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背包客吧

背包客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背包客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背包客吧范文第1篇

曼谷机场有很多佛像

当他们一行五人抵达泰国的曼谷机场时,已是黄昏――说一行五人,是因为在他们中间多了一个大人,他可是你们的老熟人了,在《同桌冤家》中已出场过N次,他就是惜城的表哥。

熟悉的人都知道,惜城表哥是个长腰弓背的家伙,从事IT业,在网上敲字时很是健谈,但见了面就“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惜城妈妈的原话)。

这次家长们派惜城表哥带着四个小朋友出国,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去过泰国,而且不止一次。

惜城表哥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领着四个小朋友走出了机场。

在飞机上的时候,惜城就已和大家介绍过表哥是个“背包客”――“就是没事背着一个大大的旅行包,到处旅行的人。”

“哇,好开心的哦!”崇拜地看着惜城表哥,他正聚精会神地打游戏机呢。

“听说背包客是不找旅行社,也不找导游的,就自己一个人到处转。”兔子说。

“嗯,没错没错!”惜城忙点着头,心里很是为自己的表哥感到自豪。

“喔,那样子会走丢的耶。”阿呆担心地说。

“哈哈,阿呆好傻!”兔子和都笑阿呆。

到了曼谷机场大厅,他们发现,这里的风格有点特别,最特别的是――到处都是佛像。

这些佛像有金色的,有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在这些佛像的颈子和手腕上,都挂着小小的花环。那些花环,应该是游客们放上去的。

“哇,好多佛像耶!”阿呆感叹道说,“就像是到了我奶奶家一样。”

“阿呆,你奶奶信佛吗?”兔子问道。

说:“阿呆奶奶是虔诚的佛教徒。”

“哇,这你也知道!”兔子冲着怪怪地说。

“傻瓜兔子!”不以为然,“《同桌冤家》里有一章写了阿呆的奶奶,你忘了?”

“喔,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啦!”兔子拍着自己的脑袋,笑着说。

这里就是考山路

他们走出机场时,迎面而来的是一阵热烘烘的夏天的气息。

“表哥,我们赶紧打车去酒店吧,外面好热啊!”

惜城张着嘴巴哈气,像条小狗一样。

这时候,只见表哥转过身,又走进了大厅,他们几个人莫名其妙地跟在表哥身后,不知表哥要搞什么鬼。

表哥在一个柜台前买了几张票,然后又朝外走。

他们跟着表哥站在路边,这时候,一辆大巴驶了过来,周围的许多人都涌了过去……他们见表哥也朝大巴车走,便也紧跟过去。

“喔,是坐大巴耶。”阿呆小声地说。

几个人乖乖地跟着表哥上了大巴,大巴上人真不少,兔子和找到了座位,表哥、惜城和阿呆都是站着的。

车上有很多都是像表哥那样的背包客。

大巴没开空调,热浪阵阵袭来,像大夏天围着火炉一样,兔子都快要哭了――

之前的行程都是到一些环境舒适的国家,这次来到泰国,看着车窗外混乱的街景,再加上大巴车里的环境,她忽然感到有点儿后悔来泰国了。

就连一路上爱开玩笑的惜城和,也沉默不语了,想必他们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吧。

终于到站,车门“哗啦”一声打开,大家纷纷下车。

下车之后,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条热闹的街道,街的两边,有挤挤挨挨的各种店铺,其中有很多酒吧,人气显得很旺。

夜幕已完全降临,吹来的晚风,带着阵阵舒适的凉意。

看着这个有点像欧洲酒吧街风格的街景,兔子的心才逐渐安定下来。

“哇,这是哪里啊,表哥?”惜城问道,“我们就住在这里吗?”

“是的。”一直都保持沉默的表哥突然开口说话,让大家都吓了一跳。只听表哥继续说,“这里就是考山路。”

扎辫子的不是人妖

表哥又在前面大步走着,大家跟在后面。

他们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发现前后左右那些走着的,或是坐着的人,几乎都是和表哥一样的背包客。

还有很多欧美人的面孔呢,他们看到四个小朋友,还友好地冲他们招手。

考山路上,弥漫着一股温馨热闹的生活气息。

“喂,你看前面那个人,头上扎了好多辫子哟,他是个男的哎!”

看到了稀罕的人,情绪又重新高涨起来。

“喔,该不是泰国人妖吧?”阿呆小声嘀咕。

“人妖是那样的?”兔子不解地说,“那个人也是个背包客耶。”

“那就是背包客人妖了。”惜城帮腔说。

“瞎说!”表哥突然转身,又把大家吓了一跳。只见表哥表情严肃地说,“那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不是人妖。”

“噢――”几个小家伙不敢乱吱声了。

“表哥,我们什么时候能走到酒店啊?”惜城可怜兮兮地问。

“到了。”表哥突然停住脚步,简洁地说。

几个小家伙愣了一下,探头一看,原来前面就是一家客栈的大门了。走进去,只见里面是个大院子,乱哄哄的有好多人呢,他们或者聊天,或者在喝酒,好不热闹!

那些人中间,有好几个都是梳着很多辫子,然后把辫子扎起来的。

“我知道了,那些扎辫子的男人,叫做嬉皮士!”忽然小声告诉大家,“我记得是从《环球博览》杂志里看到的。”

“啊?”阿呆有点害怕地说,“他们会打人吗?”

“怎么会!”看着阿呆,有点儿哭笑不得的样子。

尼闷号,炯锅,卡困

表哥在办理入住手续,这时候,一个嬉皮士看到了这四个来自中国的小朋友,他丢开同伴跑了过来,一脸灿烂的笑容,用不够标准的中文勇敢地说:“尼闷号!”

“咯咯咯咯――”兔子和忍不住笑了起来。

“您好!How are you?”惜城也勇敢地用双语来问候他。

这个嬉皮士有着黄色的头发和淡蓝色的眼睛,看起来很帅气,也很温和。

“炯锅?”帅哥嬉皮士又问。

“他说什么哦?”阿呆小声地说。

兔子点着头说:“Yes!我们来自中国――China。”

“哦,炯锅――号地放!”帅哥翘着大拇指,一脸赞叹的样子。

这下四个小伙伴都听懂了,他是在夸中国是个好地方。接着,老外帅哥又用英语介绍自己说,他来自德国。

“那你去过中国吗?”兔子也用英语问他。

他说,没去过,但是,对神秘和古老的中国充满了向往。

四个小伙伴的脸上,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豪的神情――作为中国人,在异国他乡,听到有人夸自己的国家,当然很自豪了!

“Welcome to China!”也勇敢地说起了英语。

“Thanks!”老外又接着说,“卡困!”

“‘卡困’是泰语‘谢谢’的意思。”表哥的声音在他们身后悠悠地响起来,他手里抱着一大堆床上用品。

“这是什么?”惜城和阿呆都感到有点纳闷儿。

“是枕套,还有被套。”兔子和翻着表哥怀抱里的东西。

“走,去你们的房间。”表哥简洁地说完,转身朝楼梯的方向走去。

“哦――”欢呼一声,朝着老外帅哥说,“卡困,拜拜!”

“,你到底在说什么啊?”兔子嘲笑地说。

“她说,银行卡困在机器里了,她要拜一下菩萨,才能取出来。”惜城有意搞笑地说。

“嘻嘻――”不但不生气,反倒乐滋滋地说,“拜菩萨――这个好办,我看泰国到处都是菩萨耶!”

男女混住的青年旅社

这是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面摆着两张单人床,是上下铺,床上没有被套和枕头套。

“哇!我们就住这里?”惊讶地说。

表哥把怀里抱着的床上用品全部丢在下铺的一张床上,然后说:“嗯,这里正好是4个床位,你们四个人住这里。”

兔子看了看周围,小心地问道:“这里没有卫生间的吗?”

“哎呀,就是么!”也失声叫起来。

“哦,这里的卫生间和洗澡间都是公用的,在楼下。”表哥抓了抓头皮,补充说。

“啊――”兔子和拉长声音说。

“哎呀!”惜城突然怪叫一声,“表哥,我们四个人都住在一间房里吗?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吗?”

“对啊对啊!”兔子很后悔自己的后知后觉,“我和是女生,惜城和阿呆是男生耶,我们怎么可能住在同一间房里呢?”

“一定是旅店搞错了吧?”也紧张起来。

“喔,是不是他们把我和惜城都当成女生了。”阿呆憨憨地笑着说。

表哥又抓了抓头发,说:“啊……这个……因为这里是青年旅社,都是男女混住的。”

“啊?”四人异口同声,“男女混住?”

“是啊!”表哥说,“青年旅社都这样。”

“可我们不是青年,是少年耶。”有点儿不服气地说。

“少年就更没关系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咯。”想不到表哥竟然会笑的。

“表哥,你干吗要给我们订这样的旅店啊?”惜城有点不满地说。

“青年旅社是背包客最喜欢住的地方,这里住宿费特别便宜,每晚一个人才50元人民币噢。”表哥说,“每次我出来旅行,都是住青年旅社的。”

“噢――”兔子放下行李说,“我想去WC,你去吗?”

这时候,大家都表示要去WC。

公用的卫生间在楼下,大家放了行李,就跟着表哥下楼。在楼梯上,阿呆又问了一句:“卫生间该不会是男女混用的吧?”

背包客吧范文第2篇

六星级Vs背包客

去度个六星级的假,还是背个包走天涯?这样的困扰是有点钱有点闲也有点文化的年轻人的惯常挣扎。公司大老板吕仁,厌倦导游生涯的程克,便是这么一对碰巧被困在六星级度假村小岛上的两个台湾人。

这两个曾经还梦想过当相声演员的陌路人,就此交流起各自的旅行经历、人生经验,穿着浴袍,瘫在躺椅上:“上台鞠躬,躺着说相声”。

从他俩的经验来看,六星级未必奢华,背包客未必穷苦,但是一样的令人啼笑皆非。“旅人”说:“六星级饭店大堂成五星,走进客房是四星,闻到厕所成三星,一看上网收费变两星,结果第二天还不带早餐再跌一星。”“乘客”回忆起自己为参观法国卢浮宫的游客担任导游,正准备讲解《蒙娜丽莎》为何神秘而忧郁的典故时,隔壁一位导游竟然在博物馆里高声唱起了:“Mona Lisa,Mona Lisa,men have named you…”

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彼得鲁克牛排馆,一进门就有招待问:“你们需要菜单吗?”听起来,需要菜单的不会是熟客,“旅人”自然要保持“格调”:“和上次一样。”“可是我不认识你们啊!”招待的坦白,逼迫他们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那,还是给我们一份菜单吧。”菜单递上来,只有三行字:“一人份XXX元,两人份XXX元,三人份XXX元。”

想在印度花高价也未必能得到满意的服务。背包客在印度坐火车,买了张第12节车厢的头等空调座。结果,当列车开来时发现,列车仅有11节。站台上的站长永远保持似笑非笑,似点头似摇头的状态,等到11节车快拉响汽笛时,才给有票却上不了车的旅客发放新票子。抢到票子后跳上车厢才发现这一节是货车――“邻座”是羊、鸡和洋葱。背包客谨慎得把包背在胸前,打瞌睡才1分钟,过了一个山洞,一睁眼,包就不见了……

有个名Vs有“革命”

谐音、象征、讽刺等相声常用的喜剧手法,在该剧中体现得恰到好处、淋漓尽致。

一开场,“旅人”以满口地道的英文,以各种方式询问六星级度假村海滩边一身筒裙的女服务员,预订的六星级游轮何时抵达?无论他怎么问,女服务员都答:“Yes,sir.”当“乘客”出现也询问同一问题时,三人这才发现大家都会说台式普通话――沟通稍显顺畅起来。曾经在台湾“进修”过的女服务员说:眼下大家被困小岛,是因为“有个名”。有个什么名字?最后搞清楚,是因为“有革命”。革命的理由也挺荒诞:因为槟榔“涨价三倍”,所以发生“武装冲突”。那不是有流血事件?没有,因为早先革命的“教训”,所以如今的冲突都是无装备的“无装冲突”。

被困小岛,“旅人”与“乘客”到了用餐点单时间。女服务员解释提供的两种套餐为“人民套餐”和“革命套餐”。两者有什么区别?两者没有区别。那为什么有两个名字?因为有时候人们并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就像民主与专制一样。

头道菜是“夏日的微笑”。女服务员拿出一根香蕉,放在唇边,比划出微笑的模样。主菜是“下水Q弹螺旋颗粒”――方便面。一边以香蕉就方面便,一边调侃起台湾美食节目的“老三句”――无论主持人品尝何种美味,总是以三句话概括:“香味扑鼻,口感弹牙,入口即化”。

在印度做背包客的经历,更是令人五味杂陈。想去看贫民村,问拉车的老人:“How much?”他答:“How much?”继续问:“How much to take me to the village?”他继续重复:“How much to take me to the village?”接着问得直接些:“10 Rs?”老头照样重复:“10 Rs?”最后,干脆以感叹号结尾:“20 Rs!”老头高兴得重复:“20 Rs!”就这样,20卢比成交!两人皆大欢喜。后来才得知,那一趟车程,也就值2卢比――可是仔细一想,出价的是自己,对方根本就没砍过价!

到了贫民村,做善事也很便宜。给3000名印度贫民每人发一个饼,总共也只要10美金!印度老太太穿着宽大的莎丽,个个都像是古彩戏法师。她们一人领取一个饼,同时还能“顺”走3个??不过,笑点并不在此。对于“亲手发饼做慈善”这一行为,“旅人”开玩笑得问:“陈光标是你什么人?”

出远门Vs 回到家

全剧的开头,是“旅人”和“乘客”在太平洋小岛上的六星级度假村码头找船――回家。

原来,作为“旅人”的吕仁,是大公司的大老板,出行是因为与太太和儿子赌气。为了“唤起”他们对自己的“想念”,他一掷千金,负气出离。虽然去的都是国际一流的顶尖酒店,却发现所谓“高级”也是“被娱乐”。进入美国顶尖寿司店,看到“Today Special”(今日特选)是“Trust ME”(相信我)――厨师说了算。他甚至还要盯着你用他指定的蘸料吃完这些“特选”……他化解尴尬情形的最佳办法就是扮日本人,客客气气看着对方说:“斯密马塞”,更“恶毒”的话就是嚣张大骂:“八格牙路!”

作为“乘客”的程克,原先有一个爱大声唠叨的女友。当他们前往意大利无声岛――这个岛上住着的修女以“噤声”为修行方式,一辈子不说话,还到处张贴着“沉默是金”、“沉默是爱”这样的格言警句。当众人的脚步,踩上小岛时――程克的女友,就兴奋得大声嚷嚷:“这里能听到脚步的回声哎!”她那不合时宜的表现,总是让程克啼笑皆非,最终选择冷处理。虽然他也调侃吕仁,你分明是“翘家”嘛!可是,他也默认,出远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女友能牵挂他。

剧终时,“革命”消失不见――女服务员甚至否认“革命”曾经的存在。他俩继续坐着一叶扁舟――舟身上却刻着六个星,准备“开”回台湾。虽然,掌舵的吕仁只学过2小时的驾船课,就因为“捣乱”而被轰走……

背包客吧范文第3篇

“十个国家。”路人甲回答。

“哪个国家好玩啊?”路人乙追问。

“都差不多,我都搞不清哪个是哪个了。”路人甲略微思索后同答。

“那有啥意思啊。”路人乙不解地问。

“当然有意思啊,我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还帮朋友买了一个LV手袋,在机场还买了两瓶波尔多红酒……”路人甲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路人乙无语。

以上的对话绝对不是我的杜撰,目前旅行社组织的洲十日6国、8国、甚至10国游就是旅游快餐,吃完不知其味。团员们回国津津有昧谈论的就是收入囊中的奢侈品,而关于旅行,几乎是空白的记忆。关于旅行的心得和见闻,因为每天都马不停蹄地赶路,到达风景地又被导游像赶鸭子一样限时参观,根本没有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这八个字是最好的总结。那么旅行社为何要组织一次性的列国游快餐呢?肯定是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巾国人都觉得好不容易来洲旅游一次,有限的时间观光最多的地方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才有了以上的十日十国游。

2008年,我第四次进藏,带着8个朋友租吉普车穿越最艰难的“大北线”,一路遭遇到迫野驴陷车、暴风雪里迷路、藏民家里睡大炕、大北线上跟藏民欢度中秋,这些精彩的片段都深深刻人所有队员的脑海,好几个人都是第一次上高原的,当时几乎没人不哭爹喊娘的。时至如今还有人对我说:“Y哥,我真怀念那次大北线的旅行。”“Y哥,什么时候再组织一次穿越之旅吧?”

洲十日游和大北线十日穿越为何会给人如此不同的印象,网为大北线不仅看风景,还有许多特别的经历。而跟团游都在安排之中,没有任何意外的体验,格外地平淡。,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旅行方式带米完全不同的旅行感受。

我曾经买过朱兆瑞的大作《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他历时77天,游历世界28个个国家和地区。首先,书名就误导了大家,大家以为花3000美元就可走遍世,界200个国家。再看看他的旅行,每个国家2.75天,跟洲十日十周游惊人地相似,他是去旅行吗?还是在跟旅行刚比进度呢?如果我一个国家呆一天,我是不是可以出本书叫做《200~200国啊》?这样的书还能红遍ch国,说明中国人的旅行方式真的有问题了。

大家都有吃快餐的经历吧,快餐讲究的是快,而且种类多,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到最多样的菜,那么菜的品质自然就不高,果腹而已。目前跟同游就是跟吃快餐完全相同,时间短,去的地方小少,去完后也没留下什么回忆。

旅行就像煲汤,越熬越有味道

大家都知道广东人擅长煲汤吧,汤用文火煲几个小时,味道跟半小时快火煮的汤就是不同,你不信回家试试,别告诉我你不会下厨。

旅行就像煲汤,越熬越有味道。我有个在旅行社工作的导游朋友,他要带队去土耳其,来请教我的行程。我看了看他的行程,土耳其一共就安排3天,因为还要去埃及。我告诉他,土耳其一个月都不够玩,我从北京飞去,拿着半个月的签证,在那滞留了4天,出境去伊朗后,又签回土耳其东部再玩半个月,还觉得不够,但不好意思再滞留了。

3天团队旅游跟33天的自助旅行有啥差别呢?就是快餐和熬汤的区别。伊斯坦布尔我就呆了一周,白天在古城的陋巷里寻找美食,夜晚在街口酒吧抽水烟,神仙一般的自在;在土耳其东部跟小镇居民大跳集体舞,一身臭汗开心到死;做客当地人家里,睡在天台的大床上仰望星空,浪漫到顶点;还被当地女孩带去婚礼现场,跳舞吃蛋糕,最后疯到她家里去了,差点被留宿。这些有趣难忘的经历,只有“慢火熬汤”背包客才能体验到。如果只有3天,看景点都不够,哪有空去跟当地人沟通呢?现在大家知道了吧,我说的旅行方式不是光看景点,还要体验当地的文化、民俗、饮食、生活节奏等等。

怎么让我们的旅行不再是快餐呢,说来简单,当背包客自助旅行,或者拖箱自助旅行也一样。也许你要花很多前期的准备时间,但是你得到的旅行体验将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看看废弃“旅游快餐”后我们要做什么吧。

自助旅行的准备

去向何方:万事开头难,从简单做起Ⅱ巴。东南亚和南亚的自助旅行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离中国近,机票便宜,东南亚文化饮食与中国相近,签证也简单。中东和东非签证也方便,只是相距甚远,消费相对较高。、美、大洋洲签证相对困难,可以推后。

方向确定,那么开始了解签证吧。东南亚和东非大多数国家可以落地签证,如果从国内飞去,很多国家都必须签好才能去,有领事馆的可以自己去签,如果图个方便,就委托旅行社吧,当然现在淘宝也有很多签证店。

接着呢,当然是机票。现在东南亚首推亚航的廉价机票,通常半年前购买是零票价,只付税款。宿雾航空去菲律宾也有其优势,中国南航也开始推出南亚尼泊尔和印度定期特价机票,中东和东非的特价机票目前为数不多,卡塔尔和阿联酋航空比较低廉。机票一定要平时多关注,一有机会就提早下手,早计划是成功之母。

装备呢?一个月内的旅程,一个60升背包足矣,拖箱也成。如果计划徒步路线,那么装备的要求就高了,登山鞋,冲锋衣裤子,抓绒衣,快干透气内衣等等,别忘了再带上一个轻型的睡袋吧。现在手机、手提电脑都是旅行必备电器了,买个世界通用的转换插座吧,就不用想着到哪里带什么样的转换插座了。

预算呢?机票除外,每天的平均最低支出乘以天数就是预算了,当然要多准备一点钱用作购物。如果是背包比较节约的旅行,那么开支东南亚每天25美元就足够了,南亚是旅行消费最便宜的地区,每天消费不超过20美元,中东和东非相对要高点。落后国家基本无法用信用卡消费,带美元现金最方便,旅行支票更安全,但是兑换也麻烦。当然还能用外币卡在当地ATM机取款,手续费不算太高。

最后就是旅行计划了。每个国家以15天为基础,中东小国可以减半,旅游大国可以无限制追加。当然还要看假期了,通常中国人的假期都在15天左右。旅游计划的参考资料可以从网络上获取,更加靠谱就是买本《lonely pJanet》,这书是背包客圣经,从吃喝到住宿交通一应俱全,目前已经有大量的中文译本,有了它,一切尽在掌握中。

以上几点都准备好了,很多人会问,如果英文不好怎么办。和当地人沟通是最快的学习途径了,中国的教育从中学就开始学英文了,只要你在旅途中“呱噪”得像只小麻雀,当然不能对着中国人,就很快可以在旅途中畅通无阻了。

背包客吧范文第4篇

“Well I love your screams ofpassion,In the long hot summer night”,还记得2005年格根塔拉草原狂飙而至的摩托队卷着黄沙嗡嗡轰鸣天南海北赶来的背包客扎起帐篷百里连营。2007年鄂尔多斯草原向沙漠宣战唱响绿色奥运曾经响当当的魔岩三杰隔了14年再次同台聚首。户外与摇滚,就为了这个,我要去走一道。尽管主办方一头雾水搞不懂我啥意图,犹豫又斟酌没了音讯,我自掏腰包还是上了路。Google一下,百度一下,铺开地图再找一下。鄂尔多斯这次不是羊绒是个市,一个原来名字叫东胜的市。从北京出发披星戴月十个小时,我如一块滚石终于奔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

户外人爱摇滚,爱摇滚的人户外吧

有音乐灵魂不会寂寞,摇滚的灵魂是现场。策划者说草原是自由狂野的,摇滚是自由狂野的,没有一种现场比草原更自由狂野的。我说自由狂野的不仅是摇滚,还有户外和爱户外的人。尽管玩摇滚的不一定是OUTDOOR,但玩户外的多数是喜欢摇滚乐的铁杆粉丝。这不碰到队伍中的胖洪,那边还有包头七星户外的朋友。

户外人爱摇滚,摇滚人都户外,那么谢天笑就不会瘦得像根杆怎么看都似大烟鬼,何勇就不会没几年就胖得走了样,户外人爱摇滚,爱摇滚的人都户外那么摇滚乐现场放到哪儿都不成为问题即便是上山下海,2002年丽江雪山上就不会冻僵一批,2003年贺兰山脉就不会走丢一批2005年格根塔拉就不会因为没地儿给手机充电急死一批,这次鄂尔多斯就不会因为淋雨病倒一批。

伍德斯托克中国梦想

有人说中国原创摇滚乐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所谓的摇滚盛会带给人们身心越来越狠毒的摧残,这一次在成吉思汗长久的凝视之中草原遭遇摇滚,摇滚却与户外擦身而过。零零落落的帐篷、稀稀散散的摩托、平平整整的水泥地,高高立起的围布更是完全遮挡住仅有的青青草原。

背包客吧范文第5篇

首先,要选好尺寸。在买箱子时,我们经常看到的符号''代表英寸,20''就是20英寸的意思。最常见的20英寸箱子是34×50×20cm,这是最安全的可登机尺寸,配合随身包包,一周以内的短程旅行应对自如。24英寸旅行箱是我们最常在机场的行李提取处看到的尺寸,大小适中,一般的长途旅行都已足够。而28英寸旅行箱,按照通行的国际托运标准,应该是最大限度的了,无论拖家带口还是目标血拼,都让你没有后顾之忧。然后,材质是关键。旅行箱通常有硬箱和软箱之分,硬箱(铝镁合金、PVC材质)大都耐高温、耐磨、抗撞击、抗压、防水,能保护内里的物品不受挤压和撞击,软箱(EVA、尼龙、牛津布、皮革、PU材质)则有很大的弹性使用空间,且大多自重轻,有很强的韧性。但无论是硬箱还是软箱,箱体的对称性和稳定性是一样重要的,选购时将箱子直立、放倒,来回多检查几次。再来,轮子、拉杆和拉链都是重点。轮子最好是四轮的万向轮,轻轻推就能够自如地移动。老式的双轮一般需要斜拉,靠人力拖着在偌大的机场里赶赴遥远的登机口真不是开玩笑的。作为旅行箱上消耗最严重的部件,轮子的质量一定要过关,好的轮子声音会非常小,大直径的轮子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能让你省力不少。现在的旅行箱拉杆一般都是内置的,这样结构稳定性会更强,多测试几次锁紧按钮,拉杆伸出之后再测试一下稳定性和平衡感。如果你也在旅行时碰上过拉链罢工的窘况,那么下次选购时一定会记得多来回拉动几次,流畅、音小、咬合紧。最后,箱子的内在美不能忽略。箱子内部是不是也采用了结实耐磨的材质,是不是有多隔层设计,这些都是选购时需要格外留心的。

和收纳达人一起开始打包行李吧!

曾经我也是个家中衣服书籍纷杂、人生各种乱糟糟的人,通过两年的整理,我的人生变得大不同,所以希望通过整理术的分享,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轻装前行的人生状态。虽然我不是职业旅行家,但天南地北的旅行也有50次左右了,兼最近带着对炸鸡和啤酒的憧憬刚刚从首尔旅行归来,正好趁此机会作个总结,分享些旅行收纳的实用经验与技巧。不要拖着、耗着,趁年轻,走四方。

1 旅行清单也是有格调的

难道旅行清单也要定个格调吗?是的,我心中追求的旅行风格一定要“轻装前行”,携带必要的,舍弃可带可不带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旅行拥有一次美好的回忆,而不是被物品所拖累。当然也最好不要随便从旅途中买东西回来。以前我经常看着什么都好,结果买太多,现在家里还有一两年前旅行买回来的面霜、糖、盐呢!说到底,一切的收纳整理只是一遍遍询问与解答“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列清单前,要先想明白这次到底是豪华游、休闲游还是穷游背包客的形式。我曾经计划了一次马来西亚自由行,当时既抱着休闲游的心态,却又想满足省钱的愿望,所以带着旅行箱和睡袋一起出门了。结果睡袋就在等早班飞机时用过4个小时,一路上又因为睡袋太占箱子空间,连想买的纪念品都放不下去,最后只能手里提着睡袋赶路,看起来特别傻。后来反思了一下,在旅行中老想省钱,又怎么实现小资情结呢,如果不睡帐篷,哪个旅馆没有被褥呢?如果决定来次豪华游,考虑到一路会采购大量物品,务必带上最大号可上锁的托运行李箱,最好选抗摔的硬面材质,还可以在最大号箱子里套一个中号箱子,这样返回时就有两个箱子用了。如果是休闲游,就比较随意了,带上中、小号的箱子,再加个休闲背包就没有问题了。如果突发奇想,想做一次穷游背包客,那么量力而行很重要。我曾经非常佩服欧美人40、50岁时背着几十斤重甚至上百斤的背包到处穷游,看起来极为洒脱,于是30岁之前,我也买过登山包,出国时时常模仿背包客的样子,结果到了30岁后非常后悔,如今双肩劳损比较严重,所以年轻时的旅行也需要考虑到日后的健康。

另外,有人说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有一半的自己就不再属于自己了,旅行时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列旅行清单,最好是大家有商量,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和父母一起出行时,由于子女和父母的价值观不同,最好是避免给予对方太多的指导,否则会有列清单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也要来插手,是不是小瞧我的感觉。当有一方提出需要帮忙时,再提供自己的意见就好。

2 出行前一两天开始收纳整理

什么时候开始收拾行李最合适?虽然可以非常官方地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一般更建议出门前48~24小时开始收拾。这样,既不会因为提前很久就收拾好了,而在临近出发日时,妈妈说那边万一冷你再带件毛衣吧,爸爸说要不你再带点茶叶路上泡茶喝,而陆续又塞进太多东西;也不会因为时间太紧而缺东少西。据我所知,身边一些朋友习惯临出发去机场前两三个小时才开始动手收拾,有些人是因为拖延症,有些人则比较想得开,没带的东西找地方买就行了嘛,但说不定恰恰忘带的就是钱包。

实际收纳时,一一核对你列的旅行清单,这时也是很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另外,虽然列清单时各自为政,但当收拾行李时,适度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较少出远门的家人,也许他正在为什么小事而烦恼也说不定呢。

How to Use Packing Items Wisely

3 最后的打包就是一次智取华容道

背包客吧范文第6篇

我最喜爱的旅游方式是自助游,约几个“驴友”,自己选择方向,自己设计路线并解决旅行遇到的所有问题。从2009年至今,国外自助走了越南、印度、尼泊尔等地,每次时间20天到一个月。

老年人自助游,在国外来说并不稀罕,如今国内也有一些领风气之先的老年背包客,但毕竟为数较少。我觉得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首先是个观念问题。您有没有走出家门看世界的强烈愿望?愿不愿意挑战自己,把克服困难也当作一种乐趣?

学外语,做准备

除主观愿望之外,也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譬如身体和语言。说说语言问题吧。为了自助游,我特别去报读了老年大学的英语口语班,做家务或散步时都听着英语录音。在制定攻略时,会注意浏览一些国外网站,多看原版文章,同时,每次出游前都会准备一份单词表,比如地名、景点名、历史、宗教方面的名词等,并做成中英文对照,行前经常翻看练习。除了看以外,还要念,要能说会听,所以在翻译软件里要听读音,要跟读。

去越南时,我做的是三种文字对照的资料,中文是自己看,英文是讲给懂英文的人听,越语是给不懂英文的当地人看。谁知走到后来大意了,有一天从海防去白雀,乘的是当地巴士,车子很挤,我与驴友坐在最后一排动弹不得,途中突然想起白雀是不是终点站?如果不是,会有人招呼我们下车吗?问周围乘客,他们英文中文全听不懂,只会微笑摇头。那时天已黑了,车外一片荒凉,准备的三国语言资料也不知丢哪里去了,我们确实感到很无助。打那以后,我们都买了电子词典,尤其在偏离传统路线时更要有所准备。

说到讲外语,我最重视的,是国外的地名。如果地名念不准,你都说不清楚要去哪里,那还有什么可谈?问题是,假如你把翻译过来的地名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念出来,当地人是听不懂的,比如“泰姬陵”,它实际上应念成“大基迈尔”。在去尼泊尔的飞机上,附近坐着一位尼泊尔青年,我们就把打印的资料拿出来向他请教,原来“加德满都”应读成“科特曼兜”。那个年轻人很好心地把所有地名都给我们标上了尼泊尔文,为了谢他我们赶紧掏出巧克力请他吃。后来遇到事情,我们也常请人把地名和词汇标上当地文字,以便与不懂英文的当地人交流。

学会借力

另外,要学会借力。在越南山区徒步时,我们小组有两位东南亚华人姑娘,中文英文都好,同组的东欧驴友英文很差,我若是听不懂,就问华人姑娘:兰心哎,他说的什么?游湄公河时遇见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老先生,交流自然也就靠他了。

入乡随俗学当地语言

除英文之外,不妨也入乡随俗学几句当地语言,以便于拉近与当地人民的感情。在印度,你起码应会说“那玛斯黛”,以表示问候,同时最好双手合十在胸前,面带微笑摇头晃脑,这套动作我们甚至对着镜子认真操练过。印度的面饼叫“恰巴蒂”,茶叫“玛莎拉提”,表示认可就说“阿恰”,这些我们都学会了,与印度人交流甚是有趣。

老年朋友们如果有意自助游,我认为首先要克服思想障碍,不要因为语言问题而裹足不前。对于一桩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应该舍得付出努力去实现它。

上海退休夫妻老杨老张:不懂外语,比划、图画来解难

1.常用外语单词小抄随身备

为了弥补语言不通的缺陷,将简短常用的外语单词注上中文发音抄写在手掌大小的小本子上,随时备用。

2.想吃什么画什么

不会讲外语没关系,我们可以画图。图画是种不分国界、挺实用的语言。记得第二次到巴塞罗那时,那天中午在菲兰街旁找到一家土耳其特色饭店,一来想打听我们已经预订的旅馆的方位,同时打算品尝一下土国的特色烤饼夹肉。店员指着店堂上方的彩色照片,问我们要哪种夹肉饼,我们决定要一份鸡肉的和一份牛肉的,可是说不清楚啊,怎么办?我们飞快地用笔在柜台的包装纸上画了一个牛头和一只小鸡,马上就解决了问题,两位店员张大嘴巴笑着为我们送上了两份烤饼夹肉,色香味美,分量十足,一顿都没吃完。

又比如订座位票,我们惯用的手法就是画个小人坐在一个椅子上,图案画的侧面像,一看就明白。如果需要订卧铺票的话,就画两根直线夹一根水平线代表一张床,上面躺一个小人,外国售票员看了就乐。

3.带上微笑和“谢谢”

旅行中“谢谢”这个词很派用场,使用当地语言感谢人家,既可以作开场白又可以当结束语,在出发前,我们临时抱佛脚学了几句,比如在法国要讲“玫悉”(merci),到西班牙、葡萄牙说“格拉孜阿”(gracias)。实践证明,人在路上,多多使用礼貌用语,加上发自内心的微笑,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花甲背包客:30句外语穷游世界

花甲背包客张广柱和王钟津这对老夫妻180天的世界环游奇迹,让身边的年轻人钦羡不已。两人的英文水平被小外孙“鉴定”为老头儿只有“小学二年级英语水平”,老太太根本连“26个字母也认不全”,这么烂的英语还去穷游世界,两人说主要靠的是勇气。

当初准备去欧洲前,老张特地买了一本《英语九百句》学习,每天学上七八个小时,后来发现900句学不住,变成300句,最后连300句也记不住,索性压缩成了30句。

别看老张学得认真,进步却不大,在国外真碰上讲英语的时候,还是两眼一抹黑,半天想不出个词来。记得两人第一次出海关时,一见着到处是英文的标牌,老王要老张去问路,他愣是站在原地,说:“我不会说,我不知道怎么说。”老王当时就傻了:“你不会说,你把我带出来了?”

不精通外语的二老在国外到底怎么和别人沟通,他们说:不是靠比手划脚,就是靠纸片上的关键词,吃饭点餐基本上就是看别人餐桌上有什么餐点就点什么。只要你勇敢地去交流,大家谁都能理解你的,然后谁都会帮助你。有一次,两人在意大利威尼斯找旅馆,老板开价90欧元一晚,心里觉得贵,但不知道怎样用英文说“便宜点”。最后老张就干脆一边用中文说“便宜”,一边把手由高往下压,连比带划的描述,最后老板明白过来,双方以60欧元的价格成交,就这样,语言不通却照样议价成功。

驴友来支招

出行前,我们先查好各地准备入住的旅馆名称,用马来文和英文写在小纸条上,每到一处,无论是搭巴士或的士,都先掏出小纸条给司机看,对方一下就能明白。

(张云非夫妇自助游新马泰)

随身携带一台iPad,在里面安装可发音的翻译软件,遇到沟通问题就掏出iPad输入中文,让软件代替我们“说话”,并将“我们想找餐馆吃饭”、“医院怎么走”等常用语存在iPad里备用。(陈君英自助游澳大利亚)

经验分享:

背包客吧范文第7篇

因为一个连续8天的出版培训,地点在可怕的北三环,为了不每天从东南五环外穿越半个北京折腾死,我想干脆附近找地儿住吧……于是找了鼓楼附近胡同儿里的一家国际青旅。不算是最近的,但能捎带手天天住住老胡同儿,也挺好。

有家不回,非得住旅馆,还非得和世界各地来北京旅游的背包客们挤6人间国际青旅,一大票朋友在微信里嘲笑得很委婉――擦,你可真有创意……

朋友说什么就说去吧,管他呢!我拉着行李箱,收拾了8天衣服,从北京的家来到北京的胡同国际青年旅舍,突然想用观光客的角度看看这座城市。生在北京长在北京24年,或许真的应该用一个观光客的心态看一次故乡。不再习以为常的麻木――我们对故乡对美和感动的最大天敌,就是习以为常。有时候太熟悉的地方,往往最陌生,因为我们不会花心思了解。有时候太熟悉的人,往往也最陌生,因为我们自以为是地觉得已经足够了解。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可能有点蛇精病女青年或者文艺婊之嫌。

DAY1~4:兴奋期――熟悉无风景,其实你并不了解故乡

国际青年旅舍,是遍布地球的一个个神奇的地方。国际青旅的男女生混住宿舍,是有故事的背包客们,有故事的地方。在这里,大家都是睡一晚,第二天一大早背包走人的陌生人,你的上铺可能是个来自香港满嘴粤语的采风单身摄影师,可能是从天津一路火车硬座到拉萨的穷学生背包客,可能是个“老子不干了”从CBD裸辞去旅行的漂亮妹子,更多的是来自世界各地讲着蹩脚英语的各国年轻人们。

如果你颜值够高,你可以随便坐在一个姑娘的床铺边儿,然后跟她拿通用的普通话或英语搭讪,只要她不把你踹下去,嗯,你们可能还有缘分,比如在这个彼此都陌生的城市一起去找地方吃个宵夜……等等。

我刚到鼓楼青旅第一个晚上,舌头基本上在3种语言之间转换――英语、普通话、北京话。跟上铺的意大利妹子说英语,跟隔壁床的开封姑娘和宁夏姑娘说普通话,跟电话约车的出租车师傅讲北京话。

“对对,就是安定门桥那(nei四声)个大转盘。您绕过转盘往南就是安定门内大街,您溜边儿一直往南开,大概100米左右,马路西边就是车辇店胡同儿。对对,东边就是国子监那条街,我们就在(zai三声)对面儿。”

这是青旅店宿舍里,两个浙江姑娘要打车,不分东南西北,跟只认东南西北的北京出租车师傅说上车地点说晕了。我抢过电话,帮忙翻译,然后,再把这段用英语翻译给要一起走的意大利妹子,捎带手告诉她明天什么时候出发。

好不容易有机会从家搬来青旅住,当然兴奋。这家青旅地段儿挑得不错,在鼓楼和安定门之间。沿着胡同儿往西一溜达就是鼓楼古色古香的太阳,往东一溜达就是国子监。胡同儿里一到黄昏全是黄晕的光,一家家小店,满胡同亲切的炸酱面的味道。

下了课正好遇到雨,回青旅,碰上一个从南京来的开封姑娘,纯无目的地逛,聊得很投缘,于是干脆晚上一起溜达到地坛。

在北京长到二十多岁,第一次留心到地坛的夕阳,原来那么有韵味。每次经过地坛似乎都因为有点事,书市、庙会、约会……真心去闻闻地坛的味道?司空见惯,于是从未走心。

就那么漫无目的地在黄昏溜达到这里,逗一逗地坛的鸽子,或是去看看夕阳中的地坛的流浪猫,睁着像观光客一样好奇的眼睛,打开你的每一个毛孔,然后发现,故乡其实很陌生。

有老者在黄昏的地坛打太极,旁边有另外的老者拉二胡的声音,随着日落越发显得悲锵沉郁。

夕阳下的地坛,有杜工部之沉郁。

晚饭去附近吃了小吊梨汤,聊到十点打烊。街上很静,老城区的缓慢长调,一瞬间错乱这和现在吐血加班大堵车的CBD,是一个城市吗?

跟开封姑娘就着一吊梨汤聊了很多北京。她听得耳热,我说得悲凉。

DAY5~7:落寞期――何处是故乡?我的家丢了

在后海,在街对面的五道营胡同儿,如果这是我的故乡,为什么我的耳朵里听不到一句我的母语?如果这不是我的故乡,那我在哪里?故乡在哪里?

晚上十点听着小雨的声音,从小经厂胡同一路穿回来,周围安静地只有这个城市的呼吸声。

下午下课回来,正好开封姑娘也在青旅,于是黄昏一路溜达到鼓楼和后海。算是半个导游的角色,没目的地走走停停。

开封姑娘很兴奋在“逛北京”,而我却一刹那想这里是不是“北京”――过分的酒吧开发和国际化――如果是故乡,我在故乡却听不到母语,更没有京腔,满耳朵的英语和各地方言。身在故乡,其实是异客。

我们一起花1块钱的门票,看了雨后黄昏的景山。我无数次来过这里,却似乎又从没来过这里。景山东门一进来,就是两棵将军柏。那是康熙皇帝为了勉励子孙不忘骑射和如何打下江山,给松柏起的名字。离将军柏不到一百米,就是崇祯皇帝吊死的歪脖树。

呵呵,清康熙勉励子孙的松柏,选在煤山脚下,也是希望子孙记住前朝历史,能“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吧。

在北京这么多年,从未发现原来北京的鸟是通灵性的,同样都是差不多的树种,都是古松柏,景山招乌鸦,国子监招燕子,地坛招鸽子。

仔细观察,真是太应景,太恰如其分。鸟是通灵性的,或者说是树太老都成了精――树读懂了北京不同地方的氛围,于是招的鸟都不一样。

我住的胡同出来就是国子监,琉璃瓦牌坊依然在夕阳中鲜亮。这就是曾经中国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能上牌坊的,哪个当时不是权倾朝野?

孔庙那些碑上密密麻麻刻着的,就是历代状元的名字。其文漫灭,风吹雨打没啥人管,现在基本啥都看不清了。能上碑文的,哪个当时不是名动一时的状元郎?

在景山撞到一个天津游客,于是多聊了几句。乱糟糟地说了很多这些,他听完,死活不相信我是北京人,我是90后。

只剩下夕阳下挥之不去的乌鸦,在景山日落前的松柏间,叫声撕心裂肺,盘恒不去。

似乎这就是故乡了。我似乎想在景山多停留一会儿,一直到天黑,一直到清场闭园,一直到天黑的蚊子把旗袍下的大白腿咬成梅花鹿。因为我知道,出了景山的大门,就是一片现代化的大堵车大裤衩大鸟蛋。

DAY8~9:回归期――或许北京不该是一场狭隘的怀旧

或许是故乡会让人用尽情绪,最后两天,心好烦好累。于是花1块钱门票,绕过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和躁动的故宫旅行团,去故宫东南角的太庙,找一大片千年的侧柏林,往长凳上坐一下午,世界立马安静下来。

那片侧柏林,每棵树都得两个人才能抱过来,该是有上千年了。(因为旁边有一片明代的太子柏,树干也就腰那么粗)哪怕再热,紫禁城正午的阳光,太庙的侧柏林底下的长凳子,也是阵阵阴凉干爽。

在侧柏林的长凳上,拿笔记本电脑干了一下午活儿,周围是千年柏树的香气,被正午太阳晒得全是好闻的松香。

很安静很安静。基本是个被人忽略的地方――因为游客会去天安门,会去中山公园,会去故宫,可是很少有人专门去一趟劳动人民文化宫(我更喜欢叫它太庙)。

于是,在如此中心的紫禁城,你还能拥有一大片基本不被打扰的千年侧柏林,和北边故宫里的斜阳。

懂行一点的人,一定会在日落时去太庙北侧的筒子河前。河对岸就是故宫。因为故宫闭馆时间早,夏天很难看到故宫的夕阳慢慢沉下去。但是太庙的闭馆时间在晚上八点,所以你大可坐在太庙的筒子河南岸,看对边的故宫从白天的喧嚣,直到黄昏的燕子斜飞,直到落日乌鸦撕心裂肺地叫,直到故宫的最后一点斜阳的光亮消失,整个紫禁城渐渐沉下去。

然后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北方建筑会用红墙。你从高高的太庙的红墙根,追着斜阳一直走,真的感觉它好高,红色的威严庄重都出来了――才觉得forbidden city这个翻译太恰如其分,脑袋里陆游的《钗头凤》――满城春色宫墙柳。

然后我就在想,在雨后太庙的筒子河畔想,何处是故乡。或许,北京不仅仅应该是一场狭隘的怀旧。

很多人感慨“北京不再”,去年男票说想把北京的老胡同都好好走一遍,用摄影作品记录一遍,然而也浅尝辄止。胡同大大小小内有乾坤,真想一个不落全转完,也没那么容易。

我当然问男票,记录,是为了“北京不再”的感慨吗?他说不是。城市在发展,胡同也在发展,和过去不一样了并不意味着不好了――五道营做成传统文化小院的商业模式,满大街英文咖啡馆,并不意味着“北京不再了”啊,都是北京的样子。

这几天一直想,老北京绝不是一场狭隘的怀旧。我们对故乡,除了怀旧,还有别的。嗯,一定还有别的。

你看古色古香安静的太庙,和国际化的天安门广场,只是一墙之隔嘛。

故乡,不是故乡,其实都在一站地铁下车,就在于你向左转还是向右稍微一拐弯。

故乡在转角一拐弯。

收拾箱子正准备退房回家,接到男票的电话,从五道口来探亲,电话里一句雅痞的京腔“你在(zai三声)哪儿呢?”

“宇宙中心交道口。”

背包客吧范文第8篇

在西方,许多旅行者都喜欢背着帐篷与睡袋,走到哪儿就在哪儿驻地扎营。当他们走到目的地后,便会住进当地廉价的青年旅馆,暂作休整。青年旅馆中最便宜的房间便是六到十人的大房间,除了能拥有一个单独的柜子存放贵重物品外,还可以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这样“混居”住店,不但价格便宜,还更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得出不同的人生体验,所以很受老外们的推崇。听起来很美。尽管我因工作关系与老外在一起工作过几年,可一想自己好歹也受过几天“子曰诗云”的熏陶,骨子里便不由得对“男女混居”敬而远之了。

可我没想到自己在不久后还真就遭遇了这种“男女混居”……

那是初春时节,我与一位美眉相约,开始了被背包客们传为经典自助游线路的甘南之行。能被背包客传为经典的线路,其生活条件、交通状况自然就有诸多不便,没准就是“自虐”的经典。尽管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可听到得与一个老外同住一个房间时,我们还是有点措手不及。一到朗木寺,旅馆的吉作就热情地为我们安排了仅剩的两个铺位。我们进房间一看,发现房里有三张床,其中一张床归了一个陌生的荷兰男人。在朗木寺,由于游客多数为老外,看来旅馆里的工作人员早已习惯西式运作方式,在房源紧张或条件不齐的情况下会安排男女同住。所以,吉作介绍与我们同住的荷兰人时就有如介绍当地的一个景点那样丝毫不觉得唐突。没办法,荷兰人先入为主,为了不露宿野外,我们两个女孩子一商量,还是决定住下了。

住下是住下了,可我们心中还暗暗把荷兰人看成了入侵我们房间的“强盗”――尴尬使得我们“忘”了是他先来的事实。所以,荷兰男人很礼貌地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看作是不愉快的招呼。

好在荷兰人还识趣,见我们不冷不热,他简单地收拾完后就出去吃晚饭了。

在大伙晚餐的咖啡馆里,又遇到了一帮来自不同国家的老外,我们便与老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攀谈起来。荷兰男人也在,不过他的英语口音太重,大家都不太爱听他讲话,他显得有些落寞。愉快的气氛使我们放松了“革命警惕”,很快就和这个荷兰人聊开了。

荷兰男人叫amostrong,第四次来到中国旅游,自称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是对中国美眉感兴趣,这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

聊过几次后,这才发现amostrong其实是个很健谈的家伙,只要有人愿听,他一定滔滔不绝讲到半夜。他看上去有三十多岁,头有点秃,个子不太高,体格却很健壮。他说如果不是高原反应,他就要徒步整条路线。

我因为高原反应夜里总是失眠,有一个人聊着总好打发时光,所以倒不像同行女友那样反感amostrong的唠叨。可有一天,他突然不聊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十二点就哼起了“催眠曲”。我很奇怪问他怎么不聊了,他说听我同伴说我每晚失眠,便想用催眠曲来医治我。

“白天到处跑,再不睡好,体力上受不了。” amostrong 说:“这是我妈妈教我的催眠曲,你听的时候想着你妈妈,也许很快就能入睡了。”

果然,听着amostrong用他略显低沉的嗓子哼轻柔、舒缓的曲调,再想着妈妈,看着窗外发亮的雪山,我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我对他道了声“谢谢”。他得意地说他改编了“催眠曲”,加进了中国民歌的技巧,所以更能引起我的共鸣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天天都能听着amostrong的“催眠曲”入睡了。

几天的相处很快就过去了。分别时,我们互留email,互赠了礼物。Amostrong让我改变了以前一直以为老外是些冷漠的家伙的看法。

“我到时给你寄些中国民歌的MP3来,说句老实话,你的中国民歌技巧太不地道了。怎么听怎么像杀猪叫。”我开玩笑地对amostrong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