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至是什么时候

冬至是什么时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1篇

灸法是回阳助阳补阳的最好的一个方法,用之得法,则可以补先天之不足,而达到长寿健康的效果。

按 时 用灸以养生

那么什么时候用灸最好呢?从每个月来说,月初的八天最好。这八天其实就是阳之升的八天,从朔至眉月,再到上弦月。我用先天八卦来解释一下这个道理。

朔月,此时月相尚未出。但阳机已动,非为晦月之月终可比。彼为阳之终,此为阳之始。虽未明见,但其阳机则完全不同。此时可以坤卦配之,但为坤末,阳动之初。眉月,阳气始升,月相将明,故以阳气始生之震卦配之。值此时,当助阳以促阳之升。上弦月,也就是阴历的初八,月相半暗半明,阴阳相当,然其时月相虽明而犹亏,故以阴阳相搏之阴卦离卦配之。离卦从阴阳里讲,既是阴阳各半,也是阳之旺极之象,这是后天八卦的理解。因此,从坤到离,也就是少阳始升之时,这个时间段里,正好是农历的初一到初八,一个月之内用灸法最妙。初八之后,阳渐旺至先天八卦之干,已不需再用灸助阳。再之后,月望之后,开始出现下弦月,阳气开始下降,更不可用灸。但从阳明之法来思考,以下法,清法为常见。至晦则阳降极,以静养为是。

一年里,何时灸?同上理,春之季方是正法。但是不是要灸整个一个春季,我的观点是没有必要,只是适可即止。不必执着胶柱。

《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就是养阳之升,旺;养阴,就是养阳之合,阳之藏。春夏养阳,就是养的阳之升。阳升了,也就是生命开始了。或者说,新的周期开始了。这个周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天,也可以是一个月,农历的。也可以是一年,或者是60个甲子年,或者,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生。生命就是阳气的循环往复的运动。这个运动停了,生命也就终结了。

为什么古人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我的认识是这个胆占了特殊的时间位置。气血运行到胆的时间恰恰就是子时,也就是阳升的那一个瞬间。胆就如人体生命周期的发动机,按时启动周期,即启动了我们的生命周期。其余的脏也罢,腑也罢,都是在胆启动了生命周期之后,才开始进行生命活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胆的作用大不大?胆的这个位置重不重要?胆能不能担负起这个凡十一脏都取决的重任。答案是肯定的。

时值夏秋之交,一年之中唯此时节是灸关元的最好时机,无所谓多少壮,越多越好,这是长命百岁益寿延年的灸时机;传统文献中都是选在此时来灸关元穴,主要因为这时节就是温疫好发的时节,不但可以强身健骨,而且可以预防流感。

秋天是保健用灸的好时节,希望大家把握时机,尽力所为。秋分时节可灸足三里以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

“秋冬养阴。”养阴就是养阳之藏,是养少阴之君火。哪个穴位有这样的功效呢?关元最好。因为这个穴位位于会阴与神阙之间,这是少阴元气的领地,也是下丹田。灸关元穴可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能祛虚劳百损,壮一身之气,为历代强壮保健的主穴。《景岳全书》说:“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因此,取关元灸之,就是养少阴潜藏之阳气。

并且,冬至前后施灸关元可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有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效果。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冬至的关元灸恰好满足了“补必兼温”的特点,可达到温壮元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强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隔姜灸最有效,灸出疤痕没有关系的。无论男女皆要灸关元,时机一去就得等到明年了。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2篇

些许时候,从桥上看落日。没有霞光万道,也没有英雄余烈。只是静静地往的那头飘过去,不言不语,不吵不闹,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也不会因为旁人的观望而停止运动。庄子云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可能就是这样吧。河中也没有什么波涛汹涌、气吞山河的胜状,更不会出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浑。只是两岸残存的芦草在威风的轻抚下随意的东西飘荡,芦草下的石头铺在河岸,零零碎碎,还毫无规律的散落。河水缓缓流淌,偶尔经过些坡度比较大的地方,提一提速度,滑过去之后又恢复平淡,就像是走过了太多山路的娃娃,要歇一歇了。

从老桥下通过的河水其实已经是“合流”后的产品了,站在桥头,可以看到远山层峦,影影绰绰在天尽头。云雾缭绕,不见峥嵘。只有从山中流出来的两条河流带来他们的气息,隐约中大家不太在意罢了。大概上天也喜欢对称原则,相对与北方的泾、渭两河,这里也来两条。据说泾、渭一者清一者浊,所以有了泾渭分明的成语。而这里也是一清一浊,到了老桥下才合二为一。不过没有世人所谓的激烈斗争,当它们在老桥不远处合流时,只是微微的动荡了一番,然后想着同样的目标,继续旅程。水波不兴,山河依旧。

桥上这时候人数渐渐少了,自行车轮子碾过,沙沙的动静也可以钻到耳朵里。至于摩托、拐的,即使出现也是归心似箭,呼啸而过。反正也没什么人,自然也就肆无忌惮。行人通常是走在桥两边,算是特殊的人行道。一般的桥在两边会垫起来,好像成了级阶梯。我们这里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在桥面与阶梯的连接处,一般地方是矩形平面,而在老桥则是由输水管道担当了大任。小的时候就喜欢站在上面锻炼平衡,到底没练成,现在走有的时候还会从上面掉下来。与我同样爱好的有很多人,所以这水管(也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使用了)总是光溜溜的。一代代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无论什么时候我来到这里,必会有孩子们在上面嬉戏欢闹。

小的时候在桥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玩意儿,在不上课的时候就带着一帮子人在那里游来荡去。不是什么富家子弟,很多时候只能过过眼瘾。在夕阳下的桥头,也就是桥上桥下的连接处,会有些便宜的东西,比如旧书。那时候似乎,买了好多,只是现在基本上只留在记忆里了。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3篇

描写冬天的成语大全1) 鹅毛大雪:指像鹅毛一样飘落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2) 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3) 寒气逼人:指十分寒冷或指阴森可怕。常用作作谓语、定语、宾语。

4) 料峭春寒: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5) 天凝地闭:天地都凝固冻结了。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6) 出自: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7) 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世界。银、素:白色。裹:包。从上到下没有一点彩色,非常素洁,干净,一般用来形容下雪后美丽的景致。

8) 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9) 嘘寒问暖:嘘寒:呵出热气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问暖:指问寒问暖。形容对人的生活十分关切。

10) 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11) 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12) 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13) 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14) 白雪茫茫: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白雪茫茫就是雪很大,放眼望去无边无际。形容冬天雪下的很大。

15) 冰天雪窖:形容极为寒冷。

16)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17) 千里冰封:“千里”是个虚数,指辽阔的北国,并非说是整好一千里。一千里都被冰封了,也可以说明天气的寒冷。

18) 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19) 千里冰封:“千里”是个虚数,指辽阔的北国,并非说是整好一千里。和后面的“万里雪飘”中的“万里”一起使用。辽阔的北国大地都被冰封上。“冰”是名词,作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被”。

20) 滴水成冰:水滴下去就结成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21) 山寒水冷:冷冷清清。形容冬天的景象。

22) 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亦作“头脑冬烘”。

23)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

24) 冬扇夏炉:比喻不合时宜。

25) 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26) 寒风刺骨:寒风刺骨意思为天气寒冷,寒冷的风似乎能吹进人的皮肤,直达骨头,并带来阵阵刺痛。多用来形容恶劣的寒冷天气。

27) 春去冬来: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28)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29) 无冬历夏:谓一年到头。

30) 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31) 岁暮天寒:指年底时候的寒冷景象。

32) 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33) 粉妆玉砌:用白fen装饰,用白玉砌成。形容雪景及人皮肤白嫩。

34) 林寒涧肃:寒:寒冷:肃:清冷。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35) 无间冬夏:见“无冬无夏”。

36)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学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37) 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38) 夏虫朝菌:为夏虫活不到冬天,菌类朝生暮死。比喻极短的生命。

39) 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40) 朔风凛冽:相当于寒风凛冽。形容冬天寒风刺骨,非常寒冷。

41)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42) 冬烘学究:冬烘:形容懵懂,浅陋。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43) 冰封雪盖: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四周被冰雪覆盖,地面上都结成冰了,头顶上还下着雪。

44)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

45) 寒风侵肌:形容天气寒冷。

46) 天寒地坼:坼,裂开。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47) 凄风苦雨:凄风:寒冷的风;苦雨:久下成灾的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48) 林寒洞肃:寒:寒冷;肃:肃杀。形容秋冬时林木萧疏,溪涧浅落的景象。

49) 雪兆丰年: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50)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51) 暑来寒往:夏天过去,冬天到来。泛指时光流逝。

52) 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53) 折胶堕指:极言天气寒冷。

54)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55) 大雪纷飞:纷:多而杂乱。雪花大量飘落的样子。形容雪下得大。

56)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57)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58) 寒风侵肌:寒冷的风都侵入到肌肤里面去了。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59) 寒附火者: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60)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61) 葛屦履霜: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62) 嗬气成霜:嗬一口气出来,马上就凝结成霜。比喻天气非常寒冷。

63) 天凝地闭: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64) 饥寒交切:饥饿与寒冷一齐逼来。形容无衣无食,生活极其贫困。

65)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66) 春夏秋冬:指四季或一年。

67)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

描写冬天的好句1、一团团、一簇簇的雪飞落下来,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

2、雪花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

3、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

4、房子变白了大树变白了大地也变白了。房子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房顶有平的有尖的还有圆的。大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挺立在道路的两旁,像一个个军人。远远望去,大地铺上了洁白的地毯,穿着各色服装的人们走在上面,就像给地毯绣上了美丽的花。

5、雪仙子在尽情地挥舞着衣袖;在飘飘洒洒的弹奏中,天、地、河、山,清纯洁净,没有泥潭。

6、一夜大雪,城市的房顶上积起了一层厚雪,站在高楼的平顶上望出去,就像连绵起伏的雪山。

7、北京的冬天,风真的是很大,呼啦啦的,猛烈无比,有着一份难以琢磨的豪放气概。在美丽的三秋过后,它就来了,来的是如此之快,让人还未缓过神儿来。陶然的芦花,香山的红叶,郊野的虫鸣,在尚未被游人品得够的时候,都被冬风吹跑了,吹得无影无踪,不留下一些痕迹。的确,冬风的迅猛宛如那达慕大会上比试摔跤的蒙族小伙,一眨眼的功夫,就让你知道它的威力了。

8、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冬姑娘真是心灵手巧啊!

9、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

10、我眼中的冬天是快乐的。每当下雪时,我就会将女孩特有的矜持抛开,冲向室外与伙伴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喊声,嬉闹声,压过了一切,压过了喇叭声,压过了……

11、来到了山北的竹树旁,只见它们毅然挺立在草地上,北风吹过,它们摇了摇头,似乎不怕这冷冷的寒冬。

12、七点钟左右,一朵朵雪花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越下越大。远处的山、树林、田野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了;近处的村庄、校园、树、旗杆也只能隐约可见。可那些顽皮的孩子们却冒着雪在街上互相追逐着,打闹着。他们个个头上都落满了雪,成了年轻的“老翁”。

13、不远处,有一片竹林,竹子苍翠挺拔,风吹得竹林哗哗作响,我想起了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是岁寒三友之一,在这冬天里,我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14、在576车站旁的几株柏树仍然毫不畏惧地挺立着,它们是那样的坚固、挺拔。校门旁摆了几株,似乎给冷清的校园添加了几分活力。

15、一大早,街头上就有了“唧唧喳喳”的孩子们了。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的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人。雪人虽然不过是上下大的一堆,然而很洁白,很明艳。孩子们用煤球给他做眼睛,又拿纸剪成嘴的形状,涂上深红的颜色,贴在雪人脸上,就这样,雪人做成了。孩子们对它拍手点头嬉笑,为他喝采。他们似乎忘记了寒冷,他们心里充满了希望。

16、冬天的阳光,能给予我这个季节里最需要的东西--温暖。因此,一等笼罩天穹的云霾散尽,太阳从澄清的天宇中现身,我就喜欢去阳光下晒晒太阳,让阳光照照左边,照照右边,把自己像烤炉子里的饼子一样,烤得脆脆的,浑向上下散发出一种甜甜香香的味道。

17、冬天,大地散发出一种诱人的芬芳,那种比百鸟争鸣!更让人心醉比秋雨,更能让人透彻心扉那是美的带名词,更是让人沉醉的麻醉剂冬天!是万物枯萎的带名词,但它亦是万物苏醒前的报信鸟!那就是——雪。纷飞的雪一片片从头顶落下,你会感觉到一阵阵轻松,好似每一根神经,都在欢快的跳着跳着……

18、早晨,我随着一阵雄厚的鸡鸣声起床了。我看见窗外的树上结了一层洁白的冬霜,大地异常宁静,好像万物都吃了安mian药在沉睡着。我打开门,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使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冻得我瑟瑟发抖。

19、朵朵洁白小雪花,从茫茫的天穹中无声无息地飘落,星星点点地掉在地上。一会儿,雪大了,像鹅毛,像柳絮,铺天盖地,天地相衔,连为一体。

20、校园里的水池旁几位小朋友正绕着水池嬉戏着,老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坐在水池旁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水波在荡漾着,映着四周的灯显得波光粼粼。

21、过了一会儿,雪片开始稠密起来,雪花也似乎大了起来,仿佛梨花瓣儿,一片跟着一片,不紧不慢,下得稳稳的;百片千片,漫天飞舞。不一会儿,高楼戴起了白帽儿,大树穿起了白袍子,马路上铺起了一层薄霜。

22、冬日暖阳带给我的是一份美好的回忆。一轮暖阳,犹如一把开启我记忆大门的钥匙,让我在尽情享受温暖的同时,无法不忆起定格在记忆画屏中那一幕幕。

23、冬天,虽然伴随着严寒与凛冽,可是依然不乏美丽之处。她的美不喧嚣,不像春天的那样张扬,夏日的那般火热,秋日的那样琐屑。她需要真正懂她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24、铅灰色的天空中,乌云密布。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雪落在房子上,房子像是一个十里飘香的蛋糕店里造型精致的奶油蛋糕;雪落在树上,大树好像抽出了玉枝,开出了银花;雪落在大地上,大地好像一张画纸,小鸡踩在上面,画出了一幅“竹叶图”,小猫路过这里,印出了几朵“小梅花”。有趣极了!

25、北方的冬天,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场大雪过后,远处的山川、大地,到处都是银装素裹:近处的松树上,好像开满了白色的大花,那些柳树和杨树上,也缀满了雪花,十分美丽。雪花落到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总之,雪花落到哪里,就把那里装扮得美丽、可爱,真是粉妆玉砌啊!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时,挂满了雪花的柳枝变成银条儿了,在阳光下,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可爱极了!

26、不知不觉地拐了一个弯,熟悉的大温室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各种各样的植物尽情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其中一棵高大的仙人掌吸引住了我,让我想起了它那坚韧不拔的性格,矗立于茫茫沙漠中的那一株绿色,不畏一切的艰难,不禁让我感叹生命的顽强。望着天它那傲立着的身影,我离开了大温室。冬天,植物园里没有几个人,我就是喜欢这种安静的氛围,让我聆听这来自大自然的美妙的音乐。

27、生命里,会不断遇见许多人,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陌生,来了,走了,走了,来了。佛曰,花开是缘,花落无憾。我相信人间处处真情在,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缘来惜缘,珍惜遇见。

28、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4篇

恩格斯在其名著《反杜林论》中说:“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观照女性命运”就是观照人类的前行,观照真善美的传承。

《祝福》写于时期。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最大的敌人是封建思想,女性是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先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体现了旧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鲁迅先生在祥林嫂身上寄寓了对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他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在《祝福》中,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文中是这样写的:“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此时的祥林嫂幸福地忙碌着,从她的脸色中可以看出,刚来时,她的脸色是“脸色青黄”,而此时却“脸上也白胖了”。看来初到鲁镇的祥林嫂是“做稳了奴隶”。

再到鲁镇的祥林嫂不仅再嫁后失去了丈夫,又失去了儿子,备受鲁镇人的冷落。她在柳妈的指点下去捐了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了这一世的罪名”。所以,“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祥林嫂的脸色变得“灰黑”,此时的她已经失去了参加鲁镇祭祖的资格,也就是“想求做奴隶而不得”了。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祥林嫂最终在“祝福”之夜,在风雪中如草芥般离开了这个带给她屈辱的世界。那么,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呢?作者在《祝福》中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解读。

生活风俗之中的鲁镇:“(本家和朋友)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是一个年复一年因袭传统的村镇,当然沿袭的还有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拜的却只限于男人。”鲁镇人恪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秩序。这就是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也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鲁镇人中与祥林嫂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人,他们的言行态度对祥林嫂命运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鲁四老爷是一个不能不被提及的人物。因为他处于鲁镇“金字塔”的顶端,他的思想代表了鲁镇的主流思想。文中关于“四叔”鲁四老爷是这样写的:“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从中不难看出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守旧、思想顽固的人。他在听到祥林嫂的消息后是这样的表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足见其冷漠无情。此前祥林嫂被她的第一任婆婆从鲁镇抢走的时候:“‘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四叔说。”鲁四老爷自觉地站在祥林嫂婆家的立场上,自觉维护封建的礼法制度。

文中在写到鲁四老爷面对祥林嫂时,有几处细节描写:“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仅仅是因为死了丈夫,便成为一个“不干不净”的人,可见封建的贞节观念对女性的迫害是多么大。这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

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抱任何同情,那么与祥林嫂处于相同阶层的柳妈是什么态度呢?文中关于柳妈,有细腻的肖像描写:“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由此看出柳妈与祥林嫂一样,是一个贫苦的女性,年纪大了,依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柳妈对祥林嫂的命运是这样评价的:“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的可怕之处,在于她不仅否定了祥林嫂在现世的生活,而且否定了她来世的幸福权利。这给祥林嫂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柳妈的思想本质上与鲁四老爷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经济地位。柳妈就是没了钱的鲁四老爷,鲁四老爷就是有了钱的柳妈。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民众的普遍思想。

鲁迅笔下的鲁镇短工,对祥林嫂的死是这样的反应:“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样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怎么死的?”“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短工“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简捷”“淡然”与“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镇定了自己”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在鲁镇人眼中,像祥林嫂这样丧夫、再嫁,又丧夫失子的人,根本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人性的冷漠与无情到了如此地步!

关于祥林嫂口中反反复复的故事:“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所谓的“最慈悲”,在此无疑变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鲁迅先生以冷峻的语言,深刻批判了冷漠无情的人性,批判了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的看客心理,这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

封闭落后、迷信传统的鲁镇的社会环境,顽固守旧、尊崇礼教的鲁镇的思想信条,冷漠无情的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祥林嫂自己是如何看待加之于其身上的“罪名”呢?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反抗颇有意味:

“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按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祥林嫂反抗的究竟是什么?反抗,并不是为了摆脱她灵魂上的迷信的枷锁,也不能说明闪着反封建的亮色,抗婚是不愿做所谓的“回头人”。其实质都表明她的行为在遵循旧礼教“从一而终”的道德规范。她的抗争原因其实就是她脑中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思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对于妇女的思想进行了禁锢,尤其是对她们的更是制定了无数的清规戒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夫”等等,像枷锁一样紧紧的长期的束缚妇女的思想。既然“从一而终”,那么改嫁自然就违背了纲常,是为贞烈女子所不为的。对于祥林嫂来说,她抗拒改嫁其实就是为了做一个贞妇,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祥林嫂的捐门槛、积极争取参加祝福仪式等等行为都说明她完全认同加在她身上的所谓罪名。在思想层面,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以及鲁镇的其他众生们是一致的,他们既深受封建思想迫害又自觉捍卫封建思想。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解读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比如封建制度对女性人身自由、经济地位的剥夺,祥林嫂自身思想的不独立等。失去平等、独立、自由,女性不可能获得解放。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5篇

杨梅之为食物,如麦类中的面条,素食中的豆腐,可谓是人人喜爱的好东西。别说是于古于今都大大有名的东山杨梅,文震亨《长物志》誉之为“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就是别地方普通的,每年初上市时,紫实累累,竹篮盛之,衬以绿叶,鲜艳欲滴,一见之下也足够让人神魂颠倒。陆游当年在六o项里看人家采杨梅,有诗纪其事云:“v阴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颔得骊珠。斜簪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风露摘千株。”形容的就是他家乡绍兴杨梅上市时的热闹。而民国作家汪青萍自也不甘落后,他笔下常熟采梅时节的盛景是:“五六月间,宝岩杨梅结子,树以百计,万绿丛中,得此累累红宝,亦足寓目。游人买棹置酒,放乎中流,或入宝岩寺少憩,或放舟西湖,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此炎热天气,得一清凉世界,较之酣歌恒舞者,洵别有佳趣也。”(《常熟手册》民国卅七年版)

但这样的佳品,是从什么时候起才有幸成为国人的口福,谁也说不清楚。别看古代留下的相关文献不少,大都经不起推敲,至少秦汉以前是绝对不可能有的。如果你有兴趣查一查字书,《说文》作者许先生或许很乐意告诉你:“梅,挂玻可食。哪荆每声,莫G切。”而又是什么玩意呢,比他更早的毛公在注诗经时说得很干脆,就是楠。稍后张华又有补充,说是交让木。是否即古人做家具打棺材的楠木?虽不能十分肯定,但作为树的种类大可无疑。要跟食字发生那么一点关系,除非削作牙签,如施耐庵在古本《水浒传》序里所说的那样:“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何况这还是间接,而非直接。至于许氏为什么又说是木,又说可食,这或许只有为他的书作注的段玉裁知道了。至少在陆游的祖父陆佃著《埤雅》的年代,即北宋末,梅的解释还只是梅雨,而非杨梅。

还有因吹牛吹过了头,不免露出马脚来的,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所列长安内苑名木数十本,其中就有杨梅。写《三都赋》的左太冲批评他是“假称珍怪,以为润色。考之果木,则生非其壤。”把他大大奚落了一顿。后来宋人王观国在《学林》里为他辩护说:“盖橘橙枇杷、杨梅荔枝,皆南方之物,非西北所产。然而上林者,天子之宫苑,四海之嘉木珍果,皆能移植于其中,不但本土所生者而已。”但这样的理由,只能更让人觉得可笑,同时亦可见革命时代的亩产上万斤文化基础之深厚。还有《南方草木状》引所谓东方朔《林邑记》,号称“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担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酝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样子看上去是有点像,又能酿酒,也基本靠谱,但跟杯碗一样大的杨梅,那就不是杨梅,而是杨州名菜红烧狮子头了(作者附注:“扬”古作“杨”,扬州古称杨州,此遵明吴县知县杨循吉《吴邑志》例,以下同。)。尽管后人感觉不妥,已把碗字改成了担但一查字书,《玉篇》:“担小盂也。”非但跟碗通假,体积或许比碗更大。

两晋六朝的情况怎么样,从今人所广为引用的两个典例来看,也同样靠不住。《南史》王虚之传:“字文静,庐江石阳人也。十三丧母,三十三丧父。二十五年盐酢不入口,疾病着床。忽有一人来问疾,谓之曰,君病寻差,俄而不见。病果寻差。庭中杨梅树,隆冬三实,又每夜所居有光如烛,墓上橘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又同书卷五十九任P传:字彦升,乐安博昌人,出任新安太守。“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采,P以叵斩辔锕剩实时停绝,吏人咸以百余年未之有也。”前者渲染的是虚妄的精神力量,为人子而有孝心,既属美德,更是天份,而借此胡说八道,说其诚可令杨梅冬天三次结果,这就不应该了,实为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如贾思勰辈的亵渎,这种杨梅只怕比罂粟还毒,让他自己留着慢慢吃吧。而后者短短一句话中,有好几个字都是有问题的,或讹或伪。什么叫“有蜜岭及杨梅”?什么叫“以冒险多物故”?只要是正常人,不会这样讲话。再说此传据《梁书》任P传改写,有关杨梅这段话,原书里根本没有,是作者李延寿塞进去的私货。四库提要说这人“当日专致力于北史,南史不过因其旧文排纂删润,故其减字节句,笆П疽猓间有所益,又缘饰为多。采杂史为实录,又岂可尽信哉!”话已说得很重,就不用我再多饶舌了。

即使再后来到唐五代时,诗文记载虽然渐渐多了起来,然大都依然信口开河,不足为据。比如《全唐诗》里有几个人写到了杨梅,而且恰好全是顶级大腕,即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也,李诗《梁园吟》称:“玉盘杨梅为君设,已稳缁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他吃杨梅大约是要沾盐的,难怪写出来的诗非常人所及。杜甫《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称:“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到底什么意思,连权威的宋人《九家集注杜诗》也说不清楚,等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出来,才知道写的是松树。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称:“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这句比较像回事,不过从全诗的描写来看,又是家酿新开,又是骑马而回,季节地域都不对。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称:“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R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就干脆只是一个地名,杨梅二字或非名词,杨为地号,梅为馆名,如翻译成《冬至夜宿杨州梅花宾馆》,大概也没什么不可以。此外,奇怪的是这些人一生著述甚丰,在诗集里却不谋而合,都单单留下一个孤例。按理说,这样色味俱属上品的佳物,既然吃过了,尝到味道了。时节一到不说天天吃,每年吃一两回总是要的吧?吃得开心之际,诗情自然喷涌,比如像李白这样的,既然一生可以为酒写上几百首,写杨梅何以就这么一句?想起吴承恩让笔下的孙悟空在某处撒尿纪游的事,感觉还是很有深意的。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6篇

戴望舒在写作、翻译、编辑之余,经常与穆丽娟一起在那里栽花种草,或者播种瓜果蔬菜

穆丽娟喜欢跟朋友们数落戴望舒的不是,戴望舒是自闭型的,再大的苦难或者痛苦,他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扛着

他带着满腔的遗憾与愁苦,回到香港。痛苦之余,他选择了服毒自杀

戴望舒原先已经熄灭的

爱情火焰,重新燃烧起来

1934年,戴望舒从法国留学归国。

有一段时间,生性忧郁的戴望舒会在与朋友交往的热闹场合中,突然沉静下来。朋友们认为他这种“沉哀”是因为他与施绛年恋爱的失败,都很同情他,积极帮他寻找合适的对象。好友穆时英“对望舒回国后的婚变甚为关注,他安慰望舒:‘施蛰存的妹妹算得什么,我的妹妹要比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意图帮助诗人走出感情的厄运,圆了他的梦”。

穆时英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叫穆丽娟,生于1917年,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备受家人的宠爱。穆父名景庭,早年经商,后来经营金融业,事业发达。穆母石翠凤,家庭主妇,温柔贤淑,喜欢阅读小说。

家庭条件优厚,家人相处和睦,穆丽娟在爱的关怀中成长,天性活泼,善良温婉。她小时候上的是教会幼儿园,小学前三年请家庭教师来家里上课,第四年插班进小学,两年后进入南洋女中,学习四年毕业。受母亲和哥哥的影响,穆丽娟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很佩服大哥,对于与哥哥来往的作家朋友,也是十分熟悉,敬爱有加。

就这样,穆丽娟认识了戴望舒。对于这位以《雨巷》一诗名满天下的诗人,她既敬佩又热心,两人开始交往起来。这一年,穆丽娟刚好十八岁,正是如花的好年华。戴望舒已届而立,正是一个男子焕发出成熟魅力的年纪。

当时,戴望舒住在一个套间里,里面的大房间作卧室,外面的小房间作书房。戴望舒经常会邀请穆丽娟帮他誊抄稿子,在哥哥的支持下,穆丽娟每次都应允而去;为了表示感谢,戴望舒也会邀请穆丽娟一起看电影、跳舞或者吃饭,两人有了许多单独接触的时间与空间。一来二去,两人都发现已经爱上了对方,只是彼此心照不宣。

穆丽娟大家闺秀的文静、贤淑、美貌和知书达理,彻底征服了戴望舒。穆丽娟对于戴望舒的诗名也深感钦佩,再加上哥哥的促成,爱上戴望舒这个成熟男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戴望舒原先已经熄灭的爱情火焰,重新燃烧起来。

1935年冬天,戴望舒委托好友杜衡向穆丽娟的母亲提亲。穆父刚刚去世,穆母与女儿之间平等相待,能够娓娓谈心,对于这件婚事主要听女儿的意见,自己没有反对的理由。于是,二人订婚了。虽然没有举办正规的仪式,但是戴望舒还是送给穆母一笔钱,让她陪女儿买一枚钻石戒指,送给穆丽娟,算是定情之物。结婚的时间也敲定在半年之后。

诗人曾经在痛苦的海洋里拼命挣扎,曾经在忧郁的深井中看不见希望的阳光。这一下好了,穆丽娟的出现,使得诗人情感的海洋风平浪静,他也从深井中爬上来了,阳光普照着大地,这种感觉真好。

戴望舒在1936年5月14日写的《小曲》中,吐露了他的真实心声:

啼倦的鸟藏喙在彩翎间,

音的小灵魂向何处翩跹?

老去的花一瓣瓣委尘土,

香的小灵魂在何处流连?

它们不能在地狱里,不能,

这那么好,那么好的灵魂!

那么是在天堂,在乐园里?

摇摇头,圣彼得可也否认。

没有人知道在哪里,没有,

诗人却微笑而三缄其口:

有什么东西在调和氤氲,

在他的心的永恒的宇宙。

诗人这时候的心是宁静的,真正的爱情生长在心中,又何须说出来?“微笑而三缄其口”才是真正的幸福。

1936年5月,戴望舒的父亲因脑出血突然去世。约定的婚礼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还是在6月如期举行了。伴郎徐迟,当时还是戴望舒的“诗歌小兄弟”。多年以后,徐迟回忆了戴望舒婚礼的盛况:

婚礼在北四川路的新亚大酒店举行。我是平生第一次穿上了燕尾服。看来这也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当男傧相,并穿上这种西式礼服。新娘穿了白色的婚服,长纱一直拖到地上,女傧相是穆时英的小姨妹。现在我还保存着一张结婚照片。新郎官仪表堂堂,从照片上看不出来他脸上有好些麻子。新娘子非常之漂亮。我却幼稚而且瘦小,显得两只眼睛特别的大,有点滑稽可笑。女傧相可就成熟得多,一股风流蕴藉的样子,听说她是穆时英夫人的妹妹,和她姐姐一样的,那时还是哪一个舞厅里的一个。还有两个金童玉女,是叶灵凤的侄子侄女。婚礼进行得很隆重和热闹。

婚后的生活,幸福甜蜜,安宁美满

结婚以后,戴望舒一家人搬到了亨利路永利村三十号。这是一幢三层楼房,一楼是书房和客厅;戴望舒夫妇和他的母亲住在二楼,有两间朝南的房间,外加一个亭子间;三楼起先住着杜衡的哥哥,他搬走以后住进来叶灵凤夫妇。

婚后的生活,幸福甜蜜,安宁美满。

戴望舒对自己要求甚为严格,虽是新婚宴尔,他的日程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翻译《堂吉诃德》之外,他还进行诗歌创作,参与编辑事务,甚至还抽空学习俄语。离他住处不远,有一座苏联教堂,有一段时间,戴望舒每天都到教堂去找苏联神父学习俄语。他的俄语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阅读和翻译。没过多久,他就可以翻译叶赛宁和普希金的诗作了。

全世界的诗人的心都是相通的,戴望舒翻译叶赛宁的诗作,受到了同行专家们的首肯。

这一段时间,是戴望舒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日子。以前的种种忧郁似乎一扫而光,诗人上午或者创作,或者翻译,或者编稿,整个楼房里安安静静。而到了下午,戴家就成了文艺沙龙。来访的先生们大都是文艺圈子中的作家、艺术家,围着一张大桌子,或坐或立,抽烟品茗,吃糖喝咖啡,天上地下,国际国内,高谈阔论,并不时还有新到的客人加入,也有谈完的客人络绎告别。戴望舒的客厅里客人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而来访的女士们,则多是文艺家们的崇拜者,或者是刚刚踏入文艺圈子的新秀,她们衣着鲜亮,打扮时髦,轻声细语,跟穆丽娟讨论着购买时装和跳舞的心得。

到了晚上,如果来访的客人很多,戴望舒一般会在家里举办一场舞会;如果客人已走,夫妇俩则会一道出去看一场电影,或者相拥着出去散步。

从新婚宴尔,到长女戴咏素(小名朵朵)的出生,最后到抗战狼烟四起诗人出逃香港为止,这段时间,戴望舒过着平静安定的书斋生活。他内心平静,感情稳定,小朵朵像花一样的笑靥,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幸福的欢笑。

全面爆发后,1938年5月,戴望舒一家、叶灵凤夫妇、徐迟一家人,乘坐一条爪哇轮船公司的八千吨邮轮“芝沙丹尼”号,开往香港。他们逃离了上海这座已经沦陷的“孤岛”。

他们住在林泉居,一楼住着马尔蒂夫人;戴望舒一家人住在二楼东侧,二楼西侧住着香港大学教授美国人司密斯先生;三楼住着英国税务官的一家人。楼下的院子里还有一个花园,戴望舒在写作、翻译、编辑之余,经常与穆丽娟一起在那里栽花种草,或者播种瓜果蔬菜。

戴望舒本人和他的朋友们对这个“林泉居”的译名都很满意,戴望舒还以“林泉居士”的笔名发表过不少文章。

林泉居的生活安宁而幸福,戴望舒也很快找到了一份主编《星岛日报》文艺副刊《星座》的工作。

时局动荡,国难深重,然而,林泉居的生活还是幸福安乐的。当时,戴望舒请了一个技艺很高的广东厨子在家做菜,朋友之间来往频繁,女儿朵朵漂亮聪明,经常会在叔叔阿姨们的掌声中“卖弄”一下才艺,或者用美妙的童音唱歌,或者念诗,或者跳舞,或者跟客人打闹。客厅里经常充满欢声笑语。

叶浅予的太太戴爱莲是中国著名的舞蹈家,在聚会中她也时常会作即兴表演。

戴望舒夫妇还为冯亦代做媒,成就了他与郑安娜的姻缘。冯亦代一周三次来到戴望舒家,向他学习法文。这段时间,戴望舒创作、编辑,并抓紧时间翻译法国作家马尔洛的《人的希望》。

对这段生活,冯亦代羡慕不已。他回忆说,在戴望舒“俭朴的居处,堆积的书刊,还有摊在书桌上,写满字迹的手稿。他伴着娇妻和爱女,在祖国的烽火里,幸留这宁静的一角”。

夫妻恩怨何时了

像许多平凡的夫妻一样,戴望舒与穆丽娟之间也经常会吵架。当时跟他们住在一起的徐迟,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二楼的东侧,老戴和丽娟已吵完了架,这个在前房的大写字台上翻译着他自己非常得意的用16世纪的法文翻译的《庄子》,那个在她的梳妆台前,端详自己非常美貌的姿色,很像毕加索所画的那一幅名作《镜前的女人》。

王文彬在1994年8月曾经采访过穆丽娟,穆丽娟对当年的戴望舒与她之间的情感波折做过回忆,这些回忆肯定不会很客观,王文彬根据穆丽娟的回忆行文,自然也难免“偏见”。

据穆丽娟回忆,戴望舒把家安在香港后,曾经打算一个人到内地去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但这样的计划,戴望舒从来就不肯告诉她。王文彬据此认为他们的家庭生活中“缺少一种平等自由的气氛。他没有注意到丽娟的内心,也缺少与她作深层的感情交流。他把爱封闭在自身,他婚前婚后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幸福,充实,完满和信心,也仅是自我品咂和陶醉”。

穆丽娟说,戴望舒平时在家话不多,只是看书和写文章。朋友来时,戴望舒与他们相谈甚欢,但是当他与穆丽娟独处时,却没有什么话说。日常生活单调乏味,如果没有女儿朵朵从这个房间里跑到那个房间里,家庭生活就会显得更为沉闷。穆丽娟觉得自己是家庭生活的旁观者,有很多空闲时间,但是无所事事。

穆丽娟说:“我们从来不吵架,很少谈谈,他是他,我是我。从小家里只有我一个女孩子,家庭和睦,环境很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一点点不开心,看戴望舒看不惯,粗鲁,很不礼貌。我曾经警告过他,你再压迫我,我要和你离婚。戴望舒听了也没有说什么,他对我没有什么感情,他的感情给施绛年去了。”

穆丽娟还说:“他是他,我是我,我们谁也不管谁干什么,他什么时候出去,回来,我都不管,我出去,他也不管。”这段话也明显带有情绪。事实上,戴望舒对她的“出去”还是管了的。据穆丽娟说,戴望舒往往会为了家庭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冲动,出语粗俗,将他性格中灰暗的一面表露无遗。有一天晚上,住在穆时英家里的穆母肚子痛得厉害,穆丽娟得知消息后,当即赶过去看望,住在学士台的朋友闻讯后也纷纷前往看望。因为病情没有缓解,她就留在哥哥家里住了一夜,没有回去。第二天早晨,戴望舒赶来,大声叫骂,当着妻子和众人的面侮辱丈母娘,强拉着穆丽娟往外走。在场的还有张光宇、张正宇兄弟。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夫妻感情难免受到伤害。

穆丽娟喜欢跟朋友们数落戴望舒的不是,这种态度与戴望舒正好相反。戴望舒是自闭型的,再大的苦难或者痛苦,他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扛着。据穆丽娟当时的好友、卜少夫的妻子徐品玉回忆:“施蛰存来港,戴坚留施住在家里,并强迫施睡在他夫妇的对面床,中间仅隔一个床头柜。其实戴可以让施睡在客厅或把卧室一隔为二(拉块布幔是很简单的事)分开住的,但戴坚持如此安排。晚上,戴常常很迟才回家,使得施不好意思入房去睡,就在客厅椅中打盹。戴回来还振振有词地数落他:‘丽娟不等于你妹妹吗?你为什么不进房去睡?’其实就算是亲兄妹,哥哥也没有睡在妹夫妹妹床边的道理,可见戴把在施绛年身上受到的挫折,拿来发泄在施蛰存和丽娟的身上了。”这种“闺中隐私”,如果不是穆丽娟说出去,徐品玉是不会知道的。

真正导致戴望舒与穆丽娟关系恶化的转折性事件,是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被暗杀。1940年春天,穆时英接受了集团内的大汉奸丁默邨的聘请,回到上海担任《中华日报》的《文艺周刊》和《国民新闻》的主编。6月,他乘坐黄包车,经过四马路时,被军统特务暗杀。

穆母得到消息后,悲痛欲绝,当即返回上海。穆丽娟也伤心流泪,因为她们兄妹关系一直不错。据她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她对哥哥的所作所为并不知情,更不知道她哥哥已经当了汉奸。兄妹情深,她要赶回上海奔丧。但是,戴望舒坚决不同意,他说:“你是汉奸妹妹,哭什么劲?”戴望舒在这方面缺乏细心和耐心,没有很好地做通穆丽娟的思想工作,也没有积极劝慰自己的亲人顾全大局,在民族大义面前舍弃小家庭观念,而是态度粗暴,从而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三天后,穆丽娟带着女儿朵朵回到上海,住在送给穆时英的极思非尔路三十三号的豪华住宅里。

1940年冬至,穆丽娟的母亲因为悲痛过度,也撒手人寰。

穆丽娟一年之中接连办了两场丧事,未免神情恍惚,精神低迷。她痛定思痛,觉得不能就这样了此余生。她对戴望舒很失望,于是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正式提出离婚。

戴望舒接到信后,起初并不太担心,以为穆丽娟只是一时冲动,或者是精神忧郁所致,立即回信加以劝导,努力挽救,但效果并不明显。

二人最终感情破裂

转眼,1941年春天来到了。为了给穆丽娟解忧化闷,穆时英的遗孀、出身的仇佩佩经常陪她出去散心。戴望舒的姐姐戴瑛也经常邀请她出来喝茶。这时,穆丽娟的身边出现了一个追求者。

那是1941年的春天,恰是农历的年初头上,天气还是相当严寒的。这一天,丽娟带了朵朵,和望舒的姊姊,同到南京路永安公司楼上的大东茶室吃点心。

靠近她们的桌子的另一个座位上,恰巧坐了三个上海的大学生。他们刚从东吴大学法学院办完了注册手续之后,到来吃点心;其中有一个姓朱的大学生,后来便成了丽娟的恋人。

穆丽娟的妩媚和闲雅,吸引了这三个大学生。在丽娟离开大东茶室之后,这三个大学生也付了账,一直跟踪到丽娟的住处……三个大学生走了两个,留下的便是那个不顾一切的姓朱的大学生。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回到家里绕室彷徨,然后召来他家里雇用的保镖,要他在一两天之内打听出这位身着孝服的小姐的身份和姓名。

终于有了答复,据说这位小姐是从香港来的,姓什么不知道,大家都称呼这位小姐为“二小姐”。

这位大学生虽然知道并无希望,但他却有勇气,有胆量,他决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并且每天由花店给她送一束鲜花。他在信里称丽娟为“圣母”,为“观音”,在信封上则写了“穆二小姐收”,在信末却写了一个叫“志穆”的假名字。

一个月过去了,消息杳然,动静毫无。但在这一个月期间,这个姓朱的大学生曾哄骗过一个替他面递情书;他自己也曾化装,冒充电话修理技工,到丽娟的房子里去查看线路,结果还是一无所得,徒然而返。

在写信送花一个半月后,他从保镖那里打听到“二小姐”要返香港的消息,形势自然也就显得格外紧张起来。他就在极思非尔路三十三号斜对面的三德坊一个同学的家里,写了一封信,开出了自己的履历和祖宗三代的家谱,托同学家的女佣面送丽娟。信上的话,自然可以把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也说动了感情的。

回信终于由女佣带回来了,就在原信的背面用铅笔写着:“我同意和你见一次面,但是这几天孩子病了,最好星期日上午十一时你打电话来,因为我不愿意别人知道,他们在一个多月来一直笑你是神经病。”

她签的是“丽娟”两个字,还附注了电话号码。

朱并没有照丽娟的意思进行,他立刻就到静安寺路极思非尔路口的荣康酒家打了一个电话,请她立刻到来一叙。丽娟起初拒绝,但最后终于也答应了。

他们的初见,就恍如有十多年的交情的老朋友一样。以后的日子不难想象得到。他们互相热恋着。就在这时候,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的戴望舒听到丽娟有了爱人的消息,又得到了丽娟提出离婚的要求而获证实。因此,他为了家庭和妻子竟服过一次毒。

他终于和丽娟分居以代替离婚。他返港,丽娟留在上海,问题总算是暂时解决了。

丽娟的生活也并没有因此过得更好,因为当时和她热恋的大学生朱某,突然要离开上海。他乘火车到南京,由南京到芜湖,再由芜湖经合肥、六安、麻埠,然后进入大别山去参加游击队了。

半年以后,朱和丽娟之间因为交通困难,简直就无法通信,以后朱就一直下落不明。

在1942年秋,丽娟却和前《宇宙风》主编周黎庵正式结婚。周在当时伪府治下的文人当中相当走红;他有很多钱,有很好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婚姻大概还不错吧?(温梓川:《“现代派诗人”戴望舒》,《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

戴望舒在接到穆丽娟要求离婚的书信后,写了几封回信,想要挽回这桩婚姻,结果无效。他专程跑到上海来,跟穆丽娟长谈过两三次,他还拜访过朱的父亲,老人家虽然答应驱逐这个不孝之子,但他同时也警告戴望舒,要他管束好自己的老婆。

正在这时,汪伪政府里的宣传部长胡兰成托人传话,想要请戴望舒留在上海办报刊。汉奸头子李士群也乘机劝说戴望舒,说只要他答应参加汪伪工作,保证可以让“穆丽娟回到你身边”。戴望舒在民族大义问题上绝不含糊,明确地说:“我还是不能那样做。”他只得带着满腔的遗憾与愁苦,回到香港。

痛苦之余,戴望舒选择了服毒自杀。决定之后,他曾给穆丽娟写过一封遗书,说:“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没有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已经五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穆丽娟接到信后,有些紧张,就把这封信拿给戴望舒的姐姐戴瑛看。戴瑛说:“望舒过去自杀过,一个人不可能再自杀一次。”戴望舒过去向施绛年求婚时,的确自杀过一次。穆丽娟拿到这颗“定心丸”,就下定决心,绝不为之打动,她回了一封措辞冰冷的信,说:“今天我将坚持自己的主张,我一定要离婚,因为像你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始就没有爱过你!”幸好,戴望舒服毒自杀时被好心人救活,他们的婚姻也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律师办理了二人的分居协议,半年为期,以观后效。分居期间,穆丽娟和朵朵的生活费用及学费,由戴望舒支付。在分居期间,戴望舒很好地履行着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同时他还积极地做了不少努力,希望能够修复两人之间的关系,破镜重圆。我们从现存的戴望舒写于1941年7月、8月、9月三个月的《林泉居日记》中,不难读出他当时的心情:

7月29日,晴:丽娟又给了我一个快乐:我今天又收到了她的一封信。她告诉我她收到我送她的生日蛋糕很高兴,朵朵也很快乐,一起点蜡烛吃蛋糕。我想象中看到了这一幕,而我也感到快乐了。

30日,晴:下午出去替丽娟买了一件衣料,价八元七角,预备放在衣箱中寄给她。又买了一本英文字典、五枝笔,也是给丽娟的……药吃了也没有多大好处。我知道我的病源是什么。如果丽娟回来了,我会立即健康的。

31日,下午雨:今天是月底,上午到报馆去领薪水,出来后便到兑换店换了六百元国币。五百元是给丽娟八月份用,一百元是还瑛姊的。

8月1日,晴:早上报上看见香港政府冻结华人资金,并禁止汇款,看了急得不得了。不知丽娟的钱可以汇得出否?……昨夜又梦见了丽娟一次。不知什么道理,她总是穿着染血的新娘衣的。这是我的血,丽娟,把这件衣服脱下来吧!

8月2日,晴,晚间雨:下午到邮局时收到了丽娟的一封信,使我比较高兴了一点。信中附着一张照片,就是我在陈松那里看到过的那张,我居然也得到一张了!

……

6日,晴:好几天没有收到丽娟的信了。又苦苦地想起她来,今夜又要失眠了。

7日,晴:今天阴历是闰六月十五,后天是丽娟再度生日,应该再打一个电报去祝贺她。

……

10日,晴:在走上山坡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丽娟和朵朵来……丽娟,你知道我是带着怎样的惆怅想着你啊!

……

14日,晴:丽娟,你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啊!

……

戴望舒这三个月的日记里,只有八篇日记没有提到穆丽娟,可见诗人对她的思念有多么深。

戴望舒在等待穆丽娟回心转意的同时,准备了一包毒药,他还没有完全放弃自杀的打算。

冬至是什么时候范文第7篇

遇见薇儿那年,我们十岁。小学四年级。

孩提时代的遇见从不刻骨铭心,家仅咫尺之遥,课桌数步之距的两个小丫头手牵手一起走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那时好像还不知道形影不离这个温馨到令人羡慕的词,也不理解有种叫友情的东西可以让两人的亲密胜过姐妹,又不甘心于这种熟悉亲昵仅限于伙伴之谊,便效仿青白蛇,结拜姐妹。

做大姐的是长我与薇儿一岁的嘉颖,有着乌黑浓密的及腰长发,温柔的笑容,虽与我们一起手牵手晃晃悠悠去哺育小学,却全无我们的吊儿郎当,总是很安静得立在马路旁,看着我与薇儿在当地人的菜园里摘光喜欢的菜花,望着我们的心满意足和倒了一地的菜微微得笑。我已记不清她笑起来有没有酒窝,我猜大概有的吧。配上她的好看长发,笑在阳光下,肯定比我们手里的花好看。她慵懒的抚弄青丝,在那晴好艳阳下,一抹浅笑,真是人比花娇。早来世上几百天,她却放佛比我们懂事好几年,洗衣煮饭,温柔内敛。大人般予我与薇儿姐姐般的关怀,倒让我显得拘谨而生分。与她一擦肩便错过,或许是理所当然。

薇儿成了我今生唯一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或许因为这份独一无二,让她在我心间住得长长久久。

往事并不触目惊心,倒像那股栀子花的淡香在夏雨绵濛中淡淡的久久不肯散去。

夏日招摇的除了雨还有那蒲青苇。其实青苇非苇,它不会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开满絮状的素花大义凛然地昭示不枉世上走一回,只是任秋风涂满枯黄的脂粉。但即便它枯黄干瘦得狼狈不堪还是比周围鲜黄鲜黄的野花会博我与薇儿青睐。放佛孩子眼中认定了的事情,是亘古也不会改变的。第一次见到这种比草嫩比树高的“怪物”耸着扁平的翠绿左摇右摆得意洋洋俯视我们小小的脑袋,我们像丁凯乐首次做客快乐星球一样,有点兴奋,有点惊恐,生怕一不小心,它们会变成一群巫婆。可是实在压抑不住某种孩子特有的好奇,便在日暮中携了手,坐在青苇旁痴痴地望着那一蒲快要滴水的翠绿。

孩子总有用之不竭的好奇,渴望了解一切喜欢的事物,并要熟悉到与之相伴。这是孩子的霸道,想要给喜欢的东西都贴上自己的标签,霸道得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却又羡慕不已。

某一天,我们试探着触碰了几根青苇,来自指尖的清凉让在夏日的燥热里煎熬已久的我们兴奋不已。而那高高的青苇除了在暮色中摇摆的幅度更大外,既没有像青蛙变成王子般不可思议,也没有像酣睡的美丽公主突然苏醒。傍晚的风轻轻拂过,带着几丝不远处湖面飘来的鱼腥味。青苇悠悠得飘动,像极了古装戏里大家闺秀的黑发,柔极了。于是,这种小心翼翼便膨胀得一发不可收拾。

不知是谁灵光乍现给这蒲青苇起了个浪漫的名字——紫竹林。于是,每天放学我与薇儿定会绕道去紫竹林,小书包还在背上,人却已隐入它们的怀抱。踩中的青苇顺势倒下,发出极轻柔的声响,令人想起吴侬软语的温糯。若远远望去,在一块方方正正的青苇中间有巴掌大的地儿晃动,沙沙的脆响和着傍晚呼呼的风声,让人不由得想起武侠小说中大战来临的肃杀和诡秘,那一定是两个丫头在追逐,不多会儿,就能隐约看见两个晃动的小脑袋。

孩子的聪明伶俐在我与薇儿这得到了极其充分的体现,我们别出心裁,玩法层出不穷,最不忍撒手的莫过于用指甲轻轻掐断长长的青苇,露出一小片光秃秃的天地,再将根茎分离的青苇排在空地,横平竖直叠加成一张“苇席”,嘻嘻哈哈往上一躺,只觉一股非亲历而不觉的清凉。两张小脸仰望着天上的彤云,小眼珠时而顺着苇尖移动,时而跟着色彩渐深的云彩。还不忘伴着柔柔的风肆无忌惮地唱快乐星球里艾克艾雪的歌:“如果我能够捉到月亮、、、、、、”一遍又一遍,放佛嗓子永远没有累的时候。

嘉颖就住在紫竹林对面的平房里。出租屋,小而窄,一家四口,略显挤,但房前种了各种时令蔬菜,风轻扬时还会飘来几朵洁白的蒲公英,和着油菜花诱人的香气。她总抱着弟弟搬一张红漆脱落得斑斑驳驳的木椅,望着紫竹林的风吹草动。眼神平静如波。

倘是炎炎的午后,地上滚烫得无法入座,我与薇儿便敲开嘉颖家的黄漆木门。三个丫头挤在一间小屋里头,最期待的是模仿古装剧中披长袍,穿纱绸的人物。裹一条宽大的缀花薄被单,解开紧扎着的头发,握一条小小方帕,故意踩着小碎步,学着闺阁少女不露齿的微笑——这便是女主角了。还必得有一人披上“斗篷”扮成侠客,另一人装成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一场期待已久的英雄救美闪亮登场。每个女孩心中都住着一个公主梦,渴望遇到一个倚马仗剑走天涯的侠士,有俊俏的面容,干净的笑容,温柔的眼神,潇洒的身影,轻轻得向她伸出经历过江湖的沧桑却白皙依旧的手,满眼含笑地说:“跟我走,我带你去看看江湖。”我的公主英雄梦在那个小屋中,被此生唯一的异性姐妹演绎成一场童话。

听说每一场遇见都是上天的恩赐,与谁相逢与谁路过,皆是命定。强求不来,躲避不过。就像我们三人放在湖水中的荷叶,有的紧紧相依,不弃不离;有的潇潇洒洒,情愿不情愿也得单枪匹马。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楚门的荷花虽然没能闻名遐迩,却也是随处可见,少了慕名前来围观的路人,马路旁的低洼地上,屋舍后的水塘中,无人耕种的水田里,处处可见随性生长的荷花,安静着躲在荷叶下,慵懒地等待花期,没有文人骚客的观瞻,倒更显平易近人。

我们总爱在夏雨初霁时站在荷塘边,俯下腰贪婪地闻荷花的清香,那是与栀子截然不同的香味儿,给人一种不能言说的舒心,却没有人舍得摘下一朵正开的荷花,连碰都不忍心碰。当弯下身子,脸与荷花只有咫尺之距,连呼吸都刻意放慢了节奏,生怕惊扰专注于盛放的精灵。那是一种天生的对美的敬畏。但对荷叶,却显得粗鲁而亲近。每人摘一张圆滚滚的荷叶,用衣袖小心翼翼揩干残留的雨珠,轻轻得倒扣在对方头上,刚好挡着悄悄探头的太阳。踩着荷塘边树上知了乱了章法的节奏,悠哉悠哉地转向下一个乐园。没有深情的回望,没有矫情的道别,闻过的香气还在脑海,新摘的荷叶还在头上,就仿佛整个荷塘都被揣在口袋里和着好时光一并装走了。

最喜欢肩并肩坐在湖边生了青苔的石阶上,看着我们的母亲们在撒满了如血残阳的湖水中浣洗,棒槌有节奏地挥打在衣衫上,水溅到湖面,开出朵朵珍珠花。不论认识不认识,她们都有一搭没一搭地交谈,尽是俗不可耐的生活琐事,却像从辽远的前世传来的偈语,美妙又清心。有胆大的鱼游到岸边,敏捷的大孩子将水桶搁在水中一晃,晚餐便会格外鲜美。大人不许我们仨抓鱼,自然更用不着我们浣洗。坐得实在无聊,便把头上的荷叶取下撕着玩。我们约定好,每朵荷叶撕成大中小三片,最大的是大姐嘉颖,最小的是小妹薇儿,中间的是我。一起放入湖水中,若是能结伴漂流,便是有缘,无论分离多久都将重逢。三片荷叶被湖水托着静静的顺流而下,我们仨手拉手,紧紧地盯着它们,害怕它们分开。但是不论我们在心里怎么为它们祈求,它们还是在离岸一两米位置,渐渐拉开了距离。最大的那片,偏离最远。我与薇儿使劲的在岸边用盆推水,希望落后的两片可以跟紧大的。却是适得其反。两片小荷叶转道被湖边伸出的枯枝挡住了去路,大的却一个劲儿飘向了湖中。身旁的棒槌声停了,夕阳也完全隐入山那边。我从未那么不舍一个地方,一次次回头,只希望再瞧一眼大荷叶的绿影,却只见夜色笼罩中升起的层层淡雾。

后来,我偷偷叫上薇儿去看我们放入湖中的荷叶,小的两片,被枯枝钩住,紧紧依偎。大的,我们曾偷偷背着大人绕道对岸寻过,却怎么也不见踪影。

再后来,喜欢上了捉蝌蚪,便日日拿着一只瓶子奔去荷塘 ,渐渐忘了那三片荷叶。嘉颖却突然忙碌起来,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与薇儿日日为伴,更加黏糊。直到在紫竹林中不小心看到嘉颖正和几个大孩子跳皮筋,笑的格外灿烂,便似乎懂得了什么,又似乎只是出于孩子天生的嫉妒和占有,感觉遭到了遗弃,便暗暗生起她的气来,再也没有敲响她家的门。三个姐妹,慢慢的成了两个。从熟悉到陌生,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那么顺其自然,连想好好吵个架再散场的由头都没有。

有薇儿陪在身边,照旧疯疯癫癫,生活其实好像并没有因为一个曾经亲密无间的孩子缺席而少了什么,只是,偶尔路过嘉颖的家门口,看见那入秋便凋零的花会想起初夏她站在栀子花下的笑靥如花。小小怀念后依然拉着薇儿没心没肺得笑,那时候还不懂得,一错过或许就是一辈子。天真的以为总有人会陪你到最后,至少走了一个嘉颖,我还有薇儿,却不明白,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常开不败的花,也不曾听闻,一句古话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是一场单独的旅行,每个人都是路途中的风景,景色再美,终究无法伴人一生。

生命中总有太多不确定,或许这些意外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美。只是,当我坚信我们可以像荷叶紧紧依偎的时候,却迎来离别。

那天,是那个夏末少有的阴天。文旦花没有金灿灿的阳光照耀,却白得更加别致而有韵味。我们用力荡着用藤系在文旦树上的秋千,放佛要飞起来。文旦洁白的花在头顶微微摇动,自上而下传来一阵浓过一阵的香气。荡着荡着,看到哥哥出现在眼前“妈叫我来喊你回去。”我极不情愿的跳下秋千,转身委屈地看着薇儿。她知道,我最不喜欢在我们玩得尽兴时被打扰。她掐下几朵开得并不算旺盛的文旦花,轻轻地别在我发际,“去吧,二姐。我们下午再来玩就是。”

我们没有说再见的习惯,每一次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就各自跑开,因为明天总会见面,根本不需要说再见。只是,这一次,我们没有在下一个明天见面。

哥哥没有带我回到熟悉的家,只走到大院门口就停下。我看到妈妈站在一辆装得满满当当的搬家车前,怀里抱着我今生第一只毛绒娃娃,那是一只洗得发旧的蓝色小熊。“快上车,我们搬到新家去。”妈妈见到我,就把小塞在我怀里。我听话地上了车,坐在爸爸旁边。 心里对新家充满了好奇。不停地问,“新家在哪里?”“马山。”“那离这里远么?”不是很远。”、、、、、、

车子飞快得经过那片文旦林,我看到薇儿一个人坐在秋千上,突然有点惆怅。好想跟她说句再见,却没有勇气叫司机停车。车窗外,飘进来蒙蒙细雨,径直落在手臂上,有点点凉,这大概是迎接秋天的吧,夏天早就进入了尾声。爸爸摇起车窗,薇儿和那片文旦林一点点变窄,最后,只看到薇儿下了秋千朝我家曾经的方向走去。

在田马小学的时光过得很快,备战小升初考试的紧张并没有使我玩性大减,每天两张试卷反而让我又充实又有成就感,早早写完骑着单车逛到葡萄园里吃够了葡萄再路过学校,看见竟然还有人在写试卷,别提多舒坦。只是偶尔坐在葡萄架下,会想起栀子花,想起荷花,想起文旦花。一次做完课间操雏鹰起飞解散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疑似薇儿,看着她进了602班,想叫一声,却想起薇儿不可能在这里,摇摇头转身进了教室。那时候,不知为何很听老师话,从不串班,五六年级,整两年却不认得一个隔壁班的人。后来,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像是薇儿的身影。

时光晃晃悠悠,像仲夏的风,一溜烟儿便跑开了。小升初考试进展得非常顺利,轻而易举地考上了楚门二中,最后一次回母校拿通知书那天,云淡风轻。一个602班的女生站在走廊上等同学,她是我很熟悉的面孔,天天从窗前经过,只是却从未打过招呼。“HI、、、、、、、”在毕业这天,我第一次与2班的人聊天。无非学习,分数。末了,我突然想起那个熟悉的身影,随口问了句:“你们班有没有一个叫~薇的女生?”“~薇?有啊。她是中途转来的呢”我的心慢了一拍。“那她是什么时候转来的呢?”“应该是六年级吧。”她还说了什么,我再没听进去一个字。

原来,有些事情都是注定好了的。遇见是天定,错过也这么不可扭转。小小的田马小学,一墙之隔的两个人,却错过了整整一年时间。通向三楼的楼梯只有左右两个,出入学校的大门只有面朝马路的那一个,升国旗时两个班级紧挨着站队,而我与薇儿,却像是约好了的一样,不走同一个楼梯,不在同一时间进出校门,不在升国旗时四处看。其实事实是,我们都以为我们不会再见面,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叫做缘分的东西这么奇妙,不懂得原来我们今生会这么难分难舍。

新生活总有不可言说的美妙,楚门二中不是我今生见过最美最大的校园,却是最独一无二,最难以割舍,最叫我魂牵梦绕,恋恋不忘的。

新生报名那天,距离汶川大地震已有三个多月,新闻报道,全国各地的温情让生机在废墟渐渐燃起,人们心头不再一片沉重,阳光也格外灿烂。

二中的法国梧桐被修剪得十分齐整,一片葱茏挡住了强烈的阳光。在梧桐的庇佑下懒懒得听着分班通知,耳畔叽叽喳喳的声音不断,充满了对新学校的好奇。不远处,百年铁树轻轻地摇着快垂到草坪上的大叶子,那种沉稳,活似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远处墙角,鲜红的玫瑰在湛蓝的天空下尽显妩媚。

进班,张老师点名。标准的小班制,三十个学生坐在偌大的教室,显得格外空旷。我四处张望,目光随着答到的同学移动,尽量记着他们的名字。“~薇。”听到老师叫着这个熟悉的名字,我更来了精神。目光到处追寻,却最终落到一个黑黑小小的男生身上。“你是~薇么?”老师有些疑惑。那个男生腼腆的点了点头。“我这里显示~薇是个女生。”老师望着那个男孩。“报告。”细细的声音打破了风扇的旋律。望着门口站着的那个瘦瘦的女生,我停下转笔的动作,眼前浮现的是一片紫竹林,一片荷叶,一个慢慢没入嘈杂人群的背影。“你是?”老师看了眼没有空位的教室,轻轻地问。“我是~薇。”门口的女生有些紧张。老师有些疑惑,又像突然想起什么,走到那个男孩身边,“你是哪个wei "男孩红着脸,小声说:“巍峨的巍。”“那你呢?”老师看向门口。“蔷薇的薇。”老师点点头,对男孩说:“你应该是五班的。”男孩说了抱歉,去了五班。气氛放佛也因这段小插曲而更加活跃起来。老师索性不再点名,直接请同学做自我介绍。

与薇儿的再次相遇让我觉得有些时候,上天只是在打瞌睡,一时间擅离职守。但是这让缘分更加不可揣测。懂得离别才更加知道珍惜。

初一一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每一天都像细水长流。我猜想是因为小班制,同学少,都比较熟悉,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都比较投缘,不像小时候那样,与谁最亲密,与谁最疏离,分得明明晰晰。与薇儿单独在一起的时间倒少了,有了秘密,也不会只告诉彼此,总是全班皆知,毫无隐瞒。只是偶尔聊起只属于我们的小时候,周围人插不上话。这是我的小小自豪,因为这独家记忆。

与薇儿在08年秋冬至09年春夏的事情,似乎已经模糊。只记得,疯狂地拍大头贴,偷偷去莎莎家喝啤酒,这些仅剩轮廓的事。梧桐叶落尽又新生。又是一片葱茏。不知道为何,离别总是在夏末。连地球都在放慢脚步,我却马不停蹄与薇儿、与二中告别。这一次,终于知道要提前说再见,薇儿在同学录的留言栏里给我写:“你我的相遇是这一生的快乐,愿你我好好珍惜它。不知还能否与你在一起。”下面有许多小字:“单,你还记得四年级的事情么?那是的我们天真活泼,还有一个比我们大一岁的嘉颖,我们三个人自认成了姐妹。大家一起去玩,去哪都在一起,还有那个自己取名的紫竹林,现在回忆起来还感觉回到了当时!把快乐留给二姐。”她备注(请保密)只是,我想炫耀这份快乐,满足我的虚荣。世事真的有太多变数,只有这些儿时的回忆,才是真的属于我的。

离开时,我带走了六班的合照。一张薇儿的大头贴以及楚门的全部往事。那时候,我不知,我已经染上一种唤作念旧的隐疾。之后,我回到湖北,却再难像小时候那样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生活。无数次,在民中的走廊上吹着深夜微寒的风,看着望城楼上的霓虹和冷月,总想起楚门带着海腥味的燥热夏风;望着周遭嬉闹的同学,总觉得看到了二中同学和薇儿。只是,定定神后,会觉得莫名其妙。明明,湖北才是家乡,这片土地实实在在,却总是觉得这里不如客居多年的江南。多年后才明白,原来,无论什么感情,先入为主从来不是胜利,长年累月的积淀才会不知不觉刻骨铭心。对楚门如此,对薇儿如此,对小时候更是如此。也或许是因为,再也回不去那些时光,再也找不到那些幼稚,那也不会有人天真的说“要不要我陪你去火星?”。

我以为我与薇儿的缘分终于耗尽,也囿于自觉得与六班的同学今生再也不会相见的伤感,终于在初三那年删了六班同学的。其中没有薇儿,离开那年,她还没有学会上网。我天真得以为,这样就可以做到夏告诉我的“若是过去令你的现在不痛快,那你要选择放手。”我刻意不去看望城楼和那轮冷月,却不愿意承认古人创造了一个词语叫自欺欺人。

某些深入肺腑的记忆终将伴你一生,即便剥掉皮,剔掉骨,抽掉筋,也抽不走这些如影随形的记忆。

不知不觉就晃到高中,日记本上还是会时不时出现那群人的名字,每一年,爸爸都从楚门给我带回文旦,他说:“现在楚门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文旦之乡,文旦大量出口外国,已经不像当年,可以随便摘着吃了。”望着,比当年个头小却价格高的文旦,我叹息的却是,再也没有女孩子能像我与薇儿这么荣幸,可以在文旦花开中荡秋千。而我们,就算某年某月某清晨,相遇在楚门,彼此相识,却再也不能把当年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文旦壳的汁水进到眼睛里,又涩又辣,自然而然流出了泪。

2013年,我十八岁。距离遇到薇儿,整整八年。

我终于还是费尽心思把当年删掉的都找了回来。而薇儿的却无处可寻。初一到高三,五年没联系,六班的人还是一进群就互叫外号,一叫外号就吵架。这种熟悉,让我后悔那年的愚蠢。对未来,我们没有能力预料,不管还会不会再见,现在还彼此熟悉就够了。眼见长大后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看过了人情冷暖,越发怀念起当年的无知纯粹。

或许,我与薇儿真的在上一世互看了很多眼,这一世才会一次次错过,又一次次遇见。我爱上了文字,喜欢那些同样喜欢文字的网友,我的执着,执着我的思念,身边人不会懂得,我选择在网上用假名说真话。那夜无眠,查看空间访客,“短歌薇凉”吸引了我,进入她的空间,似乎找到久违的归属感。鬼使神差般留了言:“你是~薇么?是楚门二中六班的么?”几周后的回复说“是。”我没有像在六班与薇儿重逢时的激动。这几年,无数的离别,我已经懂得,无论多么不舍,都已成定局;无论重逢多么惊喜,都只做到好好珍惜。

我们通过偶尔联系,谈不上维系感情,我们之间,早已不需要刻意维系。

我们怀念小时候。我们感慨这个社会的现实。我们憎恶长大。

只有薇儿。只有薇儿可以与我共同回忆童年的残影。

只有薇儿。只有薇儿可以懂得我所说的缘分是奇妙的东西。

只有薇儿。只有薇儿可以理解我世界观里为何本能地浪漫,故意地排斥现实。

文末

昨夜收到薇儿和燕子他们去楚门看老师的照片。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光线原因,我竟然没认出她,但是将来某一天,我会凭着感觉找到她。夜深人静,我们感慨时光的残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亘古不变。中山我们当年最怕的那个傻子现在已经安分守己,紫竹林上立起一栋栋房子,薇儿当年住的小院生锈的铁门早不见踪迹。外物皆不长久,我与薇儿也无处可寻当年的幼稚,渐渐成熟的我们,倒是越来越懂得珍惜。

今晨同学问起我正写的我与薇儿可出了结局,我答。我们没有结局,故事还一直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