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景文章

写景文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写景文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景文章范文第1篇

我们该怎样阅读写景文章呢?

一、明确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等。如《三味书屋》一课的第二段就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长城》一课就是按观察顺序写的。“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就是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变化规律来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就是按景物类别来写的。先写了张家界神奇的群峰,又写了张家界美丽的溪流。

二、理清层次

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的,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如《参观人民大会堂》,就是以空间的变换顺序安排层次的。作者运用了如下提示段落的词句:

1.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2.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3.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4.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5.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6.走出大门的时候……

通过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此文空间的变换,是随着作者立足点移动而变换的,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大门。运用这种顺序记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地表现出作者所见到的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三、体会思想感情

写景文章范文第2篇

作文内容丰富,语句生动,优美。

它有写景文章、状物文章、科幻文章、梦想、动物、游记、写人文章、抒情散文、书信、小说、感悟读后感、诗歌、记叙文、说明文……这是应有尽有。

自从有了它,我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连老师也发觉了。

写景文章范文第3篇

日升月落,春花秋月,虫鸣鸟语,大自然以其千姿百态的面貌吸引着人们。人们为之着迷,为之讴歌,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笔墨描绘美丽的大自然,在描绘中寄托自身的理想与情感,阅读这些文章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编排了为数不少的写景文章,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用排比等表现手法表现景物的特点。此类文章易学难教,浅层次的文字,学生都能理解,难点在于如何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感受、体验、欣赏,进而触摸到作者的感情。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对匮乏,更是考验教师对此类文章的把握的时机。笔者认为在低年级教学此类文章时,教师应逐次铺垫情感基石,让学生沿着石头,慢慢地走进情境,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顺利领略自然美,获得美的熏陶。

一、读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朗读文本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朗读时语气、声调、停顿的处理,无不传递着我们对作品的内容、情感的理解。文辞优美的写景文,应通过引导学生多阅读来以读代讲,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哪个字应重读,哪个词应轻声,教会学生学会抑扬顿挫地读文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也可传达内心的感受。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及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朗读的重音与停顿、抑扬顿挫与节奏的变化,同时品味如何将作者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表达出来。《小池塘》中的一句:“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以这句为例,老师的指导可以以点评代指导。学生读完后,老师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春风姐姐真温柔啊!”老师在说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用朗读的语气来说,一年级的老师略微夸张点都可以,只要感觉自然就行,学生会在长期的听读当中受到这样的语感的熏陶。教师再请另一个学生读,点评:“小池塘醒来了,它睡了一个冬天,冰化了,雪融了,水清了,真开心啊!对,就是这样的感觉,大家都来试试。”老师朗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强调“醒来了”,带点儿欣喜,带点儿醒来后的舒畅,声音略微上扬,感觉就来了。

二、赏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有限,而有些景物确实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这时多媒体就有其不可估量的作用。适当的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等,拉近学生与景物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在让学生接触文本前给学生播放大量的视频资料或者在接触文本后作为一种对学生的奖励而播放,多媒体的作用反而被削弱,前者剥夺了学生想象的主动权,使接下来的文本阅读毫无期待;后者为了欣赏而欣赏,不再有进一步的探究,浪费了宝贵的视频资料。播放和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应当在学生已经理解文本,读进语言文字后再有目的地播放,这种播放应该和朗读一样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边看边回忆课文中哪些词语、句子描绘了看到的画面。在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的认识变得感性起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可以让学生完善自己的想象,此时趁势把学生的这种情绪转移到文本中来,可以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么把这优美的景色用语言描写出来的。接下来,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体会好词佳句的意境和表达方式的巧妙。

三、想

在风景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描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例如,教学《小池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美丽的小池塘还会倒映出什么。

柳条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

燕子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

________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

那些语言平实,但意境悠远的风景文,更应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透过朴素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文本的内涵。比如二年级上册《秋游》的第二自然段只有几十个字却写出了秋天的色彩美、秋天的成熟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1)老师也非常喜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注意听老师读,待会儿请同学们给我评评。

(2)学生评价。

(3)轻声读这段话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声音轻一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还能想象到些什么。

(4)指导朗读。

A:“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

师:读这句话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天是蓝蓝的,大大的。(换词:“一望无垠”“无边无际”)

B:“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云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可好玩了。

写景文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 课堂

语文教学肩负着新课改的重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离不开语文教学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从而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参与课堂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展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更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与感悟。所以,教学中应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教学《春》时,首先引导学生把文章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个层次,然后在交流中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朗读;也可以把文章描述的景色改写成诗歌,用歌声来表达对春的喜爱……这样的设计,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跳一跳摘桃子”,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重视课内引导,加强自主阅读

新理念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小看的。我们要给有思考价值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很多同学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作者少年时期最难以忘怀的地方,是什么原因会使作者有这样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地介绍作者鲁迅对自己少年时期的特殊感受,还可以提供关于鲁迅更多的作品补充给学生,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三.发挥课堂作用,追求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拘一格。首先要不拘泥于教参和传统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其次要找准教学“突破口”。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

四.在学习中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写景文章范文第5篇

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搜集、筛选、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通过不定期的读书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使学生逐步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目标迈进。

1立足学生成长,加大阅读教学改革力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向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要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问题整体感知。我们开设的阅读教学课采用问题式、体悟式、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自阅读课开设以来,我们一直与图书馆教师密切配合,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为学生做好阅读指导,为阅读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尽职尽责。学生在阅读教学课程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感受作品的人物之美、自然之美,把握作品的结构之美,品味作品的语言之美,体会文学之美,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把握好图情教育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学习

图书馆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都要对新生进行图书情报知识教育,因为这是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前提。包括图书馆的用途、布局、图书的分类、排架、如何读书、选书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图书的借还、期刊的阅览、文献的检索等,图书馆教师根据内容设计教学案,理论与实践并重,分期分批次进行培训,并带领学生逐一参观和实践演练,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学校图书馆检索网站上提供了大量的图书馆专业方面的知识,供读者自主学习。总之,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学会使用图书馆。

3做好书刊宣传,让每本书找到读者,创设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做好书刊宣传是读者接受信息最快、最便捷的方法。书刊宣传有很多方式,如校园广播、板报、校园网、口头指导、校园网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全面的知识素养、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洞察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高优质的阅读资源。如好书推荐:向高一、高二学生适当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人物传记、作文技法、为人处世、励志等方面的书刊;向高三学生适当推荐一些高考复习方法、心理调适、各科解题技巧等方面的书刊;向教师们推荐一些各科的教学参考、高考咨询等与教学相关的书刊。师生还可利用校园网进行文献信息的检索,浏览图书馆动态,及时让学生了解到图书馆的信息。

4利用图书资源,进行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确立目标、搜集材料、拓展交流”的阅读指导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阅读教学模式应以教材为中心,精选典范篇章的突出特色,通过同类文章的大量交流,提供写作模板,引导模仿写作,提高学生能力。教学的内涵是根据叶圣陶“课本是例子”的理论,采取“大取大舍、长文短教”的思路, 以教材为核心,以课堂阅读为主,课外阅读为辅,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抓重点,广搜集,重交流,重感悟,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先布置学生在自由阅读课上搜集写景的专题段落,抄在统一发放的纸张上。教师课堂指导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景物描写为阅读指导目标,师生反复吟诵、赏析四、五、六三段写景文段,总结出写景的一般方法;课堂交流,学生将自由阅读中搜集的优美的写景文段,声情并茂地朗读、赏析。课堂大量的交流、赏析,扩大、加深了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感悟;学生模仿,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将写景方法内化为实际写作能力。这种方法,缩短了教材的处理时间,加大了学生对同类作品的刺激量,使阅读的方法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有条不紊地练,不但拓宽视野,陶冶性情,重要的是在有目的的训练中扎扎实实提高了阅读能力。

5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5.1通过品读经典,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教材每学期只有30篇课文,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文学名著的品读,学生感受到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增加对历史、对文学艺术的了解。比如:读《西游记》《红楼梦》《简爱》等这些名著,给人善的引导、真的启迪、美的享受。学生的阅读站在了这样一个高点上,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底蕴;通过广读名人著述传记,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把学生领进图书馆,感受领悟什么叫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什么叫中华赤子,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5.2通过阅读铺路架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图书馆是架设在课内与课外知识间的桥梁。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到阅览室查询,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杜牧《赠别》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5.3通过阅读激活文字,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以往因为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文化积累单薄,导致作文缺乏想象力和文采。但自从把学生带进图书馆之后,让学生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激发灵感的火花,写出了很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知识广博,思维活跃,牢固形成深厚的写作素养。

写景文章范文第6篇

一、写景类文本的育人价值:以审美为核心

每一类文本均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使命。写景类文本有许多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强烈感人的抒彩,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因此这类文本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美

学生通过阅读写景类文本,透过文字感受生活中的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激发起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观察美、发现美、了解美的热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美好的生活。

2.鉴赏美

学生通过对写景类文本所呈现的优美景观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鉴别生活中的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对优美的语言的咀嚼品味,感受遣词造句的美妙,培养审美能力。

3.表现美

通过学习写景类文本,提高用自己独特视角发现美的能力,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美的手法,从而把自己发现的美表现出来,从而孕育一颗美好的心灵。

二、写景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向着美出发

美文需要美教,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励下去发现、感悟、体会美,并通过长期的熏陶、浸染、培养,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德操、美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那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

1.“理清”文本结构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因为写景类文本具有与写人记事类文本不同的写作思路,需要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领会并学习,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应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让他们抓住文本的结构方式体会并学习。

2.“赏读”语言情韵美

文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透过写景类文本的意象我们会发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满腹愁肠。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赏”感悟到作者的情绪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所谓美文还需美读。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蕴含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和温度,通过朗读深化自己的情感。随着情感的变化,朗读便会抑扬顿挫,尽情体现其情韵美。

3.“领悟”主题内涵美

写景类文本,常常通过借物喻人、借景喻理等方式传达着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的理解和感悟。学习这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能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文本的内涵美。

4.“品析”语句形式美

写景散文格局结构、章法笔意无拘无束、张弛有度,仿佛流动的音乐,因此,语句的形式美值得学生咀嚼推敲,从而积累美句并逐步学会美的表达方式。

5.“拓展”想象意境美

在写景类文本的教学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文中的意境,也可以想象文字外的意境。

6.“比较”文本个性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较阅读也是阅读写景类文本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努力发现文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处,感受不同文本的文学风格,欣赏文本的个性美,从而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7.“迁移”写法表达美

写景文章范文第7篇

放给学生自己学习,并不是说文言文知识点不重要,也不是弱化基础知识,而是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法知识等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可以采取语法开路的方式,也就是先给学生上一次系统的文言文语法课,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再将系统方法与具体指示相结合,这样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系统的文言文语法,便于记忆和整合。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点,多加练习以便巩固,这样比单纯的讲解效果会好很多。毕竟文言文浩如烟海,老师再强大也不可能一一点到,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勤学勤练,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学习重要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做到“授之以渔”,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二、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起《语文读本》上的文章,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更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自由扩展楚汉之争的故事,讲解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段落,让学生充分了解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加深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还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主人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并且布置几个成语让学生课下整理,课上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筛选手机信息的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以课本中的文章为点,以完整的故事为面,点面结合,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个整体的把握,对人物形象作全面的分析。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高中生面对升学压力,作业繁多,时常给他们安排一场视听盛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以屠洪纲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到《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时,安排几名同学进行分角色表演,不但能把课文流利的背下来,而且能加入自己的性格元素,真正的体会人物形象,真没想到他们刚刚接触长篇深奥的文言文,竟会如此顺利,这便是优越的课堂模式的魅力所在。在学习《鸿门宴》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鸿门宴会的场景。在谈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一段时,请他们入座。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入座,这时教师趁机讲解鸿门宴上座位体现出来的地位尊卑,这种教学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座次好得多。

四、让学生改写文言文

写景文章范文第8篇

一、导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会采取主动的态度,学习更是这样。如果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一个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前激发兴趣尤为重要。切入课题时,学生都抱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机会,开门见山。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在出示课题后,教师可故作惊讶地问:“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对如此具有强烈悬念的问题,学生渴望知道的欲望自然会油然而生。其次要课中保持兴趣。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不用“画”而用“游”呢?学生畅所欲言,我对学生的答案先不予置评,而是从“画”入手,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位聋哑青年是怎样画画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跃然而出。学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正因为聋哑青年刻苦勤奋地练习,画作栩栩如生,所以课题用“游” 而不用“画”。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导思,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对启迪学生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 质疑是学生求知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质疑问难。学生情趣很浓,纷纷提问:谁要夺取泸定桥?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为什么要飞?人怎么飞?“飞”“夺”是什么意思?……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交流,学生很容易解疑。再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为了让学生从草船借箭这个具体事件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引导学生顺着“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做?”这一主线,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什么要把船成一字儿排开?为什么诸葛亮会判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必有大雾……”有了思考的方向,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有关内容细读,反复琢磨,小组讨论,互相解疑,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他知己知彼、精通天文气象、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样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三、导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为了不教。”古人也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可见加强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如教学《林海》一课,在学习描写“岭”的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岭的特点后,共同将写景文章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方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然后让学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学描写“林”和“花”的小节。以后碰到写景文章也可用此法迁移。这样,教师做好示范,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通过动脑、动口、动眼、动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导练,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