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泊秦淮

泊秦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泊秦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泊秦淮范文第1篇

千年后,小女子我站在历史的彼岸,透过迷蒙的烟雾,回望着秦淮的故事。

秦淮河风情万种的记忆像花苞一点一点在我的心头绽开。

夜夜笙箫的小楼上有歌声隐隐,透过那扇宿命更替的木窗,我看到了你冰清玉洁的眼波中缀满忧伤。

生在乱世的你身委芳尘,日子好像没了归期,只好把心思向夜色诉说,然后交给花儿去记忆。

人们多是从“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中想象着你的美貌,也因为这句话让你的国色天香成了千古骂名,你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幽王为数举烽火”而博其一笑的褒姒成了亡国的导火线,背负了红颜祸水的骂名。明王朝的没落,是你的错;大顺的失败,是你的错;云南兵败,也是你的错。只因为你是烟花女,所有的罪孳,全都加上在你的身上。

可这又岂是你的初衷?难道你这位江南女子的梦里不曾有过一个饱读诗书、白衣飘飘的少年,他会在灯下吟诗,他会在月下论剑,他会“呵手为伊书”,他会带你远走高飞,去过红袖添香的宁静生活?

也许你曾在秦淮河边无尽地守望,把清晨的鸟鸣等待成晌午的阳光,又把晌午的阳光站成斜阳的凄美和残月的清幽。

于是那个风度翩翩的冒郎轻轻地叩响了你的小窗,也打开了你紧闭的心房。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桨声灯影的秦淮河边拉开了帷幕。

原以为望断天涯的等待可以换来“执子之手”长相厮守,原以为将生命的帆停在秦淮河边的声色犬马可以换来“与子偕老”细水长流的宁静。可尘事难料,晓雾弄人,一封家书让你和冒郎的相识变成了离别,再回首已是天各一方。

素裙白衫,袭一身清丽与古典,可谁又知道了冷傲外表之下的你却有一颗赤子之心,红颜祸水的背后你岂不也想和姐妹们“通权达变,大义凛然,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深深的庭院,空空的画堂,再也没有飘逸的裙裾让你起舞,再也没有精致的花冠装饰你长长的秀发,五华山华国寺的孤灯下却有长斋绣佛的你的身影。

最终,在一个雷雨后的黄昏,你把自己交给了清澈的莲花池,和曾经的过往一样,把自己交给了水。从将生命的舟停泊在秦淮河边,到把生命的舟沉匿于莲花池底,都好像一场梦,一场凄美的梦。

这就是你的一生,惊鸿一瞥的一生。只是你在沉入池底前可曾回头,可曾再看一眼那美丽的暮色,可曾想起与冒郎在黄昏中并肩的身影?

泊秦淮范文第2篇

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面,选了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欣赏)整首七绝描写了晚唐时期内乱外患十分严重,人民生活更加痛苦。杜牧忧国伤事,常为唐王朝的衰败命运而惋惜哀叹,此诗就是作者夜泊秦淮河边时,抒写的客中感受。首句写景,连用两个“笼”字,便渲染了一幅迷茫冷落的水上夜景。接下来写作者夜泊秦淮,睡在船舱中,望着水气迷蒙和月色笼罩的秦淮河,听着酒楼里传来的一阵阵《花》歌声,不禁忧心重重,悲愤交加,发出了末二句的沉痛感叹。此诗即事抒怀,讽刺和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练而含意深远,令人一唱三叹。

在教学生学习诗歌时,应注意诸多因素的意境想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欣赏时应伴随着诗人的形象,融和着自己的感情

感情是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生命,我们在欣赏一首好诗时,总是伴随着诗的形象并被其吸引和感染,因而引起感情上的反应。《泊秦淮》表面上是批评商女,但“不知”二字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与同情,并借“花”的典故,将矛盾直指当朝的统治者,虽含而不露,但也坦呈了诗人的勇气和抱负。这“宽容”与“同情”便是闻名感情的反应,这感情上的反应,是诗歌欣赏乃至一切文学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二、欣赏时在充满联想和想象的同时可带点主观意识

我们在阅读作品时,似乎总是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由于我们具有能动的认识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以及作者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三、欣赏时要体会诗词的时代感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活,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人到社会都有不同的风貌。“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不但是不同的时期,即便是不同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新事物、新情况出现。生活等待诗人们去捕捉和发掘新诗意,创造出富有新意境的好作品。即使写的是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作者由于时代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情怀不同、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等原因,他们的感受和理解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抒发的情感、寄托的情思、表现的情趣、体现的情调就不应当完全一样。清代袁枚说:“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欣赏时要注意诗词的“形神兼备”

描写人物和景物不仅要准确表现出其外在的形象,还要注意描绘出其神态、神采、神韵,做到形神兼备。由于“神”能够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景物的内在生机及气象,因此写好对象的“神”,才能够使得对象富有生气,鲜活逼真,就像人们常说的“写活了”、“活脱脱的”、“活色生香”那样的效果。再者,由于形象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都染上了作者的感彩,有的还寄托着作者的某种理思,因此就必须写出作者心目中的对象,这也是一种体现特色的“神”。

诗歌欣赏既然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再创造,就必然取决于再创造后的主观条件,带有再创作者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讲解完毕后,引导学生闭目想象,边听教师讲诗的意境:这首诗的全部意义都凝结在末句的“花”上。“花”来自陈后主,被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杜牧过金陵、泊秦淮,眼见灯红酒绿,再闻淮歌艳曲,自然联想到了陈后主,也联想到了当今统治集团的荒腐败,醉生梦死。学生在闭目听讲过程中,驰骋想象,一幅幅画境浮现脑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角色中去,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有同学闭目联想之后告诉我,他看到了一幅这样的图画: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里。我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还洋溢着作者心愉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这样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的各种美,印象深刻。

当然,在诗歌欣赏意境联想时,应注意几个误区,例如有意无境、有境无意、境乱等。比如说《泊秦淮》一诗,如果学生只能看到一幅诗人夜泊秦淮后船舱听到歌女不知时局歌唱,游客不闻的灯红酒绿的画面,却不能体味到诗人忧国忧民,苦于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操则为有境而无意。再如前面所举《归园田居》,更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两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场,夕露沾衣,平淡中映射了最后一句,这里的“愿”里蕴含了不要再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遁世思想。这样才能达到意和境的完美统一。诗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欣赏时应注意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诸种感悟。

泊秦淮范文第3篇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南宋-陆游《游山西村》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北宋-苏轼《水调歌头》关于酒的经典诗句

8、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泊秦淮范文第4篇

??对于身为古代历史狂热爱好者、文学发烧友、江南风光迷恋者的我来讲,能来到昔日诗文中反复提及的秦淮河,简直可谓身在天堂了。敝人一直主张,无论曾经吟过多少诗词歌赋,描摹过多少书画美文,没有亲自来到金陵,没有亲眼目睹秦淮河的绰约风姿,都算枉为文人了。

??而今我竟然如愿以偿,站在秦淮河的岸堤上,望着河水柔柔的清波,内心抑制不住激动的喜悦,恨不得立刻上船,如同古代文人一般夜泊秦淮、吟风弄月。还好五一已过,游客寥寥无几。船上只有我和一名滑稽的老外。导游的解说似乎是只对我一人讲解的一般。对汉语一窍不通的老外一脸迷茫,时而无辜的望望我和导游,时而拍下沿岸的景致。

??随着船泊入秦淮,两岸秀致无边的景色便映入眼帘。这枉河水曾经哺育过多少才子佳人,多少名流曾在此斗文题诗,对对子行酒令。两岸有许多秦淮八艳的彩灯像,栩栩如生、美丽动人,可惜没能夜泊此处,听闻夜晚秦淮河的灯会热闹非凡,光影下的八艳像更是艳羡旁人。

??虽无缘欣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白日游河也自有其风味。河岸宽且直,江南小景的幽幽韵味就在这柔媚的河水和两岸古香古色的建筑中依稀可见。河上桥极多,我们的游船便在桥洞下缓缓驶过。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朱雀桥,因其得名自刘禹锡“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最得意的金陵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然提到了朱雀桥,就不能不提乌衣巷。这条古巷曾经居住王、谢两大家族。更是后来历朝历代才子佳人煮酒论诗、琴瑟相和的风雅场所。坐在船上望着渐行渐远的乌衣巷,真是有种绝美的感觉萦绕心头。

??船行驶不久能看见一方小洲曰白鹭,上面立有李白的白玉雕像,更刻有他传诵千古的绝世名句《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一直非常喜爱这首诗,可惜自己一直不求甚解,无法体会其中意境。而今身在金陵秦淮河上,眺望着白鹭洲,恍然顿悟千百年前、衣袂飘飘的诗仙挥笔写下这几句的意欲所在,终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能不啧啧称奇。

??船至河中,可以看见一古香古色的小阁楼临水而立,上面挂有“李香君”的垂幔。原来这里便是当年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所居的媚香楼,而侯方域也是在此“梳笼”香君,定情桃花扇的。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从那精致的楼阁,似乎还能看见香君倚窗远眺侯郎的情态。

??沿岸秦淮八艳的像极其多,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最喜爱的八艳传奇故事。这八位奇女子是: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马湘兰、顾媚生、卞玉京、寇白门。而我最喜爱的则是前三者。董小宛冒辟疆历尽艰险终结良缘、柳如是与钱谦益童颜鹤发谱写相濡以沫的动人篇章、李香君刚烈不屈为南明血染桃花扇。而今大家提及秦淮八艳,除了对她们的才情姿容惊叹万分,更多的是对她们的气节敬佩不已。

??船行至河尽头,可以看见天魁星楼。古代来江南贡院考科举的学子们,为了能力拔头筹金榜题名,无不虔诚的登上此楼叩拜天魁星和文曲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一鸣惊人,“一夜看尽洛城花”。

泊秦淮范文第5篇

王昌龄是历代交口赞誉的边塞诗人,他的反映西北边地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强烈感情的诗篇,脍炙人口,他没有实际生活是写不出这些诗来的。据考证,他早期是到过西北的,他到过甘肃固原一带,到过玉门关,可能还到过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这里只举他的一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一开始,写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边关,秦汉时的关隘戍卒把守着,一下子把时空感写了出来,使得“万里人未还”更有悲壮气氛。从秦汉以来,边塞战争不停,征人戍卒没有多少能平安而返的。三、四句又写到汉代名将李广,威震边塞,而目前没有李广这样的名将,战争更是艰苦,胜利相当遥远。

这首诗因为起句不凡,有史诗意味。他不仅写当前,还概括了历史。把现实与史实相照应、相比较、相联系,就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内容也就更丰富了,胸臆气魄也更宏伟了。说它内容更丰富了,是因为此诗既写了戍卒归期遥遥的艰苦,又写了盼望李广这样的名将守住边关的豪气;说它气魄宏伟,是因为它历史的时间感和“万里”的空间感,气势浑厚。

试想,没有“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联想,使它植根到历史的土壤中去,是不可能有如此的境界、氛围、气魄、深度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联想、构思,是这首诗的特色和成功之处。这样的联想、构思,给了它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使它不同于一般的边塞诗,使得它千年以来,盛传不衰。

唐代诗人中,写过不少咏史的诗。这些诗想象飞动,概括力很强,也善于把现实和历史紧紧绞到一起,赋以时空感,赋以大胆的想象、串联、跳跃和哲理。下面看几首描写金陵六朝遗迹的诗。先看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至今,南京还有朱雀桥、乌衣巷。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作朱雀门、立朱雀桥。乌衣巷内住着东晋大贵族王导、谢安的家族。曾几何时,衰落了。刘禹锡差不多在王谢盛世后的五百年,才写这首诗。经过宋、齐、梁、陈、隋、唐朝代的更迭,王谢早在几百年前就衰落了,沧海早已变为桑田。“旧时王谢堂前燕”,五百年后,“飞入寻常百姓家”,照常理是不可能的、不合理的,什么燕子能活五百年?但刘禹锡这样写了,而且写得很有特色,很生动,很有诗味。刘禹锡通过“旧时王谢堂前燕”,深入了历史变革,描写了盛衰更替,既是哀怨,又是提醒,写历史也是为写现实。这种把艺术根须伸进历史土壤的写法,使作品深厚沉郁。这样的写法,也表现在杜牧的《泊秦淮》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花》。

泊秦淮范文第6篇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

泊秦淮范文第7篇

月亮在中国悠久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月亮本身安宁静谧的情韵,又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皎月,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一、优美的月亮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也就成为古代文学中典型的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用月亮映衬人的美,皎洁的月光如美人的肌肤,纯洁美好。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月之美。周祗《月赋》写到:“气融洽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赋予月亮以高远、柔和、清幽、润洁的特点,给人以清和,明净的感觉。杜牧的《泊秦淮》单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何等的飘渺,烟雾袅袅的河面,月如梦似幻般罩在河滩上,恬静、舒适、朦胧,其妙甚矣。

这些诗中,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神秘的“朦胧色”,给世人一种朦胧的美。花月披离,余香袅绕,象征着典雅之美。皎月当空,朗朗潇洒,其神妙高远之美洋溢其中。

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意境,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明月审美意象。

二、相思的月亮

皓月当空,多少诗人望月生情,多少脍炙人口的诗作由感而发,其诗情之深,意之浓,让人赞叹。

首先,月亮寄托了恋人们的相思,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有诗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着一轮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情人也许同此情境,无奈月夜漫漫,无奈相见不得,唯有寄情于月,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与爱,不禁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佳句。

再者,月亮也是人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思念的象征。李白的《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皎月当空,宁静的夜晚,床前似乎撒着一层轻纱般的霜,久睡无眠,望月生情,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遐思。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有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所周知,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故乡亲人。怅望明月,似乎又回到了故乡,内心复杂的感情,国破心碎的痛惜,唯有寄情明月,思乡愁绪溢于其中。

三、失意的月亮

在对月亮的情感升华的过程中,月亮又成了失意文人的寄托。陶渊明在《归园田居》诗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跟明月相守,理农桑之事,这是作者心志的表现,宁可开荒种田,早出晚归,唯愿志气不息,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月亮与成就了一代隐逸诗宗。

王维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中,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伴着明月,诗人享受着这份宁静。王维也成为陶渊明之后的山水田园派最著名的诗人。

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开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四、哲理的月亮

月亮孤悬天际,亘古不变,很容易让人们把它看成跨越时空的永恒见证者,让人产生对悠悠历史的思考,对无限空间的思考,对深刻哲理的思考。

李白《把酒问月》中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通过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告诉人们,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数不清的坎坷、磨难、曲折、寂寞,但沉浮交替,今人古人可共享明月,人类的生命固不可能久远,但人类的精神与理念却可以同享宇宙,只要有朗朗明月相伴,超脱世俗,人生岂不是一大快事,就如明月一样纯洁、自由。

张若虚也曾在《春江花月夜》诗中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是啊,明月亘古如斯,岁月悠悠,人生短暂,在此喟然之后,而月亮则成为静谧永恒的存在。

泊秦淮范文第8篇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