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颜真卿多宝塔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1篇

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我原先也按照一般书上讲的由着学生自选碑帖,学生多有径从颜、柳、褚人手者。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直接学柳体的学生,刻意于起收,容易描棱画角而僵直;写颜体的,因笔力不足,往往肥而无骨;而写褚书《雁塔圣教序》的,又不免细弱圆媚。所以这几年总结经验,立足笔法重新设计了训练内容和步骤,结果学生上手很快,再学其他碑帖也容易上手。以唐楷教学在书法普及中的重要作用,今在此作一申述,以为抛砖引玉。

唐楷教学要遵循由简练到细腻、雄强的训练程序。作为书法老师,要对唐楷各家笔法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对碑帖的选择才会慎重。作为入门,宜先选择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作为教学示范碑帖,兼以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孟法师碑》等为选用碑帖。之所以选择这些唐初的碑刻作为入门范本,主要是初唐楷书用笔简洁凝练,法度具体可寻,其中尤以欧阳询楷书为典型。欧阳询楷书,后世历来推崇备至,明代莫云卿称:“欧之正书,纤得度,刚劲不挠,点画工妙,意态精密,杰出当世。”翁方纲称《化度寺碑》与《九成宫》“二碑者,欧书之极也,唐人书之极也,自古以来正书之极也。”从教学实际来看,自欧体人手最易得笔法,一是起收干净利落如抽刀断水,无枝蔓之累;二是点画中实圆厚,可避免出现“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问题;三是节奏简洁畅达,易于上手;四是隶笔分情犹在,笔势洞达,得之可溯源导流。张怀璀称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其楷书实融古今笔法于一炉,翁方纲称欧体楷书皆为篆法,而碑派书家何绍基以为“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后惟鲁国”,沈曾植则推崇更高,以为“六代清华,沿于大令;三唐奇峻,胎自欧阳”,其楷书直接《张猛龙碑》,而“敛分入篆”、“骨韵俱高”,行草则“实师大令而重变之。旭、素奇矫皆从以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香光虽服膺景度,展蹙之秘,犹未会心,及安吴而后拈出。然不溯源率更,本迹仍未合也。”在这些名家眼中,欧阳询俨然为后世书法之广大教化主。

欧阳询存世楷书除《九成宫》,还有《化度寺碑》、《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三碑,其中《皇甫诞碑》最晚出,也最峭拔。此四碑,古人也有主张从《化度寺碑》或《温彦博碑》入手者,但相比还是《九成宫》较为温厚平正,适于入门。与欧阳询同时的是虞世南,张怀罐评他们二人书法是:“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人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落筋骨。”又称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世称王献之“尤善草隶”,董其昌以为其用笔贵在“回腕藏锋”,虞书妙得其意趣,笔致圆劲,而体势转左侧右,意味含而不露,风神流动中别有一种淳雅洒脱的文人意趣,现代白蕉的楷行书就多得力于此,只是初学者比较难以体会其中的妙处,以学书当于沉着中求俊逸,此碑还是作为第二阶段的训练范本为好。

褚遂良存世楷书有《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旧唐书》本传称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孟法师碑》,法本欧阳,多参八分,体势平正,点画舒厚,而峭拔不及欧阳询。《伊阙佛龛碑》宽博劲挺,八分意味更重,翁方纲称:“碑在龙门,摩崖大字,此唐楷中之隶法也。”古人认为学《雁塔圣教序》宜从《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入手,杨守敬即称:“知婵娟婀娜,先要历此境界。”《房玄龄碑》和《雁塔圣教序》作为其衰年变法的主要碑刻,用笔一改凝练、端厚为舒展、婉细,复杂多变,临习时两碑可相互参照着学。对褚遂良晚年书法,董其昌以为“登善深于((兰亭》,为唐贤秀颖第一”,董迪称:“褚河南书,本学逸少而能自成家法,然疏瘦劲炼,又似西汉,往往不减《铜莆》等书,故非后世所能及也。”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道:“褚公始以法帖入碑,点逗相生,波掠相配,无一笔不转,无一字重复,一洗从前凝重积习,所谓‘瑶台青琐,窗映春林,美人婵娟,不胜罗绮’,仿佛遇之。”其书法之瘦硬通神,舒展婉媚,用笔随气息盈动而起伏多姿,因强调笔端的细腻表现,临摹起来难度也就比较大,需具备一定的运笔能力,对挥运中的气息调节有所体会方能深入。

褚遂良对后世书法之影响,王澍以为:“褚河南书有唐一代,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丰腴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但《述书赋》以为褚遂良“虽价重衣冠,名高内外,浇漓后学,而得无罪乎?”是有微词的,确实,楷书至褚遂良而笔法一变,无复篆隶笔法之古厚浑融,沈曾植指出:“欧、虞为楷法之古隶,褚、颜实楷法之八分。”也因此,学褚书宜从方厚圆融中求其细润丰富,可免流弊。

颜真卿的书法,一般多选其中年时期碑刻《多宝塔》入手。董其昌自述其学书即从此入门,李瑞清说董氏“实由多宝塔得笔,从杨少师以窥兰亭,然以阴柔学鲁公,其与君谟同也。”王世贞以为“多宝佛塔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吏之恨也。”翁方纲以为后期颜体楷书“皆以劲格撑住”,所以初学不易得其要领,而《多宝塔碑》具体可学,只是易致中怯,所以贵在藏锋,尚需溯源以求之。至于颜真卿书风变化,朱关田以为:“初则清健,源于母族殷氏,而得力于张旭,上引两碑(指《多宝塔》、《东方朔画赞》)及《金天王朝庙题名》、《离堆记》约可见其梗概;广德以后,趋于圆劲,楷书以《郭氏家庙碑》、《颜勤礼碑》为代表”,其中《勤礼碑》气格宏大,筋骨沉健,后世推崇备至,只是初学也不易得其形神,且碑阳部分因槌拓过多,线条细弱以至于横细竖粗对比失调,当择其碑阴、碑侧字迹完好者学之。坡、米芾等以为颜书出于褚遂良,朱关田则不以为然,认为“颜真卿楷书结法出自家学,其平画宽结于晋代已露端倪,《琅邪颜谦妇刘氏志》即是颜氏先祖遗则。殊途同归,与褚氏同一法门,只是颜真卿平常用笔圆劲,别有一番浑厚意趣。所以当他一改细挺,便似褚氏风韵,并非是他有意仿写去追求褚家异趣的。”

柳公权比颜真卿晚生70年,唐人未有言及柳公权学颜书者,至苏轼以为柳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朱关田以为“其书出自同房族兄柳宗元而胜之者,甚是。柳氏之书,乃本于是,而出入颜真卿,兼收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圆融、褚遂良的疏朗,取精用弘,神明变化,遂以方拓峭险,而别开生面。”其《玄秘塔碑))“为柳公权最矜练之作,亦最有名,然最露筋骨,不善学者极易落硬直之病。”柳书用笔起收方整,尤强调腕用之转左侧右,而中间笔势展宕不显,米芾讥其为后世俗书之祖,需善学者方能得其意味。

综上所论,唐代楷书大略有三变,初唐以斜画紧结为主,欧阳询父子脱胎于北碑,“以北碑而兼南派,乃一代之右军也”,其峻严方饬,有别于虞世南、殷令名源于二王、智永一脉的平正和美;至褚遂良出,一改欧虞旧习,由《龙藏寺》上溯汉齐,平画宽结,而用笔舒扬劲润;颜真卿体兼篆隶,气势恢宏;晚唐柳公权书法则方峻峭险。几家对比,梁嵫以为:“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然轻浮少沉着,故昔人有浮薄后学之议。”“颜不及欧,欧以劲胜,颜以圆胜。欧书力健而笔圆,后世学者不免匾削。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所以,学书宜从欧阳询等初唐端劲一类楷书入手,得其神骨,不徒貌似,方能“守法度者至严,则能出乎法度者至纵而不可拘矣”。待骨势已备,再兼取虞、褚、颜书等的和美丰富、开张雄浑,步步深入,可庶几免走弯路。此也翁方纲的观点,他以为欧书为“唐楷之正则”,学书筑基于此,再“虞以浑融之,褚以润泽之”,方合于“天地之运,由质而文”的发展规律。

除了让学生了解唐楷的笔法演变,设计好教学程序外,在唐楷训练中我们还应加入一些专门的笔法训练。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楷书 行草书 笔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H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00-00

1楷书概念及其源流

人们提起楷书来,知道楷书功夫很大,但是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更大,我汇集了许多人的意见和建议后,做了认真的思考。我认为真书、正书、篆书、隶书、魏碑从广义上讲统称为楷书范畴。这一概念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提出了楷书的时代意义:其二,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力。楷书在书法艺术中是一种根基,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源上、理念上去研究楷书并发掘它,从中找出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从而有利于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

楷书的概念及其源流。概念: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分小楷、中楷和榜书,就是形体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划3度至5度角度),可做楷模,始于东汉,创造者王次仲。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楷书四大家:欧阳询,他的代表作《九成宫w全》、颜真卿他的代表作《多宝塔碑》、、柳公权他的代表作《玄秘塔碑》、赵孟\他的代表作《胆巴碑》等。(参考文献2)

唐代的楷书,国势兴盛,经济繁荣,书家辈出,书体成熟。楷书方面,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有颜真卿,晚唐有柳公权,其作品均为后世所尊重,奉为习书的典范。

古代学书有种说法:“学书须先从楷书开始,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经多年研究: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结体特异,独创一格,为学书的标准本。其特点,用笔刚劲险峻,笔画方润整齐,结体爽健,其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其楷书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的楷书,以清秀瘦劲,结体内松外紧,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境地,其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为最。

2楷书对行草书的影响

经多年学习楷书体会到,欧阳询的楷书用笔秀美,柳公权的楷书用笔潇洒娟秀,颜真卿的楷书用笔雄健,赵孟\的楷书用笔灵动,他们留有很深的行草笔意,做到了心到、笔到、意到,熟到了心手相忘,神融笔畅的境界,功夫在笔内,他们运用的多是中锋运笔。以钟繇的《贺捷表》作为分水岭,中国书法史分成了二个非常清晰的艺术板块。此前所呈现的主调是篆、隶、八分书等,此后便以楷、行、草为主调,虽有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芝创造了草书。但这都有许多传说的色彩,但不像《贺捷表》这样清楚确切。

书法之要,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要先与古人合,后于古人离,完善自我,上追到钟繇的《贺捷表》,他的的侧锋接近于行书的笔法,它的古茂气息,奠定了钟繇此后的创造同为魏晋以下的楷书行书乃至草书创作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我们细品王羲之的《黄庭经》帖就会感到与钟繇楷法一脉相承,汉以前的篆、隶八分书均为中锋圆笔才普遍被使用,不仅是楷书,行书、草书也都大量使用,钟、王等魏晋楷法像王羲之的行书、草书都可以隐约可见。楷书的产生才使帖学的延伸发展,唐楷诸家到宋四家的行书无不渗透着钟氏楷法笔意,可以说楷法的建立使书法形成了一种崭新的书法气象,而这种气象影响了后世的书风。

楷书从诞生一千多年来,它所发挥功力是巨大的。我学习书法这二十多年的体会,认为楷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行书和草书。一是用笔上的影响,《贺捷表》的产生便充盈了行书的笔意,其起笔之侧锋无疑增加其灵动性,它与钟繇的其它书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直接将其笔法用于行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后来的手礼,王献之的《甘九曰帖》等等。二是章法上影响的。最早运用楷书章法写行书的当是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此后又有李邕的《李思训碑》和《出师表》,这两碑版的章法完全是楷书,字字独立,但整体气息是贯通的。到元代赵孟\以楷书章写行书达到十分个性化了,他的《洛神赋》、《胆巴碑》等都属楷书章法作行书的代表作。三是气韵的影响。凡魏晋之后的行书接受楷法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气韵,从晋代王氏一门,到五代杨疑式,直到“宋四家”的表现的精到深刻与从容散逸完全与魏晋楷法相一致,清杨宾说米芾书:“米襄阳自言初学颜,次学柳,次学欧,次学诸最久,后乃师师宜官,今观其书,于欧、柳具无所得,颜后亦痛贬,惟书碑则极力摹之。”虽亦痛贬于颜,其初毕竟是颜书引其入门(参考文献1)。

楷书对草书的影响同样。从用笔上说草书的用笔是中峰行笔,直到每一笔的完整性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素有“作草如楷”之说。最典型的是章草,如《急就章》它的每行都有对比的楷书,而与之相对的章草一样。也正是这样楷法般的深刻细致,才使章草高古奇伟,到了唐代孙过庭的草书《书谱》,虽然在气韵上比楷书生动许多,但如果我们细品,不是楷书般的到位、精妙吗?唐怀素草书到了宋代的黄山谷大草都是一种从容的写境,细节相当深刻,使我们无法不联想到楷书的作用,可以说“无楷不能立”。因此楷书对每一位书法家都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3历史上书法家成功的范例

楷书与行草的作用。现在的楷书必然要赋予时代新的内涵,解毒楷书关键在“楷”,楷及法则也。

楷书在现代仍不乏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从功能上看是有区别的,一是楷书肩负着使用功效,刻碑、记事、传承等。二是有了现代化高信息手段,书法家所写的书法无论什么书体,一律都把艺术性放在首要位置。三是历史上书法大家写楷书成功的范例。以唐朝颜真卿为例从楷书《多宝塔》到行书《祭侄文稿》,他把《祭侄文稿》写的形散到神不散,近现代的于右任先生是魏碑楷法的集大成者,他把碑写成了出神入化、领略了其全部精髓才有了他别具一格的草书,成为一代草书大家。还有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的楷书,其楷法可谓精妙,其楷书的精法度使行书同样达到了至高之境界。孙伯翔的魏碑,启功先生的行楷等成功范例很多,这样的互补性给了我十分深的印象,可以说,一个不懂楷书的人也写不好行草书。这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确实是书法家通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出的经验。

参考文献: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3篇

新出唐《卫巨论墓志》考释

元《乡丈王忠墓志》略考

读明《许从震墓志》

北宋《郭子彦墓志》考略

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述略

李约瑟先生留在西安孔庙的畅想

明代华阴《王氏宗祠碑记》考述

我馆新入藏唐《梁守志墓志》

适人之道:隋代在室女子的家庭教育

与岭南有关的北周《康业墓志》

咸阳出土隋元威夫妇墓志考说

唐赵王李福、妃宇文修多罗墓志考释

高句丽遗民高提昔墓志铭研究

唐《渤海郡君高氏墓志》考略

陕西北朝佛造像与印度笈多艺术

新出唐陇西李氏兄弟墓志考

宋杜镐妻钟氏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唐夔王李滋墓志所涉及的历史问题

西安碑林藏唐《张素墓志》释读

中国博物馆协会出版专业委员会成立

累试不第的人生:新见唐《周涯墓志》考

北宋鄠县彭城刘氏家族墓志考释

东晋南朝墓志文体演进及其文化意蕴

对《新见唐常昌墓志考》的一点意见

我馆科研人员应邀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固原唐墓所出八棱形石刻非石幢辨

山西新见后秦《张揽碑》及相关问题

西安碑林藏元《耶律世昌墓志》考

西安碑林藏唐咸通五年窣堵波塔铭及造像

《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怀忠墓志》考证

生死之间——唐代墓志中新见挽歌研究

颜真卿《多宝塔碑》原立地问题考辨

唐代姚及子姚伾、姚侑墓志的学术价值

西安碑林藏《刘处士墓碣》刊刻时代考

苏州博物馆藏宋代道士《景祥墓志》释读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三方宋元商人墓志管窥

汉任城王墓出土题记刻石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解读》正式出版

《创建大道迎祥宫碑》与元代关中大道教

民国时期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门票问题研究

《陕西碑刻总目提要》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蓬莱新发现戚继光及家族的三种石刻史料

在唐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的发现与最新研究

西安南郊新出唐《姚应之夫人杨氏墓志》考释

从关中出土的北魏佛造像看长安模式佛造像的形成

马德昭书法勒石碑林原因钩沉——兼谈马德昭其人

《片石千秋:隋代墓志铭与隋代历史文化》正式出版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4篇

这里我们举启先生为例。

那么,启功先生是怎样走上学书这样一条道路的呢?他说:有一次,一位长亲命我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来,我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你不要落款,请你的老师题写。”那意思是说,我的字太差,这对我刺激很大。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写好字,给自己争口气。这样一辈子就跟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生学习书法是从哪里入手的?原来,先生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后来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孟兆页 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当时先生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先生学书的打筑基功夫。以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工夫最深,学得也最苦。要说学习的经验,先生觉得写字要做到“骨肉不偏”,很难。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先生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5篇

对于我们班上大多数同学来说,英语数学考满分不难,但要语文上90分却很难。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听当高中语文老师的妈妈讲,现在的高中生也都不太喜欢语文。看来人们对自己的母语越来越冷淡了。

其实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门艺术。

汉语美,首先是字形美。行书的行云流水之美,有“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为证;楷书的雍容雄健之美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为证;草书的恣肆浪漫有张旭的《古诗四帖》为证。

汉语美,其次是音韵美。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所以我们的汉字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汉字本身的读音就具有音韵之美,而汉字内里蕴涵的音韵之美,就更是妙不可言。

汉语美,更因为它的意蕴美。我们的古诗词往往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句是诗,句句是画。

汉语美,还因为它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汉字有四种基本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象形字比如,“日”、“月”、“水”,就是太阳、月亮和河流的形状;“马”、“牛”、“羊”,纯粹就是马、牛、羊的外形。指事字,比如“刃”,指出“刃”就是“刀”上那一处最锋利的地方。会意字,比如“采”,由“爪”和“木”组成,表示用手在树木上采摘叶子或果实;“休”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累了,靠在树上休息;“从”由两个“人”组成,表示一个人紧随着一个人,至于双木为“林”,三木为“森”,三人为“众”等,其意义就显而易见了。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比如“狼”,“犬”表示形,“良”表音;“狗”字的形旁是“犬”,声旁是“句”,等等。汉字发展到汉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成熟和最完美的文字。据说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使用汉字和筷子,这听起来未免有些夸张,但汉字毫无疑问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6篇

小楷形成于魏晋,为三国时期曹魏的书法家钟繇所创,其传世小楷作品有《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四表。其中《宣示表》(图1)是钟繇楷书最负盛名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小楷体势微扁,点画厚重,字间距小而行距大,富有一种醇古简静的意味。有人怀疑《宣示表》是王羲之临本,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是真迹并不影响对字帖的选择和学习。

王羲之的小楷,就其师承而言,属于钟繇一路的。与钟书相比,王羲之则将小楷推到了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横向笔画缩短,纵向笔画拉长,字形也由前人的横扁变为纵长。流传最广的王羲之小楷作品有《黄庭经》、《乐毅论》(图2)、《东方朔画像赞》三篇。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亦擅长小楷,现在能看到的是刻本《洛神赋》,因为只剩十三行字又称其为十三行。其中一刻本镌在墨绿色细腻石板上被称为“玉版十三行”。羲之变制“今体”,献之用笔和结体更加妍美,推进小楷书风的变革,在钟繇隶味小楷之外开创了今体小楷,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小楷发展方向。之后历代不乏石刻,其中精美的小楷作品也很多,像《董美人墓志》等。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大字楷书的法度在这一时期达到完备。小楷在这一时期也趋于成熟,书家辈出,面目繁多,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我们学习小楷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初唐时期有书法家虞世南,他的传世小楷为《破邪论序》刻本,观《破邪论序》,立意沉粹,用笔圆润,不露锋棱圭角,有《黄庭经》遗意。

褚遂良有《灵宝度人经》传世,在风格上仍然属于二王一路。

至盛唐书法大家颜真卿时,他的书风于二王之外另辟蹊径,字形体态更加丰腴雄伟,笔画质朴浑厚,有磅礴之气。传世的小楷刻本有《小字麻姑仙坛记》,楷法森严,正而不拘,壮而不险,有闲雅自得之趣。

宋人书法尚意,在行书上取得的成绩很大,流传后世的小楷作品较行书少得多,但也可从中窥视宋代小楷的面貌。

苏轼传世真书墨迹有《赤壁赋》。他的字肥而有骨,形神皆备。

黄庭坚传世小楷墨迹有《山预帖》、《苦笋帖》等。他的小楷带有行书笔意,字体上以侧险取势。

米芾最著名的莫过于《皇太后挽词》小楷真迹。他自称他的小行楷为跋尾书,颇自矜贵,不轻易送人,只是在自己家所藏的名迹之后或呈进御府时才写。

元代书法几乎处于赵孟兆页 一人笼罩之下,其传世小楷甚多,著名的有《千字文》、《道德经》、《洛神赋》(图3)、《汲黯传》等。虽然赵孟兆页 功力深厚,法度纯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同学们若学赵不当,徒取其形,则易入滑俗一路。

明代形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小楷的中兴时期。吴中三子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出,各自标新立异,大振明代书法之风。后期诸家也是后劲十足。

祝允明留传下来的小楷墨迹有《黄庭经》(图4)。其他小楷有《江赋》、《九歌》、《自书诗》等。

文徵明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小楷作品,以小楷名动海内,尤能作蝇头细书。他的小楷《草堂十志》(图5)法度严谨,结字富有姿态,显得清秀温雅,但和晋人相比,神化不足。后世对他的小楷不足之处的评论集中在起笔太尖这一方面。

王宠号雅宜山人,他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明代书家,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他的小楷出入晋唐,主要得力于王献之和虞世南,并参入己意,以拙取巧。结字疏朗,笔意外拓,透出俊逸儒雅的气息,又富有一种萧散自然的风韵。明何良俊说:“衡山之后,书法当以雅宜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众人上。”王宠的传世小楷墨迹有《前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送李愿归盘谷》、《归去来辞》、《琵琶行》、《昼锦堂记》、《秋声赋》、《乐志论》、《醉翁亭记》、《马遗安七十寿记》、《送陈子龄会试诗》、《游包山诗》(图6)等。王宠与文徵明的小楷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地方。处于同一时期,都是师法晋人,两人在小楷上的成就都很大。对于小楷的审美还是朴拙者为上,秀美者次之。而文徵明的小楷在质朴古拙的方面不及王宠。

从黄道周小楷可以看出他强烈的艺术个性。传世墨迹有《米万钟墓表》等。

清代小楷渐由盛转衰,清初尚能继明末之余绪,出现了傅山、王铎等书家,稍后馆阁体的“乌、方、光”三字诀导致过分的整齐单一和面目雷同,与艺术的审美背道而驰。

对于傅山、王铎极高的艺术才情,后世人望尘莫及。巨幅行草作品气势恢弘,笔墨酣畅淋漓,欣赏者也会产生同样的。小楷笔笔精到,直抒性灵。大到极致,小到极致,豪放到极致,细腻到极致,书法变化之极致观止!傅山“四宁四毋”对小楷书风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作用。传世小楷墨迹有《子贡传》、《傅游传》、《逍遥游》等。王铎写小楷,喜用古体,有古朴之意。传世小楷墨迹有《尺牍》、《跋信行禅师碑》等。

对于书法的学习,“取法乎上”是必需的,而对于初学者来说,从近代的墨迹学起,更容易了解笔法,学习的时候更容易上手,为魏晋小楷的学习作铺垫。王宠是明代中期著名的书法家,其小楷妙得晋法小楷墨迹。《游包山诗》是王宠的代表作。王宠小楷颇具有天然朴拙的情趣,字字看似不经意,而实则法度内具,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又很放松到位,总能使欣赏者感觉到高古之气、儒雅之风。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7篇

广东省教育厅最近发文,将书法列入该省中小学必修课。按照要求,全省中小学今秋起开设书法课,每周一节。书法教学将纳入广东教育质量检查体系,但暂时不会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体系。[1]

然而,广东书法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例如:高校、中小学等级考试只是单一为了技法而技法的考试和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的误导以及师资力量薄弱,不少学校存在语文教师、美术教师教授书法课而专业老师少之又少等等。由是观之,当前广州书法教育不容乐观,由于招生考试的单一式的技法模式,造成了书法教师只注重技法,而严重影响了其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以“书”养人。而更为严重的是书法教师在授课时的误导,致使中小学出现大一统的入门字体和章法模式。这种长期单一的招考模式、教学中的只重技法而漠视人文精神要求的状况以及教师对技法训练过程中的误导长期循环下去,令人担忧。因此,当今不少书法教师对诸上问题或是误解,或是评价失当,有些问题还存在分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以下三题,为之一辨。

从广州高校招收书法硕士、本科到中小学普及书法课可知,广州书法教育不断的完善。而高校中小学的如火如荼的招考背后隐藏着单一技法招生的困窘模式。我们不妨考察一下2007年广东高校、中小学专业招生考试和训练科目:

资料一:

资料二:

据介绍,针对不同年级,书法教学有不同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以硬笔字教学为主,小学三年级以上转为毛笔书法,以楷书和隶书为主。初中阶段加入行书学习,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包含有书法模块,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小学书法教学体系。[2]

资料三:

据了解,书法课教学首先是选帖,然后是临帖。中小学生将根据年龄的不同分阶级学习不同的字体,教育部门建立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其中小学阶段以唐代楷书为主,魏晋楷书及魏碑楷书为辅,1至3年级多选择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4至6年级,选临唐代楷书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魏晋楷书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十三行》等;中学阶段临摹王羲之书法《圣教序》、《兰亭序》,唐代张旭《冠军帖》和怀素《自叙帖》等。[3]

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第8篇

英国的美学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这样说过:“对于中国人来说,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一个书写优美的字形里。”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所有的这些言论并非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溢美之词,而是人们的真正的共识。中国人就是通过的书法艺术中关于线条、关于结字、章法、墨法等的训练,掌握并发展了关于美的本质和美的内涵的全部内容,并且古人将这种书法理论著书立说,将优秀的法书刻帖、刻碑,代代相传,绵延不绝。也正因为此,我们今天才会有这么多的宝贵资料,才会一睹古人的风采,例如楷书中欧、颜、柳、赵体,如图。

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局部)

中国的书法艺术何以奠定了中国人的美学基础?原因有二:书法历朝历代都被人们看作是“修身立命之根本”,为了这个根本,人们孜孜以求,终生求学;另外一点就是在中国的美学历史上,是书法艺术最先开启了艺术理论这扇大门,为中国的其他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局部)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局部)

一、修身之本

中国的书法艺术奠定了中国人美学基础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古人对书法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文人又称士大夫,当时贵族生活中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是其中一艺。《礼记·土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卷四)书又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唐代选仕的三条标准之一便是楷法俊美,再到后来诗、书、画合流,无不透露出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的重视性。书法在古代是人们的修身之本,正是人们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当中,不断地通过人品来提高书品,通过书品来彰显自己的人品。中国的书法艺术盛于汉魏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就包括中国的绘画,李苦禅曾经说过:中国的画上有书法,书法上有诗歌。在宋元以后的几百年里,文人画长期的占据中国画坛。而文人画的主要特点便是引中国书法的笔法入画,文人画家首先就是一个书法家,文人们为了画好画,就会更加努力地练好书法艺术,这是相辅相成的。

二、最早的关于美学研究的书籍、理论与实践

“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画理论资料,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你会惊奇地发现: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上,竟然起着‘导夫先路’的作用,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做出了特殊贡献。”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艺术中,书法艺术以其成熟早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书法美学理论的最早出现和最早完善。中国的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完备的书法美学史,这其中记录着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最初的认识和关于美的最根本的认识。

“中国的书法艺术,一方面追求着一种纯形式美,另一方面又有着表现情感的高度自由”,从崔瑷到蔡邕,前后不过百年间,书法美学已基本成型,并且“已产生了相当系统的理论”出其不意地走到了诗文绘画理论的前面。”

“在书法艺术的理论中,包含着可与其他各门艺术相通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懂得书法就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艺术。所以,关于书法理论中的美学思想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书法艺术造就了中国人关于美的整体模糊观念。当中国文化开始以书面形式积累、传承时,也便有了书法艺术的萌芽。在其后的发展中,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和整个传统文化一起延绵发展,同步相应。因此,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与实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而文字本身又不过是由笔划、线条组成的符号。然而我国历代的书法家却能以汉字为材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与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完全土生土长、高度民族化的造型艺术来。由于中国人民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卓越的创造能力,所以整个书法艺术无论在历史的发展上,还是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空间展布上,都表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既有深刻传承又有飞跃创新的局面。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乃是传统文化中最为生动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突出表观了中国传统文化勃勃的内在生机和在历史发展中的不断充实与更新。

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要比色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与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堆成、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一举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