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蒹葭

诗经蒹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诗经蒹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经蒹葭范文第1篇

诗经?蒹葭》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吟唱着,正是《蒹葭》的独特性使千年之后的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中蕴含着人生永恒的难题: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人生的幸福有赖于对现实痛苦的超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现实的执着与对痛苦的超越。以下从理想与现实、过程与结果、执着与超越三个方面探讨《诗经?蒹葭》所蕴含的人生的哲学意蕴。关于《诗经?蒹葭》的主旨一直众说纷纭,历史上有美刺说、求贤说、爱情说等。《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劝其遵循周礼。“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如果顺从周礼,就“宛在水中央”。招贤说:“贤者隐居水滨,人慕而思见之。”爱情说则认为伊人是诗人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宋代朱熹《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称:“此亦相爱者之词。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蒹葭》一诗主题的多义性恰恰说明这首诗主题的复杂性,正好显示这首诗的多重象征意蕴。追寻“伊人”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指称,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真、善、美的化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象征性。

1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

“伊人”在整首诗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妙存在。伊人的最大特性是不确定性,她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使诗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终不可得,因此诗人陷入难以割舍又追寻不到的痛苦中,难以自拔。“伊人”是诗人朝思暮想的理想境界,但“伊人”却居处不定,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濉保?但无论在哪里,“伊人”都与主人公之间有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她始终处在彼岸,难以企及。这正如同理想永远在现实的彼岸。它是那样唯美、缥缈,“伊人”在诗人心中是完美的,但这种美究竟是怎样一种美,诗中却并未言明,这种模糊的影像,且来去不定,飘忽难测,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她是诗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和人生境界。 “伊人”永远存在于河水的彼岸,距离恰恰是伊人给人无限魅力、爱慕与向往的动力。如若理想的人生境界与现实生活融合为一体,道路的漫长与艰辛,我们从追寻时间的不断推移、地点的不断转换就可知追寻道路的漫长与艰辛。 “伊人”的不确定形成了追寻的精神困境。“伊人”是整首诗最为灵动的形象,“伊人”的唯美源于不确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方位的不确定与形象的不具体。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濉保?忽而“宛在水中央”,忽而“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这种方位上的不确定使得追寻者无从确定伊人的态度,不免产生失落与惆怅,这之中有迟疑,有隐忧,追寻的结果有无可能得以实现,这是追寻伊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困境,对追寻结果的怀疑进而怀疑追寻过程的意义与价值,内心的迷茫不言而喻。其次伊人形象的不具体,伊人在整首诗中是一个美好的象征,但对其描述唯有“在水一方”。她具体的相貌、身份,我们都不得而知,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是至善至美、可望不可即的追寻对象。再加之她飘忽不定,来去无踪影,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

2目标与过程、执着与超越

诗经蒹葭范文第2篇

所谓伊人④,在水一方。

溯洄⑤从之,道阻⑥且长。

溯游⑦从之,宛⑧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⑨。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⑩。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本诗出自《诗经·秦风》。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 ②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③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采采”义同。 ④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⑤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⑥阻:险阻。 ⑦溯游:顺流而下。 ⑧宛:仿佛、好像。 ⑨晞(xī):晒干。 ⑩湄(méi):水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 已:完毕。 涘(sì):水边。右: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沙滩。

【品赏】

《蒹葭》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婉心境是相一致的。

每章的第三、四两句指出心上人在水的一方,离自己很远,可望而不可即,其惆怅之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引出了所思念者及其所在地。这两句不仅与开头两句融合无间,而且又为后四句抒发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做铺垫。从诗的艺术结构上来看,这两句是联上贯下的关键句。

每章的后四句是在叙写道路的险阻中抒情。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尽管主人公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执著于爱情追求与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怅惘之情交织在一起。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考点预测】

1.体会情感。诗中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2.分析特色。这首诗有的句子重复,有的句子只变换一两个字,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3.揣摩作用。《蒹葭》每一章开头两句均写景,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真题链接】

1.(2010四川眉山卷)(节选前8句)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感情。

(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字。

2.(2011甘肃宁夏卷)

以下面《蒹葭》中的诗句为例,说说《诗经》突出的艺术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蒹葭范文第3篇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4、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诗经蒹葭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诗经》;植物;爱情;

中图分类号:I06 文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6-01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全面而浪漫地展现了从远古到春秋漫长历史进程中华夏文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一扎根于农耕生产背景下的文学瑰宝,在它最早最本色的演绎中,充满了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感怀与歌唱,缤纷多样的植物则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留下了不可缺少的篇章。“清人顾栋高《毛诗类释》对《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加以注释的有:谷类24种、蔬菜38种、药物17种、草37种、花果15种、木43种。”这些数据足见植物内容在《诗经》的重要地位。同时在这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中,爱情作为自古以来人类情感和社会生活的热门主题,也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比重。王宗石在《诗经分类诠释》中提到,《国风》中的爱情诗共有52首。这类诗多以植物为比兴,用或婉约或直白的语言,抒发男女内心最纯真自然的情感,本色流露,毫不虚浮做作。

一、草木花朵之纯真

《诗经》中常见的植物意象有飞蓬、木槿、桃花、、木瓜、芦苇等。下面将结合具体篇目对草木花朵进行浅析。

《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飞蓬”即蓬子菜,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野,茜草科,入秋根枯拨落,随风卷飞,故名“飞蓬”。在这里用“首如飞蓬”比喻妇人因丈夫不在,不常梳洗而蓬头散发的样子,《毛传》曰:“妇人夫不在,无容饰。”“飞蓬”一用,将女为悦己者容表现得自然贴切,思妇形象具体生动。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舜”即木槿,落叶灌木,花五瓣,有红、白、淡紫等颜色。在这里,用仲夏夜的梦之花――木槿花来形容同车姑娘的美丽容颜,那白里透红的漂亮脸庞跃然眼前,梦幻而又美好。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可以想象,在那葱葱郁郁的桃花林中,出嫁公主的红润脸颊与盛放的花儿交相映衬,新婚的喜庆全然展现在一片红艳的花海之中。

《周南•》:“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即车前子,多年生草本植物,乡间田野很常见。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全诗只是反复吟咏“”,就已经韵之悠扬。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美人送我以木瓜,我投之以佩玉。在那个时代,爱情是这样的朴素而真挚,定情信物不是俗气的钻戒房车,只一个来自田间的香木瓜,就能给人以浓浓的温暖和快意,自然并幸福着。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即芦苇,想象那岸边青绿的芦苇在轻轻摇曳,似在向流水诉说着不尽的思念。一幅静谧却又灵动的画卷怎能不教人沉醉。

《诗经》中以大量植物为比兴载体,将自然之物拟人化,将人之情感自然化,使草木花朵等意象在表达爱情这一主题的反复吟咏或简单直叙中变得纯真且富有生命力。

二、男女爱情之自然

作为人类情感的永恒主题之一的爱情,在《诗经》中也被表达得自然悠扬,混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迹。那时候的爱情,既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的暧昧朦胧,又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邶风•击鼓》)的豪迈热烈。那时候的爱情,与金钱、地位都无关,不需要金银首饰房子车子,田间的“木瓜”、道旁的“彤管”、岸上的“蒹葭”,采摘下来就是有心人的定情信物,幸福就是这样简单自然。

且《诗经》爱情诗题材丰富,细腻入微,有《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追求过程中思慕之情;有《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热恋中的欢爱之情;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暂别后的相思之苦;有《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情感破裂后的悔恨之苦。

爱情的圣洁、美好、纠结、苦痛,都在《诗经》中以原生态手法得以阐释,那些花木映衬下的情感,或热烈或深沉,或直白或婉约,不变的是那份朴实率真与清新自然。

三、花木爱情之碰撞

《诗经》中草木花朵等植物意象,多寓意美好、圣洁、如意、幸福。《诗经》中如痴如醉的恋爱男女和相思相守等爱情状态,也都与快乐、纯真、自然、清新有关。二者的碰撞不是简单的“美丽邂逅”,而是共同审美体验下的“命中注定”。

《召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有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的一语中的:“桃花色最艳丽,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则有郑玄《毛诗郑笺》所解:“华以喻女之颜色。”《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亦有王夫之《诗经稗疏》引萧炳曰:“其花虽不雅,而亦鲜媚。以比美女之颜,所谓朱太赤、施粉太白,在红白之间也。”可见以草木花朵喻恋人爱情之妙,古人皆明察也。爱情是人类最自然纯真的情感流露,植物亦是大自然最缤纷的生命形态之一,《诗经》爱情诗中对草木花朵的描写与吟咏,既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热爱,更是将这种直观的审美体验与对恋人对爱情主观的情感诉求融于一体,物我合一,情于景醉,使得花木的美丽变得丰富而有内涵,恋人的容颜变得自然而又圣洁,爱情的滋味变得具体而有情调。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草木之物、繁花之景等外在的情境都与人的心灵相通,和人的情感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在本真的审美共性下将爱情这一主题演绎得自然纯真,《诗经》中花木与爱情的碰撞,就是主观与客观的激荡,人心与自然的合唱。

参考文:

[1]布莉华、刘传.中的植物文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3).

[2]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3]毛苌、毛亨.毛诗故训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方玉润.诗经原始[M].中华书局,1986.

[5]姚际恒.诗经通论[M].广文书局,1977.

[6]郑玄.毛诗郑笺[M].学海出版社,2005.

诗经蒹葭范文第5篇

成语:狐死首丘拼音:húsǐshǒuqiū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魂牵梦萦拼音:húnqiānmèngyíng

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典故:形容万分思念。

成语:蒹葭之思拼音:jiānjiāzhīsī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蒹葭:初生的芦苇。思:思念,怀念。指恋人的思念之情。

成语:剪烛西窗拼音:jiǎnzhúxīchuāng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典故: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成语:刻骨相思拼音:kègǔxiāngsī

出处:五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典故:形容思念之深,历久难移。

成语:暮云春树拼音:mùyúnchūnshù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典故: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念念不忘拼音:niànniànbùwàng

出处:《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典故: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

成语:念兹在兹拼音:niànzīzàizī

出处:《尚书·大禹漠》:“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典故:念:思念;兹:此,这个。泛指念念不忘某一件事情。

成语:白云孤飞拼音:báiyúngūfēi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白云亲舍拼音:báiyúnqīnshè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春树暮云拼音:chūnshùmùyún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典故: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成语:睹物思人拼音:dǔwùsīrén

出处:唐·裴铏《传奇·颜睿》:“贵妃赠辟(避)尘犀簪一枚,曰:‘异日睹物思人。’”

典故: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成语:甘心首疾拼音:gānxīnshǒují

出处:《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典故:甘心:情愿,乐意;首:头;疾:病,引申为痛。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形容男女之间相互思念的痴情。

成语:归正守丘拼音:guīzhèngshǒuqiū

出处:《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寒泉之思拼音:hánquánzhīsī

出处:《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典故:指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成语:鹤唳华亭拼音:hèlìhuátíng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典故: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

成语:秋水伊人拼音:qiūshuǐyīrén

出处:《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典故: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成语:室迩人远拼音:shìěrrényuǎn

出处:《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典故: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成语:首丘之情拼音:shǒuqiūzhīqíng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典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涕零如雨拼音:tìlíngrúyǔ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典故: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成语:天末凉风拼音:tiānmòliángfēng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典故: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语:望云之情拼音:wàngyúnzhīqíng

出处:《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登奇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典故:比喻思念父母的心情。

成语:畏威怀德拼音:wèiwēihuáidé

出处:《国语·晋语八》:“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

典故:怀:思念。畏惧声威,感念德惠。

成语:西窗剪烛拼音:xīchuāngjiǎnzhú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典故:原指思念远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语。后泛指亲友聚谈。

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拼音:yīrìbùjiàn,rúgésānqiū

诗经蒹葭范文第6篇

摘 要:在《诗经》中,“水”这一意象频繁出现,仅仅十五国风中涉及水意象的诗歌就有四十二篇,尤其与其中的爱情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滔滔流水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先民爱情生活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欢乐与悲愁、甘与苦。对《诗经》爱情诗中水意象的分析,对我们深入地了解古代初民的生活与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诗经;爱情;水意象

《管子・地水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诗经》时代的先民们大多逐水而居,他们从绵绵不绝的流水中汲取世代繁衍所必须的养分,又对着变化莫测的水流倾诉自己的欢悦喜乐,宣泄着自己的怨愤哀愁。“水对于中国先民有着不可估量的物质和精神价值,它不仅帮助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畜牧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进而又滋养了民族的性格、气质和心理。”[1]

一、水之隔,爱而不得的哀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三百”的开篇之作《国风・周南・关雎》,开宗明义地道出了河水对爱情的隔阻:一个男子隔着悠悠流水,对河洲上采荇的美丽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寤寐求之”。怎奈仅一水相隔,却是美人如花云端隔,“求之不得”,于是这位多情的君子“辗转反侧”,于无可奈何中用想象构架起一座沟通此岸与彼岸的桥梁,在虚幻中与心仪的姑娘美满结合:又是“钟鼓乐之”,又是“琴瑟友之”。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想象中的情景再美好再热闹,也不过是水面上的空花幻影,冰冷的河水犹如残酷的现实,注定一切愿望都是虚幻。

在《秦风・蒹葭》中,水对爱情的阻隔意味更加明显,更具代表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中的“伊人”更像是一个梦甚或是一种执念,飘飘渺渺近乎虚妄。前者虽然因为一水相隔而不可接近,却仍然能够相望――对美好却注定得不到的东西若能摒弃占有之欲而存欣赏之心,未尝不是一种安慰与超脱;

类似写男女因“水”之隔而无法与意中人相结合的诗歌还有《陈风・泽陂》等等。在这些诗歌中,“水”已经超出了本身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水将理想与现实分隔成两个世界,理想的世界对现实中的人来说永远是可羡而不可得的,偏偏理想又是如此具有诱惑力,让那颗企慕追寻的心永远被牵系着,饱受熬煎。”[2]这种梗阻,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束缚,周礼初成,男女的婚恋已不是那么开放自由;也有可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惆怅与尴尬,毕竟,爱情就应该是两心相许两情相悦的。

二、水之逝――爱情消逝的伤痛

《召南・江有汜》中的弃妇以“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来比喻自己爱情婚姻中难以避免的沟沟坎坎――江水奔流的过程中,会遇到多少小洲小岛的阻碍,又会分流成多少小溪小河?闻一多先生一语道出她的深意:“妇人盖……以水道自喻,而以水旁流枝出……喻夫之情爱别有所归。”[3](P335)丈夫将要回归故里,却“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不仅没有要带“我”同归的意思,甚至连出发之前都有意回避“我”,干脆不露面,如此作为,何其恩断义绝!面对丈夫的绝情薄幸,这位即将面临着沦为弃妇的女子除了“祝愿”丈夫“其后也悔”、“其啸也歌”,预言丈夫日后会因为自己的轻率行为而后悔烦恼之外,似乎也无计可施。

《邶风・柏舟》中,失去丈夫宠爱的女子将自己比作在河水中漂泊无定的柏舟,“妇人不得于其夫,故以柏舟自比”(朱熹《诗集传》)。主人公是一位性格刚烈的女子,“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不可选也”,她不能忍受丈夫的冷落,于是做出种种努力,试图改变这种可悲的处境。诗歌的第一章以柏舟在河中随着水流漂浮不定起兴,表现出了主人公心中那种无可寄托的失落感与无依感。这种失落感使得她夜不能寐,焦虑不安,她试图以酒和出游来缓解愁烦,然而各种努力终于以失败告终。她又试图向自己的兄弟寻求帮助来捍卫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支持,反而遭到毫不留情的训斥,“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逢彼之怒”。“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首诗中,水象征着主人公的处境:丈夫“愠于群小”,对她越来越恶劣,而娘家的兄弟也不能依靠;但是她对这样的处境完全是无可奈何的,在那样一个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里,一个想要维护自己婚姻地位的女子,是多么的势单力孤,就如那茫茫河水中的小小柏舟,要飘往何方根本由不得自己,只能随波逐流,且随时都会有覆没的危险。《邶风・谷风》中的女子因丈夫喜新厌旧而陷入痛苦,她把自己与丈夫的新欢比作“泾以渭浊,其”,程俊英先生分析道:“泾水浊,渭水清……泾水和渭水比较,就显得更浊,但泾水的下基是清而见底的。喻自己和新人比较,虽显得憔悴,但自己的品德是洁白无瑕的。”[4](P94)她以“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来比喻自己对家务的驾轻就熟,表示自己虽然年长色衰,但在家庭中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从而彰显丈夫宠幸美貌的新人而遗弃自己是错误的选择。

三、水之扬――相爱相悦的欢欣

《周礼・地官・媒记》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无故而不用令,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而会之。”[5](P733)也就是说每年的仲春男男女女可以不拘礼法,不避禁忌,自由地选择婚恋对象进行交往;甚至连被后世的封建卫道士视为洪水猛兽的私奔行为都不会受到禁止。“会男女”的地点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诗经》里描绘这一盛会中男女相会的故事却大多发生在水边。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

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太平御览》引《韩诗外传》曰:“‘溱与洧’,说人也。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于两水上招魂续魄,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也。”[6](卷886)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描写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岸旁游春的诗……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次机会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7](P165)

“《诗经》上述描写青年男女聚会恋爱的故事多与水滨相关,其因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当是与先民的尚子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临水祓禊的习俗有关。”[8]流水脉脉,承载着无数男男女女对爱情、对幸福、对生命的热望与祈愿,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爱情。(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章海凤.试论古典诗词中水意象的原型内涵――兼谈水与时间对应的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 李晓明.流水汤汤,情意绵绵――论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J].文化研究,2010,(4).

[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5] 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李.太平御览(文渊阁《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EB/O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诗经蒹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诗;植物;巫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19-01

《诗经》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最早的植物图谱。《诗经》305篇,其中记录植物达140多种,内含草类85种,木类58种,比如《周南・关雎》、《周南・卷耳》、《周南・葛覃》、《周南・桃夭》、《周南・]q》中的荇采、苍耳、葛蔓、桃花、]q,《召南・采蘩》中的白蒿,《卫风・氓》中的桑树,《卫风・木瓜》中的木瓜,《王风・丘中有麻》中的大麻,《小雅・采薇》中的薇菜等等,这些植物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显然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兴”是《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朱熹《诗集传》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用一物引起他物,从而触动诗人的感情。而对兴的用法解读一直以来莫衷一是,有的学者认为兴仅仅作为发端,与下文所咏内容仅有艺术形式或情调上的联系,与意义无关。也有的认为兴与下文有意义上的联系,暗含了一定的寄托关系,能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从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说这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不分对错,难以区分,我们在这里试图绕过艺术特征的角度,从原始先民的意识形态来分析《诗经》中的植物兴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巫术的产生与应用

上古先民处于混沌和懵懂的状态之中,生产力水平和科学知识的极度落后和贫乏,使其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极少的了解。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是神秘的,充满了魔力,甚至是恐惧。当面对大自然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或者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先民就幻想出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巫术也便随之出现,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的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和感性材料,还不能将自身与自然界截然分开,在感知自然时,认为人和物之间都是有灵性和感应的,因此他们经常借助于人们所熟悉的某种具体的形象表达特定的情感体验,进行巫术活动,很多物象便被赋予了巫咒的意义。《诗经》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巫术的影响。

二、植物性巫术在情诗中的具体表现

《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挫折,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诗中提到的众多植物意象便是发咒者意志和欲望的自我中心性投射,其中的大部分是表现追求爱情和思恋怀人的。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思恋不已,却又追求不到。诗中三次提到荇菜,难免显得繁冗,而从巫术角度来看,通过荇菜的强化作用建立起信心,形成心理上的暗示,并深信通过自己的诚心祷祝就会达成心愿,更显得合理。

再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P。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矣,我马矣。我仆j矣,云何吁矣!”女主人公反复采摘卷耳却始终不能装满一小筐,可见女主人公根本无意采集卷耳。后面又提到“金”、“兕觥”、“马”、“仆”等器物,不可能是一个远离丈夫独自生活的女性所能有的,如果把这些作为祷祝的礼仪用品来看待更为合适。因此女子借采摘卷耳是为了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认为这些承载了巫咒的植物,有助于自己愿望的实现。

还有《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木瓜”、“木桃”、“木李”在上古都被看作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投赠之物,而是被施用了巫术借以表达“永以为好也”的美好愿望,希望可以使恋情长久不变。我们且不管咒术是否真的能实现,最起码已对发咒人来说有相当的心理效应。

《诗经》中这样的诗还很多,比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兮”、“野有蔓草,零露”,《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彼采萧兮”、“ 彼采萧兮”,《召南・坑忻贰罚骸坑忻罚其实七兮”、“坑忻罚其实三兮”、“坑忻罚顷筐I之”,诗中所涉及到的植物被多次提到,显然是借助巫术的力量帮助其增强信念,实现愿望的的一种方式。

诗经中还有一部分巫咒是用来表达不满和反抗的。比如《王风・中谷有》:“中谷有,缕淝矣。有女仳离,其叹矣。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中谷有,缕湫抟印S信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中谷有,缕涫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即益母草,诗中多次用干枯衰败的益母草的形象表现女子的悲惨遭遇,写女子被丈夫抛弃,恨自己命运不济,遇人不淑,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予以控诉。在现实障碍和困难无法克服的情况下咒语便成了超现实的极端形式,表现更为激愤的感情。

三、植物的内在意蕴

可见,植物在诗中的出现是相当频繁的,并且都承载着某种巫咒意义,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植物可以承担起这样的职能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同。

众所周知,原始先民主要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虽然到商周时期,已经过渡到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采集劳动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物质生产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风。正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会不可避免的经常提到最为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与采集有关的各种植物意象。另外此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社会分工,男子从事农耕,女子从事采集,在农业生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女子处于一种辅助和补充的状态,更多时候植物成了女性符号的隐喻象征,因此在诗歌创作,尤其是在表现男女恋情的作品中植物的频繁出现就很正常了。

第二,与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

上文提到了《周南・关雎》中的荇菜,从其植物特性来看,荇菜属于浅水性植物,叶片小巧别致,花朵呈鲜黄色,花多且多花期长,经常用作点缀水景的佳品。而且根茎可以食用,可做蔬菜来煮汤,柔软滑嫩,在上古是美食。可见荇菜不仅是一种外观非常美丽的植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这种特点正好暗合了“淑女”外貌美丽,品行贤淑的标准,所以在诗歌中用来表现女子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借用巫术追求心上人的作用也就很明显了。

再比如《王风・中谷有》中的益母草,是一种中草药,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有活血祛瘀,名目益神的功效,还可用来医治女性疾病,养生育子,与女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连。诗中多次提到益母草的枯萎,隐喻了生命力的消退和营养的损耗,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憔悴的女性形象,用于表示被夫抛弃的悲伤女子是非常合适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4.

[2]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陈子展.《诗经》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孙作云.《诗经》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诗经蒹葭范文第8篇

风轻轻吹,有叶子应声而落

一叶知秋,季节的冷暖如世事跌宕

人生此起彼伏,褪得繁荣,方得慈悲

慈悲,即是人心温柔,善待诸事万物的来来去去

一叶知秋

相传梧桐是灵树,能知时知令。清《花镜》言:“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立秋地,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宋代立秋日,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即高声奏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

唐宋时立秋之日民间百姓皆戴楸叶,以应时序,还有将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花的风俗。可见报秋的不只是梧桐叶。现时里我还看见马褂木树叶落了几件“黄马褂”,柿树上也现出两片红叶,而林间最早群叶明黄的一棵杨树,万绿丛中像是先知先觉的圣贤,它们也都在知秋报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立秋:“七月节,立,建始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自此开始,万物内敛而涵养,大千草木收敛起茂盛恣肆张扬的叶绿,开始消减绿意直至叶黄叶落。

生长在大地上,每一样草木的叶子都真切地身体力行着时令的节律、节气的脉动和时光的行板,都在对光阴一一做着表明。每一样草木之叶都是秋的知音知己知心,每一片叶子的成长都是时光的印证、节气的印证。

一棵树的树叶即可表征春夏秋冬四季的行程呐。至此时,最先萌生的叶子为苍绿,叶绿沿着生长的次序是苍绿、墨绿、翠绿、嫩绿。就是每一片叶子也有季节的变化,这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潜移默化逐渐生长的日日新,由新绿到老绿、由淡绿到浓绿,再渐次枯黄和凋落,如若让一片叶子写下自己的二十四节气,那一定是知根知底的熨帖、亲切和精彩。

草木春秋,每一天的叶子都不一样,阳光要热烈到足够、雨水要滋润到足够,才得秋之丰收;足够生长了春夏阳光雨水的叶子,对秋天的懂得才会足够。时至立秋,叶子是切身明了、真实经历、如实感应和体验的,即使它微不足道,它依然在世界的春秋里生长着自己的春秋,又怎能不知不懂秋之来临?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作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我觉得这也是叶子的懂得。凉风来了,叶子应声落;白露生成,附着于叶子上;寒蝉鸣叫,是要在叶子间。原来一叶知秋,也是指这份相知。这样与秋相知,与秋之风物相知,与时光与世界相知,天地即显得多情有信。

一叶有灵,最懂得日月的变换、时令的真情。它懂得时令的真情就尽情成长,懂得日月的变换就珍重光阴,懂得自然的慈悲就自行修行。由青春到苍黄,由繁荣到凋零,这不是衰败,而是长大是熟成,是自修自满的一程,是对自己对季节对光阴对大自然的成全是前行,根本而言,依然是长生长新的不息生生。

一叶知秋,不只在立秋,那是个日臻的过程,立秋时就是个及早提醒。一叶知秋,也不带悲意,而是知音的体己可心,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对春夏的成全、对秋冬的圆满,是季节有情、一叶证之。叶之知秋,自然而然,其实无可诠释,我们惟有学习和认知。

秋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到来的,叶子是随着时光的脚步一步步遇见秋的,芥一样的生命,也是知秋的吧,像这样通过感知季节冷暖、树叶绿黄和草木枯荣,通过先人的智慧和对二十四节气的感受,来认识秋、感知秋、体会秋,也充实着丰盈着自己生命与内心的秋,只是我的果实不是谷子玉米芝麻大豆,那生长着坚实而来的善良仁义,就是我美好的秋收。

暑气退却,天空还以明澈,白云舒展

以处暑为界,草木们静候着历经三季的结局

一定会有个结果的,无论形式

纵使万物皆空,唯因果往复不止

从开始到最后,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何以自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处暑:“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古书《群芳谱》亦言:“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处暑是反映气温由高到低变化的一个节气,表示炎热的酷暑即将过去,凉爽的金秋正式来临。果然,处暑时节,济南立秋十二天的高温预警解除,金风初送爽,终于可说一声天凉好个秋。

处暑时节,寻思着处暑之“处”,觉得挺有意味:处暑处暑,何以自处?《说文解字》言:“处,止也。”“处暑”就是“出暑”“去暑”“末暑”之意。此“处”,是消减和退却、是终止和潜藏,也是存在是前行、是新的开始。

无论是暑气的结束,还是秋意的来临,都是一种自处,酷暑以躲藏和结束而自处,金秋以开始和丰饶而自处,季节以四季轮回而自处;春与夏、夏与秋、冷与暖、阴与阳、荣与枯、节气与节气、时光与时令,各各自处又相生相得。二十四节气就是时光之环中的一个个节点,特立标识着季节时令,让人更真切地与大自然如实认知、适时顺应、和谐相处。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即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万物开始萧瑟凋零;黍、稷、稻、粱等农作物开始成熟。如此,老鹰以猎鸟、天地以冷肃、庄稼以成熟的方式自处,也这样与秋相处。

“立秋处暑天气凉”、“立秋三场雨,扇子高挂起”、“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高粱白露谷”、“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流传来的这些谚语至今依然实用,都在直接陈述着雨水、庄稼、草木、凉热、冷暖、天气在处暑里的自处和相处。

处暑秋意渐现,暑热浊蒙的天空开始变得湛蓝悠远,云彩也由灰污变疏白、由浓重变轻盈,而变为民间“七月八月看巧云,蓝天白云爽人心”的巧云白云,有些秋高气爽的意思了,秋空秋云如此自处和相处。

“立秋十八天,寸草结籽忙。”说的就是处暑的草籽渐趋成熟,众庄稼众作物众瓜果众草木也都在积极走向成熟和丰登,“金七月银八月”就是它们的自处。这时天地有了清气,秋虫受感应而由立秋的单调幼稚叫声转为现在的繁声如水,那咭咭哝哝嚯嚯嗻嗻的清鸣就是它们的自处。

处暑时节沿袭下来的一些民俗,像“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像“中元节”的庆赞和祭祖活动、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祭祀和“放河灯”活动,像出游迎秋活动以及处暑吃鸭子吃鱼宴吃盖浇饭的食俗等,既是人在处暑的自处,也是人与节气与秋天隆重的亲密相处,身为自然之子的我们,以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对人生的自重而自处。

一年一度一处暑,一年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度。世间有大义,千百年过去,仍无改人与自然这份诚实守信、相和相应的至亲相处。真诚的懂得和认知,忠诚的遵循和顺应,即是对天地对自然对自生深情而庄矜的相信相处。“处”字本义还有自持与自我安置之意,在相处自处中,众生善于自持、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尔雅》称七月为“相月”,这个“相”是天地与万物的互爱互助、相连相通和相护相生,众生相处,万物熟成,天行健地势坤,厚德载物。万物都在自己的路上,皆有信有时,当立则立,宜处自处,生命这般自足自重,众生方有尊严从容,才有山河安然、岁月可敬。

白露一到,草木们醒来便会露水沾颜

最衬得起白露的楚楚动人,是蔓草萋萋

最当得起美好喜悦的相遇,是适我愿兮

“明月白露,光阴往来”

叶尖有光影似光阴,有时明,有时暗

白露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里这样的句子优美得太过深入吾心,以至于一提起白露节气,我就想起《诗经》念其白露为霜,觉得那诗经那白露那意境美得相得益彰,就自以为是地将诗经亦作了白露节气名号的缘起。

露水并不是仅从仅在白露时节生,只是此时的露水更为晶莹清艳丰沛,是美名特封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清亮的白露为天地更添一味清秋意蕴。

白露,天生带着一味不食人间烟火的楚楚动人的美。露仅以白冠名,即美得不可方物,平添一段风流。一直以为白露在《诗经》里最美,也一直觉得《诗经》里写及的露水均当在白露节气为好,一己私心里便自以为美地默念一声白露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一番重章叠唱将渴慕的眼神、婉约的伊人、清宁的秋水与苍青蒹葭上的白露阳光相和,清婉多情而无颓然哀伤,遂成白露风景的千古绝唱。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湛湛露斯,在彼丰草。”“湛湛露斯,在彼杞棘。”《诗经·小雅·湛露》里的这份歌唱,加深着露水的清湛印象。这也是对白露的乐歌,湛湛白露与“显允”的君子互见其义,露水湛湛寓情之殷殷德之昭昭,一样可歌。

《诗经·小雅·蓼萧》里“蓼彼萧斯,零露湑兮”“蓼彼萧斯,零露瀼瀼”“蓼彼萧斯,零露泥泥”“蓼彼萧斯,零露浓浓”的递进起兴,那抒写有致、章章推展而祝颂的,也是白露之美,是对大自然的溢美。

《诗经》里将露水写得最为清嘉可人的莫过于《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且不论两情相悦,整篇更像是对草露美人的赞扬。字字珠玉,亦像是草露自己的清歌。那零露漙兮和瀼瀼,那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都如人所愿使人喜悦。这是最美好的遇见,惟诗经堪作源头。

那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嘿本寓所的湖边草地上,曾看着朝露待日晞的美景,忆起白露节气家乡的草尖露珠,更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曾在秋夜草丛冷露的清凉里与远方亲人私语,《诗经·邶风·式微》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是来应景的诗意。异国他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怀想的是祖国故园的清露明月,也算不枉一份冰心思想。

曾想着、是诗经将白露美化了还是那青青蒹葭那蓼彼萧斯那美妙蔓草那在彼丰草那为霜白露那瀼瀼泥泥浓浓湑兮漙兮的零露比兴了诗经之美?还是先民那本真的自然美好情怀赋予诗经以诗魂、赋予草露节气以美神?我相信兼而有之。

诗经的本意,白露的本色,节气的底色,心灵的原色,精神的质地,都在世间的纯真、清好、干净、纯粹中融会提升。白露之美诗经之美自然之美,就这么世代流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诗意了人间多少荒烟蔓草岁月的心灵旅程。

白露,我喜欢通过《诗经》找到你;《诗经》,我爱着白露就是爱着你;节气,我读着《诗经》照着白露而温柔庄矜地触摸你印证你诠释你依恋你。如果生命必得历练长夜漫漫,那么,当朝阳升起,我甘愿汲取星光、怀抱露水,对诗经解语,为节气祝颂,向阳光涅槃,向光明朝圣。

秋分,站在秋季的中央,正正好

秋月此时最明,秋水此时最妙

秋阳秋风和煦正好,秋叶秋花丰实清高

更有秋收秋耕秋种的忙碌和期许

劳作与丰收,是民生最美满殷实的皈依

秋以为期

秋分时节,秉持一份清秋清气,再读及《诗经·氓》,格外喜欢那单纯的四个字:秋以为期。在我,此时秋的一切都可期盼,都是人之期待、秋之期许的如期实现。

最喜欢秋分之秋,又淳朴又娇娆,又丰实又清高,又沉静又光荣。在之前的那些节气,就对秋分怀持期待,那也是切实笃定的等待,还有比春夏秋冬自然轮回更顺其自然的自然吗?而秋分亦如愿地真正到来,那颗忠贞的心,端的风情款款、温润如玉。

古籍《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寒暑平的秋分,无春的幼稚夏的炎热,也无暮秋的凋零严冬的冷酷,正是人说的“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美好宜人的时节”,果然如期如意。

秋月是此时的明。《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的就是秋分祭月的古风。最初的祭月节定在秋分日,后为取圆月之美而调至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月了,让人膜拜至今,中秋佳节亦成年年团圆天伦之乐的期许。

秋水是此时的妙。但见古诗意中的秋水即可明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妩,都属氤氲。”再没有什么水堪比秋水那明净清澈优雅的好。

秋阳秋空秋云是此时的灵。“其容清明,天高日晶”。阳光不徐不厉,和煦正好;晴空一碧如洗,湛蓝纯粹;秋云随意舒卷,轻灵曼妙。而秋风是此时的清,秋声是此时的安,清清安安都是人间美好的心愿。

秋叶秋花是我大爱的此时的美。春萌夏荣的叶子黄黄红红,性情升华,铅华洗尽,如期自新。恰桂花为清秋添香,秋菊为秋花代言,吾偏爱那漫山遍野清秀洗练的野,那是海子诗里“野兽的琴”“安详燃烧的灯”“和平与情歌的村庄”“大地彩色的屋顶”,美不胜收。

当然,最美最好的还是这时节秋天的田野。“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秋分棉花白茫茫。”“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齐鲁大地上,且不说苹果梨子石榴红枣的累累硕果,且不说茄子丝瓜辣椒萝卜等菜蔬的当令熟成,那些谷子稻子大豆高粱芝麻花生棉花都在等着丰收呐,一年里最重要的两茬庄稼玉米和小麦于此交接,收好玉米、清空土地、施肥灌溉后就该种小麦了,开始进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节,遍地充溢着丰收的喜悦,那是最为动人的人间烟火,是民生最美满殷实的皈依。

多喜欢,这秋花秋果秋草秋风秋月秋阳秋天秋地,这一年一度的期会、这长在长新的季节,约定着、结盟着、生长着多少有约无约的忠实情义。世事虽无常,人心多变故,但、总有些法则无可改移,总有些感情无从辜负,总有些美好无所离弃,世界自有着万变不离其宗的唯心主义,那些生生不息的恪守与前进才是真正的意义。一如当下好个秋,尽可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