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峡郦道元

三峡郦道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峡郦道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1篇

话说长江源自青藏高原,千里迢迢流至东海,一路从容广阔,直至三峡才尽显其万马奔腾之如虹气势,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是在巴东三峡的起点——白帝城。

说起白帝城,我想诸位并不陌生,首先是诗仙太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再者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为我们讲述着白帝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东汉末年的金戈铁马到盛唐时期的琴棋书画,白帝城记录着历史的伤痕与光泽,为我们展现了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

游客朋友们,过了白帝城,我们现在就算正式进入三峡了,郦道元在三峡中讲: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东风,不以疾也。滚滚长江,从唐古拉山脉滔滔而来,一路无拘无束,至瞿塘峡,忽然两岸连山,长江便从群山之山劈开一条峡谷,一时湍流直下,气势如虹,李白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与郦道元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想照应,充分表现了长江在三峡中水流迅速的特点。如今我们坐在游轮上,难以感受到那种沿诉阻绝的意境,但大家看水流拍在船上的浪花,绝非是小江小河中常有的。

现在我们经过的是大坝的五级排水系统,这宏伟的机械,充分展现着水电站的博大气势,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朋友们,到了江陵,我们的三峡之旅就要告一段落了,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既看到了自然的魅力,又欣赏到人类的智慧,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这里,牢牢记住一句话——我住在中国,我的家乡有三峡。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2篇

三峡夏水特点: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流急(朝发白帝暮江陵虽乘奔御风疾)。根据郦道元《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来源:文章屋网 )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3篇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选自《水经注・江水》)

思考练习

1.《水经注》的作者是______,字善长,_______(朝代)_______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_______著作。

2.郦道元,好学博览,遍采文献撰《水经注》与南朝宋裴松之的《_______》、唐代李善的《_______》合称中国典籍的三大名注。三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总称。

3.试给第一段中“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暮黄牛如故”一句加上标点。

4.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①迳黄牛山()②江湍纡洄()

③其石()④泠泠不绝()

5.解释下列黑体字的含义。

①负刀牵牛_____②虽途迳信宿_____

③相去二里_____④悉作人面形_____

⑤或大或小_____⑥迳西陵峡_______

⑦猿鸣至清_____⑧非日中夜半_____

6.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至峡口百许里 每至晴初霜旦

B.至峡口百许里 绝壁或千许丈

C.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自非亭午夜分

D.哀转久绝 泠泠不绝

7.《三峡》一文中与“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9.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人滩”得名的原因。

10.试比较第一、二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11.《三峡》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的变化,选文第一段文字着重描述此处江段的什么特点?

12.比较“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二者表现的内容有何不同?

13.《水经注・江水》一文,都是以“江水又东”四字作为各段文字的衔接。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李水兵/设题】

参考答案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

阙 嶂 曦 襄 溯 属引

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 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 夏:急

水 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5篇

三峡是重庆著名的景点,到三峡就等于来到了重庆,虽然至今已商业化不像以前那般壮阔,但在千百年间,文人笔下,传诵着不少关于他的诗句。

乘在小舟上两排的陡峻的大山,为我们开路,郦道元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联想一番山中有水流水靠山,头顶是澄澈的蓝天,嵌着几朵白云,脚下是你,是流水,泠泠作响,在伴着船夫高亢辽远的歌声,谁不曾醉其中,融入这山水图中,仰望高山顶上,一股股透明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岩垂而下,犹如一条拴在山上的大绷带直直泻入宽阔的江河中,流水顺着狭长的道路,由折前行倒映着山的影子,春冬之时,水流缓慢,但夏季如水,欢畅的小孩活蹦乱跳,我想夏季万物生机盎然,也不甘落后,追上大不贵的脚,向远方奔去,我虽没见过它澎湃激荡的时候,但能想象出那是如此壮观,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在忙客人的小船,也止不住它的脚步,

如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山下瞧瞧他的样子是否是真的像我所说的呢。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6篇

我漫步于塞外大漠中,看王维点燃的那一柱孤烟笔直入天,欣赏“长河落日圆”的动人画卷,令人流连忘返。天空中,雁去衡阳,大漠边是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报国思乡之情。军营中羌管悠悠,倾诉思乡之情。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感动至深,我于是大呼“精彩”!

我在岳阳楼上凭栏伫立,看着长江水滚滚东逝,孤帆远影,旭日东升,我看到了范公笔下“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壮阔。中华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名不虚传,雕梁画栋,给人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美感。站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不禁大呼“精彩”!

我流泪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因为我亲眼目睹驼背的卡西莫多攀上高高的钟楼,在晨曦中敲响嘹亮的钟声;我亲眼目睹漂亮的爱斯美拉达被一帮坏人拐走,受尽苦难,终与母亲相认。我更为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的死感到沉痛。因为这深深的触动,我感慨流泪,但我仍要大呼“精彩”!

我在荒岛上和鲁滨孙一起冒险,我扛着那杆长枪,巡视岛上的每一个角落,孤独感与寂寞使我更加钦佩鲁滨孙的坚强意志,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当鲁滨孙踏上久违28年的归乡之路,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于是,我还是要大呼“精彩”!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7篇

一、以文解文,触类旁通拓积累

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学生深深为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论述所折服,诵读起来摇头晃脑,十分入境。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感受进行例证。

经过短暂的小声议论后,有个学生抢先提出,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一段可印证,意思是说,文王被拘禁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有个男生发言:“洪战辉的经历就证明了这段论述。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担起了对另一个更弱小孩子的责任,撑起了困境中的家庭,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他是精神上的强者,是在逆境中成长的好汉。”

有个女生说:“邰丽华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她从小落下残疾,但她在不幸的人生旅途中顽强抗争,以惊人的毅力练习舞蹈,吃尽苦头,终于从不幸的低谷攀登上了艺术的巅峰,成为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有个学生说,中国的保尔――张海迪更是在高位瘫痪的情况下,成就了人生的传奇。

有个学生拿牧野的《生存其实很简单》一文的内容举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中生活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水母,它与虎鲸、鲨鱼等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为邻,为了逃命,它们快速游动,把身体锻炼得十分强壮,触须有人的手臂那么粗。它们每只重达60公斤,不但体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强健有力。这些水母时常被虎鲸、鲨鱼咬得遍体鳞伤,触须也被折断,但它们不但不会死,而且会很快从折断触须的根部长出新触须,伤口也会迅速愈合,因为伤痛刺激了新陈代谢。水母就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在肉体剧烈的伤痛里,将自己一点点变得强大起来。

丰富的例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象地演绎了“逆境与不幸造就强者”“自古雄才多磨难”的论点,还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把孟子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以诗歌解文,相得益彰增底蕴

学习郦道元的精美游记《三峡》,研读到三峡山的高峻美、水的奔放美时,学生浮想联翩,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以诗解文的好戏。

有的学生说:我们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与本诗的情境相吻合,其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与第2段中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相印证;“两岸猿声啼不住”与第4段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境相近。诗中的写景与融情、浪漫与夸张、飘逸与豪放,与《三峡》一样,都达到了一种高境界。李白的诗与郦道元的文真可谓珠联璧合,相辅相成,成了咏唱三峡山水美景的“绝代双娇”。

有的学生补充说,李白《巴女词》中的诗句“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也可印证课文中描写的三峡夏水的急湍浩荡。

有的学生说,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与课文中描写的秋之凄婉之景、冬之清幽之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更是生动表现了三峡水的磅礴气势和源远流长。我们从中仿佛看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人物、多少风流贤达在这滚滚洪流中沉浮起伏,又有多少世间的繁华、多少朝代的兴盛在这滚滚洪流中消逝。透视长江三峡的惊涛骇浪,真让人有世事通明之感。

通过诗文互印,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了三峡的山水之美,更从有形之象延伸到对世事沧桑的审视,对人生价值观的探讨,这对增厚学生的文学底蕴有莫大的益处。

三、以影剧镶文,对联成趣增亮色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赏析到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慷慨陈词一段时,大家不禁高声朗读,情绪激昂,议论纷纷。

交流发言时,有学生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从容与唐雎的慷慨激昂比较辩论艺术,有学生用明代著名才子解缙巧对乡绅的对子来比较辩论风格……

最精彩的是一位学生用电影《东京审判》的经典台词对课文进行了生动的演绎。他先给同学们讲述了电影《东京审判》的剧情,接着朗诵片中中国法官梅汝的经典台词:“柏奈尔先生,您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是否废除了死刑,某种角度上我赞同您的观点,但是我还是有些疑惑。按照您的逻辑,文明应该被尊重吗?我想我不用知道您的答案,您应该不会否认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如果说杯子代表人类、水代表文明,(他将一只盛满水的玻璃杯摔碎在地)文明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类,文明从何谈起呢……如果法律不给日本,不给这些战犯以严厉的惩罚,谁敢保证日本有一天不会再次挑起战争?谁敢保证日本不会再侵略别的国家?谁敢保证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不会再次复活?”最后他作了一副对联作总结:“唐雎君巧说秦王守国土;梅汝敖智摔水杯伏战犯”。

三峡郦道元范文第8篇

一、抓“拨动心弦”的导语渲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教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或心旷神怡,或沉郁悲伤,或晓之以理,或言尽而意无穷。学生通过谛听教师真切生动的导语渲染,心弦会被拨动,审美情趣会被激发,带着这样的审美情趣去体验文章,感受文章,会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例如:我在教《三峡》时,随着三峡风光片的放映,我配乐朗诵:“不知何年何月,唐古拉山脉各拉丹东雪山之子,耐不住青藏高原的苍凉与寂寥,横切深山峡谷。它像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所向披靡,冲破苍莽连绵的峻岭后,便有了‘云雨归来带异香,人间来就楚襄王’的巫山云雨;‘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问’的壮丽三峡。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驻足于此,留连忘返。仰望蓝天那一线岚蒸雾绕杳冥无际的云天,俯视脚下深不可测被大山挤压得无可奈何奔突而下的大江,便恨不能泼墨如江,走笔如龙。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便是其中一人。今天我们就沿着郦道元先生的足迹,游览这壮丽的三峡。”

二、抓语文教材本身的形象感染

文学是以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实验教材的选文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新课标明确:“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审美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把握外观想象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其中艺术感受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这些又与语文能力(字、词、句、章等)的培养密不可分。所以,审美教学必须结合着感受――联想――想象及其所形成的审美意象。

(一)叙事文体

叙事文体的语言艺术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即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分析典型时,当然就应该从人物本身的语言形象方面来分析,诸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都应该细致地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的关系,这样可以从人物性格来揭示人们何以形成如此性格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这样,记叙类文体的形象分析的审美教学才比较切入。

(二)抒情文体

抒情文体的语言艺术形象,一般指的是某种饱含情感、情趣和理想的景观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境域,即“情景交融”。但更应该有这种情景交融所要达到的境界、境域,也即是“象外之象”和“味外之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情景交融之中体验出来,体验无限回味的言外之意。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从情到景再到意味,一是从景到情再到言外之意。如我在执教《陋室铭》时,先让学生朗读原文,让每位同学用一句话来描绘自己想象的陋室之后,我说:“我觉得介绍陋室单靠嘴巴来说不够形象也不够生动,要是能看到陋室那该多好。幸运的是,我请老师把陋室分三张画下来了,让我们欣赏欣赏。”要求学生用课文语句描绘画面内容,讨论图画中有创意的地方,想象是否合理,画面的主调是什么,有什么用意等。通过直观的视觉感知,经过讨论,学生逐渐领悟作品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对重点字词“铭”、“馨”等的理解,读出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最后总结: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三、抓作文教学中的真切体验

作文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进入五彩斑斓、自然活泼、血肉饱满、情韵隽永的生活图景。我深信,作文即生活,在生活中作文。所以就经常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在调查中,有学生听其父亲讲所在工作单位公务员考试招生中,有一名考生只因扶起了一个考场公备笔筒,而幸运地成为录用者之一。他以这样―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写成文章《扶起自己》,其中有这样一段:“过去,我们常常批评那种油瓶倒了没人扶的现象。我想,做一个不去故意踢倒油瓶的人并不难,现在还要提倡的是不仅自己不小心踢倒油瓶要扶起来,而且见到了别人踢倒油瓶也要扶起来。扶起笔筒这件事虽小,却能体现出一个人潜在的高素质,表现出文明和负责踏实的品质,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不停地与自己交流、赛跑,就都扶起了自己,我们整个民族就立起来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对象产生理智感,同时挖掘对人的伦理关系中产生的道德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只有这样在完整情感的作用下进入构思和写作过程,写出来的文章才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