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看雪

看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看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雪范文第1篇

我们全家一起挤了两辆长安车。去茶山竹海的路上我们全家时而跳起来(路太陡了),时而往前倾,时而惊心动魄(那时像要滚下山坡)。

三个小时后,终于到了。我立刻冲向通往竹海顶端的楼梯,我没注意脚下,结果摔一大马趴。

经过一小时的攀爬,我们爬上了山顶。鸟瞰一下:一棵棵雪白的竹子映在我眼前;放眼望一下:远处的一个大雪人好像正在向我招手;专心看一下:附近的一大堆雪正等着我们去把它变成“人”。我和姐姐同时跑了过去堆雪人,爸爸也参与了。

看雪范文第2篇

以后,就常在一起散步。因为他,我爱上这小城。小城的风,小城的雨,小城满城的花,小城满眼的青翠,小城弥漫在空气中的阵阵果香,都让我那么地难舍。可是,我毕竟还是要走。我的故乡,乌鲁木齐,我更难以割舍。一个人爱故乡是无须理由的。我这样对他说。生活在这里,我从来没有看见过雪。真想去看看雪的模样。他这样对我说。

冬季到乌市来看雪吧!我说。乌鲁木齐的雪呵,那么晶莹剔透,又是那样地温柔纯洁,像个娇羞的孩子,因为太轻盈,它不堪盈手相赠,那六角形旋转的雪花,在路灯下闪烁着五彩的光泽,那是我无法数清的颜色。乌鲁木齐的雪,格外多情。当你在静谧的梦中时,它却在窗外静静地飘纷,守候着你的梦,装点着你的梦。

若是清晨,雪花飞舞,你走到户外,看满眼玉树琼枝,煞是美丽。树挂是美丽的精灵。一枝一枝,像满树梨花,令人赞叹不已。若有微风吹过,雪落无声,在你的肩上洒下诗意的痕迹。你来吧,冬季到乌市来看雪。我们一起去踏雪寻梅。我相信,那一枝红梅的诗情与香韵会令你快乐地舞蹈!来吧,我在乌鲁木齐的冬季等着你!

他神往地连连点头。那我们就算是说定了?我用眼神询问。说定了,他紧握住我的手回答。

乌鲁木齐,寒冬时分,那一天烂漫飘纷的雪,如一地欣然绽放的花,在我眼前飞舞。亲爱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一等三年。也许,你太忙了?也许,你忘了在寒冷的西北边城,有一个爱故乡的雪的人在静静地遥望雪花想念你。人海茫茫,际遇多变,我原谅你。也许,我只是你美丽的一个梦境,只是那飞扬的雪花中,一朵小小的冬日之花吧!

看雪范文第3篇

崇祯五年十二月时,我住在西湖。都说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认为冬日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西湖的冬日不经常下雪,可这场雪下了三天还没有停。八点钟时,我独自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到西湖中间的小亭看雪。

湖上没有一丝声音,全都是静悄悄的。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风萧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从空中缓缓落下。四周景色朦胧不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西湖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我的一芥小舟,和舟中人两三粒人影而已。多么美的意境!我站在船上,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而已。

不知不觉间,船已到了湖心亭。忽然,我看到有两个人对坐饮酒。原来还有与我一样的人!他们见到我,也非常高兴,立即邀请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问他们的姓氏。原来他们是金陵人,到此地客居。我与他们告别后,船夫说:“真有与您一样的痴子啊!”是啊,天涯何处无知己?

(郑重声明这是我初中二年级所写,无奈不够字数。原文言文可在人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语文书中寻找。)

看雪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张岱痴情故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7-01

读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眼前便浮现出一位特立独行的隐士于茫茫的的雪夜前往人迹罕至的湖心亭赏雪的情形,他以浅浅的笔触把自己对故国的怀恋融入157个字的山水小品文中,其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痴情意趣令人拍案叫绝。让我们走进《湖心亭看雪》的字里行间,透过痴情痴景来触摸张岱这位痴人的痴心。

一、痴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文章的第一句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在崇祯五年,一位念念不忘故国的明末遗民立刻跃然纸上。明朝已经灭亡,但他在文章中却依然延用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年号,可见张岱对故国有着多么深厚的情感。张岱对故国的深情与他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岱一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之前为纨绔子弟阶段,“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谲谑,书囊诗魔。”之后为国亡家败阶段,清兵南下后,他“披发入山”,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清统治者的不满与抗议,尽管粗衣淡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也不后悔。在他心中明朝的灭亡,不是普通的改朝换代,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侵略与统治,这种想法使他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他不能忘却故土,心中奔涌着强烈的民族之痴情。

张岱选择“十二月”前往湖心亭看雪,既然“余住西湖”,难道不知西湖应在何时去观赏?十二月正值天凝地闭的季节,更兼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时游湖,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在《西湖七月半》他也有如此的表现,七月的西湖是人间的天堂,可他却不在最美的白天赏湖,偏偏选择人尽散去的二鼓以后去游览,张岱不入世俗,追求超然孤高的情怀在这里就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寒冬腊月,大雪之后,人鸟声俱绝。而张岱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孤傲的心态与众不同的痴情。

这是情趣之痴,心态之痴。

二、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用空灵之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淡雅的西湖雪夜图,本来冷彻入骨却在他的笔下充满温暖的痴情。“天与云与山与水”,三个“与”字的迭用,把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天地上下好似为之一体,白雪似乎遮盖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绚丽归于平淡,反而具有种震撼人心的美。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里展现给我们的一幅简约水墨画,简单的线条勾勒,缀以清雅的墨色,娴静而又高雅。看似简单的画面却包含着很多深刻的内涵,张岱对大自然的痴情在此可窥见一斑。

张岱对数量词的锤炼,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他用笔韵味的独特,一痕、一点、一芥,此真可谓“一”字而境界全出。他想像自己站在西湖的最高点,从上到下描绘西湖的全景,连所乘的一叶小舟也成了观察的对象,因站得高远,所以长堤、小舟显得长而细,故用“一痕”、“一芥”来描绘;因湖心亭、舟中人圆而小,故用“一点”、“两三粒”来表达。这里在写法上采用了白描的方式,不渲染不雕饰,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相互映照,这是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把会于心的内涵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作者痴迷于雪景,其实痴迷的的是不随流俗的闲情雅致和对故国的情思,在这里人与自然在精神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

这是人格之痴,(白描)手法之痴。

三、痴人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没想到湖心亭上早已有两人铺毡对坐,“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天涯遇知音给冷寂的湖心亭增添了几分暖色。“强饮三大白”,这是三个性情之人遇到了知己,此情此景不可不饮。奇遇知音,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把盏痛饮,没有寒暄没有客套,饮完三大杯后就告别,“问其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客居”两个词立刻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金陵”是张岱眷恋的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他们和张岱一样 “客居” 于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任何涉及到故国的词语都能触及到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切跟故国有关的内容都能引发他最深的思恋,这是故国之痴啊!

舟子与张岱一路同来,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解,大雪之夜本应在家取暖御寒,即使赏雪景也不应在更定之时,这样奇特的行为让俗人舟子费思。本不是志同道合之人,怎能理解特立独行的张岱之心。实际上张岱借“舟子”之口,用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实则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如果说金陵客是阳春白雪的代表,那么舟子就是下里巴人的典型。作者本意不是嘲讽俗夫,实际却是巧借舟子之语与金陵客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历史上有哪一个生活的理想者、行为的艺术家不都是与孤独与寂寞同行呢?湖心亭偶遇毕竟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此刻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张岱的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言念及此,岂不怆神!一个“痴”字,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这是性情之痴,脱俗之痴。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的痴行痴景,有着我们读不懂的孤高傲世;他的痴人痴心,有着我们不曾企及的痴迷境界。纵观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他们无不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两百多年前的张岱,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许早已洞悉了人世间的悲凉,品尝到了人世间的寂寞,所以才会独往湖心亭看雪。身边无人能读懂“我”的内心,只有去空旷的雪野品尝快乐,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同去的俗人舟子,只用一“痴”来评价相公。而我们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去评价他呢?

参考文献:

[1]《古代散文鉴赏辞典 》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年

看雪范文第5篇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堪称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章"。作者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

(来源:文章屋网 )

看雪范文第6篇

寒假到了,这个假期你们怎么过呢?如果你还没有看过雪,那就太遗憾了,让我带你到雪乡看一看吧!

远看雪乡,就像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棉被,远处的山也是白茫茫的一片,近处的树也都银装素裹,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炫目的白光。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像是戴上了一顶白色的遮阳帽,有的房屋上的烟囱还冒着缕缕青烟。

踩着没膝深的雪,我们走进村庄。看,前面那家小院的房前还挂着个大红灯笼,被风吹的摇摇晃晃,灯笼上面还粘着一块厚厚的雪呢。房子东侧是一个鸡窝,鸡窝盖上大约有一尺多厚的雪,整个鸡窝看上去像一朵白色的大圆蘑菇,院子里还有几只小鸡在雪地里刨食。

穿过村子,前边的山坡就是一个大型天然滑雪场。雪道弯曲盘旋,人们飞驰而下,如果你不亲临现场,就无法感觉到那场面的壮观与惊心动魄。我也被那气氛所感染,跟着人们上了场。刚开始,还没等我站稳,就摔了个仰面朝天,弄得我浑身上下都是雪,疼得我半天没起来。我不能示弱,爬起来继续滑,最后还是能滑了,下滑的感觉好像自己在飞,在这银色的世界里,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鸟。

雪乡——银色的世界,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无穷的乐趣,我们明年再见!

看雪范文第7篇

寒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金佛山玩。来到金佛山正赶上下雪,我好兴奋!因为,我第一次看见下雪。

一望无际的天空中慢慢悠悠地飘下来晶莹剔透的雪,一朵朵,一片片,就像一只只白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天上的仙女给大地的新年礼物,把无数的絮花向大地倾洒。洁白的雪越下越大,没多久,大地就像披上了一件银装。雪就像调皮的孩子,有的落在大树上,树上就仿佛开满了一朵朵银花;有的落在房顶上,一座座房子就像戴上了一顶银色的帽子;有的落在远处的山上,给群山换上了一件斑斑点点的银装。停在路旁的汽车早已被白雪覆盖住了,披上了一件新年与众不同的新衣服。

我再也顾不上寒冷了,跑到雪中,让雪飘落在身上,我伸出手,接住一片片晶莹的雪花,雪花飘到我温暖的手上,马上就融化了。我欢快的在雪地里奔跑,大声喊道:“哇!好美哦!”。

然后,我动员爸爸妈妈一起来堆雪人。妈妈去找树枝,我和爸爸先堆了一个大大的雪球,然后再做了一个小雪球,我们一起把小雪球搬到大雪球的上面。妈妈用找到的树枝给雪人插上了手臂,又用树上的松果给雪人做了双眼睛;爸爸用带来的香蕉给雪人插上了个高高的鼻子,不一会我们的雪人堆好了!我和爸爸很得意得的欣赏着自己的成果,妈妈在旁边笑的提醒我们说:“雪人是否还没有完成呢!看看还差点什么呀?”爸爸说:“是啊,儿子,雪人是不是没有嘴巴呢,我们来给雪人画一个嘴巴。”我灵机一动,从我黑色的背包里掏出个红枣塞到雪人的嘴里,我说:“这样就更可爱了。”妈妈也赶紧从头上取下自己的帽子给雪人戴上说:“我再给它造个头型,就更形象了。”我们一家人在雪人前照了个全家福!天虽然很冷,但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爱金佛山的雪,我更爱我的家!

三年级:可乐123

看雪范文第8篇

张岱,痴情的人。如果初读文本,张岱似乎更像一个脱离世俗的高人,一个居住在西湖边上的奇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一想,大雪三日后的西湖,在“人鸟声俱绝”“更定矣”的环境下,一般人该做什么,应该是“拥毳衣炉火”在家取暖,而作者却“往湖心亭看雪”。此为一奇。到了湖心亭看到什么了?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背景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在这里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视线的移动和景物的变化。在与“上下一白”的大背景的衬托下,更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不仅让人发出感慨。景不俗,此为二奇。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有“同仁”,并同“饮三大白而别”,可以说是奇遇,此为三奇。难怪舟子也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是真实的张岱吗?一个超脱的隐士吗?答案显然不是。这需要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文中有几个疑点值得我们那探究:1.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这是为什么?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不是矛盾?3.湖心亭遇赏雪人,喝酒为什么“强饮”,喝完就走了,且席间谈话只记住对方是“金陵人”,若是知己为什么不留下来畅饮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张岱,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张岱在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为什么前后变化这么大,原因是明亡后,张岱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不再出仕。作为明朝遗民的张岱用崇祯纪年,表明作者不忘故国的操守。亡国的痛始终深深地刺着张岱的内心,因此在这个雪后更深夜静的时刻,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南方雪后的美景,想趁夜欣赏;而是感受到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在这种环境下,亡国的痛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作者的心中,拔不出来,无法排遣,作者赴西湖夜游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可是又有谁知道呢?谁是知己呢?显然舟子不是,所以作者称“独往湖心亭看雪”,知音难寻呀。

行至西湖,作者看到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景物的苍茫衬托出作者内心的茫然,是呀,故国已逝,作者的出路在哪?在苍茫的大背景下,作者运用白描的写法写到了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是那么的渺小,有力的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渺茫和挥之不去的对故国的思恋之情。此时再读这段景物描写,绝不是文人骚客的风花雪夜或偶尔失落的无病,是作者想在这个肃杀的冬夜排遣亡国的愁苦却愈发愁苦的真实写照。好在湖心亭偶遇“同仁”,本该“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了排遣内心受苦的对象。可作者却说“强饮三大白”,是自称“少时”是“纨绔子弟”的张岱不善饮酒吗?不是,应该是话不投机,所以与偶遇的“同仁”所谈话的内容没有什么印象,只有“金陵人”刺痛了作者,就像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只记得“水户”“日暮里”这些地方一样罢了。因此纵观张岱的“痴”是痴情,是对故国痴情的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