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范文第1篇

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募(

)金重修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木柿(

湮(

)没

啮(

)沙

溯(

欤(

2.

本文作者

,字

,是

朝的

家,也是《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课堂学习案

一、

检查预习

二、

导入新课

三、

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

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

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

小组内互相释疑

3.

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

课堂探究

1.

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分段:

第一部分(

段):写

这部分以

(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

段):

这部分以

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学习检测案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快” “乐” “快乐” 近义联合双音词 词汇化

一、“快”的意义演变

为“快”的小篆,会意兼形声。《说文》:快,喜也。“快”的本义为“喜悦、高兴”。“快”除了其本义外,还有以下几种含义。

1.速度高,与“慢”相对。

①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晋书・王湛传》)

②彭城王有快牛,至爱惜之。(《世说新语・汰侈》)

2.锋利。

①快刀断其头。(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②快剑斫断生蛟鼍。(韩愈,《石鼓歌》)

3.直爽,爽快。

①愿为诸君快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刘义庆,《世说新语・仁诞》)

《说文・段注》:快,喜也。引申之意为疾速。即“速度高”的这个义项是引申义,古人用“疾”、“捷”、“迅”、“速”表示速度快,而不用“快”,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乐”的意义演变

“乐”的小篆作,《说文》:罚五八音名。象鼓@。木,]也。“贰笔且桓鱿笮巫郑“”是鼓@的样子,“木”是鼓@的足架。也就是说“贰北疽迨羌茉谀炯茏由系墓模这时指的是一种乐器。如:“乐云乐云,钟鼓云乎?”(《论语・阳货》)意思是“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指钟鼓吗?”后来“乐”的词义扩大,泛指一切乐器。“乐”也表示“乐”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即《说文》中说到的“五八音名”。

现代汉语中“乐”字还有一重要的解释――“欢乐”,这是人的一种抽象情感。“乐”作为一种乐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影响他们的不是它的用材或形状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而是它产生的声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个体的精神活力首先发自于肉体的活力,进而在内部机体得到满足时,精神世界的感受会被激发出来。“音”指的是“音乐”,也就是说音乐来自人心,人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相应地在乐曲中表现出来。音乐节律给人以一种愉悦感,所以“乐”字有了“欢乐”之意。如:“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周易》)Paul J.Hopper的语法化的五条原则,其中的“滞后原则”就是Sapir所说的“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也就是说,语形的变化总是滞后于语义的变化,其结果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乐”既有实义又有虚义,其基本含义如下。

1.“yuè”。

(1)音乐。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吕氏春秋・察传》)

(2)“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3)乐器。

齐桓公闺门之内县乐。(《荀子・王霸》)

(4)乐人。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2.“lè”。

(1)喜悦,愉快。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快”、“乐”连用

在古代汉语中“快”、“乐”二字并不是一出现就连用的,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体,在单音节双音化的过程中,词组的固化是一种重要方式。

西汉末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极盛,在教义传入的过程中,众多梵文写成的佛经需要翻译。“快乐”的首次连用就出现于这个时候,并最多用于佛经或者和佛教、佛事等有关的文献中。如:

①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人觉经》)

②今现在说法,其世界名曰欢喜快乐。(《佛说八吉祥神咒经》)

③一切所愿,皆使满足,令法久住,拔济群生,天下大地,人民快乐,法界有情,共成佛道。(《唐文拾遗》)

“快乐”的普遍使用是在元明清时期:

①始皇无道之君!若是仲相为君,岂不交天下黎民快乐!(元・《三国志平话》)

②昔日花丛多快乐,今朝独坐闷无聊。(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

③一人曰:“此辈殊快乐;但巧算剥削,恐造业亦深。”(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快乐”在刚开始连用时的基本含义已经十分靠近现代汉语中“快乐”的含义,只是当时仅用于和佛事有关的文献中,这时只是“快”和“乐”的简单组合。“快乐”隋唐时期文献中的用法已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完全相同,此时“快乐”已完成词汇化。

“快”字的本义为“喜”,即“高兴”;“乐”的本义是乐器或音乐,所谓“五八音名”。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快乐”解释为:感到幸福或满意。从这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快”字的意义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乐”字无论从词义到词性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快乐”一词是由古汉语中的近义词联合的句法结构式演变来的,“快”、“乐”二字先是经常地连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词。就语音而言,“快乐”一词体现了由单音词合成双音词、由词组或短语逐渐凝固成词的变化过程。关于“词汇化”的动因,有多种说法,有的研究者把其归之于“认知原因”,认为是从一个认知域转移到另一个认知域。“降类原则”把名词、动词看作“主要词类”,介词、连词、助词等其他的词类看作“次要词类”,认为实词词义的虚化总是伴随着词性的降格――由主要词类向次要词类降格。“乐”原是名词,其虚化过程正是人对“乐”的认识逐渐从“识物”转移到“识情”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降格。

四、近义联合双音词词汇化的原因

首先,在语言交际中,使用者可能把在顺序上相邻的经常在一起出现的两个单音词看作一个整体,不再对其内部进行结构上的分析,这样就使二者原有的语法距离缩短甚至消失,最后使两个词凝固成为一个词,语法化完成。使用频率的高低正是判断一个词是否词汇化的标准。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很多新词,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但是任何一种语言的音位都是有限的,只用单音词来创造新词的必然结果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同音词,最后对人们的正常交流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提示我们应该用已有的近义的两个单音词组成双音词表达另外一个意思,既不用重新造单音词,又解决了交流问题。

再次,随着语言的发展,一词多义的单音词已经不能很准确地表达意义,或恰当地表达感彩的程度,这会造成交际中沟通困难等问题的产生。为了更好地表达,可以将两个近义的单音词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种更准确的意义。单音词组成的双音词一般是单义的,单音词从最初的连用到凝固成双音词,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多义的单音词抽象虚化或简化成为单义双音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Paul J.Hopper提出的“并存原则”和“择一原则”。并存的形式势必会造成交际问题,而“择一”是必然的选择,也就是说,“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缩减到一两种”。

最后,认知心理上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有一些近义联合双音词的词义与组成的单音词意义完全不同,如“缧绁”和“规矩”,单音词组合成双音词后意义不再限于本身,而是两个单音节词组合后的更进一层的引申义。

五、结语

词汇化的过程就是调整语言内部形式以便更好地适用于交际的过程,近义联合式双音词有单音词无法替代的表意功能,它使语义表达更趋完善,交际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董秀芳.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