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乡情

思乡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思乡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思乡情范文第1篇

??曾以为习惯了漂泊的日子,思念不再。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心中有根长长的细丝,另一头,竟然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一江碧水,一片落叶,竟成了我思念的源头!忘不了,多少个晚夜,独自依栏,享受江水送来的清爽,那轻轻的薄雾,如今还盈绕在我的心头!静谧的夜,点点渔火,点点滴滴的景色,便涌上了心头!

??故乡是座依山傍水,秀丽而偏僻的小镇,正确地它说是两条江汇合而成时留下的缝隙,一如公鸡尖尖的嘴巴。两条江其中一条是宽敞浩瀚却一下大雨就变得混混沌沌的鲁莽的大汉,另一条却是波澜不惊恬静害羞的小家碧玉。小小的一个地方,没有多余的地方发展工业,使小镇远离了污染,逃过了一劫,年复一复地保持着原有的清爽。人们在这里慢悠悠的地过着滋润的小日子,小镇也因有碧波的环绕出落得芙蓉般秀气。

??故乡因水而美,因落后而纯朴。漂泊在外,看到太多的无奈和无情,那一张张冷漠的脸,一句句凶巴巴的话,总让我想起小镇里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销烟平和的世界。每次忆起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一声声温柔的问候,总让我心中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思乡情范文第2篇

2、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3、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4、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5、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14、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15、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21、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2、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3、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2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6、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7、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9、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0、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1、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32、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3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4、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35、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36、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37、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思乡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丽 哀愁 冬至 全唐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思乡之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在中国古代,由于山川的阻隔,行旅的艰难,游学游宦的人们都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求合家团聚,共享人伦之乐,在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同样如此。

《全唐诗》中记载了唐代诗人许多冬至思乡的诗歌,其中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冬至思乡诗,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将人们普遍具有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总体来看,《全唐诗》中的冬至诗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挚的思乡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逢佳节之际,异乡异客的思乡情结更为浓烈。在冬至这个特殊而又传统的节日里,一些文人墨客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人,朋友那份特殊而又真挚的情感。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白居易远离亲人,逢佳节而无限感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从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冬至思乡诗。“抱膝灯前影伴身”,形影相吊,孤独寒冷。诗人用简短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人共思”的感人场面,“还应说着远行人”,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画面朴质而感人,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及内心忧愁难以排遣,寄托于亲人、朋友。当人内心的愁苦忧愁难以排遣,我们往往会找人倾诉,说出自己的苦闷。当一位游子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思乡之情尤其强烈,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寄托自己的情感,宽慰自我。在冬至诗的思乡情结中也有所出现,如: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兄弟。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身居他乡,适逢冬至节,“樽前岂解愁家国”,可见诗人内心充满忧愁,家愁、国愁相揉合,借酒消愁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这时唯能想起自己的兄弟,“辇下惟能忆兄弟”,可见愁之急,思家,思亲之切。

3.即景抒情,因异乡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思乡情结是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情真意切,在冬至思乡诗多数以直抒胸臆,抒情为主,然而也有一些通过描写异乡之景,异乡之境,由眼前之景上升为抒发对故乡之景热爱眷恋之情的。如: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

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衫枝。

昔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啭,草色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陆龟蒙《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作者选取冬至这一节日,整首诗重在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如将“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与“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进行对比,突出景物反差之大,更能凸显对之前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全诗对自己内心情感描摹很少,从所写对比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了解诗人的情感,那浓厚的思乡情结。

4.仕途坎坷,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古人非常重视功名利禄,希望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然而众多有志之士,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此情形之下,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志之士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思乡情范文第4篇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

思乡情范文第5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桂花雨。

2.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让我们一起回到九十余年前的浙江温州,去看看那株香气四溢的桂花树吧!

3. 自学提示:

(1) 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桂花香的词句,画上标记,有感情地朗读。

3. 抓住“迷人”“香飘十里”“浸”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桂花的与世无争、香气迷人。

【点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的环节,让学生在自学、展示中自主学习领悟。教师发挥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感知桂花的“香”。

二、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1. 快速浏览第3―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圈画出来,在边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2. 反复朗读、品味“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缠”,联系生活实际表演,读出、演出感觉来。

3. 反复朗读、品味“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会作者的前后心情的不同。(兴奋、陶醉)引导说话:又细又密的桂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我们做个深呼吸……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那是怎样的感受?

4. 反复朗读、感悟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5. 比较“香”的内涵:“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与“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两句话中的“香”,意思一样吗?

【点评】 渗透必要的学法指导,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教师紧扣语言文字,让学生读出情味,努力创设言意共生的和谐境界。“缠”“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抓住这些非常富有童趣的画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对前后两个“香”的比较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摇桂花”给作者、给乡亲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对后文感悟“思乡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 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感悟“思乡情”

1. 引读第5自然段,你是如何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2. 导读第6自然段,练笔:每到这时,我就仿佛看到了 ; 仿佛听到了 ……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3. 思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泻在笔端。学生交流积累的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点评】 感悟作者和母亲的“思乡情”,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品读、想象说话、交流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一系列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带领学生鉴赏了语言、亲近了文本,直观地感受思乡之情。

四、 拓展延伸,激发阅读、表达兴趣

1. 阅读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20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绕的江南。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建议同学们课后去读一读。

2. 提起手中的笔,写写自己生活中的趣事。

思乡情范文第6篇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思乡情范文第7篇

我踏着柔和的月色,

漫步在宁静的小道。

细细聆听,

那声声蝉鸣,

阵阵蛙声,

打破夏夜的沉寂。

勾起我众多乡愁,

如母亲的银丝万缕。

这思乡的明月夜啊!

让我无意拒绝,

更加无法拒绝。

心中,

又传来,

低沉而婉悦的笛声,

卷着浓浓的乡音,

这久违了的乡音。

听到的,

听不到的,

瞬间的,

永恒的,

是如此动听!

将我这份思乡情,

奏得酣畅淋漓!

哦,

这是幻觉,

真让我失望!

大概是,

由于我思得太深吧!

又有多少故乡事,

一幕幕扑入我脑海,

抹不掉,

却又不知如何捕捉。

求上帝,

别再让虚幻的痛苦,

潜入我脑海,

好吗?

思乡之泪,

滴滴垂落,

非坠往大地,

而流在心底。

点点滴滴,

将我埋没!

故乡啊,

故乡,

思乡情范文第8篇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怀乡情结

梁实秋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作品硕果累累。在其创作中,以怀乡散文的气质最为独特。怀乡散文的一路追随他生活的足迹,随时间的逝去日臻圆熟。怀乡情韵的表达自然流露在作品字里行间,北平的市井风情,见闻琐事,节日氛围,童年记忆,戏园的热闹,都在梁实秋的怀乡散文中意态宛然的呈现出来。

一、梁实秋怀乡散文渊源及其形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1926年由于战乱回国。在国内依然为躲避战乱四处奔走,中年远赴台湾,老年漂泊美国,一生颠沛流离。对于梁实秋来说,不论何时,他内心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充满古朴意蕴的北平。“一棵大树,从土里挖出来,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况人?”移居异国的梁实秋脱离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思乡之情充溢着他的胸怀。

1948年后台湾成为孤岛,怀乡成为台湾文人的普遍心理情结,经过浸润积淀最终形成台湾乡愁文化并成为梁实秋怀乡散文的土壤。两岸文人怀乡念旧,追忆故土的意识一脉相承,梁实秋散文中的怀乡情结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产物。

二、梁实秋怀乡散文的文化意蕴

(一)安土重迁

梁实秋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安土重迁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的动人之处。在大陆的乡情充满希望,客居台湾的乡情充溢苍凉,在美国的乡情近乎绝望。他对故乡的怀恋缠绕在他的生活中,台北的高楼喧嚣常使他的思绪时常飘回北京城“不知为什么,我时常忆起北平街道的景象”。梁实秋以骆驼自比,是对他入台后悲凉生活的自喻。这全部是因为离开了北方故土。

(二)莼鲈之思

怀乡,有一大部分是由家乡食物的想念而构成的。谈吃为表,吃中传递思乡怀旧之情为本。简洁精到的叙述中穿插诗词典故,风俗趣闻,“吃”中饱含的浓郁的乡愁越发清晰。

(三)每逢佳节倍思亲

梁实秋作为传统的国人,毫不例外喜欢几合家团聚,佳节离别的痛苦,羁旅苍凉益发的铭心刻骨,“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真实的心理写照。梁实秋在《北平年景》中这样写道:“过年需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他日渐老去团聚日益渺茫,只身一人的他只能,将这份难以释怀的乡愁深藏在心中。

(四)缺月重圆会有时

怀乡情结在作者笔下的意义不仅仅是故乡风物,人文景观的怀想,更表现作者对民族统一的渴望,是一种超越了地域与时代政治关系的关系的民族文化意蕴。他曾这样表明过自己的态度 “国家是需要统一的,对外是需要团结的,但是思想不需要统一”。梁实秋渐渐老去,晚年年复一年的孤独使他清晰的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故土旧物是他获得心灵安慰的源泉,这种单纯可爱的怀乡情结伴随着梁实秋过完了一生。

三、怀乡散文的审美特色

(一)简洁典雅,素朴自然

梁实秋在创作中却始终心态平和,用词精炼准确,表达感情细腻节制,既清楚明白,有文理清晰余味悠长。散文中常常引用诗词俗语,却从不使人感到坠余,只觉得更增添了一份飘逸,自然灵动。淡淡的语气,直白简单的文字,却不露雕饰痕迹的将怀乡的深情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含蓄唯美,幽默醇厚

在梁实秋怀乡散文表象静谧安适之下,是乡愁敦厚绵长的意蕴,他怀乡散文的雅致,来源于学养与性情的浸润,可以说是雅人有深致,雅致―贯穿于他的创作,成为一个总主题。而语言的含蓄唯美则是雅致情怀的重要表现,梁实秋的幽是把节制的讽刺和绅士的自嘲结合,就事论事,玩味般的幽默中缠绕的家国之思却日渐醇厚,耐人寻味。

(三)人性角度出发,关注劳苦大众,民族命运

抛开政治因素,梁实秋始终是深爱着自己的民族故土的。秉持新人文主义观点的梁实秋其实是相当爱国的,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热心于抗日救亡宣传所以读梁实秋的散文,我们都常常被他那深沉的爱国思想所感染。对古老中国的忧心,劳苦大众的牵挂,为他散文的怀乡情结增添了一份厚重。怀乡散文在大陆引起别样的反响,与他一贯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密不可分。

(四)雅而能俗,以雅化俗

梁实秋的怀乡散文用最常见直白的文字,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场景构建自己的乡愁世界,优雅的表现着世俗生活。在生活中他不仅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且能将主体精神抽离出生活并将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生活,并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使琐碎的生活与恬淡的精神追求完美结合,呈现出和谐的韵味。“显示出了以雅为本,雅而能俗,以雅化俗的艺术特点,并形成了一种雅致闲适的重要的散文创作范式”。

梁实秋怀乡散文幽默与雅致并举,文采与趣味并重,词浅意深,言近旨远。简洁朴素的叙述中,人文关怀精神指引下,民族情感的关照下,表现出对中国现代文化独特的理性关照,保持了独立超然的价值观念。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传统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出独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梁实秋:《梁实秋文集》,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