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思而后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1篇

1、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名言。

2、三思而后行是一个汉语词汇,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后行动。

3、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做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来源:文章屋网 )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2篇

快嘴要不得

班主任走进教室,发现有一个空位:谁知道王梦同学怎么没来?肯定是去网吧了。说话的是班里有名的快嘴刘希。班主任让班长和刘希一起,到附近网吧去找一找。路上,班长问刘希确定王梦去网吧了吗?不料刘希却回答:我只是随便一说,谁知道老师当真了。

转了一圈无功而返,只好如实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很是焦急:到哪里去了呢?他家的电话也没有人接。刘希急忙插话:听说他爸妈正在闹离婚。他曾对我说过,活着真累,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啊。班主任一听更是坐不住了:快点!到班里多找几个同学,咱们出去一块找找。

正当大伙急忙忙走出校门的时候,只见王梦满头大汗地推着自行车向学校跑来。原来。王梦半道上自行车坏了,后轮无法转动。他只好扛着车子来到修理铺,等车子修好,第一节课都上完了。真是一场虚惊。刘希感觉很对不起大家,用手直抽自己的嘴巴。班主任没有怪罪什么,只留给刘希一句话:以后要三思而后说。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3篇

窃以为,主导汉字整形的相关部门应从善如流,重视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对这耗费资源且吃力不讨好的汉字“改革创新”三思而后行。

44个汉字有无必要整形?笔者的观点是需要慎重考虑三个问题。首先,现有汉字系统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漏洞?汉字是否不够用?汉字表意是否不够准确?现代汉字是从公元前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经过数千年改革与创新,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十分完备,汉字成为世界上词汇最多、表达最细腻、最清晰、最完整、最具体、最准确的语言,仅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字、词、词组、熟语、成语等就高达56000多条;《辞海》《辞源》更是不计其数,连目前最快速、高效的电脑也并未将所有汉字输入。浩如烟海的中国汉字完全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对语言文字的需要,既然不存在汉字匮缺和表意不清,那么对汉字整形就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要充分顾及公众书写和使用习惯。汉字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书写及表意符号,只要能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便于书写,没有歧义,就是合格的,无须费时费力修改。笔者浅见,专家提出需要整形的44个汉字,流行度都很高,已经被公众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广泛融入社会和家庭生活,基本不存在难认难写,表意模糊等问题,投入精力财力对其改头换面无异于画蛇添足。要知道,对汉字熟悉与认知,最终成为习惯的过程很漫长,可以说是从幼儿园识字开始启蒙的,突然间对汉字改型,重新培养对新字的习惯,无疑需要艰难磨合,期间要浪费公众多少精力与时间。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4篇

近日,学校举行双周一教研活动,年级组教师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从例题的教学到习题的剖析都进行了重组,但教学效果如何呢?下面,我就撷取其中的教学片断来谈谈。

案例回放:

一、猜年龄

师(出示扑克牌 “A ~ K”):现在要用扑克牌来表示大家的年龄,J表示多少?K、Q呢? 谁来选一张牌代表自己的年龄?(学生任意抽取一张)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个信息,老师的年龄比××同学大14岁,老师的年龄是多大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同学1岁时。

师:你能继续往下说吗?像这样说得完吗?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同学的年龄。

生1:如果××同学的年龄是a岁,那么老师的年龄就是a+14岁。

师:你想到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很好!这儿的a+14,除了可以看出老师的年龄,还可以看出什么?

……

师(小结):看来,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师:这儿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略)

师:如果××同学今年15岁,老师多大?

师:这儿的a除了可以表示15,还可以表示哪些数呢?

……

师(小结):a可以表示自然数,但是a的范围是有一定界限的。

师:如果用b表示老师的年龄,学生的年龄是多大呢?(此问题一出,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很茫然,只有一个学生勇敢地举手,认为学生的年龄应该用a来表示)

二、教学第106页的例2

1.出示例题的三个问题,要求根据题意分别写出表示书法组、舞蹈组和合唱组人数的加法式子。

2.如果x=10人,合唱组有多少人?x=14呢?

师:这儿的x除了表示10、14外,还可以表示哪些数?

……

三、教学第106页的例1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3个、4个三角形呢?

2.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3×a)根。

师: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

思考:

一、教材重组后还能有序教学吗?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简单,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所以,教材在安排这一课教学内容时遵循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了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的教学。例1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简单操作,让学生用乘法算式分别表示摆2个、3个、4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再通过对题中数量关系以及列出的乘法算式共同特点的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用字母a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a×3表示摆a个三角形所用的小棒根数及摆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与摆出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由具体的乘法算式抽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过程。例2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加法式子表示数和数量关系,同时初步学习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来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从而丰富和拓展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教材这样安排,层次性很强,知识的内在结构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而教师这样重组教材后,想通过“猜年龄”来让学生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和数量关系,并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来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填鸭式”教学,而且容量太大,学生对教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应接不暇,来不及思考、交流,完全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另外,因为例2的教学和“猜年龄”差不多,教师在“猜年龄”来说后教学例2就显得毫无意义,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此时教师再教学例1不是本末倒置吗?例1相对于“猜年龄”来说要简单得多,以摆小棒围图形为素材,而例2是全文字题,教材的编排顺序正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听课教师一致认为教师在新授知识部分对教材的处理杂乱无章、本末倒置,毫无层次可言。而且,课始教师就急于求成,以难题压倒学生,而后面的题目却越来越简单,使学生如云里雾里,学习起来既感到困难,又学得很不扎实,对后续的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教材重组后符合学生的认知吗?

教师重组教材后,通过“猜年龄”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算式“a+16”,再通过例1让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算式“a×3”,这与教材正好相反,教材是让学生先用字母表示乘法算式再表示加法算式。那么,学生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的认知起点到底是什么呢?是乘法算式简单些,还是加法算式简单些呢?例1先说明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然后让学生明白摆2个、3个、4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是2×3、3×3、4×3,学生列算式的同时理解了摆几个三角形就要几个3根小棒,在此基础上很容易类推出摆a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是a×3。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里乘法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而“猜年龄”的活动,规律是学生一步一步探索得到的,如“当××同学1岁时,老师多大”“当××同学2岁时,老师多大”“当××同学3岁时,老师多大”……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想到了用字母表示。所以,很多教师都认为在课始就让学生弄明白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这样进行教材重组是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既不便于教,也不便于学。

三、重组教材后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了吗?

数学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作为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一个方面,强调学生应“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与用语言叙述相比所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简洁性的特点,不断加强学生的符号感。

综观新知教学部分,我觉得教师只为教而教,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一是学生并没有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如课始“猜年龄”的活动,教师提问“像这样说得完吗?那怎么办”“我们可以用字母a来表示××同学的年龄”,使用字母表示××同学的年龄并不是学生自己学习的需要,而是教师自己告知的。教学用小棒摆图形时,学生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自然会想到用字母来表示,但是教师依然不放手,而是提问“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整节课,学生都没有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败笔。二是学生没有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好处。整节课,教师都把例题当成习题来教学,觉得把题目解决了,学生把答案写出来了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其实,这里只要多加一个环节,或许就事半功倍了。如可以把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1 × 3、2 × 3等式子只能表示摆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不仅可以表示摆几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还可以表示摆任意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从而明白字母a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用字母表示数更加概括、简洁。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5篇

随着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相差无几的同类产品中记住并选购你的品牌,就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创造出一种心理差异的优势。而市场竞争环境、消费环境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不断变化,始终如一的定位虽然能够保证企业资源的延续性,但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对品牌的再定位也必须提上日程。

品牌再定位:

与时俱进的战略调整

品牌再定位(Re-positioning)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企业必须时刻铭记在心的商业规则。这一理念是由“定位之父”特劳特和里斯提出来的。所谓再定位,就是对品牌重新定位,旨在摆脱困境、使品牌获得新的增长与活力。它不是对原有定位的一概否定,而是企业经过市场的磨炼之后,对原有品牌战略的一次扬弃。

那么,企业何时需要重新定位呢?主要有四种情况。

1.市场状况变化。宜家在欧美市场上是以 “家居便利店”的形象获得巨大成功的,但进入中国后却被消费者视为“高档家具”。7年来,宜家只开了两家分店。为此,宜家于2006年对原来的高档形象进行了再定位,瞄准自己擅长的大众市场,希望扭转在中国市场销售量逐年递减的趋势。

2.原有定位不准确。万宝路最初定位是女士香烟,市场业绩极其一般,后来重新定位为男士香烟,并用具有男子汉气概的西部牛仔形象作为品牌形象。通过这一重新定位,万宝路树立了自由、野性与冒险的形象,一举成为全球驰名的香烟品牌。

3.品牌形象衰老。品牌形象一旦老化,对品牌进行再定位是让品牌形象重新获得生命力的有效途径。2003年9月,麦当劳中国全面更新品牌形象,以时尚现代的价值观来重新阐释麦当劳的品牌理念。事实证明,麦当劳公司再定位之后,时尚年轻、充满活力的形象赢得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公司赢利开始回升。

4.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宝洁公司刚进入中国时,旗下品牌飘柔最早的定位是二合一带给人们的方便,以及它具有使头发柔顺的独特功效。后来,宝洁在市场开拓和深入调查中发现,消费者最迫切需要的是建立自信,于是从2000年起飘柔品牌以“自信”为诉求,对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

在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竞争条件下,识时务者为俊杰,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进行市场战略的调整。

再定位决策的实施:

寻找平衡点

品牌再定位,不能想当然地盲目进行,不能仅仅关注品牌的发展,为了创新而创新,再定位推出时机更要合适,不能滞后也不能太超前,我们应该有一个平衡的观点,去评价顾客钟爱品牌的地方是什么,然后对品牌进行微调,直到想要的定位与产生结果的定位之间更加一致,再定位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对品牌进行再定位。

1.确定品牌需要重新定位的原因

品牌重新定位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应重新认识市场,从产品的销售现状、行业的竞争状况、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变化、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分析市场,是什么原因要求企业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应有明确的认识。

2.调查分析与形势评估

确定了重新定位的必要性以后,必须对品牌目前的状况进行形势评估,评估的依据来源于对消费者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消费者选择产品时的影响元素及其序列、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心理价位、消费者认知产品渠道及其重要性排序、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认知和评价等,并根据调研的结果对现有形势作出总体评估。

3.细分市场,锁定和研究目标消费群

细分市场有各种不同的细分方法和细分标准,但不管什么品牌,都会有它的目标消费群体,因而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特点,将市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群体,每个 消费者群体即为一个细分市场。重新定位的品牌应该针对哪个细分市场?企业应根据调研来的数据和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锁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

4.研究目标消费群,制定定位策略

企业确定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以后,还必须对目标消费群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观念、审美观念进行广泛的定性调查,以确 定新的定位策略。新的定位策略最好制定几个不同的方案,每个方案都进行测试,根据目标消费者的反应,来确定最好的方案。

5.传播与应用新的定位

企业定位策略确定以后,要制定新的营销方案,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不断强化,使它深入人心,最终完全取代原有定位。企业制订营销方案应以新的品牌定位为核心,防止新定位与传播的脱节甚至背离。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最好实施整合营销传播,让消费者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品牌的信息,以强化对品牌的印象。

品牌再定位具体策略:

开拓品牌新天地

定位是企业对自身或产品的概念设计,是企业对消费者的一种理念传达,是企业希望消费者如何理解自身以及产品的概念,因而定位必须紧紧围绕企业自身以及产品来做文章,必须与企业、产品自身的固有特性相符合。品牌重新定位是企业经过市场风雨之后,在对自己和市场更深刻认识后,对企业原有品牌战略的一次扬弃,因而更应该注重策略选择。笔者以为,品牌重新定位可以有如下四种策略。

1.战略性再定位:改变价值模型

很多时候随着业务的扩展变化,原有的品牌定位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如新的顾客和新的产品),这个时候就必须对整个战略进行大的调整,也就是重新定义价值模型。

以美国运通而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其主要业务商务旅行金融服务,当时其价值系统是:

核心客户 成功的商家和旅行者

需求 卓越的服务、尊重和承认、全球通用、安全的网络

主要产品 赊账卡、TC和TSO

品牌承诺 上乘的服务(特殊的待遇)、承认和尊重(特殊的人群)、全球通用、安全可靠

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运通的持卡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运通的产品也进行了不断扩展,运通的主要承诺也尝试在不断更新,这个时候其价值系统就重新定位为:

核心客户 高级的事业有成的商家和旅行者

需求 全球通用、食用或借计、有奖赏、安全可靠

主要产品 赊账金卡、通用卡、TC、蓝色信用卡、共同品牌、各种金融服务

品牌承诺 为有远见卓识的客户提供有偿服务、承认他们

成功的战略性再定位的例子还有强生和Lucozade,强生润肤产品原本是专门给婴儿使用的产品,为了拓展产品,强生将品牌的定位调整为“您可以拥有婴儿般的肌肤”,这样目标群就延伸到了那些梦想拥有婴儿般肌肤的人(主要是成年的女性);Lucozade过去被认为是一种药性产品,公司通过重新定位推向注重健康的顾客特别是运动员,从而使得Locozade成为英国头号非可乐型饮料。

2.逆向定位:创造全新的细分市场

在很多行业,提供同一类产品的大多数企业,都会不断扩充自己产品的价值点,不断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新功能。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零售行业和服务行业,在制造行业同样如此,比如在手机行业,手机的功能是越来越丰富,从一些个人助理式的功能的增加,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够听收音机、拍照、听歌,将手机变成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固然是未来手机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竞争的焦点,然而千军万马挤在一条技术创新的独木桥上,众多厂家最终胜出能有几个?尤其对于技术和资金实力较弱的本土企业。逆向定位可以提供一个创新方向:只保留通话和短信功能,将目标群体锁定在老人和中小学生上(也可以包括农村消费者),甚至可以再简化,对于老人这样的目标群体,只保留通话功能。听说已经有这样的手机面市。在本土,以如家为代表的商务酒店的快速崛起也是逆向定位典型的成功案例。

当然,逆向定位也不是单纯地减少功能就可以成功的。逆向定位的实施,往往意味着目标消费者的改变,企业要围绕着新的目标市场,做相应的产品调整和非核心技术范畴的创新。比如在手机一例中,以老人为目标消费者的手机就要变大(同行业趋势也相反),按键、屏幕、显示字体同样也要变大,原因不言而喻。

3.市场转向的重新定位:发现新的市场

许多时候企业原有的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目标市场严重萎缩,而企业产品寻找新的功能诉求点又非常困难,此时企业可以循着市场变化的轨迹,进行相应的品牌市场定位调整,转向新的市场,以迎合市场需要。上世纪末,上海乐百氏少儿酸奶的成功转型就是典型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初,乐百氏在上海少儿酸奶市场上一枝独秀,公司产品也明确定位为少年儿童酸奶。从1995年开始,产品销售增长势头开始放缓,公司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乐百氏的目标消费群体人口剧减。乐百氏奶的主体消费群体是1~9周岁的孩子,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因而小孩数量急剧减少:1994年上海10周岁以下小孩人口为125.1万,到了1997年下降为94.96万,减少了24%。上海少儿酸奶市场大大缩减,而这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再加上雪碧、芬达、美年达等饮料分流了一部分购买力,对乐百氏奶形成了极大威胁。

面对市场的变化,公司通过分析发现,前几年的7周岁左右少年儿童现已长成青少年了,而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于是公司在紧紧抓住原有市场的同时,对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大孩子,乐百氏也爱你”的市场定位宣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销售额由1997年的5300万元一跃上升到1998年的7200万,增长了35.8%。

此外,在企业原来目标市场过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时也可采用市场转向的重新定位策略。2003年,广东王老吉销售额从1亿多元突飞猛进到6亿,年增长率超过300%,这很大程度要归功于成美(广州)行销广告公司在对王老吉产品本身和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所作的重新定位。

王老吉自王泽帮于1828年创建至今已有近170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王老吉”在消费者心目中一直作为一种凉茶,是一种有药效的饮用品,由于去火功效显著,拥有较为稳定的顾客,特别是两广和浙江一带更是如此。但凉茶药性太凉,消费者又将“王老吉”视作药品,因而并不经常饮用,只是在上火过后才购买使用,这样就大大束缚了其发展。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王老吉”勇于打破既有的定位束缚,进行重新定位,推出“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新的定位宣传,这样“王老吉”就从治疗上火的带浓重药性的产品变为预防上火的日常饮料,潜在市场范围一下子扩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4.沟通性再定位:改变形象系统

除了战略性再定位之外,还有一种再定位是沟通性再定位,也就是对品牌形象进行重塑。当品牌形象被认为是“老化的、僵硬的、保守的、甚至是傲慢的”时候,沟通性再定位就势在必行。比如肯德基和中国联通“变脸”及最近吉利汽车的“换标”。改变形象系统常常有三种方法:

品牌标志的改变:和路雪经过全球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尽管旧标志已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广大消费者认为和路雪品牌缺乏人情味、过于冷漠而不时尚,不足以表达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将标志调整成红黄搭配的“双心”。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6篇

一、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

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热往哪里传》时,这样处理“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或把冷水倒进热水里)”这一环节;首先请学生猜想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各组学生挑选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话刚落音,各组的学生就忙开了,有的不管冷水热水一律染红;有的迫不及待地把热水冷水混合;有的甚至把滴管当作玻璃棒,用来搅拌……最后大家得出“把热水倒进冷水里,把冷水倒进热水里,都会变成温水”的结论,弄得教师十分被动,还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发现是正确的。

这样的科学探究到底有多少价值呢?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生探究思路不清的情况下,甚至连研究的问题都不清的情况下,就匆匆让他们展开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的结果,表面上看,科学探究活动场面热闹,学生探究非常投入,但实质上,这种探究活动目的不同,方法不清,活动无序,探究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应先动脑想想,我们组准备用哪几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先制定实验计划和方案,把实验将会出现的情况尽量想全面,这样,在做实验时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达到实验目的。

二、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要重视学生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颠倒了关系,他们是想重视动脑,但实际上更重视动手。

一位教师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中,当学生提出了“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教师及时引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出示操作要求:1、在两个烧杯里倒入一样多的水,分别放一样多的高锰酸钾;2、一个烧杯里用筷子搅拌,另一个不搅拌;3、仔细观察,如果搅拌的那一杯溶解快,就说明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来进行实验。

有的教师总是主动帮助学生将探究活动“掐头去尾”,主动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从学生操作过程来看,井然有序,似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经历了动手实践,探求未知的过程,可实际上,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的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会很容易得出结论,整个过程无须学生的猜想和深入的思考,而是在为操作而操作,为探究而探究,失去了科学探究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三、动手前的动脑,让探究更有实效性。

“一切的真知都是从经验发源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产生于动作,智慧自动作开始。一旦切断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那么其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把这一原则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如果把上述两则案例综合运用一下,结果又会怎样呢?请看下面一则案例:

一位老师在上《马铃薯的沉与浮》一课时,学生在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为什么沉或浮,这位老师并没有让学生按部就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自己所制定的步骤操作,而是出示了这样一组材料,不同的杯子,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及不同材料的溶质(盐、味精、糖等),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研究材料,研究影响与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学生自己分组讨论确定实验的目的,制定实验方案,有的学生认为杯子的大小影响马铃薯的沉浮,马铃薯的大小影响马铃薯的沉浮,不同的溶液影响马铃薯的沉浮。由于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问题,从而材料的选择也是自主的,方案的制定也是自主的,接下来组织学生集体研究完善论证实验方案,然后按自己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实验研究。

这样的活动既有序,又不失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四、动手前的动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的动作是儿童思维的体现。正象人们常说:"心灵手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

例如《研究磁铁》一课,教师就充分地给学生支配材料的权利,让他们主动地操作应用。当学生想用实验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一性质时,学生面对一大堆材料,一时想不出实验方案,处于无助状态,活动无法继续下去。于是,教师启发“为什么放在桌上的两块磁铁就看不到实验现象呢”,学生会说“是桌面的摩擦力太大,是磁铁不能动”,教师继续引导“如果我们想办法不让桌面的摩擦力限制住磁铁的运动不就可以了吗。”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用绳吊、用支架、放在水面的泡沫上……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无拘无束地动起来,每位学生都很投入。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深受孩子的喜爱。

因此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需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越来越多。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7篇

很快,她们就走到一片树林里,可瑶说:“难道我们就只能睡在森林里吗?”

心瑶向可瑶抛出一个“卫生球”:“别忘了!我们可是会魔法的!”说罢,还自豪的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不懂,看我,什么都会!”

梦瑶高兴地拍拍手:“是啊是啊!让我来吧!梦精灵啊!可爱公主梦瑶在呼你!!!变变变!!!!”

奇怪的事发生了,房子并没有出现,但梦瑶的脖子上却有条粉红色的项链。项链的形状是心形的。上面还有一张纸条:

公主们,你们一天只能使用三次魔法。要三思而后行哦!——by神秘者^_^

心瑶说:“算了,这次还是我来吧!雪精灵啊!可爱公主心瑶在呼唤你!!变变变!!!”

和上次一样,房子并没有出现,但心瑶的脖子上却有一条银色的项链。是蝴蝶型的。上面张纸条:公主们,你们一天只能使用三次魔法。要三思而后行哦!——by神秘者^_^

三思而后行范文第8篇

基本释义: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近义词:深思熟虑、郑重其事 。

反义词:不假思索、轻举妄动。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