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赞美长城的句子

赞美长城的句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1篇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片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歌曲的前奏,拉开了歌曲的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而王老师的导语,就像一首歌曲中的前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出了感受万里长城,赞美万里长城,因万里长城而感自豪的浓郁的情感氛围,为学生铺设了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而且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个儿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3)、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相比之下,我的教学过程,教师参与的痕迹是如此的鲜明,学生感情的激发是如此的牵强,抓住词句分析太过理性,理性分析下感受到的“长城的伟大”显得那么的苍白,而比喻句的教学太过“工具性”,可以想象,这样教学中到处充斥着教师烦琐的语言,老师烦琐语言中的巨龙只是一条死龙,老师烦琐语言中的长城只是一座没有情感的建筑物。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2篇

病句类型

一、成分残缺:

句子里缺少了某些必要的成分,意思表达就不完整,不明确。

例如:“为了班集体,做了很多好事。”谁做了许多好事,不明确。

二、用词不当:

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就容易在词义范围大小、褒贬等方面用得不当,特别是近义词,关联词用错,造成病句。

例如:“他做事很冷静、武断。”“武断”是贬义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果断”。

三、词语搭配不当:

在句子中某些词语在意义上不能相互搭配或者是搭配起来不合事理,违反了语言的习惯,造成了病句。包括一些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

例如:“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听到”与“优美的舞蹈”显然不能搭配,应改为“在联欢会上,我们听到悦耳的歌声,看到优美的舞蹈。”

例如:“如果我们生活富裕了,就不应该浪费。” 显然关联词使用错误,应改为“即使我们生活富裕了,也不应该浪费。 ”

四、前后矛盾:

在同一个句子中,前后表达的意思自相矛盾,造成了语意不明。

例如:“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前半句估计是不够肯定的意思,而后半句又肯定他错了,便出现了矛盾,到底情况如何呢?使人不清楚。可以改为“我估计他这道题做错了。”或“我断定他这道题做错了。”

五、词序颠倒:

在一般情况下,一句话里面的词序是固定的,词序变了,颠倒了位置,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造成病句。

例如:“语文对我很感兴趣。”“语文”和“我”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对语文很感兴趣。”

六、重复罗嗦:

在句子中,所用的词语的意思重复了,显得罗嗦累赘。

例如:“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句中“兴冲冲”和“兴高采烈”都是表示他很高兴的样子,可删去其中一个。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

例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不合逻辑不合事理:

句子中某些词语概念不清,使用错误,或表达的意思不符合事理,也易造成病句。

例如:“稻子成熟了,田野上一片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稻子成熟时是一片金黄色,而本句中形容一片碧绿,不合事理。

九、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我、你、他(她、它)、我们……],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儿……]和疑问代词[谁、哪里]三种,指代不明的病句指的是代词使用错误。这类病句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一个代词同时代替几个人或物,造成指代混乱。二类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误用。

例如:刘明和陈庆是好朋友,他经常约他去打球。——应将“他经常约他去打球”改为“刘明经常约陈庆去打球”。

修改病句的符号及作用

1.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长句或段落。

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如果恢复多个文字,每个要恢复的字下面标上恢复号。

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

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

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

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词、句。

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

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

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

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应该分段。

11.缩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

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修改病句的方法:一读二找三改四检查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证,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3篇

我在教学中根据各组课文的特点和目标要求,确立该课的重点和目标,围绕目标设计少而精的作业。用目标要求指导课堂活动,以作业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读中找出关键词句,边读边质疑、边体会这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读《长城》一文时,先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数量词:“一万三千里”、“五六匹马”、“三百多米”、“二三千斤”;再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高大坚固,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完成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在读第三自然段时,在文中画出“站”、“踏”、“扶”等动词,感受作者触景生情、展开联想,引出下文,用“多少……才……”这一关联词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感情。这样使学生边读边想,边理解,边归纳小结。既当堂完成了课后作业,又掌握了通过重点词语体会文章思想内容这种学习语文的方法。当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导游词。下课前让部分学生交流。做到了读练交替、读写结合,巩固了课文提供的基础知识和表达技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概括、表达等综合素质。

比如我在英语教学中,特别在教学“Read and write”部分内容时,先出示书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试听,听后完成。如果通过听力不能完成任务,再让学生阅读,在阅读自悟中去找问题的答案,同桌讨论,共同合作,完成书面提出的问题,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巡回指导。比如书写单词中的哪个字母“Missing”,或者是句子的句首字没有“Capital”,或者句子末尾忘了“Comma”了,都能让学生及时纠正,这样避免学生做作业时,犯错误的现象;比如我在教学“Find out”部分中,我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组合,先“Talk”,然后再完成书面作业,最后相互检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指导,当堂完成;学习“Tasktime”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在课堂上完成书面作业,比如“Pronunciation”,让学生听,模仿读,再观察,找出发音规律,完成“Task”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书面作业,课内完成”,已成为英语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实践表明,“书面作业,课内完成” 为课堂教学构建了平等、自主、合谐的平台,摆正了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改变了部分学生完成作业不求甚解,照抄答案和其不良习惯。以学生读写结合的实践为中心,师生合作,让教师从单独教变为引导、组织、解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作业在课内完成,课堂上有教师监督巡视,对学生的坐姿、书写等不良习惯能予以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能及时得到点拨、更正;学生中有闪光点能及时得到表扬,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觉性,在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中自身会加倍努力,加快了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课堂注意力。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4篇

口语交际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我们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境的营建策略。从目前课堂交际情境的创设来看,不少情境存在重视教学性,丢了教育性;抓住趣味性,陷入低俗性的现象。个别情境的创设过于追求轰动效应,离学生的内心太远,华而不实。有的情境则远离教学基础,导致学生找不到表达的切入点。凡此种种,说明交际情境的创设是需要全盘考虑的,而且需要同时具备多项特征,使人性化与实际性呈现在语文课堂中,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自觉意识。笔者在此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扣动自主学习的扳机

教材中的情境往往是粗线条的,不太切合学生的实际,这要求我们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情境的创设更有意义性、实在性,让学生觉得这一情境是他生活中必定会遇到的,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口语交流产生热情。

以“学会待客”的口语交际训练为例,有位教师如此设计这堂口语交际课的情境:首先引导学生说说平时家中长辈是怎样接待客人的,平时跟随长辈到别人家里做客时别人又是怎样接待自己的,接着组织学生对《小白兔接待乌龟叔叔》、《小刺猬接待獾伯伯》等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回忆和交流。

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现在,有位客人来拜访你的父母,但是你的父母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你一个人,如果这位客人是你认识的,你将怎样接待他(她)?如果是你不认识的,你又怎样接待他(她)?请你邀请你的同桌一起演绎。扮演客人的同学要好好思考一下,作为一个客人,一个成年人,如果小主人认识你,你要怎么说?如果小主人不认识你,你要怎么办?(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表演、体验,然后互换角色。教师巡视、引导。)

这位教师把教材提供的“接待熟识的客人”的口语训练话题灵活转换成了“如何接待熟悉的客人或陌生的来访者”的口语交际话题,这样就使口语交际的话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具有人际交往的意义。

二、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唤起学生对口语交际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口语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口语学习氛围中自觉地、愉快地学习口语交际知识,运用口语交际知识。

比如,教学“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五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时,我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了抗日电影《举起手来》的精彩片段,学生兴致勃勃地学着电影中的人物表演起来。我因势利导:“除了《举起手来》这部抗战影片,同学们一定还看过不少革命影视作品吧。现在请同学们轮流用‘我最喜欢看革命影视剧_________,因为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_________的动人故事’的句式说一句话。”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生怕课堂时间不够而轮不上自己。

三、契合教材

我们可以从教材中选取有利于开展口语交际话题的情境点,创造性地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我们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万里长城》的片断:

师:请仔细品读课文,把文中令你对长城产生敬意的句子标出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长城弯弯曲曲,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

生2:长城和巨龙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坚强形象的象征。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赞美长城。

生3:长城是一个历经无数战乱,饱受无数磨难却仍然坚强屹立在东方的巨人。

生4:长城用巨龙一样的体态展示中国巨人的雄伟英姿。

这节课中,王老师很好地把握了教材中可以开展口语交际的情境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符号感知长城的英姿与神韵,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精彩的口语交际课。

四、品味原味生活

口语交际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将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入口语交际教学,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我们必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情境的口语交际话题。

比如,有一次上课,小薇的妈妈突然满面愁容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当我问她有什么事时,她说女儿小薇的烫伤虽然已经痊愈,但是因为疤痕太大,怕被同学取笑,所以不肯进教室。这时,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小薇,只见她眼角闪着泪花。一时间课堂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那些挫折呢?”教室里又有了生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要勇敢面对挫折,不要气馁,要做生活的强者。

生2:不要笑话有缺陷的同学,要多关心他们。

生3:我们要安慰小薇,陪伴小薇,不让小薇的妈妈为她担心。

……

就这样,我把握住了一个偶发事件,设计了一堂灵动的口语交际课,学生情绪高涨,争先发言,那发自肺腑的言语令人感动。

五、激发表达欲望

情感是积极性的源泉,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学生自然会大胆地表露自己的内心,即所谓的“情动而辞发”。

比如,在教学“父母的爱”(五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课时,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王雪晶演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的视频。舒缓的音乐响起,视频中的小强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着温暖。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妈妈给自己的每一次关爱,以及自己因为任性而忽略妈妈的感受的事情。就这样,学生怀着对父母的感激,自觉地走进了“父母的爱”的口语交际课程,并在学习小组谈论着有关自己和父母的一件件幸福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往事。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5篇

陕西曾经是历史上的万长城是,是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的重心,也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拥有者丰富的文化历史遗迹。其中,2010年“十一”黄金周,有将近27万多人次来到兵马俑博物馆进行参观,增长率达到了47%,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火爆的“十一”黄金周。然而,陕西省旅游资料在翻译的时候并不和规范,出现大范围的错误和不适当。翻译错误的问题并不是最严重的,更重要的是它给国际游客传达了一个错误的名胜古迹的内涵、背景和意义,对陕西的旅游形象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一、旅游资料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旅游资料的翻译的职责是将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使其符合外国友人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帮助游客更好的浏览旅游景点。但是,汉英两个语言体系的差异巨大,有着不同的起源、发展历史、结构等;此外,由于中西两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完全不同,导致两国的游客在认知、审美等过程中都有着不同。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一)语言结构

在言语的风格的审美过程中,中文展现的是华丽而英文展现的是简洁,汉语旅游材料整体上充满了文采,华丽的辞藻加上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汉语言常常展现出对偶、排比、成语等形式,使得文字阅读起来更为抑扬顿挫、形意皆美、文采洋溢,给人丰富的审美的情感。

反之,英语旅游资料的风格就显得简约的多,结构上简单并且严谨,表达上直接而通俗,目的就是传达准确的信息和含义。通常而言,在描写景物的时候通常采用的是将景物简单的罗列,只是寻求最简洁的、自然的描写和阐述,将景象的基本信息准确的传达给旅客。

(二)文化意境

中华民族在撰写旅游资料的时候讲求的是实现景物与文艺的高度、和谐统一,使人们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着景物之美,从字里行间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景物的赞美之情,使具体的景象能够与主观情感之间得到某种联系,最终实现情景相融、意象协调。但是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你几乎看不到渲染这个表达手法,西方写作手法中,主客观的事物是完全分离的,因此并没有复杂的情景交融的修辞。西方文学更为重视的模仿和再现,最为纯真的描写自然之美,将人独立于自然景物之外来发表客观的表述和描写,直观明了的描写景物。

二、陕西省旅游资料英译的规范化措施

(一)增词法

增词法指的是在对旅游资料中一些牵涉到文化知识背景的翻译,如人名、朝代、历史事件等,需要在译文中对其进行单独的解释和说明,将准确的信息传达给旅客,避免产生一定的误解,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达给全世界。例如:

原文: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来这里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译文:Every year, during Qingming(Tomb-cleaning) Festival,people of Chinese origin from home and abroad come here to seek their ancestral roots and offer sacrifices to their ancestor

――黄帝陵

在译文中,“Tomb-cleaning”是译者对于清明节的外加解释词,中华名族都知道清明节是祭拜先祖的日子,但是外国游客却对其毫无所知,因此译者需要对此进行一定的解释,通过“Tomb-cleaning"来使外国游客了解“清明”在中国文化中是祭扫先祖的日子和传统。

(二)删减法

在功能论者看来,如原文内容阻影响到了译文的某些功能的时候,就要对译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删减和修改。译者应该预想到中文中的渲染手法会对表达功能造成怎样的影响,就要将其进行适当的删减,将文章表现的更为实在和自然,使语言表达更为干练和简洁,使外国游客读起来更加舒适。

原文:她(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粼粼。

译文:It tears and boils along turbulently through the mountains and, at some place,flows on quietly with a sedate appearance and glistening ripples

――黄河壶口

在这段话的翻译中就很好地使用了删减法,原句中的“群山动容”、“安如处子”、“风平浪静”、“势不可挡”等四字结构都是表达手法中丰富的辞藻的展现,但是外国游客不了解中国文学的表达方式,就会对其产生累赘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将其化繁为简,最直接、自然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外国游客。该译文使用将为通俗的表达方式,将“虚”和“意”删除,只剩下“实”和“境”,使黄河的壮美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

(三)拆译法

拆一就是将原本冗长的句子拆解成几个小部分,分别进行翻译。凡是原文句子结构和语言习惯产生冲突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拆译的手段进行。

原文:楼观台南依秦岭,北临渭河,竹林茂密,古林成荫,素有“洞天福地”之称。

译文:Louguan Temple is situated south of the Qinlin Mountain Range and north of the Weihe River. Bamboo trees spread a green blanket over the hillside and give deep shade. It enjoys the name of "an abode of immortals".

――楼观台

原文将四字短语的联用发挥到了极致,翻译时分别对四字短语进行翻译,化繁为简,简明扼要。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6篇

【题型解读】

纵观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句子仿写题的常见类型有:直仿式、填空式、话题式和情境式等。

1.直仿式:直接出示一个“例句”,要求仿写出与之相似的句子。根据例句的呈现方式,直仿式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一例句式仿写,即题干中直接呈现要求仿写的例句。如2016年山东淄博中考语文试卷第20题,给出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要求对出下联“陶渊明 , ”。另一种,则是以语段中画线句的方式给出要求仿写的例句,如2015年湖北黄冈中考语文试卷第17(3)题,要求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出两个新的句子。

2.填空式:给出一个语段,要求根据语境,仿照其中画线的句子,为语段的空缺处补写相关的语句。根据语段中空缺位置的不同,填空式又可分为“嵌入型”和“续写型”。“嵌入型”要求将仿写的句子填入语段的前面或中间的空缺处,并使之与前后句语气贯通,语意相连。如2015年贵州安顺中考语文试卷第9题:“

;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丫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走自己的路,给自己一方天空。”要求仿照画线句将语段补充完整。而“续写型”则要求将仿写的句子填在语段的末尾处,并做到内容相近,语意连贯,句式相同。如2015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浩浩长江,巍巍长城,山川形胜,风俗人文……中华之美,异彩纷呈:中华之美,美在武术,刀枪剑戟,舞出雄健风姿;美在音乐,鼓瑟笙箫,演奏美妙旋律; ; 。”要求仿照画线句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3.话题式:给出一个例句和一个话题,要求仿照例句并围绕话题进行造句。如2016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第12(3)题,既给出了例句“泥人张:一门最底层的手艺,让人忘记你的真名;你用一团泥巴,找回了尊严”,又给出了话题“六本语文书中的经典人物――王几何、老头子、香菱、奥楚蔑洛夫”,仿写句只有既围绕规定的话题,又与例句内容相关、形式相近,才算符合题意。

4.情境式: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根据情境内容及相关条件进行仿写。如2015年湖北孝感中考语文试卷第7③题:“……我爱孝感,爱那槐荫树下,孝感动天、喜结连理的动人故事;爱那双峰山上,峻岭横屏、晓雾渐开的美丽风景;爱那 , 。”既设置了介绍并赞美孝感风景名胜的情境,又规定了“续写”的句子必须仿照前面句子的结构和样式,这无疑增加了仿写的难度。

【典题例析】

例1.(2015・湖北黄冈)请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仿写:读 ,我 ;读 ,我 。

【解析】这是一道直仿式仿写题,以仿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画线句子的句式特点是“先点明阅读对象,后阐述阅读感受”。根据这一特点,调动阅读积累进行仿写即可。

【答案】示例:读冰心的诗歌,我感悟到了纯真细腻的情感;读培根的随笔,我体会到了透彻深邃的哲理;读高尔基的小说,我拥有了战胜坎坷命运的力量;读鲁迅的诗集,我获得了生命不止、战斗不息的坚韧意志;读傅雷的家书,我学到了谦虚严谨、积极向上的做人道理。

例2.(2015・贵州遵义)语言运用――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

冬日离去,暖春中一觉醒来,你会发现大自然已开始分配工作了:小草,就交给细密的春雨去染绿吧;繁花,就交给辛勤的蜜蜂去细数吧; , ; , 。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式续写型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针对这类题,先要细心阅读整个语段,明确它所陈述的对象(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画线的句子和要求填写的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与段首句子之间则是总分关系),然后仔细辨识画线句子的句式及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最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取与语段设置的语境相关的陈述对象,采用与画线句子相似的句式和手法进行表达。

【答案】示例:稻谷,就交给勤劳的农民去种植吧;天空,就交给孤傲的雄鹰去丈量吧。

例3.(2015・湖北随州)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

青春如花似火,热情奔放。浸润在书页墨香中的青春更美丽动人:如果说青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书便是风景中最美的一缕光,它使青春的世界充满光明和希望; , , ;如果说青春是一叶轻捷的扁舟,书便是扁舟中导航的一支橹,它让青春的航线变得清晰和明确。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式嵌入型仿写题,且没有给出仿写的具体句子,只是说“结合语境”进行补写。不过,其题干中有“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句”的要求,这就暗示了仿写的句子在结构形式上必须与前后相邻的句子相同,在陈述对象上要与前后句子保持一致,在语意上要与前后句子相连贯。

【答案】示例:如果说青春是一棵挺立的大树,书便是大树上最美的一朵花,它使青春的气质变得芬芳和儒雅。

例4.(2015・广东汕尾)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L,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

; , 。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式仿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一是在题干提供的节日中“选择两个”,二是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构成排比,三是要注意所选择的两个传统节日的先后顺序。然后,从自己的积累中调取相关知识,并结合生活体验,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

【答案】示例:清明上坟墓拜祖先,缅怀先辈恩德激励后人;中秋吃月饼赏明月,祝福家人平安团圆幸福。

例5.(2016・重庆B卷)请从备选事物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仿写一句话,句式不限。

示例:阳光――午后的阳光穿枝拂叶而来,温柔地亲吻着我的脸庞。

备选事物:月亮 枯叶 小溪

事物:

仿写:

【解析】这也是一道话题式仿写题,但给出的话题是自然界中“月亮、枯叶、小溪”这些客观存在的事物,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联想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在明确题目要求的前提下,认真研读“示例”,以掌握其主要特征(运用拟人修辞)。然后,选取备选事物中自己最熟悉的一个,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达。

【答案】示例一:月亮――我抬头望天,月亮温柔地注视着我;我举步行走,月亮默默地陪伴我走那夜行的路。 示例二:枯~――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

例6.(2015・江苏连云港)根据所给上联,补出下联。

2015年5月,《西游记》特种邮票在连云港首发。自1979年以来,《西游记》系列邮票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和好评。每一张邮票,都讲述一个脍炙人口、扣人心弦的故事,带我们重温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矢志不渝的唐三藏,明察秋毫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此次发行的《西游记》特种邮票图案内容分别为自封齐天大圣、佛祖收悟空、发愿取真经、悟空收心,小型张图案内容为大闹天宫。邮票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遴选,再现了《西游记》的精彩内容。首发式上,一位资深邮票藏友当场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弘扬佛法师徒历经磨难”,下联是“ ”。

【解析】这是一道情境式仿写题,主要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所给上联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弘扬佛法”)和一个主谓短语(“师徒历经磨难”)组成的目的状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据此从情境材料中选取可用信息,拟写与上联对仗工整的下联即可。

【答案】示例一:再现经典邮票首发港城

示例二:普度众生三藏愿取真经

【解法指津】

对于仿写题,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克服侥幸应试的心理。虽说仿写主要考查的是语言运用能力,又有“例句”可以模仿,但也决非“依样画葫芦”那么简单。相反,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很难靠临时突击来实现。为此,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训练,又要强化考前的复习备考。

2.突破语文学科的界限。某种程度上,仿写也是对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从命题的选材来看,材料多样且取之广泛,几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考查的能力来看,它综合考查语言表达、修辞运用、联想想象等能力。所以,要想突破仿写题,在扎实训练的同时,还要力求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积累生活体验。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7篇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创设情景,创设情境,诱发儿童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开发右脑,提高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设情景创设情境突出重点开发右脑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少”、“慢”、“差”、“费”等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学生不爱学语文,不懂学语文,不会学语文。语文在所有学科中,占有课时最多,可收效却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果不高。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了。怎样上好语文课?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这恐怕是最让语文老师烦恼的问题。我认为,电化教学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电化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茅塞顿开,有种“山穷水尽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的一点感悟,谈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以景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如:学习《观潮》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但是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对大潮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因此,我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让学生聆听大潮的声音,观看大潮的景象,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学生带入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把书面语言还原成学生大脑中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壮观,体会作者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即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以此类推,还有很多写景的文章如:《西湖的绿》、《镜泊湖奇观》、《长城》、《桂林山水》、《草原》等,在语文课上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形象的实物联系起来,将文中的“景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情景。使文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能够引人入胜。那么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教学将会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这也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在展示的同时渲染了浓浓的气氛,加上教师的指导性讲述和激励性评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音乐也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课文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文章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韵律,达到了“入境始于情”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章描写的是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文章感情真挚,打动人心。但因为文中描写的事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学生感到比较陌生,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所以不太容易理解。为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观看中朝人民分别的实况录像,然后,配上《离别》这首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凄凉的音乐中目睹大嫂架着双拐在送志愿军,人们泪流满面地挥着手依依惜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分别的场景中。

又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第一次,在本班上,我深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听后没有引起震撼,可在另一个班,我先播放了朗读录音,并配上低沉、凄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感情基调。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上,接着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文章的韵味,读出了文章的抑扬顿挫,实践证明在上一些情感性足的课文,电教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无须教师多讲,恰当的使用音乐,便能将文中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音乐的渲染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这点是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丰富学生词汇的重要环节,但是有些词句的意义是抽象的模糊的,小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词句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通其义”。如第八册中的《长城》一文中,描写长城的词语:蜿蜒盘旋。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意思,可学生凭空想象往往还是想象不出长城的样子,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把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比课文描述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学生一目了然。再如,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的“垛子”、“瞭望口”、“射口”这些名词,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长城缺乏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但当长城的图片活生生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便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又如:我在教《詹天佑》关于“开凿隧道”那一段时,因为学生缺乏基建施工专业知识,而教师又无法带学生进行现场参观了解。如什么是“中部凿井法”?为什么能缩短工期的一半?如果仅靠学生读课文和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中部凿井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又如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火车运行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都不十分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多媒体演示了火车爬“人”字形坡的情景,这样就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知识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形象,突破了教师在时间、空间上不易表达的局限,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容易。这样,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开发右脑,均衡发展

我们知道,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吸收信息,而这些,大脑起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结构上几乎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大体说来,大脑左半部分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大脑右半部分处理节奏、旋律、音乐、图像和幻灯片,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大脑的这两个部分“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的信息连接起来。”不可否认,教学中,严密的理性分析有助于左脑的发挥,然而,长期下去,右脑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那些直观的、形象的、活动的而又带有思辨的现代化媒体引入教学,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通过直接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同时开发学生左右脑的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情景,渲染气氛,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信赖症”。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才能,电化教学始终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帮手。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赞美长城的句子范文第8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阅读教学很大的启示:学习者只有通过多读,才能领悟到文章的内在意义。所以教师应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样使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感情,读出真知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四味朗读":

1.激发学生探求朗读之"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学生看着课件画面,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这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1.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一位学生在读《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最后一句,不但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读出了赞美新房的喜悦、自豪的心情,老师说:"你读得太好了,老师也比不上你!谁也能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学生已经朗读起来。

1.4经常进行朗读比赛。每个月我们班都举行一次的朗读比赛,然后评出我们班的"朗读星"。然后通过学校校讯通告诉家长,让家长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家长了解朗读的重要性。

2.范读引路初尝朗读之"香味"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喜欢模仿,向师性比较强,教师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读得娓娓动听时,学生自然会跃跃欲试。教师要上好阅读教学课,就要坚持在备课前反反复复地把课文大声地、有表情地多"诵"上几遍,亲自下水试一试,读准字音,找到语感,读出韵味。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朗读中,让学生陶醉在朗读中,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语言的韵美也在学生的一次次朗读中潜移默化了。

3.多形式朗读品尝朗读之"甜味"

教师要真正把课上好,把书读好必须在课前要充分地考虑好如何精当地使用各种有效的阅读形式。在课堂中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默读、轻读、朗读;导读、齐读、对读、引读、抽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带表演性读、比较性朗读、有感情地读、带思考性地读、快速地浏览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类型,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情况,低、中、高年级教学的特点等,选择适当的阅读形式,安排好每次阅读课文所需要的时间、设计好阅读的层次。

譬如对话较多的课文,可采用学生喜爱的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学生可以对某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往往能够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草船借箭》、《晏子使楚》等课文,有相当大的篇幅写了人物的对话,这里面充分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这样语文课变成了学生喜爱的生动活泼的课。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的质量自然得到了保证。

4.多元化评价感受朗读之"美味"

4.1教师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如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