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所见古诗词

所见古诗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所见古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1篇

一、营造充满情趣的诗文氛围

我们学校一贯重视经典诵读,开展了“与经典诗词同行,让书香浸润校园”的活动。而古诗的特点就是平仄讲究,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因此,我们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如早读时,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是孩子们在诵读古诗词;黑板一角,有每周一诗的固定版面,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大声背诵;放学路上,整齐的队伍伴着诗词的韵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在理解品味中调动情趣

小学生接触古诗词如果一味死背,必将影响兴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品味古诗词的特有韵味,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快乐。

1.引用古诗激发兴趣

古诗词毕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孩子知识积累较少,学习一首新诗,理解起来有困难,如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老师可以先讲一个相关故事,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有一个叫刘景文的,学识渊博,诗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了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通过讲故事,不仅很快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而且引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利用插图帮助理解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而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运用插图,不仅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刻地体会诗词意境。有的字词解释也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3.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走进诗人所描写的意境中去。如《所见》是一首童趣十足的诗歌,文字浅显,意境优美。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想象牧童骑黄牛、准备捉蝉的情景,还要让学生联想到蝉鸣的声音,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夏天的树林中,感受诗中的情趣。

三、寓情趣于吟诵之中

1.联系生活实际吟诵

古诗词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我们根据时令节气的变化,选择与之相应的古诗词和学生一起背诵,使学生感觉古诗词离实际生活并不遥远。春天来了,我们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雨绵绵时,我们大声吟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遇到传统节日时,我们背诵《乞巧》《寒食》《水调歌头》,了解古时候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既让学生感觉到古诗词表现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又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分门别类吟诵

根据古诗描写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吟诵,能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如按四季顺序分类,每个季节,学生踏着诗人的脚步,感受着四季的五彩缤纷。又如送别诗,不同诗人的笔下离别情景各异,但都道出了对友人的一片真情。此外,还有爱国诗,儿童诗、风花雪月等。在反复的吟诵中,不断地积累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在活动中激趣

1.情景表演

许多古诗词有很强的情景性,适合表演,让学生把古诗词内容演成情景剧,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学生边诵读边表演,不仅有助于记忆,还有利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

2.古诗词擂台赛,赛出情趣

举行古诗词背诵比赛,既可以加强古诗词的积累,又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背诵的成就感。诗词接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让老师或学生出诗的上半句,学生抢答下半句,一时间,学生情绪高涨,诗意浓浓。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我们在班里举行小组擂台赛,看那一组背诵的诗词多。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班级里充满了紧张而又欢乐的气氛。最后,评选出若干“诵读小明星”“背诗小能手”进行奖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背诗热情,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趣。

参考文献: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词;自主互助;指导策略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三大障碍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对多数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是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根据笔者的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与古诗词之间有三道“障碍”。

(一)只知记背,不懂诵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些要求一方面保证了古诗文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师生把背诵、默写当成了学习古诗词的终极目标,古诗词教学被简化为“读几遍—背出来—默过关”,古诗词失去了灵性和美感,变成了干瘪的仅仅用来应付考试的文字。至于古诗词的合辙押韵、平长仄短,因为教参中没有强调,考试也不会涉及,不少教师就选择性地跳过。高年级学生不知何为“韵脚”的大有人在,偶尔公开课上的所谓“吟诵”成了卖弄花拳绣腿,甚至演变为一场闹剧。

(二)只知分析,不明意境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用字一时很难理解。诗词中有的字是通假字,有的字古今义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字序出于押韵需要做了调整……更有古诗中的押韵、对仗、推敲,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感到十分陌生。而教师对古诗词的解读往往仅限于对诗人和创作背景例行简单介绍,在教参范围内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或迫使学生借用《课课通》上的语言去“迎合”教师。这样一来,学生看似理解了古诗词,其实对古诗词欣赏已完全“失语”,体会不到古诗词的意境,“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与大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与悲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愁思,都成了学生眼中的“镜中花,水中月”。

(三)只知接收,不敢存异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好的教师会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的感动。然而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数教师自认为对古诗词的研究不够,没有信心对诗词进行多样解读,也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看似有深度的课堂往往复制的是某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很少有授课教师自己的独立思考。教师从“解诗题”到“悟诗情”全部包办,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学生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实现的是自己预定的教育目标。如语言方面,教师的导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多用华美抒情语言,古诗词教学多用“教参语言”,这些书面语言少了口语的自然、亲切、活泼、生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学生对这样的古诗词学习没有兴趣。再如解读方面,教师总觉得自己依据教参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准确的,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灌输给学生才能显示自己的古诗词底蕴和解读功力,而忘了面前的小学生虽然正处在知识接受的旺盛期,却觉得古诗词索然无味,排斥古诗词学习。

二、以自主互助跨越三道障碍

(一)乐于分享,走近作者

古诗词是按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来构篇成章的,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是理解古诗词的前提。笔者在课上给予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其自主收集作者资料,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起先,学生只会照搬资料;渐渐的,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作者;后来,就有学生发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连上课不专心的学生听故事时也聚精会神,他们在分享交流中就开始介绍作者的小故事,并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也编成趣味盎然的故事,俨然成了小老师。把古诗词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再结合“真学课堂”自主学习之星的评价制度,学生更乐于做这样的分享。

(二)勤于吟诵,领悟诗情

古诗词教学,最根本的策略是“读”。那么,怎么才能“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呢?“三分诗七分吟”,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歌唱之间的口头表现艺术,它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朗诵者个人的理解,依据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了改变以往“两字一顿”的单一模式指导,笔者开始学习戴建荣老师的“吟唱”教学法,把戴老师的吟唱视频给学生看,并示范吟唱的方法: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班级人数多,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都当众吟诵的时候,就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实训。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评价,保证一定的吟诵质量,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在竞争中实现提高。每月班级举行一次主题“吟诗会”,评选“展示之星”,这样一来,学生的吟诵兴趣更浓了,还可以诗带诗,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感悟交流,深入诗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格律严格,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效果。丰富的想象结合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创造了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笔者先给学生“引路”,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总结出方法,再通过小组互助学习完善加工。小组学习完毕,可让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这更为学生打开了古诗词欣赏的大门。

(四)共同展示,张扬个性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3篇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支奇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还在后面附录了7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中,共收编了古诗50余首,大约占课文总数的1/5,古诗词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但又比较特殊的文体。2009年,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诵读涵盖的面非常广,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古诗词诵读,由此可见,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直面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背默,轻朗读: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一步,背默不免就像空中楼阁了。

2.重传授,轻感悟: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学生自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

3.重内容,轻意蕴: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本,“我的眼里只有你”,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常被忽略。

4.重流程,轻学生: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水平,只为了完整地体现一节课的流程,致使在一些宝贵的教学时间内做无用功。

三、“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继承先辈的文化精髓,播撒中华文明的种子,古诗教学任重道远!在多次的课堂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预习――美读――知意――悟情――延伸”的五步法古诗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将古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一)全面制定目标,做好课前预习

诗之为诗,是因为其独特的格律与韵律;诗之为诗,是因为其特定的文化与意象。诗之为诗,是因为其蕴藏的情感与意境。因此,诗歌教学我们就要让课堂上“诗味盎然”。对于每一首古诗,教师都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认真解读,制定出正确、合宜、全面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字散发出魅力与芬芳。

预习是学生对诗歌的独立学习。教师布置学生预习,除必要的读、写、思之外,还需让学生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有的还有典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加上古诗词抽象、精炼、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所有的预习作业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来制定。

(二)整体感知诗歌,读准读通读美

学习诗歌,诵读是理解的关键,更是感悟的基础。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本,语文课本收入的古诗文,有着精美的语言,铿锵的音调、和谐的声韵,因而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只要按照诗文的节奏运用,高低起伏的语调朗读,就可以获得美感。

(三)小组合作探究,基本理解诗意

先让学生将预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评议,然后将没有弄懂的词或句提出来,在组内同伴互助讨论,争取得以解决,再将组内交流的结果在班内展示。从字词的理解到整首诗意思的理解,完全让学生自读自悟出来。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总之通过由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达到大体理解古诗意之目的。

(四)品词析句悟情,升华情感入境

1.在想象中激感。如《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想象王维和元二喝酒的场面。举着这杯酒,王维会说些什么?然后再次展开想象,假如元二从安西回来,再次路过渭城时,看到客舍依旧,柳色依旧,而故人已故,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想象大大丰富了诗歌中的情感。

2.在融合中激扬情感。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可以通过读地图了解京口、瓜洲及钟山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意思。还可启发学生联系常识课上学到的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知识,感受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和离别家乡的依恋交织于胸的复杂情感……

3.在情境中体验情感。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五)适当拓展延伸,巩固积累提高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4篇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的思维

大多数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们认为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这样,就会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量的点拔,对一些古字古今差异大的,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创设诗境,增加学生学习乐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学课堂也要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利用绘画、音乐等多种途径使课堂活跃起来。

(一)通过画面展示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的学习中。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以4―6人为一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来画图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音乐感受意境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借于词可以吟唱的特点,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宋词为诗歌创作的流行音乐。

三、注重朗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而朗读教学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对于古诗词,同学们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应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用“/”,重音用“?”,延长音用“――”等。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不断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但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四、运用话题,调动学生抒情积极性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5篇

一、统筹规划,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要想讲好一首古诗,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当然,教师还要加以适当的点拨,对一些古今差异大的词句,一定要帮其理解透彻。

二、多法并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古诗词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柳永的《雨霖铃》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教师要抓住柳词的画意美,深入意境赏析,感觉词中真切的情感,以及柳永真挚的心灵和一腔真情。为此,在实际教学前,可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绘制诗词意境图。古人作诗作词讲究“诗情画意”,让同学们用图画来表现诗词的意境,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多媒体的运用在古诗教学中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苏词豪放之特点,教师可以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展示出来,再辅以轰鸣的涛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词境的开阔、词人的豪迈,想象词人当时的心情。

总之,通过声、光、电的综合运用,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可在观摩中欣赏到“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艳丽,又可在聆听中感悟到“两岸猿声啼不住”之感慨。

三、联系实际,发掘古诗的教育功能

通过古诗教学,我们要让同学们在朗读“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中滋生爱国之志;让其在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继承爱国之情;让其在倾听“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弘扬爱国之心。通过鉴赏,学生深切体会到爱国之情是一种深厚、崇高而伟大的感情,要帮助他们自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觉舍弃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的落后思想,褒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强烈的振动中受到教育、受到鼓舞、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总之,高职院校的古诗教学是一个操作性、功能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要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四、加强诵读,让学生品味诗意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古诗词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44-01

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意蕴幽远。在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语文能力的培养、文化素养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古诗词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笔者拟就对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有效教学策略。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问题

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教师每学期都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教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反思不难发现,我们一直花大量时间的古诗词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忽视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诵读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却往往忽视诵读这种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篇翻译和老师自己干巴巴的解释课文,把古诗词含蓄、凝练的美全部消解了,学生上这样的课如同嚼蜡。

2、忽视背诵

学习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读来达到背诵的目的,特别是学习古诗词,教材中大部分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大多忽视对古诗词作品的背诵。在高考指挥棒的刺激下,老师大多只要求学生背诵每篇作品中那些名言警句。但如果学生学了那么多年的古诗词,仅仅只是会背诵其中的那么几句,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会完整吗,会有一个整体的思想感情的感悟吗?

3、忽视文本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基本的要求。阅读古诗词作品,要求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作者思想、观点和感情,对文本能够做出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文本,如有老师在执教《卫风.氓》的时候,把课本抛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在课件上,整堂课学生都没有翻开过课本。教师的这种教学设计会给学生们一种意识,文本不重要,我们的老师上课都不用,那我们还要文本干什么呢?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问题的对策

1、营造氛围,重视切入

与其他体裁的课文比较,古典诗词更简练、含蓄、深刻,学生学起来颇有难度,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产生枯燥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众所周知,阅读跟主体所处环境、主体情绪密切相关。时代相隔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使如今的中学生容易对古典诗词产生隔膜。因此,教师通过情境营造氛围,重视切入,让中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亲切感”,是古典诗词学习的理想开始。

2、口诵心惟,诵读涵咏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会出诗的意境之美,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理解诗意。“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默读――默读的过程是把诗词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声”。

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的重要策略所谓朗读,就是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词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其心理过程特点是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朱光潜说:“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即使是相同的诗词,不同的读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在上课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1)领悟古典诗词的意境

意境是以直接的形式体现在诗词中,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形态。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景象和谐统一的表现:画内,是诗人所闻所见;画外,是诗人所感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领悟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

(2)领悟古典诗词的主题

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显,一读便可知晓;有的比较含蓄,需经过一番探究才能体会到它的言外之意。教师就得进一步要求学生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生平际遇来理解,即把对作者写作背景材料的了解和对作品的具体理解紧密结合起来。

陆游的《临安春雨出霁》深刻理解诗意:作者实是国事家愁在心头,不能入睡,故“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来感慨自己有抱负却不能建功,只能写书、品茶的心理。

(3)领悟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典故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而表现手法,又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直抒胸臆、比兴、情景交融等方法。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7篇

一、开展课前预习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远的距离。课堂上40分钟时间,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包含的知识点做到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

3.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拼一拼,再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4.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圈圈点点。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等加以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加以整理,课堂上与同学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这样的学习过程,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又更好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二、进行品词析句

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

三、运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景实物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四、利用课堂游戏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厌倦感,而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例如:学习《所见》时,让学生理解字、词、句后亲自装扮成牧童,体会牧童的生活和心情,学生在表演中轻松而快乐地体会出诗意。

五、进行多样整合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阅读赏析;答题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学会赏析,学生在学会赏析的基础上,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提高得分率。在赏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和谐中的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培养“立体的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目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高考语文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协同学生更努力学习,更新观念,精心钻研,实现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立足新理念的课堂教学,实现质飞跃,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自会投入其中,在课堂上发展他们的个性,拓宽他们的思路,做到学生学能生巧,学会在赏析中解题答题,从而提高高考古诗词的得分率。

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把握赏析的方法。围绕高考这个大方向,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准确而又快速的答题,提高得分率。这是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职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的古诗词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一些常见而又实用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诗题:标题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者的切入点,会包含许多信息。“春行即兴”这标题就是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草有树,有花有鸟,有山有水,画中有景,景中有情,“春行”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有声有色,清丽宁静的画面,“即兴”就是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第二步:知人论世赏析法:诗词曲是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其蕴含了强烈的时代色彩,更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比如像杜甫、陆游的诗歌,就是紧握时代脉搏,感时伤世,抒写个人的悲愤情绪。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第三步:看注释和小序。注释和小序一般都会交代一些诗词的背景和与这首诗词有关的一些典故,可以帮助学生读懂诗词,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深层意蕴。

第四步:抓住“诗眼”品析法:古人写诗填词作曲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感情,往往都能以小见大,能让读者快速的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诗眼是诗词的眼镜,也通常是作答的切入点,会包含着许多信息。诗眼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白居易的《南浦别》中“一看一肠断”中的“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的写出了主人公一步一回头,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肝肠寸断的形象。还有“”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中的“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第五步:意象意境分析法。意象是诗词中所描写的注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意境是诗词中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包括了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词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这句诗中就写了“流水,白云、树林、清泉”等景象,一个“闲”字和一个“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光月色,林间泉声叮咚的景象,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营造了宁静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

第六步:表达技巧分析法。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手段和方法。找出诗词中所运用的手法技巧,体会诗人是怎样用这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比如“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状。又如“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就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第七步:思想感情分析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都是通过诗词中的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情感的。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通过想象冬至夜深时分,家人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的图景来表现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杜牧的《赤壁》通过小人物“大乔、二乔”和小事情“折戟”来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总之,从高考出发,古诗词的赏析和阅读应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更加成熟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快速而又准确的答题能力,让学生在古诗词阅读题这一板块尽量少失分,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在经过了平时各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基础上,有意识的给学生强化答题的思路与脉络,通过适当的练习,增加诗词鉴赏的相关的知识和积累,相信学生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成绩定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