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人小故事

感人小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感人小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1篇

读小故事有感

同学们你还记得写的《七律》吗?如果记得,那一定知道一些中的感人小故事。今天我就读了小故事。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途中,有一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时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时候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半山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远,她也一屁股坐下去一滚,一百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她让我懂得了两个字:坚持。是啊,小董才十三岁,那现在我也是十三岁,还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而不像小董那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坚持、勇敢。而是靠父母才有安全感,所以我要学习小董的精神。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2篇

《销售圣经》新版包括杰弗里关于销售成功的10.5条戒律。杰弗里吉特默是销售和客服领域的全球权威专家,他的著作行销世界各地,而现在,被誉为行业经典著作的《销售圣经》,十多年来一直稳居畅销榜前列。《销售圣经》立足现实,通过案例分析,从实证的角度为销售员提供了即学即用、即学即通的营销信息和成交方案

《转念的力量》讲述了十个念头:喜、平和、悲悯、从容、合一、因果、落实、不动、无碍、此刻。十个念头的每一个,都能够通向最终的境地,改变我们自身的命运。我们可以单独修行某一个念头,也可以次第修行这十个念头,用这些念 头观照现实,看看我们会发生何种神奇的变化。

《行为心理学》瞬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是一本瞬间破解人们日常行为举止的心理书,一本让你在各种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成功宝典,一本风靡全球社交场合的识人指南,一本教你识人、察心的神奇之书。

《当时忍住就好了》书中用一个个贴心的小故事为我们讲述如何控制,如何改变,如何提升修养。《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是一本教你如何有效的控制情绪的好书,而《当时忍住就好了》教我们如何控制情绪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创新方法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除了注重对学生德育的渗透、兴趣的培养外,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我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一直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现在将我创新思路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下:

一、巧妙创设课堂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情景教学主要思想便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诸如寓言、笑话、名人小故事等引人入胜的氛围,来活跃课堂气氛,以此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样课堂知识便在这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例如:当我在讲爱国情操的时候,当时正好是汶川大地震时期,考虑到这一点,我翻阅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们讲解了汶川大地震时期许多感人的故事,让学生们在这些故事中感受人间的真爱,明白了爱国人人有责,爱国情操也就轻松理解了。这说明通过故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极佳。另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音乐作为辅助,音乐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我们在政治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举例说明:我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首先给学生们讲了一则故事。故事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一个上夜班的工人在回家的路上,穿过坟场的时候,不幸跌进了一个墓穴,他极力挣扎,想方设法爬出墓穴,可惜墓穴比较深,不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他决定干脆在墓穴休息,等第二天天亮再求教于e人。但就在他半睡半醒的时候,一个醉汉也掉进了墓穴,他看到醉汉也在像他之前一样极力挣扎着往上爬,他便开口说:别挣扎了,没用的。但就在他话音刚落的时候,醉汉大喊一声“鬼啊”,竟然轻松地爬了出来。问题:醉汉在听到工人的“鬼话”前后有什么不同表现?学生:听到工人的话之前怎么也出不来墓穴,但听到“鬼话”后,轻松爬出了墓穴。老师:为什么?学生:遇到刺激后潜能得以释放。老师:这就是潜能。由此可见:大胆想象来引导学生,创新课堂,培养学生个性非常重要。

三、采用三步教学法提高创新能力。

三步教学法自实施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三步教学法是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概括。这些需要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入手。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出问题。对学生预习进行相关的提示。学生根据提示,并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相对提高了。探索欲望也增强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了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的能力。2.展开讨论思路的开拓,活跃思维的养成都是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养成的。在知道了提示问题的答案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讨论,不但增强了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3.分析概括最后,便是老师的概括了,老师在提出问题,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问题及其知识进行概括,纠正错误,鼓励创新,让学生在以后的讨论中不断提高。

四、创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价值判断、导向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综合评价评价时,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分数不是唯一的,重视平时行为、过程以及整体素质的评价,力求做到全面兼容。2.评价的内容要具体适度兼容,尽力做到透明教学时让学生知道评价内容的明确适度性,记住各个评价细则,评价有章可循。道德评价科学规范。3.自主化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家庭、同学、老师综合测评,以便使评价结果公正客观。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政治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学生的氛围不同,教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 初中生 教学实效 兴趣

1.引言

初中政治的教学是打好学生政治学习基础的关键时刻。以往的政治的理论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给学生上课,学生与教师互动少,或者说是根本没有互动,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甚至使学生处于厌恶的学习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不高和学习兴趣不浓,以致大部分的学生对政治的学习都感到无趣。所以,如何提高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激发、培养初中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是当前提高初中的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政治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案例,以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时效性。

2.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老师有意识地通过诸如寓言、笑话、名人小故事等引人入胜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所涉及知识就在这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例如:在讲爱国情操的时候,笔者以“非典”时期的真人真事来感染学生。课前,笔者翻阅大量的资料,精选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课上给学生们展示、讲解非典时期感人的故事,每播放完一个视频,学生都踊跃地畅谈感受、发表感言、讲述自己熟知的感人故事,学生们在这些故事中感受人间的真爱,明白爱国人人有责,自然爱国情操就会轻松理解了。这个例子说明通过故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很好。此外。课堂上还可以通过音乐作为辅助,音乐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还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教学方法。去除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才能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并且得到了实践的认可,合作、自主探究是教学模式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在初中政治的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改善课堂教学实效。另外,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求新的心理,让学初中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还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政治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应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宽思路,经常向学生讲解一些国家大事,以及国际的一些事件,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政治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后,进行备课,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政治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教师就要有创新意识,这种思想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上。政治教还要联系我国的方针政策,即教师要紧扣教材主体,还要在内容上高于教材。初中政治的学习是为高中、大学以及走向社会在学习政治方面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这几种教学方式,综合这几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每个教学环节运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效。

4.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

多媒体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初中的教师要运用好这个多功能的辅助工具,它是集文字、图像、声音与一体,是非常好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课件,采用有趣的图片以及音效表达政治思想,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书本中的理论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政治理论发展情况,最好是图片、漫画或者动画形式的,对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致,教师授课也可以轻轻松松。另外,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准确的把握,这样在使用多媒体时才不至于偏离主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们尽快进入到政治学习的状态中。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适当的章节可以应用国外的一些重大事件或者课题作为开课的热身,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5.发挥好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传统教学中,学生作为听众、旁观者来上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特别少,课堂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政治的教学中。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总是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的损坏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的内心得不到满足,很顺理成章地失去了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实效也无法得到提高。在新形势下,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初中学生做好政治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及学习环境努力。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每一节课中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某一话题,再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总结出来,或者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的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政治教学的实效。

6.结语

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以及政治视野,将政治的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是提高政治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另外,要提高改善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就要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工具以及多方面的积极配合才能发挥作用。为了防止学生对于政治教学的厌倦,教师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育中来。总而言之,将学生对于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蓉.初中政治教学浅谈.新课程学习

[2]罗石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高政治科教学实效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5~6岁幼儿 关爱他人 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追求高效率、高速度现象,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现代的家长普遍注重对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看重的是分数、名次,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孩子们被大人包围住,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的个性。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心中无他人,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没有感情付出的意识。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差的特性,应让幼儿尽早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雏形。《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6条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情感作为个性的核心,是幼儿心理成长最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情感是行为品德的基础,因此发展幼儿的情感对培养他们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1 系统的教育活动,促幼儿情感萌发

1.1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表达良好的关爱情感

(1)选取主题活动中有关关爱情感方面的题材。研读《学习活动》,选取关爱题材的素材,在活动中牢牢把握情感主线,将关爱放大,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主要有:《爷爷为我打月饼》、《大阿福拜年》、《是谁害了小鲤鱼》、《拉拉勾》、《我是哥哥姐姐》、《小小护绿员》、《园林工人真辛苦》、《我家门前的苹果树》、《大树的医生》、《破译电话号码》、《毕业诗》、《为弟弟妹妹做件小玩具》等。

(2)在日常活动中汲取相关活动,诱发幼儿情感。除了主题活动外,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选择、运用有关关爱的相关活动进行系统的熏陶,诱发幼儿情感,增进情感内化。让幼儿知道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同伴。主要有《小熊让路》、《快乐的王子》、《七色花》、《杜鹃鸟》、《我的小鼓响咚咚》、《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妈妈的眼睛》、《好朋友》、《制作小红花》、《好朋友》、《我叫轻轻》、《让座》、《谢谢好叔叔》、《猜猜我有多爱你》、《鸟窝里的树》、《獾的礼物》等等。

1.2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进行关爱教育

(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的,而大班正是以情感、社会性迅速发展的阶段,开展角色游戏能更好地促进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在角色游戏中创设特定的弱势群体,让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寓理于情,以境育人,力求把幼儿带入感人的情景中,使他们有如遇其事的感觉,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感受关心、帮助弱者,提升关爱情感。

(2)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个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言语、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艺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表演游戏中多加入关爱情感浓烈的文学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鸟窝里的树》、《发明家奇奇兔》、《蚂蚁奶奶的房子》等。通过表演,达到动之以情、以境激情的目的,是以情感为纽带, 提升关爱情感。

1.3 开展“关爱日”活动,提供关爱的交往机会

“关爱日”活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而隔周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1)大带小(主要活动有:帮弟弟妹妹的小椅子洗个澡、我为弟弟妹妹表演一个节目、送弟弟妹妹一个小手工、拉拉手一起去远足、帮弟弟妹妹修补图书、教弟弟妹妹学拍球等等)。

(2)走出去(主要活动有:参观敬老院时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给爷爷奶奶唱首歌、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等等)。

(3)请进来(主要活动有:邀请社区民警讲述感人小故事、聆听居委会奶奶讲小区内互帮互助典型等等)。

1.4 进行丰富多采的主题讨论活动

主题讨论活动是指在一段按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开展讨论,让幼儿通过讨论将关爱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班开展了“我和椅子做朋友”、“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应该怎么做”、“关心朋友故事多”、“新来的小弟弟”等主题活动。围绕不同的主题,让幼儿在反复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积累情感体验,逐步将关爱情感内化并转变为良好的习惯。

2 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关爱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点。同时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又一重要的活动场所,若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就会把老师的培养、教育互相抵消,形成“5 + 2 = 0”的局面。培养孩子的品德行为,仅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取得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阿拉伯文化;《一千零一夜》;重商情结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55-03

一、《一千零一夜》中的商人故事

《一千零一夜》是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高尔基称其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美妙幻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宗教特色,描述了阿拉伯色彩斑斓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人的生活、风尚、习俗和。蕴涵其间的丰富美学思想,是人们打开通往伊斯兰文化宝库的钥匙。

人物是每部小说的描写对象,是小说中千变万化的故事的经历者和承受者,同时也可能是作者批判、赞美的对象或代言人。因此,任何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都会对人物作仔细安排,如身份、地位等。《一千零一夜》自然也不例外。纵观《一千零一夜》,该作品在人物形象安排方面可谓绚丽斑斓,出现了哈里发、丞相、贵族、商人、后妃、渔夫、理发匠、女奴、仆人等各色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中古阿拉伯极为广阔的社会画面。这部作品虽然描写了色彩斑斓的人物,但在出场最多的人物身份选择上却很有侧重:书中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最多,占全书 264 个故事的一半以上。

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几乎囊括了《一千零一夜》所有故事的类型,如远航经商冒险故事、市场竞争故事、爱情故事、家庭故事、日常生活故事、人际关系故事等。在商人远航经商冒险的故事中有《哈里发•拉希德和懒汉》、《尔辽温丁•艾比•沙蒙特》、《努伦丁和玛丽娅》、《法兹里和两个哥哥》、《辛巴德航海旅行记》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巴德航海旅行记》。辛巴德前后共出海七次,历经 27 年,其冒险经历一次比一次神奇,一次比一次诡异。它深深吸引和打动着听众和读者,撩拨着他们的心弦。市场竞争故事有《一个破产者发家致富的故事》、《一个破产者一梦醒来又恢复财产的故事》、《洗染匠和理发师的故事》等,爱情故事有《艾布•哈桑•哈里和舍图•顿鲁》、《聂尔曼和诺尔美的故事》、《哈里发和艾布•哈桑》、《基督教商人的故事》、《麦斯鲁尔和戴玉妮•穆妹绥福》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优美动人。而最感人肺腑的当数商人艾布•哈桑的爱情故事,他为了爱情不仅舍弃了生意,花光了财产,而且还饱受精神和肉体磨难,可谓难得的情种。家庭和日常生活故事有《麦伦•阿里和艾民丝•张丽丝》、《陔麦伦•宰曼》、《阿补顿•拉、法兹里和两个哥哥》、《努伦丁•阿里和艾尼丝•张丽丝》、《哈里发克睦和富商》等,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家庭的内部矛盾、继承人问题、为财产而展开的斗争以及他们奢侈豪华的生活,让读者目睹了阿拉伯商人的风光与无奈。在人际关系的故事中,主要描写了商人特别是巨富与统治者哈里发的关系。如《哈里发与伊本•格尔诺书》和《哈里发与艾布桑》等。当然也有写普通商人与哈里发的故事,如《沙里发与哈里发》等。通过这些故事,读者和听众了解了商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可以说一部《一千零一夜》其实就是一个展现阿位伯商人生活的大舞台。

二、《一千零一夜》偏爱商人形象的文化背景

中古阿拉伯帝国,地外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塞, 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从陆路看,两河流域地区,大马士革、开罗一带,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通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到公元8世纪30年代形成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这为因地理优势发展起来并已有悠久历史的阿拉伯商业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使阿拉伯人民继承了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地中海东岸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自己高度发达的阿拉伯文化。同时“帝国辽阔的版图和人民高度的文化水平,都要求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繁荣,阿拉伯商业同阿拉伯帝国一样,在这时期达到了极盛。原为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对商业十分重视,以致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社会生活大部分生活资料,特别是奢侈品一类,都基本上依赖于经商贸易,商业在繁荣极盛的同时,也成了社会上最为普遍的谋生手段。

阿拉伯人善于经商由来己久。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阿拉伯人已十分重视商业。靠近交通线的城市居民大都以经营商业为主,到了伊斯兰教时代,商人的地位仍然很高。在《古兰经》里,有“商业”、“商人”、“经商”、“赢利”、“亏本”等词汇,并多次提到麦加古莱氏商人经商之事。商业的发达催化了阿拉伯人堪称一绝的经商理财的智慧,而这些由与众不同的见识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又滋润和养育了阿拉伯的商人与商业。

此外,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成圣前,就是麦加城内一个声誉卓著、受人尊敬的商人。《古兰经》中再三强调,真主准许人们的经商活动,并准许商人们为此赚取适当的利润,以维持自己的生计。在《伊斯兰宗教故事》中,有一则和赫蒂彻的故事,“一次,赫蒂彻以四头幼驼的报酬雇为伙计经商。凭自己的诚实和才能为赫蒂彻带来很高的利润,他比以前任何人在类似的经商活动中给她赚的钱都多”。这段平铺直叙的简单文字显露出阿拉伯人不平凡的经商观念。阿拉伯人以自己的先知在成圣之前是一位忠诚可信的成功的商人而自豪,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轻商、鄙商、贱商观念形成鲜明对照。义利之辩在中国讨论了数千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分成对立的两极,讲义的是君子,讲利的是小人。自古靠商道为谋生与致富之途的阿拉伯人,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遭际中对义利获得了平衡的认识,即义中有利,利中有义,义利交融。这种文化心理沉淀,铸就了阿拉伯人谋财经商的基本心态,为阿拉伯人经商理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护卫。

从《古兰经》的教诲到一般的社会大众心理,阿拉伯人关于经商理财、积累财富的一些基本观念至今读来都令人为之感叹,这是以义和利的平衡为轴心的谋财方略:谋财经商不为耻,这是阿拉伯人对谋财经商的基本心态。阿拉伯人对商人的敬重与赞叹,首先从阿拉伯语“商人”一词的意义便可以看出来。阿拉伯人称商人为“塔吉尔”。在阿拉伯语中,含有“聪明人”之意。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阿拉伯商人于是成了仅次于王公贵族的上层社会人物。由于他们生活的豪华奢侈和巨额的财产,不但普通老百姓对他们崇敬有加,就连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也对他们另眼相看。在中古阿位伯后期,商人与哈里发的友谊常常传为美谈,商人不但能成为哈里发的酒友和座上客,甚至还可以不经允许就自由出入宫廷,商人的地位可以与王公贵族相对等,而生活上的豪华阔绰却还可以超过王公贵族。《哈里发哈克睦和富商》中,商人的日常饮食比哈里发更讲排场,再加上他特殊的优势,如可以自由地走南闯北,而不须有政治压力在肩。因此,中古阿拉伯妇女的择偶标准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普通妇女以嫁给商人为妻为荣,而且嫔妃、亲王之女也争相嫁入商人家庭。这就是《一千零一夜》中有那么多以商人为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的原因。

三、经商需要商人的勇气,故事需要读者的兴趣

中古时期,由于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和交通不发达,商人的海外经商活动自然充满了艰难,而这份艰难在外人看来就是神奇冒险,这对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听众与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卖点,这也是《一千零一夜》选择商人做主人公的原因,同时更是吸引读者的优势。阿拉伯人靠驼队和帆船来进行陆上与海上贸易,商人需要担当财产和生命的风险。商人的足迹遍布帝国甚至世界各地,用他们的身份来讲故事,不但使天南地北、色彩斑斓的故事的产生成为可能,而且也可以通过对商旅生活的描述来展现多姿多彩的国外风貌和神奇的经商经历,从而大大激发听众和读者的兴趣。《一千零一夜》有许多个大故事,大故事又套有若干个小故事,形成了庞大的“框形结构”故事体系,故事内容涉及世界许多国家。《神灯记》故事主角是中国的一个成衣匠的儿子阿拉丁,他进入地下宝库,得到了一盏神灯,他借着神灯的魔力使自己转危为安,由贫变富,还娶了漂亮的公主。这些离奇的人和事都是商人们在充满艰险的旅途上聊以慰藉的希望。

总之,中古阿拉伯商人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生活优势决定了《一千零一夜》以商人作为这部小说的人物首选,正如中国古代由于推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中国古代小说于是多为才子佳人小说一样。当然,在以商人为主的国家,《一千零一夜》的讲述者也许本身就是商人,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假设《一千零一夜》中的很多故事本身就是讲述者在商贾团队的行商途中为了打发无聊时光的即兴发挥。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讲述者就势必会讲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或者是最向往的生活,而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一定是自己最熟悉或是自己最向往的人物形象。这样说来,《一千零一夜》的绝大多数故事以商人为主人公就更在情理之中了。

[参考文献]

[1]纳训译.一千零一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郅溥浩.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M].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3]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郭应德.阿拉伯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艾哈迈德•爱敏,纳忠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活;重构;德育课堂;实效

笔者从学生抽样问卷中了解到,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可以说不太重视或不太喜欢每周两节的品德课,究其原因:常态下的很多品德课就是请学生看看图,读读教材而已。由于教材相对稳定,而生活日新月异;教材反应的是一些共性问题,而区域教育有其个性特色,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没有关注这些差异,处理教材时僵化保守,缺少创新与重构,上课的内容、形式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脱节,必定导致学生对品德课产生厌学情绪。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课程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在新课程视野下凭借教材所呈现的话题“案例”,从学生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合理重构,生成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与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与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与社会。

何谓“合理重构”?笔者认为“合理重构”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就是教师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以领会、把握课程标准为前提,以利于儿童品德建构和社会性发展为着眼点,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加、删减、置换及加工,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而使教材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儿童学习、发展的需求。其二,就是儿童以学习主体的角色,利用自身的经验、感受、智慧和灵性,与教师和同伴一起直接参与对教材的开发、重构,使教学充满即时鲜活的童真童趣和生活气息。“合理重构”的过程就是课程与现实生活之间、师生与课程设计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理解的过程、进行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与意义进行建构和生成的过程。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谈谈如何从生活出发,进行合理重构,让我们的德育课堂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一、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重构的基础

课堂中的儿童或多或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那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教材重构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充分挖掘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价值,通过合理重构使课程与教材成为儿童自己的,成为有生命的,儿童徜徉其间,探索着、分享着、收获着……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

课前引领学生各自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把自己在小学六年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成绩,参加学校活动留下的照片等进行筛选,挑选最有意义的在活动中交流。布置学生回忆小学六年的生活,选择一件发生在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真情故事,准备在班上活动时分享。

导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在老师的心中,你们的风采是老师心中永远的自豪。请欣赏六(7)――班的风采。(课前精心选择一组学生当下的生活照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相册,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

师:还记得6年前,我们背着美丽的小书包,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满怀憧憬到我们东小的情景吗?

生1:记得刚进校门,我特别的高兴,觉得东洲小学好大也好美。报完名妈妈告诉我,晚上住在学校要听老师和阿姨的话……当时我一听到住在学校就哭了。(同学们都笑了,感同身受)

生2:记得第一天我穿着新衣服,背着一只米老鼠的小书包,在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的陪同下来到学校的,当时非常开心。

生3: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住宿学校,心里真有点害怕,晚上保育员阿姨陪着我入睡的。(脸上露出感激之情)

……

师:是啊,当年入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这里有一组你班同学一年级时的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猜猜他们是我们班上的哪一位?

照片1:入队宣誓时的情景(生齐声――沈俊渝)

照片2:参与实践活动学包饺子的情景(生齐声――袁圣浩)

照片3:主持第一次家长会的情景(稍停等――陆佳欣)

师:说说现在的你与照片中的你有了哪些变化?

生1:身体长高了,变瘦了,发型也变了,原来有点像假小子,现在变淑女了。

生2:照片中的我一脸稚气,现在成熟了一点,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些不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说:他的嗓音也变了)

师:变化真的可大了!最近同学们都在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相信大家也一定发现自己的变化了。下面小组之间互相分享部分成长档案,交流成长体会!

师:同学们,这六年,无论是我们的身体、学业,还是我们的思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长大了,我们懂事了,成长的感觉真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整理自己的成长档案,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课伊始让学生回忆分享第一天成为小学生的情景,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有意义的感性材料,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了六年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带给自己的成长惊喜,激发了学生想要倾诉的欲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角。

二、儿童当下的真实生活――重构的关键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已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作为“案例”,但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应关注儿童当下、即刻的真实生活,那是最鲜活的课程资源,也是教材重构的关键。通过合理重构,让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建立一种链接与融通,一方面使儿童对教材内容产生情感共鸣,让课程成为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引导儿童对即刻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性发展。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多少人为了我》)(上课班级住宿学校)

导学实录:

师:有多少人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一天的生活说起。我先来采访一下,今天早上谁组织大家一起早锻炼?

生:丁老师(体育老师)、黄老师(值班行政)、顾老师(值日老师)、袁阿姨(生活指导)

师:今天的早餐你们吃了什么?

生:一碗红米粥、两个小笼包。

生:再加一包牛奶,还有榨菜炒鸡蛋。

师:当你喝着香喷喷的红米粥,吃着可口的小笼包时,有没有想到,它们要经过多少人的手才到了我们的餐桌上呢?就一个早上,有多少人为我们忙碌呢?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天蒙蒙亮,食堂师傅忙开了,有的去菜市场买菜,有的在食堂熬粥,蒸小笼包,炒小菜……

天蒙蒙亮,保育员阿姨忙开了,有的在洗衣房洗衣服,有的在清洁区打扫,有的在餐厅整理餐具,有的在温牛奶……

天蒙蒙亮,早锻炼值班老师忙开了,有的准备运动器材,有的准备活动场地……

孩子们用早餐时保育员阿姨忙碌的情景……

师:今天我们邀请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食堂工人小潘叔叔、校医向红姐姐、生活指导小张阿姨来到课堂,和大家近距离分享他们的服务故事、体会……

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上述教学片段教师把实实在在、真正切切的生活展现给学生,使他们直面现实生活,在课程中找到真实,在心灵深处留下难忘的印记。通过合理重构,课程、教材和学生即刻的真实生活之间有了亲和力和感染力,其魅力也就自然而生。

三、儿童课堂中的即时生成――重构的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珍贵的课程资源都是在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的。这种课程资源往往无法预料,也不可重复,十分难得而有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即时生成,把握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自然灵活地利用课堂生成,引领学生碰撞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感悟、新收获。

【教学片段】(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

导学实录: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学习单的提示,找寻自己的成长足迹,细细品味成长的味道。

学习单:

(1)回忆成长经历,仔细想想是哪一件事让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提示:是老师的一次谈心,是妈妈的一份礼物,是同学间的一次别扭,是自己的一次努力……)

(2)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成长感言。(写在课题旁边)

师:愿意把你的成长故事与大家分享吗?

生:……

生:此时我多么想跟袁阿姨说一声:谢谢您!记得一年级时,我不太适应全托生活,晚上想妈妈,是袁阿姨抱着我入睡;有一次,我因锻炼不小心扭伤了腿,晚上疼得厉害,是袁阿姨帮我轻轻地揉腿,一直到天亮……(孩子有些哽咽)

师:想不想现在就把这份感激之情告诉袁阿姨呢?(孩子点点头)

当时老师听了这位孩子的分享有些惊讶,更多的是感动,即刻便拨通了保育员袁阿姨的电话……电话里传来的一头是孩子的真情诉说,一头是袁阿姨的惊喜与祝福……

师:你们的成长故事很精彩,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这些成长经历中学会了感恩,让自己和伙伴体会到了成长的味道!我为你们高兴,为你们喝彩!

说实话,在平日里有些学生不太尊重保育员阿姨的劳动成果。教学片段中小女孩对保育员袁阿姨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分享生成了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巧妙驾驭并放大“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相信,这样的感人场景一定打动其他孩子们的心灵,尤其是那些平时调皮、不太听从保育员阿姨指挥的学生的心。

四、教师自身的丰富阅历――重构的要素

一流的教师创造一流的课堂,培养一流的学生。诚然,教师是课程创生、课堂创造的主角,教师自身丰富的阅历也是教材重构的一个重要资源。课堂上教师渊博的知识、深邃的人生思想、精彩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些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材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丰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其言行和生活。因此,教师要善用自身这个宝贵资源,使自己的品德课堂富有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教学片段】如上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教师分享自己在香港工作期间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香港人排队守规则的小故事。(教师讲述,PPT展示相关图片)

在香港工作期间,我曾有过一次排长队达三个多小时的经历:那是为了领取战友文工团庆祝十周年的大型演出入场票。因为这些票都是免费派发,又正逢休息日,所以吸引了大批港人起大早排队领票。我和几个朋友也去凑了个热闹。

当我们于早上7点多赶到领票处的时候,队伍已经绕着驻港部队围了整整一圈了,人虽然很多,但非常安静,也非常有序,令我佩服不已。我们马上按照顺序排上队,不一会后面又接上了长龙。

9点钟开始派票了,长龙慢慢开始前移……拿到票的人路过我们这边时善意提醒说可能拿不到票了,但是整个队伍没有一丝躁动,目之所及,没有谁插队,没有谁拥挤,继续有序地排着队伍等待、前移……当时我真的好感慨,也好激动,自己能亲历其中,充分感受到香港人遵守规则的魅力。

大约10点半,入场票终于派发到我们几个手上,同时工作人员举出牌子告知入场票已经派发完毕,当时我们一激动就情不自禁欢呼起来。回头再看身后的长龙,身边几位对我们露出羡慕的微笑,没有一点抱怨,也没有一声叹息,大家有序地各自散去……

类似这样的小故事,经常会在适时的课例中与学生分享,学生也常常很期待教师能与之分享自身的经历、成长的故事。在实践中发现教师这样的分享对学生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为教师通常以第一人称“我”的表述方式展开,学生听来非常亲切、真实,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共鸣,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德育课堂成为学生的期待和精神乐园。

感人小故事范文第8篇

每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前后都是国人热议中国电影之时,如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一样,“中国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是中国文学界长期以来的叩问和向往。今天中国电影人萦绕于心头的是“中国离奥斯卡金像奖还有多远”?长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都有所斩获,唯独缺少这一尊奥斯卡小金人,对于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来说,获得奥斯卡奖是心中的一个梦想。

然而,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让人并不那么乐观,在国内电影票房不断攀升过程中,《泰》、《西游降魔》票房均突破12亿元人民币,都已创历史新高,本届奥斯卡评奖中国电影却又一次折戟,近年来中国电影似乎离奥斯卡奖越来越远。自2003年张艺谋电影《英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中国电影最近十年来虽然年年报送,但却没有一次获得入围的机会。

我们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和奥斯卡金像的态度似乎略有不同:2012年前,文学界似乎有一种诺贝尔文学奖焦虑情绪,这种焦虑表现在颁奖前总有各种预测,颁奖后又总是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并常常谴责诺贝尔奖的意识形态偏见。相比较而言,电影界还是比较肯定奥斯卡奖的权威性,未获奖的导演一般大多遗憾自己作品的不足,往往鲜有怀疑奥斯卡奖的公正性。长期以来奥斯卡奖有比较严格的评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评奖机制,从而保证了它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电影曾经一度相当接近奥斯卡奖:1990年张艺谋的《菊豆》和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4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尤其是《霸王别姬》当时的呼声甚高,由于宣传不够等原因,该奖最终被巴西影片《四千金》夺得。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频频为奥斯卡奖关注并非偶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屡次夺得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大奖,此时期的中国电影艺术尚处于高峰期,这与当时中国电影的生态有关。

从1995年开始,外国商业片陆续被引进中国,电影市场以与对方市场分账的方式发行,中国电影直接面对外国商业片(90%以上是好莱坞大片)的竞争。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逐步开放中国电影市场,允许外资投资国产片的拍摄,2003年香港电影全面进入大陆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电影整体上迅速走上市场化竞争的道路。1995年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考虑得最多是市场问题——票房的问题,艺术追求逐渐被弱化了被降格了,90年代末冯小刚的贺岁片以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大片的出现就是其症候。当下,中国电影已然进入以大投入、大制作为表征的大片时代,这似乎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应对策略。

二、中国商业性大片与奥斯卡金像奖的悖反

商业性是电影的固有属性,如果把商业性当作电影的唯一属性,那么就有问题了,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在于此。从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发展脉络,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90年代中后期,文学与电影同样面临市场化的冲击。在商业化大潮中,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文学被边缘化,文学界有着诸多的困惑乃至失落情绪。文学的格局逐渐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有人称为三元化:一部分专注于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写作;一部分坚持精英立场的知识分子写作;还有一部分投入大众化的商业性写作,这三者各得其所。文学界仍然保留了“纯文学”创作,像莫言、贾平凹、王安忆这些作家一直坚持此类作品的创作,虽然他们的读者群体已经小众化了,发行市场无法同郭敬明这些商业化相比,但毕竟保留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经典性追求,从而也保存了中国文学同世界对话的可能性,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最好的说明。中国电影在转型的过程中恰恰缺少了拍小众电影的可能性,几乎只剩下了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二元结构。今天的主旋律电影在制作发行上也借鉴商业片的模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就是如此。电影并非如文学创作那样追求个人化的艺术,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一种文化产业,电影市场化的结果是制片人占据了电影制作、拍摄、发行的绝对主导地位,再好的剧本如果得不到制片人的支持,通不过电影公司的项目论证,也只能是胎死腹中。

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中,评价电影似乎只剩下了票房的标准,电影的影响就看它能不能赚钱、能赚多少钱。有人谈中国电影怪现状:“年产量与日俱增,佳作数凤毛麟角,大片年年有,年年赚钱年年挨骂。电影的夹缝化生存,头顶电影总局,脚踩网络群盲。”很多电影人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很不满意。张艺谋曾将中国电影以房地产作比:“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其实是日渐成熟和日渐浮躁夹杂在一起,就像房地产一样,有泡沫。大家都在开药方,我也没有妙方。我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今天它呈现的就是多元化。”[1] 张艺谋所说的“多元化”只是电影拍摄的表象,其实还是商业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电影的商业性成为绝对重要的因素,艺术片电影日渐隐退。在绝对市场化的左右下,连张艺谋、陈凯歌这些电影大师,也努力追求影片的商业化,拍出了如《三枪拍案惊奇》、《无极》这样的令人大跌眼镜的商业性电影。在电影上座率的左右下,中国电影人在整体上似乎越来越浮躁,很多电影忽略内容注重形式,大投入、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服装、道具、场景等极尽奢华,这明显是电影拍摄的舍本逐末。

近年来中国电影制作似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好像大导演就要拍摄大投入、大制作的电影大片。从《英雄》投资超过1个亿,到《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额的不断攀升,《金陵十三钗》的投资已超过6亿元人民币。然而,大投入、大制作不一定能产出好电影。虽然大投资的大制作影片有场面的华丽、特技的精彩、演员阵容的豪华等,而不少影片的思想内涵、艺术追求方面则几乎乏善可陈,形式华丽而内容空洞,几乎是中国式电影大片普遍存在的问题。

反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奖影片,几乎没有大制作的大片,绝大多数都专注于内容的深度,往往有着感人的魅力。2013年最佳外语片奥地利电影《爱》,讲述一对年迈夫妇的日常生活,在女主人公患病瘫痪后男主人公悉心照料她,最后为了减少她的痛苦,男主人公用枕头蒙住她的口鼻,让女主人公窒息而死。这部影片故事简单、场景单一、人物极少,但它留给人们的震撼和思考却是深远的。导演迈克尔· 哈内克通过影片向我们诠释“爱”的内涵、人的尊严、老龄化问题等,它对我们的道德理念是一种冲击。伊朗电影《一次别离》(2012年最佳外语片)这部投资才30万美元的电影故事也很简单,它触及到了伊朗当下的现实:中产阶级的人心思动,下层人民的债务缠身,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都是在一个小故事中得到表达,故事写的是人的尊严、人的信仰问题。故事中的女佣虽然非常缺钱,但当一笔巨款摆在面前,只要说出一句谎言就能全家摆脱困境时,她感到良心不安,不敢对着古兰经发誓。南非电影《救赎》(200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讲述一个黑社会的故事,黑社会团伙的头目Tsotsi是一个冷血的打手,一次抢汽车的行动中,他开枪击伤了一名女子,他从抢到的汽车中发现了一名婴儿,他几乎毫不犹豫就用纸袋带走了婴儿。他找到了一名哺乳期的年轻妇女给这婴儿喂奶,女人喂奶的场面使他回想起了他的母亲。最后,他决定把婴儿送还给婴儿的亲生父母,看到婴儿回到母亲怀抱,Tsotsi泪流满面。影片彰显了人性善的力量,来自母性的善良是可以战胜邪恶的。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200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讨论了死亡的问题,一个完全瘫痪的病人有没有权利选择死亡是影片的主题,它无疑也触及到了人们的观念底线,奥斯卡奖青睐于讲述人性的电影。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一部另类的二战题材影片。父亲是犹太人,被抓进了集中营,幼小的儿子同父亲关在了一起。父亲告诉儿子这是一场游戏,德国兵扮演敌人一方,我们受到折磨可以拿积分,游戏胜利了可以赢得奖品,奖品是一辆大坦克。儿子信以为真,所以也不觉得集中营之苦。最后盟军快要到的时候,父亲死了。盟军的坦克开进集中营,儿子以为真的是游戏获胜得到的奖品。《美丽人生》讴歌了伟大的人性,处于绝境中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儿子保存生活的美丽,臆造出一个游戏的语境,让幼小的心灵摆脱人生的恐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奖作品大致上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共性:一是对表现人性深度的表达;二是关注现实人生;三是大多以个人小叙事为主,较少历史、民族的宏大叙事。再看近年来我们报送的“申奥”影片,诸如《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等影片,其基本上是与奥斯卡奖的旨趣背离的。有人说中国电影人以为美国的奥斯卡重视商业性[2]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2010年冯小刚回应《唐山大地震》冲击奥斯卡,他说“去了也没戏”。2012年陈凯歌也对《搜索》“冲奥”回应说“胜算为零”。导演们都很清楚,用商业片来冲击奥斯卡金像奖怎么有可能呢?

三、走向奥斯卡金像奖的未来之路

要想改变目前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屡屡受挫的尴尬局面,中国电影人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认为,中国电影走向奥斯卡金像奖的未来之路的着力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该十分重视电影剧本的创作,应重视影片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近些年来中国电影《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大片均为缺乏故事性的作品,或撷取经典作品的情节,或编造无稽之谈的故事,以至于让观众感到中国某些电影大片是“大骗”。剧本乃一剧之本,要高度重视编剧的工作,电影创作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打造好的故事。张艺谋曾经说过:“我想留出时间拍好电影,这种想法从未变过,很多人问我拍好电影难在哪里,就我个人经验来说,难在缺好剧本,为什么好剧本太少,因为好故事太少。”[3] 电影史上许多有影响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80年代的张艺谋阅读了大量的小说,其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菊豆》等均改编自小说。好莱坞大师麦基说,近二十年全世界电影都不大会讲故事了,包括中国电影。他认为文学性永远是电影的灵魂,这将代表世界电影的未来[4] 。电影要有文学性,可我们很多电影恰恰缺少文学性。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形象艺术,通过电影故事本身的生动性、复杂性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电影不会讲故事没有感人的情节,怎么指望它能感动观众呢?

第二,中国电影应该走市场与艺术兼顾的路线,打破完全由商业化绝对主导的局面。李安的电影之路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李安的电影大多有很好的故事性、观赏性,他善于将东西方化文化作融合性思考,他的电影具有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视野,其碰撞与交融产生许多有意思的看点。他的早期电影《喜宴》、《饮食男女》都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提名,2001年他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奥斯卡外语片大奖。《卧虎藏龙》有一个武侠故事框架,内在却是关于人的魔性与人性回归的问题,其实就是普遍的人性命题。

成龙说:“我们越来越受国际重视,年轻导演应该拍一些高质量的电影,不要为了挣快钱而去迎合市场。所以媒体对烂片一定要骂,但对好片一定要支持。现在好莱坞电影对国产片压力越来越大,一定要多尝试拍出不同的电影,让观众有信心回到影院。”[5] 的确,电影导演要有意识地杜绝“挣快钱”而不顾电影质量。作为掌握了资源的制片公司也要有长远眼光,要努力拍摄出真正能走向世界的影片,从而树立中国电影和导演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多鼓励市场与艺术兼顾的电影,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以片养片”的战略,即以商业片的盈利来拍摄艺术片,以艺术片的口碑来促进电影公司的商业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面貌。

第三,应当努力培养与提高观众的品位,形成高雅艺术电影的欣赏氛围。客观地说,新世纪以来盛行的商业电影有它的阶段性历史贡献,那就是把观众重新请回了影院。据有关统计数据,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观众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年观众人数162亿,下降到1999年的1亿左右,票房收入也从22.25亿下降到8.5亿[6] 。而2000年以后中国电影虽然受到电视、网络的强力挤压,仍然保持着票房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表明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又逐渐重新唤回了观众。

现在的问题是观众整体的欣赏水平和欣赏趣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浅俗的、娱乐化的电影受到热烈追捧,像《泰》、《西游降魔》这样的娱乐片票房都突破了12亿;另一方面,真正有艺术含量的电影往往票房惨淡。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国内的票房才200万元,同期的所谓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却是2.5亿。《一次别离》在中国的票房与它的国际声誉极不相称,首周票房仅为320万。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说:“观众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唯独我们中国是看观众的。我们的影片比观众的水平还低。”[7] 电影应该引导和培养观众,努力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不是以低俗化的电影作品去迎合观众。好导演的作品应该有他的个性,热闹背后应该有深层次的东西,一种打动人的东西,能让观众走进电影情境的东西,让观众随着电影中人物的命运沉浮,不管它传统也好,现代也好,人性的东西是共通的。就像沈从文、鲁迅的作品,经典的东西可以使你思考很久、回味很久。观众与电影应该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好的电影能培养好的观众,好的观众才能不断提升电影质量。

在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策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新的契机,在中国经济不断腾飞的今天,中国的文化将得到长足的发展,打造中国电影的精品力作,推进中国电影的走向世界,在强化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中,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中国电影人实现奥斯卡之梦为期并不遥远。

* 本文为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

注释:

[1] 张艺谋:《中国电影现状像房地产 拍电影有“泡沫”》,《沈阳日报》2010年10月22日。

[2] 杨梅菊:《中国电影冲击奥斯卡:中国影人误解》,《参考消息》2012年10月16日。

[3] 张艺谋:《中国电影现状像房地产 拍电影有“泡沫”》,《沈阳日报》2010年10月22日。

[4] 黄笑宇:《好莱坞编剧麦基:中国电影讲故事功能退化》,《天天新报》2012年9月19日。

[5] 孙琳琳:《成龙:不要为挣钱迎合市场· 对于烂片媒体一定要骂》,《新京报》2012年6月18日。

[6] 谢飞:《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 刘倩:《吴天明谈中国电影现状:我们的影片比观众的水平还低》,《南都娱乐周刊》2012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