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biàn pián)宜的1987年,也做不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

就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亲戚用车送来半吨煤,卸在一块空地上,为了把煤运上30多级台阶,再把它倒进坡顶上的煤棚,父亲让我守着煤堆,自己去找民工。我问一旁的母亲 搬运需要多少钱 母亲说是15元钱 我立刻说 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一听母亲的转述,他喜笑颜开地拍拍我,答应(yīng yìng)我们两人一块儿干,15元钱全归我。“这桩生意全归我了!”当时我十分高兴,马上和父亲拉了钩,生怕他反悔。

半吨重的煤大约高一米,呈圆锥状,对比一下父亲找来的筐子,估计满满的五六筐就能搬完,当我满怀信心往筐里添煤时,父亲笑了,他要我试着提提。天哪,我用了吃奶的气力,才八成满的筐子居然只轻轻颤了颤,在我倒吸一口冷气时,父亲把筐里的煤捡一部分出来,边捡煤边说:“慢慢来,儿子。”

我从没用过扁担,以前住郊区时,见农民日日地担着,轻描淡与一般,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三趟过后,父亲看出我有起不济,把我换到前面的搬运位,并一个劲将吊绳往他那边挪,我已经没有争辩的余力了,原先我想多担些,让年迈的父亲轻松点,现在看来,我能咬牙完成已属幸运。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最后的两担,是母亲换了我,才和父亲共同完成的。那时,我的肩头已经磨血泡,大大咧咧的父亲兴奋地拍我的肩头,疼得我龇牙咧嘴。母亲把15元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

从此以后,每一张钞票我都很珍惜。我学会了节约。更关键的不是这些,当我看到那些搬运工人搬运煤的时候,我心中涌起一股感味,不只是汗,还有血的气息。学会爱他人,体验贫困,就是那半吨煤教会我的。

1.给文中加线的句子标上标点;用“√”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我问一旁的母亲 搬运需要多少钱 母亲说是1 5块 我立刻说 为什么不找我来做

② 便(biàn pián)宜 答应(yīng yìng)

2.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①“我”挣钱是因为“我”想_______________。“我”和父亲、母亲一起运送了 ,挣了 元钱。

②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觅工失败的父亲皱着眉头回来。 觅: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实话,我很害怕不能兑现诺言。 诺言:_______________

(3)当我汗流浃背闭眼前行时,感觉阳光特别毒,地球的引力实在厉害。 毒:________________

4.“母亲把l 5块钱给我时,我真的很内疚,我才体味到什么叫劳动的艰辛。”“我”很“内疚”,“我”“内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写得好?把它找出来。并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作者通过运半吨煤挣了钱后都有哪些收获?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后 ,你一定有许多收获,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下面。(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 ,? 。 :“ ? ” pián yìng

2.答案: 买双球鞋 半吨煤 15 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

3.答案: (1)寻找。 (2)应允别人的话。(3)阳光猛烈

4._因为开始时我答应我来做,结果父亲和母亲都帮着我做,并且干这活很累。这钱应该每人一份,我却一人得了这15元。

5.“可真把百十斤的煤块装上,加上它一荡一荡时,我的肩骨针扎一样疼。可少年人的倔强让我憋着,涨着红脸朝前走。好容易上了台阶,还要用手抱着煤块扔到齐腰高的棚里去”因为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的矛盾心理和感受。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修辞类试题的设置都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辞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以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比重逐步加大,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设题类型】

1. 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2. 对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题。

3. 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或续写句子。

4. 语言鉴赏题,即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等。

【技法点拨】

技法一:了解修辞格式,弄清其中区别。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这类题即要求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以及教材中常见的借代、引用、双关、反语、对比、衬托等辞格的特点。

【例1】(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卷)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思路解析: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前提是必须了解各种常见辞格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细加辨识,ACD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B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B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这类题就是根据提供的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例句,仿写或续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对联句、对比句、比喻句与排比句的仿写和续写。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或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例2】(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名著: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知识来完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法一致;二要平仄协调,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同,位置对应;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还要熟悉其他名著的情节。

答案示例:神机妙算,诸葛亮草船借箭;机智勇敢,孙悟空降妖除魔。

【例3】(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改写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道题较为新颖别致。题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命题,富有情趣。题干中明确提示该联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这为考生改联指明了方向。解答该题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常见辞格的特征,而且还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

答案示例: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判断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所用辞格的表达作用。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如果兼用了多种辞格,在判断时一般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总体看,再局部看。分析其作用时,也采用这种顺序。

【例4】(2012年湖南省益阳市卷)阅读张晓风《香椿》(原文略)一文,回答问题。

第8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见辞格的辨识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辞格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文本中某一画线句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还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去把握。

【例5】(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思路解析:首先须正确辨识赏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意理解,分析该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以作答。

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2)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例6】(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吕锦华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霞光中苏武山像一座雄伟的金字塔,高高挺立在色泽单调、空旷沉寂的沙海上、出奇地静穆,出奇地安宁,又出奇地荒凉与悲壮。满目皆黄沙。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只走兽,几百年几千年了,亘古不变的一片黄色。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落后,课堂缺乏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大多数教师能够积极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旧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中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英语阅读水平较低,畏难心理严重

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只要遇到新单词、衍生词汇,就会依赖英语词典,尤其是对一些衍生单词,只是比较片面的理解该词汇的含义,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旦该延伸词汇换到其他语境中就很难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严重的畏难心理,遇到英语阅读就会将其看作是难题,逐渐失去对英语阅读的兴趣。

二、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活动的兴趣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主要动力。基于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参与英语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7AUnit1Thisisme!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阅读指导了解文章出现的北京阳光中学6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例如教师可以用Doyouwanttomakemorefriends?来启发学生深入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在阅读时学生要思考:T:PleaseopenyourEnglishbooksandturntoPage8.ReadtheparagraphofMillie.Andanswerthefollowingquestion.(阅读关于艾米丽的段落并回答以下问题):T:1)What‘shername2)Howoldisshe3)Whatclassisshein?学生在阅读之后,就能在阅读文本中迅速找出答案:S:HernameisMillie.Sheis12yearsold.SheisinClass1,Grade7.这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继续向学生提问,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北京阳光中学学生的情况。教师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更加高效的阅读文本,更好地理解英语阅读文本,在未来的阅读中,学生也能根据初中英语阅读材料提炼出其中的关键信息,更好地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1、我能看拼音把字宝宝写正确、写漂亮。(16分)

měi lì qì chē xiǎo dǎo jì jié

lǐng dǎo yǎn jing huān yínɡ gān jìng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并画上“√”(6分)

兴奋(xīnɡ xìnɡ) 祖母(zhǔ zǔ) 革命(mìn mìnɡ)

高兴(xīnɡ xìnɡ) 虽然(shuī suī) 一匹(pī pǐ)

观众(chóng zhòng) 作业(zhuò zuò) 没有(mò méi)

估计(gǔ gū ) 老师(shī sī ) 淹没(mò méi)

3、比一比,组词语。(16分)

乌( ) 气( ) 纷( ) 往( )

鸟( ) 汽( ) 粉( ) 住( )

弓( ) 式( ) 情( ) 做( )

张( ) 或( ) 晴( ) 作( )

4、连一连。(8分)

黄澄澄的 草坪 穿 房门

水灵灵的 稻子 开 电影

红彤彤的 葡萄 看 野菜

绿茵茵的 枣 挖 草鞋

5、我能按要求填空。(9分)

(1)、“烟”的部首是( ),除部首外还有( )画。组一个

词 ( )。

(2)、“脸”的部首是( ),除部首外还有( )画。组一个词 ( )。

(3)、在《征友启示》一课中,( )想找个朋友。

(4)、加标点:您瞧( )多好的阳光( )

6、读句子,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写在括号里。(6分)

(1)、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 )—( )

(2)、冷清的森林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 )—( )

(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如果三心二意将会一事无成。

( )—( )

7、选择合适的答案填空。(5分)

后 水里 云里

天鹅伸着脖子要往( )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 )靠,梭鱼

一心想往( )跳。大家都在拼命拉,大车却未动分毫。

白居易 李白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代诗人( ),《池上》作者唐代诗人( )。

二、开心阅读。(19分)

四个太阳

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

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的呢 ? 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

1、这篇文章一共有( )个自然段。最后自然段一共有( )句话。

(4分)

2、我把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 );我把金黄的太阳送给( ),

( )的太阳照亮冬天。(3分)

3、连一连。(8分)

绿绿的太阳 春天

金黄的太阳 夏天

红红的太阳 秋天

彩色的太阳 冬天

4、为什么春天的太阳是彩色的呢?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5、你喜欢什么颜色的太阳呢?为什么?(2分)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考物理 选择题 题型分析

高考物理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认识、判断、辨析、理解和应用等,需要考生对考题进行直接判断、定性分析、定量计算、逻辑推理、图线识别。考查高中物理中的主干知识,如平衡问题、动力学问题、圆周运动(主要是天体运动)、电路问题、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现象、能量问题等。考生应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来解题。

一、识记类选择题

重点考查基础知识、物理学史等。

例1.(2010・新课标卷・14)在电磁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作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楞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C.库仑发现了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

D.安培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规律:洛仑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答案:AC。

解析: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B错误。洛仑磁发现了磁场对运动电荷作用的规律,D错误。

练1.(2010・四川卷・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α粒子大角度散射表明α粒子很难进入原子内部

B.氢原子跃迁发出的光从空气射入水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C.裂变反应有质量亏损,质量数不守恒

D.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二、图像识别类选择题

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识图能力,从图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2(2010・新课标卷・16)如图所示,在外力作用下某质点运动的图象为正弦曲线。从图中可以判断()。

A.在0―t时间内,外力做正功

B.在0―t时间内,外力的功率逐渐增大

C.在t时刻,外力的功率最大

D.在t―t时间内,外力做的总功为零

答案:AD。

解析:根据P=Fv和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加速度对应合外力,外力的功率先减小后增大,B错误。t时刻外力的功率为零,C错误。

练2.(2010・全国Ⅱ・15)一简谐横波以4m/s的波速沿x轴正方向传播。已知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则()。

A.波的周期为1s

B.x=0处的质点在t=0时向y轴负向运动

C.x=0处的质点在t=s时速度为0

D.x=0处的质点在t=s时速度值最大

三、定性分析类选择题

重点考查物理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掌握物理研究的方法。

例3.(2010・福建卷・18)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所示为两个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半径分别为R和R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q(q>0),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O和O相距为2a,联线的中点为O,轴线上的A点在O点右侧与O点相距为r(r

解析:当r=0时,A点位于圆心O处,可以把O、O两个带电圆环均等效成两个位于圆心处的点电荷,根据场强的叠加容易知道,此时总场强E=0,将r=0代入各选项,排除AB选项;从电场单位制判断,CD选项可以排除C,选D。

练3.(2010・浙江卷・14)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四、定量计算选择题

一般由题干提供数值(字母)、图表,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计算能力。

例4.(2010・全国Ⅱ・21)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6小时B.12小时

C.24小时D.36小时

答案:B。

解析:地球的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24小时,轨道半径为r=7R,密度ρ。某行星的同步卫星周期为T,轨道半径为r=3.5R,密度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别有

=m()r,=m()r,

两式化简得T=T/2=12小时,选项B正确。

练4.(2010・安徽卷・20)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方矩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两个边长相等的单匝闭合正方形线圈Ⅰ和Ⅱ,分别用相同材料,不同粗细的导线绕制(Ⅰ为细导线)。两线圈在距磁场上界面高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再进入磁场,最后落到地面。运动过程中,线圈平面始终保持在竖直平面内且下边缘平行于磁场上边界。设线圈Ⅰ、Ⅱ落地时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v,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的热量分别为Q、Q。不计空气阻力,则()。

五、组合类选择题

一般在备选项中考查多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各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考生对各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

例5.(2010・浙江卷・20)宇宙飞船以周期为T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时,由于地球遮挡阳光,会经历“日全食”过程,如图所示。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引力常量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宇航员在A点测出地球的张角为,则()。

A.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

B.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T

C.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为aT/(2π)

D.飞船周期为T=

答案:AD。

解析:飞船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为v=。

由几何关系知sin=?圯r=,v=。

G=m()r?圯T=2π=2πr。

T=2π。

飞船每次“日全食”过程的时间为飞船转过角所需的时间,即一天内飞船经历“日全食”的次数为T0/T。选项AD正确。

练5.(2010・浙江卷・19)半径为r带缺口的刚性金属圆环在纸面上固定放置,在圆环的缺口两端引出两根导线,分别与两块垂直于纸面固定放置的平行金属板连接,两板间距为d,如图(上)所示。有一变化的磁场垂直于纸面,规定向内为正,变化规律如图(下)所示。在t=0时刻平板之间中心有一重力不计,电荷量为q的静止微粒,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2秒内上极板为正极

B.第3秒内上极板为负极

C.第2秒末微粒回到了原来位置

D.第3秒末两极板之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为0.2

六、信息迁移型选择题

信息题要求考生具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具备阅读分析能力、洞察力及迁移应用能力,准确地提取和使用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因素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近年物理高考选择题目乃至计算题中,常有几例信息应用题。

例6.(2010・重庆卷・21)如题21图所示,矩形MNPQ区域内有方向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有5个带电粒子从图中箭头所示位置垂直于磁场边界进入磁块,在纸面民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轨迹为相应的圆弧,这些粒子的质量,电荷量,以及速度大小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信息可知,从图中a、b、c处进大的粒子对庆表中的编号分别为()。

A.3、5、4B.4、2、5 C.5、3、2 D.2、4、5

答案:D。

解析:根据qvB=m得轨迹半径r=结合表格中数据可求得1―5各组粒子的半径之比依次为0.5∶2∶3∶3∶2,说明第一组正粒子的半径最小,该粒子从MQ边界进入磁场逆时针运动。由图a、b粒子进入磁场也是逆时针运动,则都为正电荷,而且a、b粒子的半径比为2∶3,则a一定是第2组粒子,b是第4组粒子。c顺时针运动,都为负电荷,半径与a相等是第5组粒子。正确答案D。

练6.(2010・新课标卷・20)太阳系中的8大行星的轨道均可以近似看成圆轨道。下列4幅图是用来描述这些行星运动所遵从的某一规律的图像。图中坐标系的横轴是lg(T/T),纵轴是lg(R/R);这里T和R分别是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T和R分别是水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和相应的圆轨道半径。下列4幅图中正确的是()。

总之,解答好选择题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要对基本物理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解答时要根据具体题意准确、娴熟地应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抓住关键字、词、句(题眼),寻找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找出过程或状态,或者临界。还要注意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每个选项都要认真研究,切忌凭直觉、生活经验等猜答案,不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3.检查答案是否合理,与题意是否符合,可用极限法、特殊值、反证法、排除法等特殊方法辅助判断。

(附练习题答案:1. D2. AB3. A4. D5. A6. B)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6篇

一、高考自然题材类散文命题材料的选择

统观高考文学类文本,自然题材散文占很大的比例。以2010-2012年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为例: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7套题文学类文本选择自然题材散文:

全国卷一《灯火》、全国卷二《大河家》、北京卷《海棠花》、湖南卷《一朵午荷》、辽宁卷《北国的春风》、江西卷《饮一口汨罗江》。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自然题材相关:

全国卷二《针挑土》、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广东卷《严冬腊梅》、江西卷《晚秋》、湖南卷《云鹰与饿老鹰》、福建卷《走进腾格里》、北京卷《祁连雪》。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8套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自然题材相关:

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福建卷《双琴记》、《蟋蟀生活》、广东卷《荷叶》、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四川卷《柴禾》、天津卷《掐辫子》、浙江卷《母亲的中药铺》。

可见,自然题材散文几乎占了高考散文阅读题材的半壁江山,可见这类散文蕴含的语文素养、审美价值和情理价值得到了命题者的认同。

二、抓住考查热点,以学应考,以考促学

自然题材类散文一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有较强文学性,二是有较高文化含量,三是比较优秀且难易适中。

热点一:表现手法

近年来高考题大多依托此类文本,考查分析写景的表现手法、修辞等,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

例如,2009年江苏卷考查的《上善若水》选择以都江堰为题材的选文,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对“原始”、“原生态”的呼唤。

【题目】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解析】本题的答案是: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这个题目主要考查了文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对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并且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即本文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充分理解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探究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可以说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所以,在阅读这类散文过程中,建立语文知识网络,高考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训练,按系统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内容复习到位,那么此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热点二:意象及景物描写作用

研究近几年高考自然题材散文命题,景物描写成为热点,这同样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中鉴赏形象、对学生审美体验的要求。例如2011广东卷《严冬腊梅》。

【题目】阅读划线处两处景物描写,分别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针对这类考题,阅读学习中一方面研究意象,将散文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与诗歌中的意象结合,例如江苏卷中出现的“腊梅”这一意象与诗歌中的腊梅的高洁意象相结合就会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得出答案也就容易了;另一方面是研究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通过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例如“交代渲染定基调,烘托暗示铺垫好,托出心理显形象,揭示暗寓主题到。”

热点三:探究题

探究题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对于考生的思想深度、思维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试说明》对“探究”的要求及考纲解读:

1.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上三个角度也是命题者出题的三个角度,含蓄是自然题材散文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

例如:2008全国卷Ⅱ第17题

【问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案】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②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的感情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的态度的变化。

【解析】本题探究的是意象的作用,文章前面用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作者“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作者在马樱花上寄寓的情感,也正体现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这正是这个题目探究的意义所在,能让学生在探究一个题目的同时,体味其中蕴含的通常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也正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7篇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49分)

一、下面各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把序号写在题目后面的“(

)”里。(22分。第5题每小题1分,其他每小题2分)

1.“稞”字的读音可能与下面哪个字的读音最接近?(

)

A.果

B.课

C.禾

D.剿

2.“额”字的意思与以下哪种解释有关?(

)

A.头

B.用力

C.客人

D.页面

3.“一模一样”中的“模”与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模”的读音一样?(

)

A.模糊

B.模板

C.楷模

D.模仿

4.下面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呈现 蜡烛 海参 乘坐

B.普通 镇静 温润 芒果

C.刀剑 危险 迅速 变幼

D.进攻 威武 凶猛 灿烂

5.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A.疑问句

B.设问句

C.比喻句

D.拟人句

(1)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2)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

(3)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

(4)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

6.以下哪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

)

A.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

B.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D.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7.读《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

A.奇怪

B.生气

C.悲伤

D.欣喜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昨天上午刮了一天的风。

B.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运动方法。

C.通过努力,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D.读了《海底世界》,感受到了海底的神奇。

9.爸爸经常在家抽烟,我会这样劝告他(

)

A.爸爸,你抽烟就是在排放有害气体,太不应该了。

B.爸爸,你抽烟害得我都做不了作业,不要抽了。

C.爸爸,抽烟有害健康,又浪费金钱,为了我们全家人的健康,请您别抽烟了!

D.你是个大人了,可是经常在家抽烟,也不为我们小朋友的身体健康着想,我不喜欢你。

10.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②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③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④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①④③

二、按要求填空。(10分)

1.照样子写词语。(6分,每空1分)

例:红彤彤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例:葡萄灰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例:半紫半黄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例: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一填。(11分,每空1分)

1.近朱者赤,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耳听为虚。

3.兵来将挡,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找到珍贵的药材,走进危险重重的大山深处,正所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地方的火烧云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______________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颜色。

四、综合运用题。(6分)

周末(5月11日),你随爸爸妈妈来乡村玩,刚好看到王丽英大娘因为家里的花母鸡在前一天丢了,非常着急。请你帮王大娘写一则寻物启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21分)

________________

乡村是一幅美丽的画,它的模样深深地印在我心里,让我百看不厌,如痴如醉。

步入乡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花……它们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阳光如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花儿,像是给花儿披上了一层金纱。那一朵朵沐浴在阳光中的花儿,绚丽多彩,昂首挺胸地站在屋前,在微风中摇曳着。

鸡,乡下人家按照家乡习俗,每家每户都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叽叽咕咕”地呼唤着小鸡,率领着小家伙们在场地中觅食,或是看见几只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耀武扬威地走来走去。

乡村总会有那么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水一年四季欢快地流淌着。到了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而在石桥边,在树荫下,就会见到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不时溅起的一朵朵水花,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那欢快的笑声,那淙淙的流水声,应和着蝉儿的鸣叫声传入耳中,似乎拂去了不少炎热。

我们还可以看到农民伯伯们正在收油菜,他们流下的汗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好似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风吹动着小麦,发出“沙沙”的声音,那声音真动听。

啊!我爱乡村,更爱这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

1.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进“(

)”里。(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短文题目的是(

)

A.我爱乡村

B.乡村如画

C.夏天的乡村

D.丰收的乡村

(2)风吹动着小麦发出的声音是(

)

A.沙沙

B.丁零

C.咕咕

D.叽叽

(3)“阳光如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花儿,像是给花儿披上了一层金纱。”中的“抚摸”可以换成下面的(

)

A.抚慰

B.摩擦

C.碰触

D.

(4)这篇短文的结构是(

)

A.并列

B.总分总

C.先总后分

D.先分后总

(5)下列说法中,与短文内容不符的是(

)

A.农民伯伯们正在收油菜和小麦。

B.夏天到了,孩子喜欢到河里嬉戏。

C.乡下人家按照家乡习俗,每家每户都要养几只鸡。

D.步入乡村,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花儿,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花……

2.简答题。(11分)

(1)“那欢快的笑声,那淙淙的流水声,应和着蝉儿的鸣叫声传入耳中,似乎拂去了不少炎热。”中的“似乎”能去掉吗?请说出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喜欢乡村吗?说说你的理由。(两点以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到过乡村吗?还见到了其他的什么景色呢?请写一写。(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在本单元中,大家搜集了很多关于大熊猫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你还喜欢哪些动物呢?请你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如果你对其他动物不熟悉,也可以介绍大熊猫。

要求:①字迹工整,语句通顺。

②不少于300字。

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一、1.B 2.A 3.B 4.C

5.(1)D (2)A (3)B (4)C

6.B 7.D 8.C 9.C 10.A

二、示例:1.绿油油 白花花 茄子紫 樱桃红 半青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2.示例:(1)

天空瓦蓝瓦蓝的,就像一块蓝色的绸缎。

(2)你可知道,春天的校园有多美吗?

三、1.近墨者黑 2.眼见为实 3.水来土掩

4.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5.变化极多 金灿灿 半灰半百合色 梨黄

茄子紫 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四、

寻物启事

昨天,我家的花母鸡不慎丢失。如有见到者,请与我联系,非常感谢!

王丽英

5月11日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1)C (2)A (3)D (4)B (5)A

2.(1)不能去掉。因为“似乎”体现出作者在乡村听到孩子的笑声、流水声、蝉鸣声后心情愉悦,感觉不热了,只是一种感受。去掉

“似乎”就变成真的不热了,与实际不符。

(2)示例:喜欢。①乡村很美,比如花儿多。②乡村很好玩,比如夏天可以去河里游泳。③乡村的鸡很可爱。④乡下人勤劳能干,比如农民伯伯辛勤劳动。

(3)略。

选择阳光阅读答案范文第8篇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天目山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目山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解析: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

2.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析: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4.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

(不超过60字)(3分)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

5.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答案:BE

解析:从2010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

6.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