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数加减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数加减;情境

一、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导入法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对学生上一堂课的复习,通过温故引导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激发对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对“小数简单加减法”进行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温习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通过例举两道整数题,请两名学生上来做,其他同学仔细看,例如两道题是:(1)36+7=?;(2)32-13=?。在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竖式计算的整齐性和规范性、计算从哪里算起和计算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学生做完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及时总结:(1)相同数位对齐,即个位与个位、十位与十位要对齐,计算时从个位开始依次进行;(2)整数相加时,个位相加之和到10以上时(含10),百位数要进“1”,依次类推;(3)整数相减时,被减数的个位数小于减数的个位时,被减数的百位数要退“1”再减,依次类推。这是整数加减法的基本规则,对于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又是怎样进行的,这就需要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上述这种温故知新的教学导入在多门学科教学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这种教学导入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要是上一个知识点没有学习到位,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就大大增加。因此,小数简单加减法的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整数加减法运算知识的巩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创设情境,重视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联系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情境教学法创始人李吉林老师提出,课堂教育的多元化要拓展教育空间,丰富学生课堂认识活动源泉。她与数学老师一道探讨数学教学,并提出数学教学要将“数”与生活联系起来,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到数与量、数与形的关系,从而引入适当的模拟情境以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法在中小学各门学科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笔者在进行小数教学时也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具体如下:

小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在实际生活中不乏关于小数的运用,例如,小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价格(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形式的商品价格,这在超市里最为常见)。因此,在进一步对小数加减法进行教学时,笔者让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趁爸妈去超市购物时一起去超市收集超市商品的标价。课堂上,笔者询问学生关于苹果的价格时,学生根据标签上的9.76元,便很快说出苹果的价格是9元7角6分,也有一些学生说是9.76元,但有一点是一样,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认识“.”这个符号,并能知道其中所表达的含义。学生通过这种联系实际生活情境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适当教学辅导下,能够很快掌握小数,并能对小数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2篇

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竹板滩小学校

刘斌

科目:数学

课题名称: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新授)

年级:四年级

时间:2014年5月

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简便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扩展到解决其他简单问题。

2、形成解决小数加减简便运算的一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白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推广到小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难点: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计算方法的准确的定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135+49+65

43+34+66

156-57-43

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汇报: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整数的加减法要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吗?

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二)自主探究,探索新知: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0.3+0.70.7+0.3

(5.6+4.3)+1.75.6+(4.3+1.7)

14.6-5.7-4.314.6-(5.7+4.3)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三)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

(1)例4:我买西瓜种子用去5.5元,高粱种子用去2.76元,玉米种子用去14.5元。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你更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2)出示数字:9.582、3.6、1.75、6.4、0.43、0.25、2.57、0.418

那么,现在我们来玩凑整的游戏吧。

请你来帮他们凑整,你最先看到哪一对?

(四)当堂测试: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6.7+4.95+3.3=6.7++4.95

(1.38+1.75)+0.25=+(+)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计算的就简便计算:

5.6+2.7+4.4

9.14-1.43-4.57

9.5+4.85-6.13

77-2.7+2.3

3.提高练习,发散思维: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这道题可以进行简便运算。

8.68

+4.3

+(

(五)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135+49+65

加法交换律

a+b=b+a

43+34+66

加法结合律

(a+b)+c=a+(b+c)

156-57-43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能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合理的运用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指导

1.注重课堂导入,将课堂教学内容生动化、故事化。

为了使“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化、故事化,有吸引力,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故事情节,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导入课题,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枯燥的学习面孔,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

2.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引导学生探究。

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计算方法等,通过合作交流,加深理解与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是“小数点对齐”的区别,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零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零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共计4课时

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1课时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1课时

第3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第4课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知识结构

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做一做”及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映小丽和小林到书店买书的情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引入新课并板书。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

小数的加减法

出示例1情境图。

《数学家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提问:你从上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信息。

提问:一共要花多少钱?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6.45+4.29=10.74

提问: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1)小数点对齐(2)数位对齐

提问:《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列式:6.45-4.29=2.16

三、练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

4.7-0.5

0.56-0.45

1.2+0.8

1-0.4

0.39+0.15

7.7+0.6

3.6-0.8

4.8-3

2.算一算:

100.5+3.8

5.24-3.84

7.19+10.11

8-0.27

3.妈妈上街买菜,买素菜花了13.50元,买荤菜花了52.80元。买荤菜、买素菜一共花了多少钱?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32.5千克,箱重4.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5.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1)

列式:

6.45+4.29=10.74(元)

6.45-4.29=2.16(元)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2、“做一做”及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小数加减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提问: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

师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8.102+15.28

8.52-5.75

1.25+16.7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2:小林买了下面两本书。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讨论,列出问题。(1)一共花了多少钱?(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3)《神奇的大自然》比《数学家的故事》贵多少钱?提问: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呢?

(1)6.45+8.3=14.75(元)

(2)(3)8.3-6.45=1.85(元)

师: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3元5角+7元8角7分=

8千克-4千克50克=

师:这些题目和以前做的小数加减法有哪些不同?你打算怎样做?

生: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因为:3元5角=3.50元7元8角7分=7.87元

所以:3元5角+7元8角7分=3.50元+7.87元=11.37元

学生独立完成:8千克-4千克50克=提问: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你打算怎么做?

师:小结:注意先将复名数化为单名数的小数,单位统一了,再按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提升

1.用小数计算下列各题:

4元5角8分+10元3角=

1吨500千克-800千克=

1米6厘米+65厘米=

5米4分米-176厘米=

2.班里要用100元买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

足球排球冠军牌蓝天牌三风乐动2

问题: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

3.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教材第75页练习十七第6~10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2)

例2

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

6.45+8.3=14.75(元)

8.3-6.45=1.85(元)

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时从高位借“1”当“10”再减,末尾有0要去掉。

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76页例3、“做一做”及第77~78页练习十八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7.2+6.3

3.5-2.6

8.7-4.5

1-0.6

9.9-1.5

12.3+5.4

4.9+1.2

18.6-5.5

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5-214+107-89

100-(81-26)+48

二、新课讲授

知识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

出示例3情境图。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并板书。

已知《少儿绘画ABC》需7.45元,《太空漫步》5.8元,《海洋世界》4.69元。要求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提问该如何列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列式:7.45+5.8+4.69

师:该怎么计算呢?

讨论交流:学生根据小数计算法则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先算7.45+

5.8,再算与4.69的和。

所以7.45+5.8+4.69=13.25+4.69=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小林买了两本书《数学家的故事》和《神奇的大自然》,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觉得应该如何解答呢?学生分组讨论,用不同的解法解决问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

(1)20-6.45-8.3=13.55-8.3=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2)20-(6.45+8.3)=20-14.75=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点三名学生上台板演订正。

2.完成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先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然后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第77页练习十八第3、4、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要会运用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课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十八第6~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1)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答:一共要花17.94元。

(2)20-6.45-8.3

=13.55-8.3

=5.25(元)

(3)20-(6.45+8.3)

=20-14.75

=5.25(元)

答:应找回5.25元。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例4、“做一做”及第80页练习十九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2.主要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探索新知。

重点难点: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小数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根据什么。

47+125+53+75

112+59+41+88

2.回顾整数加法运算的定律。

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3.导入:

那么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新课讲授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79页,看例4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

0.09

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

法计算。

3.做第7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做第l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8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1.做第l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小结:通过练习计算,我们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

同样适用。

课堂检测:

1.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九4~8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例4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12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4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7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1-4题。

教材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主要复习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教材先让学生通过讨论,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系统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方法。

“练习与实践”第1-4题主要练习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以及四则运算的验算。“练习与实践”第1题是要求学生直接写出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直接写得数的过程中自主回忆并总结相关的口算方法,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练习与实践”第2题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相关的笔算,突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与整数乘除法、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蕴含其中的基本数学方法;“练习与实践”第3题是估算练习,主要是加减法和乘法的估算;“练习与实践”第4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计算和验算,自主回忆总结四则运算的基本验算方法,进一步加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意义和方法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的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口算技能的形成,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小数、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增强验算意识,培养验算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复习“数的运算”。板书:数的运算。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87页,思考: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完成第87页“练习与实践”第1-4题。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理解算法,寻找联系点。

利用“练习与实践”第1-2题中的题目,举例说明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探索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方法的内在联系:不论是整数加、减法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⑵交流口算,促进技能的形成。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

整数加减法的口算,一般的方法分步加减,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得到结果的方法;小数加减法也是如此;小数乘除法重在让学生体会转化的策略,并掌握转化的方法;分数加减法积累一些口算经验;分数乘法可以和笔算结合;分数除法同样体会转化的策略,掌握转化的方法。

⑶练习笔算,清晰算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2题的答案,指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分成整数、小数加法、整数、小数乘除法和分数乘除法来体会。整数、小数加法体会数位对齐的道理;整数、小数乘除法先体会整数乘除法竖式计算的道理,在体会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分数乘除法先体会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⑷练习估算,增强估算意识。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交流选择答案的理由,体会估算的方法:整十、整百数,四舍五入法。

⑸练习验算,养成习惯。

矫正“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指名学生板演,交流验算的数学根据:运算定律,四则运算间的关系。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数的运算复习”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8页《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的第5-8题。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数的运算》复习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应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练习与实践”第5题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价值;“练习与实践”第6题是有关购物的简单实际问题,题中提供的信息较多,学生解答问题时,不仅需要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而且需要合理地选择和组合信息;“练习与实践”第7题是有关纳税的简单实际问题;“练习与实践”第8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解答这两道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形成,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会不同计算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数的运算》中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完成课本88页5-8题。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⑵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交流算式,了解全班学生的思考情况,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出其它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计算的方法,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⑶交流“练习与实践”第7题。

交流答案,了解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方法。

⑷交流“练习与实践”第8题。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5篇

另,本次专题的确立得到了许多教师的大力支持,数学板块将长期致力于开发教师们所关l心的教学内容专题,大家可以通过QQ、博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我们提供热点话题。话题一经录用,您不但可以获得我们送出的样刊,还有可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口算能力的形成。“基本口算”一般是指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俗称“四表”),对基本口算的教学目标是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笔者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以及调研中常常发现,一年级新入学儿童的加减法口算能力很不平衡。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加减法计算练习,会进行10以内甚至100以内的计算,同时也还有不少学生20以内加减法基本不会计算。这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新入 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口算能力到底是怎样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哪些?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改进我们的计算教学?入学之前的加减法口算学习对入学后的数学学习有怎样的影响?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一年级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2 调查的方法

2.1调查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2007年和2008年秋季一年级新入学的所有儿童。调查时间分别为2007年和2008年的9月中旬。 (调查时间之所以安排在9月中旬,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9月上旬,刚入学儿童的各项学习常规尚没有初步形成,甚至有少数学生书写数字还不会;另一方面,此时尚没有正式学习加法和减法,不会影响所测内容的客观性)

2.2调查内容

20以内加减法。我们设计了四份口算测试卷,分别测试10以内加法(25题)、10以内减法(25题)、20以内进位加法(36题)和20以内退位减法(36题)。命题时依据随机原则安排题目呈现的顺序,同时考虑题目的典型性与分布率。其中,测试卷1(10以内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0题、小数加大数10题、两加数相等5题;测试卷2(10以内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lO题、差比减数小lO题、差和减数相等5题:测试卷3(20以内进位加法)设计了大数加小数16题、小数加大数16题、两加数相等4题;测试卷4(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了差比减数大16题、差比减数小16题、差和减数相等4题。(测试题见附件)

2.3调查方式

本调查采用试卷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对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一年级新入学儿童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试卷707份(其中2007年265份,2008年442份)。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调查结果

经过两年的调查,我们对有效试卷采用SPSSll.5工具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3.2描述与分析

3.2.1基本情况

从表1可以基本了解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的总体情况。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两年的调查结果中10以内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75.10%和77.80%,正确率则高达97.64%和98.36%;10以内减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52.50%和52.30%,正确率高达93.64%和94.08%;20以内进位加法的满分率分别达到28.70%和34.20%,正确率达到85.97%和75.56%;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满分率仅为18.10%和13.80%,正确率为62.72%和36.58%。也就是说,在一年级新生刚入学,尚未正式系统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加法了。有超过一半的儿童会正确计算10以内减法,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只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儿童会正确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从标准差的值来看,10以内减法的离散程度比10以内加法大(两年中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3.66和3.67,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95和1.21)。20以内退位减法的离散程度比20以内进位加法大(两年中退位减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13.04和14.40,进位加法计算的标准差分别为7.55和11.36)。

3.2.2 10g以内加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2和表3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以内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女115+2)与小数加大数(女112+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7.83%和96.88%,2008年分别为98.50%和97.75%),而两个加数相等(如3+3)的题目正确率则比较高(分别达到98.80%和99.00%)。

(2)10以内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7-2=5)与差比减数小(如7―5=2)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93.40%和93.10%,2008年分别为93.80%和94.20%),而差与减数相等(如8-4=4)的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95.60%和94.40%)。

3.2.3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类统计

从表4和表5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大数加小数(如8+5)与小数加大数(如5+8)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86,12%和86.06%,2008年分别为75.13%和75.63%),而两个加数相等(如6+6)的题正确率比较高(分别达到88.00%和82.00%)。

(2)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差比减数大(如13-5-8)与差比减数小(如13-8-5)的正确率基本相当(2007年分别为64.31%和62.06%,2008年分别为36.38%和36.94%),而差与减数相等(如12-6=6)的正确率略高(分别为61.25%和35.50%)。

3.2.4正确率分布情况

从表6、表7以及图1-4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

(1)101),2内加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类似。前四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的人数比较少,而第五个分数段(21-25)的人数很多,这反映了新入学儿童大多数会

计算1O以内的加减法。

(2)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得分分布情况略有不同。总体上,进位加法计算的前六个分数段(0-5,6-1011-15,16-20,21-25,26-30)的总人数2007年占总数的26.04%,2008年占总数的39.37%。而第七个分数段(31-36)的人数都超过了60%。退位减法的得分情况很不均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测试中,退位减法0-5分的学生占到了48.42%,比2007年的16.60%足足高了31.82个百分点,这表明2008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几乎不会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4结论与思考及建议

4.1结论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新入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基本口算能力情况如下:

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强。由于儿童在学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10以内的数,学前儿童大多在家长和幼儿园里非正式地学习和接触过10以内加减法。具体有如下的几种状况:大多数儿童是依赖实物数数(包括扳手指头)来获得结果的,少数儿童能初步由逐一计数过渡到按群计数,极个别儿童已经通过多次口算而摆脱了实物依赖,能熟练算出得数。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能力比较弱,20以内退位减法的口算能力很弱。虽然从认数和数数的范围来看,入学前儿童似乎能数20以2内甚至1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的认数水平是表面的,很少有儿童能从数的位值原则和计数原理的角度来认数和计算。所以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与10以内加减法相比,明显较弱。

通过学生测试时的观察以及个别访谈我们也发现,新人学儿童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策略差异性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策略:逐一数手指,按顺序口头数数,通过扳手指接下去数,用数的组成或分成算,通过凑十或分解推算,直接提取记忆结果等。 (刘颂著,《不同计算能力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新人学儿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反映了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是其非正式的数学认知能力之一,对进入小学后的正式数学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

4.2思考与建议

4.2.1对教学的建议

首先,重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教学。6-7岁儿童的逻辑运算能力处于“前运算阶段”,并逐步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简单计算事实还未完全进入其长时记忆系统,其计算需要依赖于感知经验。(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儿童入学之前计算加减法,往往是依靠扳手指或借助其他实物数出得数等外部策略获得结果。因此,一年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特别注意把认数与计算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理解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教学时,可以在直观情境中先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在观察、比较、归纳中逐步过渡到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按群计算,并逐步摆脱手指和其他实物,再通过训练,达到看见或听见10以内加减法,都能很快直接说出得数,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其次,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方法教学。小学生口算加减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个层次:逐一重新计数借数数加算或减算按数群运算(张天孝著,《小学数学教改实验》)。在教学基本口算时,要重视让学生逐步掌握按数群运算的方法。在教学初期为了达到算法指导下的正确计算,可不作计算速度的要求。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与10以内加减法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数的组成以外,更重要的是计算方法问题。尽管课程改革以来,在计算教学中大力倡导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但是,在教学时也要重视“基本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基本原理;而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时。要利用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灵活掌握算法。而且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对某一个学生来说,不要求“一题多种算法”,以免互相干扰。

再次,科学进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计算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计算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适当训练的。口算,“原先是一个思维问题,一旦掌握了计算法则,经反复练习,也就成了记忆问题” (邵瑞珍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基本口算作为一项基本功,在整个小学阶段要不断线地进行训练,应结合不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提供训练材料,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口算训练时,要特别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由于基本口算结构单一,数域范围小,有些教师容易忽视,或命题时随意性很大,易造成各题练习次数不合理,甚至出现易题多练、难题少练的现象。因此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训练的内容。针对学生口算能力形成的心理特点,在开始练习时,应注意练习的量不宜太大,速度不宜太快,确保口算的准确性和思考过程的清晰度;一段时间后,适当增加练习量,并提出速度要求:最后达到看到算式就能较快地说出和写出得数。使学生建立算式与得数之间的直接联系,简缩思维过程,并逐步提出口算自动化的要求。

另外,依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周欣著,《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以及对一年级数学老师的调查了解,发现尽管不少新入学儿童会熟练地运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进行20以内加减法计算,但不少儿童尚没有真正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本质,他们大多在运用实物、数数心算和书面符号程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系。因此,在正式教学相关运算时。老师仍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和训练。

4.2.2对教材的建议

由调查发现,新入学儿童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基础比较好(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会正确计算),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材编写时。可以适当缩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间,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学。例如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用了36个页码(P40-P75)近3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中用了60个页码(P14-P31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P42-P83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近5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也用了28个页码(P22-P49)20余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西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用了50个页码(P4-P53)近40节课时来教学10以内加减法。笔者建议教材编写这部分内容时,尽可能缩短10以内加减法的课时或者给予弹性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口算的练习量。增加训练的形式,以提高口算教学和训练的实效性。同时。由于“儿童掌握数群之间的逆反关系要难于掌握等量关系,所以学习减法难于加法”(金浩主编,《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概论》),建议教材编写时,减法练习题量可适当多于加法。

4.2.3对学前计算教育的建议

经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学前阶段儿童的加减法计算,大多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教会的。而不同水平层次的家长对儿童加减法的口算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是死记硬背,有的是纯粹数数,还有的完全依赖实物。而且,大多数家长在教孩子口算时,单纯地停留在机械计算层面上,很少从加、减法的含义方面来帮助学生获得实质理解,学生只是处于模仿、重复和记忆之中。这样的提前教学,表面上看,不少学生似乎能计算不少口算题,实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本质了解,也阻碍了学生正常的思维发展。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的教孩子机械和单一的计算,而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学课程 新旧知识 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恰恰反映在它的严密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上。每一部分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教学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统观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每个“知识块”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分为各循环段,各单元,各章节来编排的。如计算教学整数是从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百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由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到万以上数的认识和计算;小数和分数则是由包括初步认识两个循环段组成。从章节上看,整数的加减法由不进位到进位,由不退位到退位;分数则是由同分母加减法到异分母加减法等等。这样,循环段与循环段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既存在纵向联系,又存在横向联系,既有知识系统的标志,也是研究新旧知识的着眼点和切入口。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给孩子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以教师只有非常明确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搞好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就需要在两个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做文章,形成了容易解答的一个新知识,这样过渡自然.,学生接受起来才会轻松顺畅。平时教学中,我正是充分考虑这一点,才会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跑线,提供冲刺的跑道,让学生在老师的有序指导下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顺利跨越。现就本人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巧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提高课堂效率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纵向联系,深化知识生长点

如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等计算,在这些计算学习中只要牢牢抓住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概括性很强的观念,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相关的旧知基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二、加强横向比较,突出知识连接点

如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了个级的读写法,理解了数位顺序和计数知识,到学习多位数的顺序和读写法就可以水到渠成地以旧引新了。

三、巧用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点

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讲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可通过应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整数简便计算进行引入讲解等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四、在新旧知识联接处设问,突破新知的难点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7篇

一、研读教材,理清脉络找准生长点

小学数学教材关于计算教学中运用转化思想方法的实例很多,像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等等,都需要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将新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来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将计算的方法交给学生,然后进行操练,达到计算熟练的程度。这样,表面上看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算理,获得新知的权利,使学生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不会探究,只会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作为数学老师必须更新观念,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数学教材,就是要分析新知往前向后的知识系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把握住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地找到新知产生的相关旧知,有效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获取新知的跨越。

比如,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研读分析教材时应该关注这一点,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反过来就是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整数加减法,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只是多了一个小数点处理的问题。这里的转化思想方法的渗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因此,准确找到新知的生长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由旧知向新知的转化,这应该成为教师课前钻研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创设情境,提供由旧到新的支撑点

教学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已经具备新知学习的知识基础,但他们自身却不能充分利用。教师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前设法唤起旧知的重现,简单复习旧知,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善于变化旧知的呈现方式,使之更加贴近新知,为新知学习提供巧妙的支撑。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需要唤醒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整数乘法等相关旧知时,没有简单直接呈现这些旧知让学生复习,而是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境,将整数乘法的几种情况包含其中。购物情境是比较简单的:出示超市情境中的四幅图(面包:4元/个 5个,火腿肠:0.8元/根 3根,进口蛇果:16元/个 12个,西瓜:2.35元/千克 3千克),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种食品,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到4道乘法算式。继而组织学生观察四道乘法算式,将它们分分类。这样,通过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将整数乘法分为一类,小数乘法分为另一类。整数乘法是过去学过的旧知,自然地对与新知有关的旧知进行了复习,这些旧知与新知学习中出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用加法计算和把小数乘整数先看成整数乘整数计算等更为接近。实践证明,学生的旧知被充分利用后,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才能水到渠成。

三、依托旧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化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都是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几乎不存在不受原有知识影响的学习。转化的思想方法很多情况下渗透在学生对旧知的正迁移过程中,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关系是垂直方向的纵向联系,依托旧知的复习,把新知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实现对新知的学习活动。这个获取新知的学习过程,即新知的形成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

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依托的旧知基础是分数的意义、通分、约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在转化的过程中,细节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依托旧知,经历这个由旧知到新知的转化过程,而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然后就进行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的学习过程记得快忘得也快,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

在实际教学时,通过班级黑板报版面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复习相关的旧知后,小组讨论“1/2+1/4”该怎样计算呢?出示研究提示:先独立思考,可以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把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让学生汇报交流,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出现的三种方法逐一展示:(1)画一画。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2)化成小数。转化成小数,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3)通分。老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这一种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明确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2/4+1/4=3/4”。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通分?通分的依据是什么?通分后怎么计算?引导学生理解“2/4+1/4”的算理: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后,就是“1个1/4加2个1/4等于3个1/4,也就是3/4”。这时候引导学生比较这三种方法: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化成小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这几种方法算出了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的结果,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探究发现这几种方法都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对学生渗透了转化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它帮助我们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四、加强对比,形成新的算理算法

寻找新知和旧知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形成计算方法的关键之处,一个新知识学习需要利用相关旧知识时,最好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点,有效地把握住新知的实质,防止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新知的形成。特别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的学习不清晰时,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结论。比如,苏教版教材中先学习小数和整数相乘,如果学习时对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方法不准确时就会影响后继学习,所以在教学小数乘小数,学生在理解算理,知道为什么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后,出示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以及末位有0的小数乘法算式组织学生对比,发现小数乘小数和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的区别,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小数加减法范文第8篇

【摘要】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要渗透复习方法,文章从知识结构、训练思想、总结过程三个层面阐述了小学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数学复习;方法;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95-02

当前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大多数教师习惯性地先复习概念等基础知识,再做习题,有些题目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是稍作变化,学生又不会做了。这些复习课的病症究竟在哪?细细分析,在这些复习课中,旧知只是简单地重现,技能也是机械地重复,课中缺少复习方法的指导与归纳,特别是数学整体思想的指导。复习课中应该统观全局,学会从整体考虑数学问题,调整复习课的思路,帮助学生感悟和接受整体思想,领略数学的内在魅力。下面,笔者就数学复习课如何渗透数学思想,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织网——构建整体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的各个单元都有其相应的知识点,这些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已逐渐遗忘,复习课的主体是知识的再现,并用整理、归纳等办法,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如果在复习课中将各课时的内容讲得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整节课就会使老师感到难讲,学生感到乏味。如何将知识有效地再现和整理呢?其实,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激活各个知识点,不断完善“知识链”,并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

《折纸——异分母加减法》课例分析: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复习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感受往往只能到“要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计算”这一层面,对于算理的本质“要统一分数单位”很难体会,原因就是“点”、“线”与“网”整体骨架的构建不到位。网就是结构,也就是整体的骨架。弄清了结构也就弄清了整体。若能将相关知识编织成网,就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做法如下:

1.导入中孕伏。

师:请大家为下面几个算式纠正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1个人+1朵花=2个人320+50=820

7.86-0.2=7.843厘米+1米=4厘米

生:老师,第一个根本不能相加。人跟花不一样,加起来就不知道是人还是花了。

师:有道理。其它算式呢?

生:320+50=370,5要和2相加,不能和百位上的3相加。

生:5和2的单位一样,都是几个一,不能和几个百相加。

生:7.86-0.2=7.66,要用8-2,不能用6-2。因为8和2都在十分位上,单位一样,都是几个十分之一,6是代表几个百分之一。

生:3厘米+1米=103厘米。厘米跟米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要把1米变成100厘米,才能去加3厘米。

师: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各种加减计算都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2.在沟通中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异分母加减法,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异分母加减法要化成同分母加减法去计算。

师:回顾一下,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生:整数加减法要把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

师:把它们放到一起比一比,计算方法说起来不一样,但是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要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师:太棒了!这些加减法的具体方法不一样,但都体现了一个统一的规定“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它们其实就是一个整体。

由该案例可见,教学中跳出局部知识(异分母加减法),纵观整体,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甚至名数加减等与之统一起来,从中找到整体的共同特征,就能很好地促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结构,从而深刻理解算理本质。诸如此种情况的还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柱侧面积、圆柱体积、圆锥体积公式推导等,把这些貌似无关但相距很远的知识统一于一张网内,共同特征就一目了然。而通过在连续不断的教学中织造这样的网,就可以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学会从整体去考虑问题,体会数学的统一性。

二、串线——体会整体训练意图

合理的知识网络形成后,就要进行习题训练。当下,复习课依然普遍存在着追求大容量、高密度的“题海战”现象,往往是学生做得“累”,教师改得“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也缺少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分析这些复习课的习题,发现内容之间缺少联系、解题思路单一、形式固定,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复习的兴趣。因此,复习课的练习应以基础训练为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学习时的“多发病”进行编拟。可以采用“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的形式,“并联”习题,沟通各题之间的联系,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如a教师在复习《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时,设计了“一题多变”的练习,教师先出示:五(3)班植树98棵,比五(4)班少16棵,五(4)班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基本题,正确的方程式是:x-16=98;接着教师将题目中的关键句“比五(4)班少16棵”改成“是五(4)班的2倍”,这也是一道基本题,正确的方程式是:2x=98;接着,教师又将关键句改成“比五(4)班的2倍少16棵了”,学生解答完后,教师着重让学生进行比较联系: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中沟通各题结构之间的联系。最后,教师将关键句改成“五(4)班比五(3)班的2倍少16棵”,学生受定向思维的影响,进行很“艰难”地列方程,此时,有些善于观察的学生就发现了这道题目用算术法解决比较方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这一题用算术法解决比较方便?学生通过与前面三题比较,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用方程来解决比较方便的,从而认清知识的本质。

三、搭台——经历整体总结过程

复习课不只是知识的整理,还要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指导。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由于在目前教材的编排中,一个整体数学内容是分解成几个小步子,即把一个整体数学内容化整为零进行教学,可能就某个专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一整套方法被拆得七零八落。因此,通过复习,教师一个重要的目就是要将原来分散的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整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纵横向的联系还原出来。如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让学生回顾小学阶段曾经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过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通过用面积单位度量得出的,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和圆的面积都是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则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的。通过与前面推导方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知识网络,逐步明白要求一个后续图形的面积,可将其转化为先前学过的图形,找准转化前后图形之间在点、线、面上的关系,推导出后续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真正感悟到把要求的“复杂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简问题”来解决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精髓。

整体思想是高层次的思维策略,对小学生而言,不求深刻理解,只求孕伏渗透,在复习课中追求“联”,也就以某一“点”为切口,将其余各“点”串成“线”,连成“面”,结成“网”,最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