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古诗

李白的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李白的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仙;古诗;联想;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7-01

唐朝诗人李白一生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人称为诗仙。语文教材中也大量选用了李白的诗作,以作为学生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苏教版三年级编选了李白的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在教学这首诗歌时,教师可围绕李白“诗仙”的雅号,以“仙”字入手,进行如下的教学。

一、了解诗人,奠定“仙”气

有怎样的作者,就会写出怎样的作品。因此,对一首古诗进行解读时,教师和学生需要对诗人有所了解,只有真正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更快地走进诗歌的内核深处。在教学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在揭示诗题之后,就迅速地为学生出示了李白的生平资料,对李白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对其诗作的风格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他奇特而豪放的诗作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回忆曾经背诵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回忆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初步的感知与理解,从而为即将展开的诗作风格的探寻与感知奠定基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诗歌的内容和大意进行讲解,而是紧扣诗人的资料与生平,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铺垫。

二、初读古诗,探寻“仙”气

既然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那么这首《望庐山瀑布》是否也镌刻着浓郁的诗仙色彩呢?教师在解读这首诗歌时发现作者不仅用自身的眼光和视角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融入了自身广阔、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将庐山瀑布的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将诗仙的豪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仙的风采呢?教师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初步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虽然对古诗的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但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体验。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在古诗中寻找李白留下的仙气。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探寻出以下诗句:生紫烟、挂、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河落九天……以“具有仙气”作为阅读、探寻的标准,学生的认知就不再是纯粹性的阅读,而是融入了自身的认知理解维度的对比辨析,是学生深入感知仙气的重要组成步骤。

三、拓展联想,丰富“仙”气

李白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称为“诗仙”,主要在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和充满灵动智慧的遣词造句艺术。因此,在W生初步感知古诗中洋溢的仙气之后,教师不能将教学止步于此,而要引领学生在不断想象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灵动语言背后所展现的奇妙境界。以教学“挂”字为例,教师适时追问:“这个字如此普通,为什么会有仙气呢?”很多学生纷纷指出:这个“挂”字将眼前的瀑布紧贴在山壁上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看似普通的一个字,却彰显出独到的语言文字功底,起到绝佳的表达效果。此时,教师则再度引导学生想象:“从这个挂字,你仿佛已经看到了什么?”学生在想象中逐步感受到瀑布向下流动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像挂在峭壁上一样,从侧面展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正是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学生才能紧扣这些彰显出浓郁仙气的语言,真正感受到庐山瀑布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与诗人进行对话,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维诵读,展现“仙”气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味,他们难以真正理解。教师切不可将学生理解不了的内容直接强行地进行灌输,而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通过最为适切妥帖的方法来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仙气可以探寻、可以阐发,但要想让其真正融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借助多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中感知与深入,从而更好地促进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这首诗所蕴含的仙气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这种仙气,并将这种仙气融入到生命意识深处。教师可以通过朗诵速度快慢的调整、语调高低的变化、韵律感的和谐等多重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如“生紫烟”的虚无缥缈,“挂前川”的熨帖着力,“三千尺”的极度夸张,“银河落九天”的丰富想象,都可以通过对朗诵速度快慢的调整、语调高低的变化表现出来。在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体验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诗歌朗诵的视频,为学生的朗诵提供模仿和借鉴,促进学生朗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不同的诗人会有着不同的风格,诗人的表达风格在诗作中都会留下鲜明的烙印。在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正是紧扣作者“诗仙”的特点,引领学生经历了奠定“仙”气、探寻“仙”气、丰富“仙”气、展现“仙”气的过程,启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气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2篇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i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3篇

活动过程:

1、全体立正,各小队检查人数。

2、出旗、敬礼,唱队歌。

3、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古诗,你还记得吗?

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

主持人:大家真棒!有的同学说的是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有的同学说的是自己课外积累的古诗。那么在这些古诗中,有许多相同的作者,如李白、白居易、杨万里……。你最喜欢哪位古代诗人呢?

大家自由畅谈(说出喜欢的理由)。

主持人:同学们,对于你们喜欢的古代诗人,他的一生你又了解多少呢?

学生a——我喜欢李白。他自称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来源:文秘站 )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最后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学生b——我也喜欢李白。尤其是李白所写的诗,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

学生c——我们所学过的李白的诗很好背,琅琅上口,特别容易记得。

主持人:你们说的真好。那么接下来就请喜欢李白的同学一起朗诵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这三首有名的古诗吧!

主持人:还有喜欢其他诗人的同学吗?

学生a——我喜欢杨万里……

学生b——我喜欢白居易……

学生c——我还喜欢……

主持人:从同学们所了解的这些诗人的平生事迹、趣闻所见,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还有大家那富有情感的朗诵,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诗情。现在我们就来做个小小的测验吧!

你知道这些别称都是指的谁吗?

诗骨诗杰诗圣诗魔诗奴诗鬼诗神

请你和你的同桌一起讨论讨论吧!

主持人公布答案:

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圣--杜甫

诗魔--白居易

诗奴--贾岛

诗鬼--李贺

诗神--苏轼

主持人:大家真厉害,猜对了那么多!我相信,只要大家保持这份对古诗的热爱,我们班肯定会出现更多优秀的大诗人!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品词;想象;朗读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勾画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有的叙述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深厚友情;有的借景(物)抒情咏志、含蓄隽咏……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可它却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再加上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分别说:“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特别大的太阳”。“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的……”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6篇

一、巧妙激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当时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激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无不告诉我们诵读对于古诗理解的巨大价值。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多听多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情感,感受作品真谛,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将那些凝聚了人类最深层情感最具有优美艺术形式的作品,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十分讲求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学习这些作品,仅仅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大声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都可以表达出诗词的声调、韵律和意境。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汉语文字的典范,是学生学国语言文字最直接最基本的材料。在诵读中,学生直接进入诗境,从根本上接触祖国的光辉文化,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内在气韵,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三、融情于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因此古诗教学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地教学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教学中,我们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等等。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同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如学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抑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那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位较高的一种艺术,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7篇

摘要:语文教材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品味其中。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方法;教学尝试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相比较,又有其特殊性。古诗词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它产生的年代久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要有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以下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几点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了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同类融合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王勃以诗送友人,流淌的是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有高适的《别董大》是以话相送,倾诉的是让朋友充满信心踏上前途。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在教《渔歌子》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别具匠心地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自学《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特点,实现“教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比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渔歌子》的理解、感悟,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

三、品读诗句

古诗词“情趣”与“理趣”的兼容性,为我们打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

我们努力让孩子们能在趣味中品读古诗,乐于背诵古诗,力争让古诗文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尘不染、明净清幽的山间松林,配以淙淙有声的清泉、欢快活泼的少女,使原本清新宁静的山村又洋溢出和平安乐的气氛。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如此妙趣横生的绝美画面,这怎不令人心驰神往呢?灵气还是一种洋溢着东方智慧才情的理趣。我国的古诗词,不像欧式诗歌那样,具有一种充满睿智的纯粹哲理意味,具有一种深度的纯认知意义,具有一种缜密强悍的逻辑张力。它呈现的是与东方智慧的主观、直觉、神韵、灵性相比照的一番境界:客观、思辨、规律、逻辑。它习惯于采用较轻松的笔调,把智慧哲理举重若轻地附着在、融化在感情充沛的诗歌形象之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有情水也有意,物也陶陶人也融融,从而构建出一种至美至纯的世界。“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我”看山“不厌”,或许山看“我”也“不厌”吧!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庄子的哲学奥妙,实现了一种艺术化的“天人合一”。

四、推敲语言

改写古诗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好方法。改写形式很多,其目的各不相同。现略举一二:一是换一字,细推敲。如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换成另一个字;把“僧敲月下门”的“敲”换成另一个字;把“飞流直下三千尺”改成“飞流直下三百尺”等,让学生改一改,细推敲,议一议,好不好?二是添减字,相比较。如学了《赠汪伦》一诗,要求学生把每行诗去掉两个字,让学生讨论这样改行不行?改了以后跟原诗有什么不一样?结果改成了“李白将欲行,忽闻踏歌声。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通过一次次地改写比较,学生更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课堂学乐融融充满生机。

所谓“教无定法”,但只要教师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诗境,领略作者遇境吟诗的无穷魅力。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都能焕发出精神活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五、借助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李白的古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研究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有许多名篇佳作,这些古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陶冶其情操,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究竟怎样教学古诗呢?下面略谈我一孔之见:

一、教师要进行适度的讲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但适度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教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表达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可适度讲解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深受百姓爱戴。这是托物言志法,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然后再引导学生的品读方式来体会古诗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谈得声情并茂了。

二、了解古诗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的创作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己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三、抓重点词,品味语言美

在教学古诗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重锤炼字句的。教学时应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要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字里行间里回荡着诗人的乡愁情思,笔法洗练,锤炼字句精工巧细,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据《容斋随笔》记载: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动“过”,复圈去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在课堂上不妨让学生把“绿”字换成为“到、过、入、满、度、来、吹”等多个字的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精心筛选,讨论对比,让学生感觉到以上那些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这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品句,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四、适当进行古诗的拓展延伸

小学生单靠课本中学的古诗文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增加课外阅读。所以,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阅读面,扩大储存量。如在教学《春夜喜雨》时,当学生学完这首古诗,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我们学过的《绝句》也是杜甫所作。诗人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光的画卷。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绝句》《春夜喜雨》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杜甫其他古诗让学生诵读。这样,就自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使用直观形象的图景,使学生进入诗境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古诗词又言简意深,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书中现有的插图,制作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展示,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材料,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进行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时,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体会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靠本身的想象补充和贯通,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思诗词中的画面。

总之,优秀古诗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打破传统的、繁琐的讲解方式,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带领学生走进古诗,体验古诗的美感,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付汝义.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J].读与写杂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