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的资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柳宗元的资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天命观;柳宗元;论语;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1-02

如今从接受的角度(即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已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柳宗元是一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学家、思想家,作为一个接受者(即读者)的地位也是十分值得引起关注的。环视柳宗元的接受史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研究者也探讨了柳宗元对于老庄、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前人的接受情况,但关于柳宗元对《论语》中思想的接受研究则很少见,本文便以“天命观”为切入点,深化柳宗元对《论语》的接受进行突破性的阐释和研究。

一、柳宗元与《论语》的关系

据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可考,在柳宗元任永州司马的时期,曾作《辩二篇》,就《论语》的编写作者及卒篇之首为非问对之辞的问题进行论辩。再者,在唐代,随着儒学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新确立,作为孔子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不仅成为君主理政、选人,臣下对策、议政的依据,而且在中央官学教育、科举考试及蒙学教育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柳宗元出生于官宦世家,由于家庭影响,决定他从小就以读书做官作为努力的目标,可以推断,早年为考进士在《论语》等儒家经籍上是下了大功夫的。由此可见,柳宗元自幼是仔细研读过《论语》的,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论语》奠定了儒道基础。

二、《论语》中“天命观”所体现的求实精神

在《论语》中多次谈到“天”、“命”,除了对主宰一切的“天”、“命”表示信仰和敬畏外,也曾对“天”、“命”有过怀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但又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论语》中孔子谈论“天命”时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的。究竟天是神还是自然,孔子的回答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荀子作《天论》,确定天是无知的自然,没有作为。东汉王充也论证天是自然并没有作为,同时确认人死不能为鬼。到柳宗元时,他确定天是无知的自然,没有作为,并充分发挥了这一唯物主义传统思想。

在《论语》中,“天”的涵义有三类,一是自然之天,即天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第八);“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第十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都是孔子就现象打比方所说的自然之天,是客观存在的。又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第三),认为若是得罪了上天,必然招致失败或危害,祈祷也没有用。(宪问第十四)“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第九)认为天若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他也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天若是不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将不能把他怎么样。这是孔子在遭到匡人围困时,对之无可奈何,一面为弟子壮胆,一面又哀伤自己遭遇的叹息之词。这里的“天”是孔子认识到自然界规律后所说的自然之天,即天神或者天理。二是在愤激和悲恸时感情激动的表现。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发誓说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第六)又如,孔子生病了,对“子路使门人为臣”不满,说道:“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子罕第九)颜渊死了,孔子悲痛地呼喊道:“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十一)这三种“天”,第一种“天”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们需要顺应这个规律,才能避免失败和危险。而后一种“天”,是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的,是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而流露出的口头语。

我们再来看《论语》中“命”的涵义,一是跟上文提到的第一种“天”类似,即客观规律。“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二)“畏天命”(季氏第十六)“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第二十)二是对于无法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表示无可奈何的叹息,将问题归结于命运。“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十四)“亡之,命矣夫!”(雍也第六)

从《论语》中谈论“天命”的语录来看,孔子的天命思想基本上是因袭周代的宗教观念,把天看作有意志的人格化的上帝,看作事人类和自然界的最高主宰。孔子在总体上肯定“天”是有权力意志的人格神,然而有时又赋予“天”以自然主义的色彩。这一矛盾正体现了孔子哲学思想的特色。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第九)孔子的回答,说明自己的“多能”是学来的,这不仅否定了太宰认为他是“圣者”,并且有力地驳斥了子贡对“天纵”的吹捧。孔子生于巫鬼迷信风气盛行的春秋时代,当然会受到天命论的传统影响,但他除了承认有意志的天命论的宗教观念外,则是把“命”视为一种与人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如伯牛得了重病,孔子握着他的手说:“亡之,命已夫!”(雍也第六)这与“死生有命”(颜渊第十二)“不幸短命死矣”(雍也)的“命”相同,就是平时说的命运的命。又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第十四)孔子认为主张能否实现,均听之于命运,公伯寮是不能左右其命运的。这个“命”包含着某种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意思。王充说:“孔子称命,孟子言天,吉凶安危,不在于人,昔人见之,故归之于命。”(《论衡·自纪》)在这里,孔子对“天命”和“命”的理解显然与历史上的传统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子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先进第十一)子贡是孔子弟子中财富最多的,他“连驷结骑”,往来诸侯国之间,“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所谓“不受命”就是说他不听命运的安排,而去经营买卖,由于他测算很准,所以往往预测成功。这证明了人的努力战胜了贫穷的命运。这包含着孔子思想里的一对矛盾。由于子贡靠自己的努力变贫为富,人力胜过命运,这就突破了天命论的桎梏。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宪问第十四)齐桓公称霸诸侯,不是“天意”,而是靠管仲的力量,排除了天命的支配。由此可见,孔子既承认天命,但也不废弃人的主观努力,这便是所谓的“尽人事,听天命”吧。但可以看出,《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对“天命”的怀疑态度是本着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的。

三、柳宗元对《论语》“天命观”的继承与背离

然而“天”、“命”在柳宗元这里,则与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思想已发生背离,柳宗元虽然也是本着求实的理念,但在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已不再像《论语》中孔子对“天命”仅仅只是持怀疑态度,而是彻底的批判。对于自然,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现象,是由元气构成的,并非神造。柳宗元关于天的论述很多,主要有《天说》、《天爵论》、《时令论》上、下、《断刑论》下、《贞符》并序、答屈原《天问》的《天对》以及《答刘禹锡书》等。从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认真吸取了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并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的传统思想,深入探讨了自然之天,深刻地批判了神的天,形成了自己的天命思想体系。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趋势,兴衰成败,系人不系于天,反对皇权神授说。这在《天说》一文中已有明确阐释,文中阐述天与瓜果草木等自然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无知的,对人不能有赏功罚罪的作用,文章认为宇宙间客观存在的一切现象,形态上虽千变万化,不尽相同,而实质上则同为自然范畴的物质。他肯定天地、元气、阴阳也是无意识的自然物,由于自然物质上没有人格神,因此也绝没有能“赏功而罚祸”的意志,并强调指出,人类“功者自功,祸者自祸”,与天无关,认为天能“赏功而罚祸”的说法很荒谬。柳宗元对“符命”更是彻底地批判,在《非国语》《贞符》等著述中,否定天命、鬼神和符瑞,反对迷信,批判的锋芒很尖锐。在《贞符》一文中,他大量列举史实,批判了种种神学迷信观念,例如《河图》中传说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即怀孕而生黄帝,《帝王世纪》中传说握登见长虹即怀孕而生舜,汉代史书中关于高帝斩白蛇、武帝得“仁兽”及宝鼎、王莽奉丹书符命、光武奉赤伏符等迷信传说,以及“封禅”的宗教仪式等,都逐一进行了批判。他通过透彻分析,痛斥“符命”说纯粹是“妖嚚昏好怪之徒”的谬论,是“巫瞽史”捏造的欺人之谈。

参考文献:

\[1\](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中华书局,1979,(1).

\[2\](后晋)刘昫.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3\]施子愉.柳宗元年谱\[M\].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7).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0).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2篇

然而当下文言文教学整体低效,局部负效,笔者也切身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尴尬。尤其是对如何处理文言文中“文”与“言”的问题,存在不少疑问。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中文言与文化的协调,是对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次审视,也是对课堂教学生成的直面冲击与价值追求。“文”和“言”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然而更重要的是“文”与“言”还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并行的教学模式,必然也应在在这一形态下运行。那么在“文”“言”并举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探索课堂生成策略,挖掘文言文文本内涵,就需要我们去追寻问题背后的存在与缺失。

基于以上对“文”“言”并行的课堂生成的认识,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笔者不单纯停留于文言文的常态教学,同样也试着挖掘文本深厚的人文内涵。在“文”与“言”并行下寻找课堂的生成策略,着力追求有效的“弹性”教学。结合相关教学片段,笔者以为“文”“言”并行下的课堂生成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 以预设为基础,提升文言文课堂生成的价值指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适度的“言”的预设是实现“文”教学的基础。预设中的生成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学习的指向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因“言”才能悟文,才能探文,才能生成对文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笔者以为文言文要实现“文”“言”顺畅并行,首先必须以充分的预习为支撑,而支撑的三脚架就落在了字词之上。“言”包袱的下卸,答疑释义的先行,才能有效组织课堂。如此课堂中对文言字词的疏通,相对不会过于密集,学生的视野能够迁移到对文化意义之上的文本的认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涉及通假字“趣”,“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中的“而”和“箕踞”,“引觞满酌”的“觞”,“颓然而醉”一词的理解等。有了这样的预设基础,也就有了通过文章的理解来反推文字含义的可能。比如对“倾壶而醉”中“而”,学生有疑义。

师:“披草而坐”“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中的“而”作为承接关系理解,大家似乎没有疑义,但对“倾壶而醉”的“而”好像有些困惑?

生点头。(学生有说修饰,有说承接,意见不统一)

师:到那目的地以后就拨开杂草而坐,累了就歇一歇。接着就拿起酒,倾壶而醉,喝醉以后呢,就靠着卧下,做梦。如何?

生齐:承接。

师笑:为何意见又统一了呢?

生1:仿佛是一个人单一、无趣的行为。

生2:我觉得是一连串乏味的行为,作为承接关系理解更能体现这种瞬间的连续性。

师:你们的看法太有见地了。〖HK〗

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将之放置于整一个语境中来加以推测哪一种关系更能体现单调乏味的无目的出游状,学生自然也就生成了“仿佛是一个人单一、无趣的行为”“我觉得是一连串乏味的行为”这一初步认识,可以说是合情合理的。

其次教学设计能有效满足教学环节的弹性实施需求,也是提升文言文课堂生成价值指向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原先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也许此时的西山已不再是山,西山是?(试写一两个句子)这一问题本身带着综述性,然而考虑到课堂时间的仓促,教学中就调整为生成性的小结:“柳宗元”和西山之间能否填上一个表示情态的词语。可以说这一动态的生成,其前提也正是基于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只是在形式上予以再开发、再处理,课堂的价值指向却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二、 以情境为入口,拓展文言文课堂生成的思维广度

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情境的环环相衔。如果说预设是为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那么课堂生成正是为了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无序性。笔者以为文言文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教学文言文应关注丰厚的文本思维广度,而这一广度绝非预设所能完全消化,课堂的非线性结构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习惯性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的角度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需要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去体会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作用。文本与学生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而创设一定的情景,有助于课堂动态生成,也有助于学生向文本靠近。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境:

师:你的看法太有见地了,我很赞同。那么大家想想看,柳宗元的梦,有可能梦到什么?

生1:年轻的时候多少意气风发。

生2:又被贬到哪里去了。忧惧不安。

生3:我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也许有一天皇帝又把“我”召回去了。

师:我好像也有这一种想法。多么想圣上能够英明,把“我”召回去。梦境太多了,但这个梦肯定是“浅”的梦吧。〖HK〗

这一情境的生成实质上是对柳宗元当时心态的揣度,简单的动态生成既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探究,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以为情境创设的最终导向还是对话。以情境带动学生对话,以对话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兴奋点,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尤其是一次有质量的对话,能拓宽文言文教学宽度与广度。如教学中对“披草而坐”与“箕踞而遨”进行比较的一次对话。

师:他首先是“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这其中的“而”如何理解?

生齐:修饰关系。

师:那什么叫“箕踞”呢?

生齐:呈簸箕状坐着。

师(微笑):我突然发现这个坐姿与先前的形态大不一样啊,游众山时柳宗元如何而坐?

生(看书寻找):披草而坐。

师:两种坐法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者在游西山时的心情是?

生1:“披草而坐”说明很疲惫,哪能坐就坐哪。“箕踞而遨”好像很豪放。

生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作者仿佛融于山水,很惬意、很轻松,柳宗元好像带着一份迫不及待的心情去看西山的。

师(微笑):我很赞同你们的看法。两种“坐”的姿势恰到好处地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情态,前者的生命体验是被动式的,而后者的生命体验显然是主动的。〖HK〗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很到位,他们的剖析直接将课堂导向了对“西山之游”的探寻,课堂的流畅性自然就提升了,思维的开放性也逐渐呈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在文本研读中得以生发。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生成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对柳宗元在西山之游时内心情态的探寻,可见情境之下的课堂对话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三、 以质疑为亮点,实现文言文课堂生成的内涵深度

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开放的课堂容易形成发散性思维,容易对一个问题提出质疑。当学生质疑时,教师不妨静心聆听,于无疑处生疑,达成课堂教学的亮点。笔者以为这也是当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瓶颈,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质疑。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时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于文言字词之上,比如对“倾壶而醉”的“而”的质疑,对“其隙也,则施施而行”这一句省略的疑问。很少能够触及文章内涵。整堂课中最集中的一次质疑是对柳宗元“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中“为何不归”的疑问。

生:可是老师,我每读到这里就一直在想,柳宗元“为何不归”?是真正“心凝形释”了呢,还是内心还是有无法释怀之处?

生议论。

师: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我们思考。大家如何理解呢?

生1:我觉得柳宗元确实还是在逃避现实世界,所以这种“心凝形释”是暂时的。

生2:我想作者越是“不欲归”是不是越是说明柳宗元内心的重负呢?但作者应该还是在山水中获得了一份心凝形释吧。

生笑,议论。

生3:我觉得这是一种短暂的救赎,但也因为这样一次经历,让作者似乎有了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瘾”,所以文章中才说“始得”,而这种“瘾”大概就是一种精神升华吧。

师:大家的思考确实很有价值。我个人认为柳宗元在西山之游中全然不是先前的索然无味了,他忘掉了自己肉体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处境,忘记了内心的恐惧,因此也就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才有了物我合一,心凝形释。这个问题大家还可以再探讨。〖HK〗

笔者以为这个疑问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尽管多种资料中都认为柳宗元在此西山之游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然而这种融合是停留于超我世界中的,并不能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重负。西山之游柳宗元确实在呐喊,在畅游,在释放,但在终极意义上他的挣脱又是乏力的。遗憾的是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还是过于重“带引”,而忽视了作为欣赏主体的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做到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价值判断,鼓励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设更大的行为空间。

四、 结语

对于“文”“言”并行下的课堂生成策略,应该说是一项长期的探索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努力捕捉生成点,创设情境感,实现有效对话,有效互动。笔者也仅仅是在摸索中,眺望文言文教学中的迷人风景。课堂可以说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因而也就有了预设与生成。而作为教学,我们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服务于有效的教学,都应引导学生对人生态度和生命意义的体悟。当然任何一堂文言文教学课都不可能完全是预设,也不可能完全依赖生成。但是无论是课前预设,还是课堂生成,两者都应统一于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基点之上。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3篇

下见小潭(通“现”)

【古今异义】

(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行当)

(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日光下彻(名词作状语,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像长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齿一样)

(6)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8)四面竹树环合(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9)日光下彻(形容词作动词,深深透过)

【一词多义】

以:A.卷石底以出/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送东阳马生序》)

B.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相当于“而”)(《黔之驴》)

C.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

D.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

E.(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出师表》)

F.吾欲辱之,何以也(用)(《晏子使楚》)

G.可以为师也(凭借)(《〈论语〉八则》)

H.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依,按照)(《曹刿论战》)

I.而吾以捕蛇独存(因、由)(《捕蛇者说》)

J.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出师表》)

K.以啮人(如果)(《捕蛇者说》)

【重要句式】

(1)坐潭上〔坐(在)潭上,省略句,省略介词〕

(2)全石以为底(倒装句,应为“以全石为底”)

【重要词语】

(1)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2)俶尔远逝(忽然)

【重要句子】

(1)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文法提示】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最突出的是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资料链接】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美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就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中考链接】

(2012陕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

(2)北堕小潭( ) (4)卷石底以出(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长可十许步。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促进;动态;生成;构建;散文;精彩课堂

构建和谐、愉快、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因为在和谐、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即能够轻松愉快学到知识,又能够受到美丽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氛围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愉快、富有动态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良好的开端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精美的散文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对将要品味的精美的散文文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呢?实践证明:用音乐导入语文散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因为,音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等器官,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触发学生学习语文散文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写作散文的灵感与想象力,点燃学生多维思考的火花。所以,用音乐来渲染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前情境,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愉悦的语文散文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诗意般精美的散文的感悟和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增强散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当同学们愉悦地欣赏了贾鹏芳的二胡名曲《睡莲》后,就非常自觉地、抑扬顿挫地吟诵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期间,有的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联系文末的注释翻译课文,有的同学一边诵读一边查阅与《爱莲说》相关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边朗诵边写写画画……就这样,我只是通过贾鹏芳一首优美的二胡独奏就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外的散漫中很快地吸引到对经典美文《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花之君子”之美的审美品鉴中了。如此,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丽、和谐、快乐、高雅、充满动态美和浓浓诗意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并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古语也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都说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同学们一旦遇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会自发地活跃起来。因此,语文散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预设一些难度适中、数量适度的预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以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倾听、思考、品鉴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得以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精美的散文在文章主旨、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等多方面的熏陶与体验,继之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了文意并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及主旨后,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

(1)我去永州参观过现实中的小石潭,发现它远非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清幽美丽。请问,柳宗元为什么要把一个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观描写得那么美丽清幽?

(2)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唐代同一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同是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在他们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两人同时被朝廷贬谪,但是,为什么刘禹锡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调,而柳宗元的散文与诗歌却常常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寂寞之情?

顿时,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竭力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上查阅自备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相互间低声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顿时,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独特见解,有的同学们说“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之清幽美丽胜过现实中的小石潭,是因为前者是融合了作者主观审美意愿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后者是天造地设的纯粹的自然景观”;有的同学说“柳宗元与刘禹锡虽然同时代同才华同命运,但其散文诗歌的风格与情调不同,是因为两人的个性不同使然”……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深深感到: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散文教学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三、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拉斯提倡创新教育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线索与寻求答案的信息,必须给学生创设想象与联想、推测与预料等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有意的“留白”中达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再创作的强烈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因其语言的高度凝练与意象的高度集中而给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再创作欲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资源。教学散文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再创作欲望,还可以因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序》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或者网络等辅助资源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后,我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序》看似散文,其实有着诗歌一般凝练的语言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故此,请同学们在这篇散文的任意一个段落选择任意一句或者几句话进行合情合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补白。

一时间,有的同学翻阅教辅资料,有同学的查阅文末的注释和课后的练习提示,有的同学边看书边做笔记,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相互争辩,有的同学蹙眉思考,有的同学喜笑颜开……其表情真是应有尽有,百态尽妍。课堂氛围也经历了从“静悄悄”到“热闹闹”再到“喜洋洋”三个有趣的变化过程。不用说,在“留白”的10分钟学生畅所欲言的精彩补白中,许多同学精彩的补白赢得了我和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持久的掌声。

可见,在语文散文教学时,教师有意创设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作的强烈欲望,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四、师生快乐分享,增加学生幸福指数

教育家夏尊认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此话极为正确。在我们的沪教版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散文中都蕴含着美丽的情感和深情真挚的关爱,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情感的熏陶与诚挚的爱的感受,都能够让同学们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至美,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幸福。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与学生分享这份快乐与幸福,让学生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外化为整个语文散文教学课堂的快乐与幸福。

比如,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很多同学都被作者热爱自然、崇尚山水的美好感情所感染,都被作者依次拜访的德高望重的老桥、青翠的树林、亲切的山泉姐姐等产生了极大的关爱之情,对文章中表现出的我们应该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当作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般善待和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主题深表认同,纷纷举手发言说: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生存的家园在一天一天地缩小,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品种与数量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我长大后,一定要考上全球最著名的环保大学,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做个环保专家,每天从事教育人们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家园的环保工作,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

对此,我不仅极为赞赏同学们这种崇高的环境保护美德,极为赞赏同学们对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深切关怀和诚挚热爱之情,还极为诚恳地对同学们说:“希望将来当上了环卫专家的某位同学,千万不要忘记将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我与同学们,因为我与同学们也非常迫切地希望与你一道参加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不用说,我与同学们又共同创设了一堂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

五、生生快乐分享,营造轻松快乐氛围

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创设生生之间快乐分享预习成果、探究成果等平台。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快乐分享,不仅可以起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等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共同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可以增加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愉悦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习得知识,体味散文中所蕴含着的浓浓诗意。

无需置疑,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感、自悟、自我升华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新的学习元素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性格爱好的同学、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不同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的同学对新的学习对象的理解、感悟、品鉴等肯定不尽相同。鉴于此,新的散文课文教学前,我们如果能够布置适量的、难度相当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预习题供同学们预习,而且在上课伊始就给予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那么,一定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精彩美丽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

六,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

在语文散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语文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精美的散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抽象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体味蕴含在散文中的美的因素,继而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从而构建精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激荡着激昂的生命激情和磅礴力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将在网络精选的林枫、高清激情朗诵的的音画视频安插到我制作的《安塞腰鼓》中,让同学们在音画朗诵视频课件中真实地、具体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壮美等审美特质。如此,则不仅让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这赏心悦目的视觉、听觉盛宴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西北艺术之旅。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能够遵循语文散文的教学规律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精心创设师生分享快乐的平台增加学生幸福指数、精心构建生生分享快乐的平台营造学生相互交流的轻松快乐的氛围、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等,就有可能构建诗意般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智勇.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职教通讯,2011年08月

[2]洪庆阳.创设情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J].新课程(下),2012年10月

[3]徐霞.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19期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5篇

首先,游记是叙事散文,它要求线索清晰,游踪明确。游踪,即旅游的行踪。游记的线索常按游踪安排,即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为线索,来缀结全文。例如清代文学家姚鼐的《登泰山记》,就先写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然后由泰山南麓攀登,在石磴上观览南面三谷,继而越中岭,循西谷,登上山巅,看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美景。接着写与朋友坐日观亭看日出景象,最后写游岱祠、碧霞元君祠。这就是按行踪来谋篇布局,整个游踪一丝不乱,了了分明。

其次,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人微”,力求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和一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出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景象。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

游记在描绘景物时,要有明确的方位感,使读者了解景物的整体布局,并知道景物的各个局部之间的空间位置,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把握景物的特征。例如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作者“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填为类。”这里写出西山高大、卓然而立,它和周围的众山构成反差对比。坐在西山上,俯视周围小山。就像一群小土堆,这是采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以群山之小来衬托西山的高峻。从西山鸟瞰,还可以看到青山白水互相缠绕,重重青山抱白水,弯弯白水绕青山,它们相互缠绕,直和远方的高天相接。这真是“会当登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从明确的观察点来描绘景物,立足写出景物的全貌。当然,为了更好地表现景物特征,我们还可以写仰角、平视、远景、近景、特写镜头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视点来描绘。力求写出景物的美来。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6篇

一、阅读方法的整合方法

1.比较阅读法:将两种或多种阅读资源对照阅读的阅读方法,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阅读法,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材料的内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比较阅读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题材比较法、体裁比较法、主题比较法、人物比较法、特点比较法、风格比较法。

2.问题导引法: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把整个知识点细分,像在通往规律的路上设置了一道道上了锁的铁闸,而钥匙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或者已有经验,或者查找资料,或者通过其他科目原理的引用)才能获得,学生顺着问题的答案一步步探究,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最终得到规律。

3.指导归纳法: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的具体的认识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以递推思想作指导,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发现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4.专题学习法:师生可以重新整合教材,重新调整教材课文的篇章,整合成新单元,或者将课内的部分课文与课外的某些篇章整合成新的探究单元。可以按整合成的主题探究问题的属性或特征,在一个主题下纵向地或横向地梳理文本和阅读资源,从而形成对该专题来龙去脉的系统把握。

二、阅读经验整合

整合性阅读教学中提到的“经验整合”,即学生已经拥有的有关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背景和知识、所学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学理论、自己的生活阅历、实践经历和感情体验。

按照认知学派的结构同化理论,学习是一个同化的过程:依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把新知识同化已经拥有的认知结构,或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容纳新知识。

比如,有的学生说,文士命运多悲苦,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往往是锥心泣血、不堪回首的辛酸和痛楚。越是身处逆境,文士越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作品来。他们大多人微言轻,身世坎坷。他们却又怀着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位卑未感忘忧国,屡遭穷愁困厄,痴心不改。由此可以归纳:

《醉瓮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当时均遭遇仕途坎坷,被贬官,所以心情皆悲愤。但正如《报任安书》中所言:“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后,稍加探究,就能得知:《醉瓮亭记》体现了欧阳修游乐之后的“颓然”,《小石潭记》蕴涵了柳宗元“凄凉寂寥”的心境,《岳阳楼记》反映了范仲淹的“忧乐”哲学,《水调歌头》饱含着苏轼郁闷中的旷达。

三、整合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引导学生阅读,以探究的态度将全册课本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桥梁、载体,阅读是师生对文本的反应与阐释,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观念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与教师一起倾听文本和言说文本。

何谓“探究的态度”?就是阅读时,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质疑、比较、归纳、整合为基本思维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或欣赏,或批判,或整合归纳总结,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的认知,以提高自己认识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2.将课文重新整合,整体性、综合性地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怎样解读课内文本和阅读资源?怎样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思想内容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语言形式整合,从文本和阅读资源的表现手法整合。

深入探究,具体做法是:制定阅读计划,编写书目索引,做好勾画旁批,重视摘录提要,笔录思索质疑。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7篇

巴山夜雨

对于“巴山夜雨”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名字就叫《巴山夜雨》。

不过,真正让“巴山夜雨”这个词名扬天下的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他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据考证,此诗作于渝州。这一年,李商隐还写了另外一首诗《摇落》,其中有“滩激黄牛暮,云龙白帝阴”之句,可以证明,诗人当时正在三峡一带。

入秋后的渝州,日晴夜雨,诗人在秋雨的寥落中,孤枕听雨,泛起止不住的思乡之愁,怀念远方家人,回忆与爱妻相共剪烛,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心灵深处对妻子的思恋。

诗中提到的“夜雨”可以认为是傍晚到第:天天亮以前下的雨。广义上,“巴山夜雨”泛指我国西南山地的夜雨,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四川盆地在内。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上面提到的这些地方,夜雨量一般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的夜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61%和67%;在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这一数值分别为58%和67%。

从宏观情况来说,产生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水汽、上升气流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这。三要素”。大巴山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又有长江穿过,空气潮湿,水汽充足。

那为什么这些地方形成的是夜雨而不是昼雨呢?从热力环流考虑,在大巴山地区经常形成山谷风。白天山顶表面升温快,气流膨胀上升,受热的空气沿山顶的地面上升,谷地的高空空气下沉,形成了谷风,但不会降雨。傍晚,山顶降温快,冷而重的空气沉到谷地,谷地地面原先的潮湿空气在被迫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形成降雨。因此,这种降雨主要从傍晚开始,有时会下一夜,因而被称为“巴山夜雨”。

概括来讲,由于大巴山的特殊位置及盆地地形的影响产生了热力环流,从而形成了“巴山夜雨”这一气象现象。

雅安天漏

雅安市位于东经102.9度、北纬29.9度,是我国有名的“雨城”。雅安市年雨日达240多天,换句话说,这里每三天就会下两场雨。雅安的年均日照数仅为1005小时,折合到每天,平均只有2.8小时的日照时间。尤其是夏季,雅安的雨日更多,有的年份几乎天天下雨,而且暴雨频频,所以雅安市又有“天漏市”之称。

雅安之所以多雨,主要是青藏高原大地彤影响的结果。雅安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的背风坡、四川盆地的西缘。冬季,雅安市处于青藏高原东部静风区,风力小而多阴天。夏季,雅安市位于我国东部“副热带高压”中心与伊朗“副热带高压”中心之间,高空的“低压槽”或“低涡”容易发生发展,成云致雨;雅安市又处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的迎风坡,这种地形非常有利于降水的形成。特别是在四川东部有“副热带高压脊”阻塞的形势下,更有利于雅安市形成暴雨和大暴雨。到了每年的九、十月份,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这时地面冬季风开始入侵川黔地区,而云贵高原的西南季风仍较强,这股西南气流出现在地面冬季风的上面,又使雅安市降雨日增多。由于雅安市夏秋两季降水都较多,冬季又多阴天,所以全年阴雨日很多,故而成为我国有名的“雨城”和“天漏市”。

蜀犬吠日

“蜀犬吠日”这句成语,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提出来的,柳宗元在文章中写道:“仆(我)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四川这个地方多云雾,那里的狗常常见不到太阳,偶尔看到太阳露出脸来,却好像见了陌生人一样大叫起来。这不免有些言过其实。

我国气候学家、科普作家林之光也认为此种说法言过其实。因为从气象资料看,四川盆地虽然是我国太阳“露脸”时间最少的地方,但每年平均仍有800~1000小时的日照,其中以雅安地区的宝兴为最少,但也有791小时的日照。四川盆地即使在全年日照最少的冬季,平均每天也还有1~1.5小时的日照,一般不至于达到狗一见了太阳就会叫的程度。林之光先生曾在四川盆地工作近一年,也没有看见过。蜀犬吠日。的现象。

当然,由于四川盆地冬季中局部地区偶尔会有整月不见太阳的情况,因此冬季刚出生的小狗,初见太阳时也有可能偶尔会叫上几声。但这并没有什么普遍意义。

不过,无论怎么说,四川盆地多雨多雾是客观事实。以成都和重庆为例,成都一年之内平均有244.6天是阴天,只有24.7天是晴天,剩下的近100天为昙天(介于阴天和晴天之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多云天气);除昙天外,重庆一年之内平均有219.6天是阴天,晴天只有39.6天。另外,四川盆地还很容易形成雾,有时候雾和低云连在一起终日不散。统计表明,成都、重庆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是雾天。

那么,四川盆地为什么多阴雨天气呢?其实,这些现象都是在地形、风力、湿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四川和重庆大部分地区位于盆地里面,四周高中间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那里的风小,使得盆地内的水汽积聚后不易扩散,空气湿度非常大,增加了阴雨天气出现的可能性。

有趣的是,柳宗元后来又相信“蜀犬吠日”了。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又接着写道:“前六七年,仆(我)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南)岭被南越(两广)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蜀犬吠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来广东六七年后,于唐元和:年(公元807年)遇到北方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大范围大雪天气,两广地区几个州都被皑皑白雪所覆盖,而且这些雪还在地上积了好几天。根据“狗畎其怪”的规律,他便也推理“蜀犬畎日”和“粤犬吠雪”一样可信了。

其实,他也并未在四川见过“蜀犬吠日”,只是听说而已。

柳宗元的资料范文第8篇

    1         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环境的现状分析

    以1990年北京图书馆正式对外发行机读目录产品为标志,开始了我国图书馆数据资源的共享。1993年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又建成了第一个地区性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网络ISLAIS;中科院系统的文献资源网络形成了该系统的资源共享网络基础,直到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先进局域网———中关村地区教育科研示范网(NCFC)也已开通运行。另外,一些文献资源网络如CERNET等均与因特网实现了联网并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1]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文献资源共享环境不容乐观,目前尚存的诸多不利因素(如发达城市与落后地区的巨大差异等),严重影响着文献资源的共享。主要有:(1)我国文献资源的收藏整体水平不高,重复收藏、闲置浪费现象严重;(2)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主要是经费投入的涨幅低于书价的涨幅所致;(3)低效、传统服务手段的落后,增加了检索的困难,难以了解库存情况;(4)各馆没有采用统一规范的系统,各自独立建库,网络建设仍处于“单干”的局面,检索范围仅限于本馆馆藏;(5)书目数据库质量不高,各馆没有建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即便是有自己特色的各馆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不协调的问题。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文献资源共享,要想在短期内都得到解决,对于我们中小型图书馆来说是不现实的。如何寻找有效途径,尽快适应文献资源共享环境,才是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必须考虑的问题。

    2         建立特色馆藏是我国中小型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与大型图书馆不同,我国中小型图书馆普遍陷入了经费紧张的困境,因而不可能像大型图书馆那样实行“藏用结合”的原则,而是坚持“藏以致用”的方针,利用有限资金,建设、开发各自的特色馆藏,联合本地网站,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样,不仅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特色服务,同时也可为各地需要此类文献者提供服务,为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打好基础。

    特色数据库是根据特色文献资源开发的具有独特内容的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就是特色数据库的一种。它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资料集成一库。[2]我们中小型图书馆要想得以发展,就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建设好特色数据库,实现图书馆间的资源共享。从共享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各馆的特色馆藏,就没有其它馆的存取,因而,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建设特色馆藏,开发特色文献是中小型图书馆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3         我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我馆是一所地处湘南边陲、潇水之畔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近10年来,我馆通过多种途径(如直接与李达的夫人石曼华女士联系,得到了石女士赠送给我馆的有关李达的珍贵文献资料)重点收藏了许多地方文献。先后成立了零陵文化研究室、永州名人资料室、永州地方文献资料室,系统收藏了康熙、乾嘉、光绪年间的《永州府志》、《零陵县志》等古、近代史志以及现代的各县县志和其它专项志。除地方志外,我馆还刻意收藏了有关永州名人(如柳宗元、怀素、何绍基、杨万里、李达、陶畴等人)的系列文献资料。另外我馆收藏了中南民族学院宫哲兵先生在江永县境内发现的一种女性奇特文字资料《江永女书》。当这一发现公布于世后,世界为之震惊,外地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如德国一语言学家和清华大学的赵丽明女士等专家学者专门到《江永女书》发源地上江圩、铜山岭等地考察研究。近几年来,利用我馆的地方文献,永州市先后两次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性的柳学研讨会。1990年,全国杨万里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馆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编制了专题索引,被收录进《映日荷花别样红———全国杨万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得到了广大专家和研究者的好评。1992年市里举办怀素书法研讨会,我们又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碑帖书法资料及史料。1993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摄制组来到永州拍摄系列专题片,我馆与市馆及时为摄制组提供了大量有关柳宗元的系列文献资料。1998年,湖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我馆评估检查,专家组对我馆的“永州地方文献资料室”、“零陵文化研究室”、“永州名人资料室”非常感兴趣,称之为“特色菜”,并鼓励我们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1999年我校中文系成立舜文化研究室,研究点就设在我馆的零陵文化研究室内,我们的地方文献资料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笔者也有幸被特聘为研究员之一。2000年我市在宁远县九嶷山举办祭舜暨舜文化研讨会,我馆又为该次活动提供了大量资料。正是由于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引来了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胞和一些驻外华侨来九嶷山寻宗祭祖,从而扩大了永州古城的影响,加强了我市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了我市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