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1篇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校去潍州剧场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隐形的翅膀》。演的主要是一个叫智华的女高中生坚强不屈的故事。有一天,智华和她的同学去放风筝,一不小心,风筝挂到了电线杆上,智华本想把风筝用木棍把风筝拿下来,可是没想到,电压把自己的一双胳膊给电没了。从此以后,智华再也不开心了。后来,她的妈妈又去世了。但是,智华没有被困难吓倒,她用脚代替失去的双手,不断地坚持训练。她的脚越来越灵活,而且还学会了游泳,并且得到了残疾游泳项目冠军。最后,智华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

虽然智华和我们正常人是不同的,但是,能和我们正常人做同样的事情,还做的非常出色。我很佩服她。和我们正常人比起来,我觉得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被智华深深地感动了,在我的印象中,智华是一个不屈不挠的女孩,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只要坚强,什么难事都能做到”。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一起到炼厂俱乐部观看电影——《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没有胳膊的女孩儿志华,抱着坚定的信念,克服了各种困难的故事。

有一天,女孩儿志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风筝不小心挂在了电线杆上,志华爬了上去,拿着一根木棍去拉风筝。突然,电线爆炸了,志华倒在了地上。她的爸爸妈妈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经过了一番抢救,她的命虽然保住了,可两只胳膊却要被截肢。可想而之,没有了双手的人是多么痛苦啊!志华的妈妈知道后,吓晕过去了,她也被送进了医院。志华的爸爸看到自己的女儿和妻子这样,他非常伤心、难过。

志华受到了这么大的打击,她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死。于是,她到湖边,慢慢得向湖中央走去,她打算把自己淹死。她的爸爸妈妈发现她不见了,就赶紧去找,他们找到了湖边,看见自己的女儿要自杀,志华的爸爸立刻跳入湖中,救回了志华。

志华的妈妈疯了,她多次想起了放风筝的那一幕。于是,她也想到了自杀。她走到了湖中央,要把自己淹死。志华看到了,便跳入湖中。可是,她却不会游泳。她们母女在湖中挣扎着。终于有人来了,才把她们母女救上了岸。上帝虽给她关了一扇门,但给她开了一扇窗,志华她考上高中了!她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表现得很出色。老师说:“你表现得非常棒,过几天要举行一个残疾人运动会,想让你去参加,你打算报什么项目?”“我要报游泳!”老师非常惊讶,问她:“你为什么要报游泳呢?”她说:“因为,我只要学会了游泳,妈妈要是再想在湖里自杀,我就可以去救她了。”

志华是那么不幸,自己的胳膊没了,妈妈疯了后,过了一段时间,离她而去了。她和她的爸爸一起去妈妈的坟上去烧纸。看到这里,我不禁掉下了眼泪。

残疾人运动会开始了,她和几位残疾人同胞在台子上做准备。哨子吹响了,她们跃入水中,快速的游着。在最后关头,志华猛得一发力,到达了终点。那一刻,我们大家都鼓掌了,我们替她感到高兴。她站,站上了领奖台,夺得了金牌。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3篇

影片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名字叫志华,一天她在和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时候,风筝挂在了高压电上,她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过医院的努力抢救,保住了志华的生命,但她却失去了双臂。她的母亲也因此得了精神病。

志华从此就成了残疾人,但是她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慢慢地练会了用脚写字、看书、梳头发、吃饭、做饭、打电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她为了她的母亲练会了游泳准备参加残奥会,她还考上了大学,可是她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她再也看不见她的母亲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她很坚强,我要向她学习,学习她勇敢地面对生活,身残志坚的精神。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4篇

一直做着浪漫的梦,打着学习的旗号去招摇,终于,梦醒了,原来自己错的那么可爱。

过去的事真可恶,做错的事真可恨,过去的自己太可耻,如今的自己太沉沦。梦只是梦,既然醒了就该努力奋斗了,以后不再混日子,收起散了的心,重新拼凑,做个不一样的自己!

也许,发泄一下会舒服些,可是我想,我已经没有资格了,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的失败,背负了太多的债务。

我不能再执迷不悟了,我会完完全全忘记过去,没有杂念,一心学习,一心奋斗,一心努力。

下文致志华(隐形的翅膀主角)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5篇

心灵环保教育行

高敏女士的环保之路是从一部电影开始的――《隐形的翅膀》,她初次接触这部电影在香港正生书院的一个慈善活动中,在慈善筹款晚会上她被《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深深吸引和触动。说到这部电影,高敏女士情不自禁地为我们讲述其中的感人故事,她娓娓道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双臂的女青年的故事,她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与不幸抗衡,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力,走过人生最艰难的道路,并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高敏女士之所以被影片中的女青年感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她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品性,勇敢坚强面对未知生活的勇气,以及影片中感人肺腑的亲情。高敏女士说:“父爱严厉,是希望她能独立;母爱无私,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她的命运。现在香港的父母亲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灵,物质与精神应当平衡,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引导他们认识人生,学会独立自强、无私与关爱,是电影给我最大的启发。”在这种心灵的触动下,高敏女士开始慎重地书写“心灵教育”计划书,1996年环保慈善基金亦在她的投入和带领下诞生。

环保慈善基金的使命是促进环保教育、提供大众对环境保护之关注,在高敏女士的努力争取下,她与电影发行商达成共识,随之环保慈善基金携手推动一系列心灵及生命环保教育。高敏女士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每一次放映都会有好几百人积极主动参与,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等,反响很好。有的学校还要求加场,第一遍学生看,第二遍学生和家长一起看,每次结束后,很多人的脸上都有泪痕。”在通过跨年度的立志电影观影活动和高敏女士的努力后,最终是爱的力量,唤醒了他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

在学校巡回播演,组织社工与观影的学生互动、交流,写观后感,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最后为学生颁奖,将感触最深最有意义的作品出版。这一系列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高敏女士全力以赴,“让青少年思考生命的意义,学习自强不息、坚强乐观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懂得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支撑着她坚持到底!

观影活动在去年已经结束,但它的影响力却在蔓延。高敏女士欣慰地说:“活动是结束了,但仍有部分学校跟我们联系,希望我们继续播演下去。可是,环保慈善基金经费有限,电影的版权费、义工补贴等费用压力也很大。

但是,我们仍会继续努力,在六百多篇的观后感中,我们挑选了四十篇优秀作品,准备出版,现正在印刷阶段,等印刷完成之后将免费派发给全港所有的学校。我希望通过书的力量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以生命影响生命是非常有意义的。”

环保慈善基金一直都在尽量推动环保教育,譬如组织大型的植树活动、中小学生碳粉回收等。高敏女士说:“每次活动都超过百人,香港环境局副局长潘洁博士也参加过我们的植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如何爱护植物、保护环境。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会搞分享,老师反馈说,学生的环保教育在课堂上只是信息的输送,他们亲身体验印象深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敏女士和环保慈善基金的同仁努力在不同层面推广和宣传心灵环保教育,每年他们都会组织不同的活动,并落实在行动上,为环保教育出谋献策。而这些正是高敏女士夜以继日辛劳的原因,但是她心甘情愿,她为此而快乐满足。

汽车美容爱心行

在做环保慈善基金的基础上,高敏女士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申请允许慈善机构经营的社会企业,蓝天环保汽车美容就附属于环保慈善基金。蓝天环保汽车美容创办于2009年,它并非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双失青年”,同时推广环保教育,宣传环保理念。高敏女士介绍说:“我们使用的是生物清洁剂,不会造成第二次污染,我们致力于在帮助社会弱小的同时推动环保。”一直以来,在高敏女士心中,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和希望,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也都有责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环保则始终是她坚持的方向,几乎渗透在她所有的言行举止之中。

当初,洗车对高敏女士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因为能够帮助他人,所以她毅然选择大胆尝试,并且努力争取。挑适合的停车场、找赞助商等,最初阶段她为此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心血。三年过去了,高敏女士在专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辅助下,蓝天环保汽车美容越来越好,青少年越来越懂事,谈起这些的时候,她舒心的笑了,说道:“在洗车的过程中,我们与车主沟通,尽力将环保清洁剂推广到学校、医院、酒店等地,这种环保清洁剂对大自然和人体的危害较小,我们应当警醒:破坏自然,最后只能是祸及人类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高敏女士乐见的事情,据介绍,蓝天环保汽车美容行的成员多是“双失青年”,学历低,社交能力有限,在社会上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其次,他们没有工作,缺乏管教和关爱,也容易走上歪路,给家庭、社会带来潜在的不和谐因素。高敏女士不仅仅给了他们一个工作岗位,更给他们专业培训的机会,让他们学习技术,自力更生;亦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他们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情怀,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在高敏女士的严格要求和奖惩分明的有效管理和约束下,他们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形象,更懂得管理自己,尊重他人。在推动环保和关注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上,高敏女士不遗余力。

高敏女士早已把其它生意全都抛开,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中,做这些工作毫无疑问是忙碌而劳累的,高敏女士坦言:很辛苦,却很满足,也很感恩。最初,她虽然有信心做心灵环保教育工作,但没有想到反响会那么好,影响力那么大。当时学校担心学生看励志电影会不专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因为最后他们从六百多篇观后感中看到了学生的感动,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以及自力更生、独立自强的力量。

“沟通才会理解,尊重才会和谐,在肯定与鼓励中让他们健康成长,当他们开始慢慢懂得管理自己,尊重他人的时候,我很开心很知足。现在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有希望,有目标,这样就有明天。”高敏女士欣慰地说。她以一位母亲的情怀,包容他们的不足;以一位过来人的人生体验,指导他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助人是一种福气

高敏女士今天所获的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做环保教育工作之前,她有很多种身份。1997年以前,她经营地产中介公司做地产,1997年之后她开始转型,世迁令她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金钱只是一个数字,在平淡生活中努力做有意义的事情,才是最美丽、最有价值的人生。”

退出房地产,高敏女士在癌症病人的慈善机构做了十年的服务工作,然后又在医管局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诊治项目中服务三年。回忆起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高敏女士说:“它给了我极大的锻炼和人生积累,它培养了我组织、调度、安保、联络等综合能力,特别是那些病人面对死亡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无奈,给了我很深的触动,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与脆弱。”这一段心路历程丰富了高敏女士的生命体验,也许,她现在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就是源于此。

她不断尝试,敢于挑战,力求超越,以坚韧的意志力兼顾家庭、慈善和事业。高敏女士坚定地说:“一件事情,只要你真心想去做,那么,你就一定有时间。”她固然没有三头六臂,但她可以废寝忘食,在时间的历练中,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时间赛跑,不断推动环保,延续“助人的福气”。

隐形的翅膀观后感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生活化;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21-2

语文与生活结合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要实施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关键是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链接的途径,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另一关键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教师,树立语文与生活结合的理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促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的实现。

下面将结合一些成功的教例,来探讨语文与生活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联系时事,燃情激趣

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2010年5月上海世博会全面开启,她在“课前五分钟”环节中把世博展馆介绍给同学们,并向他们介绍了世博的意义、作用,然后设置了一个情境:假如你想去世博会当志愿者,你该如何最完美地表达你的想法。学生们纷纷陈述了各自的想法,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燃起了一种爱国之情,学生的参与兴趣极高。

再如世界杯期间一位老师见许多同学对世界杯热情高涨,经常在课后讨论他们心中最完美的球星,而且常常争论不休,该老师因势利导,在课前布置请说你最喜欢的球星,要说出他最精彩的一次传球或射门,要说出他身上除了球技之外最吸引你的东西。在第二天的交流会上,同学们十分踊跃,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有精彩表现。这不能不说是老师善于利用生活资源的结果。

二、关注生活,情感共鸣

被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名篇佳作,人文内涵丰富。一位老师在教授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时,透过文本对飞行员身上所表现的奉献精神予以深刻剖析,但这位老师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引入了《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的英勇事迹,再一次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期间许多学生都不觉潸然落泪,学生的灵魂又一次得到了洗涤。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找到了文本与生活最佳的契合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与地坛》一课时,赏析作者描写母亲在地坛找儿子时那焦急的步伐,以及儿子的任性和颓废时,问题涉及到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包容和任性,承受与忍受,为了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想你在家里有没有过和作者一样叛逆和任性的时候,而那时你们的父母又是不是和作者的母亲一样忍受着,包容着呢?在片刻沉默起来,同学们陆续起来说了自己的在家的表现,如对父母不存感恩心理,同父母讲话简单粗暴不耐烦,对父母的关心和爱置之不理等等,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文中母亲的爱,不仅能更好地体会这种感情,还能对他们自己起到教育意义。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三、抓住“流行”,绽放热情

流行文化在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下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冲击力,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这些文化良莠不齐而学生对这些流行文化缺少辨别能力,语文老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引导他们想办法把学生生活中的优秀的流行元素引入语文课堂,为我所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引入流行元素进入课堂的方法很多,如流行歌曲中的歌词用于写作实践,四大名著翻拍的观后感,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观后感,进行讨论热门系列节目“百家讲坛”等等。

流行歌曲中虽有许多糟粕,但也不乏励志经典,有的还借用各种修辞手法,形式灵活。另外学生关注度也高,还易学好记,因此将流行歌曲引入语文教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作文教学中有的学生以“借我一双慧眼”“年轻的战场”等为习作标题,角度独特,概括新颖。还有学生借用歌词“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来表达面对挫折失败时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写到坚持梦想即引用“让鲜嫩的春花长成秋实,让缤纷的梦想步步成真。”“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来表达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意志,这样的句子出现在作文中无疑是非常形象鲜活的,既丰富了语言,又不乏深刻内涵。为作文教学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还有现下正在热播的四大名著的翻拍版电视剧,抓住这个时机,同学生们进行交流,新、旧版的比较,哪一版更接近原著,还可以就其中具体情节人物展开讨论等等。由此必然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热情,课外阅读岂非水到渠成?

可见,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让时尚成为有效的语文课堂资源,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兴趣和激情,师生共同努力,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这样课程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四、牵手网络,别样精彩

如今网络已深入生活,想要避免已是不可能的,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有信息检索能力,而未来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也必将是走向终身化,所有这些也必然依赖于网络,所以对待网络必须要有选择的引导学生加以利用。如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将写作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交给同学,让他们去上网查资料,热情高,主动性强,自主地去学习,所获资源也不再限于课堂,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易深入,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利用网络进行写作教学效果同样很好。许多学生因网络文学的宣泄性、随意性、文本的开放性,突显个性而在网络上发表日志,写博文。据此可开展精彩博文交流,因网络写作的自由性,学生的写作热情会极大提高。

五、重视风俗,文化回归

学习语文,更是在学习文化。我们的端午节被他国申请为文化遗产,这不能不令我们汗颜。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而一味忙着过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洋节。身为语文老师,我们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必须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且节日文化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活教材,以它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有效地丰富语文课堂。

可以结合具体节日,让学生收集资料(节日来历、传说、诗文等)教师可以帮助;其次,进行课堂交流(听、说资料)教师可以指导;最后,进行延伸写作,活跃思维。这样就可以从听、说、读、写四大方面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又使这一过程不枯燥乏味,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使得传统文化获得了很好的传承,文化资源得到开发。

语文课程与生活结合即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寻找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加强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广泛汲取生活的营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生活,进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澜,陈艳.对生活化语文的思考及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2).

[2]李鸣.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1(6).

[3]徐会荣.链接生活点击语文[J].当代教育科学,2005(2).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6]金荣乾.切近生活走大语文教育之路[J].三峡大学学报,2001,8(23).

[7]林良富.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办学探索文丛[M].宁波出版社,2004.

[8]周艺婉.“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J].陕西教育,2003(9).

[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6卷)[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