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雎

唐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唐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雎范文第1篇

唐雎范文第2篇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读者误作史传,以为实有其事,初中语文《教参》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极有影响的: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并吞,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表现了唐雎不畏****的精神。

其实,秦王是否有必要设计这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政治骗局”?两国之间是否存在这番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一介之使唐雎是否可能轻而易举“折服秦王”?探究有关史实,结论只能是否定的。

战国末期,天下纷争,游说之士活跃于政治、外交舞台。唐雎是魏国的策士,《战国策》对其人其事之记载,真假参半虚实有之。该书详录唐雎四次游说之辞,兹据于鬯《战国策年表》编年如次: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齐楚攻魏,魏安厘王遣唐雎入秦求援,唐雎以“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为由,说动秦王发兵救魏,“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魏信陵君窃符救赵,志得意满居功自矜。“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唐雎以此语诫之,信陵君幡然醒悟谦恭“受教”。

秦始皇六年(前241),唐雎说楚春申君合纵,“相万乘之楚,御中国之难”,“为天下枭”(《战国策·楚策三》),率诸侯合力抗秦,事未果。

第四次,即受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该章载录秦王“灭韩亡魏”之语。始皇十七年(前230)韩灭,后五年魏亡,故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廷见秦王嬴政事,《战国策年表》系于始皇二十二年(前225)。

按照《战国策》的记载,唐雎活动于战国末期约四十年间(前266-前225),其一生行事多与抗秦存魏攸关,从《战国策》所录其人言辞看,此人乃一“辩其谈说”(《荀子·儒效》)的策谋之士。《唐雎不辱使命》的记载与唐雎的这一身份似乎也没有扌干格难通之处。然而,《战国策》关于唐雎的记载却存在一个难以弥合的破绽: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西出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至于此,甚苦矣……”

这便是《战国策》所载唐雎首次使秦事。是年唐雎“九十余岁”,自称“老臣”,秦王则以“丈人”呼之。照此推衍,十年后说信陵君,十五年后说春申君,唐雎已过百岁,至为安陵君使秦而面见秦王嬴政,上距说秦昭王四十余载,唐雎已为一百三十余岁之朽然老丈矣!元代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补正》析曰:“唐雎为魏说秦时,九十余,至与信陵君语,相去十年,为安陵使秦……上去说秦四十二年,决不存矣。”吴氏之说切中肯綮。《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其人之存殁已属一大疑问,遑论奉命出使慑服秦王了。一百余岁之老朽面折廷争折冲樽俎,而令秦王惊惶失态俯首听命,这只能是编排出来的一幕滑稽剧,而绝非真正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战国策》的记载是不能自圆其说的。①

退一步说,即令两次使秦的唐雎非为一人②,该文的历史真实性依然是大可怀疑的。

安陵,即鄢陵。安、鄢古韵同属元部,可行通用,《唐雎不辱使命》亦见《说苑·奉使》,其文“安陵君”作“鄢陵君”,可见其地实一。杨宽先生《战国史》所附历史地图于“安陵”下括注“鄢陵”,亦可证之。安陵原为魏之属地,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秦相穰侯魏冉兴兵击魏,斯时鄢陵已入秦境:

(魏昭王)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

此为秦昭王二十四年(前283)事。由引文可知,早在魏冉攻魏之前,迫于秦之压力,魏国已割鄢陵以增广穰侯之封域定陶。也就是说,唐雎为安陵君使秦前五十八年,安陵已落秦人之手。秦庄襄王三年(前247),魏信陵君有言:“无忌将发十万之师以造安陵之城。”可见此时安陵之归属尚无变化。没有材料可以证明,此后安陵复归于魏,又成“魏的附庸小国”。诚如历史地理学家顾观光所云:“鄢陵久为秦有,而安陵至战国末尚存,此则传闻异辞,当在阙疑之列矣。”(《七国地理考》卷五)

从时间、地点、人物的矛盾情形看,《唐雎不辱使命》事出虚妄,当可定论。当代学者缪文远先生在《战国策考辨》一书中断定,是章出自秦末汉初纵横家之“拟托”。朱东润先生也认为:“本文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逊上编第一册137页)斯诚不刊之论。倘对该文内容深入剖析,这一点可以看得更为清楚。

首先,基本情节不合事理。作为一方域仅“五十里”之小国,当天下板荡之际,只能成为臣服大国强国的附庸,事实上是很难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即令魏国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尚存”,以秦王横扫****之兵威,但遣偏师一支以击,弹丸之地旦夕可下,何须卑词“易地”,自讨没趣,进行一嘲外交斗争”?秦王举措固然令人费解,而唐雎之行则愚昧至极。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魏国既灭,安陵岂能以“五十里之地”对抗虎狼之秦?即令以“劫秦”手段换取秦王一纸承诺,在“兵革不修、诈伪并起”“氵昏然道德绝矣”(刘向《战国策书录》)的战国末期,缺少实力保障,这种承诺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战国策》注者鲍彪认为:“唐雎之使愚矣!虽抗言不屈,岂终能沮之乎?”战国策士的游说活动皆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唐雎怎么会“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其次,人物形象有欠准确。该文的两个人物唐雎和秦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历史上的唐雎,是一位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策士,并不是专诸、聂政、要离之类的玩命角色。“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恫吓,“挺剑而起”一拼死活的架势,非唐雎一类的策士所愿为所能为。而作为唐雎对手的秦王嬴政,绝不是懦弱无能易于就范的庸主,那种色厉内荏前踞后恭的性格,和喑口恶叱咤一统天下的嬴政的个性特征难以吻合。只要读一读《史记·刺客列传》就可以知道,面对荆轲锋利的匕首,猝然之间,秦王“乃以手共搏之”,可见其人身手矫健处变不惊,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那种“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形象,和历史上的秦王嬴政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复次,重要细节严重失实。矛盾的彻底解决依靠了那柄来历不明的“剑”。《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秦臣尚不可带剑入殿,作为敌国使者的唐雎,焉能持剑立于朝堂之上?何况,其时秦国正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面对来意不善的敌国之使,焉能如此麻痹大意?

由此观之,《唐雎不辱使命》不仅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作为文学作品,也违背了生活的真实;其文出于虚构“拟托”,而且虚构“拟托”的手法也实在算不上高明。

唐雎范文第3篇

一、备课要更充分

为使课堂教学更高效,我们要具体备教材,重复多次地朗读或诵读所要教学的课文,通过多读来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再结合课文特点,提炼出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学习目标,然后设计出适宜的教案。此外,还要大量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资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做好上讲台前的准备工作。我们更要充分备学生。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设想:以他们的年龄特点和阅历水平,可能对课文的哪个部分最感兴趣?会对所要学习的文本提出怎样的问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会不会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共鸣?他们更喜欢怎样的课堂节奏?课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们更易接受?如果采用竞赛、接龙、才艺比拼等,每一个环节大概要用多长时间?这些问题都要一一考虑。只有对教材和学生充分备课,双管齐下,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以前备课时,我们把重点放在课文的翻译和内容的理解――字、词、句、段、篇全部落实,尤其是文章的主题和写法,以及课后的练习都是我们特别重视的。现在,我们备课涉及的面更广,也更重视细节:1.重点实词的归纳积累;2.重点虚词的运用;3.文章的背景;4.跟课文相关的知识:如士的地位,聂政刺杀吴王僚的故事等等;5.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如: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他如何不辱使命?6.运用怎样的导入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堂要更开放

如果说,备课是高效教学的开端,那么,课堂教学就是高效教学的。课堂能否高效,就看教学过程。高效课堂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的“以师为主”的形式,教师不是高高地站在讲台上,而是放低自己的身段,处在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循循诱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探讨、研究、总结,尽情去“展示自己”。

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如下上法:(1)课前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要读得准确,读得流利,然后小组自己练读,组长检查;(2)教师抽查,了解朗读情况,以便对症下药;(3)小组合作,共同串译课文,翻译不出来的做好记号;(4)全班共同交流,一起完成有难度的词语或句子的翻译;(5)每组提出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6)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7)课堂小测试,当场学以致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一直唱主角,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却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课堂练习要更有针对性

要想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讲练结合。因此,在每节课结束后,我们应该依据教材上的练习题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通过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取得学以致用的效果。可以说,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下面以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来谈一谈作业的设置。学习完本课之后,可以布置两个方面的课后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一, 查找相关资料,收集类似“不辱使命”的外交故事。

第二, 文言词语的积累:

1.解释加点的词:以大易小 仓鹰击于殿上 岂直五百里哉 长跪而谢之曰 天子之怒 因使唐雎使于秦 徒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范文第4篇

他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毅然站在了秦朝的大殿上。他看见秦王的眼中流露着贪婪。他知道自己有丧命的危险,但是他坚持下去,他没有慌张、没有胆怯,而是用自己的言行阻止亲王攻打安陵,以“受地于先王”拒绝易地,透漏他的聪明;用“布衣之怒”反天子之怒,反映他的果敢。最终他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或许是我天生的一种野性,我偏偏喜爱临危不惧、敢于对抗,能够用智慧捍卫尊严的人。所以唐雎理所当然成为我瞻仰的对象。

往事越千年,白浪滔天。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历史上涌现无数唐雎一般的人物。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晏子的南橘北枳,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都是我从小喜欢的故事,有时我也常常在想,如果我会成为他们该有多好,我能够用自己的智慧捍卫民族的尊严,那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自古以来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杨炯也在行军的路上高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是我却不这样认为。书生有他的智慧,只不过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点罢了。

很多时候,往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安危,都担任在一个书生稚嫩的肩膀上,这些已足以驳倒一些看不起书生的谬论。

可是我们学习不应该太死,要把知识学活。并且运用到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利用自己的智慧制作网络病毒,这样的人虽然有很高的智慧,但是却很可悲不是吗?他们的智慧没有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我为他们感到凄凉。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这是我和千万中学生的心声。

唐雎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编创作;拓展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识记字词、翻译句子、背诵篇章为主,所以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诵读、翻译、识记、背诵。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背得头昏脑胀,咬文嚼字式地翻译,毫无兴趣可言,为应付考试没办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做了有效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可有多种方式,如多媒体的动漫、视频资料、历史图片等,也可自身模拟,讲台表演。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一个最本位的教学方式是语言教学,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色。语言描述情境关键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我在教学《马说》一课时,手拿教鞭,扮演了一个“识马者”形象。语言描述:(1)导入:望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翻开历史的篇章,名人辈出。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见一位唐代的文豪大师——韩愈。他有话要向我们述说,说一说他看到的“马”的事。(2)情景表演:年轻的韩愈很有才华,几次赴长安赶考,却不中,终于第四次考中进士,做了宰相手下的一个小官,曾三次上书要求擢用遭拒绝,他郁闷地走在街上,看到这一幕情景:

一位手握马鞭的人,满脸横气,正怒冲冲地对着马棚里的一匹马,啪、啪,狠狠地抽打着。喋喋不休地吼到:“什么破马,谁说你能日行千里?光能吃,不能干的家伙。当初我看你个也够高,腿也蛮长的,有日行千里的素质,我才花了重金买了你。可今天,你却跑不快,不中用。气死我了!怎么?你还叫,还流泪,委屈吗?还饿,还想吃?哼!既然你不中用,干脆去磨坊拉磨吧。走,走!去,去!左转,左转……”皮鞭一次次落下,马的哀鸣一声声响起。

唉!要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马啊?天下无马!”韩愈沉思了。

这样的语言描述,情景表演,实际暗含了有关课文的几个问题。如千里马的食量,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它的悲惨遭遇,人们的愚妄无知等。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边回答问题,边朗读课文,既有兴趣,又能领会原文旨意。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学生很喜欢。

二、改编创作,拓展学生能力

精深的文言文是我们知识的源泉,是写作最需要汲取的营养,是训练写作的素材。应该好好地利用它,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绽放光芒,让它的精髓继续支撑着我们民族精神。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改编课文,训练写作能力。

老师:“唐雎胜利了。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爽朗、自豪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那正气凛然的面容,试想,在回国的路上……”要求学生写一片段。

学生写道:黄沙滚滚,古道漫漫。在秦国通向安陵小国的土路上空,时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有一个人正昂首挺胸,阔步行进在这荒凉的古道上,严峻的面庞上透出一股正义凛然,藐视一切邪恶的骨气;智慧的眼神中,映射出不容欺凌的股股杀气……

当他眺望见远处的安陵国时,严肃的脸上现出亲切温和的笑容,眼中流露出了骄傲、自豪且深情的目光:祖国,我的安陵小国,卑臣唐雎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我胜利地回来啦!各位先王,你的后代儿孙,保住了你给后代留下的土地……我骄傲地回来啦!各位臣民们,你们不必惧怕虎狼似的强秦,我保住了你们的性命安全……

深情的目光在远处眺望着,欢乐的心声在荡漾着。只见他又转过身,对着刚刚出离的秦的边城,望着那高高的城墙和手拿兵刃的士兵,微微上翘的嘴角冷冷的发出:哼!哼!

这高高的城墙,我何所谓。那锐利的兵刃,只能恐吓那些贪生怕死的小人。还有那骄横奸诈的秦王,收起你那颗假惺惺的慈善之心吧,五十里之地是先王所留,我等愿以死所相守。

秦王,收起那吓人的面孔吧!什么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你不晓得专诸、聂政、要离这样的壮士吗?

哈哈,哈哈,这笑声在朵朵白云间飘荡传到天边,这笑声在座座高山回响,一直回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正义凛然终将战胜残暴强敌。

利用课文素材,尝试改编,唐雎不畏,义正辞严的斗争精神,再次彰显出来。写作技巧由原文的顺叙变成倒叙,且增加了个人的想象内容,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由表及里,由感性变理性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获得也是渐进深入的。

唐雎范文第6篇

【关键词】“6+1”模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049-02

陕西省绥德县辛店中学针对具体实际,在校领导正确的指导以及所有教师的一致努力下,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摸索出了富有本校特色的“6+1”教学模式。即六个教学环节加一条主线,具体是“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释难,达标检测,再加老师导学贯穿始终”。

一 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充分准备

兵家说:“不打无备之战。”书中也曾写到,“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准备的战争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且无论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所准备,方能获得成功,反之,就会失败,故学生学习也同样。必须做好预习。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学知识,标段标序,熟读课文,找出疑难,提出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概括分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技能的形成。这一环节需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预习检测。

二 依标自学

目标具体可测,提纲细致紧扣。这是“6+1”教学模式的第二步,即上课后,教师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达到什么能力;其次,出示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系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接着留足时间,让学生依照目标独立自主地学习,对着提纲逐一完成,不会的做好标记。此环节需注意:一是目标具体可测,提纲由易到难,细致,操作性强,紧扣目标;二是教师在学生自学前,讲清要求或要强调的,中间尽量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学习;三是留足时间,以免学习形式化。

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两课时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和提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作品;能准确朗读课文;疏通文义,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的含义或用法。

学习提纲:了解《战国策》及故事发生的背景;能准确朗读课文,查字典识记雎、怫、跣、抢、缟、祲等字的读音;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掌握谓、易、其许、虽然、而、以……为……、错意、广、怫、然、之、抢、休祲、是等词的含义或用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把握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

学习提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格式概括各段内容;再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分析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列举出我国历史上像唐雎一样的人,并讲述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上述两课时的学习目标、提纲不仅细致,而且很实际,细到字的读音、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并且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们能通过自主学习,真正地动起来。同时既有知识(如第一课时的2、3),又有能力(如第二课时的1、2、3),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如第二课时的4)。

语文课堂能否组织好,展示的学习是否有效,前提就取决于学习目标提纲的制定,因为这些就是方向,是指挥棒,是后期学习的纲。因此,笔者备课时特别重视目标提纲的拟定,每课遵循细致、实际的原则,因为这是前提。

三 小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全体

展示时,笔者遵循的原则是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全体。展示什么,由教师分配;谁展示,由每组负责。因组内成员“优、中、差”搭配,因此就由组长根据内容的难易、个性特长来确定人选。(展示形式: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歌曲展示,课本剧表演,书面展示)

展示内容也丰富多彩。除常规知识外,从不同层面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升华主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如教学《背景》时,笔者让学生唱有关父亲的歌曲,歌声唱出了同学们的情感,也深化了主旨。展示他们事先写好的以“父爱”为主题的小诗,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与此同时不成诗的“诗”中流淌出人间真情。又如教学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不同组展示不同内容,如有关母亲的名言,著名作品,歌曲,古今中外伟大的母亲及相关的故事和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一句话。学生们参与非常积极,写的写,唱的唱,读的读,一节课迭起,轻松愉悦,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展示中感受着人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笔者所在学校由于班大人多,每节课不能每个学生都去展示,这就要教师发挥组织作用,组织好课堂,注重全体。前提是任务分配面向全体。简单,中等,复杂的问题都有,各层面的学生也都有他们能拿下的,不懂的组内讲解,交流,一帮一或一帮多;而且教师的点拨、讲解与强调要恰到好处,切中要害。教师一定要关注好“角落里”的学生,免得被遗忘。竭尽全力做到“注重全体”。这样日久天长,语文知识从书本到课外,能力从单一到多元,课堂从呆板到活跃,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在展示中得到提高。所以,笔者说展示实现语文课堂“人人参与,人人精彩,人人达标”的目的,展示是我们“6+1”模式中的核心所在。此环节需注意:一是关注学困生;二是组织好课堂;三是注意放与收,把握好与课文的远近关系。四 质疑探究,质疑释难,有效生成

质疑探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要求学生敢于并善于向书本或书本外的东西提问,从而求得对课文更深一层的理解,甚至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此环节可谓一节课的亮点,学生可以提出课前准备好的或是课堂产生的疑问,而后,生生互动解决,如还有疑难,教师应当及时参与解决或留到课后延伸解决。这一环节为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出现创造了机会。

五 达标检测,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以便确切地了解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每节课笔者根据学生展示不理想的和重难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检测题,考查他们的迁移应用能力。检测形式也灵活多样,一般让小组长检测组内成员基础知识,笔者检测能力提升题(一般用小黑板出示,有时口述)。若检测效果不理想,就针对出错的题目,再次进行讨论交流,讲解点评,直到彻底懂了为止。

唐雎范文第7篇

一、以“读”悟趣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通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文言文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诵读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体味文章的所蕴藏的情感,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同样,丰富的想像又可以激发学生读的乐趣。教学中要抓住“读”这个基本点,加强诵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学生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有些句子却读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教师问:按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学生想了想,笑了,觉得不好理解。于是通过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朗读,师生讨论把这几个重要的虚词“于、则、者、由、是、而”的含义搞清楚了,学生就完全明白了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学生再次朗读时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充满激情,激起了无限的遐思。

不同的诵读形式有着不同的诵读效果。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角色的性格和心理,如《唐雎不辱使命》一开始便突出人物的身分之悬殊,之后分组分角色朗读,三组读秦王,一组读唐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几次美读下来,秦王“其许寡人” “逆寡人”“轻寡人”等盛气凌人之态被学生演绎地栩栩如生,秦王骄横狂暴和野心勃勃的形象也被表露无遗,学生对唐雎那种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有了更深刻感受,明白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是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演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以“言”赏趣

以“言”赏趣,即从语言(字、词、句)中找趣味点。文言文语句精炼、内涵深刻,除此之外,还可以欣赏它的趣。古今异义词中有许多有趣点:如《塞翁失马》可抓住“亡”字,假设文中的“亡”就是现在所指“死亡”的意思,那么下文的“其马将胡骏马而归”的情节又怎么来呢?可见文中的“亡” ,不是“死亡”的意思,而表示“逃跑”的意思。又如“引”字,通过对引字左右两个部分的形状与含义的分析,明确“拉”的意思,又如“吊”字,用现代汉语“吊唁”、“吊丧”中的意思可推出本文中“安慰”的意思。通过这些趣味点引导学生关注词与句的联系、字的形与义之间的联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等特点,从而更好地欣赏文言中所蕴含的巨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乐趣。文章内容也有许多趣味点:如学习《马说》时让学生讨论“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有一些美文如《小石潭记》,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按作者的游览路线,找出文中优美、简洁的文言词句,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介绍小石潭的优美景致,这样不但能满足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还能在趣味的学习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

三、以“问”生趣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老师提问的主要目的是为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修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有极大的关系。精彩的问题不光对于理解课文有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如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老师提问:作者月夜赏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翻书说:庭下如积水空明。一个学生大声反驳说:那是写水。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对,一个“如”字可以看出不是写水,是写月光像水。这样的发言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认同。老师接着问: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一学生说:院中种的植物呗,另一生说:是竹子、柏树,也有一些同学说:月光的照射,竹叶和柏枝的影子。师问: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说开心、平静、坦然都有。另一个学生说:不对,应该是不平静,清澈的月色、明亮的月光的确使人感到宁静,但作者被贬异乡,心里怎么会宁静呢!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又有学生提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澡、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如”字能否去掉?作者用了“如”字,说明他早就知道庭下是“月色”而非“积水”,而后文为什么要用“盖”表示“恍然大悟”呢?学生的提问让我吃惊、感叹,也激起学生的兴趣。老师精彩的提问给学生的体验是鲜活而灵动的,在课堂上,教师更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生成无数个精彩有趣智慧点。

四、以“美”呈趣

唐雎范文第8篇

一、语言的幽默美及其表现形式。

幽默语言的内在价值表现在它富有深刻的含义。使用幽默语言的目的是要透过那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智慧,乃至于具有美感内容的深意。幽默语言的深意性是它的生命。我国古代的许多寓言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这些幽默故事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鲁迅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幽默讽刺传统,并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艺术营养,熔多种喜剧性因素于一炉,形成“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不但在笑声中引导人们去思考,还能传达出他的爱憎感情。

二、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那么,如何让课堂语言幽默起来呢?下面笔者谈谈一般的语言技巧。

1.巧用谐音仿词,产生幽默效果。课堂上教师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临时仿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一位语文教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他自我介绍道:“我是这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恍然大悟,大笑起来。这使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2.改变语义方向,产生幽默效果。我们知道,如果实际结果和我们心里期待的结果反差很大的话,也会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如:语文课正在进行中,学生们正颇为吃力地抄写着老师的板书。一位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还有吗?”老师刚好抄完了,特意留下一个句号没写,回答说:“别怕辛苦,还有呢!”“还有多少?”“还有一个句号。”说着,老师把句号补上了。学生们哄地笑了。老师继续说:“别小看这个句号,没有它,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看不见它,你们就得继续抄下去。”学生微笑点头,在笑中解除了疲劳,在笑中增长了知识。

3.运用逆向思维,产生幽默效果。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一位教师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这位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给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添了几分生趣。

三、幽默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易于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考虑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机智、恰当的幽默语言可使枯燥的授课内容变得风趣诙谐,产生较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去倾听,去感受,使学生在朴实的语言中顿悟其深刻的寓意,语言自身的凝聚力和涵盖面成倍增大,学生的理解力也得以加深,教师的讲解不但一针见血,而且妙趣横生。运用幽默语言可创造融洽、默契的师生关系。在此,笔者想就语文教师课堂幽默语言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1.调节气氛,缩短距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轻信、不盲从,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坚持己见。他们喜欢博学多才、热情开朗、平易近人又具有高超讲话艺术的教师,不喜欢正襟危“言”、不苟言笑、古板冷漠又缺乏讲话技巧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运用幽默的话语进行教学,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的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

2.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语言无疑能给学生带来耳濡目染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幽默的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学生积极思维的烈火。

3.处理“突发”,提高“注意”。课堂突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事。它打乱了课堂秩序,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教师的情绪。从心理上说,幽默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在语文课堂上,长时间的、单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脑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兴奋不起来,如果此时教师“幽”他一“默”,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