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交互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6-0021-04

目前,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关注课堂、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核心是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学,目的是要建设“自主、活力、高效”课堂。在此前提下,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都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而且必须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定义

关于教学设计,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fsystematicl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教学设计专家和教育心理学家梅瑞尔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设计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获取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技术。”

国内专家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综上所述,所谓教学设计,其实质就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备课的异同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的着眼点在于“备”,而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设计”。在汉语词典里,“准备”的意思是“预先筹划、打算、安排”。而“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图样等等”。两相比较,显然“设计”的要求要比“准备”高得多。由此可以认为: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而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要高得多。此外,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须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再者,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等。

三、如何理解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含义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形成了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教师“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如何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呢?这就要求充分重视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将学习的问题(内容)、学习活动和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设计。要真正理解和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深刻认识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才观、现代教师观与学生观和现代教学观。现代人才观认为,能力与知识是基础,智商与情商是根本,创新是灵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的过程要服务于学的过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只有科学地设计外部环境,使其适应学习的内部过程,学习才能顺利而快速地发生。只有充分调动内部因素去积极参与、探索、思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靠传授而来,而是通过学习情境对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而得来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作用,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对“学生”的设计,对学习情境和对意义建构的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是人,是一个活生生、有头脑、有情感、有行为的人,而不是被动的、任人摆布灌输的对象;教学要从人的本源出发,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总之,人本主义特别强调整个教学过程要以人体、人性为根本,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诸要素

在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1.学生

学生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哪些自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学生”要素所要研究和考虑的。所以,学习者分析贯穿整个设计工作,从目标分析、内容分析到策略与工具选择等各个设计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最终的方案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潜力。

2.教师

虽然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已不再处于中心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抛开教师和教师的“教”。此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供学习资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交互式学习方式

交互式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思维情感的参与,也有外在行为的参与;既有师生间的交互,也有人与机器、网络、教学软件的交互;既有面对面的交互,也有通过媒介进行的交互;既有真实的交互,也有虚拟的交互;等等。小组交互式学习是交互式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学习的交互方式是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措施之一。

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自主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学习的方法、学习用媒体、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的一种模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高效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5.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为学生顺利地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尽快达成学习目标而选择或创设的情形与环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的,情境的创设要与学习内容相统一,与学习过程相协调,其作用是推进学习的进程。

6.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具体学习内容的辅助内容和延伸,是为了学习内容更全面、更广博而设计的。它既与学习内容相统一,又与学习内容相区别,是辅的学习内容。

7.创新空间

要在学习内容的挖掘、呈现顺序及学习结论告知的方式上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思维方法和空间方面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余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

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步骤

如何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宜按十个步骤进行。

(一)确定教学设计起点

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自己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二)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内容上.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三)制定教学目标

此时,应着重从三个维度做自我探问,进行深度思考。

1.知识与技能f学什么1维度

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怎么学)维度

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维度

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四)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虑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二是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五)确定教学方法

主要思考以下问题: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用什么方法使学生突破理解难点?对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能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六)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

(七)撰写教学设计

根据前述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合学生的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成稿后,至少还应从四方面作进一步反思,进行缜密的自我审视。

1.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

2.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

3.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了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

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

在此基础上,对所写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课件和学生任务作进一步完善。

(八)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九)课后反思

课后应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3.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

4.各层次学生的课堂内外反应:课堂情绪和学生的关注度状况怎样?是不是进行了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课后的反响和兴趣怎样?

5.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

(十)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的最终稿。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1

  幸福人人追求,只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有的人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在作者看来这是幸福的第一层楼。但物质生活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获得的,而且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需要人们为此付出代价。如果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一旦成为人的惟一目的时,人将会迷失自己。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物质生活都有了保障,平时大家在一起诉苦的不是什么经济困难问题,而是做教师的工作压力问题。现在学校领导、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要求很高,学生也越来越难教,我们常常为此而苦恼。这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学会用艺术来“宣泄”,可以将音乐、美术、小说、电影等作为自己人生的精神导师,通过欣赏艺术来获得幸福感,忘却暂时的烦恼。其实更幸福的是创造艺术,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自己艺术的眼光和心灵,更应把教书当作是一种艺术创作。享受艺术生活就是作者所提出的幸福的第二层楼:“单纯的物质生活其实是一片沙漠,精神生活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使人永葆年轻之心。”

  幸福的第三层楼是独立思想。巴尔扎克曾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思考更多的应是教育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经常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这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幸福的第三层楼。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用这样一个浅显易懂的三层楼的比喻,告诉了我一个优秀教育者所追求的人生目标。这个比喻也像一面明镜,让我对照自己,令我惭愧:我常常徘徊于第一、二层楼之间;也令我奋进:我不能再徘徊不前,我应努力登上第三层楼。

  掩卷深思,我终于明白:做为一名教师,我工作是因为我热爱这事业,我教书是为在事业追求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工作时间越长,我越应该理解幸福的含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看书吧!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2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获益良多,不但帮我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疑难,更让我的目光看得更远、更深。

  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那么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在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方案。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实际知识。同样的教材,在这个班里在这一点上不要讲完,而在另一个班里,却要在另一点上有所保留。”

  对照我的课堂,我总是千方百计的多教,把教学内容安排得满满的,惟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然而这种“多多益善”的做法现在想来是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诚然,帮助学生解惑无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天职。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疑,并让学生学到解疑的方法,品尝到疑问被解的快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以解疑为目的,为问题的解决而满足。

  疑问是思考的源泉和动力,吸引学生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获取新知。当学生头脑中不在有疑问的时候,思维也就慢慢停止了。成功的课堂,不是把学生头脑中的所有疑问都解决,而是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在带着新的疑问走出课堂。我想:这样的教学就使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自己正穿越了岁月的隧道,脱离了时空的限制,聆听着大师的谆谆教诲,或感悟、或惊讶,更多的则是一股跃跃欲试的激情,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学生。

  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3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期望自我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我,证明给大家看,自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厌恶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厌恶这个老师。为什么会厌恶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超多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用心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我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仅是知识的理解,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潜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就应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理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是什?”“我就应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用心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用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就应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超多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我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此刻学生面前,不仅仅给自我带来信心,也能够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主角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务必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决定自我的讲课状况和学生的理解潜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善;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就应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简单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就应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营造;幸福;数学课堂

一、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提出的背景

“幸福教育”命题的提出为福州华侨中学“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打开了一道幸福之窗,前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追求幸福是人穷其一生跌跌撞撞的终极目的。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既是一种素养,又是一种能力,它与教育有关,当然,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为人的追求、为社会的追求、为国家民族的追求、为人类的追求服务的,幸福作为人性最本质的渴求,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幸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感悟幸福的重要手段。

二、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却是从“问题”开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数学教师如果能紧紧地把握住“问题”这把钥匙,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窗,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体会教育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

三、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的再认识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问题讨论的记载。现代数学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功能。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最具实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如果我们用创造学的问题观来思考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2)问题的解决者是教师。(3)追寻“标准答案”。

以上问题,有的是理念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但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必需。

四、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

每个教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向学生发问,可是效果却相差很大,这种实例相信在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和特点,精心地设置每一个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将是教学的极大成功。

1.以问促学,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方。”有些学生学不得法,学无实效。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更要努力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但学生的预习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问促学”就是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预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还可据此来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从而真正收到预习的实效。

2.活问促学,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一些定理的应用,特别是定理、公式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形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知道一点也比较肤浅,难以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活问促学,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灵活多样地设计问题,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在数学学科的具体教学中,活问促学可以以任务的方式提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方位设问,使学生学得全。(2)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深。(3)互问互学,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设计中的自主性

根据现代的教学观,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有足够的认识。

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像深埋在地下的宝藏等待教师去开发。教师只有冲破“教师为中心”的陈腐观念,才能做到既解放学生,最终又解放自己,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做到“六个突出”:(1)突出精心指导,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2)突出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突出教学诱导,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突出重点指导,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5)突出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6)突出课件设计,让学生自己学习。

(三)注重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

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时,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教学怎样才称得上素质化?所谓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的稳定的长时间里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只有通过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认知结构,才能说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素质化。臧铁军在《高考改革与中学教学》一文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智能在人头脑中不是简单的堆砌,它是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的,表现为系统优势。”又说:“知识的获得如果是单纯地感觉、思维和记忆,那么学习结果就会成为特定的操作技术,教学内容只会像字典的词条一样孤立地存在于头脑中,不能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内化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人的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是素质的重要指标。”

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采取单个知识的传授灌输,因而知识在头脑中容易产生简单的堆砌。而在强调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一定要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从最近发展区去发展,通过自己的创造认识运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系必然是很自然而且紧密的,形成认知结构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条件,而且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必然结果,这种良性的循环构成了数学教学素质化的重要基础。

布鲁纳在其结构理论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又强调了学科教材本身的基本结构,主张这两种结构的结合,这种观点,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就是首先对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学要求,如,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情感等方面发展的要求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吸收、处理、加工,与原有的知识联结,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知识能力、技能上相互联系的新的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时,外在客观的“结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主体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化。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结构”的优化与内在认知结构的优化都是教师应当关注的,其精神就体现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之中。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环境更加优化,但是,如何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05-01.

[2]扈中平.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3).

[3]刘燕.问题解决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福建中学数学,2002(09).

[4]藏铁军,刘晓瑜.考试的哲学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98(07).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课例一】

导入:

心理测验:你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原始森林里探险,带着下面五种动物。一路上险境重重,你不可能把他们全部带到最后,你不得不将他们一一放弃,你会按什么顺序放弃?(五种动物是老虎代表对权利和金钱的欲望;猴子代表你的子女;孔雀代表你的伴侣、爱人;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狗代表你的朋友)

授新:

第一站:海因茨的两难选择

1.在学生阅读课本材料、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探究:

(1)标题中的“两难”选择指代什么?海因茨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2)试分析海因茨不同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2.在学生探究、小组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分类。

第二站:追踪“海因茨事件”

1.请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分别对警官“追查”或“不追查”(海因茨破窗偷药的案件)两种行为选择进行判断,并推测相应的后果。

2.归纳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3.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几种行为,试着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后果。

第三站:知识总结与情感升华

第四站:完成《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导学案

听后反思:

本课教学,老师讲授很清晰,也注重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但是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太囿于教科书,知识教学的味道还是太浓,教学个性没有彰显。究其原因,是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在教师心中扎根,没有得到落实。教师备课时没有放眼社会,没有走进学生,往往脱离实际,仅仅埋头于分析教材、教参,查阅参考资料,选择配套练习,从而编写教案。其结果是把学生引入到“上课——作业——复习——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封闭了学生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限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这是整个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之所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应是最重要的。

学生的情感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当我们的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道时,学生就会有想法,就会有话说,就会有事做。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学生生活,关爱学生生活,感受学生生活,寓教于需,寓教于情,寓教于趣。

本课伊始以心理测验导入,我感觉这脱离了学生的生活,这种痛苦的抉择学生没经历过,没有体验过,这也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接受得了的,更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这样的教学设计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课教学所选取的课程资源也多离学生生活较远,缺少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缺少对学生关注点的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旦不能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这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共鸣。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课例二】

导入: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

授新:

(一)探究: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人间惨剧?

投影提示: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探究发现:(1)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行为的分类。

(2)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二)活动:1.回到现场,如果我在现场,我会……

2.小悦悦住院救助、爱心捐助活动视频回放。

(三)学以致用:

(四)行动起来: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往往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出一些行为上的改变。

在____方面我今后会______。

(五)行为之美:

因为我的行为,而让自己有价值;

因为我的行为,而让别人更幸福;

因为我的行为,而让社会更和谐;

因为我的行为,而让祖国更强大;

因为我的行为,而让生活更美好!

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在歌曲《爱的奉献》中,学生朗读)

听后反思:

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精心安排。本节课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由传授知识向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而获得知识转化。

一、教学走进生活

教师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开放性特点,备课时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的热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具有的道德观问题,重视把生活的“活水”——小悦悦事件引入课堂,这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人间惨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正是中学生非常关心又非常想弄清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作些探讨,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立马到来。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致力于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以实现知行统一。

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真、求友谊、求有价值的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若能走进学生生活,并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准备教学,必能使思想品德课增强吸引力。

二、教学凸显关爱

听课听多了,发现好课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爱”字。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学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注学科特点,体现思想性

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差异在于:它不是以知识识记和理解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明确科学信仰,树立主流价值观。因此,一份优秀的政治教学案,其核心价值应该在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教案设计:以高中《经济生活》中“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为例,笔者在设计时,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到“劳动是一种幸福”的这一主题思想的贯穿;然后分成3个方面,依次设计为“择业,实现幸福”“就业,挑战幸福”“维权,保障幸福”。

设计意图:一份优秀的教学案,其实是融会知识智慧与生命思想的载体。只有彰显人文与思想的教学案,才能显示政治这门学科的生命。劳动最光荣是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进入产业大军的劳动者,他们面向全世界阐释了“吃苦耐劳”这一中国劳动者形象。以“有活干是件很幸福的事”为主线,能够唤醒学生主流价值观和生命的情感契合。

关注问题冲突,体现思辨性

著名教育家蒙旦曾提倡读书需“思辨”,他认为教学“不是要学生知道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成为更好更多地判断知识的人”。这和我们政治学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而教案中的问题设计正是实施这一教育的具体手段。一种富有理性思辨的设问,让课堂回答既不能随意,也有话可说。这避免了只是“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浅表性地机械反应,使学生能从思维和知识上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和现实分析,逐渐养成理性分析的品质。那么,什么是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呢?问题设计能引起学生多角度思考或者周延的思维导向,符合知识本身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案设计:就业难是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却面临“招工难”的困扰。一边呈现人才过剩,另一边却招不到人。如此两难,原因何在?教师追问:“十几年来,‘就业难’发生了哪些变化?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究竟难在哪里?”

设计意图:从设问的形式看,这是对一个教学内容的连续三个提问,其中既有“是什么”,又有“为什么”。专注于引导学生如何辩证地思考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理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设问的内容看,就业难与招工难,正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存在对立,又存在统一。就对立性看,前者反映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后者反映供给不足;就统一性看,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面临着同样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都需要在劳动力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在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下,其就业的概率也就不尽相同。

关注资源整合,体现开放性

政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内化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必须通过围绕主题的丰富情景,内在体验生成。因此,教案的设计更需要情理交融,拓宽阅读资源,优化结构,形成课堂知识的互补增值。

教案设计:本节课,笔者动用的阅读资源包括:导致就业难的落后观念;解决“就业难”“招工难”两难问题,既需顶层设计,又需增强就业能力;反馈问题阶段的“问题留白”。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阅读,使学生能从大量感性材料入手,不断体验就业难题在理论和现实层面的障碍;不断思考,从国家和个人层面入手找到合适的工作。

关注社会体验,体现求实性

如何才能通过教案的设计,让学生从生活逻辑出发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呢?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答案就是不仅从书本中找答案,还要在引入社会教育在体验中求实,不是坐而受教。

教案设计:笔者设计了“职场菜鸟,小心陷阱――请同学们来点评案例”环节。设计如下:小美应聘到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口头约定月薪为5000多元。可签订劳动合同时,小美发现合同上并未写明工资和岗位,仍在这份空白劳动合同上签字。实际上,他每月只领到工资3000多元。小美和公司屡次协调未果,最终被开除。小美要求公司支付当初承诺的工资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时公司拿出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小美居然发现这份空合同“被填”了,原来的劳动报酬处已填上3000多元。

设计意图:像小美这样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仍“被填空”的现象并不少见。尽管书本讲怎样维权时仅仅用了“签订劳动合同”的广泛知识,并没有继续细化。但针对现实,难道不应该与时俱进地深化社会知识吗?难道学生不应该进一步懂得“即使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合同文本若保留一些空白,可能发生根据单位的意愿随意更改,这也为劳动者以后维权埋下隐患”?因此,教案的设计不应仅是对教材的解读,而且应该向社会生活延伸,引导学生求实求是,丰富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唉——”

话音刚落,我听到了一声轻轻的叹息,伴随着叹息,又传来了一句:“又是小组讨论,真没劲!”我的心一惊,定睛望去,只见他(发出叹息的学生)懒洋洋地转过身去,无精打采地和同学讨论了起来。我不禁感到了疑惑:“真没劲”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他感到“真没劲”?难道是我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而让他觉得没劲吗?我压住心中的疑虑,继续上课……

下课之后,学生在课上那声悠长的叹息声,还有他那无精打采的样子久久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劲呢?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第二天上课,我就这个问题和学生交流了一下,让学生谈谈对“现在语文课”的看法。我对学生说:“你们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怎么样?是不是应该改进一下?”学生听后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解,不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看到学生不解的样子,我把前一天发生的事和自己心中的疑惑告诉了学生。学生听后,小声地议论了起来。看到学生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样子,我对学生说:“没关系,大胆地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这样老师才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变一下教学方法。好让我们觉得学习不再‘没劲’,让我们都能有兴趣的去学习!”

听到这番话后,只见他(发出叹息的学生)环顾了一下四周,站了起来,对我说:“老师,现在上课,每节课您都让我们进行小组讨论,而且形式都是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天天都是这样,一点新意都没有。我们觉得这样很没意思。现在我们上课只要一听到小组讨论就烦,一点兴趣都没有!”

“老师,您能不能让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少讨论一些,因为很多问题我们不用讨论就能想出答案。比如说昨天的问题,我们自己就能解决,根本不用讨论,说是讨论,只是几个人在一起做做样子罢了。”另一名学生激动地说。

……

学生的直言不讳,让我感到了茫然,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最好方式不就是小组讨论学习吗?既然这样做让学生感到厌烦,那我又该怎样做呢?

课后,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想了想,其实学生说得并没有错。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除了让学生小组学习、讨论还是小组学习、讨论,很少有什么新招。好象课堂上少了讨论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想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不知我们是否想过,让学生这样长期的讨论,他们是不是会感到枯燥,厌烦呢?他们还会有学习的兴趣吗?我们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改变一下教学方法了。首先,教学中该讨论的让学生讨论,不该讨论的不要再让学生讨论。要讨论就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我们还应该改变一下,尝试着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只是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都能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或不自愿地进行“合作学习”。

我想,要让那声悠长的叹息声从我们的课堂中消失,必须要想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所以,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让课堂更有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的艺术性。因此,教师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课,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二、让教学行有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知识拓展与延伸,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将课内外形成一体,熔学习与生活为一炉,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独特需要,展开科学有效的学生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不断唤醒、开发和提升其自身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

三、让学生更有为:

在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好与坏,教学设计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教师的“教”必须服从学生的“学”。无论是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各个教学环节都要重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引导和激励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其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有所作为。

四、让学生更有得:

一堂好课应使学生学有所得,能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在课堂中,首先,学生要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教师要创造丰富、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参与的喜悦、合作的乐趣、被人尊重的幸福,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讲诚信、懂团结、会合作,学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1.使学生了解和牙齿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重点研究为什么掉牙,虫牙是怎样产生的这两个问题,了解爱护牙齿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与他人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流,对合作交流有正确的认识,了解获取信息、调查的简单方法。

3.使学生体验到交流、探究、分享的乐趣,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主题

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让孩子们体验成长的幸福。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8岁)哦,时间过得真快,现在你们已经是2年级的小学生了。还记得你们刚刚入学时的样子吗?那时候你们才6岁,个子小小的,说话慢慢的,谷老师看着你们一天天成长,心里特别幸福,你们也关注过自己吗?能跟大家说说你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了吗?

4张儿童成长过程中图片的出示,激发了学生美好记忆,自然地把学生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牙齿的变化上来,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二、提出问题,归纳整理

师:先让我们用小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也可以和同桌互相看一看,看看你的牙齿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问题。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也一定有不少关于牙齿的疑问吧,请你和你组内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关于牙齿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揭示答案

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的猜测以及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为什么掉牙” “为什么长虫牙”这样两个问题。

通过医生采访的录像阐释“为什么掉牙”,从中渗透寻找答案的方法。再通过老师的询问“听了医生的话,这回你明白了吗?你愿意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年龄会掉牙呢”?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调查班级里同学长虫牙的数量和虫牙的特征,引起学生对虫牙的关注,并猜测虫牙产生的原因,再通过视频动画揭示答案。“看来,虫牙并不是真的有虫子,而是牙齿被细菌腐蚀了,我们班有这么多同学都有虫牙,你们是不是也有不好的习惯呢?你知道还有哪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对牙齿有害呢?正确的应该怎样做呢?”引向学生对爱护牙齿的关注。

四、课堂延伸,总结分享

制作“爱牙小贴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布置一份特殊的作业。“回家之后,请你创作一个关于牙齿的小故事,可以写出来,也可以画出来,下次的综合实践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创意,你们说好吗?”

评析:

(沈旎: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兼职研究员)

看了谷丽老师的课,被其教学中满溢的爱意感染,越发对谷老师的课堂充满向往。

“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这堂课中,能够感受到谷老师对教学技术的超越,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处处都能寻拾到谷老师对孩子的关爱。

谷老师的课有趣。放下当前对所谓知识和技能的急切,带着2年级的孩子们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从容地探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的牙齿,研究关于“掉牙”和“虫牙”的问题。一句“你们也关注过自己吗?能跟大家说说你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了吗?”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兴趣,接下来“先让我们用小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牙齿,也可以和同桌互相看一看,看看你的牙齿是什么样的?”任何知识只有与孩子自身生活相联系,才能唤醒孩子们的学习欲望。谷老师的课堂释放着对孩子的爱意,孩子们学着怎么关心自己,感受着教学对成长的关怀。这种自我的关心是将来孩子们对他人、对世界表达关心的起点。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习惯性地用成人逻辑和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孩子学着成人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学习,孩子们常常不得不说一些“大人话”,用成人的方式做事。谷老师的教学设计从自我观察开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终形成结论,一直秉承着儿童的视角,方法的引导隐在无声处,充分尊重孩子的逻辑,带着孩子们做孩子能做的事情。

研究“掉牙”问题时,在向学生提供老师采访医生的录像后,谷老师问:“听了医生的话,这回你明白了吗?你愿意用简单的话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在这个年龄会掉牙吗?”这个设问不仅要求孩子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更巧妙地鼓励孩子们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属于自己的,哪怕是童稚的理解。在引导孩子们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同时,给予孩子们具体的指导,搭建了学习的“脚手架”,使关于“虫牙”的调查变得简单具体,成为一件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的快乐的学习任务。孩子正是在这种尊重和鼓励中发展着学习的能力。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策略与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教材版本却有好几个,并且部分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存在滞后的现象,所以就导致教师在上课时仍沿用了旧的版本,甚至有些学校虽然订制了新教材但是上课的内容也没有发生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材编排上做到了重视实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计算机基本理论上或者使实践变成了模仿,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缺少联系,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从感受性学习转变为接受性学习。学生在上课时根本听不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更不用说接受了。不仅如此,就是在教学硬件相对齐全的学校,有些教师上课时全盘照搬教材中涉及的情景故事、任务实施等,然后是学生模仿操作,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学生对知识理解了、掌握了。可是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到了用人单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根本用不上,即使是常用的办公软件也变得很陌生。

学生的学习一旦变成了简单的模仿或者变成了对知识的自行取舍,即熟悉的内容参与一下,不熟悉的内容就得过且过。势必引发出许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如玩手机、聊天、睡觉、讲话等。学生的这种状态又和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相违,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很容易和学生产生摩擦,由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很紧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学生不是不参与学习,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参加。职高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基础行为习惯不良、心理问题凸现等问题,反映到课堂学习上就是文化课不要听,操作实践课凭自己的兴趣。但是他们走进职高主要目的是想学习一些技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必要进行“回归生活”的教与学。

一、“回归生活”教学设计的界定与必要性

1.什么是“回归生活”教学设计

“回归生活”的教学是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念。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因子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以全面、联系、公开的方式思考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是满足学生间接经验和直接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需要。从理论方面讲,这和卢梭所主张的从直接经验中学习,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著名思想是一致的。强调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那么作为桥梁的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回归生活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对以上的理解,所谓“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感受性学习的过程中轻松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职业需要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并恰当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回归生活”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1)新教材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理论上做到“精讲、少讲”,操作上做到“仿练、精练”。内容的选取以“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为准则,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设计上强调知识技能的体验和生成。换句话说,新教材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来理解教材,将从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当中。

(2)学生的需要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整体上,职业高中的生源总体质量下降,学生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表现出的课堂问题是上课时学生参与率不高,消极对待的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愿意上计算机课,但是他们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偷偷玩游戏、聊天等事情上,在操作实践中只会对照课本完成,稍微更改素材或要求就不能实现操作。另一方面,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接触,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的抱怨:“儿子在学校里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回家来让他用电子表格将工人的工资计算一下,他都不会,这学上的还有什么意思呀?”家长的苦恼也正是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要以对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使教学实践回归生活为目的,否则学了不能用,不会用,脱离现实,这样的教育教学是空的。而“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转变成对现有经验的再应用,让学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目的、兴趣,也使得知识的应用有针对性。

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主要适用于学习课本上的可表达性知识,这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感受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者具体案例的分析中亲身参与和互动,其关键是体验和反思。《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而“回归生活”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重构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同样体现了感受性学习的特征。而感受性学习真正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师生关系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安排上机操作课,上机操作课是想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但是在操作课中,学生却经常出现睡觉、说话、玩游戏、聊天、发呆等现象,这时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没能达成一致,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势必和学生产生冲突,这使得师生关系不和谐。而“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设计的问题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实际,在完成时允许改变并适时做出调整。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教学实效并节约了学生的精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主体性都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策略

1.激发兴趣,实物演示生活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只有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使他们以学为乐。十七八岁的职高生,他们那“不顾一切”愿去尝试、碰触的内心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蠢蠢欲动”。只是职高生在经历了生活或学习上的挫折之后,其学习的兴趣变的很小或者“荡然无存”。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能极大地刺激学生想尝试的兴趣,为新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想在新的环境中重新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充分体现心理学的选择原理:什么能吊起学生胃口,怎样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如在讲图文混排的第一课时时,在上课的导入环节播放了使用WORD制作的班级部分学生的个人简介并配以流行的背景音乐, 从视觉和听觉上激起了学生“异样”的眼光。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身影会变得很激动,而其他同学也开始讨论起来,教师在这时提出问题:“你是否也想做一个带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呢?”这时,学生的反应当然是热烈的、有想法的,由此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想尝试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体验学习,实例设置生活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突破口。实例设置时,首先根据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例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基本都是女生,女生在动手实践上和男生对比,存在接受能力弱的实际情况。那么在为她们设置实例时就应该选择操作相对简单,但是需要细心修饰的操作。其他专业男生很多,水平高的男生也有,这时再设置实例时就要提高操作难度,并引入竞争机制。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知识面很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就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实例前先分析学生头脑中与此相关的熟悉的事物是什么,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东西出发,建立起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设置实例时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能很好地实现知识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技能,实现双赢。

如在讲到形状对象的插入时,教师示范讲解时给学前教育班学生使用的实例是利用各种形状完成了一个小盆栽的设计,而电子班学生则用绘制一个电路图为实例。因为学前教育班级学生本身是学习了儿童绘画和素描课程的,而电路图又是电子班级学生最熟悉的内容,只是他们在上这些课时是用笔来描绘的,现在上计算机课程改为用鼠标来操作。这对学生来讲只需要将原有的知识迁移,加上形状对象的格式设置就能很好地进行操作。这样的实例学生学起来就感觉很熟悉,做起来又很顺手。

3.激活思维,阶梯式问题生活化

阶梯式的问题就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问题要由浅入深,使学生易于接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教材内容上实践性很强,在实施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同一个内容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任务的难易程度很好控制。这样的任务设置刺激了学生的求异心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竞争的平台,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好胜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梯式任务设置,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只完成任务的基本标准,对于操作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可以在现有任务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满足创作欲望,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如在讲图文混排这一内容时在第一课时布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对教师演示操作的插入形状和文本框的设置还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继续模仿练习。任务二:对上述教师演示操作已经掌握的学生完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小盆栽和电路图设计,设计完成提交到教师机。任务:对部分操作技能好的学生,提出拓展任务为利用形状对象完成环保购物袋的设计。

4.自主探索,疑问设置生活化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深刻说明了设疑与思考问题的紧密联系,只有“设疑”,学生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思维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以疑激情,使学生处于想解决问题,但靠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中,跃跃欲试。创设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开动脑筋,创造的灵感和顿悟不断产生,尝试探寻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体验到一次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正是职业高中学生长期以来最缺乏的,学生在课堂中忽然找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如学生在完成了小盆栽或者电路图的设计之后,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小盆栽是立体的,那么能否让它在计算机中也产生立体的效应呢?”在学生完成后,又提出“是否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动起来呢?”这样做到步步设疑,层层推进。

5.强化应用,模拟练习生活化

“央视论坛”一位网友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学是为了用,如果对工作有用,不用强迫,他自己也会去学;如果没有用,或者用处不大,就是强迫也强迫不出来。虽然职高生尚未有工作后的体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脚步的日渐临近、用人单位择人要求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已变得十分“势利”:有用的可能、用的需求,为了用,我想学,想学好它。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住学生的这个选择原理,把学习内容和“我的学生今后可能需要什么”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就能从现实生活出发,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为用而学。

如在讲解完成图文混排一节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给学生做这样的模拟练习:小高准备在镇上开一家面店,在开张前想做些海报来宣传自己的小店,并想自己设计店名。请大家假设自己就是小高,该怎么做这张宣传海报才能将小店的特色凸显出来,又该如何定小店的名字才能使它别致、新颖?

三、结果与分析

1.“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参与性有了明显提升

经过对实验班级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常规的遵守等方面在实施前和实施后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作业提交人数有了明显的提升,玩游戏、睡觉、聊天、无所事事的学生数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做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拓展练习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在操作。在绘制小盆栽的任务时,就连平时总是讲话聊天的两位男生也开始用心操作了,虽然在作业提交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但是看的出他们的设计还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做出的作品效果甚至比那些平时表现好的同学还要突出。

分析:学生参与性提高的原因一是由于使用了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教育回归了生活实际。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意味着课程内容直接面向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即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在内容上突破了狭隘的科学的束缚。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学生提着吃的东西进教室,我们可以联系到电子表格的学习,统计学生早餐的营养指数。学生拿着塑料袋来学校,我们可以联系图文混排的内容让学生来设计环保购物袋等。这样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符合教育生态学的理念。教育生态学把教育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学生作为学校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学校、社会、自然界是紧密联系到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从课堂获得的间接经验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了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实践,学生主体性提高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开始关注老师下一个任务要做什么,针对教学内容还提出可以做哪些和生活相联系的实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做到了认真、细致、有准备。这些变化和之前的简单接受、认可、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学生在学习处理数据一节时有的将自己的每月花费做了统计,有的将家里的每月收支做了统计。这些任务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挖掘的。

分析:从教学实践看,有兴趣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是学生所向往的,如果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主动发自于学生的愿意,而不是强迫。孔子讲到学习时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恰恰抓住了这点,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而且会自觉地将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内容结合起来。学生一旦体验到生活的感受,就会加倍地增加学习的动力,这和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中做”,“做中学”不谋而和。

3.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教学质量的高低除了体现在学生的分数上,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基础这样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应该表现为学生应用技能,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主体性提高了,自然会促进我们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本身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明显的实例是班级个别学生开始用计算机所学的电子表格知识对家庭小超市的进货、出货、库存等进行分类汇总,对每天的营业额,最畅销商品进行统计。很多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这一转变赞不绝口。

4.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和谐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得任教班级中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充分调动,就这样,他们和任课教师的关系也变得很融洽,很多学生课下开始和老师话家常,谈自己的成长故事,这也给了教师一个再教育引导学生的机会。

分析: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和个性全面交往与合作的情感关系是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履行学习义务,提高技能学习效率和发挥技能学习教育功能的前提和条件。“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能自由充分的发现自己,有权利自觉地设计自己的学习,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教师正是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幸福的给予者和幸福的感受者,关系自然就变得更融洽和谐。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与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它克服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缺乏的问题,使学习从原来的简单重复,不积极思考,提不出问题,向有计划,有准备、想学、能学、会学转变。

2.几点建议

(1)要努力支持,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实效,就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虽然现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学生数量不断增多,部分学生的操作习惯存在欠缺,致使学校在计算机实践操作课中经常出现突发的不可预见的状况。学生在上机实践时,经常出现教学资源不能使用的状况,这大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也使学生的情绪波动很大,有时甚至影响整个班级。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理解支持,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在情绪平稳的状况下学习。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与生活间的联系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实例,有的内容即使找到了实例,但是在进行具体的任务设置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任务设置的是简单还是复杂,学生是否感兴趣或有经验,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变得不确定。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给小部分同学找到了不学的借口。

(3)学生评价要力求多样化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所谓的“差生”是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制造出来的。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在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评价的多样化。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密切的关系。而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形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要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完成了操作任务,就说明他是成功的,而不能以完成的简单还是复杂,考虑问题是否全面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相同的两个人。

(4)教师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并有效调整教学进程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永远是无法完全预料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既然回归了生活,或者说我们的教学素材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在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贯彻这条理念。教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怕学生质疑与犯错,而要从中获得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是有区别的,那他所具有的直接经验就是有区别的。

(5)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实施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对一个问题会提出不同的建构方案,其中有些同学的方案会很极端,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解释,教师的职能也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和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学生交往,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从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国兴,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