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霍懋征

霍懋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霍懋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霍懋征范文第1篇

霍懋征范文第2篇

2010年2月5日我去医院看霍老师,听到我的呼唤她从昏睡中挣开了眼睛,老师太累了,被病魔折磨得没有了精神。我坐在一边静静看她,这时护工说姥姥特别善良,虽然说不了话,但是经常竖大拇指夸我、感谢我。我当时想老师的赏识用到了极致。护工接着跟我说,女儿给老师买来了小老虎和对联,她知道要过节了,就用手势跟女儿要钱,然后把钱塞到护工的手里。霍老师真像妈妈一样爱每个人。

回想30多年来作为霍老师的学生,霍老师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什么?想来想去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真心去热爱每一个孩子,安心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199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霍老师和我去河南支教。周五夜里我们上火车,周六下午2点40分到了河南平顶山市。火车正进站,我们就看到站台上有几个人在着急地张望,一下车才知道已经有1000多人在会场准备三点钟聆听霍老师的报告。仅有不到20分钟的时间了!可从火车站到报告会场还有十几分钟车程。于是霍老师坐上车就奔向会场,到的时候还差一分钟到三点。霍老师没有喘一口气,没喝一口水就走上讲台,一讲就是4个小时。场下不断有人给霍老师递条子请教,我想这怎么受得了,就给霍老师写了张条子,说天已经黑了,听课的老师们回家不方便,就这样才结束。没有想到大会刚结束,小会又开始了――当地领导跟霍老师谈教育上的事情,一直谈到晚上十点多钟。当我们回到招待所时,发现那里还有一些老师在等着,想跟霍老师交流心得,等跟这些老师谈完已经是凌晨12点了。当时又阴又冷,我说霍老师您该休息了,没有想到霍老师在被窝里又拿起了笔和纸,准备第二天去两个学校的报告。我说您都做几百场报告了,这些事情都在脑子里,还用备吗?霍老师说当然要,因为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师范学校,对象不同怎么能不备课呢?!

跟霍老师外出就是这样。我如果不随霍老师出去,怎么也想不到身为全国政协常委,著名教育家,76岁高龄,还做过癌症手术,为了支援农村教育事业能这样豁出生命!人家都说霍老师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我觉得聪明的背后、智慧的背后更是老师的勤奋和刻苦。

【高惠先,霍懋征老师的徒弟,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王府分部主任】

霍懋征范文第3篇

“知识是属于人的一种对象性的具有客观内容的意识形式”,知识论把人生作为对象来认识,获得的是人的知识,未必理解人的价值。而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学问”不等于成“人”。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人是一种价值性存在。教人成人就是要引导人理解、创造人的价值。学生并非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教师也不是教书的机器。教师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人成人他必须自我成人,进而才能引导学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没有教育信仰。因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一定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及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因为教育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种精神历程和心灵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伟大教育精神的源泉和具体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教育信仰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特级教师霍懋征才会以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在小学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从教的体会就是那六个字“光荣,艰巨,幸福”;正是有着对教育的信仰,邹有云、盘振玉这样的教师才会在偏僻的教学点、在大瑶山使自己与教书育人融为一体,使自己与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信仰是因为“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教育信仰是对人的信仰和对爱的教育的信仰的统一。

教师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对人自身的信仰。我们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教师是“人师”而非“经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正因为无法完成,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使其完善,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唯此,我们才能真正从人出发来理解人:人最根本的自由不是对必然的把握,而在于在把握必然基础上所实现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就是人存在的理想性,人在自由的起点上听从未来理想的召唤,人按照人的理想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信仰这样的人就意味着如教育家说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而是与人一样不断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成为终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教师信仰人自身,一切从人出发。那么怎样使人成为人?怎样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实现呢?他相信只有教育,而且是爱的教育。当然在使人成为自由完美之人的过程中,仅靠教育还不够,但教育在其中承担独立的责任。我们相信教育的过程就是爱的过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爱的教育。西方学者特拉泽尔(W.Traxel)认为爱意味着同情感与献身精神;弗洛姆(E.Fromm)等人认为爱是无条件地给予。凡是从教者只有具有无私的爱才能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育不能没有爱的信仰。唯有爱才是人类生存问题的根本解答。因为爱包含了给予、责任、关心、尊敬、了解等积极的人性因素;爱引导“我”进入存在的深处并形成个体人格;爱建构我和他人与自然的人性化联系。“深刻的爱存在于从‘生存’到‘生存’的关系中,对于爱者来说,一切‘实存’都变得人化了。一块风景的灵魂,诸种事物的精神以及每个地方的精神风貌都在自然的爱的目光中呈现出来。”爱使“我”有力量抗拒现实生活中的诱惑、痛苦与困惑,使我超越现实的存在,向着未来追求自由本性充分发展的人。故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信仰爱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个生命的希望和珍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教师信仰爱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和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作为教师,我们无条件地相信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既爱学优生也爱学困生,既爱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爱道德高尚的学生和曾经有过失的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学生的所有方面,没有学生可以放弃。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他成为爱别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爱学生、给予学生,这种富于热情和智慧的给予使他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直接来自学生的积极反馈,从而体会到付出和给予的幸福。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这就是对爱的信仰!有爱的信仰才能始终平等面对每个学生,并热情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信仰爱就是无私地、孜孜不倦地为学生创造和给予,使自我与学生成长为一个“人”。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教师有爱才会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因为“爱的本质是要为某种东西付出‘劳动’以及‘使某种东西成长’”。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等去施加影响。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也因此霍懋征老师的学生说:霍老师教我们做人,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只有爱才能形成爱,有爱才会有创造和给予。在创造与给予中,师生投入的并不是一种认知方式,包括情感、态度、个性、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同样收获的也不是一种智能结构,而是师生生命意义的共同丰富与完美个性的共同成长。

有教育信仰的教师,从获得教育学知识走向对教育意义的把握,他理解教育、理解人,他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他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他用爱使学生形成爱,他使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生一代的中介人。让我们像霍懋征、邹有云、盘振玉、黄静华老师那样,像林崇德教授那样,做一个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吧,如此才能使我们人生的意义得以体现,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得以升华,也才能使我们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时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0:7.

[2]夏甑陶.知识的力量.哲学研究[J].2000,(3).

[3]柯普宁.认识论导论[M].三联书店,1988:270-271.

[4]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88:193.

[5]石中英.谈谈教育信仰[N].中国教育报,1999-11-06(4).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49-50.

霍懋征范文第4篇

通过这次三项教育活动的学习,真是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作为支撑酉阳发展的中坚力量——教育事业,更是推进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实现酉阳经济跨越发展添砖加瓦;通过这次学习,让我看到了酉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人内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搞质量的教育,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是否具有高尚的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我们应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自尊自励、自警自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文化是民族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 动机,因此,我们只有依靠精神,那种乐于吃苦,不具艰难地革命乐观主义所昭示的艰苦创业;依靠精神那种勇于战斗、无坚不催地革命英雄主义所迸发的顽强拼搏;依靠精神那种重于求实、独立自主创新的胆略所缔造的开拓创新。要主动破除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条款,以“敢”字当头,以“闯”字领先,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最求,才耐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社会,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投入教育,为实现酉阳的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教师的目标就是家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三项教育活动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的一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此,我认为当今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应是一颗电灯泡,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 。学习是一种形式,感受是一种心得收获,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的,促进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亲历打造红井小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虽然不具备先进地区的办学条件,也不具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尽心竭力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目标就是家好书,育好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三项教育活动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建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不能以世俗的眼光、传统文化来评价学生,学生是什么都不懂得,需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成才之路,正如霍懋征老师的座右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做到:“爱一切学生,爱学生的一切”。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的一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因此,我认为当今的教师不再是一支蜡烛,而应是一颗电灯泡,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 。学习是一种形式,感受是一种心得收获,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的,促进酉阳教育事业的发展,亲历打造红井小学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虽然不具备先进地区的办学条件,也不具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忠诚,学习他们敢为人先、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于奉献的精神,尽心竭力教好书,育好人。

霍懋征范文第5篇

一、 弘扬“君子之学”,快乐地教和学

在传统的儒家经典《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我理解,所谓“君子之学”,就是基于身心健康、着眼于长远利益的学习行为,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哲学层面上的问题。而所谓的“小人之学”是基于某种实惠、着眼于眼前实际利益的短期行为,是人们物欲导致的结果,是庸俗的事情。“小人之学”虽然能带来好处,但这种好处却只局限于好处本身,不能促进人的发展。所以为“君子之学”就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且“学然后知不足”、“学无止境”;为“小人之学”则很快就感到学习的艰辛,最终的结果是厌学、弃学。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弘扬“君子之学”。 治学和教育是辨证统一的。作为一名老师,一名班主任,首先应当善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认识能力诸方面的修养水平)。其次要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促进自己的发展,促进自我的完善。很难想象,一个自己不学习的人怎么去教育他人,那教育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必定是应付,必定是一种生硬地强加的行为。那样的教育学生是不买帐的,那样的教育是对于人性的摧残,是与人的发展相对立的。

教师弘扬“君子之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一种使自己快乐、使他人快乐的行为。基于这点认识,我们为什么不大兴学习之风,不端正我们的学风呢?在深入我们灵魂的儒学理论中,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名教育工作者,连独善其身都难以实现,有什么资格去谈用心点燃心、用真情温暖他人呢。今后,在学校管理和评价体系中,我将把教师学习品质的评价、把教师的治学态度作为评价一名教师的重要参数。

把教育作为快乐来经营,也是弘扬“君子之学”。教育必须是快乐的!我们反复咀嚼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就能认识到这一点。教育是一种长远的行为,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通俗地讲,如果我们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教,那我们肯定血本无归了!但是如果我们是为了教育者本人的荣誉而教,我们就一定能获得荣誉吗?回答是否定的。就是说,教育行为本身并不收获什么实际的物质利益,也不是为了达到教育者的个人目的。对于个人而言,教育是无偿的,非功利性的。为了个人目的去从教,肯定会走入误区,一旦个人目的没有达到,教育者本人的心灵就会扭曲,扭曲的心灵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大家都能预见。教育是快乐的!今天很多班主任用他们的亲身体会阐释了这一点。广大班主任在实践中给我们做出了典范,他们只讲奉献,不求回报,只讲耕耘,不问收获……,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计较跟人得失。他们得到的是桃李芬芳,他们是快乐的——尽管他们并不喜形于色。

今天,我在这里大谈“君子之学”,提倡快乐教育,就是要明确提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要学点教育学,从教育的根本目的上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个人目标融汇到党的教育事业这个整体目标中去,努力实践“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誓言。

二、 培养爱心,在情感陶冶中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特级教师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一名优秀班主任,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爱心——对学生后辈慈爱之心、对教育事业的人爱之心、对同志朋友的仁爱之心、对自然造化的博爱之心……爱是博大精深的,爱的力量更是无穷的,情感的陶冶是制胜的法宝。各位班主任在经验发言中从多方面论证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前辈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从事班级工作的过程就是奉献爱心的过程。有位年近花甲老人和我交谈时深情地回忆起他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件事情:一名同学闹肚子,弄脏了裤子、弄脏了地板,教室里乱糟糟的。贺老师(那时候还是个姑娘,现在是一名年愈古稀的退休老师)来了,她没有说什么,她不急于授课,把这名同学的衣服换下来,把教室清理得干干净净……。“几十年过去了,贺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我都记得很清楚,老师的神情我还铭刻在心!贺老师比我娘还有耐心!”我参加工作二十年来接触过好几位这样的老师,他们现在都已经退休了,但他们的教育行为却永远不会过时。应该肯定地讲,他们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知识,没有什么上得起档次的论述,甚至在很多年以后,人们就会淡忘了他们,但他们工作的很多细节却是我们平常人没有的。他们征服学生的法宝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出来的对教育事业的赤诚、对学生的慈母般的爱——一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不加任何掩饰的爱。这种大公无私的爱是最有感染力的,这种爱,正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班主任必须拥有的。

耐人寻味的是,拥有爱心,我们并不失去什么。相反,我们还会因此而获得很多,我们会突然感到自己内心充实、左右逢源。

三、 宽容期待,在潜移默化中教育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任何成长过程都是在不断地纠正过错的过程中实现的。换言之,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不论是人类最初的成长,还是现代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吸取自己失败教训的过程中实现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鼓励我们去失败,而是要我们不断地总结教训,为成功奠定基础。

教育是很有艺术性的行为。这要求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这种耐心必须发自内心。这种耐心要发自内心,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有宽容之心。作为一名班主任,宽容尤其重要。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谈论班级工作的时候就坦言:不论哪个班,起初都是这样的,一个两个爱打架、三个四个不听话、五个六个不学习、七个八个学习差……。是啊,如果学生什么都做好了,还要我们老师做什么,如果班级什么都就绪了,还要我们班主任做什么?面对学生实际状况,容忍学生起初的落后,通过有效的手段引导班级和学生往理想的方向转变,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我过去读这句话往往注重前六个字,并不断在教育工作中去实践,却很难体会到期待的妙处。血气方刚时,敢想敢做,却不好好想想孔子的教诲——过尤不及。行动,要符合自己的角色而且要恰如其分的,不奏效也不可求胜心切,必须学会耐心期待。期待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正确的教育行为的肯定,是教育者自信的表现。教育者在对象上投入了很多,经常会效果不鲜明或反反复复,原因不在教育者本身。其实要影响一群人,促进其发展本身就很复杂。教育过程往往是很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必耿耿于期望的事情没有发生,很多时候是火候未到。

有哪位教育者能确保自己的教育行为万无一失呢?学霍懋征,参与并在积极的行动中默默期待,在平静中期待。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教育所能带来的所有结果。教育过程是渐变的,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强加的语言都是苍白的,一切强加的行为都是无力的。

宽容和期待,并不意味着放任。我们必须探索并控制整个教育过程,使不断趋向于整个教育目标。教育者自身积极地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对这个过程顺应规律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教育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

四、 教学相长,把自己培养成专家

“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者从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的。教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这种情况,凡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同志几乎都有这种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了,教课没有问题,但真正去教书带班,就感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更不能深入浅出的生动传授知识,这时才体会到自己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

目前,我们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与我国发达地区乃至我省的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就相形见绌了。我们不能鼠目寸光、固步自封。所谓“闻道有先后,术有专攻”,要有信心,虚心承认自己的落后,再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是我们不落后于人的最好办法。

霍懋征范文第6篇

(一)学校现状分析

1. 学校发展状况。我校是辽源市的一所窗口学校。学校的发展不单单要有一个团结、创新、务实的领导班子,更要有在全市、全省乃至于全国有名气的优秀教师群体,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才能把百年名校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才能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2. 教师现实状况。我校共有教师197名,其中高级教师49人,一级教师72人,二级教师54人,三级教师2人,见习教师12人,未进编8人。本科学历183人,占总人数的93%,专科教师14人,占总人数的7%。近五年参加工作的教师有61人,占学校总人数的31%,35岁以下青年教师112人,占我校教师总人数的57%。由此可见,我校教师年龄差距较大,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更大,要想提升学校教师的素质,走内涵发展之路,教师的培训要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资源短缺。作为辽源市的学校,本身就缺乏长春、北京等一些大中城市的优秀培训资源,缺少与魏书生、霍懋征等优秀教师面对面的机会,教师们学习进修更多的以自学为主,网上的学习资源是我们难得的宝库,但对于年龄较大、对于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的教师来说,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受训的教师有限。尽管国家、省市有各种各样的培训计划,我校一些领导和教师也有幸在培训者之列,并在培训中有了很大收获,但是这毕竟是小范围的培训,是杯水车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没有帮助的。

3. 教师的层次差异。我校的教师虽说学历水平都在专科以上,但是在年龄上的差异较大,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造成了:老年教师吃老本,忙于工作,无暇进修;年轻教师工作的时间较短,又不知道怎样来充实自我;就是那些中年骨干教师也由于挑大梁,忙于班级、教学等方面的日常工作,极少有时间去进行学习的,三种情况的差异,使校本培训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4. 培训的形式单一。以往学校的校本培训以周三的业务学习时间为主,采用专家或者领导、名师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弊端是时间短、缺少交流、触动不大,大部分时间还处于自由散漫的无政府状态,不利于教师的进步和提高。

5. 培训的内容单一。以往培训采用专家或者领导、名师讲座的方式来进行,内容多为师德方面的培训,至于在教育教学上的最新动态虽有所涉猎,也是点到为止,不能尽兴。所以,专家们讲什么我们听什么,没有欲望,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提升的平台,也就没有了发展的意愿,没有了发展的机会。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建章建制,构建校本培训的管理平台

1. 领导重视。建立了校本培训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负责抓、教务处具体抓,其他各部门协同抓”的校本培训管理网络,使校本培训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生长点,成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的新的支撑点,成为营造学校特色的新的闪光点,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

2. 制度健全。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校本培训实施制度和奖惩条例,制定学校的校本培训方案和校本培训计划,把校本培训同教师的定级和考核挂钩,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经费保障。为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又引进了北京四中网校,与北京四中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网进行交流,以取长补短、查缺补漏;为了便于教师上网查找资料,学校又新建了两个微机室,办公室配备了电脑,为教师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班班配备了电脑、投影仪、大屏幕、话筒,变抽象为具体,扩大了课堂容量;学校又购买、添加、更换了教师教育教学用书,以满足培训的需求。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教师们出外学习共计100多人次,投入了很多经费,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德能并举,打造校本培训的特色网络

学校的师培工作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实效上下力气,在收效上也成绩斐然。

1. 外联内引筑师资。几年来,我们先后邀请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的刘茂森教授、国家课改办的崔允浒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的朱玉民教授、盖笑松教授等专家来我校为教师们讲座;选派教师走出去听知名专家的讲座,回来后为全体学科教师做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可以说,所有的名师、专家都是我们的师培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师资保障作用。

2. 一点两面铸师魂。师风建设是作为教师培训的永恒的主题,我们采用了“一点两面”的方法来进行师德培训。

“一点”是把师风建设至于舆论的监督之下。邀请市政协的领导到我校与党员以及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共同探讨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介绍我校师德建设中的做法,政协领导对我校师风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给予很高的评价,教师也在探讨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两面”就是内在的自我反思和外在的专家引领两个方面。内在的自我反思是通过召开师德反思会的方式,让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反思自己在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五好教师”、“巾帼女杰”、“最美教职员工”等评选活动来树立教师典型,发挥模范示范作用。外在的专家引领就是用名人、名事、名例来引领教师,《教师礼仪》、《师德启示录》、魏书生的《怎样做一个班主任》、霍懋征的师德报告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光碟,让教师们与大家接轨,与名师同步,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同行。教师们对照名家找差距、学方法、长才干、改不足,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霍懋征范文第7篇

三心并举,积极建塑德艺双馨的师表形象

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卢素芳

 

当今,整个社会都已经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在孩子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作用。作为早期教育的专业教育机构和具体实施者,我们更要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持续发展和高位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幼教资源的需求。办园过程中,我们不断更新硬件,逐步完善软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三心”,积极建塑德艺双馨的师表形象。

强烈的责任心是前提。全国第一批特级教师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德之魂。爱的化身是责任,将爱上升到“责任”的高度才是对“师爱”最好的诠释。责任的内在力量能驱使人们油然而生崇高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工作中,我们定期利用师德演讲、新老教师对话、主题论坛、名师访谈等活动引领教师深刻理解责任内涵,拓展履责思维方式,自觉实践责任行为,用自己的态度、思想和言行向孩子、家长、社会解读沉甸甸的爱和责任。

执着的事业心是动力。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果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这样的老师最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近年来,我们大力弘扬“为了孩子,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园风,通过游戏观摩、案例分析、课题研究、话题辩论等多层次园本培训,激励教师珍惜幼儿教育春天般的发展机遇,踏实工作,奋勇进取,有效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品位,用娴熟的教学艺术、不懈的研究精神、优化的保教质量来维护幼儿教师的尊严,维护幼儿教育的尊严,坚定地撑起幼教这片蓝天。

淡泊的平实心是保障。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私营企业的生机勃发、国企央企的高端收入等外在因素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受到冲击和挑战。校外兼课的丰厚待遇、有偿家教的实惠收入、本职工作的微薄薪金等现实状况也在考量着教师守望幼教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在多方呼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经常通过问卷调查、优秀教师榜样推介、“感动在身边”故事汇编等方式努力在教师群体中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塑造简单的平实心态:我们既然选择了幼教,就要淡泊名利,静心守望。以圣洁的心,育阳光的苗!

 

霍懋征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05-02

实践和经验表明,表扬与批评,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表扬与批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表扬与批评的方式方法,对于现在这些见识广、思维活跃、个性强的独生子女来说,不仅会失去这一方法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产生许多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任何人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效仿的一面。为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自信,都能够挺起胸、抬起头来做人,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在“表扬”学生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学期末的每一次家长会之前,她都让每一个学生找出自己比别人优秀的一面,发动全班学生为其它每一个学生找值得学习的优点。她把学生本人认可、全体学生肯定的优点,作为学期末颁奖的“理由”,认真准备颁奖词,在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的期末班级会议上,郑重其事地为每一个学生颁奖。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未必在其他的方面没有缺陷;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未必将来就没有好的发展前途。如此隆重、大张旗鼓的颁奖式,其实是在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教育学生不应该自高自大,而应该虚心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这是一种奇妙招式,表扬中隐藏了批评、批评中包含了表扬,人人都能心悦诚服接受。

对学生的教育多一些表扬鼓励是应该的,但我们必须讲究表扬的方式方法。

第一、值得表扬的时候才表扬。不要随意给学生廉价的表扬,这样往往会使一些学生无所适从,如果形成习惯,还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爱慕虚荣。

第二、表扬要中肯、得体,切忌说过头话。要让学生从内心里感觉老师是在真诚地肯定、鼓励自己。

第三、肯定的不一定是结果,可以是过程。学生虽然未能按照我们的意愿圆满做好某件事,但他积极对待、尽心尽力去做了,对做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方法的肯定,会激励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圆满一些。

第四、表扬要讲求时效。当学生取得值得肯定的成绩时,我们要立即给予鼓励,过后再表扬会减弱强化促进的作用。

第五、表扬最好在大庭广众面前。这样,可以使受表扬者脸上更有光彩,从而促使自己在其它方面、在别人面前做得更好,也有利于激发不及受表扬者做得好的其他人努力上进。

第六、表扬与批评分开。有时学生在同一件事情中,有做得好的一面,又有做得欠妥甚至错误的一面,我们必须分别对待,如此,既能提高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又不至于在批评当中抹杀其正确的动机或灵感。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指出,没有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里所说的“体罚”,我个人更钟情于用“批评”一词取代。我认为,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表扬,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可思议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次,一个女学生在参加数学考试中,一道题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数学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这个女学生偷偷地把少写的小数点添上,然后到数学老师的办公室来“补分”。当时,数学老师不在,却恰巧碰到了陶行知先生。女学生说明来意后,陶先生接过了女学生递上的试卷。在仔细地审视了试卷后,陶先生虽然从钢笔的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挑明”,而是认真地改正了卷面分数,满足了女同学“补分”的愿望。不过,陶先生在那个被“添上”的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女学生心领神会,惭愧不已。许多年过去了,女学生已经成人成才。但每当想起当年“补分”的事,她仍然激动异常。她说,当时他是抱着忐忑的心情去找老师的,生怕老师看出破绽。然而,当陶先生看出“问题”却没让她丢面子时,她的心被震撼了,她从陶先生身上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她说,那件事情过后,她不仅下决心用功学习,而且发誓要永远做一个诚实的人。

被总理誉为国宝的霍懋征老师的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去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霍老师对他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他惊讶地说:“你行吗?”霍老师说:“不如你的话,就向你学呀。”

第一盘霍老师故意输了,那个爱下象棋、常逃课的学生特高兴。霍老师说:“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爱下象棋的学生输了,他很不服气,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终于很佩服地对霍老师说:“老师,您真棒啊!”霍老师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批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没有明显效果或者事与愿违的批评,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的。

第一、要就事论事。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犯错误都不过是由于缺乏自控力、意志力等。教师一定就事论事,不能翻老账,不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以前的所作所为耿耿于怀。

第二、要注意场合,要给学生留“面子”。不分场合、不留情面的公开、严厉、点名批评,看似公平合理,实则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甚至导致学生破罐子破摔等不良结果。有专家研究发现,多数人都会永远感念那些总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张旗鼓表扬和在密室里暴风骤雨般训斥”过自己的人。

第三、要注意语气、态度。态度刚柔并济,语气严中有爱,更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同老师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第四、要抓住问题的重点。教师批评要批到“点子”上,抓住问题的根本,直奔主题,不能泛泛而谈,使学生不得要领;同时,是非观点一定要明确、中肯,使学生心服口服。

第五,要注意频率。不论学生所犯错误的大小、严重程度如何,教师都大发雷霆,严厉批评,学生就会习以为常。因此,教师在运用批评手段时,尤其是严厉的批评,必须注意频率。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可偶而为之,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使其更好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