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又临黄河岸

又临黄河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又临黄河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1篇

黄河之水天上来,襟雪域而带东海;秦时明月汉时关,拥大漠而牵阴山。高原北来,长城西去,黄河南下,青山东驰,三万里泱泱沃土,孕育高山大川恢宏气象;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武帝跃马,圣祖挥鞭,两千年浩浩青史,写就经天纬地华彩篇章。

锦绣包头,有河博托。源出千里阴山,流入九曲黄河。古时萋萋芳草茂之两岸,森森秀木盛于四围。鹿群出没,鸣以呦呦;龙泉流洒,汇其涓涓。先民依风水而居,小村渐镇县以成。溯兹渊源,又谓鹿城。

傲立边陲,守望北疆,巨雄风浩荡,正气张扬。地承雨露,天捧霞光;山叠翡翠,水涌琳琅。雨来树绿,风过花香;鸟语清婉,牧歌悠长。马嘶萧萧兮,声动千古;鹿鸣呦呦兮,韵悦八方。爱阳光之普照兮,人间阀苑;醉柳浪之婆娑兮,塞上天堂。岭舞红日兮,云卷云舒天苍苍;川回绿地兮,雁来雁去野茫茫。

《敕勒歌》声,悠远九州;《木兰诗》韵,激越千秋。阿善陶绘,绚丽乾坤;阴山岩画,辉煌古今。松涛半山,云瀑半山,九峰山天下斑斓;壁画满召,佛像满召,五当召人间妖娆。司马迁躬走直道,以撰《史记》;郦道元亲考石门,而注《水经》。赵王固边,筑就中国古老长城天骄挽弓,射出华夏辽阔版图。九地移民以西口,世上独有;五教和谐于北梁,天下无双。黑水新城,巍峨于十三世纪;驼商古道,跨越以四千春秋。

阴山云雨连太古,长河水浪接洪荒。舜山戎,夏淳维,商鬼方,周猃狁,鹿城先民唱大风;赵雄关,秦直道,汉古城,金堑壕,包头文脉走长龙。怀朔镇前,奋旌旗于千古,箭落秋雕;稠阳道边,回高歌而万里,云卷春雷。春秋之际,楼烦弯弓于大漠;战国之时,林胡飞马以高原。削割据而一统,始皇设九原;退匈奴以千里,蒙恬筑长城。骠骑直驱,数捷于塞上;长平飞度,屡胜以漠北。吕布雄于东汉,高欢控以北魏。隋炀帝巡边幸草原,唐大将出塞战铁山。郭子仪任九原太守,两袖清风;赵王城居四代驸马,千古传奇。沙陀部五代鏖兵,云内州四国逐鹿。耶律楚材三过云川,律句吐珠玉;阿勒坦汗一驻丰州,草原兴锄耨。水早码头,集散皮毛温暖八方;西北重镇,托起乔家辉煌百年。

千秋戈壁,令无数志士燃烧热血;万里边塞,教几多诗人跌宕激情。走长川,王之涣奇思放飞:“黄河远上白云间”;临大漠,王昌龄豪情奔涌:“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上长城空白许”,发陆游报国之慨叹;“受降城外月如霜”,抒李益思乡之感触。李太白,心牵沉郁千秋《塞上曲》白乐天,情系苍茫万古《阴山道》。昭君渡边,常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千古绝唱;都护府前,总追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之一代女杰。

俱往矣。自南湖红船扫阴霾,教北疆青山见阳光。大革命赤潮汹涌长河,李裕智碧血惊醒古城。扩组织,闹罢工。阴山翠,党旗红。忆巴氏家庙,思泰安客栈。英雄若飞,唤春风而引布惊雷。猛士云泽,播火种以燎原边陲。黄河岸北,红遍抗日烽火;青山岭下,碧透驱倭浪潮。百灵庙千官兵正气惊天,官井梁六壮士浩歌动地。绥包战役,贺老总点兵沙场,两袭古城;绥远方式,运筹帷幄,一唱雄鸡。

霞光灿灿兮,日出东方;杨柳依依兮,春暖北疆。草原钢城,横空而出世。稀土之都,蜚声以环球。激情一剪,钢花缤纷;包钢人豪气万丈,铁水奔腾。双翼神马,驰骋以火红年代;《草原晨曲》,嘹亮于历史舞台。改革甘雨,荣青山万木以天际;开放春风,扬黄河千帆而云中。工业园区,揽三江秋色绚丽以边关;产业链条,回四海春光烂漫于草原。挟黄河以上梯田,牵青山而入芳园。旅游城,园林城,文明城,皆得之以数百万人风雨同鼎环境奖,范例奖,人居奖,俱来乎于廿一世纪放眼全球。 六十年云蒸霞蔚文章大,八千里水碧天蓝画卷长。听不厌昆河水滨大雁歌,两岸丹花掩画廊;看不够南海湖上天鹅舞,千顷碧波映雕梁。吕祖庙钟开晓雾,龙泉寺鼓艳斜阳。美岱召巍峨,总教宝丰山云为之飘飘;普会寺雄伟,常引召河流水为之悠悠。大仙山中,看“八戒醉酒”,辨“天外奇书”;朝阳洞外,聆一溪流歌,寻塞上石湖。花果山泉滴水帘,叮咚千秋;昭君岛燕穿柳浪,呢哺四周。艾不盖河,流淌鸟语花香以千古;色尔腾山,蜿蜒云影天光于万里。大雪纷飞而山泉奔流者,梅力更也;高峰突兀而湖光潋滟者,石门景也。人云危岭,托起茫茫草原于天外者,春坤山也;笼地浓荫,摇曳滚滚林涛于城中者,生态同也。长相思:小河套边,茫茫苇荡摇鸥歌,总梦回:大青山上,蔼蔼松涛漫花坡。

关山迢递,壮美之逶迤;云水苍茫,雄浑之飞扬。月之鼓,霞之钟,鸣厚重以高远;龙之泉,海之灯,流明媚而恒久。梅之雪,松之风,成妙韵以千古;雁之歌,驼之铃,传佳音而四方。献哈达而起舞兮,迎四海之佳朋;斟奶酒而放歌兮,友五洲之贵宾。若夫上天外天,登楼外楼,尝小肥羊火锅,品大草原奶茶,听长调,点山曲,咀嚼二人台,领略打坐腔。聆名曲清婉,感紫气盈盈;赏丝竹优雅,醉春光融融。至若走希拉穆仁,人歌舞之乡,其心悠然,其意悠哉。可射箭,可赛马,可摔跤;燃篝火,烤全羊,祭敖包。坐勒勒车,赶那达慕。听马头琴之悠悠,观安代舞之翩翩。立清风碧野,望白云蓝天,其豪迈犹诗仙望瀑以庐山之前,其飘逸如东坡泛舟于赤壁之边。

美哉包头!百里柳道挽四区,舒展鹏翼;九曲云川流万古,交响鹿鸣。云厦横空,抱千街柳绿;水廊扑地,连百道桃红。叹锦绣之包头兮,半城绿树半城楼;爱和谐之鹿城兮,遍地广场遍地歌。若逢夜幕初临,华灯齐放,走十里长街,醉一城夜色,更觉如诗如画,若梦若幻。望山舞睛月,观水流繁星,喜歌潮花海,叹车水马龙。上下远近,霓虹缤纷;东南西北,喷泉抒情:时而蛟龙出水,浪涌天边;时而仙女散花,雪落人间;时而霞灿舂波,满湖浮金;时而月落秋水,一川繁星。或如金菊绽野,桃花万枝,或如红梅映雪,莲叶一池。有若万马奔腾,有若孔雀开屏,有若风吹白云,有若雨洒竹林。

壮哉包头!太古之代,高原已崛起于天下;石器之时,先祖便耕耘以人间。赵秦雄风,历千番磨难而未歇;汉唐气韵,经万般浩劫而不绝。六朝长城起伏于一脉青岭,十八帝王留踪以万古阴山。豪情难被雨打风吹去,壮怀总随云飞浪涌来。出帝王将相,聚英雄豪杰,荟绝代巾帼,集旷世奇才。城居内陆,直挂云帆济沧海;地处高原,大风起兮云飞扬。温柔敦厚,同大青山之北坡,千秋舒缓;威武不屈,共乌拉山之南壁,万古峥嵘。大气磅礴,如滚滚黄河,激越奔腾;真爱坦荡,似茫茫草原,辽阔延伸。狂风吹不改正直,如遍地白杨;暴雪压难变挺立,似满山苍松。维我包头,波澜壮阔,气象万千,顶天立地,海纳百川;维我包头,一日千里,虎跃龙腾,自强不息,众志成城。

敕勒川之春风兮,千秋明媚;

丰州滩之秋雨兮,万古朗润。作者简介:1960年11月出生于包头,现为包头市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历经二十年写成《包头三字经》,为鹿城人民所喜爱。

采访后记: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2篇

关键词:殷墟 建筑规划 风水观

中图分类号:T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11-02

殷商时期的建筑活动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为中国的传统建筑确立了许多原则和典范,举世闻名的中国建筑的独特体系和伟大业绩就是在这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在建筑设计中,特别是皇家建筑,已有了事先踏勘地形和规划布置。如一些遗址内至今还存有云母线的遗迹,还有殷商贵族墓葬,显然都是经过规划才施工的,根据这些可分析出当时建筑规划中体现出的风水观。

1 殷墟的范围与遗址分布概况

1.1 殷墟地理概况

殷墟位于黄河中游冲积平原洹水之滨,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西倚巍巍太行山,约50公里即为太行山的山麓地带;东接坦荡平原,并有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去;南跨清清淇水;北临滔滔漳河;洹河穿过殷墟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去。地势西高东低,处在中国地形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的交界线上。土壤为黄色冲积土,土层极厚,内含较多的腐殖质,土壤松而多孔,适宜农耕和植物生长,有着富饶的物产资源。据考古发掘材料、甲骨刻辞及古籍记载,3000 多年前殷墟地区的气候是较温暖,多雨和湿润的,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癈左右,7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癈左右。殷王都位居中原,便于对全国行施统治,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2 殷墟的分布范围

殷王朝在殷墟建都255年之久,在漫长的岁月中,殷代先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扩展了王都的范围和建设规模。因而,他们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极其丰富多彩。就遗迹范围而言,分布相当广阔,在今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周围,沿洹河的南北两岸,东起郭家湾村,西至北辛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边由苗圃北地,北至西北岗、小营村、南北宽约4公里,其面积大约24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有20多个自然村,都分布有较密集的殷代居住遗址、墓葬群、墓地和手工作坊等,尤其是小屯宫殿区一带分布的遗址种类最多。

殷墟的布局在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一带为殷王朝的宫殿宗庙区。在洹水北岸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是殷王朝的“王陵区”,与小屯宫殿区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庄、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大片土地,已发现大墓10余座,祭祀坑1400余个,这一发现对商代考古与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苗圃北地发现一座规模较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孝民屯西地薛家庄也发现了铸铜遗址。在北辛庄一带和大司空村南地一带都发现了制骨作坊遗址。在小屯村以西,孝民屯以东地段,发现了殷代的平民居住遗址和墓地等遗迹。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和现在的地理情况来推测:

殷墟宫殿宗庙区倚洹水而建,恰分布在小屯村东北的洹水拐弯处,是殷墟最重要的遗址。它的范围包括,以小屯村东北地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为中心,其东北两面濒临洹水,这一带地势高,水源近,具有适于古代人居住的理想条件,而且可依洹水为天然屏障;西南两面,有一条人工挖掘成的巨大的防御壕沟。此壕沟总长度约1750米,其中南北长1100 米,东西长度约650米,一般宽约10米。最宽在20米以上, 沟深约5米,由甲骨刻辞知,当时安阳的气候是多雨和湿润的,推测当时的洹河水位比现在高,宫殿区西南两面的“壕沟”与宫殿区东北的洹水相通,“壕沟”类似后世的护城河。宫殿宗庙遗址区被洹水的河曲与“人工河”环抱在中间,此王都宫殿区,四面环水,规划得体,显示了殷代先民们卓越的智慧与高超的建筑艺术。

宫殿区已发现的建筑群遗址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殷墟宫殿区,除发现宫殿宗庙建筑遗存外,还发现了铸铜遗址、磨制玉石器场所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此外还有在宫殿宗庙建筑群基址的延西地段发现了殷代妇好墓。洹水北岸迄西约3—4公里处是商王和贵族的陵墓区。宫室的西、南、东南以及洹河以东的大片地段,则是平民及中小贵族的居住地、墓地和炼铜、制骨器的作坊等(图1)。2 建筑规划体现出的风水观

2.1 建都与水源

按堪舆家术语讲,洹河流经“殷墟宫殿区”的入口(西北为天门)、出口(东南为地户),统称之为“水口”。研究发现殷墟宫殿区“水口”的方位恰好与洛书的数码规律和《宅经》等风水理论要求相吻合,正是“水口”最吉方位,这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有关。更有趣的是殷墟宫殿区的位置正好是安阳市地下水源最充足的“强富水区”,“地下水冲洪积扇成宝葫芦状”,“宫殿区”正坐落在“葫芦”的中央,这证明殷人选宅与现代水文资料相吻合。

2.2 负阴抱阳

洹河流经殷墟时从西北向东南,河曲呈现“北斗七星的勺形”,依洹河呈现“北斗勺形”为界分阴阳,河为大地之血脉,都邑、村落之龙脉。如果单纯依“河岸”而论,河的南岸为阴,然而“阴地”之上正是“殷王宫殿宗庙区”(阳宅)之地,洹河的北岸为阳,然而“阳地”之上恰是“殷墟王陵区”(阴宅)。余言不尽意,如果用图形来表示,洹河在流经殷墟呈现的“北斗勺形”为“S”,“宫殿区”为“o”,王陵区为“· ”,组合分布为“ ”,颇有阴阳之哲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十分耐人寻味。

殷墟宫殿区的建筑基址朝向的方位,早期的多坐西向东(西为阴,东为阳);晚期的坐北朝南(北为阴,南为阳,实为风水方家所说的“负阴抱阳”)。

2.3 水抱边可寻地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区东、北两面有洹水的河曲环抱有情(见图),正是堪舆方家所说的:“水曲”、“水抱边可寻地”。

《地理全书》说:“水曲则砂抱水,直则砂硬水……”水曲为好。

《堪舆泄密》云:“凡到一乡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殷墟宫殿区正是“水抱边”的吉地。

《相宅经纂》:“盖水为气之母,逆则聚而不散,水又属财,曲则留而不去也”,宫殿区东边的河曲环抱,有逆向西方之势,可留财,被风水家视为吉水。2.4 阴阳学说的应用

古人所说的相宅为“相其阴阳”,乡村俗称风水方家为“阴阳先生”。殷墟宫殿区出土的甲骨文和遗物中所反映古人的阴阳观念举例如下:

(1)甲骨文的干支表

这是殷人使用的“日历”。后世认为上古天干地支也含有阴阳之理。

(2)殷墟出土有玉雕“阴阳人”

殷代先民已有阴阳和谐的观念。这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某些字的结构中含有阴阳之成分,青铜器和玉器中有些动物、飞禽的纹饰和造型艺术上有雌雄“头相对”或“尾相对”,以及宫殿区遗址的朝向等文物遗迹中也可得到证实。这种玉佩、玉生活用具,也成了古人追求阴阳和谐的艺术载体,同时也表现了先民们的古风习俗。

从以上所举运用阴阳之理去选择宫宅、对铜器、玉器的艺术造型等实践活动中看出,殷代先民中确有一些有识之士,他们通晓阴阳之道。《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正因为如此,《诗》曰:“相宅”是“相其阴阳”。堪舆家说:“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夫博物明贤而能悟斯道也。”我们研究古代风水,就要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生态环境,国人只有“安居”,才能各得其所,皆司其职,为民造福,谋事兴国。

参考文献:

[1] 周文铮.地理正宗(第一版)[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2008.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3篇

红原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这首吟唱了多年的草原歌谣,让久居城市的我对辽阔美丽的草原充满了无尽的向往,每每听到有朋友传来草原那里的消息,便心动不已。没想到如今却是为了抚平内心的创伤,才能如愿。人生究竟还有多少个意外?

车子一路飞驰,很快就经过都江堰开始沿岷江而上,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翻过一座不知名的山,天空豁然变得晴朗了起来。一路上的川西风光,藏羌风情,岷江河谷风景都难以挥去我心头的郁闷。下午的时候,车子经过著名的红叶风景区米亚罗,好心的司机大哥停下车让大家下去拍照留影。

而我却没有那个心情,懒懒地靠在座位上默默注视着远处尚未红透的树林和欢呼雀跃的人们。不经意间,我发现前排的一个年轻姑娘也和我一样,眼神中流露出些许漠然。太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班驳地打在她脸上,长长的头发随意地放在一边,从我这个角度看去有点眩目。从她的打扮看来也是去旅游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是如此忧郁的神情。天下到底还有多少伤心的人在路上?

车到红原已是华灯初上,这个草原上的小城街道自然少了许多都市的喧嚣。匆匆吃过晚饭之后,便躺在旅馆的床上发呆。良久,随手推开了旁边的窗户才发现满天星辰是如此浩瀚,仿佛垂手可得般的近。都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可是星星是否又知我此时心绪?

一觉睡到自然醒,才慢条斯理地收拾好东西出门寻找车子准备去那个号称“最佳摄影点”的瓦切塔林。由于时间的关系,街上只有稀稀拉拉几个闲散的背包客。远远就望见前面昨天那个女孩正在和一个当地的司机讨价还价。走近后我们像所有在路上遇到的“驴子”那样很随意地点了下头,算是打了个招呼。她犹豫了一下,问我:“你是不是也去瓦切?咱们拼车吧,3天600块,AA制。”

有个人分摊费用当然是好事,何况还是个美女呢?于是我把背包往车上一扔,干脆地说:“走。”瓦切距红原30公里左右,路况不错。经过简单的介绍,我才知道这个女孩叫敏,从杭州来。

黄河九曲第一湾

从瓦切出来后,一路走走停停傍晚的时候到达黄河九曲第一湾。扎好帐篷,我们俩便走进了路边的一家餐厅。早就听说这里的鱼很有特色,于是便迫不及待地点了上来。这是一种没有鱼鳞的冷水剑鱼,其头顶上有一根骨头类似一把长剑,故又叫冷水剑鱼。

鱼上来后,我又要了一瓶青稞酒。估计女孩子对这烈酒不感兴趣吧,于是就自顾自的给自己倒了一杯。可没想到,她却突然伸手端了起来一饮而尽。看着我目瞪口呆的样子,敏嫣然一笑说:“我妈妈是蒙古人,我有一半蒙古血统。”难怪今天一路走来,在她秀气的外表下隐隐感到一种豪气。

很难想象,在这个远离城市的旷野,两个陌生的男女竟如老朋友般地恣意地喝着、聊着。窗外,暮色渐浓;屋内,豪气冲天。不觉酒已微酣,我打趣地说:“丫头,你要是醉了,我可得把你背我帐篷里去啊。”敏立即回答说:“小子,我就是喝醉了你也没机会。”

回到营地时,夜已深了。我躺在帐篷里久久不能睡去,可能是因为喝了酒加上有些高原反应的原因,头痛地厉害。“高原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没想到却被我们遇上了。大约2点多钟,刚才还好好的天,刹那间风起云涌,紧接着便是狂风携着暴雨夹杂拇指大的冰雹下了起来。

我第一个反应就是“丫头”怎么样了?刚准备出去看看,没想到她却已经钻了进来。发现敏确实被吓坏了,头发也凌乱地披着,一副狼狈的样子。我赶紧说:“别怕,快过来坐着。”这时,突然一个惊雷震得人头皮发麻。敏“哇”地尖叫了一声一下就扑到了我怀里,能感觉到她的身体还在瑟瑟发抖。为了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我故意开玩笑说:“还记得那句名言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们就这样相互依偎着,带着一丝担心,带着一点酒意,不知不觉竟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晨曦透过帐篷的缝隙懒懒地打了进来,洒在我们身上。敏还没醒,睡得那么安详。原本就漂亮的脸庞在阳光的映衬下更加光彩照人,像个沉睡仙女在等待王子把她叫醒。

走出帐篷,没想到雨后的草原上竟然出现了一道很久没见的彩虹横跨于天际,让人如临仙境。敏激动得像疯了似的大叫起来:“彩虹、彩虹。”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晨曦正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租上一匹河曲马,我们双双延着河岸缓缓而行,看河水从身边恣意地流过,时间仿佛都已经凝固了一般。

走了一段,敏突然跳下马捡起一块石头说:“送给你,感谢你昨天晚上借我的肩膀。”我哈哈一笑,“这个也能送人?”敏突然很认真地说:“送一块石头给你带回都市,悄悄地独自珍藏。”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说:“不客气,你喜欢随时再借给你。”

花湖和郎木寺

花湖位于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热尔大坝上有3个相邻的海子,最小的叫错尔干,最大的叫错热哈,花湖是居中的一个。车子在湖外的大路口就不能再向前了,这时候脚下踩着的是著名的若尔盖湿地。我和敏小心翼翼地花了20多分钟才走进去。

花湖湖水透彻的蓝,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净;缱绻在水天之间的云彩,有着魔力般妖艳。令人想越过栈道一直走到湖中心去,或许那里,会有更大的幸福。有人说花湖像初恋的滋味,虽然早有准备,但当她闯入眼帘时还是像一记重拳击中内心,头晕目眩,一片空白。

湖边早已经有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但大都是情侣。因为花湖本来就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地方。我俩顺着湖中搭起木桥漫无目的地向前走着,突然一对年轻人把我们拦了下来。请我们帮他们拍张照片,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镜头中,两个正在热恋中的男女随意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造型。他们的幸福洋溢在脸上,同时也任性地感染着我们。

晚上,坐在郎木寺著名的“旅朋”青年旅馆里。我和敏相对而坐,良久谁也没有说话。因为明天我们就要打道回府,一股淡淡的离愁充盈心头。三天来和她朝夕相处,似乎有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我能感觉到,敏似乎也有话想对我说却始终没有说出来。酒一杯一杯下去,夜色一点一点浓郁。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4篇

为了让渭河重归“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丽和宁静,让她依旧游弋和冲撞在黄土高原与巍巍秦岭之间,还人们一个健康美丽的渭河,陕西省将“打造一条绿色健康的渭河生态长廊”。这将是一个改变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思路和创举,也将彻底改善数年来陕西的脆弱生态,为关中经济圈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为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当家人的蒋建军,从事水利行业已逾26年。从打造渭河生态长廊的提出,到渭河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通过对他的采访,为读者解读蒋建军的生态渭河。

《西部大开发》:作为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也作为陕西的母亲河,渭河的作用至关重要,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蒋建军:我想,上天给了陕西人民一个秦岭、一条渭河,这应该是陕西人民的幸运。很难想象没有秦岭和渭河的陕西,会是什么样的。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渭河流域占全省人口的64%、耕地的56%、灌溉区面积的75%、生产总值的65%,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应该说,渭河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西部大开发》:具体来看,渭河与其流域内的城市,尤其是关中经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蒋建军:渭河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沿着渭河干流,两岸分布着甘肃的天水、陕西的宝鸡、咸阳、杨凌、西安、渭南六个大中城市区,是大关中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价值,被国家确定为在西部大开发中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三大板块之一。

渭河是关中水资源的唯一提供者。而关中地区人口占流域总人口的65%;流域内平原区的面积99%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中关中耕地面积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35.2%,关中有效灌溉面积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81.8%。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关中地区在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就陕西省来说,关中地区以占全省1/3的国土面积,聚集着全省近2/3的人口,56%的耕地和3/4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加之区内工业集中,农业发达,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科技教育文化实力雄厚,还是连接我国东西南北的交通纽带,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陕西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区域。

《西部大开发》:渭河的现状堪忧,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她的生态情况仍然受到三秦人民乃至全国上下各界人士的关注。那么渭河生态环境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蒋建军:众所周知,渭河现在两个最大的生态问题就是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

水资源的短缺,严重损害河流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渭河流域尤其是关中地区存在着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管理性并存的缺水局面。水资源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关中乃至陕西整个经济发展的布局。

而渭河水体污染严重是最受大家关注的。近十年来,渭河水质污染体总量不断增大,污染物成分不断增多。

其实除了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两个主要问题之外,渭河的防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渭河的防洪重点是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咸阳以下三门峡库区。另外,渭河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水沙异源问题突出。

《西部大开发》:在《渭河生态环境构建和关中经济率先发展》一文中,您明确提出打造渭河生态长廊。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积病已久的渭河实现这个目标是否可行?

蒋建军:按照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的《渭河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目标,渭河生态环境构建目标的实现是有希望的,是可行的。

目前,渭河陕西段流域内的几个大中城市围绕渭河,已经建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旅游风景区。不仅实现了渭河的生态改善,而且还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宝鸡的金渭湖已经建成,每天早晚有5万至6万人次在这里休闲娱乐;杨凌紧靠渭河大堤的水上运动中心,是第六届城运会帆板比赛场所,也是陕西水上运动训练中心;咸阳湖建成运用,已成为咸阳古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西安渭河南岸草滩2700多亩树林已经成林,渭水园、东晋桃源、桃花源山庄、华浮宫、未央湖已将其打造成西安以北最值得去的地方;渭南市区以北的渭河南防洪大堤,做为渭南市的城防段,以渭河水文化建设的文化长廊正在规划之中。

所以事实上,渭河今天除了水脏、水少、洪水期以外,已经成为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只要以点串线,把点的品质提高,把线的缺失补起来,渭河的绿色生态线就可建起来。

《西部大开发》:具体地针对渭河现存的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我们将如何解决?

蒋建军:我们的治理途径可以总结为:上拦蓄;中固、减、保;下固、疏放归冲。具体来讲就是,上游修建水库和水土保持;中游巩固河岸,减少堤防,重点保护城防;下游抓好堤防的内在质量,重点部位是淤临淤背及河口疏浚,以及南山支流归并和调水调沙冲刷潼关高程等。

对于长久以来的水体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了渭河水污染防治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关闭了沿渭56家高污染的小造纸企业,2007年又决定省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解决水污染问题,提出渭河在“十一五”末消灭劣V类水的目标。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渭河水质从2005年下半年起有所好转,但其好转的程度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期望值不相符。

水环境是公共产品,政府应在污染源上严格政策,该关的关、该停的停,而在污染源末端出资购买符合环境要求经处理的污水,将污水处理企业处理后,除有市场需求的二次水利用以外的水,按处理成本加社会平均利润全买下来用于生态环境,这样大约1方水需1.5~2.0元钱。关中年向渭河排的污水约6亿~8亿方,按最大值算每年需16亿元,这对每年有5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和2006年有55亿多元投入环保工程的陕西省来说是可以做到的,而且这样以来,污水处理有了市场,且这个市场是稳定的,必将有很多有远见的企业家投入污水治理事业。这一点上,山东淄博市已有了成功的经验,咸阳市近几年来经过成功实践总结出的政府建网、企业建厂、企业运营、政府买单都可以借鉴和强制推广,这一机制的转换,必将很快的改善渭河的水生态环境。

《西部大开发》: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蒋建军:目前河道、水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由河道、水本身造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从河道、水本身入手,更要重视从河道以外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等层面去着手。

渭河目前的管理体制较为混乱,有国家流域机构、省级流域机构、地方政府,每家管的内容不同,深度不一致,方式差别大,急需统一规范;渭河调水条例急需上升到地方法律层面,渭河的采砂、建设项目管理急需统一标准、规范,对危害渭河生态环境处罚适用法规的标准解释统一规定等。

非工程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项实用技术研究的推广,其效益可能数十、数百倍于一项工程的效益,如基础信息系统的建设,水资源、洪水调度系统,关中植物生长需水曲线和关中地区降水曲线耦合机理研究,从云图预报降雨量,由降雨量预报径流量,根据径流预报确定水库运用水位适时进行水库调度等等。这些工作做好了,渭河的水环境管理将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还有灌区的体制问题。目前实行流域统一调水之后,一方面农灌的水价不能动,一方面用水总量要控制,这种“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做法,在目前灌区只有多用水才能生存的机制下,生态用水是不可能保障的,在生存和生态两者之间,恐怕在任何时候,都是生存优先,所以要保障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和灌区的适时适量灌溉,必须承认他们的公益性,从体制机制上转变,仅靠目前管养分离体制改革是很难解决的,这也是政府为购买生态环境这一公共产品应支付的成本。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5篇

早在二三万年前,青藏高原就已有人类创造了原始的远古文化;在四五千年前,古羌人已创造了与中原文化相当水平的高原文化,喇家文化遗址被称为“东方那个庞贝”,柳湾墓地是我国目前发掘的最大的氏族公共墓地,出土的彩陶举世罕见。自然风光与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使青海显得雄浑、悠远而神秘。

野牛沟,昆仑山神秘岩画记载了什么?

昆仑山,横空出世,绵延千里,被世人称之为万山之祖,神话摇篮。浓郁的昆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远古部分,产生于5500万至360万年前的上古时代,自远古年代起,生活在她身边的人类便开始了对她不懈的探索与追寻。然而,由于昆仑山险峻奇寒,人类只好遥望她高大入云的奇峰和冰雪皑皑的雪山去遐想神思,昆仑山因此蒙上了一层似乎永远无法揭开的神秘面纱。

一条清澈的河流从昆仑山东南的深山中流出,河水在宽阔的河谷里缓慢地流淌,两岸是的巨大岩石……在格尔木市东北约130公里处的神秘野牛沟,有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使人产生无穷遐想的神秘岩画。岩画就刻绘在沙岩上,按岩画在自然空间上的分布组群,野牛沟岩画一共有5组45幅画面,180个个体形象。岩画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先民们狩猎、舞蹈、畜牧的场景。第一组岩画施于散布在四道沟山梁南坡的花岗细砂岩上,每幅岩画根据具体岩面朝向而施,一般朝向为东南和正东。由于野牛沟岩画地处昆仑山深处,远离人群聚落,故几乎没有人为的破坏。但由于地处高寒,岩石表面风化腐蚀程度较严重,特别是由于冷暖温差而致使岩面大面积崩裂,许多画面漫漶不清,有些已经无法辨识。野牛沟射猎图岩画的画面中有牦牛、鹰、鹿、豹子和猎人。两个猎人手执弓箭、身背箭囊,正引弓射牛。被射猎的两条牛的尾部因岩面剥裂而受损。画面下方的牛背上蹲踞着一只豹子,构成一幅豹食牛的场面。这种构图亦属典型的北方草原艺术中所谓叠压式风格。

画面形象有狼、牦牛、鹰、人和狗。画面右下方的牦牛、人和狗显然为不同时期作品,其打制方法为倾斜打击法,有别于用垂直打击法制作的其他早期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鹰与牦牛岩画中,呈“一”字形排列的八只鹰的形象。画中将鹰呈“一”字形排列,体现了北方草原艺术风格,而动物呈左右对称性和上下叠压式的安排则是欧亚草原艺术的典型特征。

野牛沟岩画中各类动物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中有野牦牛和家牦牛,野骆驼和家骆驼,以及马、鹿、狼、豹、狗、鹰、熊、羊等……这些岩画以十分简练的手法,艺术地描绘出曾经生活在昆仑山系中的原始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岩画约成于3000年前。那时的昆仑山先民们在蓄养牛、骆驼、马等大牲畜上已有了相当的成就。

先民们手拉着手在跳舞,场面十分热烈……一幅表现舞蹈的画面让你仿佛能感受到舞蹈者们欢悦的心情,甚至能听到那高亢而原始的歌声。

“咸池九韶之乐,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不飞,兽闻之而不去,畜闻之而不入,人闻之而相与”。这种来自咸池的音乐是如此的迷人动听。那么这个咸池又在何处?咸池就是盐池,指今日柴达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的茶卡、察尔汗等盐湖。这种艺术形式,历千年而不哀。“连臂踏地”的基本舞蹈动作,影响了华夏各族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舞蹈发展。在现代的藏族舞蹈中,其转圈、连臂、踏地的舞步,与野牛沟岩画上的舞蹈场景如出一辙。

狩猎图画面上有三个猎手作跪射或立射状。猎手前面是两只鹿,两头野牦牛。野生巨角隆肩,体型肥大,其状凶猛,暗示着狩猎的危险和猎获物的丰硕。其中,最前面的一头野牛背上,站着一头小野牛,憨态可掬,其意为母牛护着小牛犊。仨猎手形态骠勇,同时弯弓搭箭,引而欲发,发而必中的立意十分明确。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支箭只对准了一头牛和两只鹿,明显地让过了那对母子牛。这幅珍贵的岩画,如实地记录了远古时期的昆仑人,已经懂得了不射杀母畜和幼畜的道理,并刻之于石,昭示于人。

有多幅岩画,描画的是野骆驼、野马与畜养的牛马为伍。它们同在一块草地上觅食,或在辽阔的草原上结伴奔驰,说明了在岩画形成的那个时代,这里水草丰茂,野生动物很多。因此,人与家畜和野生动物可在同一蓝天下和睦相处。这可能反映了原始先民们朴素的自然观,也可能反映了先民们将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畜的过程。

昆仑山远古苍劲古朴的 岩画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数千年前生活在昆仑山地区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道德准则,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愿望。今天看来,这些远古的岩画,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和永久的艺术魅力。

托素湖,柴达木“外星人”的遗迹?

从德令哈市坐火车西行约50公里,就到了托素湖。这是一个水面有1 80平方公里的咸水湖,水面广阔,深沉静谧。在柴达木盆地众多的景区和景点中,德令哈托素湖边白公山的“外星人”遗迹非同凡响,令人困惑不已。

被称为外星人遗迹的地点在湖的东北岸。湖畔耸立着一座孤兀的山峰,高度虽只有200多米,但山色十分奇特,通体呈灰白色,间有鹅黄,与宝蓝色的湖水、洁白如雪的湖边沙滩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罕见的画面。无论谁来到此地,立即会有一种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感受。

在临湖的岩壁上,有三个等距排列的山洞。洞高约8米,深6―7米。凡是到过此洞的地质、建筑学专家们,都一致确认这些都不是溶洞,而是人工开凿的。

在其中的一个洞中,洞壁上贴着两根大管子,一根直穿洞顶和洞底,另一根的下部露出管口,两根管子的直径40厘米左右,而一些直径较小的管子排列在洞中其余的地方,并延伸到洞外。洞口离湖面约80米左右,均为的砂岩,砂岩上满是湖水冲涮所留的水波形岩纹,说明若干年前,湖水与洞口相连。在这片砂岩上,有不少残缺的管子一直铺到湖中,浅水处管子清晰可见。这些管子排列痕迹整齐,管径不一,从20厘米到0.3厘米不等,最细的内径只有牙签粗细。总之,这部分管子是从洞中铺向湖中,或许是从湖中铺向洞中,到底如何,难以判断,但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奇不已。

遍布湖边的铁质管状物究竟包容了什么样的秘密?“外星人遗址”像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产生了众多的猜测。

白公山神奇的铁管据推测应该由现代工业的存在而产生,但柴达木在上世纪50年代后才开始有现代工业。所以对于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遗迹,自然而然地就被归属于“外星人”遗迹了。柴达木地势开阔,空气稀薄,云层很少,透明度极好,是观察天体宇宙的理想之地。1984年中围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德令哈建立青海天文站,就是因为这里干燥,海拔高,容易收到毫米波。几年中,他们发现了100多个星系,观测效果极佳。1993年,日本天文权威海布带领美国、日本的天文学家到此考察测量,认为这个站在亚洲是很理想的点。据此特点,有关专家认为,以外星人的眼光看,柴达木德令哈一带是星际交往的最好之地,特别是白公山一带条件更优,托素湖和克鲁克湖的形成有特点。白公山离湖最近,地形独特,十分醒目。如果外星人乘坐飞行器进入地球,首先看见的是柴达木,最醒目的是咸淡两湖,最易辨识的自然也是白公山。可见这里是外星人进入地球后,来去起落最理想的地点。但另一个疑难问题又浮出水面,外星人在何时到达过柴达木?为什么要选择托素湖落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水上、水下的管道?这些管子到底有何功用?又为何遭到外星人遗弃?

“从科学探秘的角度讲,这些管状物的确存在许多谜团,比如尺寸之大国内罕见,有的管状物还有很强的放射性,但如能深入研究,我相信‘外星人遗址’的真正成因不久会大白于天下。”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郑剑东曾赴实地考察,他说所谓“外星人遗址”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曾经有1 1位中国地学界专家为此组成课题组,6位专家亲赴托素湖考察。考察结果显示:这些奇特的管状物分布在距今五六百万年前的第三纪砂岩层中,成分以氧化铁为主。但对这些神秘管状物的成因,专家组中也有着多种推测:一种认为铁管是高压埋葬下形成的芦苇等茎管植物的化石。可是科学分析,任何动植物化石,只能保持其原样,而不可能形成有规律、有排列方向的铁管。这一带的沙石没有形成化石的地质条件,附近山峦岩性与白公山的岩性时代、成分完全一样,在那些山峦上不仅没有发现任何化石,甚至连铁粒子也没有分布,更未发现像托素湖边这样的铁管。另外一种认为管状物可能是砂岩层快速沉积形成,岩浆中含铁的物质凝聚形成了管状物。专家组认为“外星人遗址”极有可能是一种地质现象,但不排除人工钻凿、冲击的可能。

各种猜测纷繁复杂,一大堆谜团有待人们去解开,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即对以上的种种说法,需要有更强有力的证据和更加缜密的科学分析来证实。

喇家村遗址,恐怖东方庞贝中的母爱光辉

舒缓的黄河水从宽阔的河床流过,台地上林木苍翠,这是大西北少见的富庶之地。

喇家村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黄河北岸。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现在是座土族村子。这里的田地间和沟渠里,到处散落着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和石器,穿行其间,就好似旅行在时空隧道,进入到四千多年前神秘而恐怖的先人世界。

“喇家村遗址”中大量而精美的文物,不仅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黄河上游地区不仅有古人类活动,而且他们还创造了相当灿烂的古文明。但也就是在大约4000年前,这一地区的人类活动突然消失。

是什么挡住了文明的车轮,把喇家村地区的文化甩出了历史发展的中心舞台?喇家村地区恐怖的史前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整个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史前文明的衰落,是否和喇家村文明的消失有着相同的原因呢?

1999年秋,在喇家村遗址进行的试探性发掘,意外发现段深且宽的壕沟。这是一处前所未见的拥有宽大环壕的齐家文化大型聚居遗址,专家推断这里可能是座史前时代的城堡,它也许是当时盆地里的一个政治和经济中心,或许是一个小小王国的所在地。

2000年,在喇家村遗址有了非常意外的发现――在4号房址内,发现人骨多达14具。14具人骨不规则姿态分布在居住面上,有的匍匐在地,有的侧卧在旁,有的相拥而死,有的倒地而亡。中心灶址处成年人两手高举过头顶,双腿为弓步,死亡时身体还未完全着地。西南部有5人集中死在一处,他们多为年少的孩童,其中有一年长者似用双手护卫着身下的4人,5人或坐或倚或侧,头颅聚拢在一起。

让人震惊的是在相距不过2米的3号房址中的一对母子。两人死时的位置也是在房址的东墙边,母亲双膝着地跪在地上,臀部落坐在脚跟上,用双手搂抱着一幼儿,幼儿依偎其怀中,双手也紧搂着母亲腰部。母亲脸面向上,颌部前伸,像是在祈求苍天赐年幼的孩子一条生路。在4号房址东面不远的7号房址中,也发现一对母子,母亲也是坐在地上,用她的身体保护着孩子,最终还是双双死于非命。列存了4000多年的这幕悲剧,现在看来依旧是惨不忍睹。

在喇家村遗址房址中发现的这些死者,死时状态各异,年龄不同。类似这样的考古遗迹,过去在中国境内的发掘中还不曾见到,在国外也鲜见报道,除了已被证实是火山爆发掩埋的庞贝。

几座房址内都充填有大量棕红色黏土层,中间还夹有波纹沙带,这都是黄河洪水泛滥的产物。推测当洪水泛滥时,汹涌的洪峰冲上河边台地,涌进了当时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淹埋了滞留在房子中的妇女儿童。在调查中发现,喇家村所在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台地上,都有棕红色黏土层发育,这是黄河主流泛滥的结果,由此推测盆地在4000-3000年前处于洪水多发期。也有人认为这些死者生命的突然丧失,不排除有宗教及其他原因,比如地震等地质灾难。

一场大灾难毁灭了一座城堡,夺去了许多的生命,喇家村遗址的发掘让人真切感受了那场发生在黄河岸边的史前大灾难。但对它留下的众多千古之谜还须等待人们去继续解读。

柳湾,千年彩陶王国衰落的未解之谜

湟水,流经甘肃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4600年前,古老的羌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明,这个文明在持续了整整1000年后,却突然神秘消亡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文明的断层?

1974年春,湟水北岸台地上的柳湾村村民在挖渠引水时发现了一片墓地,此后在5年多的发掘中,共出土了各种彩陶器皿15000余件。历时千年的神秘彩陶王国终于重回人间。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上色作彩后烧制而成的陶器。大多数都是由黄、黑、红三色组成,古朴大方,历经数千年光泽依旧。黄的是陶土本色,黑红两色则是古羌人烧造前涂上去的。经过分析,原始先民分别使用了几种矿物质做涂料,红色是因为颜料中含铁元素较高,经高温烧造后形成的,而黑色则是采用了含锰元素较高的矿物颜料。不过这些颜料来自何方,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这些陶器上,除了史前陶器上常见的象征生殖崇拜的蛙纹和光明崇拜的字纹之外,还有许多类似于“十、o、兰”等抽象符号。在出土的彩陶中散落着1000多个符号,学者归纳后共分为319种。这些符号有的甚至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影子,显然是记事符号。甚至有专家说:“这些彩陶符号最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不过它们到底记载了什么呢?学术界认为它们或者是制造工匠的特有记号,或者是氏族的徽号。这个悬案的解决还有待于更多有规律符号的发现。

这个彩陶王国是如何消亡的呢?

彩陶时间越往后,制作得越粗糙,彩色花纹也由繁复精美过渡到简单粗犷,直至最后放弃彩绘,成了素面光陶。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羌人从半农半牧部落变为纯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原因。”一件距今4000年的双大耳彩陶罐,陶罐上彩绘着一幅太阳照耀禾苗的图画,这是古羌人农耕生活的真买写照。

可是后来由于环境变迁,湟水一带已经不适应农耕需要了,古羌人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原先定居生活时烧造的巨大精美的彩陶器皿,在迁移中已经成为累赘。古羌人不得不逐渐放弃了坚守千年的彩陶烧造工艺。简单小巧,可以随走随造的素面光陶成为他们游牧生活的首选器皿,灿烂的彩陶文明衰落了。

非非世界,来世今生的圣域画面

早在佛祖释迦牟尼尚未涅之前,古印度摩竭陀国影坚王和南部胜云城国仙道王是莫逆之交。为了答谢仙道王的馈赠,影坚王听从佛祖之言,命人绘制一幅释迦牟尼佛像相赠。但佛之仪态如日月之光,无比耀眼,画师观之,忘乎所以而手不能绘,后将佛祖请到河边,画师看着水中倒影方才绘成。这幅“水生释迦”就是“唐卡之母”。

据传,很早以前,隆务寺大活佛一世夏日仓・噶旦尖措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文殊菩萨给了他一支画笔。次日,他把画笔送给吾屯下庄的一位僧人,让他到去学绘画,这个僧人后来在学成返乡。他画的画比活态的实物还要动人,花草之图竟能引来无数蜂蝶。

青海的宗教艺术是一种品类多样、技艺高超的综合性艺术。主要为彩绘、彩塑、堆绣、石刻、建筑装饰等,其中以绘画和雕塑为最。

唐卡,藏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卷轴画”,它是一种藏族特有的绘画形式,用丝绸装裱,可以悬挂,也便于携带,主要挂在寺的经堂和僧侣的住所里。“唐卡”一般采用单线平略加烘染和色块填勾的手法,画面质朴、典雅,设色匀净、协调,线描勾勒流畅自如,造型生动传神。唐卡强调人物性格的刻划,工笔细腻,对比强烈,形神俱佳,给人以心旷神怡,庄严宁静的美妙感受。

壁画与唐卡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佛像、佛本故事等,还有历代佛教大师,如宗喀大师,怖畏金刚等。另外,天体、星座、天文历算、医学解剖图及藏族社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等也都在唐卡中有所表现。

传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十月十日,当喀巴在莲花山坳诞生时,剪断脐带的滴血处长出了棵折檀树,树上有十万片叶子,每处树叶都出了尊狮子吼佛像……表现这一内容的唐卡我记得我在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塔尔寺见到过。塔尔寺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中,是集汉藏风格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也是青海宗教艺术的集中表现地。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6篇

20xx世界卫生日演讲1尊敬的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十分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代了,人类在不断的进步,我们人类已经征服了地球,成为地球上的主宰,现在人类又开始征服太空,希望能够在太空中找到自己更好的归宿。殊不知,我们的地球已经被我们人类破坏的不能再破坏了,保护环境已经不是一时间的事情了,需要全世界人民的一起努力,我们的地球才会回到曾经的样子。

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纯净辽阔的大海里产生了星球史上最早的生命精结——绿藻群带;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奔腾不止的黄河岸边出现了现代人铭记的祖先——蓝田人类;其实,真不说清是从哪一天开始,大地欣然地托起了普罗米修斯窃取的火种,从而宣告了文明初始而完整的诞生;其实,真的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人类不仅征服了自然,而且开始学会向自然索取曾饱受天灾的赔偿——资源潜能。

于是,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了结实的木椅、精刻的木阁;而孕育出人类的原始丛林却在伤心地萎缩;于是,人类的文明史上有煤炭、石油、地热;而承接着人们疯狂攫取的大地却在悄悄地下沉、裂变、陷落;于是,人类文明史上有了林立的厂房、烟囱、化工车间;而那片曾经温柔的晴空,却正在被黑的、黄的、灰的污染杀手将臭氧层残忍地撕破。

终于,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了微观得可怕的氢能、中子能、原子能,而从此,文明之邦的土地上不知多少因亲离友散而痛苦凄厉的哭声。

假如,历史真的是一张翔实无疏的时间表,我只想查一查人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学会把作为星球上的最高智能生物的特权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却轻而易举地忘记,自然一样会再次惩罚我们。

因为英国人无规划地扩大工厂,排放废气;于是大自然便在1873年、1883年、1892年发生了三次伦敦毒雾事件侵吞一千八百人作为赔偿。因为日本人在足尾铜矿疯狂采挖,任排污水,于是大自然便让400平方公里的良田变为荒园以示惩罚。因为美国人在狭长的平原地带连建了铁、硫、铜三大工厂,于是大自然便在1948年10月27日用毒雾遮笼整个山谷作为报复。

因为苏联人肆意将粉尘毒气排入空中,于是大自然便让加里宁格勒普降黑雪,让1960年两次黑风暴席卷俄罗斯大平原作为警告。因我们过分索取森林,于是大自然便以黄河两岸土流失区达百分之七十四,一次性水灾毁坏千万亩沃土作为代价。

然而,人类不知为何却固执地抛开了这些暗示,仍在一天天、一年年执迷不悔地犯着同一种错误,重演着同一种悲剧;终于,1952年一次伦敦毒雾事件死亡一万两千余人是前三次总和的十倍;美国河谷带十年肺气肿死亡率上升为以前的百分之六百三十;苏联仅水污染一项每年损失六十亿美元,这些加速上升的数字已迫使人类不得不承认,曾被征服的自然现在却无法控制,中东北非的富饶土地变成极目无边的沙漠;墨西哥的丰足粮仓变成了荒芜的侵蚀斜坡;我国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被泥石流淹没。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定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步结果取消了。”

我们常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把地球推向了生命的底线。让地狱迸爆出的烈火肆意侵舐着每一点绿色,让所有的生灵在灼伤的苦痛中哀叹。

我们经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然后面对因贪婪的欲念铸下的过错,无奈地看着盒中升起的狰狞的黑烟在大地与天空间弥漫。

我们常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撞响了天王手中的金玉琵琶,然后忍受绵延的噪音,却不知该怎样办。我们常常是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使海面漂浮的石油粘住了海鸥的翅膀;使果林里的农药残害了弱小的生灵;使夜空里再也看不见清亮的星星,使明净的湖水变成了一点就着的油坑。

我无以否认,人类正在夜以继日创造文明;可是朋友,你能否认人类正在夜以继日地毁灭文明吗?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的先人和我们的后人都注定要在这里生存。为了调色板上的蓝色能属于天空和大海,白色能属于瑞雪和浮云,黄色能属于阳光和谷堆,绿色能属于山川和森林;让你、让我共同伸出手来,承下昨天交给我们的这份责任。用诚心、汗水、智慧化合成的清泉,刷洗这个世界,赎去我们曾犯下的罪过,交还给自然一个真正的文明。

我们的地球是最美丽的,可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地球毁在我们的手中,这样的话,我们的后代只会说我们的目光短浅,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个美丽的地球,这才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痛心的事情,我们的后代还要继续生活在地球上,可是我们给他们留下的是什么,是很难被我们救回的地球生态环境,以后的道路还要怎么样,我们不知道,可是我现在对大家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谢谢大家!

20xx世界卫生日演讲2我们不能仅仅是呼吁,更应该做的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我们能做到的很多,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

如果你把一个塑料袋放在垃圾箱里,就会少一点白色污染;

如果你把家里嘀嗒的水笼头拧紧,就会少向自然界索取一点水;

如果你在白天随手把家里的电灯熄灭,就会少浪费大自然的一点能源;

如果你拒绝使用一次性的筷子,一次性纸杯,就会对绿色的森林多一点爱护;

如果你步行去上班或者乘公交车不驾自家车,就会向大气少一点排放;

如果你爱护脚下的绿草和身旁的小树,就会为自然环境的和谐多一点贡献;

如果你

大家都动起手来吧!

请爱护我们的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谢谢!

20xx世界卫生日演讲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绿色,象征着和平;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健康;绿色,象征着温馨。

提到绿色,我们自然会想到环保,而环保中最危重的要数-----水资源。有这样一组数字:“一直开着的水龙头,一分钟就会浪费10—18升水。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分钟只滴几滴水,一年就会浪费成吨的水。北京市十年滴漏的水比北海公园的湖水还要多出几倍来呢”。不难看出,这些数据反映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悄然流逝,更对水资源匮乏的原因以警示。

当然,还有其他资源,我也作了简单整理:

1、森林被滥伐。世界上80%左右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森林面积正以每天375平方米的速度消失,每年消失的森林面积大约14万平方千米。也就是说,一年要消失一个山东省。

2、土地沙漠化。现在,全世界1/3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每年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化,直接威胁着60多个国家,受影响的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6%。

3、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7%。

另外,还有水体污染、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等等。听到这些数据,我想在座的每一位肯定和我一样有一种危机感:环保意识必须要增强,绿色行动势在必行。

同学们,就让我们为创建绿色家园而呼吁:行动起来,从我开始;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

我们的行动不能仅仅是呼吁,更应该是从我做起,共创绿色家园。当然,创建绿色家园很难,现在还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原来创造绿色家园也如此简单。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捡地上的一张纸,那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你的绿色家园就会建成,我们的绿色家园就创建了。所以,你的绿色家园就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高的环保意识,那么上面的一切一切就不会发生,我们就不会面临如此的生态环境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都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投身于创建绿色家园的事业中去吧。

目前我国已有1700多处自然保护区,并加强了人工林建设。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三北”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宜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

我们学校也投入到了这项宏伟而有意义的事业中。“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轰轰烈烈;“大手拉小手”的环保队伍日益壮大;“争用环保袋,杜绝白色污染”活动,同学们争先恐后。

又临黄河岸范文第7篇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准确记录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多重价值,是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并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工业遗产完整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应在受到任何破坏以前载入记录档案,因为如果在生产活动停止或者工业场所关闭之前做好记录,将可以获得并保留更为真实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学认定的保证。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调查,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就有外资工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等,建国以后,不少企业又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丰富历程,通过分析上述演变过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的遗存和信息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还需要对其曾有过的用途有透彻的认识,它们往往随岁月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因此需要对每次变更都给予关注和评价,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证。对工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由于众多工业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2、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西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A.麦格斯(AlisonMaggs)先生认为:“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联系。政策也能为某一场所的恰当用途提供建议,这些用途必须考虑诸如法规控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其他因素”。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鉴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应出台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税收改革法》,激励了人们改建历史建筑的意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众对于老工业建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经济、建筑功用和历史特色所持的慎重态度”。

3、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因此,由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工业遗产也应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明确不同保护级别,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则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骨干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保护规划过程中应解决如下问题:预期的用途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变化是否达到最小或可逆?”必须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干预行为应具备可逆性,产生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必须实施的任何更改都应得到记录,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得到妥善保存。

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往往性能寿命更短,老化的速度更快。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体现工业遗产重要价值的一些因素就得不到妥善的保护。目前,在发现问题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没有研究出能够实现长期保护目标的维护或修复技术。如在工业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混凝土、马赛克,以及化学材料等,在工业档案文献中广泛使用的纸质材料、感光材料、电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多种物质载体的保护问题方面,还缺乏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我们同时需要应对实践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4、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blightedarea),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作好城市更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复苏经济,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如利用纺织厂房建设成为展示古代服饰,民族服装和国际时装的专题类服装博物馆等。但是A.麦格斯先生提醒我们:“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设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公众开放,通过引导式通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资源,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5、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因此,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所有业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们的现身解说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起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遗产宣传展示的途径和手段获得极大的丰富。要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采取多渠道的形式来展示、宣传工业发明创造,使不同年龄、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都能通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方式获得工业遗产的知识。

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应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后纳入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等教育则应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建有工业考古学专业,设置了工业考古学硕士和博士课程,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工业企业应该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和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业遗产保有者和使用者对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意识。

6、“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实现前所未有的业绩,尤其在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兼有调水、防洪和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途经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输气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克服了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严峻挑战。这些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都堪称为人类的奇迹,应当与阿斯旺水库、苏伊士运河、塞默灵铁路等一样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建树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充分考虑创造和保护未来的工业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注重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益的同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实物,提高工程的文化含量,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使它们成为未来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目前正在生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也即将搬离原址,其中首钢和江南造船厂的搬迁和原址规划格外引人注目。首钢前身为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经历了几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首都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进行企业承包试点、创造了10年共为国家贡献96亿元,相当于10年增值了9个首钢的奇迹,轰动了国内外”。“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此首钢搬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当这座钢铁之城成为历史,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如何面对天空下的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