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卖炭翁

卖炭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卖炭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卖炭翁范文第1篇

随着外销通路的封堵,很多外销型家纺企业开始转攻国内,开始其品牌初始化运动,第一步往往也是开专卖店,据我调研,有几个先行者扩张速度还真的很快,大多有四五十家专卖店的规模了,但是,这些品牌大多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就是单店销量提升乏力,很多经销商准备退出,而这些品牌本来就创新不足,助销乏术,面临前进无路,后无退路的绝境。

综上所言,现在家纺行业的现状是每年都有众多老经销商退出,那么,这群被冻僵的人是否就无开发价值了呢?其实,这些老经销商之所以选择退出,很多都是出现在转行做家纺的前一两年,退出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不看好家纺行业,而是自己能力和经验不足,或者是原来的东家协助不利,导致暂时的销量不畅、盈利不高,想转行做个赚钱的项目。

其实,对于很多产品力强,勇于创新的家纺品牌来说,这些准备退出的其他品牌的老经销商可能正是自己的最佳经销商选择,这些家纺品牌要做的一个动作就是发动换牌运动,用自己的盈利项目来把其他家纺品牌置换掉,学做“卖炭翁”,给寒冷的人及时送去温暖。

如何运作呢?很简单、也很难,主要是角色转换,企业充当的角色就是从招商和推销的角色,转换为顾问和指挥的角色,譬如GE和利乐这些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其营销人员进驻企业与有关人员交流时,不是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而是询问企业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思考如何增加产量、销量和利润;俗话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些家纺品牌要做的就是同样的事情,彻底调研了解其他家纺品牌经销商的产品结构、品牌结构、成本结构和利润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测算,帮助其看清真正的盈利状况,用事实来说话,让其自己感觉到应该换个更赚钱的项目了;同时利用好特殊政策这个指挥棒,指导、扶持其进行初期的试验,通过有效的督导,来帮助这些经销商实现盈利最大化,用事实来证明,做自己的品牌和项目才是获利最丰厚的。如果做自己的品牌更赚钱,远远大于原来的品牌,没有一个经销商会傻到与钱过不去,肯定会一心一意跟着自己走的;企业帮助经销商赚到更多的钱,经销商就会更加努力,就会帮企业赚到更多的钱,生意就是这样从一个小雪球开始、慢慢滚大的。

卖炭翁范文第2篇

天蒙蒙亮,昨夜的雪很大,地上积了足有一尺深。临街店铺的门板紧闭着,偶而一阵寒风卷着地面的雪花吹来,吹得门板呼呼作响。

这时,静静的街上传来一声微颤的吆喝:“卖炭啦——卖炭——”一辆牛车载着一位蜷缩着身体的老汉正缓缓向前移动,老汉脸上灰扑扑的,额头上烟火熏染的乌黑与车上所载的木炭,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是一位靠终日砍柴烧炭为生的人,老汉身上的单衣显然抵不过寒风的凛冽,他又打了个寒颤,极不情愿地抽出褪在袖子里的那只长满老茧,沾满炭黑的手,挥了一下鞭子,又向前赶路了。

天已亮了,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可买炭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人打探一下,价格也压得极低,老汉本盘算着用今天赚的钱买些口粮回去,再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可这样一来,便没指望了,老汉用疲倦的眼睛回头望了一眼这一车浸透他心血的木炭,又想起赶早卖炭的艰辛,不禁一阵心酸,眉头紧拧在一起,车行至集市南门已牛困人饥,只好在泥泞的路上稍作休息。

得得,得得……马啼声由远而近。两个骑马人在老汉面前勒住了马,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小商贩躲的躲,藏的藏,一片狼藉。老汉对朝延宦官出来强买强换的行为也早有耳闻,正要驾车离去,“老头,慢着”,那个骑马的白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老汉不敢反抗,试探地问:“大人有何吩咐?”

白衣人开了口,说:“跟你做宗买卖。”边说边从行囊中拿出半匹旧锦绫和一丈棱,系在老黄牛头上,“这些,换你一车炭。”“啊!”老汉听后犹如五雷轰顶,苦苦哀求道:“大人,您可不能啊!这车上千斤的炭怎么也比这缎子值钱啊!你这样,不是要了我的命吗?”说罢抱住白衣人的腿,白衣人一脚把老汉踢开,去卸牛车。马上那个宦官大声喝斥道:“老东西你知足吧,我等依圣上旨意办事,你敢抗旨?”说罢,两人骑着马,拉着炭车往北去了。

卖炭翁范文第3篇

田家少,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卖炭翁》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卖炭翁范文第4篇

一、抓住课文略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像

对课文略写内容,让学生在深入揣摩文句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像补充,作横向的扩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卖炭翁》一诗中,写卖炭翁运炭上市的两个句子:“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像扩展:衣衫单薄的卖炭翁是如何辛苦地驾车赶路的,想像描绘出卖炭翁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有学生这样想像:“在凛冽的寒风中,卖炭翁被冻得筛糠似的蜷缩着身子,一只手抓住单薄的衣衫裹紧身体,另一只手拿起鞭子颤抖着无力地向瘦牛身上抽去,双眼呆滞地望着遥远的路途……”

二、抓住课文的“空白”处,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所谓课文的“空白”,就是课文省略和跳跃的内容。课文中,往往会对有关内容进行选择或剪接,因而对某些情节会有省略和跳跃,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省略和跳跃的情节展开合理的丰富的想像。

如上册《散步》一课,可以设计这样训练:文中并未写到妻子、儿子的反应,请想像二人的反应并写下来。又如《最后一课》可根据句子“我的朋友,我―我―”要求学生发挥想像,补充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三、抓住课文某个情节进行改写

通过对课文某些情节的改写,可以使学生在对课文原有情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揣摩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情况,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想像力的目的。如《伤仲永》一文,设计这样的训练: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这样学生的想像力就被激发出来,方仲永“指物作诗立就”时的神态、动作,乡邻的称赞,其父的得意忘形,直至最后的“泯然众人”,无一不想像得惟妙惟肖。

四、抓住课文结尾,启发学生“狗尾续貂”

有些课文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像。如《丑小鸭》一文可设计这样的续写训练。(1)已经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又会有怎样的生活呢?(2)丑小鸭变成美天鹅后鸭群里有怎样的反应呢?对于第一道题目,很多学生都会写丑小鸭没有满足于现状,不贪图享乐,继续到大自然中去磨炼自己,从而更坚强、更美丽。第二道题,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母鸭呱呱地叫起来:一是完全由于农夫的有眼无珠,加上火鸡的嫉贤妒能,使我们贫困潦倒,而且被称为鸭子。鸭子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认为笨是鸭子的特征,难道这是我们的过错吗?有谁培养过我们呢?有谁送我们上过大学吗?”又一个学生写道:“一只秃毛小鸭总以为自己变成天鹅了,走到湖边照了照,硬是看不到天鹅的影子,它苦恼了一会儿,大叫着告诉别人说:‘这个湖水不公平,这个湖水开了后门,这个湖水接受了天鹅的蛤蟆肉,所以把它们照得那样光彩照人。’”

五、抓住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古诗,设计相应的激发培养想像力的训练

古诗词中,往往高度凝练,浓缩了景物,学生可根据诗句所写景物充分发挥想像,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情景。如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秋思》可设计这样的训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要有想像的内容)。课堂上有学生这样写道: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旁边的稀疏村落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六、运用想像品味写作特色

有些文章在写作上很有特色,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很值得品味,课文《桃花源记》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性的问题来培养想像力。(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2)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据此,学生就充分发挥想像。有学生如是说:桃源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600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遭受的灾难。品味方法之二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八年级上册《蜡烛》这一课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精读文章倒数第4、5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并随即出以下思考题: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前苏联十分庄重地深深一鞠躬?这样学生的想像思维就被激活了。

七、指导学生运用猜读的方法进行阅读,激发培养想像力

猜读,指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知未知的内容。比如,看到标题,可以猜测正文的内容,然后把正文与推测的内容比较;读了开头,猜测文章将有什么样的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或是读了上句,猜测下句,这样就能使阅读插上想像的翅膀,从而达到培养想像力、创造力的目的。

八、抓住课后有关想像力训练的作业,激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卖炭翁范文第5篇

竹炭就是用竹子烧出来的炭。用竹子或者树木烧炭有悠久的历史,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在山中伐木烧炭。与木头相比,竹炭的化学成分没有大的不同。不管是竹炭还是木炭,都是炭的一种同素异形体――无定形炭。它们有很多微孔,从而大大增加了表面积。每克物质所拥有的表面积被称为比表面积,竹炭的比表面积一般在每克150-500平方米的范围。因为这些微孔结构和巨大的表面积,竹炭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净水、净化空气、除臭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炭的吸附能力跟比表面积密切相关。虽然每克150-500平方米的比表面积不小,但跟活性炭比起来还是差了许多。活性炭是炭经过进一步“活化”处理产物,经过活化,表面积可以增加到每克1000-2000平方米甚至更高。不过,“活化”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不像竹炭那样卖炭翁都可以生产。

药用价值:临床不用竹炭

因为活性炭卓越的吸附性能,它也在医疗上被用于抢救口服途径的急性中毒。其作用机理是活性炭进入消化道,吸附了有毒物质,从而减少了人体的吸收。一般而言,只是一次性使用几十克,多用基本无益。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在对总共4629个喝农药或者吃夹竹桃籽自杀的病例被分成人数大致相同的三组,分别不用活性炭、用一次50克活性炭和用六次每次50克活性炭进行抢救。结果是用一次和六次在抢救成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

而医疗上目前还没有用竹炭来解毒的先例。

营销忽悠:竹炭排毒只是臆想

既然活性炭在消化道内能够吸附毒药,那么作为“原生态的活性炭”竹炭是不是厂家宣传的那样,能够“吸附体内有害物质”“净化血液毒素”“清肠排毒”呢?

首先,“排毒”本身就是一个营销忽悠概念。人体有自己的代谢系统,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会通过正常的代谢系统排出。

其次,不管是活性炭还是竹炭,都不能被人体吸收,到不了血液,更到不了全身组织。而“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就算有,也是在细胞代谢中产生。它们在体内的活动轨迹是从细胞进入血液,再到达肾脏,要么经肾过滤从尿中排出,要么随着血液回流。也就是说,它们没有什么机会再回到消化道中,而活性炭必须要与被吸附物直接接触才能起作用。所以,对于“体内的有害物质”或者“血液毒素”――即使真的像商人们宣传的那样存在――炭也只能在消化道中打打酱油,竹炭穿肠过,“毒素”还是体内留。

那么,如果是食物中本来的有害物质,竹炭是不是能够清除呢?理论上是可以,但想想服毒抢救中一用就是50克,吸附效果也还有限,加入食物中的那点竹炭能有多大机会与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充分接触?

非法食品:竹炭食品违反国标

卖炭翁范文第6篇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卖炭翁范文第7篇

诗魔--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卖炭翁范文第8篇

一、悬念激趣

悬念,指的是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悬念,给学生一种期待的心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接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二、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卖炭老翁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翁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三、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教《小石潭记》时,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或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就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