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邪恶漫画之老师

邪恶漫画之老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邪恶漫画之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邪恶漫画之老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漫画宣传画选材运用效果

《2011年新课标(历史)》指出:历史教学应采用“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境想象”。

在众多历史材料中,漫画、宣传画以生动、幽默、形象、有趣的特点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其教学的辅助效果也比较明显。“‘图说历史’是认识、解释历史的一种有效方式和手段,历史漫画、宣传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加上作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对史事的理解与认识,因而更富有一种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

①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漫画用简洁明了、情绪化和兴趣化的特征凸显作者的思想观点,便于读者理解、记忆和传播,而这正是中学历史课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难点之一;而宣传画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时代特点,是研究历史最难得和真实的佐证,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将漫画、宣传画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从效果看,学生反响热烈,印象深刻。现将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漫画和宣传画应用的感悟归纳总结如下:

一、 漫画、宣传画在课堂运用的选材

1.材料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余地大

漫画起源于为十六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期间,我国形成独立的画种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当时把这一类画叫做“笑画”、“谐画”、“讽画”、“时画”、“寓意画”、“讽喻画”等,而宣传画又名招贴画,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内容,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绘画,以国内为例,宣传画在、、北伐运动、、期间最为活跃,流传下来的作品非常多,在国外的宣传画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因此漫画、宣传画历史非常悠久,可用于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也非常丰富。

2.内容浅显易懂,形式新颖活泼的多漫画、宣传画的形式往往是以图画的方式表达寓意,画面生动,人物诙谐,文字丰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通俗的艺术表达方式,形式多样,且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既能传递历史信息,又能增加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 发挥漫画、宣传画在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选择贴近教学主题的素材,提高教学课堂实效性

漫画和宣传画的种类繁多。为了配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在挑选、使用上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符合学生实际年龄特点,凸显课标要求,对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有促进作用。

在漫画、宣传画的选用上必须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准,同时要与课标要求相吻合。漫画、宣传画的内容必须与历史史实相一致,内容应为学生所熟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知识积累水平,能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反映二战主题的漫画非常多,不同的作品所反映的角度不同,思想性和内涵性也各不一致,因此在选择上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教学要求、重难点突破多方面考虑,例如在介绍二战的扩大这一目标上,下面两幅漫画都反映了这一主题:”。

(二)善于运用漫画、宣传画等素材,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历史教学中“画龙点睛”的学习效果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漫画和宣传画以幽默、诙谐、夸张等手段反映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教学中,漫画、宣传画的导入和设置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能够将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二战这一课,笔者一改以往陈述史实或者提问的导入方式,以图3漫画“三头怪兽”切入主题,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学生一看到漫画就乐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师生互动效果明显,课堂反响非常好。漫画、宣传画作为导入环节,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的效果。而在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笔者采用了图4“荒唐的伴侣”作为辅助手段,由于学生对于漫画中希特勒和斯大林的“颠覆形象”印象深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巩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兴趣能使人们目标明确,积极主动,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获取工作的最大成就,并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因此,以漫画和宣传画作为教学的素材,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也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从而达到提升整个课堂实效性的作用。

(三)以漫画、宣传画为载体,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思考、判断的能力

漫画、宣传画的特点在于内容新颖、形象,能反映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但它也具备一定的缺点就是某些素材隐喻性强,学生较难理解。英国文学家狄德罗说过:“有了真正的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运用它。”因此教师在充分利用漫画、宣传画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以漫画、宣传画为媒介,巧设问题,有些图片还可以配以旁白、注解等,引导学生将漫画与历史知识相互结合,加深对漫画内涵和深度的理解,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中,为了培养学生“知道对待邪恶势力必须要与之斗争,不然就是助纣为虐”这一抽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笔者通过图5“丘吉尔的宣传画”,借漫画这一夸张的手法,让学生了解丘吉尔具有斗牛犬勇气、斗志的性格特点,设置“1.英国军民将丘吉尔比喻为英勇的斗牛犬,请你用史实来说明丘吉尔这一性格特点。2.丘吉尔对待法西斯的态度和张伯伦有何不同,带来哪些不同后果,谈谈你对这一政策转变的看法?”等问题,引导学生将丘吉尔和张伯伦的外交政策加以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绥靖政策的恶果以及英国军民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顽强战斗精神。

在突破“绥靖政策的实质”这一难点中,笔者选择了图6“美国的态度”这一则漫画,并配以文字说明,教师结合漫画对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的变化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漫画形象的比喻的基础上,了解美国的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根据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并为下一目“珍珠港事件爆发”设置问题导入:美国对法西斯的态度有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解绥靖政策的实质即纵容法西斯侵略,最终英法美自食苦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历史事实。因此以漫画、宣传画作为媒介,根据漫画反映的内容,配合教材的课标要求,设置相对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过渡导入教学子目等方面更具有衔接和指向作用。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漫画和宣传画正是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非常好的素材和媒介。“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际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的扩展度,在教学中配合教学内容,适当地采用符合课标要求的漫画和宣传画,并进行相应的设计、设置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漫画和宣传画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这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独立判断、分析、比较、扩展性思维水平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邪恶漫画之老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放牛班的春天》在网上的评分一直在九分以上,而且在榜首迟迟不下。“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译得很巧妙,孩子们因为各种缘故,无人看管,只好被送往寄宿学校。他们就像没人看管的牛群,放肆而引人伤感。放牛班所描述的环境和情景,很像我国农村的教育现状。

由于现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出现了“空巢”的现象,只有“三八”“九九”“六一”留守家园,凡是农村的青壮年都纷纷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工赚钱,孩子们跟在爷爷、奶奶身边,就像一群没人放养的牛群。

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结构。而农村的教学完全具备这种影片的潜质。它所需要的就是一位合格的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像马修老师一样人人敬爱、怀念的优秀教师呢?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把孩子的成长而非教学成绩放在首位。在影片当中,马修老师是唯一一位敢和学校作对的老师。如果有孩子犯了错误,全校师生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孩子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而孩子们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才能接受探访。而马修却用自己的行动无言地对抗着学校不合理的规则。作为小学教师也该如此。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孩子们的好成绩。教师们为了获得优异成绩和荣誉称号,需要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补课不说,还打骂孩子。孩子们对教师又惊又怕,而高年级的孩子因为已经开始走进青春期,已经有了反抗意识,纷纷结伴在背后咒骂老师,甚至学习流氓行为,私底下殴打老师。而马修用他独特的方式给予孩子们关心和爱护,在孩子们编歌词取笑他时,他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孩子的音准;在孩子们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时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们免受惩罚;在莫杭治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反应”原则惩罚他,而是用漫画式的手法画了莫杭治的肖像,一笑了之。他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抗着“行动――反应”原则。

包容、理解和呵护是叛逆最好的解药。孩子终究是孩子,邪恶面具下隐藏的依旧是内心的柔软天真。

其次,教师应该多接触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影片以莫杭治的成功结束。莫杭治是一个长相甜美,音质很好的孤僻的单亲孩子。当马修无意中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时,他组织了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让每个孩子都有用武之地,甚至是幼小的佩皮诺,他都让他当指挥助理;还有五音不全的郭邦,他突发奇想,让他当乐谱架……马修用音乐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他用音乐开启了孩子们的心灵之门。他发现了音乐奇才莫杭治,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培养、发掘莫杭治的才能,他给他开小灶,他让他唱独唱,他给他创造去音乐学校的机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尽量挖掘孩子身上的某些天赋,比如诗歌朗诵、表演等。对于有天分的孩子,语文教师应消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上让他们进行诗歌朗读,课下单独培养,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优势,做到公平、不偏袒。比如在六一儿童节上,让孩子们自编话剧,自导自演,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

邪恶漫画之老师范文第3篇

小学我成绩非常好,经常第一,习惯性第一,莫名其妙地独占鳌头。我不是好汉,没事还是愿意提一下当年勇。主要也是因为我后来再没那么勇过。小学时,我是市文明青少年、三好学生、三道杠、中队长、值周长、儿童铁路员工……动辄给领导系红领巾,给外宾朗诵。我小小年纪边学习边包揽了学校的一切花架子零碎活,工作量快赶上一个居委会了。并且,我还谦虚谨慎一根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觉悟高得不比雷锋差多少,天天惦记送迷路老奶奶回家,风雨中给大嫂撑伞,冲进大火抢救国家财产,敌人来了严刑考打我也要守口如瓶,朋友来了我咧开大嘴不亦乐乎。我妈妈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领旨谢恩一门心思想当道德楷模。当时是没有《感动中国》这栏目,要是有,估计我就更受鼓舞激励了。以前没仔细想过,今天一琢磨忽觉悲凉,搞半天我的人生竟然是下坡路。

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我是如何开始自暴自弃的。中学以后,我没考过第一。在初中那个入学86人,陆续降级9人,毕业却92人的班级,我最好成绩是第六名,最差是二十九。高中选了文科班,名次在第五到第十五名之间,永远被理科老师轻蔑文科老师宠溺。

初中的学校太著名,班里人员严重超标,再加上总有上课说话的,坐到最后听老师的声音简直是历史的回声。有位坐在后边的学生的家长终于忍不住下了狠心,给班里装了个功放。功放一出,谁与争锋,老师上课都跟走穴似的,右手粉笔,左手麦克风。声音经技术处理绕梁三日,科技以人为本,一切搞定。最精彩的是,有一次我们班讲评试卷,隔壁五班却正在考那卷子。功放成全了隔墙有耳,他们被动却惊喜地将答案听得一清二楚,除了几个不吃嗟来之食的尖子和完全放任自流的差生,其余人听一道答一道,脑细胞都歇着,都得了一百分。

我坐在前排,非常讨厌功放,它把老师的声音强制塞进我耳朵,搅和得我想干点别的都干不安生。我在数学上的天赋基本相当于:早知道吃第九个烧饼饱了,前八个就不吃了。所有陷阱都会中招,所有定理都难以活学活用,所有习题都不能举一反三。我至今搞不清楚什么叫极限,一想到立体几何就想大哭一场。07年冬天,朋友水格在火车上出了道初中数学题活跃气氛,我冥思苦想了良久,终于还是愤而离去。数学课我经常灵魂出窍,或者顶风作案看课外书。彼时最喜欢的张爱玲、王朔、吉本芭娜娜的书是我数学课的教辅,面对着一黑板的定理公式,我偷偷走进他们笔下动人的故事。

记得一次题目简单的数学考试,学习稍好点的都上了九十分,我打了七十五,成了冠军运动员掉在半路的不争气的鞋。更不幸的是,数学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两眼喷火把我叫到办公室,扬着下巴端详我的卷子。答案没约分、丢根、循环论证、或者压根生编硬造,我的卷子像一份错误创意汇编。老师义正词严的样子,让我想起《美少女战士》里月野兔剿杀邪恶势力时边做体操动作边说“我代表月亮,消灭你”!我发自肺腑觉得自己应该被消灭,学习不好就生不如死。我哭了,边哭边劝自己,再哭厉害点再哭厉害点,不然过不了鬼门关。老师恩威并施,既侮辱我的智商又警告我不许放弃,相当于查出了癌症却好在不是晚期。我回教室时,同学们叫我“海燕”,因那红肿的眼,明显是刚经历过暴风雨的袭击。海燕不是谁固定的称谓,它属于当日接受批评死里逃生的人,我们轮流当海燕。我擦干眼泪,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与数学不共戴天。老师却没有放弃我,还想拉我一把,她把个子不矮的我调到第一排,重点看护。教室小,学生多,第一排紧贴着讲台下,离黑板也就一米多。老师最钟爱的学生都在第二排,那种黄金位置像尚方宝剑一样象征身份。我在第一排安分守已苦读了几天,终究还是自甘堕落了。初中毕业时我白了一些,不知是不是吃了太多粉笔灰,达到了去黄净白的功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直到高中毕业,我的数学成绩稳定在刚刚及格的分水岭处,偶尔自杀性袭击,比及格还低。高考时,它就发作了一次,我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就答完了,因为余下三分之二的时间和与时间对应的题,我毫无头绪。我少小不努力少小就徒伤悲,没有及格。

后来大学时竟然遭遇了高数这门必修课,我头悬梁锥刺股背下了所有书后习题的答案,用文科方式解决了理科问题,最终连滚带爬竟然差一分就上了九十。我恨数学,它让我的少女时代步履蹒跚,如若我那时心理再脆弱点,我简直要效仿萧红写下一句“半生尽遭数学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但是,转折意味着我不是一无是处。虽说科科有本难念的经,但我其他学科都还好,有的还很优异。外语语文历史政治,我几乎好得挑不出什么毛病。上课经常梦游天姥吟留别,却依然在佼佼者的队伍里。有些东西说不清,不需太多努力就可轻易获得,仿佛某种默契。而另一些,比如数学,它注定离我很远。

仔细想想中学的日子挺苦的,学期自不必说,假期也多被侵占,早出晚归,我们像太阳一样每天早晨都得照常升起。那时我极少想将来的事情,总是活在当下。面对恼人的题海,我无心揣测未来。我在题为《我的理想》的作文里写自己要当外交官,要在国与国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但是我从没打算过把这事付诸实现,哪怕一秒都没有。我不知道我当时的伙伴是怎么想的,他们是否真的有作文里那般远大的理想?在不间断的疲惫中,他们憧憬的是什么?或者能否有时间憧憬?我不知道。中学的同学,有人在麻省理工大学读硕士,前程似锦春风得意,有人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茫茫人海再无消息。我们散落天涯各奔东西悄然长大。

老师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意思为不学习就在底层挣扎,奋不顾身心无旁骛找死玩命地学才可以过上愉悦的生活。我们半信半疑听着这样的恫吓,在情窦初开的年纪疑窦丛生地夜夜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偶尔将头探出窗外,还未来得及看看风景就被机警的老师揪了回来。学校总说素质教育,我看倒更像保姆式教育,事无巨细严防死守。初中物理老师因为我天天换衣服找了我家长。她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外之意,像我这种没文化的怎么打扮都没用。我妈一贯敬畏老师,一想到自己姑娘在人家手底下,就满脸不自在地笑容可掬。可我妈回家压根没说我,她说好好学物理是应该的,换不换衣服就操心过度了。学习归老师,生活应该归家长,我姑娘,我就愿意让她打扮得干净漂亮!这话听起来类似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各司其职,谁也别越界。我至今觉得非常有道理!

我曾经两次亲眼目睹家长掌掴孩子,初中高中各一次。两个挨巴掌的男孩至今还是我要好的朋友,一个是因为放学去打游戏机,一个是晚自习吃包子。打游戏机的现在正在读核物理硕士,吃包子的已经成了刑侦警察,按老师的分级制度,应该算是出息了,可他们当年的狼狈我依然记得。我不小心撞见他们挨打的情景,都让当时的他们迁怒于我。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时,最好不被人看见。那两个时刻,我都惊呆了,我不知道他们一向和蔼的妈妈,怎么就恶从胆边生,不由分说地大义灭亲了呢!彼时的理解是他们让妈妈太失望了,现在想想,除此之外,大概还想迅速地堵老师的嘴巴吧。要是不速战速决先把伤兵解决了,老师哪能穷寇莫追呢!老师总是毫不客气地指着家长的鼻子,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数落。

邪恶漫画之老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盗墓;影视;攻击性;宣泄

一、引言

《鬼吹灯》、《盗墓笔记》作为盗墓题材小说的两大经典,近两年被频频改编,以电影电视剧或网络剧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无论是“鸡鸣灯灭不摸金”、 罗盘口诀摸金符引领的天下霸唱《鬼吹灯》,还是长白山蛇沼鬼城、青铜鼎尸蹩构筑的南派三叔《盗墓笔记》,各种令人燃魂的奇事奇观、奇人奇情,让原著粉及未曾领略墨香的路人观众,都对或气势磅礴或绝境压抑的地下世界产生了无比的好奇与期待。此外,众多拥有深厚美术背景的诸如乌尔善、陆川、李仁港,郑宝瑞、梁胜权等导演,巧妙的将“盗墓+魔幻+科幻”及“大投入+超级IP+大腕鲜肉”等元素进行组合,引爆了核弹级盗墓IP火力全开的导火索。

在一部又一部光影传奇中,人们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照见自己、照见纠结;同时也照见亲密、照见依恋、照见爱……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求到某种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此同时,电影本身的魅力也在于传达一种通俗化的心理学心理分析,以及包含对人性的剖析和对当代生活的警示。

著名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曾说,“电影是一个强大的媒介,是一个,还是潜在的迷幻剂。它走进你的视野,走进你的大脑。它引起刺激,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总之,它非常具有颠覆性。”(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95)正如同盗墓题材等影视作品,最让人震撼的一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所谓的正义之士也可以如此残忍,这残忍甚至不具性别差异。如果说盗墓贼代表的是对传统文化及人性的摧毁,那么站在他们对立面的那些保护古墓维护正义之士,则是在正义的面纱下,将人类的攻击性和毁灭情绪,以暴制暴地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具有一定治疗意义的。例如,《鬼吹灯》的三个主角,都是高手中的高手,身手好,智商高,几乎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而《盗墓笔记》则略有不同,其主人公吴邪,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古董店小老板,他代表的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普通人,遇到粽子会害怕,看着同伴死去会难过,偶尔会“范二”,他站在人群中和我们一样,平凡到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如果说,《鬼吹灯》让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群,登上了短暂逃离现实压力的云顶,那么,《盗墓笔记》则是圆了普通人自我实现的一个英雄梦。

二、攻击性

(一)攻击性理论

攻击行为的理论一般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类型:本能、挫折和社会习得。弗洛伊德认为有一种强大的天生力量,它为心理系统提供所有的能量。弗洛伊德把这些力量称为本能(instincts)。弗洛伊德最初的本能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后没几年,达尔文出版了有关进化论的著作。弗洛伊德最初的理论框架包括两类基本本能:自我保护本能(self-preservation instincts)和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一观点与达尔文自然选择观点中的两种主要成分很一致:生存的选择和繁衍的选择。但是,在弗洛伊德后来的理论中,他把自我保护本能和性本能合二为一,并把它改为生本能,由于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他提出了死本能的观点。弗洛伊德假定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破坏本能,这一本能经常在攻击其他人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明显。通常,他把生本能看成力比多(libido),把死本能看成塔纳托斯(thanatos)。虽然一般把力比多看成是性,但弗洛伊德也用这一术语泛指所有满足需要、维持生命和追求快乐的动力。同样,塔纳托斯在很大程度上,弗洛伊德也用这一术语来表示所有破坏、伤害和攻击他人或自己的动力。

洛伦兹认为通过进化,人们发展出了一种类似动物的斗争天性。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祖先发现攻击行为能够作为一种增加资源、减少竞争、威胁对手、自我防卫的方式从而使他们受益。社会习得理论表明人类的攻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而习得的,并且会被这种行为受到惩罚还是奖励所影响。

(二)攻击行为的生理研究

人类荷尔蒙,特别是激素,也是影响攻击行为的关键的生物因素。来自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692名囚徒的激素水平与犯罪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犯下暴力或者犯罪行的男性囚徒有更高的激素水平,而犯下盗窃罪,持有和夜盗等罪行的囚徒的激素水平较低。他们发现那些有更高激素水平的囚徒违反较多的囚徒规则,特别是涉及对抗的规则(Dabbs.Catt.Frady&Riad,1995)。与攻击行为一样,即使激素通常是与男性相联系的,它也同样影响着女人。在一项研究中,女性被给予少量激素后,她们的荷尔蒙水平变的和男性持平,这些女性变得很容易产生生气、害怕和厌恶等面部表情,使得她们更加容易采取攻击行为(Van Honk&Schutter,2007)。

(三) 暴力进化史及盗墓史

目前所知的最早死于他杀的人是尼安德特的一位男性,他死于5万年前(Trinkaus&Zimmerman,1982)。他被人从前面刺中左胸,说明凶手是右利手,随着古生物学探查工作的逐渐深入,有关人类祖先的史前暴力证据正在迅速增加(Daly&Wilson,1988)。从古代人的骨骼残骸中发现的头盖骨和肋骨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除非留有匕首刺或棍棒打击的痕迹,偶尔也能在骨骼残骸中发现凶器的碎片。这些考古学的证据表明,人类似乎有着很长的暴力进化史。

奢靡的厚葬必然引发盗掘现象,先秦经典《孔子家语》中就记载,鲁国正卿季平子死后,他的儿子和部下准备以美玉、珠宝作为陪葬品,孔子听闻后前往劝说:“送而以宝玉,是犹曝尸于中原也。其示民以奸利之端,而有害死者,安用之?且孝子不顺情以危亲,忠臣不兆奸以陷君。”最终说服其后人。孔子将厚葬等同于曝尸,实际上也反映出早在先秦时期,盗墓现象就很普遍。

尽管汉朝政府已明令禁止“掘冢”,但民间的盗墓行为依然屡禁不止,甚至有济东王刘彭、广川王刘去这样的不法贵族参与其中。严格来说,刘彭掘墓的动机不能称为“盗”,此人残忍嗜杀,常以割剥、肢解、烹煮等方式残杀后宫女子。作恶后的刘彭因担心受害者鬼魂报复,竟“掘出尸,皆烧为灰”。而广川王刘去,完全就是一个以盗墓为嗜好的少壮贵族,据《西京杂记》载,魏襄王墓、魏哀王冢、晋灵公墓、周幽王墓等皆遭刘去盗掘。刘彭、刘去这两名贵族的掘墓行为既非为求财,又非政治报复,前者掘墓焚尸是因恐惧而衍生的变态行为,后者“发古冢”则是出于好奇心。在史上成规模的盗墓事件中,盗墓者的动机除了取财与政治复仇,还有一种动机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厌胜”(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这一类盗墓行为在明末农民战争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宣泄

(一)宣泄理论

虽然最初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后来他认为两者能以不同的方式联系起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心理能量,这一能量如果被用于一种典型的行为,那么它就不能被用于其他类型的行为。个体通过社会接受的渠道来释放自己的死本能,每个人内部的心理能量是固定而有限的,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这样或那样的释放。

许多年来,心理学家和公众相信,“宣泄”或“释放情绪”能够带来攻击性的降低。一个关于攻击行为根深蒂固的信念是:如果人们具有大量参与攻击行为的机会,那么无论这种攻击行为是真实的还是象征性的,他们表现出攻击冲动的可能性会降低,这一方式被称为宣泄疗法(catharsfs)。尽管宣泄疗法的概念广受欢迎,但大多数研究表明,攻击体验只能增加而非减少攻击冲动。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三年级儿童进行一项任务,并让同伴对其进行干扰,随后,一组儿童使用玩具枪进行射击游戏,而另一组儿童则参与非攻击性任务――做数学题,(Maiijck&Mccandiess,1966)随后,所有孩子获得向干扰其任务的同伴表达攻击性的机会。通过一个严格的程序,研究者让儿童相信他们会给那个孩子造成电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电击”行为的选择上并不存在差异,宣泄疗法并不能降低攻击行为。

有一个更著名的攻击行为理论――认知新联结理论。这一理论假定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消极的事情(比如说痛苦或者不适后,在这些经历被唤醒时攻击行为会更容易发生)(Berkowitz,1998)。

(二)影视作品与攻击性宣泄

社会习得理论中曾有,个人的攻击性反应是被其经历或者被对他人的观察所刺激的,电视或者电影的主角成了观看者的榜样。电视剧中超过一半的主角持续地卷入暴力互动,电视剧很可能是攻击行为最常见的模仿对象。1999年4月20日,两个男生走进科罗拉多州利特尔顿镇的哥伦比亚高中,他们身穿黑色的防水短外套,手提半自动手枪、短枪和炸弹。在一个小时之内,这两个男孩杀死了12个同学、1个老师以及他们自己。从目击者的角度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一个电影中的情节。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接触电视暴力会带来儿童攻击行为上升这一观点(Comstock&Scharrer,2006),实验室研究和相关研究都表明了这一关联。以北纽约州一项相关研究为例,该研究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对707户家庭的电视观看及攻击进行了调查(Johnson et al,2002)。结果发现,即使在控制了早期攻击行为、不利家庭条件、社区暴力等因素的影响后,观看电视更多的青少年在随后的追踪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攻击性。总体而言,研究表明电视暴力能够解释儿童攻击行为变异的10%(Dodge,Coie,et al.,2006)。这与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联大致相当。对原本就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而言,电视和电影暴力的影响尤为突出(Bushman,1995;Leyens et al.,1975),就像电视暴力增加了儿童的身体攻击行为一样,观看电视节目中的关系攻击同样会带来关系攻击行为的增加,尤其是在电视角色因关系攻击获益的情况下(Linder&Gentile,2009)。在短期效应之外,观看电视暴力还会对儿童产生长期的影响。在20多岁时进行的重测表明,和在小学早期不怎么接触暴力电视节目的青少年相比,在同一阶段观看大量暴力节目的青少年攻击性要更强(Husemann et al,2003)。他们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更多的言语攻击行为,收到更多的交通罚单,也更可能被逮捕。

媒体暴力影响神经学基础的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研究发现,在接触暴力电子游戏(Wang et al.,2009;Weber et al.2006)或观看电影暴力场景(Murray et al.,2006)时,儿童大脑的某一区域(如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会减弱。这一脑区与自我控制相关脑机制活动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接触暴力画面会增强攻击性的部分原因。

四、中国盗墓题材大热的原因

从世界电影整体发展来看,电影的历史并不长,只有100多年,但电影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中,上个世纪最后三十年,是现实题材的繁荣期,2000年之后,在大片模式上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大片模式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魔幻、科幻题材故事的成功。如今的好莱坞更加谨慎,原创电影故事的比例受到严格控制,而根据畅销小说、漫画改编的电影故事大行其道。利用畅销小说的影响力和先期市场检验的结果,作为题材选择的重要参考指标,是非常有道理的运作方法。

对于中国本土电影,曾有业内人士做过统计,魔幻、恐怖、悬疑、动作、探险类的电影,被拍成大片之后最容易赚钱,而盗墓题材则融合了这五大元素。已故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著名戏剧电影理论家霍华德・劳逊把电影故事的社会意义总结为“对人的新认识和对人类关系的新发现。”仔细观察一下西方惊悚类型电影故事的思想内涵,就会发现不外乎是从正面来表现正义战胜邪恶,或在巨大的灾难考验下塑造英雄,从而表现那些最能够温暖人心的人类情感和情怀。

除此之外,大量《鬼吹灯》、《盗墓笔记》的原著粉所代表的“粉丝经济”也催生出如此巨大的“盗墓产业”,这一现象是喜是忧,影视界的“盗墓”题材热是否会有迎合市场之嫌?真正吸引读者的是,盗墓题材影视作品所传递出的关于生命,关于死亡的思考。不管是《鬼吹灯》还是《盗墓笔记》都表明中国自有墓葬那天起,就形成一种生死轮回的价值观,而盗墓寻宝的故事,其实是主人公寻找自我价值,寻找心灵救赎,并论证生死命题的过程。

五、总结与展望

尽管在一种角度上,人们把电影称为产业,称为工业,但构成电影本体的,却是我们的人生。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人在特定时空中的一段人生经历,有的甚至就是电影作者自己的人生复制,即便是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其本质也是人类情感的直接投射,人们观看电影,会随着其中人物的悲观离合或高兴或悲伤,甚至,会把自己与电影中的人物做比照,或唾弃,或效仿,电影因此而直接成为人类情感的倾诉与参照对象。很多观众反映,看完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明白了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个家族是这么纠结,这么勾心斗角,这些人的关系这么复杂,他们将原来自以为很可怜的自己投射到电影或电视剧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梦想会像其一样备受瞩目,而这,很大一部分也迎合了现代人的心理,渴望被关心,渴望默默无闻的自己突然就变成焦点。不论是对现实的模仿还是对梦想的创造,都可以把观众带入似真似幻的光影世界。

随着《鬼吹灯》和《盗墓笔记》先后引爆影视,一场以“盗墓”之名掀起的奇幻之旅正式拉开,盗墓系列电影除了踩着IP的巨擘、刷新国产电影视觉呈现之外,如何构建地下奇幻世界,如何彰显东方特色文化,如何通过影视作品将动物式的贪婪,升华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善良,如何将攻击性和宣泄,从哲学层面完成人对自己的超越,将成为导演们下一步不容忽视的问题。人生演绎着电影,电影离不开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斯奇.(2006).电影与人生.中国文史出版社.

[2]梅锦荣.(2010).心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2011).电影中的心理寓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RANDY J.LARSEN ,DAVID M.BUSS.(2011)Person Psychology.郭永玉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