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习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35-01

“教,是为了不教”,这应是我们教师搞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能够做到了吗?或者能够做到了多少?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学教师。事实上,“台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台下学生无可奈何地听”,这种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学得很被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兴趣,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被禁锢在我们许多教师那所谓的“精心教学设计”中。殊不知,主动性没了,学生自身的潜力也被抑制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创造性也被扼杀了。因而也就导致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缺乏创新,只会一味的被我们的授课老师牵着鼻子走。到头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再优秀也不过是“复读机”而已。一个有远见的、对学生真正负责任的老师应该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其实,只要我们教师注意从细节入手,在平时的教学中刻意着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着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以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好习惯。

古人说得好:“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课学习之前,我就刻意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要求学生先自己独立把课文读通、读顺,粗略通晓课外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考和知识上的准备,从而为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打下有利的坚实基础。预习可根据年级段的学习目标和课文学习目标,明确基本的预习任务。例如,二年级学段,学生的预习目标应该是:读通课文,在课文中勾画生字并巧记生字字形,简单说说你的读书感悟。有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课外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大致了解一下与课文相关联的内容。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只要经过了预习,头脑就有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初步印象,为学习课文积累了一定的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能有限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充分地进行自主交流,充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老师只要创造一个浓郁的交流氛围,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的心态会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寻求答案以便更好地展现自己。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得越充分,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越高。课前预习,对于后进生来说,好处尤其大,预习的习惯一旦养成,那些后进学生就不会因为反应速度赶不上而感到吃力,使得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去琢磨、去交流,从而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事实证明了,布置好课前预习,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也就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裕的合作探讨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执教教师应大胆放手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给予他们广阔的思考和交流空间,引导他们热烈地去交流、大胆地去讨论,积极地“学”、激烈地“议”,就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教师只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行了。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什么,“议”什么。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三个儿子》一课时,我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合作交流任务:第一,互读课文,纠正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第二,说说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第三,读了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第四,质疑解难,你还有什么疑问?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鼓励各小组要充分体现“团队精神”,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20~30分钟左右)积极地完成。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教师深入到组内去“变成”他们中的一员参与讨论交流,以便深入掌握他们掌握知识的深浅,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好胜的心理驱使他们激烈地交流,在交流中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很多时候,我们教师预设的疑难问题已经被他们迎刃而解,已经不用老师再去费九牛二虎之力去讲解了。只要给了学生充裕的交流时间,绝大部分组员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小组合作的彼此对话中,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切实提高。

三、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培养自信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44-2

随着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推进,新理念、新方案在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有效直接关系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一定要提高有效性。新课堂背景下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教学的有效、无效,首先是由教学目标决定”。[1]因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要上好一节课应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只有理解了教学目标的价值,才能根据它的价值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领教学设计等。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科学。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认识历史学习的过程,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牢固树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笔者在制定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时,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识记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以及其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推行宗法制的作用;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分析政治制度的方法;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弄清历史概念的构成要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理解宗族、礼乐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崇敬之情。

采用先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再理解这些制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引领整节课的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其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实际。课程标准中《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要求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高一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较强的分析能力。主要围绕能够掌握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不要期盼学生能够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解释得清清楚楚或者能够理解实行这些制度的经济基础。否则,学生无从谈起,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目标既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也影响教学设计的个性”。《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目标强调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了这个目标就有了中心,在教学时就能根据这个中心梳理教学线索,组织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要了解夏商周时期这些距离今天较为遥远的政治制度就要组织学生阅读文献资料、图片、产生联想、分析讨论,围绕这些来设计教学方能达到有效目的。一节没有中心的课堂教学是无效的教学,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合理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节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预设既科学又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灵魂,更需要诸多的教学材料承载。历史课堂教学材料内容的选取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等,其中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更多地承载着能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合理使用教材要做到:1.学会整合教材。为了需要,历史教材整合需要在必修模块之间、模块内部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的整合,更需要对一节教材内容的内部整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笔者主要把它整合为三个问题:夏商的政治制度内容、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对于分封制可以按照实行时间、目的、过程、内容、特点、实质、作用、结果及原因来整合分析。2.学会补舍教材。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简单的、不利于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由学生自己阅读。如禅让制、夏商的一套行政管理制度。由于高一学生历史基础薄弱,学习《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这课之前就要帮助学生弥补时间概念,否则学生就不能体会制度建立与人类社会发展、生产斗争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解读教材,而绝对不是依赖教材。

按照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还要合理选取使用其他的教学材料,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学材料如何有效使用要取决于教学过程设计。

三、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抓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明白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过程环节就要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自主探究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因此,教学设计既要注重人文性、开放性,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应该力求作到以学生的学习线索作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而把知识的线索作为暗线,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两线来连接运用所选取的教学材料。《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大禹治水”传说导入新课。学生思考大禹治水有功建立夏,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和部落联盟有什么区别?理解人类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开始。第二步,引入资料:①《礼记·礼运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②《西周分封示意图》③《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第三步,出示分封制下的等级结构示意图、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的树型示意图,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创设情境:“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长子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红楼梦》。

问:这段材料能反映出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通过这样明线和暗线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引领,合理组织使用教学材料,科学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所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当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反思,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将会越来越高。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儿童情感。教师的感情是火种,能点燃儿童的情感火花。如,我在《月光曲》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月光曲》的幽静、美妙、柔和之后蕴涵的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力挽狂澜的情感变化,就通过朗读,用轻柔的语音,和缓的节奏,优美深情的语调把这种“情”传导给学生,把学生带入课文美而静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月光洒下的幽静、和谐之美。继而,我陡转情绪,用激昂的、时起时伏的语气读出大海波涛汹涌的不平静的情节,学生马上感受到《月光曲》曲调的激烈变化,感情变化就是曲调变化,课文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感性体验也得以强化。在转述句的教学中也可以灵活运用情境的教学,其方法不是单一的,但最终都能促进学习活动的更好开展。

二、寓教于趣中

教育心理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因此教学设计应贯彻愉快的原则,可以寓学技能游戏中。如生字教学:“雪,元”,为牢记生字,一位教师这样设置了猜谜游戏:“大雨冲倒一座山”,“两个儿子一块宝”。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形象地记住字的结构特点,何乐而不为呢?

三、悬念激趣

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较强,抓住这一特点,在讲《跳水》一课时,一上课我说:“同学们,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天下之大没有人办不到的事情,然而有个聪明的小男孩却因为一只小小的猴子被逼的从一艘帆船的横木上跳进海里的?为什么要跳水?如果不跳结果会是任何?”这个开场就给学生以悬念,加上三个问题环环相扣,都是孩子们急于想知道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教学难点得以突破,教学效果显著。

四、教学民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多采用问答式教学,这样不仅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而且总是把学生限制在一个圆圈里,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导致厌学。反之,教师实施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自主的自读、自探、自仪、自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是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发现应尽量多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理解、领悟课文中心,提高自学的能力。如在《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一位老师对“这些狮子的形态各异,有的蹲在石柱上,有的低着头,有的小狮子以为在母狮子的怀里,有的藏在大狮子背后,还有的小狮子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一句是这样引导学生议读的。师:你们认为这一句写的怎么样?生:我发现在描写狮子不同形态时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读起来句子很整齐,有劲。师:说的好,你发现了句式特点,请大家再朗读原句,感受下你还知道什么?学生读后说句中“有的”后面跟了个“好像”,说明“好像”后面是想象。于是有的说作者由蹲着的狮子想到他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说作者低头想到他好像在沉思,有藏在大狮子身后的狮子想到她一定以为淘气而受罚……看,在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发言下,对于句式及其识字的形态,教师无需用过多的言语,学生就自行解决了,而这种学习方式是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气氛中进行的。

2.以读代讲

在教学中,读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而边读边悟则是重中之重。学生首先要读通全文,继而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应讨论怎样读的正确,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思想感情中,研讨作者思路,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

五、注意板书设计

板书在教学中或体现n文重点、难点或体现课文间架结构,主要内容,或点名中心等,通常讲究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在讲解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常绿的 枝条

我 树

狭长的 叶子

爱 形状 圆的

故 桂圆一般大小

乡 遍身小刺

的 果 颜色 淡红―深红―几乎黑的

杨 红嫩的果肉

梅 鲜红的汁水

味道 没熟透:又酸又甜

熟透:甜津津(酸味还是有的)

这则板书既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明确了课文的间架结构,既体现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又体现了课文的难点,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作特点在于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对杨梅进行描写,其教学重点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有条理的叙述的方法,由板书中看,它不但体现了作者的观察顺序,还体现了作者是如何抓住杨梅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这一学习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就能知道课文段落层次结构,初步感知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对文章的布局谋篇有个模糊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潜移默化运用在今后的写作中。

六、绘图解文

在语文教学中,多以文字语言体现语文形象,如果教学中能够适当辅以图画,其作用妙不可言。如在《秋天的果实》一问中描写苹果、梨、葡萄颜色数量的词很多“红红、黄黄、一串串”,教学时可通过涂涂画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果子涂颜,使学生发挥各自的个性特点,体现出对事物丰富多彩的正确内涵的理解,待学生绘图完,再满足其表现欲,点名叙述自己的画,学生就会用生动、朴实而富有感性的语句、词汇把自己的理解、意图尽善尽美的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极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教学”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多说、多教,让学生多写多做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应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内心活动,辅以适宜、灵活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育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这就是说师生关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关系重大。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这种相互关系和相互活动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和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努力又是可以掌握的。在学习过程中,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做任何努力就可以完成;或是过分困难,可望而不可及,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对那些似懂非懂、半熟不熟的东西,学生最感兴趣。如我在上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多彩情绪》第二小节《心晴雨也晴》时,举例小张在小学时各方面表现一直很好,但到七年级后学习压力增加,成绩一直下降。在一次数学考试中还不及格。他觉得很丢脸,心里很难受,于是决定给自己一点“惩罚”:课后不休息,周末也不和朋友一起玩了,想把原来的好成绩找回来。但一个月后,他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人也变得沉默了,同学们和原来的好朋友也渐渐的疏远了他。提问:小张长此以往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路,设计出一个个学生渴望知道的悬念,为后面讲到怎样调节情绪也做好了铺垫,同时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不过,设置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有坡度,要循序渐进,同时又能使学生增加智力负荷,开动脑筋,挖掘学生潜力,学生一旦获得成功的喜悦,就有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得到提高。

2、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原动力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忽视学习,忽视学生能力提高,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等弊端。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树立主体教育的理念,认识到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原动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上七年级第四课中的“认知调节”时,利用课时五分钟,让学生讲述最近影响自己情绪的事情。课中让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如教材29页讨论,一位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卖瓜。每逢晴天,她就担心大儿子的伞卖不出去;每逢雨天,她又担心小儿子的瓜卖不出去。因此她常常忧心忡忡。大家有什么办法让老太太变得快乐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采用师生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还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最终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消极情绪将对人心情的负面影响,二是解决换个角度看问题,将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引申出第三个问题,情绪是可以调节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调节,就可以克服消极情绪。同时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3、优化教学手段,刺激感官参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具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例如七年级下册(41页)第五课《缤纷情感》第二节“培育高尚情感――体验道德”这一课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视频“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和邓稼先,通过他们幽默的对话让学生一下就快乐起来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他们的道德境界为什么那么高?”的讨论上来,同时也通过视频让学生真实体验伟人的道德情操,既培养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4、培养学习信心,产生学习兴趣

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基础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社会对于教师队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如今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优秀小学教师的基地,它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也一直备受关注。2015年,江西省颁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高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语文教育专业作为高职的重要专业,毫无疑问要扛起改革之大旗。外国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专业主干课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资格的考试及认定,还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要。但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普遍存在着目标不清晰、缺乏实践、方法落后等问题,这就需要在新形势下,对语文教育专业的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

一、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教学长期肩负着多种任务,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的新背景下,外国文学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一)知识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知识目标可概括为:掌握世界文学史发展过程及规律,识记重要知识点。高职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要找准定位,应该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主要外国文学相关的思潮、流派、文学创作,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心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知识要求”这一栏中有“通识性知识”,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外国文学课程由于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也要承担起扩展教学对象知识面的任务;另一方面,高职业院校也要密切关注就业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识记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编制考试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识记要在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脉络之上,不可本末倒置。

(二)能力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开阔文化视野,培养现代思维,提高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鼓励不同的视角与观念,所以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吸收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精华,提高鉴赏能力成为外国文学课程重要的目标。另外,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目标为语文教师,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应成为开设外国文学课程的重要能力目标之一;教学中应利用世界经典名著的阅读,学习作品写作意义与特色,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的能力目标可概括为:提升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新形势下,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求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和外国文学教学的情感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通过作品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高尚的意志和品质。例如在讲到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卢梭《爱弥儿》等作品时,可以有意识地将主题进行升华,让学生理解爱心与责任心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师风师德。讲到重点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等的时候,可重点介绍作家生平经历,展现作家奋斗不息的人生道路,敦促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

(一)联系《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考试评价体系引领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养,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申请教师资格证者,不仅要通过《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两科笔试科目;还要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职业认知、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所以在教授语文专业主干课外国文学时,也要有意识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提供展现的平台,例如在讲解希腊神话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借此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希腊神话的内容与特色,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端正仪表仪态。

(二)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变化,又会要求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及时收到反馈、与时俱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小学生要“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语文课上加强外国文学的学习,无疑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以江西省小学语文教学普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外国文学的课文多达四十余篇,文章选择范围广泛、视野开阔。不仅有儿童文学家瓦•奥谢叶娃的《小伙伴》、《蓝色树叶》、《三个儿子》,还有自然学家法布尔的《蜜蜂》和《蟋蟀的住宅》,乔伊•亚当逊的《小狮子爱尔莎》,甚至有服装设计师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编剧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包括名家名篇: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伊索寓言》,亚米契斯的《争吵》、《小抄写员》、《卡罗纳》,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穷人》,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屠格涅夫的《麻雀》,马克•吐温的《金钱的魔力》、《威尼斯的小艇》,等等。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上,还专门开设了外国文学单元,着力安排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契科夫的《凡卡》,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并且在“回顾拓展”环节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新课标还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提出建议包含了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等在内的大量外国文学名著。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不仅可以扩大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已成为整个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不能很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甚至造成其理解上的障碍。这就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提出了要求,讲到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家时,如契科夫、马克•吐温等,一定要联系小学教材,让学生既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学以致用,为踏上小学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打下基础。

(三)融会《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

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为中小学教师,江西省从2011年开始实行全省教师编制统一考试,《江西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从此成为高职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参考。其中《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对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重点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小学语文学科知识考试大纲》中,外国文学部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考纲涉及重点作家、作品广泛:从上古文学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二十世纪的卡夫卡、艾略特,不仅有欧美名家歌德、巴尔扎克等,还涉及东方著名作家泰戈尔、川端康成等;不仅有人物形象分析,还有艺术特色研究。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抓住重点与脉络,让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理解与识记知识点融汇贯通。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涉及大量课外知识,有些甚至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传统的讲授方法早已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保证学科内容的丰富完整,新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包括PPT展示、音像资料播放等多种形式,可根据需要,应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学的产生背景时,可以通过PPT展示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从而引出古希腊的社会背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繁为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讲授雨果的经典作品《巴黎圣母》、《悲惨世界》时,可以播放相关影片的经典片段,可以让学生将电影与文本相对比,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二)第二课堂的延伸

以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不同文学类型开展不同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例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表演,学生在选择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一定会阅读相关文本;在进行角色分配和台词背诵的时候,又要求学生了解人物性格,领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特点;在布置戏剧场景时,又可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写作的背景。类似活动的开展,可以巩固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效果。再例如,学习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的诗歌朗诵大赛,学生在对雪莱、济慈、海涅等著名诗人的名篇进行诵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大力辅助第一课堂的目的。

(三)中外比较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外国文学作品比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要更难理解,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外国文学不仅在时间上跨度巨大,从公元前9世纪的古希腊文学到20世纪以后的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学,时间跨越千年,而且在地域上涉及欧洲、北美、东亚、拉美等广大国家与地区,社会历史背景复杂多样,给理解作品意义带来一定困难。例如在讲到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时,必须让学生理解19世纪俄国专制农奴制度等背景,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们作品表现的民主意识、人道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心理涉及人文风俗、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非常抽象。在学习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霍桑《红字》等涉及西方信仰与精神的作品时,由于文化心理不同,会削弱对作品的理解。三是翻译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外国文学作品涉及多种语言,不同国家语言习惯不同,尤其是诗歌这一特殊体材,翻译文本可能更难体会到原文的语言结构与韵味。对于这些偏差,中外比较学习无非是一种很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通过中外文学的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更能牢固掌握中外文学史知识点,树立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学习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和中国古代神话相比较;在学习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可以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在学习马尔克斯作品时可与莫言的作品相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拉近与这些作家作品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观念,掌握中外文学史脉络。总之,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不仅对高职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次挑战,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外国文学,也必须根据新形势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01.

[2]李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