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有关读书的手抄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亲近书本,建立班级“小小读书角”
班级中每个学生捐赠出五本图书,加上图书架上原有的图书组建了班级图书角。目前班里的图书柜里的藏书琳琅满目,涉猎广泛,其中有科普知识,有寓言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有趣味幽默大全等等。班干部中自发地成立了图书管理小组,由马一鸣和赵华镇同学主要负责,班级开展了借阅管理活动,同时也举行了好书交流会活动,同学们积极地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
二、爱上阅读,潜心博览群书。
班级规定每周末在家两个小时的阅读专用时间,潜心阅读,博览群书,吸收着人类“最高级的营养品”。家长们很配合,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读书乐趣,做好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也收获多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看到孩子们对书如此倾心,如此爱不释手,我知道他们已经爱上读书了。
三、召开主题班会,交流阅读心得。
按照班级读书活动的计划,我们开展了“好书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在这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畅谈阅读乐趣,交流阅读心得,互相介绍读书经验等,有的同学还介绍了和父母一起阅读的经历,把校园的书香带到他们的家庭中去。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互取所长,学到了更多更好读书知识和方法,加深了爱书、用书的思想认识。
四、精心设计读书手抄报。
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一张张反映自己读书情况的小报。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读书内容贡献出来,其中有读书名言,有名人读书故事,有推荐阅读的书目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蔡钰欣、刘舒晴、蔡鸿森、蔡育奎完成的手抄报分别获得学校读书节手抄报二等奖,周浩、蔡文韬等人的手抄报获得三等奖。
五、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激发读书兴趣 结合学校读书节的方案,我班利用语文阅读课的时间开展了“我是故事大王”成语故事大赛、“经典与传承”经典美文诵读比赛、书签制作比赛。同学们兴致盎然,纷纷报名参加。报名的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准备充分,比赛表现突出。我觉得以这种方式更契合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从而提高阅读与写作的水平。
六、积极参加读书征文比赛,展示风采。 这个读书月里,我们班有六个同学分别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读后感”,“好书推荐”的征文比赛,其中周浩同学的作文获得了四年级组二等奖,蔡钰欣、蔡鸿森、赖亦馨等获得四年级组三等奖。
在阅读中传承经典,在经典中学会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今在小学第三学段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直是教者们研究的主题。经典阅读教学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现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感悟、反思分享如下:
一、培养阅读兴趣,带领学生走进“悦读”的殿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我们也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不读书是不行的。而在当下不单单是学好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培养兴趣,鼓励孩子们多读书。每在新接手一个班级后不久,我都会在班级设立一个图书角,让学生们带来自己喜欢看的书与同学们一同分享。当然这里会设定借阅制度,挑选图书管理员,还会定期更换书籍。班级图书角设立后,早上到校后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课间在教室打闹、吵嚷的学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坐下来安静读书的身影。
(二)制作读书卡、读书报告单、手抄报
除班级建立图书角外,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有关阅读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当然这些活动都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契机。例如:制作读书卡、手抄报,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制作有关于四大名著的手抄报,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积累选择名著中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内容可以选择有关这个人的小故事、成语、歇后语、古诗文等等,还要求画出人物形象,图文并茂展现出来。活动给定了一段时间,当最后上交作业时,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画得栩栩如生。这样的形式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时要学会思考,从读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在读书后能够写出一些心得体会,慢慢地,时间长了,学生必将终身受益。例如:好书推荐会、读书分享会、新书速递等等,在这些形式不同的读书会上,学生不仅交流的是自己的一份心得、一份感悟,更是阅读带给他们的一种快乐、一种成长。
二、加大阅读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阅读量的要求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而整个小学阶段,1-6年级下来是145万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语,说得却是那样的对!没有广泛的阅读,光靠书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个问题,我采用过如下的方法:
(一)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阅读方法的掌握来源于平时阅读教学课堂40分钟,对于这些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文章内容,同时掌握了好的方法,摸到了门道也会大大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如《语文课标标准》中对第三学段默读的要求是“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而在长春版《小英雄雨来》《邓稼先》等篇幅较长的课文中都对默读提出了要求。速度加快了必然就看得多了。但是,光有速度没有质量是不行的,很多时候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也看他总看书,怎么这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上不去呢?”这种现象就是光有速度没有质量。而如何提高质量这也要求阅读教学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精读与略读的结合,读的过程中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掌握了这些方法,提高了能力,自然而然速度与质量也上去了!
(二)指导选择读物
课本中曾经有这样一道辩论题:开卷是否有益。记得当时我们班进行了一次辩论会,经过激烈的争辩,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看书要有选择,要选择那些对我们身心发展有益、健康的书去读,这样才会有助于我们的成长。对小学生而言,年龄小、辨别能力不强,他们在选择书籍时大多数会被五颜六色的封面所吸引,或选择笑话、漫画类居多,而这种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性地选择读物。例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著、书籍,提前布置阅读,这样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更深入地理解。还有每学期初学校都会根据年级特点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这样有效指导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就不会无从下手或乱选一气。
(三)家校共读
读书不仅在学校,家庭也是孩子读书的主阵地。如果家里有良好的读书氛围,家长能够为孩子营造适宜的读书空间,我想孩子一定会慢慢喜欢上读书的。现在科技这样发达,电子通信设备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除了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对孩子的读书问题与家长单独沟通之外,还可利用班级群对学生读书进行及时指导与督促,并且反馈情况。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读书计划,并和孩子一同阅读,分享读书的快乐。大量的实践证明,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亲子共读。这不仅能看出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孩子一旦爱上阅读,随之语文能力和素养也会具备。
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的潜力。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施兴趣教学可以减负增效,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所以要让学生课外阅读,就要激发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呢?笔者在实践中,感受到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尝试一下。
一、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学生置身于一个书香四溢的环境时,他能受到书香的浸染,一个整洁安静、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教室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学生置身于一种雅致的环境氛围中,能够以清醒敏捷的头脑充分调动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诱导与熏陶,融化与启迪。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学生自然对阅读有更浓厚的兴趣。我的具体做法是:
1、布置好“读书角”。老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规定每一个小组每周推荐一本好书出来,放在“读书角”,每组同学在课余轮流阅读并交流阅读感受。
2、在教室里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把它命名为“名言警句”栏。老师或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进行誊写然后粘贴在此。也可以选择一些古代诗词、文质兼美的美文,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玩味,以读促读。
3、指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与学科相关的书籍,定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采取抽样问卷、谈访调查,掌握学生阅读动向,通过调查及时纠正在阅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步引导。
二、以课本为主,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在教这些作品时,适当渗透这些名家的其他作品和名著全貌,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解有关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的资料,课上交流。在学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阿长与〈山海经〉》后,组织学生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加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学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就指导学生阅读《地图的魔术》《海水里的宝藏》等科学小品文,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讲究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常常以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为转移,教师的榜样作用能让学生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授课的趣味性,把课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够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求自己读课外书。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借用名人评价、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语等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方式吸引学生,让他们看到知识这一海洋的广袤无垠和缤纷色彩,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推荐各类好书,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多角度地、有创意地推荐各类好书让学生阅读,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效拓展思维空间,扩大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以各种报刊杂志等内容为主,向学生推荐了《语文报》《读者》《实用文摘》《演讲与口才》《疯狂作文》等适合于学生阅读的书报,还把教学大纲中指定的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篇目推荐给学生,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开放了一个自由的阅读空间,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调动全员参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建立“航标”——“趣”“广”“适”
“趣”即兴趣。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我嘎然而止。学生的眼神里充满期待,他们全神贯注等待我讲述结果。稍作停顿,我淡淡留下一句:想知道结果吗?自己去看书。接着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广”即广泛。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确立阅读的内容和题材应广泛多样、活泼有趣的指导思想。学生阅读的面宜广,不但阅读的内容要广,阅读的题材、风格也要广。正如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的那样,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适”即合适。小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选择课外读物,必须注意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不应使我们的“小山羊”这样对我们说:“谢谢你!我不吃骨头。”(引自《小山羊》)
二、配置“船桨”——“读”“思”“记”
“读”即阅读。其方法有三:一是选读,二是精读,三是速读。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思”即深思。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如果懒于思索,不肯深入钻研,其结果必然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只会摹仿和抄袭。因此,我们应当把教会学生边读边想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又一个重点。
“记”即摘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强劲“马达”——“讲”“展”“赛”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定期测评可采用“讲”即讲述,可采用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形式,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展”即展评,利用好班级的图书角这一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和出版墙报、读后感专栏,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等活动,给学生提供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机会。可以定期张贴读书心得,优美句段的摘录;也可以组织作文竞赛等,让学生通过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激发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鼓励向广播站和报刊投稿,组织开展读书办报活动。“赛”即竞赛,可采用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形式。如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联手组织手抄报活动,进行手抄报比赛,让学生从活动中得到成功的机会与喜悦。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78―01
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然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从阅读到“悦读”。
一、通过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1.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们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的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出来暂时存放在班里的,鼓励孩子们好书相互交换看,好书共分享。另一部分是到学校图书室借的。为了确保读书能有序、有效开展,我首先指导学生们给图书编号,然后民主选举出几位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图书管理员,由他们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2.加强校园读书文化建设。少先队把学校读书活动的方案,在宣传栏内公示,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读书的意义;美术老师在文化墙上描绘了一幅大型的快乐读书场景画,让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学校专门设立了两个读书成果展示栏,展示他们优秀的读书卡、手抄报、著名漫画等作品。
3.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开辟了每周一好书推荐栏目。还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让每个班的小播音员,通过小喇叭播放精美的文章和学生自己写得一些感悟。于无形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良好习惯 。
二、通过加强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1.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多读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书籍。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诸如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科学幻想、历史人物故事等书籍,引导学生阅读。
2.指导学生写读书卡。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养成制作读书笔记习惯其实无异于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培养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卡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在读书卡上记下篇名、作者、主要人物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学到的新知识。阅读累了,可以在读书卡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
3.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既然是课外阅读,那就要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最好是确定一个时间段,每天坚持阅读,时间虽短,但只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必然能够收到益处。鼓励学生“读书”要“见缝插针”,要善于挤时间。这样,学生从小养成了爱惜时间的习惯,也养成了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通过开展活动,丰富阅读形式
1.开展读书主题队会。少先队利用传统节日每个月组织一次有关读书的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全校学生。(2)美文诵读: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3)话剧表演: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几个人一小组进行表演。(4)专题知识抢答赛,经典文化的常识进行竞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教师示范引领。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口头号召。因此,教师要率先阅读,写读书体会。学校每月设立一节阅读讨论课,师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同时定期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
3.倡导“亲子共读”。将家庭引入到“小手牵大手――亲子读书”的活动中。在家长会上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阅读不少于半小时,和孩子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听孩子述说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们的读书之乐。
四、通过分类评价,巩固阅读效果
1.班级评价“贴笑脸”。 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看过一本书,制作一张读书卡,教师根据读书卡的内容及数量在写自己名字的“笑脸表”上打钩,到学期末,比一比谁的“笑脸”最多。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
一、立足学生,广开阅读门路
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解决阅读材料来源问题。许多教师会采取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的做法,由班级或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使学生想阅读的时候都能拿到阅读的书籍。我们对这种做法进行完善,“开辟多渠道,寻求好书源”。
1.开展互借互闲,即学生可以将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放入“图书角”,限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阅读图书的最低限度;或者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或书评,实现阅读材料的资源共享。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提供书籍和文章线索的同学进行记录统计和管理,并以此确定每位同学的阅读权限。然后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提高同学的参与兴趣。发动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和徐州师范大学的对外借书卡和在线阅读卡,定期从中潜阅一定数量的图书,确保学生有丰富、健康的书源。
2.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把课文内容作为一个点,把相关课外阅读作为拓展的面。这样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逐渐使学生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跨学科阅读对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阅读各类有益书籍,并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这样,学生阅读面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并在博览群书中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二、学法指导扎实、具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引领,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凸显盲目性。我们以配套读物的方法指导为例:一般可指导学生分四步阅读:一为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理解字词;二为细读,圈圈好词,划划佳句,标标不懂的地方;三为重点读,着眼于读读背背精彩片断;四为回顾读,想想读了哪些内容,谈谈阅读收获。这些措施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对配套课外读物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课外读物的推荐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是指导完成填充式的文摘卡,引导学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及时摘录。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读更多的书,兴趣的培养水到渠成。
三、赢得家长支持,改善家庭阅读环境
兴趣的萌发,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不可知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影响。
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家长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与感染,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另外,在家长会等场合将学生中这方面的成功典型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同时推选优秀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课外阅读的优秀经验,借助优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巨大收获的榜样作用,以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课外阅读,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在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
四、以活动为支点,把课外阅读推向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激励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善于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发展,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教学形式的单一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教师从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了一摞书,不筛选取舍地“丢”给学生,下课了收上来。试问这样的阅读课对学生阅读兴趣、能力的提高方面能有多大帮助?用巧“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朗诵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使其将课外知识内化、积累,扩大信息储蓄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兴趣点之一:语文教学应是塑造人格的教育。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实际树立人格榜样。如讲朱自清的作品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这样,不少作家的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格培养起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品格、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为他们探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能直接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如阅读理解凭借的是学生的心智,写作也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同学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意会文章的精髓,一定程度上是他本身的思想认识水平没有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塑造学生纯洁高尚的内心世界是成就他们人生的一个根本。
兴趣点之二: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道。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要关注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关注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关注文学常识的积累,让语文课堂处处散发出“语文的味道”。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对学生摘记的优美词句,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对学生作文中堆砌的词句,哪些可保留,哪些要删除,教师应予以悉心指导。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教师可标出并加以赏析,增强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兴趣。
2.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在语文课上,可用成语接龙、指定一个意思要求用各种形式表达等,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3.在交流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乐趣。方法如下:
(1)园地交流:在学习园地上开辟“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
(2)手抄报交流:把“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
(3)笔记交流:同学间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兴趣点之三:用多彩的活动引领语文教学。
1.活用资源,拓宽学习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等。”如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教师提前布置,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动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研究专题:(1)预习:通览内容,提出问题,作好笔记:与马有关的俗语、我国古代的车马、我国历史传说中的名马、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等。(2)根据教师的建议,设计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3)办一份综合小报(可利用图书室、工具书、网络等资源收集资料)。如七年级上册“童话寓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根据该单元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设计了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富有创意的表演令大家惊叹,在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2.学科整合,丰富学习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则可通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结合:通过地理学科了解黄河起源、流经哪些省区等;通过历史学科了解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及昔日的决口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通过政治学科了解人们保护黄河的声音及当代人民对黄河的治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不只是掌握课本知识,还需要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提高语文能力。
3.生活即语文,开发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领域里展开适当的综合性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4.因地制宜,寻求学习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现了积极有效的学习,如具体到每天的三分钟演讲、每周一次的小练笔、每月一份的手抄报等。
5.运用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让学生语文学习平台更广阔。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共享、学习交流平台,它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个方面,即语文味、综合性、学习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集创作、感悟、摘抄、美术、剪辑等为一体,让学生在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
一、自主阅读,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局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相联系
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如学习《九寨沟》,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学生找到许多描写九寨沟的文章,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有的把九寨沟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获取。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七大会议、申奥活动、国际局势;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报纸、电视、广播,了解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学生搜集到了以下资料:2000年9月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受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塌,死伤无数;阿富汗战争让无数的妇女、儿童无家可归;车臣绑架人质案;让300多名人质死于非命;至今伊拉克人民还生活在苦难中。这样,学生就对“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句话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组合信息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社会,也是合作的社会。没有极强的团队合作、相互学习的精神,仅凭个人很难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一起分享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活动中,我结合书本生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即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如《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受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的理解他,热情的安慰他,默默的关爱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有关父爱,母爱,师爱以及其他描写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其中收录了《争吵》、《为父着想》、《纯真的孝行》等经典名篇。有一小组收集了许多老歌《妈妈的吻》、《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还有的则搜集了童话、童谣;有的小组推荐了电视剧《静静的爱敏河》等。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感受着,体验着,感动着,震撼着。不用说教,他们从中感悟到的东西可以够他们咀嚼一辈子。这就是教育的本义,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