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1篇

但现实却不容乐观,有老师曾说,一张十几个字的请假条竟然有一半是错别字。这些学生的语文水平可见一斑,他们可能停留在初中二年级的水平,有些甚至还达不到。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基础差

中职学生基础差,但是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就语文而言,从一定程度上讲笔者认为就是识字差,由于掌握的汉字少,导致学生阅读和写作困难,以至于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成为语文学习的差生。

二、教师漠视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参照高中的做法,把重点放在阅读教学上,热衷于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等,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字词成了非重点内容,甚至被忽略。更甚者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识字写字教学主要是小学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到了中职阶段,识字写字不必再费力劳神,大可轻描淡写一番,甚至弃之不顾。

三、网络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以其方便快捷、诙谐幽默等特点日益受到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的青睐,并大量出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囧囧有神”(炯炯有神)、“神马”(什么)、“斑竹”(版主)、“大虾”(大侠)、“表”(不要)……难怪有老师感叹这些学生的错别字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错得越来越离谱。

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识字教学,迫在眉睫,意义重大。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识字教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预习

古人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上课前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准备好专门的字词本,一边仔细默读课文,一边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记出来,然后查字典注音释义。由于学生基础不同,他们所标记的生字词当然也不一样,但是都可以借助字典加以解决,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识,加强了对生字词的理解,同时避免了由老师统一勾画生字词的盲目性,因而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二)课堂讲解

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的功课,而课堂讲解则主要是教师的功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宝贵的机会,用足用好、求真务实。教师首先一定要认真备好课,对课文中学生可能出现的生字词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努力从音形义几个方面做好分析指导。课堂上还应留下足够的时间,讲练结合,鼓励和启发学生勤动脑、动口、动手。

当然,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生字词都拿来讲解,教师讲解的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认识的字词,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主次。

笔者认为字词讲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区别好形近字

形似字是形体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汉字。如:

瓤( ráng ,瓜、橘等内部包着种子的肉、瓣)肉莹白如冰雪。(《南州六月荔枝丹》)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xiāng,人名)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南州六月荔枝丹》)

“瓤”和“襄”,字形相近,但是读音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读准字音,以音辩形。

又如:

从此江乡亦萌蘖(niè,树木砍去后又长出的新芽)。(《南州六月荔枝丹》)

“孽(niè,恶因,恶事)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林黛玉进贾府》)

“蘖”和“孽”读音相同,字形相似,但是意义不同,需要我们弄清字义,以义辩形。

2.掌握好多音多义字

多音多义字是指有两个或更多读音的汉字,而每一读音又有其独立的意义或惯用法,是每字一形多音多义。如:

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guī)甲,特称龟(jūn)裂片。(《南州六月荔枝丹》)

龟(guī)甲,指乌龟的甲壳;龟(jūn)裂,指裂开密密麻麻的缝隙。字形相同,但是读音不同,意义也就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掌握多音多义字读音又要掌握其意义。

3.注意好易读错的字词

几只野鸭扑棱棱(leng)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荷花淀》)

扑棱(leng):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但是“棱”在部分地区方言中读“líng”,如棱形、棱角等,这是错误的读法,应该读“léng”。

又如:

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piǎo),和死去的艾蒿(hāo)丛一起变成了白色。(《像山那样思考》)

饿殍(piǎo)指被饿死的动物或人的尸体;艾蒿(hāo)指艾草。但是殍(piǎo)很容易被误读为fú,蒿(hāo)被误读为gāo,这就犯了“秀才认字认半边”的毛病。

此外,还需注意词语的感彩,如:

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sǒu)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边城(节选)》)

嗾使:挑动指使别人做坏事。在通常情况下,“嗾使”属于贬义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四、课后巩固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方面很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字词教学也是如此。但是,字词练习不能一味地抄写、听写、改正错别字,否则学生就会兴味索然,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变化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举行一些拆字组字活动,设计一些字谜,开展一些竞赛等等。总之让学生提高对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量,满足阅读写作的需要,为学生此后的学习、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文 课本 依据 陷阱 方法

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和社会各种新现象、新知识、新问题的文章,其主要特点是内容的前沿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在高考中,主要的命题角度涉及词语、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与整合,合理的推断与想象等方面。

科技文阅读指导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是有待攻克的难点。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在高考备考中,科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缺乏理论的指导,只能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和方法,只能主观臆断,没有规律可循。这就大大降低了科技文教学的实效性。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阅读规律,探索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阅读和解题的能力。

一、充分利用课本的素材库,寻找教学的依据和方法

高考科技文阅读的教学,应该遵循“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将高一第二册的说明文、杂文、文化随笔等三个单元作为教学的范本。因为,教材的这些单元,在选材和写法上,与高考的科技文有极高的相似度,可以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

人教版教材对说明文的学习方法有两点提示:第一、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看清文章是如何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顺理成章地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第二、要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

第一点提示对高考中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类文章的一般结构模式是:首段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从不同角度介绍,如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第一点提示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神奇的极光》等经典课文进行解读,使学生掌握从结构入手,分析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的方法,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掌握实用、便捷的阅读方法,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人教版的杂文及文化随笔单元提出的教学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与高考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要求是相同的。我们可以运用教材的第二点提示——“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让学生遵循“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如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就是全文的关键句。从“所以”这个词可以看出,后面的内容是结论,前面的内容是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这种关联词,揭示了作者的思维过程,彰显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应该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再如,钱钟书先生的文化随笔《读〈伊索寓言〉》中有两个明显相互矛盾的句子——“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见原文第三段)“我认为《伊索寓言》要不得……”(见原文最后一段)作者真正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只要结合上下文对这两个关键句进行分析,就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批评《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荒诞、无理性的现实社会。

如果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提供的方法,就一定能使科技文的教学系统严密、可操作性强,从而达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科技文之上”的目的。

二、敏锐洞察潜在的命题点,发现考题的思路和陷阱

科技文阅读客观题通常围绕作者在文章中所介绍的科技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内涵、所揭示的前因后果、所预测的运用前景等设置题目,着重考查“理解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能力,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因此,我们要在推敲科技文的语言准确性方面狠下工夫,务必准确把握以下四个角度:

(一)要把握语言的分寸 命题者往往会从时间的先后、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推测或肯定等角度改变语言的分寸度。譬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通常”“稍”“微微”“有的”这些限定范围或修饰程度的词语中科技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并在科技文阅读中对此类词语产生敏感,从而准确把握语言的分寸。

(二)要界定概念间的关系 概念之间通常有同一关系、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属种关系、相对关系等。命题者往往会将原文中的属种关系或交叉关系在选项中变更为同一关系或并列关系,以此类细节作为陷阱,迷惑考生。因此,界定概念间的关系,有助于考生明察秋毫,在解题中做到胸有成竹。

(三)要明确判断的性质 命题者惯常使用的手法之一是将已然判断和未然判断、必然判断和或然判断混为一谈,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的学习中练就火眼金睛。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让学生推测出“荔枝北移是可能的”,这是或然性、未然性的判断。面对命题者将或然、未然性的判断变更为必然、已然性的判断等诸如此类的陷阱,经过细致训练的学生,在阅读中定能慧眼明辨,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要辨清句间关系 句间关系通常有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等。命题者设置陷阱的高频点是以上各种关系进行篡改变更。譬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原文第一段表述为“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由此可知,“养成道德勇气”和“负起知识的责任”是“建立新人生观”的必要前提条件。而第12小题的A选项表述为“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细心比对,我们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将“养成道德勇气”变更为“负起知识的责任”的目的了。正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推敲科技文语言精确性的习惯,从而实现高品质阅读。

三、牢固掌握解题的金钥匙,形成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在学会运用关键词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发现考题陷阱的设置方式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阅读的步骤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操练中,使答题的准确率和运用的熟练程度大大提高。

(一)仔细品读原文,标注重要信息

重要信息主要是指有着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情态语等,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做好标注,就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二)凭借重要信息,准确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原文用了什么具体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么证明出来的,为答题时能作出理性的判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寻找有效区间,确定答案范围

原文中与提干和选项信息重合的段落,即为阅读的有效区间。命题者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陷阱,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在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为了确保答题的准确率,读题干要咬文嚼字,查检选项,要一一比对原文,精读相关文字,找出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尤为显著。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里的开端就是导入语。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音乐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中,我是先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一首流传较广的歌曲,学生们都很喜欢,还跟着轻轻唱。然后我引导问: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它的旋律,还有传达出的一种乐观精神。我接着说:对,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你怎么办?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普希金怎么说。

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音乐导入法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授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由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导入,随着邓丽君哀伤的音调,同学们很快进入了意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疑导入法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比如我在上《我的空中楼阁》时,在课前提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有足够的钱,你会把你心目中理想的房子建在哪?为什么?”同学们讨论着,并有几个同学站起来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的样式。然后我总结:“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小屋,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疑问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这种疑问会让学生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有疑则思,进而解疑”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三、实物导入法

实物导入法是一种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样品图片等物品,引发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学生会为解决直观感知中的疑问而产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直观形象的导入,由点及面,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认识的思维路线,易激起兴趣和学习。如在讲授《景泰蓝的制作》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这是北京朋友送给老师的一个手镯。

生:好漂亮!老师,给我们看看啊!

师:(给学生观赏)这个手镯做工精美,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也许有的同学要问:“‘景泰蓝’是什么?何以做工这么好呢?”要搞明白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景泰蓝的制作》。

借助实物引入,简洁直观,易于为学生接受,并能增强真实感。这一方法在说明文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四、竞赛导入法

上课之初,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立即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快速运转状态,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热烈,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

《南州六月荔枝丹》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上课前陪大家玩玩游戏。我们来猜猜谜语吧。看谁查得又多又快,请看大屏幕:

(课件一)屏示:“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解开衣服看一看,颗颗珍珠露出来。”这是什么植物呢?明确:玉米

(课件二)屏示:“兄弟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明确:大蒜

(课件三)屏示:“桃园三结义,张飞在腹里。去了关云长,方知是刘备。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轩园子。”明确:荔枝

对,是荔枝。不知大家看没有看到过鲜荔枝?荔枝形态怎样?荔枝产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从中寻找答案。

竞赛导入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另一方面把新知识融入于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现在中职的语文讲求的是它的应用性即工具性,因而中职语文课本按体裁采用模块式的方式编排,实际就是突出它的工具性。在学习中,好多同学以为课文课内容包罗万象,知识丰富多彩。这其实是所有工具课的普遍特点。工具课的掌握在于积累,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于注意方法,所以想学好语文并不难,关键是要掌握语文的特点,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们只有认识到语文课作为工具课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学语文就轻松了,学习成绩也会明显地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在预习环节。在每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要注意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内容。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预习要求,然后教给学习方法:初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字典、注音、释词;弄清字、词、句、段,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和全文的中心句;再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要求学生预习时认真考虑教师在预习时布置的思考题,提出质疑,再由教师在教学中答疑。可以说,预习阶段的辅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计划、总结、合同、通知、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设疑问难,激发思维。学贵有疑“疑”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有意识地去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该如何设疑呢?一般是在课文的重点处设疑,有时在课文的难点处设疑,也可在课文的无疑之处设疑,还可在学生易错处设疑。

例如,鲁迅的小说《药》,对夏瑜坟上与小栓坟上作了以下的不同描写:夏瑜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一圈红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小栓坟上则是“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作者这些奇妙的描写,实令人疑惑。这里可设置疑问,提问学生“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索。

2.比较对照,促进学生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比较对照,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把几篇体裁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如学完《书籍的变迁》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后,比较两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何异同――《书籍的变迁》主要介绍书籍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有详有略地依次介绍书籍的变化过程;《南州六月荔枝丹》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是按照事物的构成特点、事物的逻辑联系为序,有详有略地加以介绍说明。通过比较,找出了异同,掌握了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3.设题想象,开拓思维。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对记忆的表象再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中职生的内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向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编织启发想象题,促进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鲁迅的《药》安排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而小栓终于不治而死;暗线写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和死后的悲凉。对于暗线,作者着墨不多,仅写“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小东西不要命……”、“他这贱骨头打不怕……”,教师可以抓住以上几句话设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要求学生以《夏瑜在狱中》《夏瑜的故事》为题作文,用扩写的手法表现夏瑜坚强的意志、坦荡的胸怀和为革命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形象。

总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5篇

一、可再现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学生易于接受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再现课文中的说明对象,学生易于接受。多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等,使得抽象的说明对象变为直观,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进行《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的教学时,由于北极这个地域离学生过于遥远,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及的很多物种缺乏直观的感觉。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通过视频《走进北极》,配以图片文字说明,将课文中提及的北极熊、北极狼、北极旅鼠、北极兔子、北极燕鸥等北极特有的物种一一展现。通过这些展示,学生能明显感觉到这些北极物种和平时我们所见到的物种的区别,从而能了解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的作用。

又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泥石流爆发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感受到了泥石流爆发时的恐怖,也看到了泥石流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能较好地理解该文的写作

主旨。

二、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多媒体能以丰富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景泰蓝的制作》通过描写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工艺,向我们介绍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传统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表格,了解课文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和说明方法,较为枯燥。笔者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视频和图片,同时配以古筝弹奏配乐,使我国这项传统工艺徐徐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视频的展示,学生看到了这些制作的步骤,知晓了哪些步骤比较简单,哪些步骤比较复杂,也从中逐步了解了课文安排和说明方法的使用。

又如在《苏州园林》教学前,笔者制作了课件“苏州园林”。课件以《好一朵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利用动画展示了四幅苏州园林风光“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上课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学生一下子就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立刻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三、可将说明文语言简化,充分利用时间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说明文语言简化,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借助于多媒体无需多写板书,有些内容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于胸。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未曾接触过的内容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说明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动画等化静为动,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课文《未来的士兵》中有很多的专业装备,如综合头盔、单兵计算机、理想单兵武器、野战服装、微气候动力装置等,课文对于这些装备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而教师在解释这些装备时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因此笔者便利用多媒体,准备了相关装备的图片,结合课文说明语言,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这些专业装备,比单纯的口头介绍节省了上课时间,提高了上课效率。

四、能提供阅读练习,强化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技能训练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提供阅读练习,强化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技能的训练。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课文中,要求学生能梳理清文章说明顺序,了解课文说明方法。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一个课件“答题闯关”。在一曲古典音乐中,展示荔枝,并对荔枝的各个部分设计问题,学生只有找出与课文中说明相对应的对象、顺序和方法才能顺利过关,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使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

五、方便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方便师生交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说明文的思考和练习题中,往往有较多填表类题目,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投影,让表格展示出来,所有同学均可参与,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6篇

一、引导学生动笔预习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新课前,教师根据教材和学情列出预习题,指导学生动笔预习,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作批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发挥的前提。如教学韩少功的散文《我心归去》时,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然后联系以往掌握的散文知识,对文本进行阅读研究,初步了解作品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以“我心归去”为题,用什么手法写的等等,有答案、有困惑等都及时地圈点批注,以便课堂上心中有数。预习时产生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教育等,都可以让学生动笔写出来。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学生读了这篇课文后,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是否合适”的看法,并把感想写下来。这样让各个水平的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对课文都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有目的去学习课文。这实际上是新课改要求小说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如果做不好预习,谈何合作探究呢?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要少讲,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教学《鸟啼》一课,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与课文“亲密接触”,并且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当然老师要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融入到课件所展示的问题之中——并围绕:1.写什么?(标题“鸟啼”,仅仅写鸟啼吗?)2.怎么写?(如何描写鸟啼的?划出关键句段;鸟啼有什么特点?圈出关键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写?(为什么写鸟啼?有何启示?划出启示句。)这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学生自主阅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员参与。其次,让学生自主展示交流成果。如对于“作者是如何描写鸟啼的”这个问题,学生不但快速圈画出来,而且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这些描写鸟啼的句子,并且重点分析“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含糊”、“若断若续”——“清越”、“明快”、“悦耳”、“清明”、“生动”、“轻柔”、“欢快”这两组形容词所体现出的鸟啼由弱到强的两幅春景图。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题“从动词上、从速度上或者从色彩上寻找‘鸟啼’或‘春天’由弱到强的踪迹的句子或关键词(教师提醒学生跳读第3、5、8、14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争先恐后地回答:动词“浮”和“抛”用在此处且不能颠倒使用的妙处;“慢慢、欢快、爆发”,层层递进,表现春天的到来,新生命的活力;“黑色”和“银光”、“银色”这两种颜色所表现出的谁也无法阻挡春天悄然而至的新生命的张力。进而师生归结到作者从各方面来表现鸟啼的由弱到强,春天的不可阻挡,生命的不可阻挡,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这样教师只是在整个课堂中处于客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实现主体性教学必须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新型学习氛围。自主学习阶段,要让学生感到安静和自由,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新知识;阅读研讨阶段,师生应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交流、探究、争论,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教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问题探究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在这样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我们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四、启发想象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创新就不能没有想象力,想象力对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各种各样的形象是想象的基础,没有形象,就无从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从感受形象开始。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训练他们用生动的语句,把所感知的表象准确、连贯地表达出来,发挥语言在想象中的调节和表现作用。例如,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时,首先播放关于荔枝的教学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先直观形象地认识荔枝,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描绘荔枝的形象,再读课文,看看从哪几方面描写荔枝的外部形态,作者是怎样把荔枝的果实写得如此具体的。学生结合图像,联系荔枝生动形象的文学描述内容,进一步领会了荔枝的结构特点和生长习性,进而提出“作者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特产,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来开发本地区的特产呢?”这一问题,引入下面的学习。学生的想象打开了,有的说“我们也栽种荔枝树吧”,有的说“荔枝树没那么容易栽”,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可谓很多,师生交流互动,得出的正确做法是因地制宜,即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特产。这样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由此可见,学生的想法多种多样,创新思维能力能否激活,确实在于教师是否对其进行适时引导和学习潜力的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否得到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前提。在实施新课改的主体性教学的探索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以期养成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6).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类文本;说明文;杂文;阅读教学

一、应用类文本中的科技文阅读教学

科技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模式建构应遵循开放、有序的原则。在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基石,向纵深拓展,尽量整合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和科学品位,促使他们了解科技在人类发展历史、当前及未来的巨大作用,明白科技与文化在深层次的互补关系。

1.以文本为基石,进行阅读理解,向纵深拓展,完成知识的构建

阅读说明文应以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为重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着眼于把握文本整体的内容,梳理关键信息。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得让学生领会结构、理清思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一是要从认识上明确哪些信息是重要信息,从而提高辨别与筛选的自觉性;二是要通过阅读实践,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养成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可以提示学生注意的重要信息,在这个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引入拓展性文本(其中可以包括校本资源中的文本),增强学生对这类文本阅读的体验。

2.以知识为起点,进一步思考鉴赏,整合阅读的知识和能力,完成能力的建构

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多地介绍文体知识,让学生纠缠于无用的术语,而应指导学生提升筛选重要信息、分析结构、概括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拓展知识,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生也就是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融会了知识,构建了自我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文意,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自觉筛选关键句的的能力。

3.启发学生创新发现,丰富情感,提升文化和科学品位

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获得阅读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更要多多体会其中的人文色彩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的阅读来说,不是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深层次上的追求,这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必定会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面的阅读习惯,同时能提升他们的文化和科学品位。值得重视的是,教师应把眼光放在文本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上,让学生真正体会高中语文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密切联系,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事物,甚至包括阅读文本。这样,高中语文课程就能与其他课程产生必然的联系,也就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特点了。例如: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并建构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后,应挖掘文本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了解荔枝在社会生产、家庭生活中的变化,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现出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就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新内涵。

二、应用类文本中的杂文(文化随笔)阅读教学

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议论文”,运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针砭时弊,阐发作者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其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从内容上看,能敏锐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形象生动,幽默犀利,言简意赅;从效果上看,富有战斗力,启迪良知,振聋发聩。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入名校丰厚的校本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名校百年中著名杂文和文化随笔,体会名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借此促进自己的成长,并增强学校自豪感。

1.感受语言,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着重对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可以设计四个教学环节“引―读―问―思”。“引”,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阅读体验。“读”,课前预习式阅读或朗读某些语段。“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文本提出问题。“思”,让学生以四人为单位互相解决对方提出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做引导性提问。如在教学王蒙的《善良》时,提供下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有一段,例如“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吗?凶恶不是已经披尽了迷彩服了吗?后来又怎么样了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在深入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勇于质疑

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问―思―议”。“问”,让学生在深入而独立思考基础上提出对文本的质疑性问题。“思”,交流并提交其中一个无法解决或者认为是文章关键的问题。“议”,根据学生的问题,确定切入口和共同的课堂研习内容,组织课堂讨论。

3.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针对杂文这一独特的体裁,情感目标的达成更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杂文的教学中,应该有限度地给学生以愤怒、不满的情绪,更多应该指导学生看到文章中对未来充满光明、希望的部分,留下一颗光明的种子。此外,还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和勇气。

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专业性;实用性

语文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课程,对于专业要求更高的职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受限于教学管理的不科学、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协调、生源语文素质不高等原因,严重制约了职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文及整体素质的提高。随着国家对职高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职高人才的需求,探究如何增强职高语文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主要对如何增强职高语文教学专业性和实用性进行探讨、分析。

一、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性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大影响,而职高语文又要求很强的专业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点的渴求的不同也体现出它的专业性,需要教师通过将语文教学以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相结合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

1.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目标相统一

语文教学有它的基本的教学任务,而不同专业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针对职高语文的教学应将二者的任务有机结合、统一。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不同的专业应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旅游专业应将侧重点放在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上,而文秘专业应该将学习的目标定在历史的学习以及语言表达上。

2.教学方案的设定更接近所学专业

目前,多数职高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不是沿用普高教材,就是基于普高教育进行选编。其教学内容很普遍,并不具有职高教育的专业性。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的不同侧重点,使其教学内容具有相应的专业性。比如,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和画作、画家相关的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提高学生美术专业素养。其次,教师教学中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辅助语文学习。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工具,寻找与教学相关的影像、图片等,把专业知识应用和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3.语文教学内容涉及专业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向专业性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体现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多媒体、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认知,再把相关园林建设的故事结合起来,还可以和国外景观建设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对景观、历史相关知识得到认识和补充。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学目标设定的实用性

知识的传授在于学以致用,在开展职高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时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职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教学方式通俗化,更贴近生活

职高语文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生硬地灌输,应该找到课文内容和实际生活的最佳接触点,让生活走进课堂。荔枝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水果,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可以带上一些可以吃的荔枝或者荔枝不同的彩色图片,让学生根据生活的观察和实物图片,相互介绍荔枝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交流技巧和提炼表达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同时作长远规划

职高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试卷上,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并对自己的生活做出长远规划。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赛、应用文写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摆脱单一的学习方式,多学科学习

通过不同学科间的配合相互促进学科的学习。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设计课文中所涉及的服装造型,通过实际表演理解学习知识。

三、职高语文教学中实用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形成实用的能力。

1.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语文课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讲述,也可以通过同课文内容的改编变成表演课、诗朗诵课、辩论课等,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动手实践能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的运用。例如,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课文《武松打虎》时,可以通过舞台表演的模式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了解人物的性格,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2.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更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多创造出实践课程,构建开放、轻松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所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职高语文教学中应该把握职高语文的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并同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跳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专业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情况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