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术种植技术

白术种植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术种植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术种植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祁术;生态特性;药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1 形态特征

祁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20~80cm,上部有分枝。叶互生,为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两边有柔毛,有暗红色长柄,头状花序较大,开白花略带黄色。瘦果密集羽状冠毛,籽比芝麻籽还小,灰黑色。根状茎大者如拳状,形似如意,与茎杆相连处较细长,如鹤颈形。断面色白质润,大者中心带有朱砂点,味先甜后苦。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2 生态特性

祁术习生于海拔千米以上、多云雾、土质肥沃的山坡上,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较耐寒。祁术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格,但在苗期适当浇水。如此时干旱,幼苗生长迟缓,但高温季节,应注意排水,否则容易发生病害。生长后期,根状茎迅速膨大,这时需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干燥对根状茎膨大有影响。祁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酸性的黏壤土、微碱性的沙质壤土都能生长,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盐碱地种植。育苗地最好选用坡度小于15~20℃的阴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较瘠薄的地为好,过肥的地祁术苗枝叶过于柔嫩,抗病力减弱。祁术忌连作,轮作期要在5年以上,其前作以禾本科为佳,因禾本科作物无白绢病感染(小麦、玉米、谷子)。不能与花生、元参、白菜、烟草、油菜、附子、地黄、番茄、萝卜、白芍、地黄等作物轮作。

3 药理成分及功效

据现代药理证明,祁术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苍术醇(Atractylol)、苍术酮(Atractylon)等,并含有维生素A。根茎含挥发油约1.4%,油中含苍术酮(a-tractylone),尚含白术内酯甲、乙(butenolide A,B)、芹烷二烯酮[selina-4 (14),7(11)-dien-8-one]、β-芹油烯(β- Se-linene)、桉树萜(aromaden-drene);另含氧香豆素类(oxicoumarines)、糖类及树脂等。祁术以根茎入药,具有补脾健胃、补血、降糖、壮筋、化湿利水、安胎、止汗、抗血凝等功效,主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痰饮水肿、胎动不安、肝炎、胃溃疡、糖尿病、盗汗等症。

4 发展前景

近年来,祁门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行业行动计划》,把发展中药材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长远发展规划,全面实施道地药材“名牌战略”。祁术为白术中佳品,特产于祁门县的高山土地和气候条件。祁门山场资源丰富,具有适宜祁术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民间有种植祁术的传统,人工种植技术获得成功。通过民间试种,有着大量的母种,可为无性繁殖、基地建设、产品开发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通过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作套种,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扩大药源,增加山区林农收入。

5 栽培技术

5.1 选地整地

育苗地必须选择气候凉爽、半阴半阳的北向或东向的山坡丘地,以生荒地为好,要求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土质疏松的沙质壤土。育苗地必须冬季翻耕,使土壤充分风化,并施足基肥,翌年春季播种育苗时,再重新细整一遍,作好苗床待播。祁术栽植地,宜选择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夹砂土或沙质壤土。易积水的低洼地、盐碱地,保水力差的沙土或粘性重的粘土,均不宜栽植。祁术忌连作,种过祁术地,必须隔5年后才能再种祁术,也不能选在附近种过祁术的下坡地种植。选好地后,种植前1个月,将土地进行耕翻,耕深20~25cm,同时施腐熟的厩肥或堆肥以及磷肥作为基肥。然后耙细整平作畦,畦宽1.2m,畦高25cm,畦与畦之间的沟宽25~30cm。

5.2 繁殖方法

5.2.1选种育苗。选择叶色深绿、质厚,花蕾扁平肥大的大叶型种株,留中期开放饱满的花蕾5~8个,摘除其他花蕾。立冬后,种子充分成熟,择晴天,剪下地上部分,连秆缚成束,悬挂避雨通风处20~30天,阴干,再日晒2~3天,收集饱满的种子,置布袋中,悬挂阴凉通风处备用。

5.2.2 播种。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前后)进行播种。播种时先将经冬季已翻耕整平、施足基肥的育苗地再细整一遍后,作好苗床,畦宽70~90cm,畦与畦之间沟宽25cm左右。播法分撒播和条播两种均可,条播行距15cm,播幅8~10cm,每667m2用种量4~5kg。撒播每667m2用种量10~12kg。播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厚约3cm。上加盖稻草,以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发芽。播后经15~20天出苗。苗齐后,要加强管理,做好除草、间苗和施肥等管理工作。霜降至立冬,苗叶枯黄,择晴天挖起根茎(术栽),剪去茎秆及尾部细根,剔除病、残株,可以随时栽种,也可以薄摊在通风阴凉处晾2~3天,待表皮水分干后,以一层泥沙,一层术栽苗,堆放5~6层,至35cm左右高,储藏一段时间再栽种。

5.3 移栽种植

一般在11月下旬开始移栽种植。在起苗后将术栽茎叶和细根剪去后立即栽种,也可将术栽储藏一段时间后,待土地全面整好后,再统一开始种植。栽种时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春分前)均可,但以11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为栽种的最适期。一般是早种,先生根后发芽,生命力旺盛,抗旱、抗病、吸肥能力强,产量高;迟种,先发芽后生根,抗旱抗病、吸肥能力较差,产量相对较低。所以,应尽量争取在1月上中旬种毕。栽种时,按行株距28~30cm×23~25cm挖穴栽种,穴深6~8cm,施入稀人粪尿,每穴放术栽1或2个,芽头朝上,施入过磷酸钙或饼肥,上盖焦泥灰或细土,与畦平。

5.4 田间管理

白术种植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对策;安徽亳州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4-01

近年来,亳州市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279.5亿元,同比增长22.43%;实现税收7.88亿元,增长40.18%;完成固定投资87.3亿元,增长18.9%,达基地年度投资任务目标的101.5%。

1 亳州市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

1.1 产业集中度提高

2016年,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年新增规上药业工业企业60家,累计达178家,同比增长50.6%,其中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达149家。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2.5亿元,占比25.9%左右,行业贡献率28%,居各行业之首。

亳州市制定出台系列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加快基地骨干企业培育进程,组织安排珍宝岛九洲方圆制药、九方制药、为民药业、修正药业等12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项目的申报。积极构建亳州市药品品种转移第三方服务平台,推动药品品种生产技术转让。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产值超1亿元的药业企业83家,同比增加20.3%;10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5亿~10亿元的企业7家,2亿~5亿元的企业23家。形成了同仁堂饮片公司、济人药业、源和堂药业、广印堂药业等26家龙头骨干企业。

1.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促进浙江中医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在亳州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浙江大学举办中药配方颗粒产业政策分析和产学研合作对接会。芍花堂药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安徽亿安股份有限公司在植物消毒液和抗(抑)菌研发领域共同设立院士工作站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全市共有中药类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5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个,国家级中药材检测中心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普仁药业“安徽省中药饮片信息自动化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省科技厅备案[1]。2016年,全市药业企业申请专利1 534件,其中涉药专利569件,授权发明涉药专利78件。芍花堂药业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技术团队开展“药膳素”系列产品开发;源和堂药业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了“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浙皖饮片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了“药品研发创新技术平台”;为民制药与安徽华康科技公司合作从事400个以上“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究工作;敬道药业引进江苏斯威森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的博士团队建立了青蒿素提取生产线。目前,全市已有800多人通过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2016年又有3 000余名考生参加执业药师考试。

1.3 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

亳州市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5项,中药饮片商品规格等级分类标准研究项目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完成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安徽中药材标准体系研究》;开展了安徽省地方标准《知母栽培技术规程》《紫菀栽培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已实施;新修定了《地理标志产品桔梗》和《白芷栽培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白芍初加工工艺质量标准》已通过评审,即将实施。

2 亳州市推进中药材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

2.1 促进药材种植新提升

2.1.1 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有经验的药农通过土地流转逐步扩大药材种植面积。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种植企业、种植示范村,推动亳州市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2.1.2 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科研实验基地,建立中药材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验室。搜集中药材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保护工作。研究、制定和推广操作性强的大宗道地药材种植规范,成立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心,集中培育一批具有中药材种植资质的技术力量,充分发挥民间种植专家能手的传、帮、带作用,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对外种植合作,输出中药材种植技术。

2.1.3 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鼓励和支持知名药企来亳州市建设大宗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规范化种植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市、县(区)级政府配套资金,推进亳芍、牡丹、桔梗、白术等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探索推行有效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亳州市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积极申报“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着力提高道地药材生产附加值和生产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培育“亳药”种植品牌[2-3]。

2.1.4 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大力支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在亳州市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加大对亳州种子种苗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支持有l件的企业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着力培育、壮大3~5家基础条件好、初具规模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经营企业,扶持其选择10个大宗地产主导药材种类,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基地1 333.33 hm2以上,切实提高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水平。

2.2 发挥中药流通新优势

2.2.1 完善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引导专业市场集群发展,健全完善中药材、香料、种子种苗、保健食品、中药花卉、药包材及中药机械等细分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制定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中药材专业市场、地产药材市场、中药材初加工等分类市场的专项管理办法。创新监管体制,整合监管资源,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支持涉药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会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2.2.2 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实施一批流通a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流通产业基地、园区。加快推进大型物流企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额过100亿元的中药流通龙头企业。

2.2.3 建设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坚持现货交易与网络交易并举,加快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将中药材市场逐步建成现货交易、价格形成、信息反馈、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积极申报中药材商品交易所,发展中药商贸新业态。

2.2.4 完善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台。不断丰富和完善亳州市中药材市场价格指数体系,实时监控中药材价格变动情况、着力加强市场价格信息引导,使广大药农、药商和药企合理安排种植、生产和经营,增强其在国际国内中药材市场价格中的权威性。

2.2.5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道地药材监控系统。运用物联网传感技术,记录种植、加工、检测乃至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的详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追溯查询的信息平台,帮助消费者“眼见为实”,以提升“亳药”知名度。

2.3 完善中药工业新体系

2.3.1 促进地产药材初加工规范化发展。在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在乡镇、种植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基地附近建设一批地产药材初加工企业。研究出台初加工产品管理办法,明确初加工产品范围,制定初加工产品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规范初加工产品生产经营行为。促进药材初加工的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4]。

2.3.2 提升中药饮片加工业竞争力。培育饮片龙头企业,推动土地、财税、金融等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重点支持在市场、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的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吸引综合实力强、有产业关联、致力饮片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入驻亳州市,引导鼓励亳州市现有饮片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饮片加工炮制、贮存运输、生产器械、包装材料等技术及设施设备的研究;积极参与全国饮片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增强亳州市在全国饮片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

2.3.3 促进中成药制造业壮大。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支持中成药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将中成药制造列入药业招商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坚持项目带动,吸引全国知名制药企业进驻亳州市,依托大型企业的品牌、市场、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推动亳州市中成药制造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中成药项目建设;培育中成药大品种,以葛酮通络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自主创新产品为依托,进一步提升产品科技内涵,加强品种规划、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社会影响大的知名品牌;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新产品引进和开发,充实和储备优质品种资源,积蓄持续发展能力[5]。抓好重点项目,增强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好项目支撑转型发展,围绕国家、省、市支持重点,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充分利用中药博览会等节会平台,积极引进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项目。推进存量项目扩张、对增量项目加以培育,储备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3.4 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速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茶、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调味剂、保健酒等的生产;着力加快开发和生产以参、茸、虫草等滋补保健药材为原料的系列中药保健品;积极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保健枕、保健香袋、保健服饰等保健用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发展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消毒杀菌剂、中兽药、药用辅料、药包材、制药器械等中药关联及配套产业。

3 参考文献

[1] 刘峥.基于产业集群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产业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115-119.

[2] 王超.提升安徽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以亳州中药材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60-61.

[3] 王园园,刘超祥,訾少峰.亳州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79-82.

白术种植技术范文第3篇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中药材总蕴藏量达163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值30亿元,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中药材品种超过10种,山银花、黄连、青蒿、玄参、党参、桔梗、独活、白术、白芷、木香等渝产道地药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稳定的销售渠道。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西南大学等有关高等院校在中药材研究、种植、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太极集团等一批制药企业,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方面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较强;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创新中药材生产方式提供了科技支撑;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药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更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市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市中药材仍以分散种植为主,组织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较低,良种、良法未能广泛应用,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比例偏低,科技水平不高,产地加工设备、加工技术、药材储藏技术和设施较为落后;中药材流通标准尚不完善,现代商业模式发展滞后;中药材未完全体现优质优价,低价、劣质的中药材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产业支撑力量薄弱,科研投入不足,中药材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加强。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有机、绿色中药材资源,建立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加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着力提升中药材生产服务水平,构建新型中药材农业经营体系;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加工体系、新药研发体系、营销体系和生产体系,实现中药材生产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国际化;完善中药材产业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中药材产业整体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突出企业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坚持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动传统技术挖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促进中药材科学种植养殖。切实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减少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依赖,实现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坚持提高产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强化质量优先意识,完善中药材标准体系,提高中药材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确保中药材市场供应和产品质量。

(三)发展目标。

全市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基本完善,濒危中药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常用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中药材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质量持续提高;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初步建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价格稳定,中药材保护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目标为:

1.中药材资源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上的区县级中药材产区;

2.筛选8―10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在渝优质道地野生中药材品种实现种植养殖;

3.新培育10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25个以上,1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8个以上,全市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达到250万亩,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种植养殖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5%;

4.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本市中药生产企业使用产地确定的中药材原料比例达到50%,全市十强中药生产企业主要中药材原料基地化率达到60%;

5.建立以电子商务和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为特征的规范化、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流通环节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到70%;

6.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100种中药材质量标准显著提高;

7.本市道地中药材质量监督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监测中药材质量动态变化,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积极纳入国家动态监测网络,获取国内中药材资源信息。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濒危中药材评价体系。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开展濒危中药材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保护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二)加大优质中药材生产供应。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开展我市道地优势药材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促进中药材农业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生产领域的研发,加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应用,夯实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基础,建立优质高产的技术体系。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生态基地,保障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鼓励市内中成药大品种生产企业参与重庆道地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的中药材品种,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加快选育道地优势药材和优质高产品种,建立中药材产业化繁育技术体系,加速实现中药材生产良种化。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推动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上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三)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创新。强化中药材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加强濒危稀缺中药材品种的繁育研究,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充分发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优势,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开展中药材功效的科学内涵研究,为开发相关健康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建设覆盖全品种、全过程,以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生产信息服务、供应保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台。构建中药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协会和合作组织,以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为支撑,初步构建起全市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有力推进中药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鼓励和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养殖业,向中药农业输入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培育一批现代中药农业企业,构建新型中药农业经营体系,引导中药工业反哺中药农业,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新型中药工农业关系。推动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共建跨区域跨企业中药材生产基地和中药材产业联盟。提高中药材的生产组织管理水平,引进和研发适合中药材不同生产规模的生产机械设备;引进和研发适合于中药材规模化、集约化清洗干燥等产地加工环节的设备、设施,大幅度提升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鼓励中药材加工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有序发展大宗特色中药材品种产区就地精深加工。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五)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严格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的质量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中药材产品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加快常用中药材生产基地产品来源可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质量可控制、产品可溯源。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经销的中药材、中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药材以及中药饮片的抽样检验力度,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建立中药材目录及其示范性质量标准。

(六)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发挥中药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依托科研机构,构建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建设全国性中药材生产信息采集网络,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中药材生产信息及趋势预测,促进产需有效衔接,防止生产大起大落和价格暴涨暴跌。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

(七)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依托南岸区迎龙“药谷”,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和中药材专业市场,实现仓储、交易现代化。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探索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系统,推动中药材流通环节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药材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由市医药产业办(设在市经济信息委)负责统筹,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委、市农委、市商委、市环保局、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监局、市林业局、市物价局等部门合力推进,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结合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本意见顺利实施。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充分发挥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的引导支持作用。将中药材生产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支农政策支持范围,对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良种选育、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及GAP认证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本地企业积极申报国家中药材扶持项目,市经济信息委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协调、服务工作。鼓励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信贷投放。

(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中药材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培养一支能力较强的中药材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加大中药材高层次和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科技创业,推动中药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四)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原则,建立反映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中药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评价指标和办法,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建设重庆优质中药材原料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