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狼蒲松龄

狼蒲松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狼蒲松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狼蒲松龄范文第1篇

在词语中有敌人、对手的意思。

盖以诱敌,出自蒲松龄的《狼三则》,选自《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卷六中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来源:文章屋网 )

狼蒲松龄范文第2篇

2、出自:蒲松龄[清朝]《狼三则》第二则。

3、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蒲松龄范文第3篇

一回到家,我就钻进了爸爸的书房,从书橱底下翻出了一本早已发黄的《白话聊斋》,挑灯夜读。

原来蒲老先生写了三则狼故事,非常精彩。其中第一则写的是屠户为狼所迫,把肉吊在树上,狼为食肉而被钩住吊死的故事;第二则是课文,写旷野中屠户与狼斗智斗勇,以刀劈狼首,击毙两狼的故事;第三则写屠户被狼困在一个席棚内,狼将爪子伸进去,结果被屠户割破皮肉,吹气胀死的故事。

爸妈卧室里的灯熄了,书房里台灯忽明忽暗。书桌上有一叠纸、一支笔、一本《白话聊斋》。书桌前坐着一个目不转睛、冥思苦想的女孩。闹钟滴滴答答仿佛远古飘来的乐音。

台灯忽地闪了一下,整个房间灯火通明。抬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色古香的线装书。正面墙壁悬挂一幅巨大匾额,上书隶体“聊斋”二字,旁边有一手书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书案上摆着笔、墨、纸、砚和线装《聊斋志异》一部,外加浓茶一杯,甚是雅致。

我摸摸脑后,居然有一条乌黑的长辫。绕书房踱了一会儿,居然还身穿长袍马褂,得意非凡。伏案而坐,恍惚知道自己是前清一位秀才,仕途失意,然学富五车,素好谈鬼说狐,名噪一时。

摊开线装书,翻到《狼三则》,灯光忽暗。偶闻几声异样的嗥叫从远处传来,窗纸沙沙作响,有如风雨声。惊恐之余,忽闻“扑”的一声,好象有重物掉到地上。凝神注视,地上已趴着两只怪物,四只眼睛绿幽幽的,在昏暗的灯光下闪闪发光,令人毛骨悚然。

“先生,久违了!”一只怪物像狗,又瘦又长,喉咙象被什么卡住似的,声音沙哑难听,舌头吐出足有一尺多长。

“请问二位是——?”我故作镇静,但抑制不住内心的恐惧,向后倒退了一步。

“我们是您书中的狼,先生。”另一支怪物肚子拖着地面,圆滚滚的,出奇地胖,像猪,但声音洪亮,象打闷雷一样,震得整个书房都嗡嗡作响。

“可我并不认识两位啊!”我搜肠刮肚老半天,也想不起什么来。

“您真健忘,尊敬的蒲先生,那不是您的大作?”瘦狼用前爪探了探书案,然后彬彬有礼地说,口水顺着长舌直往下流,“原来文豪的笔都是刀做的,甚是厉害,怪不得有位叫郭沫若的老先生称赞你‘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您真偏心,蒲先生,”胖狼大声说,嘴张着象一个黑洞,“《狼三则》可把我们兄弟四个害残了。您笔下的屠户个个凶狠异常,令我们狼族尸横遍野,您于心何忍?就说我们老大,”它指了指瘦狼接着说,“老大因为贪吃屠户担子里的剩肉,被铁钩活活吊死在树上;老二老三因为饿极而与屠户在麦场相斗,结果老二成了无头之鬼,老三失去了一双后腿,呜呼哀哉;我呢?因贪图肉味填饱肚子,将爪子伸进草棚,竟被狡猾的屠户割破皮肉吹成现在这副鬼样子。为何屠户总是胜利者?难道我们狼族注定要断子绝孙吗?”胖狼不禁声泪俱下。

瘦狼干咳了几声,也慢条斯理地说:“人类对狼族素有偏见,有一大堆成语如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等都是对我们狼族极大的污蔑。人类编故事总说我们狼族凶残、狡诈、贪婪,必欲除之而后快。其实人类远胜于我们,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世间万类,无不成为你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就说您蒲先生吧,在《狼三则》里,不也是让屠户将我和老四的皮拿到市上卖而发小财么?”

二狼振振有辞,颇有道理,我无话可说。忽而想起自己好象写过那么一本书,编过那么几则狼故事,而且颇有名气。名家名作,岂容畜类亵渎,于是不免辩解几句:

“此乃小说家言,纯属虚构,信之则有,不信则无,不必当真。至于人类与狼类之争,古已有之,本人研究颇浅,知之甚少。《狼三则》者,不过蒲某游戏笔墨,妙手偶得之耳,并无亵渎冒犯狼类之事。”

言毕,我捋起长袖,呷了一口浓茶,清香四溢,顿觉神清气爽。我蒲松龄何等人物,岂惧狼哉?

“请蒲先生修改故事如何?”胖狼高声说。

“名家名篇,传诵数百年,早已家喻户晓,岂可改之?汝等欲置蒲某于何地哉?”我想畜类此等要求,真是无理之极。

“老二老三何在?”胖狼咆哮一声,有如晴天霹雳,书房门窗都被震得哗啦啦直响。一阵风雨声后,就听见扑的一声,又有两只怪物落在我对面的地上,一只无头,身上鲜血淋漓;一只无后腿,浑身布满血迹,很是恐怖。我想这大概就是无头狼和缺腿狼吧。

两狼异口同声冲我喊道:“先生还我命来!”无头狼的声音好象是从肚子里发出来的,两条利爪滴着血;缺腿狼眼露凶光,龇牙咧嘴,好象随时要向我扑过来。

我勃然大怒,将饱蘸墨汁的狼毫笔对准四狼猛力一挥,顿觉眼前一黑,耳闻狼号声不绝。于是振臂高呼:“屠户安在?”只见眼前白光一闪,睁眼望去,桌上搁着一盏台灯、一挂闹钟、一支笔、一叠纸、一本《白话聊斋》,桌旁站着一位瞪大眼睛的女人,不禁哑然失笑。

“乖女儿,怎么扒在桌上睡着了?要受凉的,快到床上去!”

妈妈走后,迷迷糊糊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屠户,挑着肉担,在旷野健步如飞,哼着狼歌。歌云: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凄厉的北风刮过

漫漫的黄沙掠过——

不为别的

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不知过了多久,旷野景物变幻着,麦场、积薪、大树、茅草棚轻松走过。正洋洋得意时,忽闻身后有脚步声,回头看去,见四狼正紧追不舍。心慌意乱,不曾带刀,惟有钢笔一只,于是卸下肉担,正色对狼说:“我有蒲先生大笔在此,安敢紧追不舍?”

四狼笑道:“蒲先生所用者,毛笔耳,此等小笔,我何惧哉?吾等报仇雪耻,机会难得。”于是张牙舞爪,一齐向我猛扑过来。

情急之下,我对天高呼:“蒲先生何在?”只听见半空中一声大吼:“蒲松龄在此,畜生休走!”紧接着“啪”的一声,从空中飞出一支毛笔,将四狼打倒在地,然后跳出一位儒装老者,拾起毛笔,拎着四狼的尾巴,扬长而去。

狼蒲松龄范文第4篇

1、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解读为爬到没有鱼的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2、【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3、示例: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4、成语出处:“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狼蒲松龄范文第5篇

简评: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者的这篇佳作很好的诠释了这句名言。人们眼中的狼在剥除了其凶残邪恶外衣后,留给我们的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谜呢?作者的思考将我们的思绪拉向远方……除此,文末对狼的细节描写十份精彩,一头仰天长啸的狼王在月下的低吟使文章更增一丝神秘色彩。

迷 狼

——读《狼图腾》

我相信,我们都是听着《小红帽》、《狼来了》以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长大的,课文里也有蒲松龄的《狼》,我们所知道的狼都是邪恶的凶残的,有些又是愚笨的,反正形象不佳。人们对它又恨又怕,“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就是人们对狼恐惧心理的外化。但,读了《狼图腾》,我才真正从另一面了解了狼,开始思考狼身上的谜团。

本书主要写北京知青插队内蒙额仑草原,发觉在那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境外,而是来自一种有狗的警觉、豹的速度、狮子的凶猛的动物——狼。但它们也是人们最大的朋友。书中的主人公陈阵在毕利格老人的介绍下迷上了狼,不惜触犯部落的禁忌,偷养了一只小狼,体验了狼的无奈、恐惧、凶残,以及不为人知的温驯的一面。

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也对狼着了迷,不禁思考起了谜一样的狼性的问题。

在欧洲,成吉思汗的知名度与在中国一样,是人人皆知的。这个能统一中国,远征欧洲至多瑙河的民族是由狼煅炼而成的,他们从狼身上学到的狼性,是我们汉人所惧怕而唾弃的吗?

狼像人一样,没有一只是一样的,但狼身上不变的,是他们永远竖起的毛发,和在夜里一声声回荡天地的嚎叫,凄厉得惊天地泣鬼神,不知是在向异类示威,还是在向苍天倾诉,这个迷底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揭示。更重要的是,狼到底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要向它学习什么?

狼蒲松龄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趣味;品读

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听学生问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老鼠拉龟,无从下手,苦寻不得法,因而对文言文有种望而生畏之感。其实,细心品读,用心感悟,文言文还是趣味无穷的。这关键是如何把文中之“趣”深层次挖掘,让人在笑意中去感悟文章的真谛。

一、趣在寓意

老舍对蒲松龄文章有过这样的赞誉:“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说的就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这是一本极具寓言化的志怪小说,文章在嬉笑怒骂中顺手拈来,人、神、鬼、狐俱可为主角,故事中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七年级课文《狼》这篇文言文,就出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叠,引人入胜。一个屠户夜归遇狼,势孤力单,自然恐惧万分,唯有向狼示弱,望以骨头止狼,但贪婪的狼又岂肯止步?活脱脱地把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表露无遗,但狼无论多么狡诈最终的结局不禁令人哑然失笑,“禽兽的变诈手段几何哉?止增笑耳!”文章戛然而止,令人品尝其辛辣之味时又有点忍俊不禁。

文章并不单是写狼,其寓意是指生活中像狼一样的恶人或恶势力,这些恶人恶势力也曾霸道,他们抓住了人性的一些弱点,肆意践踏善良,为祸人间。

二、趣在读音

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这大概是他个性和志趣的写照吧!以下就是赵元任为了“好玩”而作的《季姬击鸡记》一文: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其意思是: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全文共76字(连标题81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ji。这篇短文如果说看,大家基本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别人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因为文章只用一个声母和韵母,用不同语调来叙述一件事,由此看来,我国的文言文真伟大而新奇!竟然有只能看,不能读的文章。除了中国的文言文,恐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如此趣挚、好玩,简直趣味横生,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三、趣在对偶

唐代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正验了香港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唐伯虎和师爷之间的“对对子”,师爷被气到倒地喷血的一幕。戏中语言虽然有点粗俗,但不得不令人捧腹大笑,这就是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对偶修辞的魅力。对偶是我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一种修辞,它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如下面一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这一对联,取其谐音:“童子”和“桐子”,“落”与“乐”;“丫头”和“鸭头”,“咸”与“嫌”。相对成联,言简意赅,把“童子打下桐子的欢乐,及丫头嫌弃鸭头太咸”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称得上是“绝对”,细细品味,当中的幽默会令你会心一笑,意犹未尽。

对偶句的作用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练集中。还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文言文中的有趣的对偶也随处可见。

如,《岳阳楼记》一文,写到的洞庭湖水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有汹涌澎湃的冲动,也有心平气和的安宁。如其中有一联“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借“金”喻“月光”;借“璧”喻水中的“月影”,用简短的八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描绘了月下洞庭湖水宁静之态。水面泛着金光,水中月影相随,水与月就这样静静地相依相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情此景,妙不可言。

四、趣在简练

我国古代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除了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还有就是使用白描的手法,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大千世界。鲁迅先生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不少的名家注重了语言的锤炼,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简练的风格。

如,八年级语文课本《湖心亭看雪》一文,第二段重点写湖中雪景。“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鸟声俱绝。”正是在这样的天气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第一句从总体形象入手,叠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中的这个“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第二句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文笔简练的典范。

综合来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趣味十足,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练含蓄令人惊叹!掩卷遐思,怎么一个“妙”字了得!

狼蒲松龄范文第7篇

关键词:导入;存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70

一、课堂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

导入是一堂课的引子、序幕。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作用不容忽视。好的导入方式会让人眼前一亮,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尺度,则会有画蛇添足的嫌疑。在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过于冗长,目标不明

有些教师想通过导入环节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或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但因把握不好“度”,侃侃而谈一发不可收拾,教师费尽口舌,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浑然不知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

教师首先要明确,导入虽是课堂的重要一环,但并不是整堂课的重头戏。课堂导入最好控制在3分钟左右,内容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切入课堂主题。

(二)过于花哨,不求实效

精致的、艺术性的导入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同时也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但是,追求导入的艺术性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否则,将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导入的艺术美感,在课堂上过多的播放音乐。有的教师干脆将语文课变成了演唱会、电影欣赏课或话剧表演课……课堂虽然热热闹闹、生机盎然,但一堂课下来,没有对教材文本的深入分析、挖掘,严重缺少了语文味。

(三)过于乏味,忽视作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为“导入只是公开课的必需品,而非实际语文教学的必备品”,使导入成为形式上的“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平常的教学中,因为工作繁忙、时间紧张等原因,一些语文课堂往往缺少精心设计,总是以陈旧单一的方式切入,比如“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某某课”等。这些不导、粗导等课堂导入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影响到整堂课的氛围和质量。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几种导入策略

好的课堂导入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顺利解读文本。也就是说,导入环节的设计不仅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还要顾及文本的类型和特点,力求新意和趣味,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设疑导入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思考。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会提高。例如,教学《邓稼先》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做一个假设,回到六十多年前的1950年,有着美国名校博士学位的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留在美国享受一流的待遇,做一流的科学家;二是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过艰苦的生活,甚至离开亲人、隐姓埋名,在某一领域里默默地奉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六十多年前的邓稼先,他又是如何选择的?他又用怎样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选择?”

又如,在讲《马说》一课时,我先问学生:“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学生有的认为先有千里马,有的认为先有伯乐,争论不休。针对这种情况,我说:“这可真是个难题,我们如何阐述理由才能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呢?这堂课我们来学习《马说》,看一下唐代的韩愈是怎么阐述这个问题的。”

(二)引用导入法

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成语、歇后语、对联、典故或广告语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狼》这篇课文时,我用对联引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剌贪剌虐入木三分’,这副对联描写的是哪位作家?(蒲松龄)对,我国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不仅写鬼写妖技高一筹,他笔下的狼也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蒲松龄笔下的《狼》(板书课题)。”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教师依据此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由已知向未知过渡,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美女蛇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故事的人就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长妈妈对鲁迅有着很大的影响,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去了解长妈妈,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板书课题)。”

(四)故事导入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利用这个特点,教师在课堂伊始先叙述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上《金色花》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母亲节的小故事。有一个九岁的孤儿,他想在母亲节这天把爱献给他的妈妈,却又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于是,他选择帮助别人,并请求受过他帮助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他想,通过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他的妈妈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的。这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文诗,看看文中的孩子是用什么方式关爱妈妈的。”

(五)多媒体导入法

利用多媒体优势,通过播放与该课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导入,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吸引力。如上《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金碧辉煌的大殿,壮观的画面,详尽的解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雄伟和壮丽。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这时,我趁机引入:“故宫曾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定会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故宫,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形式的导入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愿我们的语文教师用心设计、精心打造,使导入这一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精品课堂上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狼蒲松龄范文第8篇

一、辩论形象

在学习蒲松龄《狼》一文后,我们看到了机智勇敢的屠夫形象,狼不过是作为反衬人类智慧的对立面存在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狼解释为:哺乳动物,外形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昼伏夜出,冬天常聚集成群,性残暴,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有时也伤人。有关狼的成语有:狼狈为奸、狼狈不堪、鬼哭狼嚎、狼心狗肺……有关狼的谚语有: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狼死羊安……教师适时提出辩题“人类应该猎狼还是保护狼”。正方观点是:人类应该猎狼。理由:从古到今狼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贪婪、凶残的形象,并且在词典解释和流传下来的故事、成语、谚语中处处可以得到证明。反方认为:人类应该保护狼。反方针锋相对驳斥正方的观点。我们应该抛弃条条框框,不要先入为主,而要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狼。并且举例证明狼是最团结的动物;狼是有智慧的动物;狼是忠诚的动物;狼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双方唇枪舌箭,你来我往,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了。

二、辩论情节

作品情节是否合理,让学生进行辩论,可让道理越辩越明,认识也更深邃。对愚公移山是否合理,向来没有标准,众说纷纭。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男生找不利于移山的条件,女生找利于移山的条件。女生认为做事应像愚公一样,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必将属于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讲眼前利益,哪有“神七”发射的成功?哪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男生认为愚公办事有勇气,有毅力,但不考虑事实,不知变通,一味地蛮干。苦干加巧干才会成功。教师综合双方的意见,提出课文中愚公移山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精神,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考虑各方面的条件,然后决定怎么做。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辩论,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开拓了视野。

三、辩论情感

王夫之曾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情而自得”。作者借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读者却根据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情感来体验、感悟。例如唐代诗人崔颢的代表作《黄鹤楼》,对此诗歌的解读就各有不同,引起争议。有人认为此诗表现旅途乡愁,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就会驱动自身的人生和情感体验,或悲叹“空有大志,人生无成”,或悲叹“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进入诗中而难以自拔。也有人却认为自然万物均在变与不变之中,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触景伤情,乃人之常情。与其感叹山河不变人,不如珍惜时光,努力奋发,决不能在哀叹中虚度光阴。

四、辩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