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陇西行陈陶

陇西行陈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陇西行陈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陇西行陈陶范文第1篇

唐诗中的“以汉代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借汉皇代唐皇。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首句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明明是唐玄宗李隆基想找倾国倾城的美女,却让汉武帝刘彻背黑锅。杜甫《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本来是谴责唐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却把罪过栽到汉武帝身上。

2.借汉兵汉将代唐兵唐将。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诗人用汉兵代唐兵。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诗人用汉将代唐将。

3.借汉时匈奴代唐朝突厥、契丹等外族,用单于代这些外族首领。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张籍《征妇怨》:“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借汉代美人代唐朝美人。李白的《青平调三首》(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借汉代美人赵飞燕来指代绝代佳人杨贵妃。王昌龄《西宫秋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借汉代班婕妤的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多舛的命运。

5.借汉代宫殿代唐朝宫殿。王昌龄《少年行》:“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猎长杨。楼头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杜牧《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两首诗中提到的“长杨”、“建章”、“长门”,都是借汉代宫名代唐代宫名。

陇西行陈陶范文第2篇

1.菀枯[yùkū]:草木的茂盛与枯萎。比喻人的荣辱、生死。

2.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

3.曈曚[tóngméng]: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展转城乌啼紫天,曈曚千骑衙楼前。”

4.霜飔[shuāngsī]:秋风。孟郊《立德新居》诗之七:“翠景何的砾,霜颸飘空虚。”

5.凌澌[língsī]:流动的冰凌。苏轼《新渡寺席上次韵送叔弼》:“春愁结凌澌,正待一笑泮。”

6.霏微[fēiwēi]:雨雪纷飞。

7.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8.葳蕤[wēi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9.叆叇[àidài]:指浓云遮日。“朝云叆叇,行露未晞。”

10.璇玑[xuánjī]: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

生僻但是很美的四字词语:

似水流年、如花美眷、落晚芳菲、沧山映水、上善若水

匠心独运、倾国倾城、天香国色、浑然一体、如梦如幻

风华绝代、唯美独尊、天地无极、艺压群芳、大爱千秋

心如止水、凤毛麟角、落花流水、长天一色、行云流水

惘然若失、斗转星移、披星戴月、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百花齐放、如花似玉、粉妆玉砌、银装素裹、冰清玉洁

生僻却美到爆的宋词:

1. 寂寞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什么话都听的明白,一种是什么话都听不明白。

2.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3.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5.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题春绮遗像》

6.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7.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8.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9.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10.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

11.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12.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13.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14.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5. 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1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7.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18. 看崖下的云海涛生涛灭,而崖上风声萧萧,梨花依然像那年一样落下来。

19.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0.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21.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22.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23. 那些上演着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开出一朵地老天荒的花。

24.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25. 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广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脱尘嚣。

26.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7.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28. 蝴蝶很美,终究蝴蝶飞不过沧海。

29.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30. 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月,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31.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

3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

33. 托物言志的诗句 关于托物言志的古诗有哪些

34. 绛蓝色的天空像是泼墨后的大肆渲染,洋洋洒洒地铺满了整个天空,晦涩的压抑着。

35.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36.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37.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张籍《征妇怨》

38.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39.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40.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生僻却美到爆的宋词名字解析

金钗

出自宋词:“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名字意义:是指非常美丽,高贵,明艳,珍贵,吉祥的意思,寓意着貌美如花,明艳动人,冰清玉洁。

长临

出自宋词《酒泉子(十之二)》:“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长临”根据本义可以理解为长久的到来,作为起名寓意着孩子平安健康,福寿绵延,坚韧不拔、临危不惧。这个名字很适合作为男孩的取名,表现了男性的担当和大无畏精神。

暮亭

出自宋词:“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名字意义:代表着为人非常的正直,给人一种坦荡,美丽,亭亭玉立的意思,寓意着刚正不阿,亭亭玉立,襟怀坦白。

溪和

出自宋词《归朝欢(双调)》:“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溪和”根据其本义可以理解为溪水潺潺流动,包容一切。水滴石穿,取名为“溪和”寓意着孩子温和儒雅的外表下有一颗坚毅的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笺一

出自宋词:“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名字意义:代表着是非常专一的,而且情感也非常的丰富,给人一心一意,认真的感觉,寓意着全神贯注,认真仔细,多情善感。

柔疏

陇西行陈陶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84―01

文学作品总是留有艺术空白,要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阅读诗歌尤其需要这样做。“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李戏渔:《中国画论・神韵说》),是对诗歌空白艺术的最好注脚。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对诗的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从而获得对诗歌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当然,在对诗歌空白之处的补充上,除了读者的生活经验这个外部语境的参与外,诗歌本身的内部语境同样不容忽视。从一定程度上说,语境不仅是沟通读者与诗歌文本的桥梁,更是理解诗歌空白之处的主要依靠。

一、 抓住诗人“点到为止,话说七分”的“诗家语”而有意形成的艺术空白,从语境的暗示中“思而得之”

艺术贵在含蓄。诗歌要做到“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在语言的表达上往往说点到为止的“半截话”,“话说七分留三分”是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因此需要我们结合诗的内外语境,尤其是有所暗示的地方,理解其整体的内涵。

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词人想要表达相思之苦,却只说近来瘦了,故意不说瘦的原因,留下空白,让读者“思而得之”。这就需要读者对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了解、认同,然后结合这个外部语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理解、完整作者无言之中无尽的韵味。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富于包孕的一个细节,只说行人将要出发了,诗人“又开封”,至于为什么“开封”,却故意不说,形成艺术上的空白,读者怎样才能获得对此处的填补与扩充呢?同样需要结合诗的背景(外部语境)和诗人“意万重”的心理状态(内部语境)才能明白诗歌暗示的意义----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二、 了解诗歌“兴寄”的传统手法,利用诗的内外语境,充实诗歌的艺术空白

所谓“兴寄”,就是诗歌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手法。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留下空白,不作正言直述。因此只有借助形象,结合诗歌的外部语境,知人论世,从诗人的身世、遭遇中寻找形象之外的寄托,才能直达诗的旨趣。譬如,唐代三位诗人同是咏蝉,寄托于形象之中的意味是否相同呢?联系诗歌的外部语境----诗人的遭遇、身世可知:虞世南唱的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宰相的自信和自负,骆宾王咏的是却“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的身为囚徒的愁思,李商隐咏的则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坎坷失意的哀叹。同样的一个蝉,却成了诗人不同情意的寄托,对于形象之外的艺术空白,只有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才能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到。

三、 诗歌中的动作没有持续性,因而形成了艺术空白,需要我们在语境中找到维系诗的线索,达成对诗的贯通与理解

元好问的《客意》:“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后两句言在儿女思念、盼望、算计诗人的归期,实际上,意在突出他思念儿女的孤寂之感。从表面上看,诗由前两句“此”跳到后两句“彼”,中间出现了空白,但仔细推敲,维系他们之间的线索,仍然是诗人在“此”思念儿女的情感。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语言直接由久别家乡跳到走近家乡,维系中间空白之处的线索仍是“不敢问”所包含的情感――离别、担忧、狐疑尽含于这三字之中。 正是这种语言上的跳跃,才为读者留下了便于联想、想象的艺术空白,从而达到以无胜有、以白代墨、以虚寓实的艺术效果。

陇西行陈陶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72-0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古诗应该怎么教?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对这些古诗文熟读成诵,可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修身、虚心等方面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渎使他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诵读,从而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世的精神。

陇西行陈陶范文第5篇

到了唐代,依旧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依旧是“战场拼杀真男儿,可怜白骨无人收”。于是,反映戍边征战的诗歌成为时代的旋律,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的传统,或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或书写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或抒发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到了宋代,国势衰弱,外侮不断。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是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悲叹。尽管诗歌中仍旧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但与盛唐时代的边塞征战诗相比,则更多了一些惆怅,更多了一些凄楚。

所以,我们在解读鉴赏边塞征战诗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注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边塞征战诗是时展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将大有裨益。

初唐、盛唐时的边塞征战诗普遍带有勇敢豪迈、一往无前的激情,即使是战争残酷,也壮烈无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惋伤。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到了两宋时代,尤其是“靖康之乱”后,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国难当头,于是,在征战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风格,挖掘诗歌内在意蕴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加品味,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一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歌前四句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之要领。两个“当”字,两个“先”字,妙语连珠,廓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突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诗人认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诗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主张,体现了诗人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里谚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艺术张力。

三、 找准意象,弄清景与情的关系

戍边是艰苦的,征战是血腥的。单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因此,诗人们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下面我们以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为例,说说如何鉴赏边塞征战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当年,命题人直接设计了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显然,最能说明“戍边生活”的依据是“马策与刀环”。而“地名”一说过于笼统,严格地说,只有“玉关”是地名,“黑山”、“金河”、“黄河”是边塞自然山川名,“青冢”如是用王昭君之典故则是古迹名,如果指一般的长满青草的坟墓则是“事物名”。故答案为:诗中提到了“黑山”、“金河”、“黄河”、“玉关”、“青冢”等边塞山川、地名和古迹(事物)。大多考生都能够答到“边塞地名”,但漏落“戍边生活”,这说明他们对“边塞诗”的内涵还不得要领。边塞诗不仅是写边塞风景,更主要的是写戍边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很多边塞征战诗甚至都不描写边塞风光,而是直抒胸臆。如果单写边塞风景充其量是写景诗,而算不上边塞征战诗。

命题者设置的第二道题目是: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的回答,首先也应该抓住“边塞征战诗”这一牛耳,抓住题目中的“征人”、“怨”,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提示“句句有‘怨情’”,便可组织成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初试牛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2)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诗歌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穷边词(其二) 陇 西 行

姚 合 陈 陶

将军作镇古州, 誓扫匈奴不顾身,

水腻山春节气柔。 五千貂锦丧胡尘。

清夜满城丝管散, 可怜无定河边骨,

行人不信是边头。 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4分)

(2)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1) 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 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解题步骤:

纵观全诗,可以从诗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常用的手法,并能准确分析。

2. (1)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