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词有什么特点?“第一,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第二,词是女性的软性的文学;第三,词是抒情细腻的文学;第四,词是感情低徊感伤的文学。当然这只是就词的本始面貌而言,也就是前人所谓词的本色而言,后来兴起的豪放词又当别论了。”当然,词与诗相比,还有许多的特点,例如与音乐的关系更密切,句子长短不齐等,但最主要的,就是以上几点。而李清照本人及其词在以上几个特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
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声声慢》的本色美的重要表现――语言的音乐性,并简单说说李清照。语言的音乐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叠词的运用,二是押韵。而本词的语言既有音乐性这一特点,又很好地同本词的情感特点及词的本色美统一起来。作者与词的本色美的关系表现为作者的身份地位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对《声声慢》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影响。
汉字是一种乐音文字,其语音本身就有音乐性,因为它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而每一个音节基本上都有一个元音。我们知道,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辅音响亮。汉字有响亮的元音,再加上高低起伏的声调变化,所以一连串的汉字念起来,很像那宛转悠扬的歌声。中国人在南北朝时就发现了汉字的这一特点,所以当时的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的说法,并把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最终促成了唐朝格律诗的出现。“诗歌”一词,本身就说明了诗与音乐的紧密联系。而词则被称为“诗余”“曲子词”,同样也表明了它同音乐的密切联系。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特别强调的就是词的音乐性。李清照的《词论》说,“盖诗文分平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又特别强调了词与诗在音乐上的区别,即词更加注重音乐性。
恰当地运用叠词,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因为音乐是讲究节奏的,声音的重叠,自然地形成了节奏,也就具有了音乐性。押韵同样会形成节奏感,使音乐性更强。《声声慢》的叠词有“声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押韵的字有“觅”“清”“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叠词多,并且基本上是句句押韵,音乐性是很强的。这种音乐性,显现了“词是一种都市的娱乐性的文学”这一特征,让人在品味鉴赏词所创造的优美意境的同时,还得到了一种优美的听觉享受。
应该说词这种文体都具有音乐性,但是由于《声声慢》的叠词特别多,押韵特别密,因此它的音乐的本色美这一特点就特别明显。不仅如此,《声声慢》的音乐美还同它的情感特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声声慢》的情感还是软性的,是低徊感伤的。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在低徊感伤时,他的呼吸声调是比较低而且细小的,如果这样的情感出自一位感情丰富的女性,就会更加低而细小。这样的情感,显然不适合用嘴巴张得很大的开口呼韵母,而要用齐齿呼韵母。我们仔细看看,《声声慢》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和押韵的字“觅”“戚”“息”“急”“识”“积”“滴”都是齐齿呼韵母,特别能够表现女性那种低徊的感伤的。但是李清照早年所作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也是表现女性低徊感伤的,可是它押韵的字“秋”“舟”“楼”“流”“愁”“头”,却用的是开口呼韵母,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表达的是相思闲愁,虽然愁,却还有大雁寄锦书,有人分担,是“两处闲愁”。可是到了写作《声声慢》的晚年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为个人而愁的,也有为家庭而愁的,还为国家而愁。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愁的程度要远超《一剪梅》。所以《声声慢》押韵的字是齐齿呼韵母,这是为了音乐美同它的情感特点的有机统一。
“文如其人”,李清照本人就是词本色美的代表。因为李清照本身就是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女人,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由于遭受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变故,李清照终于写出了她与词合二为一的能代表词的本色美的典范之作――《声声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选自李清照《声声慢》
人须要记忆,但记忆总会沉睡,依稀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一开始认识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欢她的词,总是体现出女子本拥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梦令》,这两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词。
她的早期词是应有的甜蜜和柔美。当时的女子有如此伟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词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欢这首《声声慢》,带给人一种依稀凄凉的感觉。而我,却是如此的喜欢这种凄凉。这首词作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这中思绪是常人无法琢磨的。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导语设计: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缦纱,咀嚼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三千年古代历史长河中,把愁情写得曲尽其妙的当属独步词坛、光耀千秋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了。其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春愁,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离愁,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浓愁,更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法言说的悲愁。
二、初读悟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读通诗词,把握此词的感情基调,并想想诗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感情基调:深沉凝重、悲凉愁苦。
主要内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三、再读品情:请几位同学朗读诗词,同学交流朗读体会,并共同鉴赏诗词是如何来表现诗人难以排遣的深重的愁绪的。
(一)抓住词中的叠词来品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
(二)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
(三)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一切情语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际息息相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重重叠叠的浓愁,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看看作者的人生历程。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吟诗作对,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收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孤寂而死。
晚年的李清照饱尝了丧夫之痛、颠沛之苦、孀居之哀、亡国之恨,她孤苦伶仃,在漫漫的孤寂中挣扎,在伤痛与离愁的交织中,把一生的悲怆都浓缩在《声声慢》这首千古绝唱中。
五、比较阅读李清照早期诗词《如梦令》(一):
1.这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一)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抒写了李清照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现了她早期生活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优裕与无虑,少女的那种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抒写她晚年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之时的那种孤苦无依、哀婉凄绝的处境与悲愁。
《声声慢》教学设计评析
通过“形象描述”的导语设计来充分展现李清照富有才情又愁肠百结的凄美妩媚形象,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调动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从而走进诗词,走近词人。
初读阶段入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自己的阅读感受,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
再读阶段品情,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通过对本词极富特色的叠词运用和意象选择的赏析,体味词人内心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愁情。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水到渠成,神妙有嚼劲,展现了词人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的哀愁。
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所寄寓的情感,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而设计的。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近于说梦的。”对李清照身世遭际的描述让学生“心有戚戚焉”,从而更深地体悟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好地贴近了词作和李清照本人。
比较阅读的设计则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引导学生再次通过对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品味、鉴赏,寻找词人的心路历程。这样的阅读比较与积累,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也更深切地理解了作品情感抒发的真切感人。
《声声慢》(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李清照我国文学宋代女作家,女词人;
北宋为金国所灭,她与丈夫避乱江南,丈夫去世,晚景凄凉。
作品集《漱玉词》。
《声声慢》是词调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及内心深处无比深沉的哀愁。
二、课文串讲
上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却是旧时相识”描写残秋时分的愁苦孤寂的心情。
第一小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写自己孤寂冷清的环境,凄惨的心情。
第二小层:“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描写残秋,天气变化无常,自己身体和情绪雪上加霜。
第三小层:“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描写大雁南飞引起对丈夫的思念,感慨自己无法返家。
下片。描写苦愁的心情。
第一小层:“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由,感慨自己的身世。
第二小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描写自己度日如年。
第三小层:“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如洒不完的伤心泪。
第四小层:最后一句。总结全诗,感叹自己的孤苦无依。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词的情感内容。
一是孤苦寂寞;二是由此而生的愁苦心情;其情感是低沉悲痛的。
2、划分此词铺叙景物的层次。
共分为五层
第一层,气候变化,自己难以将息;
第二层,风急;
第三层,大雁;
第四层,;
第五层,秋雨梧桐;
3、叠字的言语特点。
翻阅资料,观点不一。胡云翼《词选》、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夏承焘《唐宋词选》皆作“晚”;《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陈强主编,高教出版社)等权威版本,皆是当今古代文学一流专家主编,也作“晚”。当然《词综》和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作“晓”。由此看来,教材持主流派观点,无可厚非。最有意味的是,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作“晓”,所编《全宋词》却又作“晚”。难道词学大师在“晓”、“晚”问题上亦举棋不定?我一定要讨个“说法”。
清朝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斑。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对于李清照及其《漱玉词》的评价可谓切中腠理,但可惜的是《漱玉词》已经散佚,今本为后人所辑。可李清照作词时准确的用字二者只能居其一,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要弄清“晚”、“晓”的来龙去脉必须从源头入手。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是最完备的笺注本,其注“晓”、“晚”二字之渊源最为可信。
《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草堂讨余别集》《诗余神髓》《古今诗余醉》《词菁》《词综》《古今别肠词选》《清绮轩词选》《诗词杂俎漱玉词》作“晓”,《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晚’。”这清楚完整的记载,人们会认为“晓”是词人本意,“晚”是误传。那么,权威大家主编的诸多今之注本作“晚来风急”原因何在呢?大概是因为“晓”与下片的“黄昏”句相抵牾。词的下片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既有“黑”、“黄昏”字样,人们便以为是写作者“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那“晚来风急”似乎顺理成章。愈深入探讨愈觉得不能盲从,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能根据注本用“晓”、“晚”的数量决定。所以要打开词人心扉,知人论世,细审词作抒情技巧,再从词作的意境方面作一系统梳理。
首先,“晓来风急”可否讲通。乍看难以讲通,有两点疑惑:秋季何时是“乍暖还寒时候”?早晨,词人是否可饮“三杯两盏淡酒”?
第一点疑惑,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第1213页)中解释道: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认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吴先生认为“乍暖还寒时候”系“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极有见地,由此,“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吻合。
第二点疑惑,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第148页)诠释道: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亦名“扶头酒”。白居易《早饮湖州酒寄崔氏君》:“一扶头酒,澄泓渴玉壶。”贺铸《南乡子》:“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扶头”,原义当为醉头扶起。“扶头酒”是一复合的名词。宿酲未解,更饮早酒以投之,所以只是较淡的酒,以此种饮法能发生和解的作用,故亦以“扶头”称之。
“卯酒”表示饮酒时间在“卯时”,即早晨五时至七时之间。“扶头”表示饮酒的目的是使头脑清醒。昨夜饮酒致醉,晨起困乏如病谓之“酲”。酒病以扶头淡酒解除,谓之“解酲”。“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白居易《卯饮》),可见卯饮扶头酒会生出暖融融、很舒畅的感觉。李清照词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念奴娇・萧条庭院》)句,其“扶头酒”即为卯时所饮。故晨饮“三杯两盏淡酒”符合宋人饮酒之习,于李词有证。
其次,《声声慢》写在丈夫去世前或后?词人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乍看容易,实需辨正。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三卷126页)这样阐述:该词作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现今常见的多数版本对于作词的时间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述观点大致相同。
90年代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大型丛书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其中词学专家陈祖美所著《李清照评传》的第二章,否定了以前有关《声声慢》系李清照晚年所作的说法,修正为《声声慢》作于赵明诚在世时,特意唱给丈夫听的。“晓来风急”化用了《诗经・终风》篇的“终风且暴”,所谓卫庄姜被丈夫疏远甚至虐待之事。从训诂学解释“暴”,疾也,“日出而风日暴”,“暴”自然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再进一步挖掘,“怎敌他、晓来风急”更与《诗经・卫风・硕人》有关。《诗序》谓,庄公宠幸其妾,冷遇庄姜,故庄姜无子,国人闵之,为作此诗;朱自清则说“《硕人》篇要唱给庄公听”。由此看来,这首《声声慢》的题旨当是从对《终风》和《硕人》篇的隐括中,表达作者“无嗣”和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因此,李清照的《声声慢》很可能是唱给丈夫赵明诚听的。
第三,要探讨的问题是,“晓”、“晚”哪一种用法更能表现词作的意境。
“晓”、“晚”二字的根本区别何在?“晓来风急”乃写一整天事情,“晚来风急”则写一晚间的事情。
李清照用14个叠字,写怅惘若失心态。先是“寻寻”,无获;复“觅觅”,无果。寻来觅去,找到的却是“冷冷清清”a“冷清”之感蹙凝于心,故“凄凄”;“凄凄”之情不堪承受,故“惨惨”;“惨惨”之情无以寄托;方终之于“戚戚”。所以,这泼墨狂写之“愁”,不是静态的、一时的,包含着动态过程,有时间跨度,不仅仅只限于“守著窗儿”的“黄昏”一刻。李清照词给人的感觉是,一大早就百无聊赖、丧魂落魄,一整天的愁惨凄厉、魂不守舍。
《声声慢》所写的事情有:饮酒浇愁、秋风送雁、黄花堆积、雨打梧桐。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发生于“晚”、“黄昏”这同一时空条件之下。例如,“雁过”和“细雨”不太可能同时:“雨”中飞雁毕竟少见。而“风急”和“黄花”存在因果联系:正因“晓来风急”,方才有“黄花堆积”。《声声慢》的叙事,是按照拂晓、白天、黄昏、天黑的线索展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艺蘅馆词选》作“晓来风急”,并附有梁启超的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这几句话,对词旨阐释深入浅出,也解决了此词流传中的一大疑点,即“晓来风急”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唐圭璋先生的“竟日愁情,满纸呜咽”(《唐宋词简释》),是言简意赅且切中肯綮的评价。比较权衡,还是“晓来风急”吻合词境,符合李清照本意。
【关键词】李清照词 情感美 语言美 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12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212-01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不依傍古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从事词的创作。她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婉约抒感,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创造了被当时的人誉为“易安体”的词作风格。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李清照词之美的粗浅认识:
1 李清照词的情感美
李清照的词,是她感情生活的生动反映。她前期的作品自然妩媚,最能表现出年轻女性的活泼天真;还有一部分描写相思心事的恋情词,表现真挚缠绵的思念之苦。南渡后,她又用词诉说屡遭丧乱、受尽磨难之后的凄惨心境,倾吐哀愁凄苦的内心感受,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李清照善于利用人物的对话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采取对话的方式,一问一答,问得很深情,而后者却以“依旧”一词答得极平淡,引出“知否”二句的感叹来。而“绿肥红瘦”四字,又显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尤其“知否?”两句,虽是这首词格律上的要求,但词人写来却十分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女主人婉惜而凄清的心情。
李清照还善于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蝶恋花》下片:“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词中先由初试春装写起。主人公着装而不卸妆,看似慵懒,却将看似喜实则忧的心情,含蓄地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来。尤其最后两句写独自一人难以入眠,拨弄灯花,这看似清闲,实则寄情深沉,将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形态动作加以展现,一句“夜阑犹剪灯花弄”,将无限忧思与无奈,在不言之中表现出来。
另外,李清照还善于通过神情描摹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如《一剪梅》结尾处写愁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通过对词中主人公刹那间脸部表情变化的描写,将内心无形的和无法抑制的绵绵情思,传神地表达出来,心头眉头,此消彼长,犹如飘零的流水,割舍不断。
2 李清照词的语言美
语言是情感和内容的载体,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能如此传神,关键在于她善于巧妙地运用语言。
李清照善于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景抒情。她在写景抒情时,都注重修辞手法的变化,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在《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的“山光湖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一句,她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情于物,充分发挥抒情诗的长处,发挥了景物图画所不具有的抒情作用。在《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梅喻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把梅花娇美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永遇乐》中,开头写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阳无限美好,而词人却想到了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因而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悲叹,景与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南歌子》中,“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罗衣的花纹不仅写得细致精巧,而且与秋色和她当时的心境融洽无间。“莲”与“怜”谐音,“藕”与“偶”谐音,以此表达词人睹物思人的感触,寄托了对丈夫的深深思念。(李杜解评的《李清照集》山西古籍出版社)其它的修辞诸如对偶、顶真、夸张等就不再一一举例。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李清照写愁真是一绝。她在“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出了愁的长度;在“柔肠一寸抽千缕”(《点绛唇》)中写出了愁的形态;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中写出了愁的重量。很少有人能把一个“愁”字写得如此具体形象,由于李清照将愁作了如此生动地描绘,不仅使人百读不厌,也使只可意会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了,使抽象无形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李清照还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铺叙。她的词采取得最多的是通俗易懂的素洁之语,进行白描,间有议论和抒情。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这些代表《漱玉词》艺术风格的著名长调,都是以白描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既达到了抒情目的,又刻画了抒情人物。
总之,作为语言大师,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抒发描绘情感,词的语言自然流畅,极富表现力。
3 李清照词的音韵美
创作风格: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多数人与李清照的初次照面,都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
而我,不是从《如梦令》这首词中知道她的。
与她初次照面是在《声声慢》中,当时的我,年纪小,姐姐让我背词,便给我找了这首《声声慢》。
因为年龄小,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是很好奇,所以就糊里糊涂的死记硬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背的诗词越来越多,渐渐地就把它给忘得差不多了。
再次照面是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一眼看到作者时,有些熟悉,仔细一想,才知这就是小时候背的《声声慢》的作者,我还依稀的记得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虽然我还是不太懂,但是也能感受到她的忧伤。
顿时对她产生了兴趣,他们都是欣赏她的才华,由此记住了她;他们都是沉醉于她的爱情,所以靠近了她;他们都是倾慕于她的人格,才最终爱上了她……
而我也不是这样,我知道她肯定是有才华的,但是我不清楚她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所以我更不会欣赏她的才华,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记住了她;我也听说过她的爱情,但是我不懂爱情,无法沉醉于她的爱情,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靠近了她;我知道她一定有让人值得倾慕的人格,但是,我不清楚她的人格,所以,我更不可能倾慕于她的人格,但是因为好奇,我还是最终爱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