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所见古诗

所见古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所见古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见古诗范文第1篇

所见

zuò zhě :yuán méi

作者:袁枚

mù tóng qí huáng niú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yì y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bì kǒu lì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所见古诗范文第2篇

1.童年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古代的儿童和你们一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了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咱们去放风筝——(生背)《村居》。

夏天,可以去捕鸣蝉——(生背)《所见》。

秋天,当然要去逮蟋蟀了——(生背)《夜书所见》。

冬天,还可以玩冰雪呢——(生背)《稚子弄冰》。

2.在这些诗中,我们都看到了一些天真、可爱的孩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关于儿童的,一首是——《池上》,另一首是——《小儿垂钓》。相信大家学完后,一定也会觉得很有趣。

2.交流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

(2)初步理解诗意。通过预习,边读边想象,你能知道诗句中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先指导读第一首,再自己读第二首。

【设计意图】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品读古诗,成语有趣

1.诗中的这两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天真、调皮、可爱)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来看第一首诗。

(1)“撑小艇”“偷采白莲”。是啊,多可爱的孩子,自己悄悄地撑着小艇出来偷采白莲。你背着家长偷干过自己想干的事情吗?什么心情?

(2)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吸引他,因为他——再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不解藏踪迹”。小娃毕竟是小娃,最终行迹还是暴露了,因为他——(读)“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这一切,被一位慈祥的老人看在了眼里,他觉得有趣极了,于是写道——(生接读)小娃撑小艇,……浮萍一道开。”

3.再来看第二首诗。

(1)“侧坐”“草映身”——想把自己藏起来;“遥招手”——体会孩子的心情。

(2)鱼儿就快上钩了,偏偏这时来了问路的人。你会怎么样?做做动作,说说心里怎么想的。

(3)“遥招手”——是过来说话,还要不要过来?为什么?因为:“怕得鱼惊不应人。”

(4)多有趣啊!再来读读这首诗。

4.小结:诗人多了不起啊,抓住小孩的动作,揣摩他们的心理,于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让我们觉得既生动又有趣。

【设计意图】教师立足文本,创设情境,让学生做做动作,说说心里是怎么想的,暗含了作者的写法特点,既习得语言,又学习言语。这为后面的品味赏析做好准备。

四、背诵拓展

1.再看看我们学过的古诗,请你抓住诗中儿童的动作、神态或者是心理活动,谈谈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村居》:早春二月,草长莺飞,孩子散学归来,机会难得,趁着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将纸鸢放飞于蓝天之上,这是何等惬意之事啊!《所见》:小牧童高坐牛背,大声唱歌,何等的自由快乐;屏住呼吸、眼望鸣蝉,又是多么的专注认真,从动态到静态,把小牧童的天真烂漫刻画得栩栩如生。《夜书所见》:捉蟋蟀的灯笼之光和发现蟋蟀时的欢声笑语,打破了秋夜的寂静,一定也冲淡了诗人的些许乡愁吧。《稚子弄冰》:寒天弄冰,自得其乐,天真无邪,童心炽热。)

2.读读、品品,我们体会到了古诗别样的情趣。

所见古诗范文第3篇

一、读一读――感知古诗

古诗大多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非常喜欢读。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时,总担心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往往包办代替,把自己的理解、教参的解释一股脑儿地搬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取代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但是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己读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体验与自我感知。对课文的内容不是由教师先整理出来后再教给学生了,而是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不是教师所能替代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完成的,它只有靠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总爱读这些古诗,就像喜欢儿歌那样。在教学古诗之前,我直接问学生:“读读看,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有时候,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可能给我们一个惊喜。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仍能从字里行间挖掘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

在学习《村居》(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时,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文章,并谈谈发现了什么。孩子们纷纷举手:“我发现这首诗写了小草、莺飞、杨柳、大堤、学生、东风、纸鸢等,是一幅好美的图。”“我看到了几个小学生在河堤上放着风筝呢。” “我还看到杨柳在春风的吹动下已经吐出绿芽了。”更让我感觉到惊奇的是,有一个孩子竟这样问:“‘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里的“醉”是什么意思呀?杨柳可没有喝酒呀。”他的话让本来活跃的教室安静下来。是呀,杨柳为什么会“醉”呢?他们睁着大眼睛等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正所谓读而生疑,疑而知不足。不满足的心态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传授奠下了良好的氛围,难解字词的瓶颈问题也在学生的主动求知中迎刃而解。于是,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往年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想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陶醉在美丽的二月风光里。

二、想一想――解读古诗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爱想象,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出人意料。学习古诗就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想象的天性。只有想象,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诗的内容与意义。所以,我们的古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古诗的字、词、句的理解与背诵上,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充分感悟到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因此,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我经常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配乐朗读,然后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所表达的场景中畅游,最后再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在学习《小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这首古诗的时候,在学生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之后,我播放了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用自己浑厚的声音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伴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幅迷人的小池图景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看着他们摇头晃脑的样子,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可以感觉出他们已经完全被眼前的情景所陶醉。此时,我再让学生谈谈刚才所看到与想到的景象,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我看到了一个泉眼正在呼呼地向外淌着水,还不时地冒着一个个水泡。”“我看到了岸边树的影子被阳光照在水中,有几条小鱼在树荫下快活地游动着。”“我看到了几片还没放开的荷叶才从水下伸出一个角上来。”“我看到了一只蜻蜓站在荷叶的角上。”

看看这些孩子的回答吧,如果用我们教师的语言来讲述这首诗,也许不会有这些漂亮的回答。如果以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思考,我们孩子的思维就会禁锢在我们教师设计的圈套里出不来。通过学生自由的回答,我已经感觉到虽然是低年级的孩子,但是他们已经学会把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古诗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种理解既是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对美的体验。他们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更体会到时诗外的情感,将心中的感慨借助诗人的诗句表达出来。

三、画一画――升华古诗

由于低年级古诗常常把图画、韵律、语言等融为一体,对学生有着一种特殊的审美教育。因此,我经常在教学完一首古诗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来作画,画出诗中所描绘出的场景。孩子们会欣喜地在课堂中拿起了画笔,画《所见》,画《小池》,画《绝句》,画《村居》……在画《村居》中,孩子们会为如何来画风而争论不休;在《所见》中,因为诗中说的是没有发现蝉,所以孩子们为要不要画蝉而展开激烈的争论。我们不会去论孰对孰错,因为孩子们自觉、主动的艺术再创造为我们的低年级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所见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 丰富想象 轻松喜悦 直观感受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更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下面几点做法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讲故事展示背景

每一首诗都有它特定的社会和环境特点,作者的思想、经历与当时状况密不可分,然而,遥远的时代背景对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又如何能够体会时代造就的冷暖悲情?所以,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课前先讲一个故事:曹操宠爱曹植,想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要对付兄弟曹植,就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

二、用课件增强感受

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教师设置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欣赏课件,能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述的画面,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如在学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配乐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山水、彩云、猿声、小船的美景,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了情感铺垫。

三、用朗读领悟情感

学习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步骤,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如《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还要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

当然,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四、揣摩字意悟诗情

字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只有理解了字词句意,才能有效地理解诗歌的感情,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必须理解准确。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围绕“悟”展开的诗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所谓“悟”,就是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本所呈现的画面,实现悟出诗歌意境的目的。然后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情”。

五、多背诵实现积累

所见古诗范文第5篇

古人写诗,虽说文字蕴涵力强,但是没有多种辅助手段,容易让学生枯燥无味,从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课务量重,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及时用上,如何激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然而,通过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画画、表演,只要你用心体会、苦心栽培,就会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你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抓住这些现成的“土资源”,在我的古诗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1.预习中的尝试

课前预习,让他们自主进行,但从二年级起,我提出预习古诗的要求不再是读呀、背呀、抄的,而是事先把古诗内容画成一幅画展示给他们,让他们把图上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出示大幅的画,这个预习作业尽量安排在教室里,因为学生无法把画带回家,更由于农村家庭的特殊性,家长无法引导孩子们完成这样的作业)。上新课时,推选出写得好的向全班汇报。目的是让他们初步感受古诗的情境,并进行自我体验。

2.图文对照说古诗

学生对直观的图容易理解,把所写的图意与诗句联系起来,比如教学《咏柳》时,引导学生说出:“一棵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绿绿的叶子,就像是用碧玉打扮的一样。”然后再启发: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诗说出来吗?学生很容易地就会回答:“碧玉妆成一树高。”这样,学生理解起古诗来,就会比较轻松。

3.从表演中理会古诗

低年级学生表演欲忒强,在引导学生说古诗时加上动作表演,会加深他们的印象,巩固其理解效果。把一首古诗意思通过动作表演,边说边演、一人演全班说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学《所见》这首诗时,我让学生扮演放牛的儿童,从骑在牛背上到唱歌、看见鸣叫的蝉,然后轻轻地下来,闭住嘴,小心翼翼地去捕捉蝉的一系列动作表演,都是那样的有趣、滑稽,若是说学生能绘声绘色地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能说他没理解吗?

4.在理会中欣赏,在欣赏中想象

理会了古诗,让学生再体悟它,通过多种形式,比如“自我陶醉式”、“倾听他人诵读式”等,还可以配上一段美的音乐,让他们闭眼听读,边听边想象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体会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启发: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想画一画吗?(可用画笔画,也可以用嘴说你的画,还可以配上动作或歌声。)

5.在想象中进行创作尝试

所见古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古诗词的教学。小学古诗词课文中选取的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过去文化和民族的发展。同时,学生还能在学习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华以提高审美能力,起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底蕴的效果。

一、教学手段形象化

古诗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含蓄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感官形象化的刺激,以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含蓄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情景教学是为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古诗中使用的语句精练含蓄,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古诗中所描述的情景,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使学生有形象化的感受,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张柳树的图片。然后问学生柳树的姿态像什么呢?通过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图片的观察能力。学生进行回答后,教师展示柳树以及婀娜的少女的对比图,通过课文的诵读和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品味出柳树如妆点后的妙龄少女,而柳叶就如绿丝带这样的抽象情景。

二、激发学生想象力

古诗中往往蕴藏了深远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则被诗人用几个精练的字词牢牢地锁在了字词间。通过对古诗的多次的诵读和想象,学生方能领略到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行落九天”。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由景物而产生了高度想象的产物。此诗是诗人把飞流直下的瀑布比喻成九天银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展现有关瀑布的视频,使瀑布更形象化。学生在观看视频和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作者在面对瀑布的时候展开的想象,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同样要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展开想象。想象力的引导可以从生活所见的现象开始,如把日落比成咸蛋黄,把落叶比作飞舞的蝴蝶等。有了想象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能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展开想象,从诗人的角度出发,真正的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意象,更好的领悟古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小学生最难理解的两个方面。教师需要重点对情感和意境进行引导,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真正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哲理或是情感。

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国的古诗非常注重意境美。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圈出描写画面的字词。如《夜书所见》中的“梧叶”“秋风”。古诗通过对潇潇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这一景象的描写来勾勒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对萧瑟的秋景的理解——秋天是万物枯萎的季节,梧桐是悲凉的象征等等。通过对意境的理解,从而感受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孤寂之感。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作者通过“桂花落”“惊山鸟”等意境,衬托出了一个深幽山涧。学生需要对意境有一个认识,才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清静,领会此诗中诗人所流露出的情感。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除了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认识外,还需要对诗中直接抒情的语句进行分析。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涕泪满衣衫”“喜欲狂”等。高尔泰曾经说过:“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善与美,不体现善与美的就不成诗。”在这类抒情的诗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对诗的诵读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可以就或者我国的香港、等与时代接近的事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可以从香港、中体会到对祖国的热情,同时也更能明白诗人对收回河南河北这一事情的欣喜若狂。

四、注重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

生活是情感和认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多注重生活的体验。对生活多留一个心眼,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如《石灰吟》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才能明白《石灰吟》中石灰的描写: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等。有了这样的生活常识,学生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积累。通过对拟人手法的认识,学生才能明白石灰吟是借物言志,作者通过赞扬石灰的清白来表达自己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坚贞的意志。

由于年龄的问题,小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学积累都需要有教师的监督和支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记一件事或是描写一个物品等。通过坚持写日记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古诗词的背诵,古诗词的背诵是一个很好的文学积累的过程。通过课文背诵,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在日后的学习中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所见古诗范文第7篇

在课题开展中期,我们安排了两节同课异构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课堂的现状和思考。这两节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倾向。刁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侧重于常规教学的课,而刘老师的课则是运用了时下比较提倡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念,是一节比较侧重学生思维展现的课。那么,两节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课,就让我产生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古诗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古诗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古诗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叶圣陶曾说:“ 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俗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古诗文的教学始终离不开文本,离不开诗歌内容本身,但教学的终点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而是最终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我对古诗文教学的定位――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两位老师执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古诗文名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作者地位,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学,其文章本身的魅力。作者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以极其浪漫的情怀,极富魅力的仙界梦游,表达了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当中涉及到了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处世态度,和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人生观的熏陶培养。这对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的生成和发展。

而对诗歌情感、哲思内涵的深层次把握,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基本理解。要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诗歌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文所蕴含的哲理都应该从诗歌的内容探求。那么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读,即对诗歌言简意丰的意象的挖掘,和对浑然一体的意境的再创造,从而为诗歌的深层理解蓄势。这应该就是古诗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那么,如何得以使古诗文的这个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呢?那就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了。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1.怎样教?

能否体会古诗文的感情,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读懂古诗文的标志,也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基本把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对此作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示例】教师选出了三组句子,请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以此体会梦境的“浪漫”。①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种预设,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感知,只看结果,不管能力)

而刘老师的预设是: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

【示例】小组交流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②找出几组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说说美在何处。(提示: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去品味、想象)

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刘老师在问题的提示处,没有具体提到学习古诗文的起点:抓意象、品意境,而仅仅概括为“所见、所感、所为”;另外,在对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句子之后,过多的肯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却没能扣住问题当中“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进行点评,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正确方向。

再者,既然通达基本内容是古诗文鉴赏的起点,那么就必须激发学生在一次次对诗歌内容的品读感悟过程中,向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过度,而我认为这个良好的桥梁便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很好的途径,是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抓手。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古诗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是怎样运用的呢?

一般来说,我们的课堂现状除了范读,就是齐读,恰恰少了最能显现独特情感体验的自由读。少了能静心揣摩,思考和阅读同步的默读。 比如,传统预设:齐读梦境部分,读出浪漫的感觉。(齐读的作用是什么?齐读,整齐划一,能读出慷慨与宏伟。如何读出个体不同程度的浪漫的感觉?) 而很好的运用诵读这一古诗文学习的第一抓手,也是刘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从“入境”环节教师的范读,到“感知”环节的学生自由诵读,到“品味”环节中,让学生在鉴赏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再到结尾环节师生共同配乐朗读。在一次次反复诵读的过程当中,使学生渐渐品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味,品读出文章的浪漫情怀,寻找到课文内容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我认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的确应该在整个选修1的教学时段,自始至终在课堂保留至少让学生诵读4到5遍的时间,自始至终在课堂贯穿多形式的诵读习惯,更好地以读促赏。在品读的过程中,为作品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古诗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思考2.怎样学?

新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

1.自主与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有规划措施,学习中有监控调节,学习后有捡查补救。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前提是要“我”能学,即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要有过程的。高二的选修1课本,是深入学习古诗文的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学生囿于自己知识视野、能力水平不能对课本读深读透,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了度。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对古诗文的内容、鉴赏的提示、背景的提供等必要的讲授还是要有一点的。

2.合作与独立学习

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精神。

所见古诗范文第8篇

古诗是诗人的心境和周围的情境交融而成的一种意境,是诗中的感性形象,要读懂一首古诗,需要学生们通过感性认识去慢慢体验。古诗的意境千姿百态,有的委婉、有的悲凉、有的雄伟、有的豪放,各不相同。在小学的古诗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运用多种方式来创设古诗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充满诗意的古诗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喜欢看动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古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通过做成一个动画课件,再配上音乐对白,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从中感受古诗的意境。在教《赠汪伦》这首诗的时候,可以引入李白“受骗”桃花潭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探究好奇心;在教《所见》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相关森林美景的视频,让学生在潺潺流水、悠悠短笛声中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和作者的意境;而在教学《锄禾》这首古诗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笔去描绘古诗所展示出来的画面:炎炎如火的太阳、弯腰耕作的农民,旁边碗中装着的米饭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描绘,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锄禾》所要表达的“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和意境,和作者之间产生心灵感情的沟通与交融。

二、品味语言

古诗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形象生动、简单精辟,往往一个字就可以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而通过品味古诗中的语言,可以很好地体验古诗的音乐美、韵律美、语感美,对于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感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诗的音乐美体现在其文学样式上,它讲究韵律和平仄交错,具有优美的乐感和旋律。例如:《清平乐村居》一诗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小、草、好、媪”互相押韵,“东、笼、蓬”互相押韵,而且平仄相对,很好地展现了古诗词所具有的音韵美。其次,还应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精炼美。由于诗词的字数和格式一般都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作者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对于每个字每个词都会仔细斟酌,用词非常精准,诗中的一字一词往往都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例如: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写到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这句诗中,一个“绿”字把春天的气息一下全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感受到江南一派绿色的气象,同时又通过“变绿”赋予了这句诗无限的动感。通过对这些古诗精妙词语的品位,就可以深切感受诗中蕴含的意境、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