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平面上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东寨港红树林;风害;海平面上升;生态影响

红树林是一类特殊湿地生态系统,它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具有海岸保护、环境优化、动物栖息、资源利用与科研教育等功能。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和热带风暴等各种生态风险源的干扰,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一定影响。本文分析风害与水淹中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的干扰和危害,以便能为其制定科学的生态风险防范对策,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1.研究区概况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红树林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北部海口和文昌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3337.6hm2,其中红树林面积和滩涂面积分别为1578.2hm2和1759.4hm2。保护区内共有红树植物19科35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种类的95%。区内记载的栖息鸟类有194种,鱼类103种,大型底栖动物92种。东寨港是受第四纪初期与中期断裂凹陷,以及明朝万历年间大地震的综合影响而形成。其形似漏斗,地势南高北低,坡度3°~7°,海湾水深≤4米,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约1m。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3.8℃,年降雨量1700mm,平均水温24.5℃,十分适宜红树林生长。

2.风害与海平面上升影响分析

2.1 风害分析

风是影响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重要因素之一,台风/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方式主要表现为风折、风倒和风蚀作用,其空间表现形式多为面状和片状。海南岛素有我国“台风廊道”之称,每年都有数个台风登陆海南岛。根据《热带气旋等级》(GB/T 19201-2006),热带气旋分6个等级。风力影响强度与作用范围往往成正比,以2009年登陆海南文昌的12级台风“纳沙”为例,依据中国气象局的相关数据,进行影响范围空间分析(图1),得出东寨港红树林在其11、12级影响区域内。

参照张凯等对1957-2006年海南岛台风数据分析,56年来影响海南的台风共176例,其中17例在海口、文昌等处登陆,为0.31次/年,且多为热带风暴或台风等级。邱治军等研究发现热带风暴对红树林内不同植物的吹折强度存在差异,如角果木-红海榄天然林抗风能力大大强于海桑-无瓣海桑人工林。此处主要考虑台风的折枝影响。拟定风力>13级为极重度干扰,10-13级为重度干扰,7-10级为中度干扰,

2.2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的影响方式和空间表现形式与风暴潮、潮汐相似,其大小及强度常可用多年平均上升幅度来测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0.1-0.2米,但平均到每个年份却只有个位毫米数,故其危害极容易被忽略。对红树林而言,海平面上升不仅会浸淹红树林,而且会导致盐水入侵、侵蚀海岸,破坏红树林生存环境。据国家海洋局历年的《中国海平面公报》,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势,变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且上升速度逐渐加快。1991-200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5毫米/a;2001-2010年为3.0毫米/年,而同期海南的上升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是我国海平面达到1981年来历史最大值,较比于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与2011年,我国海平面分别上升122毫米与53毫米。据海口和东方两监测站的数据分析得知,海南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154毫米,比2011年高54毫米。预计未来30年,海南沿海海平面将上升85~155毫米。

现拟定以下分级标准:>3毫米为极重干扰,2.5-3毫米为重度干扰,2-2.5毫米中度干扰,

3.结论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受台风影响为0.31次/年,风力主要为10-12级,因此风害对东寨港红树林的生态影响属重度干扰;保护区多年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约2.7毫米,则海平面上升对东寨港红树林属重度干扰。研究结果表明,风害和水淹(海平面上升)对东寨港红树林生态影响均为重度干扰。

参考文献:

[]张凯荣.近50年来海南岛东部台风记录及其灾害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

[2]邱治军,王旭,杨怀等.热带风暴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林分结构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2篇

黄海。我国计算的海拔高度都是以青岛的黄海海面作为零点算起。我国的水文高程测定采用的是“1956年黄海高程系”。这个高程系在1956年确定,是根据青岛验潮站1950年到1956年的黄海验潮资料,求出该站验潮井里横按铜丝的高度为3.61 米,所以就确定这个钢丝以下3.61米处为黄海平均海水面。

海平面上升原因: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因素是很多的:大洋热膨胀、山地冰川、格陵兰陆冰和南极冰盖的融化等,世界大多数山地冰川在近百年内呈退缩趋势。例如,青藏高原尽管在冰川时期不一定像今天的南极大陆一样也有过统一的漫无边际的大冰盖,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这里曾经大量存在的山地冰川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消融、消失。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为海平面上升的主因,但是据2012年7月10日一项来自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的研究显示,假设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全球气温不再增长,海平面依旧会上升几百年。

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说道,这非常复杂,主要原因是海水的热膨胀。即使全球气温稳定了,海水表面气温和深海气温依旧有差异,深海的气温会慢慢的升高,这会导致更多的海水发生热膨胀反应,继而海水整体体积扩大,海平面上升。这种反应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有海水完全与大气温度达到一定平衡状态才会停止,这个时间估计是300年。

(来源:文章屋网 )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深入分析了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引出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这一课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仅从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来分析它是非常片面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地震和火山的爆发、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地球上森林覆盖率三者都对地球气候和海平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近年来,当人们谈起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时,我们习惯归结于:随着人类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co2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地球表面气温的上升和海水的膨胀,从而加快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等冰川的融化速度,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至少仅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co2气体在大气中含量才0.03%,这难道是引起地球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使得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地震和火山的爆发对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地球和太阳一样,都是具有巨大能量的星体,其由三部分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作为地球能量的中心,它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地核的外部依次是地幔和地壳,地幔是由岩石层组成,地壳则与大气层接触,直接受到太阳辐射。地幔和地壳构成地核保温层,越是接近地核温度越高,地核内部温度可以高达4982摄氏度,这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几乎相同。

地球的能量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球自身的能量称之为e核(即主要是地核的能量),另一种是来自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称为e太。同时地球自身还不停地向宇宙辐射能量称之为q放。这三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使得地球表面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恒定的温度(平均温度大约为14摄氏度左右)。实际情况是e太+e核略大于q放,按照这算式推论:地球表面温度会逐步上升,假如这样,现在的地球人类根本无法生存,而事实并非如此,地球表面温度还是保持相对的稳定。本人认为这与地震和火山爆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对地球表面温度恒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震和火山爆发都是地球释放自身能量的一种方式,每次地震和火山的爆发都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以发生在中国汶川8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总发电量。当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地球从该地方释放了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短时间内急骤下降;同时该地区地壳表面向大气吸收能量,造成该地区及附近地区的地表温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又由于地震发生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得的液态水蒸发到空中,使得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汽;这就使得地震地区往往总会发生大面积降温及大降暴雨或大雪。虽然该地区一样也会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同时地球其它区域向地震发生地区传导能量,由于地球的体积大,但地震地区的地壳表面要想达到其它地区相同的温度,还需要一段时间等待才能达到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当年冬季在地震发生地和附近的四川、贵州等省份都发生了特大冰灾原因。

再如:2010年的欧洲火山灰事件,也是地球从该地区释放巨大能量,同样也可以用上述原理来解释,这也使得2010年冬季成为近二十年内最冷的冬季;2011年的日本福岛9.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同样的道理日本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发生了大面积的降温现象,甚至引起日本国内大范围降雪,还有最近刚发生智利火山灰事件,新西兰7.8级地震……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地震和火山对地球气温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爆发频繁程度和等级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温度,而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和格陵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海平面的上升或者下降。深海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影响则更为明显,这与海水流动性等特点有着重要关系。

同时,还有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时用“温室效应的理论”来解释地球海平面和气温上升是相互矛盾或错误的。

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后的气温上升;人们把它归结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而资料同时显示:这一时期地球地震和火山处在不活跃期,基本上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或火山,在2005年才进入地震活跃期。而从1945年至60年代,虽然co2的浓度增大,但是全球地表的气温却显著降低,按照“温室效应”原理预测,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少,事实上却是这一地区温度呈明显上升。预测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上升最多,实际上却是那里的温度下降最多。在20世纪后半期,全球地震处在活跃期,地球上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分别达到15次(1957年2月23日~1957年3月23日)和9次(1950年12月1日~1950年12月14日),这些地震基本发生北半球。

另外,地球上冰河时代的气候特点可能从“地震和火山爆发理论”中寻找到答案。

二、水土流失和人工拦海造田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水主要以冰山、湖泊和河流等淡水的形式存在。河流与海洋相连,冰山和湖泊等通过河流流入海洋。由于地壳表面地质缘故,松动土质随着河水流入海洋,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河流流入海洋。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用中国古代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做个比较:有只乌鸦想喝到瓶子里的水,由于瓶里水不多,乌鸦嘴巴喝不到瓶里的水,于是乌鸦想了一个办法,用嘴巴向瓶里放石子,这样瓶里的水面慢慢上升,于是就可以喝到瓶里的水。

由于地球的万有引力的作用,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不变的。而陆地的泥沙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与“乌鸦喝水”的道理是相同的。瓶子里的水就好比是海洋,从陆地经河流带入海洋的泥沙就如“放入瓶里的石子”,通过《乌鸦喝水》寓言故事不难理解:陆地大量的水土流失,一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于陆地的高度绝大部分高于海洋,陆地上的淡水具有一定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可以轻松地把陆地上大量松动的泥土冲入海洋中,而植被(特别是森林)是地球上表面泥土的“保护神”,人类自身生存活动和和地球自然现象,大量的植被破坏等引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的泥沙从陆地上通过河流流入海洋。

资料显示,仅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在50亿吨以上,地球上的这些的水土流失的结果肯定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而由于海水的温度远远高于冰川的温度,海平面上升的同时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的速度;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的融化又会引海平面的上升。

拦海造田与水土流失的道理是相同的,由于人类自身生存活动的原因,把部分海洋围起来或者通过用陆地上的沙石把它添埋起来,这样这部分海水只能流入海洋其它地方,这就与寓言《乌鸦喝水》的故事一样,也会海平面上升。

资料显示:从十三世纪开始,荷兰就在西北部顺德海围海造田,与海争地,迄今已持续了700多年。共修筑堤坝1,800多公里,造地7,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梵蒂冈,面积0.44平方千米。瑙鲁面积21平方公里。拦海造田的国家还有很多,日本也是个拦海造田大国。

水土流失和拦海造田都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它们的作用又对加快南极和格棱兰岛等冰川融化速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南北极冰川融化的水又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如此往复,便形成恶性循环......

三、地球上森林覆盖率对海平面和地球表面气温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一片森林好比是一座水库,森林主要有三个作用:1是净化空气(这里不作论讨);2是储蓄水功能;3是吸附土壤表面,减少水土流失。这些对调节地球气温和海平面平上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下图地球的水简易循环图所示)

 

如图所示:陆地上的水主要是淡水,是以湖泊,冰川,河流等形式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淡水通过河流等各种形式流入海洋,而海洋也会蒸发把海水变成水蒸汽,在气流或季风等作用下,这些水蒸气以下雨或雪的形式降落在陆地上,这些降水又通过河流流入海洋,这样如此长期循环。一般情况下,由于森林和其它植被有储水的功能,部分降水就会储蓄起来,从海洋蒸发并且漂移到陆地上的水和从陆地流入海洋体积大致是平衡的。但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工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加速,这对地球上森林的破坏极为严重,陆地上森林的储水功能下降,这种平衡很快被打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水的体积慢慢大于海洋蒸发的水量,这样陆地的水量在减少,相反海洋的水量就会增多,结果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其它不良反应。再由于森林的储水功能的降低,加上在陆地森林对土壤表面吸附能力减弱,有时过量的降水至使形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等。这样加速了海平面的上升。

从这简单的地球水流程图可以总结出:陆地的淡水也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假如没有森林,海水形成的降水在陆地上又无法得到储蓄,陆地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海洋的水就会越来越多,于是海平面就会上升;假如没有森林,在流入海洋的过程中,会带入大量的泥沙进入海洋,这样加剧了海平面的上升。既然森林对海平面和气候影响如此重要,我们人类在保护森林方面又做得如何呢

资料显示:人类文明的初期, 有原始森林 7600万平方公里, 覆盖了地球大陆表面的三分之二; 19世纪中期, 减少到5600万平方公里; 20世纪末再减少到3440万平方公里, 覆盖率下降至27%; 而据2003年的最新数据, 现在只剩下2800万平方公里了。 由此可见, 最近100多年来, 森林面积锐减惊人;而且减少更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加速之势: 1960~1990年全球丧失了45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森林, 其中1980~1990年期间平均每年损失9.95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 约等于韩国的面积;此后据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的统计, 每年消失的原始森林增加到13万平方公里;2003年的最新数据则显示, 目前是以每年高达16万~20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着。 美国:17~20世纪30年代洗劫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森林。  巴西:3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砍伐……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4篇

马尔代夫――填海造地

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和12名政府内阁成员身穿潜水服,在该国海域一处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上首次水下内阁会议,以呼吁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对平均海拔只有1.5米高的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来说,气候变化关乎它的生死。根据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报告,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那么这个由1192个小岛组成的国家将在本世纪消失。

马尔代夫在全球变暖面前的脆弱性在其首都马累就能看出来。集中了全国约三分之一人口的马累只有不到6平方公里,它周围的大部分地方都修筑了防波堤,以抵御海水入侵。尽管如此,在2004年12月的海啸中,海水还是冲上马累城,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在马尔代夫全国约200个居民岛中,大约有50个岛面临着海水侵蚀问题,其中16个岛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此外,很多居民岛的地下淡水资源正在枯竭,居民饮水出现困难。

既然防波堤难挡海水,马尔代夫只好填海造地应对海平面上升了。在马累东北约1.3公里处的胡鲁马累岛(意为“邻近马累之地”),经过十几年的填海造地,海拔高度达到了3米,已经有大约6000名居民,可以容纳约5万名居民,原先的湖已经成为一个比马累面积还大的地方。岛上已经有了清真寺、学校、居民楼,以及连马累都没有的公共汽车。

马尔代夫全国有很多个可以填海造地的湖,胡鲁马累模式可以在全国推广,但问题是这都需要钱。马尔代夫政府和相关公司花在胡鲁马累的钱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

作为一个人口不到40万的小国,马尔代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有限。但在气候变化面前,马尔代夫已经成为人类命运的一面镜子。也许,纳希德总统和他的部长们潜入水下开会的另类行为能让更多的人警醒,采取行动拯救马尔代夫,同时也拯救自己。

荷兰――修建紧急防水工程

荷兰三角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荷兰必须制定相关计划应付上述危机。在今后190年里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作为一个低地国家,荷兰必须着手进行新的大规模建设工程,加固堤坝。不管国家面临什么样的社会或经济困境,都要解决水患问题。

荷兰拥有人口1600万,其中三分之二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几个世纪以来,荷兰曾多次围海造地,还利用海岸沙丘建起防潮屏障。考虑到全球变暖,荷兰已经决定在今后20年里每年为紧急防水工程投入10亿欧元资金,另外每年还会花5亿美元维护现有的海堤与河堤。

英国――实施气候税

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全球总量2%的英国,正在试图担负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领者的重任。从提高能效到减少排放,从研发绿色建筑到利用新能源,英国的政府和民众,都在进行着扎实的努力。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非常完善的国家,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除了实行明确的政策导向外,非常看重税收调节的作用。其于2001年开始实施的气候税(环境税)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这一全球首创的新税种是这样运作的:凡是用能单位(不含居民)每消耗一度电,就必须上缴15便士的气候税,1年的总税金在10亿英镑左右。与此同时,财政部出台了气候税减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核定每年的减排目标,凡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就可减免80%的气候税。目前加入这一协定的已经有44个行业的企业(大企业更是踊跃),基本都能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

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提高能效,减少气体排放,英国财政部还面向大企业设立了2亿英镑的减排基金和针对中小企业的碳基金。只要是与财政部签订减排协议的企业,都可申请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

实践证明,上述措施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与财政部签订协议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在今后与企业签订协议时,英国政府正考虑是否提高减排比例。

图瓦卢――全国大搬迁

图瓦卢是太平洋上大洋洲一个小小的岛国,全国由9个环形珊瑚小岛组成,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万。图瓦卢国土虽小,但9个小岛稀稀拉拉,自西北向东南散布在130万平方公里的浩瀚海面上,加上领海面积,图瓦卢俨然是个“大国”。图瓦卢在赤道以南,属热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不禁会问:图瓦卢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美丽的家园?他们究竟要搬迁到何处?

图瓦卢全国最高处才高出海平面4米,大部分地方只高出海平面1~2米。由于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造成了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图瓦卢1.1万国民将面临“灭顶之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全国大搬迁。在过去的10年里,海水已经淹没了图瓦卢1%的土地。科学家预言,如果地球气候继续变暖,在50年之内,图瓦卢将全部被海水淹没。

为了生存,图瓦卢政府几经商讨,决定举国大搬迁。向哪里搬迁?图瓦卢政府自然想到了近邻的新西兰。新西兰地广人稀,距离又近。在图瓦卢政府的请求下,新西兰政府伸出了救援之手,决定全部接收来自图瓦卢的“环境难民”。

图瓦卢的决定惊动了西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库克群岛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他们在亲身感受到海平面上升带来威胁的同时,准备组团去联合国,向全世界说明他们面临的灾难。如果现在国际社会还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大洋中地势较低的岛国,都将面临从地球上消失的灭顶之灾。

摩纳哥――建深水城市

由于陆地越来越少,人们就有可能迁居海底。摩纳哥公国居民设想在海岸边建一座深水城市。这座设想中的城市是环形的,直径10公里,呈火山口形。他们希望在上面建一座半圆形剧场似的30层居民楼。这些住宅都位于“火山口”的外圈,因此从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层,不用走出家门就可以观赏到海里的鱼。未来的深水居民靠吃鱼、大螯虾、牡蛎和在附近农场养殖的可食用水藻为生。还有人专为那些想永远迁居海底的人设计了一种名为“航空员”的装置。这是一种只能载两人的微型潜艇,它可以下潜到300米的深度,它的电马达能保证每小时15公里的航速。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5篇

报告称:“全球气候变暖被压缩到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发生,它所代表的是对人类和生物调节能力的严重挑战,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将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态系统推过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点,进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经不再是科幻

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001年,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消息称,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宣布,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国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败,全国1.1万国民将不得不放弃家园。图瓦卢已经与新西兰签订协议,全国国民将陆续“搬迁”到新西兰。

从1995年到2002年,南极半岛失去了大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冰架,相当于卢森堡国土面积的4倍。科学家们在2005年8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指出,冰架的崩裂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这种崩裂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2000年世界银行了一张环境经济地图,显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国一半的耕地面积将会被吞噬。据专家预测,本世纪海平面即可上升1米。孟加拉国拥有1.3亿人口,这些“气候难民”将如何安置,又有什么样的国家来接收他们,将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对中国来说,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将有1/3的面积将被海水淹没。到时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区的民众内撤,结果不仅是食物和水资源愈发稀少,也会引发社会问题。

美国电影《后天》让全世界的观众体会到在面临气候危机时,人类显得如何渺小。片中,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研究史前气候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暧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的灾难。在影片中,曼哈顿摩天大楼遭到强烈旋风的袭击,大部分被摧毁;地铁隧道里涌出的洪水吞噬了纽约,淹没了美国,冰雪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逃往墨西哥,请求进入那里的难民营。

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气候难民”的狼狈神态给每个观看影片的人敲响了警钟。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全球变暖采取行动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影片中的“气候难民”。

未来的地球

沦为“气候难民”,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变化。全球变暖引发人类生活的转变,有时是潜移默化的。这些转变,是逐渐将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逼走、背井离乡的根源。

英国《卫报》的环境记者大卫・亚当根据目前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指出如果人类不对目前的情况作出改进,任由全球气温上升,英国在未来的80年里会有怎样的变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气候变暖对英国人生活的直接影响包括:到2020年,因为温度升高,英国的假期将会增加。但是对目前已经负荷过重的国家公园来说,过多在假期到来的旅游者会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像曼彻斯特这样的休闲城市,咖啡馆将会挤满前来度假的人,咖啡文化将会繁荣起来。可是,人们是否已经准备勇敢地迎接城市里的炎热了呢?

到2050年,从干旱的南欧涌入英国的难民越来越多,像从孟加拉那样水灾频繁的国家到来的难民也会增加。现有的公共运输设备,比如说伦敦的地铁,由于没有空调,在夏天将会变得无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这样的活动会再一次成为富人们的专利,因为炎热的天气会使滑雪场的维持费用增加。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性格也会在炎热中融化――好天气会使英国的年轻人更多地参与户外活动,而不是在他们的被窝和车库里制作音乐。

同样的预测也可以在中国作出,只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将如何面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生活变化呢?

如果因为气温高而假期增加,我们的公共设施能否在未来的炎热天气应付挑战?

如果来自周边低洼国家的大批难民涌入,我们是否能够接收并使他们得到安顿?

如果气温继续升高,在已经成为火炉的城市里,人们是否只能依靠空调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没,我们将如何保证人们的顺利迁移和他们以后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家园被洪水覆盖,我们将逃往何方?

人人有责

气候变暖是个集体性的问题,如何防止成为“气候难民”,不只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从国际的角度给“气候难民”定义,就如何处理他们形成公约,使联合国难民机构得到必要的资金和人员配置,以用来处理“气候难民”,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要防止像《后天》里那样的惨况发生,最根本的是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虽然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为防止气候变暖作出努力,如《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但它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世界各国围绕着《京都议定书》的争论和冲突说明,防止全球变暖还需要全人类漫长的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健全环境政策法规、安全应急预案以及合格的公共卫生体系,也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对中国来说,如果全球气温持续升高,不仅东部低洼处的较发达地带将被淹没,西部高原的冰川由于融化,也将不能和谐调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洪水将会在中华大地上轮次发生。防止全球变暖,中国绝不能置身事外。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6篇

——题记

不得不承认,地球变了。

几百年前,抬头望天,看到的是蓝天白云。

现在再看,“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天地间已找不到一块净土,北极海平面上升,南极臭氧层空洞;喜马拉雅山顶被贡污染,深海出现放射性元素。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打伤了地球。印度和孟加拉国曾对一座蕴藏着石油的岛展开激烈争夺,好不容易争出个结果,一件突发事件一下子搞得两国哭笑不得。咋的了?海平面上升把岛淹了!

这件事在成为笑料的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警告,大气已经很明确地给人类亮出了黄牌:地球已经是掉在马桶边——离死不远了。

在大气亮黄牌时,臭氧也亮出了黄牌,不仅南极出现了臭氧空洞,珠峰附近的臭氧层也变得极度薄弱,一旦臭氧层崩溃,太阳强烈的紫外线将会使地球成为一片焦土。

悲愤的地球开始了自己的反击——水灾、旱灾频发,火山灰满天飞,经常出现半边水灾半边旱灾的情况。“近来学得乌龟法,该缩头时就缩头,”地球装了近百年的孙子,现在是该“雄起”了。

还子孙一片蓝天白云,为子孙,为自己,也为人类。

江山实验小学六(2)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7篇

有人说,《2012》只是好莱坞一贯的杞人忧天传统的假设。但是对尼罗河三角洲、泰晤士河口和孟加拉国等沿海地区和国家来说,洪水、台风、海啸等并不是盛世危言,全球气候变暖和冰盖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正真真切切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很有可能,2100年将是他们的世界末日。

科学家们正在发出警告,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升高给地球带来的威胁,比之前的估计要严重得多。

在诸多危险之中,一个灾难性的话题日益升温:由于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速度超过预期,部分沿海地区可能在本世纪末将被淹没。

这意味着,孟加拉国、佛罗里达、马尔代夫和荷兰等地势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将面临毁灭性的洪水威胁,英国的诺福克湖区(位于英格兰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和泰晤士河口也有可能在2100年消失。此外,伦敦、赫尔和朴茨茅斯等城市将需要建立新的防洪设施。

“全球将遭遇大规模的洪涝灾害,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英国南极观测站的大卫•沃恩博士表示,“人们喜欢搬到海边居住,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

海平面到本世纪末究竟会升高多少,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是可以肯定,海平面的上升趋势并未停止,在未来的成千上百年中将延续下去。

2100,海平面升高1米

据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曾经提交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报告,其中指出: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20至60厘米。这一结论是通过估算海洋在受热后体积增加的幅度,即热膨胀过程,以及喜马拉雅和其他山脉的冰雪融化所产生的流水量的增加而计算出来的。

这意味着到2100年,海平面的升高可能轻而易举地达到1米。这一数据得到了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支持,该局今年曾警告说届时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可能高达1.5米。

科罗拉多大学塔德•费弗尔博士领导的项目小组前不久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根据保守、中间、极端三种冰河学假设,该小组计算出了由格陵兰岛、南极洲和一些较小的冰川和冰冠可能引发的海平面升高幅度。考虑到温暖水流的热膨胀因素,他们的结论是,整个海平面到2100年将上升1-2米。

无独有偶,一个由20个国际专家组成的、协助荷兰政府设计沿海防御体系的专家委员会认为:截至2100年,海平面将升高55厘米到1.1米。

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院的教授斯蒂芬•拉姆斯托夫指出:“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专家委员会还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海平面的升高不会到2100年就停止不前。他们预测,除非我们停止全球变暖的脚步,否则到2200年,海平面将比现在升高1.5-3.5米。这意味着许多沿海城市将寿终正寝。”

这一观点得到了詹森•洛博士的支持,他来自英国最权威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哈德莱中心。詹森•洛认为,现在尚不清楚海平面到本世纪末到底会升高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升高的趋势并不会就此止步,它还会继续发展。即使人类能够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阻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还会继续升温、膨胀。

可怕的不是变暖,是冰盖融化

IPCC的报告中包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警告:关于海平面升高的预测几乎没有考虑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岛冰盖融化所带来的水量增加。因此,IPCC的预测很有可能低估了即将发生变化的影响。

沃恩指出:“IPCC之前认为人们对极地冰盖融化的整体动态情况了解较少。但是,我们现在能够更确切地了解到南极和格陵兰岛冰盖融化的状况,因此可以对冰盖融化及其对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做出更精确的预测。”

通过研究卫星照片,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岸边的海冰正在逐渐缩小并消失。据《美联社》报道的一项研究显示,自2003年起,格陵兰岛、南极洲和阿拉斯加州有超过2万亿吨陆地冰川融化。格陵兰岛附近海域海冰缩减的程度过去八百年未曾有过。

格陵兰冰盖的上部不只因气温的升高而融化。人们最近注意到,由于北极水域的海洋温度达到历史最高,温暖的海水拍击这些巨大的冰川,这是导致冰盖消失的几个因素之一。

海冰融化本身并不能引起海平面的升高,但是,海冰的消失会对陆地冰盖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冰层的变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传递到陆地冰盖的中心,没有了海冰的支撑,陆地冰盖将滑入海水中并以更快的速度融化,由此带来的海洋中水量的增加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不仅如此,部分科学家们提出了所谓的格陵兰冰盖“动态效应”。这并不仅仅是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盖在不断地融化。而是说,冰盖融化触发了新的动态效应,反过来这种动态效应又加速了冰盖的融化。

在导致海平面短期内迅速上升的作用上,动态效应很可能比传统的融化更重要。动态效应的另一个例子是,冰盖融化会暴露出夹杂着森林火灾甚至宇宙尘埃黑炭的陈年积雪。这些黑色物质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进一步加速冰层的融化。

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地震学家梅瑞狄斯•奈特斯与两位同事提出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地震。这些地震证据确凿――震级为五级――但是,却观测不到,因为它们没有出现在地震仪上。(一般而言,记录下来的震颤为几秒钟,而这些震颤却发生得较为缓慢,超过一分钟。)

最新发现的这种地震几乎全部来自格陵兰。地震与冰的大规模减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过去十几年中,这种地震发生了200多起;而2005年发生的次数是1993年的六倍。地震次数的增长非常显著,并且伴随着冰川崩裂面的大幅后退,以及冰川流速的加快。

换句话说,从冰川上脱落、坠入海洋的冰块大得足以产生震撼地球的地震信号,而且这种情况发生得愈加频繁。当地震发生时,冰川流动的速度似乎也加快了。

灭顶之灾

冰盖融化最终或许会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科学家们计算得出,如果工业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导致全球气温升高4℃,格陵兰岛的冰盖就面临着完全融化的危险。

这可能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但是最终的后果毋庸置疑。它将会使地球的海平面升高7米左右,后果绝对是毁灭性的。

科学家们坚持认为,这样的景象尽管遥远,但却真实。然而,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是近期海平面升高,即到2100年海平面升高1米。

海平面哪怕只升高1米,纽约、伦敦、孟买和上海就需要增加新的防御系统,而且会危及从孟加拉国到佛罗里达的大片低洼地带。这些容易受到影响的地区居住着世界上10%的人口――6亿人。

如果科学家们的预测应验,届时马尔代夫群岛、孟加拉海湾的桑德班斯以及太平洋上的基里巴斯和图瓦卢等岛屿都将被淹没。美国有大约2万公里海岸线和5万多平方公里沿海湿地,为保护这片土地,美国政府将不得不花费1560亿美元。伦敦等城市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防御设施,以抵御上涨的水位。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市则将被洪水淹没。

不断膨胀的海洋将给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带来污染,加剧当前全球面临的淡水短缺问题。目前,泰国、以色列、中国和越南的地下水资源已经遭受到盐水的污染。

沿海耕地将遭遇灭顶之灾,大量人口不得不迁居他地。据估计,海平面上升1米,就可以导致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孟加拉国17%的国土面积被水吞噬,冲毁该国一半以上的耕地,导致几千万人口流离失所。

超级风暴潮

然而,这种灾难并非仅仅是由海平面升高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其他后果也可能加剧这一灾难的严重程度,尤其是暴风雨数量的增加。

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一位工程主管科林•布朗说:“人们在讨论海平面升高的威胁时,并不是在讨论类似往浴盆里加水这种简单的问题。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暴风雨的数量将显著增加,飓风侵袭会随之增多,而当飓风经过海洋时,将会诱发大规模的风暴潮。”

超级风暴潮的出现将袭击地势较低的地区,例如英国的东南海岸线,尤其是东英吉利和泰晤士河口,以及伦敦、朴茨茅斯和赫尔等最容易受到海平面升高所侵害的地区和城市。

事实上,除了以上这些“热点地区”,如果不立即采取措施,整个英国都将面临交通和能源系统的大规模瘫痪。沿河谷运行的铁路线将不时受到洪水的冲击,部分铁路和公路桥梁由于跨越河道将不得不重新设计和改造,以适应不断上涨的水位。

供电系统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已经建成的赛斯韦尔B型核电厂位于萨福克海岸,据悉英政府还将在此修建若干个核电厂。然而,赛斯韦尔注定会受到海平面升高的影响。工程师们认为他们可以垒砌混凝土隔离墙,保证新核电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被水淹。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一座核电厂可能只运转50年,但是要使其彻底退役则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谁又知道到那时海平面会升高多少?谁又会知道英国将遭受什么样的洪水灾害?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对抗海平面升高的问题上,英国仍是最积极的国家。为了防御洪灾,英国政府启动了诸如“泰晤士河口2100”等诸多项目。

不过这不会停止人们的争议。如果仅仅因为保护成本太高,就不得不放弃许多地区,特别是诺福克郡海岸沿线的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这将是人类栖息地的巨大损失。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建设;关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character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planning climate adaptability c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construction system.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 city 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P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1.1 气候变化的界定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平均值的升降,表明气候平均状态的变化;离差值增大,表明气候状态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异常愈明显。气候变化不但包括平均值的变化,也包括变率的变化。气候变化一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使用中,是指气候随时间的任何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G l o b a lWarming)、酸雨(Acid Deposition)、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on)。本文采用UNFCCC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即侧重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暂且不考虑自然原因引起的气候变率。

1.2 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IPCC 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是,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5.8℃。未来变暖的变幅取决于人类采取什么样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仍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气候变化是事关生态与环境保护、能源与水资源管理、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人为增暖,温度升高造成的影响表现为:北半球高纬地区的早春农作物播种,林火和虫害对森林的影响;欧洲与热浪相关的死亡率,某些地区的传染病传播媒介,以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花粉过敏;在北极地区冰雪上狩猎和旅行,在低海拔高山地区的运动等。城市及其系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的影响,如山区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海平面升高和人类的发展,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

1.3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占了中国自然灾害较高比例,而极端气象现象与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高度有关。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环境相对恶劣,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高等因素,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有效资源管理手段缺乏等原因,我国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在灾害发生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相对低下,由此所致的灾后重建恢复能力也较差。我国较易遭受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灾害。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止2009年8月24日,全年直接经济损失711亿元,共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暴雨泥石流。2010 年8 月7日甘肃舟曲因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至今让人触目惊心;2010 年8月12 日起,由于连日的强降雨天气,四川多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1.6亿元。海平面上升。我国是世界上受海平面上升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 年。2004~2006 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都高于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 71 毫米。与 2003 年相比,2004~2006 年中国全海域海平面呈起伏上升趋势,各海区海平面变化趋势与全海域一致。海平面上升不仅会造成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的严重损失,而且会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重要工程设施和沿海城市发展。这些自然灾害和其他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都是城市脆弱性的外因,增加了城市脆弱性的强度。

2 构建减灾防灾体系和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路径

2.1 构建减灾防灾体系的建议

2.1.1 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前适应能力。加强极端气候变化和重大气候现象及其影响的中短期预报和精细化预报,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形成全国性、多层次、布局合理的气象监测预报网络,实现灾害性气候事件的预警分析和风险分析。

2.1.2 加强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中应对能力。建立不同级别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制度和响应制度,建立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组织指挥体系,构建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部门协作联动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响应的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2.1.3 加速城市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从组织领导、保障措施、责任落实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切实做好灾后的重建恢复工作。政府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统筹处理灾后重建与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

2.2 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路径分析

2.2.1 要厘清全球、全国以及本地区气候特征、气候变化趋势,尤其是极端气候现象,理清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与气候变化之类的相互关系,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角度减轻和减缓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建设,充分运用规划的提纲挈领作用统筹协调各部门(区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规划基础上,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规范全社会的经济社会活动,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切实实现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气候安全。

2.2.2 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气候变化的支撑作用。通过利用科技加大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分析、提高气候变化的预测性,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以减轻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

2.2.3 要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来 20 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与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增强防灾减灾、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 结束语

气候变化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加强气候变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分析,有助于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桂武,高庆华. 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J].地学前缘,2003,10

[2]喻小红等. 城市脆弱性的表现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