即为处暑节气。“处”意为躲藏、终止,这也表明了夏天的结束,以及气候由炎热开始转向凉爽,此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
进入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节”等祭祖活动。而此时秋高气爽,也正是秋游的好时节,民间常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正是体现了“迎秋”之意。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开渔的时候,在浙江沿海,每年都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时候举办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出海。而正是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可以品尝到多种多样的美味海鲜。
在民间,处暑也有吃鸭子的习俗。鸭子味甘性凉,正是当季的好食品。直到现在,北京一带仍保留着这一传统。
白露
每年公历的9月8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65度左右,即为白露节气。这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随着天气转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夜晚时会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即为白露,这实质上说的是昼夜温差很大。
从农业的角度来说,这时全国各地的庄稼大都成熟,丰收在望;而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已开始播种,下一个农忙季节又将到来。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除了白露,太湖附近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八、清明和七月初七举办祭禹王的香会,不过祭祀仍以清明和白露时节为主。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拜祭土地神、花神、门神、姜太公等等。在福州一带,人们还好吃龙眼,据说白露时节吃龙眼可大补身体。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而白露米酒和白露清茶则是南京一带必备的饮料。
秋分
每年公历的9月23日前后,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80度左右,即为秋分节气。与春分一样,秋分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各为12小时。同时,中国传统上以立秋为秋天的开始,霜降为秋天结束,秋分恰好位于中间,故此为秋分的另一层含义。
秋分时,深秋还未来临,不过夜晚逐渐延长的现象更加明显,昼夜温差越来越大,气温也不断地下降,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由于气温下降较快,这时的农活就显得非常繁重,既要抢收秋收作物,又要早播冬季作物,故而有“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的农谚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秋天的天空明净清透,月明星现,正是赏月的好时节,不过后来这赏月的好时节被中秋节抢去了。但与赏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同春分一样,秋分“竖蛋”的游戏也是人们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民间也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寒露
每年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195度左右,即为寒露节气。顾名思义,此时的气温更低于白露时节了。如果说白露时沿有余暑,那么到了寒露时,天气则开始由凉转冷了。此时,华南地区雨量减少,而东部则是雨水绵绵,雾霾盛行,这对于秋后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
尽管天气转冷,但寒露仍适合外出运动,这段时间恰逢重阳节,更是人们登高望远、遍插茱萸以及赏秋菊的好时节。
每年的9至10月份,正是螃蟹肥美之时,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曾写过“螃蟹咏”,正是应此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螃蟹外,寒露蜜桃这种北方晚熟的桃子,也是大家颇为喜爱的水果。
霜降
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10度左右,即为霜降节气。此后,天气较寒露更为寒冷,动物或开始冬眠、或开始为过冬储存食物。
随着霜降的到来,北方大部分区域的秋收已经结束,而南方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秋忙,其它的草木也开始变黄,大地呈现出一片深秋景象。
在古代,立春之日为开兵之时,秋分之日为练兵之时,而霜降则是收兵之时。所以霜降前夕,官员们都要全副武装,进行收兵仪式,以戒除不祥、保障太平。而黄河以北的老百姓们则会在这一天买柿子和苹果,意为事事平安;商人们则会把栗子和柿子放在一起,图个“利市”。
霜降也有美景,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过后,枫树、黄栌树的叶子在秋霜中变成红色和黄色,漫山遍野、如火如锦,艳丽怡人,于是人们会三五成群,登山赏叶。
立冬
每年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25度左右,即为立冬节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已接近尾声;江南地区正在抢种晚冬麦;而华南却是种麦的最佳时期。
立冬,不仅是中国文化中冬季到来的标志,还曾被视为历年之首。如农历十月初十的“十月节”就是哈尼族人各项节日中最为盛大的一个,每到立冬,家家户户做糯米粑,酿美酒,欢歌笑语庆佳节。
在食俗方面,北方人喜欢在立冬之日吃饺子,意为秋冬之交;浙江绍兴则是开酿黄酒之日,同时还要祭祀酒神,祈求福祉;而湖南等一些地区则会熏制腊肉。
小雪
每年公历的11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40度左右,即为小雪节气。小雪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事进入冬季管理阶段。这时偶尔会有飘雪,但雪量很小,而且通常由于天气还不太冷,雪边下边化,称为“湿雪”;有时还会雨雪同下,是为“雨夹雪”;还有时会降下如米粒大小的冰粒,称为“米雪”。
北方小雪过后,果农们要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包扎株干,防止果树受冻;而一些过冬用的蔬菜则用地窖或是土埋的方式进行保存。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节气就开始准备过冬用品了,如御寒的衣物、手炉、棉帘等。
大雪
每年公历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55度左右,即为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大雪节气,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天气则更冷。它与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直接反映降水程度。这时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都降到了零度以下。
大雪覆盖在地面,可以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同时雪化后的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的水含量,可以给作物的春季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在雪水中含有较丰富的氮化物,可以当作肥料,故而有“瑞雪兆丰年”之说。
有农谚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冬日里男人们加紧兴修水道或积肥造肥,妇女们则三五成群地做起针线活。
由于天气寒冷,人们户外的活动明显减少,但滑冰、滑雪、打雪仗、堆雪人等户外运动仍是非常常见的冬季活动。
冬至
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70度左右,即为冬至节气。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从天文学角度看,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变长。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人了一年当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开始进人数九寒天。
冬至过节始于汉代,盛于唐宋。在汉代,冬至这一天要全国放假,大家走亲访友、相馈美食;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皇帝要率领百官们到郊外进行祭天大典,而百姓们则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参拜。在古人眼中,“冬至大如年”。
冬至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在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冬至如庆春节;有的地区的官员们还举行酒会,画“消寒图”;有的地区的老百姓画“九九图”,同时亲朋好友们还会互赠保暖用具。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冬至中午要祭拜祖先,有些名门大族甚至会开宗庙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这与清明时的祭祖合称为“春冬二祭”。在台湾地区则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他们用糯米粉捏出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福禄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冬至祭祖在台湾一直流传至今。
冬至的饮食习俗在各地也各有千秋。北方吃馄饨,西北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在北方的一些地区,在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
小寒
每年公历的1月6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285度左右,即为小寒节气。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还没有进入全年中最冷的“三九”天,并且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故称为小寒。
在黑龙江北部,气温可以低到零下40度左右,可谓滴水成冰;秦岭、淮河一带的平均气温则在零度左右。最暖的地方当属南方的一些地区,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甚至更高,所以一些热带水果仍可以正常生长。
大寒
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太阳运行到黄经的300度左右,即为大寒节气。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也是全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大寒位于“四九”天,雨雪量是全年最多的。寒潮频繁南下,大风、低温、降雪常常造访,就连河水上的冰层也是最厚实的。
大寒节气经常与我国的除夕、春节连在一起,是百姓们忙着置办各种年货的时候。除了准备过年,大寒节气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节,即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会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的腊八粥。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制作腊八蒜醋也是很多主妇的最爱。
中国古代历法博大精深,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古六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的循环规律制定出阴历、阳历和阴阳历三种基本历法。
首先说说最常见的“阳历”,也就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实际上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现在世界通用的这部历法又叫“格里高利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我国是在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所以现行历法的纪年方式就是常说的“公元XXXX年”。
咱们再看看“阴历”,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而制定的历法称为阳历,那么阴历,则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世界上最早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阴历是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中国旧称“回历”)。
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是阴历每月的十五,月亮都是满月,初一、三十则看不到月亮。从历法的发展史来看,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的,易于观测,所以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国,最初都是使用阴历的。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阴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咱们说的春节,就是阴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最后来看看“农历”。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农历,是集阴阳历于一身的一种历法。平均历月是依据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为一个朔望月,设置了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然后又设置了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的变化,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是太阳历的一种,也是很多基础农业依循的一种历法,可以说咱们现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相结合的历法。
农历的纪年方法是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年周而复始,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期。一周期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咱们命理学中的生辰八字,就是使用了这种纪年方法。像我们学习历史时遇到的“”“”等等,都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年份。
就比如说“阳历2016年5月20日”,阴历是:“四月十四”,而农历则是“丙申年、癸巳月、壬寅日”。此外,这一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我们还经常提及“卯月”“巳月”等月份划分,这就是所谓“干支纪月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节”划分的,如卯月对应的是惊蛰到清明这段时间,巳月对应立夏到芒种的时段,比如现在是立夏和芒种节气之间,那么就是巳月,按照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丙申年癸巳月,也就是农历四月。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其中不仅仅蕴含了农事、季节、气候的变化,更是彰显了阴阳五行时令的变化,实乃博大精深。
至此,文章开头的问题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按照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方法来说,凡是有地支“申”字的就是“猴”。农历丙申年就是猴年。农历丙申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刚好是庚申日,即是猴日。而申时在每天的15时至17时,即为猴时。因此,农历丙申年春节是罕见的“三猴”迎新春。
古代计时方法是十分复杂的,就拿纪年法来说,除了上述天干地支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如“鲁僖公三十三年”;年号纪年法,如“庆历四年”;生肖纪年法,如“猴年”;民国纪年法,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纪元为民国元年。
再来说记时法,远古时期,人们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这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后来时间更为精确,用干支表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这才有了古装剧里“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的台词。
候鸟沿着你的足迹走来
燕子划破春风从枝头飞去
惊蛰的雷声在地面响起
最初的一片叶子聆听春的言语
春风掠过的大地
处处花香鸟语
啊我以鸟儿的姿势
在春天等着你
候鸟沿着你的足迹走来
燕子划破春风从枝头飞去
牛羊在原野里幸福地追逐
乡村的日子抖搂浓密的绿意
农夫的时间游曳在花香里
村姑的心事长成一颗雨滴
啊我以小草的姿势
在春天等着你
候鸟沿着你的足迹走来
燕子划破春风从枝头飞去
百种萌芽的声音在地面响起
揭开春天澎湃的区域
阳光举起温暖的手臂
庄严地向大地例行注目礼
啊我以绿叶的姿势
在春天等着你
候鸟沿着你的足迹走来
燕子划破春风从枝头飞去
往事落叶一样埋在泥土里
崭新的日子甜甜蜜蜜
即使错过你的花期
注视你的结果也是一种美丽
啊我以鲜花的姿势
在春天等着你
诗人一样的心情
我不是诗人
但我以诗人一样的心情
窥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
就这样
在无知无觉中
培养了诗人一样的心情
有了这个心情
即使众叛亲离
也不会感到孤独与伤悲
因为人生在世
不可能一帆风顺
不可能一马平川
只有学会以诗人的心态
去看待社会
才会领悟
“好人一生平安”的真正含义
想起父亲
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那间破旧的茅草屋
就会想起那揪心撕肺的日子
坐在门前的母亲
总是用苦涩的目光
从田埂里牵回踉跄的父亲
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那双劳作的手
就会想起红薯和水稻
可是那是怎样的岁月啊
母亲坐在饥饿的坑头
呼唤父亲最后的一筐红薯
喂养几个瘦小的躯体
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锄头和犁耙
父亲的吆喝
只有老牛才听懂他的心事
老牛模仿父亲的脚步
走过多少岁月轮回的季节
想起父亲
就会想起村后的那座小山丘
岁月把父亲定格在那儿
布满野草的山间
长出母亲守望的苍凉
五指山我摸到了你的脸
七一红色之旅
我们踏上琼崖纵队的足印
走进苍莽的山峦之间
风轻轻的来雨轻轻的抚模我的脸
未见婀娜的黎寨姑娘出现
难道是她们躲进了云的那边
峰林缭绕云海中天
在我伸出五指的缝隙间
我隐约看见了
五个伫立的红色娘子军
她们的倩影
在我昨天的梦里已长满浓郁的春天
早晨的露珠还在叶尖上翩跹
一只飞燕剪破蓝蓝的云天
还在梦里的五姐妹哟
早晨起来就露出了温柔的半边脸
唉别大声说话别让山神听见
心地善良的人们啊默默地等待你的出现
写于2010。6。26夜五指山宾馆
五指山漂流
山在天上降落
海在地下升起
在激荡的河水中泛滥
浪花姑娘的脸颊
涛声塞满小伙的心腔
几千年以后的另一种情愫
在华夏的第一漂中
挠醒古人的旧梦
山巅翻转树影婆娑
瞬息人间瞬息天堂
舟过险滩浆声迭荡
耳边隐隐有大海的呼唤
魂兮泊岸被沙滩搁浅
如河水沿着峡谷流去
流连中一只心的风帆
驶进遥远的港湾
写于2010。6。28。夜五指山宾馆
有你的存在我不孤独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
在这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还是无法忘记你的存在
我独自一人坐在灰暗的书桌上
再也难以静下心来
因为今晚想你陪伴我身旁
你轻轻的向我走来
我一伸手就摸到你的脸
我一呼吸就闻到你的体香
因为你在我的生活空间里
无所不及无处不在
因为你的存在
今晚我不孤独不再彷徨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
在这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你
我打开窗户就能听到你悦耳的声音
在这个没有你的夜晚啊
你雪亮的眼睛为我指路
你温暖的双手携我前行
你轻轻的向我走来
我彷佛聆听到你从天籁中传来的声音
我颤抖的心快乐无比
现在我的生活有你的存在而美好
我曾经受过的种种伤害和狐独
在这个晚上随端午的风而逝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
在这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现在我所要做的一切
只能是思念和回忆
我想不到生活会这么美好
山里有你水里有你
你在我的生活空间里
无所不及无处不在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
在这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
我的失落己不至于地球毁灭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
我受阻的前程
才不至于再去憎恨别人
失去的血汗钱
就当赌博输去吧
因为有你的存在
我学会了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
这是端午节的夜晚
在这个没有你的日子里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
所以快乐无处不在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
天才那么蓝水才那么清
现在我懂得了什么是快乐
现在我懂得了人世间的真与假善与恶
让一切魑魅魍魉随端午的风逝去吧
今晚我不再孤独不再彷徨
写于2010。6。16端午节夜
你就是这样么
——给D
你就是这样么
你就是这样
用你的真情愈合我的伤口
当落日的余晖相映在窗外的幽径
当夜幕的阴影笼罩我泪的记忆
你就是这样么
你就是这样
用你的真情愈合我的伤口?
每当我孤寂徘徊的时刻
我总是依在那揪心撕肺的窗口
流连顾盼你点缀着绉纹的绿裙子
我不能相信
我怎么能相信
大山般的深情和专一的缄默
是因为什么失去了尊重
是因为什么失去了庄严的气息
我不知道呵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唤回你往日的记忆
D你就是这样么
你就是这样
用你多情的少女情怀
捉摸一个对你一往情深的
痴男的心海
跪着的反悔
生与死许诺的山盟海誓
没有封建意识的贞洁=生命
就这样出买一段荒唐的情
挽住了一颗诚实而破碎的心
本该因此有良心发现
本该因此心与心相许
本该人的天性驱掉罪恶和鄙陋
怎奈深幽枯谷回声阵阵
象寺庙的古钟
象墓穴蝉声的低鸣
多么想唤回你昔日的记忆
多么想让你丛生杂草的意识枯死
多么想
我能够在失去大山般的深情
大山般的庄严和尊重中
在你流云不定的瞳仁里
注入一道永久专一的激流
我想呵想
原始般的真情
用绳索都无法绑走我的爱
我用血和泪
默默地默默地
写下我的爱与恨
写下我的悲与喜
我用爱为你驱掉流云
为你抹去眼泪
却抹不掉我心中的阴影
剧院的音响混杂你的欢唱
孤窗下我形影相吊
心中充满悲伤充满孤独充满怨恨
公园花溪畔
你残酷地截去我心的一瓣
装饰你的倩影
装饰你们合欢的笑颜
D你就是这样么
你就是这样
用你的多情
愈合我的伤口
我不知道
我只想往昔的童真应该是属于我
我只想良辰美景是你与我左右相伴
我只想阴天雨下是你与我撑伞微笑
我只想公园湖畔是你与我举足漫步
我只想戈壁古道是你与我搀扶同行
我只想人海沧桑是你与我同舟共济
我想呵想
大山般的深情都会失去
你的欢乐都不能与我同欢
我怎么敢相信明天
我怎么敢相信你的眼泪你的谎言
幽 夜 歌
——给D
满怀的思念
满怀的忆想
冲击着我
独自踏着朦胧的月光
徘徊在大水桥的坝子上
幽夜陪伴我
延逝暗淡的时光
月儿对为投来一丝丝冷笑
仿佛我是怡心闲散
月儿啊
你哪里知道
自她从我身边离去
她再也没有给我留下安慰
留下向往
只是给我留下
断续的心跳和悲伤
今晚我突然地从梦中惊醒
迎着你给我洒来的光亮
扑向水坝
扑向野外
对着旷野向她呼唤
我呼唤声声
振撼旷野
唤醒幽夜
唤来了她清甜的名字
冷漠的形象
仿佛她对视着我微笑
转瞬间又对视我怒号
我不明白
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断离我
月儿呀
你可曾知道
幽夜里独有你与我陪伴
心中缺少的
不能与你述道
你不能
不能这样傲视我
我心中有多少愁苦
多少悲伤
你能否捎去她梦中
让她知道
深幽幽的夜呀
波涟涟的水面
一阵阵凉风向我吹来
泛起我多少往日事情的回忆
她那脉脉含情的眼睛
她那纤幼的小手
曾经抚平我心胸的涟漪
曾经给我捎来爱的春风
并且使我执着了对她的真心和希盼
是她向我设下陷阱呵
然而她又变得那样的无情和冷淡
从此她的笑容消失了
她的影儿也日益稀少地再现在我眼前
难道你就是这样轻率吗
轻率得不由我想象
理智呀我的理智向她衰退
在这个时候
我多么需要她给我勇气
给我力量
然而一切都消逝了
连同她多情的眼睛冷酷的情爱
而今孤单单的我
在这个时刻
感到多么的痛苦和悲伤
希望她今晚能从美梦醒来
能在她幼小的心灵中
唤起她对我的一丝怜恤
分 离
虽说是短暂的分离
我还是那样的心情凝重
因为我再也不能
独自一人
扛起苦涩的思念
然而当风铃摇荡着你飞驰的身影
我想你兴奋的双眸
是否把我痛苦的泪水珍藏
我也有过象你那样
难以忘怀的时光
可是我却选择了你这个生活的驿站
如果究起那一天那一月
我没有苦苦地把你等待和盼望
你将用你的心与我的生命衡量
是的不管是每一天的日出日落
你给我深深的眷念
却象一条长鞭一样
抽打着我滴血的情感
十 八 岁 的 爱
十八岁那年
我就与爱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个多疑虑多幻想
而又不现实的年纪
就这样
你给我留下不是滋味的相思泪
苦苦地折磨着我的眼睛
那个时候
即使你的眼睛布满雾水
即使你冷冰冰的朱唇
给我留下最后的安慰
可是我凝固了的目光
却歪歪斜斜地洒下
第一次爱的泪滴
如今我凝视着那条
弯弯曲曲的爱情小径
你消失的背影
我诅咒你不该带走我的相思
你不该踩碎
我那时刚刚酿成的诗句
妻 的 眼 晴
妻的眼晴是一双铿锵有力的手
牵引我走完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
妻的眼晴是一缕初升的太阳
照亮我前进中坎坷的道路
妻的眼晴是一张洁的纸
写下我的悲与喜哀与愁
岁月磨灭不了妻那双明亮的眼睛
在她出汗的瞳仁里
我读懂了什么叫艰辛与牵挂
妻的眼晴是我与儿子一生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