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鱼我所欲也翻译

鱼我所欲也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1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公将鼓之( )

(2)望其旗靡( )

(3)小大之狱( )

(4)牺牲玉帛( )

2.选出与例句中的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把选项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例: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

[先秦]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4)乡为生死而不受 ( )

2.下列对黑体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3.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挂牛头卖马肉

[先秦]晏 子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③而不止。晏子见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

[注释]①灵公:指卫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48年在位。 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1.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国人尽服之 B.相望而不止者

C.不逾月 D.而国人莫之服

2.下列黑体文言虚词与其他项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使吏禁之 B.裂其衣裳

C.断其带 D.而国人莫之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2)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拓展训练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语。

(1)豁然开朗(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

[西汉]刘 向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④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④务欲:一心想要。⑤前利:眼前的利益。

1.下列选项中的黑体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告其左右曰

B.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C.如是者三旦

D.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1)吴王欲伐荆( )

(2)如是者三旦( )

(3)怀丸操弹( )

(4)子来(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2篇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3篇

一、前人关于文言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习得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理解难度之大显而易见。截至目前,关于此类的论文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三篇相关的论文观点新颖。分别是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他提出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至今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贾少宁、张瑞华(2009)《也谈对外汉语文化中的教学导入》中提出留学生应明白一些典故、成语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影,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李博闻(2012)《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索》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价值。

二、《孟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孟子》中“性善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人之初、性本善”这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陌生的,甚至一些信奉基督教的留学生(例如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原罪论”的教育,即人性本恶。而孟子的性善论则认为性善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心理活动,是普遍的、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是千古以来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思想。这就是反应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性善论”的教学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步,如有必要,也可适时向学生介绍《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但要向学生解释“性善论”是影响中国多年的正统思想。

(二)《孟子》中“义”的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是《孟子》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文章中以鱼和熊掌起兴,从这一点这可以告诉留学生中国人讲究含蓄,就是在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些其他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向很多西方国家那样直抒胸臆。其次,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最后,可结合《孔子》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

(三)《孟子》中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参看《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岑玉珍主编),每篇文章中都涉及大量成语。可见成语教学在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仅《孟子》一书中,就包含大量在当今社会中仍广泛使用的成语,例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一曝十寒、心悦诚服、出尔反尔、一介不取、当务之急等,这些成语虽然从字面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又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因此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之。如果仅仅学习这个成语而不去理解其历史背景则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孟子》中的这些篇目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成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可见《孟子》对于留学生成语教学也有很大的意义。

(四)《孟子》中的排比句与对外汉语教学。大量句式整齐且富有哲理的辩论语句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些句子对于留学生的音韵和汉语语流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孟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一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留学生感受汉语之美的同时让音韵和语流得以训练,使口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让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甚至唐诗宋词对他们的语音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孟子》为例,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故事性教学为主。《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其语用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此让留学生大量学习其内容甚至词类用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讲解宾语前置、通假字、古今字等古汉语语法时,要重点讲解与现代汉语语法仍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因此在教材选取时,应选择其中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在高级班进行原文学习,例如《奕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难度略大的文章,建议采取翻译成白话进行故事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文化,又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毕竟文言文的教学还是以渗透文化为主,学习用法为辅,过多地输入文言文会让留学生认为其难度太大而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灌输的方式,多对学生提问,引领着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在学习到其中的一些成语时,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成语按照文章排练成小话剧,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让课堂活起来。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4篇

一、哉

1.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例: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3.语气词,常和“岂”或“独”组成固定结构,表反问,相当于“吗”。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相如虽孥,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矣

1.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2.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祈使,相当于“吧”。例: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例: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三、尔

1.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们)”“你(们)的”。例: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氓》)(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2.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动词词尾,相当于“的”“地”“着”。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3.语气词,用于句尾,相当于“罢了”。例: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4.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四、安

1.副词,用于动词前,表疑问,相当于“怎么”“怎样”。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代词,用于动词前,表疑问,相当于“什么”“哪里”。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五、故

1.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所以”“因此”。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副词。(1)相当于“故意”。例: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2)同“固”,相当于“本来”。例: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六、莫

1.代词,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否定,相当于“不”。例:古之人莫余欺也。(《石钟山记》)(2)用在动词前,表劝诫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七、然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2.代词,相当于“这样”,有时和“而”或“则”组合,代指上文内容。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3.助词。(1)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例: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2)用在名词后,与前面的“若”“如”“犹”等照应,相当于“的样子”“那样”。例: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八、唯

1.副词。(1)表范围,相当于“只”“只有”“只是”。例: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2)表祈使,相当于“希望”“请”。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常与“是”或“之”组成固定结构,使宾语前置。例: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九、或

1.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某人”。例: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2.副词,表示不能肯定,相当于“或许”“可能”。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十、即

1.连词。(1)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例: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2)表假设,相当于“假设”“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2.副词。(1)用在动词前,表前后两事相连,相当于“立即”“马上”“就”。例: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2)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治平篇》)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5篇

在教学文言文时,一直是教师讲,学生记,前不久一位初三教师在教读《陈涉世家》时,用了两节课教学完一个自然段,学生还说老师讲快了,记不下笔记,学生认为:如果不在课堂上把翻译记下来的话,下来就不会翻译了。唉!可怜的老师啊!永远放不开学生的手,学生也永远丢不下“拐杖”。而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课本,应付考试,无暇顾及课外读物,更谈不上阅读文言文的读本了。一些学生喜欢文言文,他们认为:上文言文课好耍!能读到古时候的故事,只要能翻译课文就行了;不少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学习上一度感到很难,再加上文言文在字音、字义、句法等方面和现代文差异较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学生也不熟悉,所以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就更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怎样教,学生又该怎样学呢?我认为,要教好文言文,首先必须突破语言关,文言文的语言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一、反复阅读,强调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突破口

学生初读文言文往往感到很拗口,不理解词义,不知道如何停顿,很难读下去。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范读、听录音等方法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只要熟读、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章后,培养了“语感”,以后读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生动精彩,语言优美,音韵协调,炼词造句也很够功夫。只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熟读,甚至背诵,篇幅短小的要求学生背诵下来,篇幅长的,可选择句、段背诵,像初中课本里的《论语》《木兰诗》《小石潭记》《鱼我所欲也》等篇目,有的短小优美,有的论说充分,这些课文就要让学生必须背诵;像《陈涉世家》《隆中对》《出师表》等篇幅较长的,可让学生背诵其中段落,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能背诵全文的就背诵,不能背诵的就背段落,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还是饶有兴味的。比如我在教读《出师表》前,安排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先去背诵第一、第二、第五、第六段,这四段都不长,又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学生先把这几段拿下来了,上课就轻松了。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突破“读诵”关。通过熟读、背诵,学生的头脑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习惯于特定的文言句式,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文就会逐步入门。

二、逐步掌握,积累词汇,是突破语言关的具体措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对文言文的实词含义理解准确,尽管对其中的虚词、句式的用法还不甚明了,文意也大抵可以猜度出来。反之,如果对文中的实词了解甚少,尽管懂得一些文言虚词和句式的用法,文意也无法明白。比如:从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来看,较难掌握的还是大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许多地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懂得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也不可能。只要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析文言词语时,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切不可只串讲句意,不训词义,务必词词有着落。只有准确清楚地讲析了词语,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文句。

三、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学得扎实,语言关也会过得比较顺利。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一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二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常用文言文词典》等。

四、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有关文言知识的练习,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去做。对于翻译的练习,最好能要求学生直译,能译出的字词要尽量译出,译文的句子结构也尽可能跟原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近,不能直译的部分才用意译。这样做能端正学生不求甚解的学风,使学生的知识学得更扎实。在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可适当增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寓言小故事、札记、短论等,让学生尝试阅读、背诵、翻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要把握文言文考查评价标准,课堂上有的方矢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 朗读 翻译 鉴赏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富的载体,为了应对考试,教师重视教,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生怕学生不会,一味地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学,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深恶痛绝,以致文言文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我结合自己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

1.读准字音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注解有出现的注音注入文言文中。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不易出错,并且通过手写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对于不会读的字小组可以讨论解决。对于还不会读的字,课堂上全班一起解决。

(2)对于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现象,教师要加以引导。A、通假字现象。例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读音应为“yuè”而不是“shuō”。B、词类活用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此中人语云”中的“语”是“告诉”的意思。所以读音是“yù”而不是“yǔ”,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

2.读准停顿

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就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不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一般句子的停顿可考虑以下情况:(1)主谓之间的停顿。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2)动宾之间停顿。如“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3)介宾短语之前停顿。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4)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如“宋无罪而攻之”(《公输》)(5)句首虚词(又称发语词)之后可以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读出感情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如《岳阳楼记》第一段是对滕子京遭贬取得卓著政绩的赞颂,应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二段时对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描绘,应带着赞美之情朗读,第三段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登楼者情绪低落,应带着悲伤之情朗读。第四段是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登楼者心情愉快,应带着欢快之情朗读,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应满怀豪情壮志地朗读。学生在读书时要沉浸到情与理的芬芳里,让思维向各个方面自由伸展,从而体会到文章的精美。

二.翻译

学习文言文,翻译至关重要,这个环节教师不要包办,可大胆放手。可让学生对照书本注解翻译,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做个记号,然后小组展开讨论,解决一批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在全班集中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并对于一些特殊的词句进行翻译,教师应给予指导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1.“补”即补出省略成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孰视之”承前省略了主语“邹忌”,翻译时要补出。

2.“调”即翻译时要将文言文特殊句式语序调整。如《陋室铭》“何陋之有?”这是一句倒装句,翻译是应将“有”调到前面,应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3.“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唐雎不辱使命》“此庸夫之怒也”“也”表判断,翻译时可删掉。

4.“改”即有些词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可用意译。如《出师表》“引喻失义”“引喻”:称引,譬喻。“义”恰当。如果直译就很别扭,可用意译,翻译为“说话不恰当。”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和老师方法的指导,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会调动起来,他们的翻译能力会渐渐得到提高。

三.指导背诵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硬件”,学习文言文不背是不行的,学生在记诵时往往时间投入较多,而收效却不佳。那么怎样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呢?

1.理清背诵线索法

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就能条理连贯地背住全文的内容。如学习《与朱元思书》时,我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背诵线索:

①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奇山异水。

②分写异水:澄清、透明、湍急。

③分写奇山:山的整体形象,山的情趣。

我先让学生记住背诵线索,再按顺序对应扩展。如“山的情趣”即“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赚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化整为零法

记忆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单位越小,越容易记忆。背诵篇幅较长的段落,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层次,化整为零,然后逐层逐层地背诵,如学习《鱼我所欲也》第一段篇幅较长,要让学生背起来不容易,我先指导学生给这段分层,共分为三层:

①用鱼和熊掌作比喻引出论点。

②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③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采用化整为零法,学生的背诵效率大有提高。

3.抓重点词法

学生在背诵时常常因一个词想不起来,而导致后面的内容不完整,而这个词往往是文中的重点词。如果背诵时能抓住这些重点词,就能增强记忆,如背《马说》的最后一段“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我就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策、食、鸣、执、临”背诵,学生很快就能当堂成诵,并在背诵中提高了理解感悟能力。

4.抓句式法

如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我引导学生这些句式有什么规律可循,最后得出这些句子都是“人名发于或举于地名”的句式。找出共同点之后,学生很快就背熟了。

5.想象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言文中的人、物、景在脑海里呈现出生动的画面,有利于提高背诵能力。如学习《岳阳楼记》,文中第三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对阴雨天景色的描绘,我让学生脑海中想象文中描写阴雨天的景物,有雨、风、浪、太阳、星星、山岳、桅杆、船桨。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效果很好,通过想象的背诵。

四.品味鉴赏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体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讲究精炼,值得推敲,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岳阳楼记》本课文语言精炼,色彩感强,对偶工整,驱散结合,琅琅上口,如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衔”、“吞”这两个词好在什么地方。在品味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衔”、“吞”这两个词形象地写出了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以人格化的方法把静止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2.品味人物形象

很多文言文都涉及到典型的人物形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邹忌智慧、勇敢,善于思考,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如学习《晏子使楚》,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晏子有着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以伟大的人格魅力散发着动人的光芒,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会深深感染他们,震撼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从他们身上摄取精神食粮,更好地激发自己。

3.品味情感

学习文言文要深入地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如学习《出师表》要让学生领悟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品味情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这样学生在无形中学会用现代的观点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五.巩固训练

让学生加强课后的训练和巩固,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归纳整理。

把文中带有相同性的,有一定规律的东西加以归纳整理,有利于记忆。如学习《口技》就可以把表示声音发生先后的词语归纳在一起,有“少顷”、“既而”、“一时”、“未几”、“俄而”。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学习《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为”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比较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有助于掌握“为”的用法,而不致于混淆。

2.练习训练。

学完新课文后,让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及时掌握文言语段的翻译和重要的字、词、句。教师可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补缺补漏,做到温故而知新。

3.仿照课文的句式写文言文。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说文解字高中生教育

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字书,对字形进行分析,并对字源进行考定,是当前我国最早的字典,对于古代汉语以及古文学的研究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需要注重字源、字义的作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都是先列小篆,先说出字的意义,然后对字的形体进行解释,许慎结合字形对字义进行解说,并概括总结偏旁部首,这些是学习现代汉语汉字最为有效的方法。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都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汉语文字、词语等。

一、分析字形,对字义进行掌握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9成以上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是表意和表声偏旁共同组成的。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使用《说文解字》对字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汉字的本源意义。了解词语的本义,学生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了解其他词语的意义。科学的使用《说文解字》,学生先观察字的形体,学生能够对汉字的发展有感性的认识,再分析形体的构造,结合《说文解字》了解汉字的本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中的“兼”,《说文解字》中说:“兼,并也,从又,持禾,兼持二禾。”[1]“又”是“右手”,“兼”的本来意义就是一手拿着两禾。《说文解字》中“本”字的形状是一个草木的根,其本义就是草木的根,学生掌握了这一意思,其他意思的理解就更加简单。很多词义都是通过其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了本义,学生就更容易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充分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能够对字形更好地分析,掌握字的本义,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词多义,对文言文中的实词有更好地理解和认识。

二、借助形发散,理解汉语复音词

通过对词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等与学生学习过的文言文、现代汉语中保留的词语的义项相结合,学生的联想能力就会提升,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字形,对词义进行判断,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汉语复音词的来源。

依旧以“兼”为例,通过这个字能够引申出一下义项,首先是《说文解字》中“兼”的意思是一手拿着两禾,其引申义是将几件事情和几件东西同时占有,还可以引申为聚合,这是一个动词,如“二者不可兼得”中“兼”的意思就是鱼和熊掌是不能同时得到的。再如《过秦论》中的“约从离衡,兼韩、魏、燕”,其中的“兼”表达出的意思就是聚合。[2]其次,《说文解字》还可以将“兼”引申为同时、全部等意思,表示的是两个或以上同时含有一件事物的全部,能够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学生通过对《说文解字》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必要时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更好地了解汉字词性以及词义的变化,能够将古代词语进行引申,更好地学习其他文言词语。

三、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成语

一直以来,人们的都喜欢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的含义,成语在汉语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成语也是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些高中学生在学习成语时容易根据字面猜测成语的含义,不能对成语的本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成语一般是来自于历史故事、诗文语句、神话寓言等,在高中学习阶段依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要掌握成语相关的典故,还需要对成语中单个的字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说文解字》进行学习,学生的成语学习水平以及能力会更高。

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对于“息息相关”和“休戚相关”很容易混淆,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自己利用《说文解字》学习解释“息息”与“休戚”,从而更好的对这两个成语进行分辨。息息相关是说连呼吸也是相互联系的,形容的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息指的是呼吸时进出的气。《说文解字》:“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3]休戚相关说的是彼此间的喜忧祸福都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十分密切。休指的是欢乐、吉庆的意思,《说文解字》:“息止也,从人依木。”原本的意思是休息,后来引申为欢乐的意思。这时休的词性从动词变为形容词,戚是悲哀,忧愁的意思。

四、利用《说文解字》学习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文言虚词是汉语学习中重难点问题,词性比较复杂,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也是不同的,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的效率并不高。而将《说文解字》与文言虚词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更有兴趣。

比如学习文言虚词“而”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说文解字》了解“而”的本义,了解其中的联系,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兴趣。再如“则”,它作为连词时,可以被翻译为“那么”、“就”等,具体的意思需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在《说文解字》中,“则”的解释是“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4]引申为法则,而后又引申出其他虚词的用法。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中对于字形字义的分析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汉字学习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学生的汉字学习提供参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说文解字》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高中语文学习中有很多古文字方面的内容,利用《说文解字》,学生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说文解字》的书籍,不断充实学生自身,从而能更好地学好语文知识,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大英. 二十年来(1988-2009)《说文解字》言部字研究述评[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92-95.

[2]陈亮. 21世纪《说文解字》文化研究综述(二)[J]. 湘南学院学报,2015,01:49-53.

鱼我所欲也翻译范文第8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有远大抱负、宽阔胸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愚公虽然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但他那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天动地,千百年来鼓舞多少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杜甫则在不朽的诗篇中表现了宽阔的胸襟和善良的愿望;孟子,以磅礴的气势,铿锵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人才在苦难中造就,国家在忧患中强盛,——生命是宝贵的,但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加珍贵,那就是义,义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刻哲理。学习本单元,你定会获得很大的启迪。

二、 课文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

古今异义字: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

情,古义: 实情;今义: 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一词多义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1. 忠之属也。 种类,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托。

1. 弗敢加也。虚夸。

2. 而山不加增。增加。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神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 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邹忌忌讽齐王纳谏》

古今异义字:

1. 窥镜自视 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2. 而复问其妾。 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3. 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通假字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 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一词多义

1. 受上赏。 名词,上等

2. 上书谏寡人者。 动词,送上,进献

1. 乃下令。 动词,颁布、下达

2. 受下赏。 名词,下等

1. 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动词,如、像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2. 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1.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3.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官府的大堂

4. 皆朝于齐。 动词,朝拜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2. 徐公来,孰视之。 通“熟”,仔细,形容词

词类活用

1. 朝服衣冠。2名词不达意“服”带宾语“衣冠”,用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鱼我所欲也》

古今异义字:

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通假字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感激。

一词多义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1. 是所欲有甚于生者。 比,动词

2.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介词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读二声,做,动词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动词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1. 两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

2. 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古今异义字: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2. 管夷吾举于士。 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 衡与虑。 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

一词多义

1. 国恒亡。 灭亡,动词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动词。

1.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被举用,被选拔,动词

2. 发于声。发出,动词。

1. 寡助之至。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三里之城。 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词类活用

1. 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

2.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3. 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4.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出:动词用作名词,在国外。

《愚公移山》

古今异义字:

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2.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4. 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5. 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通假字

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直接。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4.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 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一词多义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副词,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1.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1.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 片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1. 中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

1.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

2.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1. 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2. 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1. 以君之力。 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 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词类活用

1.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

2.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4.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

5. 何苦而不平。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出师表》

古今异义字: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摇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 诚宜开张圣听。?摇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3.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的憎恨。

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通假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2. 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3.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遗:给予

2. 深追先帝遗(yí)诏 遗:遗留

1. 恐托付不效。 效:奏效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任务 ;效:成功完成

词类活用

1.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2.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3. 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4.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

5.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

6.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今异义字:

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季的天空 今义:秋季

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