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摘抄

现代诗摘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诗摘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诗摘抄范文第1篇

轻叩诗歌的大门,在此次综合性学习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是诗人用心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喜悦的小精灵带着浓浓的诗意敲打着我的心房,带领我在诗海中徜徉。

在我正欢快地与小精灵玩耍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犯了难:摘抄喜欢的诗,写出喜欢的原因,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古今中外伟大的诗人很多,美妙的是更是琳琅满目,我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如此多的选择,我更加难以下笔了。老师给了我们四天的时间,可眼看三天一溜烟儿地就过去了,我的读写本上却迟迟没有半点小精灵的影子,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准备随便抄几首时,偶然翻开的一本反复阅读的课外书,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打开书,这串小精灵就蹦跳着出现在眼前。我的眼睛也随之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月亮有着浓浓的诗意,这首诗借着浓浓的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月亮里的诗,是最美的。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举起酒杯遥问青天。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有着不同的美好,我们共赏一轮月亮。多少年来,人们也是仰望着这皎洁的月亮,写下了这些美丽的诗。

我愿意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月亮里的诗意。

现代诗摘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契合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长,因此,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在五年级时已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写作是就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尤其是在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帮助诗人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长亭”代表送别,“采薇”比喻隐居避世,“红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并背诵下来,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考核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多为叙事文,因此积累一些描述性的词句,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较为有意义的。比如说,在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艳,缕缕幽芳”来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是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里面写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将之摘抄在笔记本上,背诵下来,理解并将之运用在作文中。

2.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手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他人优秀之处,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其实就是模仿,使用文学家创造的优美辞藻,学习他们那种或热烈或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类型丰富至极,包含古诗、词曲。现代诗、散文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其表达手法也各有特色,当然,基础性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拟人、比喻、排列等,学生在阅读中,就是应该学习这些表达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为形象生动。

能够选人课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优秀之处,因此,老师可以在授课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第二段的内容为“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娟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而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分析这一段,明确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写作时,同学们开始采用这些表达手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说以白雪喻梨花,将自己的玩具熊拟为好朋友,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3.读有所思。写有所感

读后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在课后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则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通过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后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感知,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老师在授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课文中新的词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他们那种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花哨的表达手法来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都是一些叙事性的描述,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平直性的叙述手法,偶尔几句反问,却让人感受到同志对于朝鲜人民深沉的爱,以及亲人般无法割舍的情感。世间最伟大最不可分割的,莫过于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亲情,同志与朝鲜人民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亲人无异。同学们可以在课文的学习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亲人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叙述手法将事情表达清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够感动到他人,不少同学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情感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现代诗摘抄范文第3篇

我们知道,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正是因为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为它而创作。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

其实,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他们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诗,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但是由于中学生对诗歌只停留在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没去发现诗歌所使用的技巧,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太直白或没感觉。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诗歌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诗歌的写作知识。要让他们明白,写诗要有真情,要写那些真正使自己激动的景或物,通过对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打消对写诗的神秘感。

第二,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我们都知道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只要经历过才会有真情实感。中学生正处于多愁善感的阶段,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只要学生善于去体验生活,有真情实感,那笔尖流淌的文字就具有了生命力,也就具备了写出好诗的思想基础了。

第三,写诗要用形象的思维,要写出意境。平时我们说学生写的诗歌太直白,那就是学生没懂得用形象的思维抓住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来营造出意境。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其以生命,无情之物都会成为有情之物。引导学生写作时,要通过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可感的形象或境界,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寓意。把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于一体,也就能造成一种意境美,令人深思回味。

第四,写诗与作文一样,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其一,善于联想、想象。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知,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象到街市上的人物及牛郎织女,自然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其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写诗就是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含蓄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教学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路,但实际上却暗示的是人生之路,从中可以悟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这首诗其实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三,写诗要善于用修辞。要想使诗歌形象可感就离不开修辞的运用,而语言凝练、含蓄更离不开修辞。写诗时,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不仅会使自己的诗歌增色不少,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形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修辞就是把意象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悉的最好方式。

第五,写诗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了解押韵可以使诗歌具有韵律美。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一般采用十三辙,即把汉语音节三十八个韵母中收尾音相近的字同归一辙,共计十三个韵辙。对于初学写诗的中学生来说不必过于强调押韵,可以让学生从一些好的诗歌中去领会、感悟。

第六,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几个问题

1.从模仿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模仿的过程,难以写出诗来。因此,可结合一些佳作,析其妙,品其味,模仿其写法,实际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写诗的方法。

2.富有情趣。现在,诗坛上有种不好的现象,生搬硬套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或扭曲,或变形,或梦幻,弄得诗意晦涩,这股潮流也影响了中学生。中学生感情丰富而纯真,这一点很是可贵,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宁可让学生的诗写得单纯幼稚些,也不让他们的诗故作深沉、繁复、艰涩。明朗些好,朴素些好,富有一种情趣。

3.多练小诗。初学者往往深怕读者不懂,叠床架屋,赘语连篇,或追求华丽,堆砌辞藻。所以,要引导学生大胆“割爱”,删去不必要的铺陈和赘语,把有价值的、最精粹的东西留下。过这关不容易,但有意训练,对学生写作时炼词炼句炼意很有好处。

现代诗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创设情境 追本溯源 培养习惯学以致用 诗文熏陶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了《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了方向,教学思路也清晰了很多。可是,新疆内高班预科这一年的教学,却没有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毕竟这么多省份,每个省份的教材和高考模式都有所不同,分散在全国各省市的内高班自然难以有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新疆内高班学制是四年,第一年是预科,后三年就编入各班和当地学生一起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为了后三年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第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至关重要。我校的内高班学生都是民考民的,也就是说他们小学初中学习的内容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他们的语文,是他们本民族语言的教材,而汉语则是初一才开始接触的“外语”。其具体学情如下:

1.没有任何的汉语文化文学积累。学习文言文,他们对作者的姓名字号一头雾水。毕竟他们连“姓”的概念都没有,就更不要说“字”、“号”这些了。至于历史朝代变更,则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孔子,就知道个名字。古诗,连“床前明月光”都不曾接触过。

2.连常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掌握得不好。连“我”、“球”这极为常用的字,都有学生少一撇或缺个点;“夜晚”写成了“液晚”。读音方面,没有声调的概念,给课堂表达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至于字词的意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口语词汇,掌握的还好,稍微书面一些或是口语中少用到的,就不明白了。尤其是成语,完全是零起点。

3.口语交流水平差,而且不会积极开口训练。内高班的学生都是当初在新疆初中生中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但他们中有的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对汉语学习抱有一些抵触心理,还有的是适应能力差的或者是不够认真刻苦,这些学生一开始就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甚至有的学生在不得不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依靠的是纸和笔。

4.写作表达能力极差。预科班的作文,主要学习六百字的记叙文写作。一个班三十九位学生,绝大部分都只能写三四百字。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词不达意、通篇流水账、标点符号书写使用不正确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目标策略

对于从未接触古代汉语、连现代汉语基础都很薄弱的内高预科班学生来说,这短短一年时间,单单是学习内地初中语文教材就极不容易了。但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疆内高班,目的在于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疆发展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学习汉语,可以打破一些学生固有的狭隘的民族观念,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字、历史、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因此,内高班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甚至要特别注重人文性而非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一面。

预科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性的统一,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强化基础,强调积累,重视方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性”。

新疆预科班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必须要更加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更要重视方法的引导。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规定他们在校内只能说普通话。课堂上,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认真倾听的同时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习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导入时,我让少数有登山经历的学生用汉语描绘他们的见闻,再提供几张风景照,激起学生对“山那边”的向往。对主题的探究,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后推荐学生发言来完成。

2.追本溯源,由浅入深。学习文言文,有意识地对一些常见字词或者重要实词“刨根问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兴趣并指导掌握字词的方法。教文言文《童趣》,我讲解“如”字时,在ppt里展示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 ,并让学生从字形上猜测字义。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七嘴八舌的猜测议论之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会意字,从女,从口。字的本义是“遵从,依照”,并由此引申出“好像、如同”等义项。

3.重视习惯,乐此不疲。良好的学习习惯亦是一种能力,这对他们今后顺利进行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极为重要。我要求学生: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的时候,字词的音形义尽量先自己查字典掌握好;用一句话归纳文章的主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留待听课中解决;课堂上要抓重点做笔记,笔记要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课后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培养阅读、做摘抄的习惯,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含英咀华,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将之转化为能力在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读书要注重“学”与“思”相结合,对那些经典的作品,尤其要细读深思,反复品味。而有些语文知识,也可以转化为各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堂上学习诵读和演讲的技巧,就可以在诗歌朗诵比赛和学生干部竞选中分别运用到。学习了各种修辞手法,我让他们结合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分析各种修辞的妙处,并学写歌词……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爱学乐学,激活思维。

(二)了解传统、诗文熏陶、传承文化,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有人说: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确实如此,语文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知识和分数,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性”和“文化”。预科班汉语言教学,除了完成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这一重任,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中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呢?

1.在课堂中适时补充介绍文学常识,甚至是古代社会常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培养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感。中学语文课堂上过多介绍文史常识,往往会被打上“教学设计不合理”的标签。但是,对于预科班的语文课堂来说,介绍文史常识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试想,连唐朝盛衰过程都不了解的学生,你让他怎么去理解由《望岳》《春望》到《石壕吏》杜甫诗歌内容情感的转变?连儒家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理解杜甫、陆游、范仲淹等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我在教学时还非常重视调动新疆学生的历史知识积淀,学生背诵岑参的《逢入京使》时,我点出当时岑参驻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以此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和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