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陈情表翻译

陈情表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陈情表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1篇

1、舅夺母志翻译: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

2、出处: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

3、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4、释义: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

(来源:文章屋网 )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2篇

一、诚心还愚拙吗?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对《陈情表》中 “矜悯愚诚”作如下注释:“怜悯我愚拙的诚心”(见课本47页注释第7)。配套的《教参》将此句翻译为:“体恤我愚拙之至的诚心”(见教参第76页)。应该说课本和教参对该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将“愚”解释为“愚拙”。笔者以为,此处的“愚”切不可理解为“愚拙”。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义项外,还有一个意思“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自称谦辞”。如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陈情表》中的“愚”,正是这种谦称的意思。故“矜悯愚诚”应直接译为:怜悯我的诚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难道诚心还有愚拙和聪慧之分?

二、是挡住阳光吗?

《教参》对《项脊轩志》第一段的“以当南日”的翻译是: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显然,这里将“当”理解成“挡住、抵挡”。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在这段中,文章明确交代项脊轩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于是,“余稍为修葺”以达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墙承接南来的阳光,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做法。由此可见,此墙的功能不是“挡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应将它理解成“对着、迎着”比较合适。笔者也是这么教的。在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此处的“当”,就是“迎着、对着”之意。因为此句在课本上并未注释,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三、书是借来的吗?

《教参》把《项脊轩志》第一段的“借书满架”翻译为:“借来的图书插满书架”,此句课本上亦没有注释,我把《教参》的这个解释抛给学生去讨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国古代图书馆(更确切地说是藏书阁)多为皇家所办,且不对公众开放,因此这些书不会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归有光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曾经做过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为证。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有可能也有实力藏有相当数量的书,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可以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因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四、敲打船桨离开的吗?

《渔父》一文“鼓而去”,课本和《教参》都将“鼓”注解为“敲打着船桨”。笔者以为,如此解释不尽合理。船桨是用来划的,若是敲打船桨,船又如何能离去?《说文解字》:“鼓,从,支像手击之也。”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字典》,“鼓”共有八个义项:①〈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之音。”②〈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如钟~不绝。”③〈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④〈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⑤〈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⑥〈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⑦〈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⑧〈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可以看出,鼓本义是名词,后引申为敲打,再引申为挥动、振动、挥舞。所以,“鼓”解释为“挥动船桨”比较合适。这既与文句“鼓而去,乃歌曰”相应,也更易于让读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隐者渔父形象。

近代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这三者中,“信”是前提和基础,所以他又提出“求其信,已大难矣。”照此标准,笔者以为上述几例注释及译文在“信”方面还不够到位。姑妄言之,以就教于方家。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3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成语“祸起萧墙”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荀子》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出自( )

A.《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

C.《谏逐客书》 D.《季氏将伐颛臾》

3.同属道家学派的是( )

A.孔子和孟子 B.荀子和韩非子 C.李斯和李密 D.老子和庄子

4.《论毅力》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康有为 C.梁启超 D.欧阳修

5.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气”的是( )

A.积极进取 B.忠臣直谏 C.退隐山林 D.处士横议

6.下列史作中属于国别体的是( )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段于鄢》 D.《马伶传》

7.宋代作家中作有《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是( )

A.李清照 B.欧阳修 C.辛弃疾 D.苏轼

8.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楚辞》 B.《诗经》 C.《古诗源》 D.《古诗十九首》

9.被誉为“曲状元”的元曲作家是( )

A.马致远 B.关汉卿 C.王实甫 D.白朴

10.“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11.下列作品集属于散文集的是( )

A.鲁迅《呐喊》 B.冰心《春水》

C.茅盾《话匣子》 D.老舍《茶馆》

12.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 )

A.论据 B.标题 C.论证方法 D.论点

13.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

A.郭沫若 B.冰心 C.鲁迅 D.巴金

14.《故乡的野菜》的作者是( )

A.周树人 B.茅盾 C.周作人 D.郁达夫

15.在我国现代诗歌,1921年出版了新诗集《女神》的诗人是()

A.闻一多 B. C.艾青 D.郭沫若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

17.有“亚圣”之称的___________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18.《秋水》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__________和北海若。

19.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主要批判了其祖父在照壁上写家训“_______”四个字。

20.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21.《种树郭橐驼传》是具有寓言性质的____________作品。

22.《报刘一丈书》鞭笞的三个反面人物是干谒者、_________和门者。

23.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__。”

24.唐代诗人中被称为“小李社”的是李商隐和_____________。

25.白居易的《_________》诗的副标题是“伤农夫之困也”。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是社稷之臣也。

是:

27.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

28.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9.强公室,杜私门。

杜:

30.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猥:

31.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蔼如:

32.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

33.亟请于武公。

亟:

34.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

35.恶气袭衣裙。

袭: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段于鄢》)

必自毙:

37.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冯谖客孟尝君》)

贫乏不能自存:

38.(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李将军列传》)

谨于文法:

39.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能!(《种树郭橐驼传》)

故不我若也:

40.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报刘一文书》)

袖金以私之: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国殇”的含义是什么?

42.《季氏将代颛臾》的议论方式有什么特点?

43.《陈情表》中李密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理由是什么?

44.《关山月》里“月夜”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5.怎么理解《再别康桥》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0~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46.这段文字表现了李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47.兵士为什么爱乐为李广所用?

(二)阅读《往事(之十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辑说得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48.大海有哪些优良品质?

49.“海化”的青年应怎么样理解?

(三)阅读《国殇》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50.本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1.“族蔽日兮敌若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2.本节体现战斗结果的是哪一句?

(四)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辞而助之攻也。

53.韩愈在这段文字里,怎样论述了张巡、许远的功劳?

54.文中韩愈所批判的“自比于逆乱”的是指什么人?

55.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七、作文(50分)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4篇

一、比喻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比喻修辞格运用得相当普遍。比喻是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例如李密《陈情表》中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该句也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明喻的翻译方法,一般只要把句子译成“……像……”或“…好像…”的格式就可以了。暗喻的翻译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译成判断句,成为“甲是乙”的格式;一是把它变成明喻,在本体和喻体中间用“好比是”相连,使之成为“甲好比是乙”的格式。例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该句是暗喻,可译为“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辞别什么呢”。

借喻的翻译方法就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或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比如贾宜的《过秦论》中的“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一句,其中的“金城千里”就要译为“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或“像钢铁一样坚固的城池连绵千里”。

二、借代句的翻译

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得也是相当普遍的。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这里的“布衣”是代指“平民”,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用这一特征来代指,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一句,就要把“口舌”译成“言辞”。这样的句子还有《荀子・劝学》中的“金就砺则利”一句,经过分析我们知道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所以在遇到含有借代修辞的句子时,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

三、互文句的翻译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它虽在形式上分开叙述,但在内容(意义)上要合起来理解。其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错、补充。我们在理解互文时,应将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

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一句,在翻译的时候不要错解为“(墓的)东西栽上了松树和柏树,左右种上了梧桐”,而要判断出该句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理解为“(墓的)东西左右都种植了松树、柏树、梧桐”。再有《阿房宫赋》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句,应该译为“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这类句子在翻译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的情形。

四、委婉句的翻译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委婉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辞令、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具体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其本意来。例如《赤壁之战》中的“曹操遣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一句,这一句属于外交辞令的委婉,曹操大军压境,企图一举灭吴,而表面上却说和吴一起打猎;其中“会猎”是用委婉的方式进行军事威胁,意思是“较量”,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应注意译出其本意来。实际上讳饰也是委婉的一种,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等,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等等,例如《触龙说赵太后》中“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在这里该句为了避凶险不吉,不说“死”,而说“填沟壑”,说法比较委婉,在翻译时可直接译为“死”。

因此,在翻译含有委婉修辞格式的句子时,要注意直截了当地译出其本意来。

五、并提句的翻译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文学素养

一、理想激发法

学生一直以来不喜爱甚至反感古文,因为古文年代久远,大家感觉陌生而且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差异很大。为此,在古文教学中先避开“言”即基础知识,从学习古文的“文”即思想内容或表现方法入手,强调古文对他们现在和将来工作生活有哪些借鉴意义,对他们的事业成功有哪些指导作用。例如:在高三高考总复习《烛之武退秦师》《六国论》《陈情表》等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发现,同样阐述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对方却勃然大怒。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学生回答:“有的人善于说,有的人不善于说。”笔者于是因势利导:“这善于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这几篇文章格外重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并由此归纳总结出容易让人接受的说理技巧。

1.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为他人着想的角度立意,时时处处为对方得失着想,这就会使对方有一种亲切感,容易消除其防备心理,使之心平气和地读下去或听下去,并心悦诚服地接受,如《烛之武退秦师》。

2.分析自身,给对方以启示。这种方法能缩小说者和听者、读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感情的沟通,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激的言辞,说理含蓄委婉,娓娓道来,容易让人接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3.借古讽今,旁敲侧击。这样巧妙回避了现实问题,评论古事,虽没有单刀直入地切中时弊,却在议论中处处与现实暗合,不言而喻。讽劝既含蓄委婉,又容易使人警醒,如《六国论》。

4.袒露胸襟,以情感人。这种方法就是真诚地向对方吐露自己的苦衷,以真情感染对方,得到对方的同情,从而达到请求的目的,如《陈情表》。学生不仅就这几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而且又联系生活实际和人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了注意事项,如说话要注意场合,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年龄、性格以及情绪等。总结归纳之后,他们又大胆实践,如规劝同学,向老师建议时,注意采用适当的技巧。在学习古人说话写文章的技巧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对古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情境激发法

设置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将抽象概括的内容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将枯燥的内容放在生活实际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习充满乐趣,从而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根据文章体裁、风格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授课形式。

三、知识传授法

近年来,古文语法知识在高考中虽然有弱化的趋势,但学生学好古文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古文语法知识考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词类,二是句型。词类主要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中要求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多义词以及词类活用;虚词需要掌握“者”“矣”“为”等十八个文言文虚词的使用。句型类别有: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

针对纷繁复杂的古文语法内容,笔者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归纳法。在讲授通假字、文言文多义词时,笔者要求每位同学用一个小卡片进行总结归纳。二是对比法。如古今词义的对比以及在讲解变式句中古今汉语语序的对比。三是典型例句法。把词类活用放到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句中,学生从中去领会和掌握。这里简单介绍三种方法,但是笔者必须要强调一个关键,不管运用怎样的方法,学生一定要能够准确无误地翻译理解字词句。

四、背诵兴趣激发法

1.要充分肯定背诵在古文学习中的积极意义。几年前,背诵一度被认为是扼杀生灵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认识被实践证明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国学大师或各领域的骄子哪一个不是满腹诗书、出口成章。况且古文背诵既是一个积累典型材料的过程,又是一个在学生心里播下民族文化种子的过程。单从这一角度来说,重视古文背诵意义巨大。

2.古文背诵需要讲究方法。死记硬背是背诵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机械记忆方法。在高中阶段,笔者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如下几个方法:一是化整为零法,二是避难就易法,三是添换字词法。

3.教师的及时表扬和激励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笔者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尝试,即在课余时间组织一个古文背诵兴趣小组,希望把古文背诵作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使学生积累更多经典文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古文语感。

五、表扬激励法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6篇

1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重在抓基础

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将文言知识点、修辞等高考考点拆解归类后进行集中复习,而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巩固基础知识。通过复习,学生会察觉文言文中很多常见的实虚词在教材中都曾出现过。如“薄(迫近)”出现在李密的《陈情表》,“雅(向来)” 出现在《张衡传》中,由于对课文较熟悉,学生复习时掌握这类词语更快,记忆效果更好。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中 “东西异路”的“路”字,就在必修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烽火扬州路”一句中出现过,词意为“宋元时行政区域名”,不可当一般道路讲。由此,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掌握基础知识才是学生解题的关键,要想让学生一轮复习的效果好,就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细化知识点,拓展知识面,让他们做到:考什么心中有数,问什么不犯迷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如何去应考!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 二轮复习,区分不同题型,掌握解题技巧

针对高考六种题型,我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力求让他们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要领,领悟题型差异。如一般论述类文章,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能力,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明确了不同题型的区别,学生在解题时才能及时转换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避免思维混乱,出现所答非所问的情况。

此外,在对各种题型的讲解中我会穿插一些解题技巧。如,小说阅读中的自然环境作用题,我给学生归纳了7条: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学生将这些常见题目的解题技巧牢记于心,在解题时就不会慌乱,作答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3 三轮复习,合理分配时间,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此轮复习的重点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高效地完成一套完整的试卷。训练中,学生要合理分配不同题目的解题时间,尽量在计划时间内完成后,快速转换思路,进入到下一题的解题思维中。为此,我常将不同题型的试题组合成一套试卷,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转换思维的速度,之后再进行套卷的练习时,学生的应变能力就得到了明显提升。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7篇

为此几乎所有的教师在给学生讲文言文句子翻译时,都会要求学生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概括出“ 留”“换”“拆”“删”“补”“调”的灵活六译法。以上的方法内容,很多学生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的考试中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欠缺之处。为了让翻译更完美,请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以下几点关注。

一、关注传统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地理、礼俗、宗法、宫室、饮食、衣饰等都是有关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在试题所选的古文中多有涉及,全面了解它们,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句子时会减小难度,并能更准确翻译。

古代与官职有关用语:授、拜、除、出、升、免、革、罢、黜、拔、擢、视事、下车、视事、乞骸骨等。

五谷家畜:麦、稷、黍、菽、麻、稻、豆、葵、豚、彘等。

古代刑法:黥、刖、刺配、笞、杖、谪戍、汤镬、菹醢、宫刑、大辟等。

古代器用:鼎、角、爵、觚、甑、兕觥、尊、方彝、勺、、簟、壶、盂、簋、豆、案、俎、箸等。

古代谦敬词: 阁下、足下、鼎力、斧正、如聆梵音、乔迁、垂青、台鉴、拙荆、刍议、鄙人、补壁、续貂、识荆等。

古代年龄段特称:垂髫、始龀、束发、弱冠、而立、不惑、花甲、耳顺、耄耋、期颐、黄发等。

古代地理名词:西域、百越、朔漠、山东、关东、江表、江左、淮左、京畿、山水阴阳等。

古代时间名词:鸡鸣、平明、隅中、哺时、日昃、人定、夤夜、朔、晦、望、既望等。

二、关注一些修辞常识

古人行文讲究修辞,注重音律,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读起来能产生声音上的美感,如果不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修辞格,仅按字面意思去理解,难免会出现偏误, 为了使翻译更准确、流畅,有必要关注一些古文常见修辞格。

1.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为“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

⑵“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为:“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

2.连及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禹决渎。这里运用“连及”的修辞手法。被连及的“”只起陪从作用。这里之所以用连及修辞, 是因为“”与“禹”义类相关(系禹之父),再者“禹”并举,又同下文“桀纣”、“汤武”、“尧舜”等相对称,便能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之功效。

3.合叙

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一起说,翻译时为了不发生误解,应把它们分开叙述。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

即“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译为“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

⑵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

“官贪吏虐”可调为“官吏贪虐”,译为“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

⑶“性行淑均”《出师表》, “淑”与“均”分承并陈述“性”与“行”,应理解成“性淑行均”。

4.讳饰

讳饰是在封建社会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加以回避。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课文注释:“人:民,避李世民讳,故用人。”唐朝魏徵《谏太宗十思疏》中“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晚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

5.婉曲

就是不宜直言,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孟子・公孙丑下》中有“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其中,“采薪之忧”是生病的婉词,不能直译为“上山去砍柴”。类似用法的词还有“蒙尘”“填沟壑”“会猎”“山陵崩”“北面而事”“更衣”“以颈血溅大王”等。

6.排比,对偶

这两种修辞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并且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掌握了这一特点,可以凭此推断词意。

⑴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高”“下”,“长”“沉”义相反,“长”为“高”义,“沉”应为“深”义。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中的“私”“畏”“有求”都是动词,“偏爱”“畏惧”“请求”义。

7.借代

如“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中的“乌纱”“皂隶”用了借代修辞,其本体是“官吏”“衙役”。

8.比喻

⑴古来万事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像北斗星和蛇爬行一样)

三、关注四字词构词法

古汉语的构词很讲究词语内部结构的整齐对称,特别是四字词,一般为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的结构相同,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或者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意义相同或相反。这在成语中比比皆是,如名门望族、沽名钓誉、言听计从、捉襟见肘、任重道远、纸短情长、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巧言令色。在古文阅读中重复表意,对举列意更是多不胜举。如“兴师动众”可以“师”推断“众”的意思是军队;“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可以推断“风号雨泣”与“鸟悲兽骇”的意思同是形容事迹感人。掌握古汉语的构词组句规律,借助文义语境,可以推断出求知词义。如《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数”与“理”实为同义。

此外,积累一些凝固结构“操……业”为“从事……行业”;“无所”为“没有什么”;“得无”为“莫非”“岂不”等。还有一些汉语中一些成语有“略语”。例如: ①“沧海桑田”的略语是“沧桑”。②“切中肯綮”、“深中肯綮”的略语是“中肯”。③“一以贯之”的略语是“一贯”。④“出谷迁乔”的略语是“乔迁”或“迁乔”。⑤“越俎代庖”的略语是“庖代”或“代庖”。⑥“管中窥豹”、“以管窥天”的略语是“管窥”。这些都帮助更好地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

四、关注感彩

例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这句话在翻译的时候本身并不难,只是“黠”字如译为“狡猾”则不合逻辑。全段内容是说齐武成帝和皇后都十分溺爱琅邪王,但说他是个狡猾的孩子则不合常理。结合中国人说话有时表面上是在批评人,甚至是骂人,其实真正的意思是喜欢的不得了。比如:“夫妻间女的称丈夫‘死鬼’,互称‘冤家’”等。所以,这句话中的“黠”字就不能译为“狡猾”,应译为“聪明”。这就是根据感彩调整个别词的翻译的意思。

五、关注特殊情况

1.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韩愈传》(十分之六七,十个有六七个。)

2. 脱逃者未及百一(逃脱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即十五,农历十五月亮最圆,是为明月。)

4.胆大包天,目无三尺。(古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条文,这里指法律。)

5.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古时剑长约3尺,三尺指宝剑。)

6.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是古地名。)

7.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脱脱是人名,元朝重臣。)

六、关注常见古语词

不啻:不止、不仅、不但。后引申为如同、无异于。

不佞:无口才,不善言谈。后引申为不才(表自谦)。

冯妇:古代搏虎名士。后引申为重操旧业者。虎贲:勇士。

挂冠:将帽子挂在城门上。后引申为辞职、弃官。

解颐:形容笑貌。后引申为欢笑,开颜而笑。

滥觞:江河发源地水量少,仅可浮杯。引申为喻事物的起源,喻事物泛滥。

翘楚: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喻杰出的人才。

悬壶:行医的代称。

数奇:命运坎坷曲折。

陈情表翻译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言美 人格美 文化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材的篇幅数量和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可看出一二。中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思想的载体,见证了历史变迁、朝代兴衰,是华夏民族文化中内容最丰富、内涵最深刻、最具有审美价值的宝贵遗产。

然而,在现实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复杂古老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有差异甚至截然相反的词语含义,学生对背诵的抵触情绪等,使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效率低下。致使文言文教学道路越走越窄,要想另辟蹊径,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就必须找到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都用纲要性文字阐述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和效率怎样呢?一些一线语文教师依然运用串讲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对其进行翻译,拿着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疏通文章字词,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毫无生机,效率低下。

真正的“翻译”应该是蕴涵认知、文化、审美三个因素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完整高效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知”、“情”、“意”相融合的过程。显然,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包含“情”、“意”审美教育的缺失。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高中语文教材里选入的文言文更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代表,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因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本来包含丰富审美因素的优秀文言文无法走进学生心灵。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走出低效的困境,就必须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文言文具有的审美价值

这些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经过历史考验沉淀下来的经典,其中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例,从语言美、人格美、文化美三个方面说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其现实的可能性。

(一)语言美:高中教材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尖之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章的语言美。《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是读着舒服、看着悦目的上乘作品,充分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文言文都能使高中学生从中体会出我国自古以来汉语言的优美和魅力。

(二)人格美: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冲刷流传下来的名篇佳句,承载着古人思想文化的精华。《陈情表》中李密的智慧和处事的技巧;《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能言巧辩和机智勇敢;《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多才多艺与不卑不亢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人格之美,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能看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三)文化美:被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一定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美,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能处处窥探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劝学》中学习的意义、方法和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学习的重视和探索;《师说》是研究中国古代教师和教育的宝贵文献资料;《鸿门宴》中座次安排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的尊卑观和礼仪观。

这些文言文里体现出来的美学因素,正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正因为文言文中存在丰富的美学因素,才使得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措施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文言文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制约太久,教师单调的教学手段使文言文教学的美感丧失殆尽。

(一)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文言文体现我国汉语言最古老、最深邃的魅力,这些绝美的语言如果翻译成现代文就索然无味、意境全无,学生很难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师应该依据文言文特点,挖掘其语言特色,带领学生有感情地“美读”,从反复多遍的朗读中感受古代文字的精准凝练、恰到好处,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如《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就是古今仅有的绝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朗读品味,让学生感受那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境。如果把这段翻译成白话文,就会失去韵味。

(三)领悟文言文的人格美。从文言文中获取精神食粮无疑是明智之举。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如讲授《逍遥游》,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要认真品味文字,带领学生领悟庄子的人生哲学和有关道家的深刻思想,了解庄子,了解他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从中体会出庄子带给后人的人格魅力就可以了。让学生知道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是教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是讲授文言文的目的之一。

(四)体会文言文的文化美。在文言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古文曲径通幽的境界之中,才是教学的真正成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如学习《琵琶行》、《孔雀东南飞》等篇目时,引导学生知道古代并不是所有女子都是“无才便是德”的,琵琶女和刘兰芝就是意外,为什么呢?这就要考证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了。《鸿门宴》中座次的错误安排,预示着结局,那么中国古代传统座次安排有什么讲究呢?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时,就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深意。

文言文是我国思想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只有充分发掘文言文的语言美、人格美和文化美,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因素才能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教学发展的趋势,用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开辟一块“英雄用武之地”,让文言文教学春暖花开,给文言文教学这座冰山带来消融的希望。

总而言之,把审美教育融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珍.让文言文教学充满诗意[J].教学月刊,2006(8):43.

[2]吴立彬.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12(11).

[3]施锦伟.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及其教改设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