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1篇

杨启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小学阶段的儿童那美好的童心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教育工作者应细心呵护,不让他们的童心被玷污而失去光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真实故事:一年级的小豆豆因淘气被当做“问题儿童”而被正规学校退学,来到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巴学园就读,在小林宗作校长的爱心引导下,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自然而健康的孩子。

让儿童在爱的润泽下自由成长是童心教育的主流,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从倾听开始。小林校长耐心倾听小豆豆,珍惜她说的每一句话,欣然接纳这个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窗边族”。“校长先生站了起来,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他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地专注地听着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唠叼。在听小豆豆说话的时候,他“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其实这也是小林宗作校长的一种巧妙的教育手段,他在耐心的倾听里,让每一个入学的儿童都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关注,也要让每个孩子在这里畅所欲言,大胆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小林宗作校长能够花那么长的时间来倾听小豆豆的“趣谈”,使天真的豆豆心里从此深深驻记住了这位可爱的校长,更因此感到心情愉悦和对巴学园充满期待。小林宗作校长能充分尊重一个儿童的心灵,从儿童视角感受他们的感受,无比欣赏他们。这不仅保护了小豆豆的自我意识,也使她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排斥自己,这对一个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之动力。

小林宗作校长努力地充分地让孩子们在童年的快乐中成长。他机智地把饭盒里的东西分成“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两类,既能孩子们不偏食,又能掩盖其中价格上的贵贱之差,培养了孩子们一视同仁、平等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中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小孩子们偏食严重,尤其不喜欢吃蔬菜和豆制品时。在巴学园,小孩子吃饭却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情景。因为在就餐的时候,小林宗作校长把孩子们每天的饭菜巧妙地分为“山的味道”(植物类)和“海的味道”(动物类),而且还特意谱写了“好好嚼呀”的饭前歌让孩子们大声地唱,于是每餐饭都在校长和校长夫人温和的笑声里开始,又在孩子们的欢叫声中结束,这比直接地向孩子们灌输要“合理地搭配营养”,“不要养成偏食的习惯”等教条更管用,学生都乐于接受并潜意识记在心中。

小林宗作校长的话语如春雨,滋润着小豆豆的心田。小豆豆的钱包掉下厕所池里,她满头大汗地把池里的东西舀出来想要寻找心爱的钱包,面对堆成小山的脏物,校长没有批评她,更没有呵斥她。“先生稍微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地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说完,他又像刚才那样走开了。”她能够感觉到校长在温馨提醒自己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同时,她也能体会到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的乐趣。小豆豆这个看似愚蠢可笑的行为却没有被明确地否定或者被直接地阻止,在她自己面对问题并独自解决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一回,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随之而不断提高。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直接被否定和阻止,来不及犯错,没有经历锻炼,总是被束缚和羁绊,主动性会随之削弱,参与积极性也会被逐渐屏蔽。儿童是有着强烈好奇心的纯洁天使,她需要在体验中自我判断对错得失,而不是由老师或家长之口直接告诉她什么是对错得失,那与抹杀童性,抑制发育有什么区别?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2篇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作者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小豆豆是一个性格开朗、喜爱和同伴们一起玩的孩子。不仅这样,小豆豆还是个不嘲笑别人的孩子。在小豆豆第一天读的“巴学园”里,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唯一的一个男孩山本泰明,他患了小儿麻痹症。所以走路很不方便。有一次小豆豆带泰明一同来到她自己的那棵树那儿,想让泰明能看到更远的东西,小豆豆先去校工叔叔的工具房里拖来一个梯子,很快地爬了上树,然后让泰明爬上来,经过泰明自己的努力和小豆豆的帮助下,他终于爬上了树上,与小豆豆一起放眼看世界。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小豆豆不但不嘲笑一个患了小儿麻痹症的同龄男孩,而且还很乐意帮助他,很喜欢和泰明玩。小豆豆这一种不嘲笑别人的品格,不仅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反,有的人,却以着自己家里富有,就经常买一些名牌的衣服,穿回学校炫耀自己的衣服多美,而看到哪个同班同学穿得不比自己好,就会嘲笑那同学,一次,我听妈妈说,她一个朋友的女儿,因为一次交通意外,造成了腰以下的部分全部瘫痪,当时她非常伤心。过了一段时间,她从新回到了学校上课,刚进教室,就听到一些同学在讥笑她,笑她不能走路,是个没有用的人。那时,才刚刚把心情平复下来的她,又受到了同学们的歧视和嘲笑,心情又一波动。我听了这事情以后,很同情那女孩,同时也觉得很愤怒,真想教训她的同学。如果,那女孩的同学,能体谅一下她,多一点关心和鼓励,多一点帮助她,就像小豆豆那样。那就不会让那女孩感到自卑。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3篇

人世间最可贵的童心莫过与小豆豆的童心了。小豆豆的文章有一种在无形中深深吸引读者的魅力。如果拥有小豆豆的心灵的话,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会让人有一种站在奇异世界入口的兴奋感觉,和小豆豆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这是网友对小豆豆的热评。小豆豆原名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社会福利机构小豆豆基金理事长,小步的箱子理事长,日本文学俱乐部会员,世界自然保护基金日本理事,岩琦画册美术馆馆长。自从我阅读了《不可思议国的小豆豆》,它让我受益匪浅。

我在《不可思议国小豆豆》中得到了许多人生感悟。每次读时,我都会和她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小豆豆作为联合国亲善大使,采访了许多苦难的国家亲眼目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悲伤故事。《孩子们都去哪了?》是小豆豆的记载中最悲惨的,讲述了在一次海啸过后,孩子们和鸟儿都不见了,好几所学校被海啸给摧毁了。海啸发生前,上学的孩子有八百人左右,如今却大约只有一百八十人。这些数字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小豆豆身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积极与政府和民间组织合作,提出了预防和保护措施。政府命令:临时停止收养孩子,禁止将未满16岁的孩子带出亚齐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为无家可归的孩子设立"保护中心",同时还在灾民收容所里设立了失散亲人登记处。通过这个方案,有十三对亲人获得重逢。还将许多本印尼语的《窗边的小豆豆》送给孩子们阅读。让他们可以乐观的面对危险。小豆豆的足迹遍步世界各地,爱心也撒满了世界各地。

我被小豆豆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记得在一次放学后,我正拿着钱想去买零食,一个乞丐路过伸手向我要钱。那个乞丐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我犹豫了是把钱给他呢,还是去买我喜爱的巧克力?这时我想起了小豆豆她那些献爱心行动,利用《窗边的小豆豆》日语版税创立了小豆豆基金,建立了小豆豆文化馆,培养专业的聋哑演员、开办手语教室等。想到这儿,我的脸刷地红了,我赶紧把用来买零食的钱给了那个乞丐。那个乞丐对我微笑着点头致谢。当我把钱给那个乞丐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可以帮助别人,心中感到喜悦!

小豆豆乐观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由于我的身体有点横向发展,这也成了同学们饭后的玩笑话题,虽然说者无心,听者却有意。一开始,我听到别人这样议论,心里很不是滋味,跑步的时候总是故意落在最后面。小豆豆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总想亲自尝试一下。记得在《一日元硬币》中,她为了能够像宫川泰先生那样将硬币塞进鼻孔里,做了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小豆豆在一次从京都坐新干线列车回家时,练习往鼻孔里塞硬币。一位妇女跑过来请求签名,那位妇女看见小豆豆将硬币往鼻孔里塞时狼狈不堪的样子,只好讪讪地退了回去。小豆豆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可她还是乐观地笑笑。小豆豆乐观的精神鼓励了我。记得在索斯比拍卖会小豆豆的勇敢更让人敬佩。2004年纽约的索斯比拍卖行举行了一次拍卖会,拍品的是小豆豆非常喜欢的好莱坞女影星凯瑟琳.赫本的遗物。在会上小豆豆与一个男子为了赫本的一枚戒指较上了劲,从底价五到十万日元叫到了八十万日元。最后,小豆豆霍地站起身,在众目睽睽之下让着那名男子高抬贵手。结果,惹得全场哄然大笑起来。最后,她不顾人们的嘲讽,终于将凯瑟琳.赫本用过的戒指弄到手了。小豆豆的勇气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觉得有爱心有勇气的人才是可爱的人,自卑情绪自然而然地渐渐消失了。

感谢我的这位朋友!她教育我们,要有爱心,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我的人生中也因为有了小豆豆和她的文字带给我的鼓励,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我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4篇

这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着作。这本书的描写文采虽不高,但是却洋溢着一个孩子的幸福的歌声。书中的小豆豆,是一个活泼开朗,天真无邪的孩子。一年级的她,思想与其他孩子大有不同的她,因为无法让老师接受,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了稀奇古怪的电车学校——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无私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中“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孩子。更因为自己纯洁、善良的心,赢得了更多的友谊。

绿油油的草地上,也许没有人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回味着她茫茫的童年。她时而笑,时而泪,时而喜,时而哀,时而赞,时而叹……

在别人的眼中,小豆豆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孩子。但是,在我是眼中,她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童真的孩子。对于世界,小豆豆充满好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她的眼中世界没有丝毫邪恶。

突然,远处传来欢笑声,我轻轻抬头,原来是一个小朋友正和一位中年妇女在放风筝,我像那位中年妇女是他母亲吧。

我陷入沉思……为什么我要长大?长大后为什么如此拘束?如今的我,失去了多少快乐!曾经,会因为妈妈的一句“你真乖”而欢天喜地;会因为点滴奖励而难以入梦;会因为丝毫趣事而“一日三谈”。如今,成熟的思维控制了自己,昔日的趣事和稀奇的事不再值得我们一谈……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原生态;儿童语言;儿童教育;留恋

中图分类号:I24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68-03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因淘气作者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了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原生态的儿童语言

在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精妙的童话世界。那温柔、活泼、细腻的语言让人安静、清新、愉快。小豆豆的恋爱、求婚,以及“遇难”两次后的“誓言”,捡钱的故事,野炊的趣事,既会换回你儿时的记忆,又让人忍俊不禁。文中处处流露着儿童化的语言,简洁、明亮,这些“儿童化的语言”,音符是跳动着的,是流畅的,是优美的。在儿童化的语言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儿童画,也许画面一点也不宏大,不绚丽,甚至可以说是用纯粹的、最细微的线条勾勒的。然而,从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童年之中的点点滴滴,看到了童年的光线透过丛丛枝叶洒落下来的斑斑点点,这也许就是真正的感动吧!这种儿童化的语言使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鲜活而又有生命力。透过这种儿童化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泼、喜欢幻想的小女孩儿:一个不断变化梦想(善变)、片刻不得安静(好动)、忍着泪水被小狗辩护(善良)、遭到阿泰拒绝依然每天为他削铅笔(纯真)的“小豆豆”形象。《窗边的小豆豆》让我们从细微之处见到了世界之大、心灵之广。豆豆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孩子了,或许和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小林先生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这幼小的心灵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孩子被这种真,这种善,还有这种美打动了。没有大的事件,没有连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自然地流露,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能打动你的东西。这些都是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挖掘、提炼出来的。但平实不等于平庸,细微也不等于琐碎,是作者温婉、细腻和生动的语言一次次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二、原生态的儿童教育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宗作。小豆豆来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在这里,我们追随着小豆豆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教育画面,甚或是小学生活的画面。从这些“教育的画面”之中,我们能看到作者所要阐述的小林宗作先生教育思想的伟大,不仅使我们读懂了理解和尊重的伟大,从理解、尊重之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基于人性的永恒的美。在巴学园中,摘取几个角度进行赏析,包含着几个层面:(1)学校的另一扇窗口――巴学园;(2)对本能的尊重;(3)对自卑的消弭;(4)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

巴学园是个美妙的地方,大门由长着绿色叶子的矮树做成,上课的教室是真正的电车,这是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的景象,这让小豆豆觉得“真是不一样”。巴学园不仅美妙,还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小豆豆她们可以根据每天的心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和课程,还可以走过油菜花和樱花树之间的路,去田野里散步,看有流星的井。不穿泳衣也可以游泳,大家全都像刚生下来那样光着身子,笑着闹着,吵着叫着,尽情嬉戏,所有这些在其他学校是绝对不允许的。

对本能的尊重。“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小林宗作。光着身体游泳,富有韵律感的性格,合着节奏自由舞动的身体,孩子们穿着“弄脏了也没关系的衣服”,拿着白色的粉笔在光滑的茶色地板上尽情的涂画,这些画面,一幅幅都是如此的令人诧异,诧异之余带给我们的则是深深的思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早上一进学校,在教室里呆上一天,到晚上放学才走出紧闭的大门。“静听的课堂将学生束缚于座椅间,如同困在襁褓中不能动弹的婴儿。”在巴学园里,孩子的本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巴学园的学生一天中有许多活动的机会,不仅仅是散步活动,即使在上课时,学生也不是被强按在自己的座位上的,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走动。巴学园的每个学生都在校园里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可以爬到上面玩耍,还可以互相邀请上彼此的树。是的,“巴”字深藏着小林宗作先生对身体美和心灵美的追求。孩子们在“本能”的“渲泄”之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对自卑的消弭。成绩单上的甲和乙,让孩子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个子矮小,永远也不会长高的,但是“巴学园的运动会”上一直是第一名的高桥君,为了消除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的自卑心理,让大家都不穿泳衣游泳,不停地对小豆豆说:“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们大家都是一样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是一样的。”校长对孩子的任何举动都没有过不满或惊诧。豆豆的钱包掉进便池后,她为了拣钱包,用工具把粪便全部挑出来堆在一边。校长看见了,问了问原因,点了点头说:“记得要还原哦。”就转身离开了。在校长心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格外闪光之处,它们可以掩盖缺点,它们可以经过努力转变为个人成就。这样的自信和坚定,渐渐地从校长心里蔓延到巴学园中每个孩子的心里,并且不断生根、发芽、开花。

深深懂得孩子心理想要的是什么的小林校长,又留给了孩子们一份一生之中最最弥足珍贵的礼物DD自信。这份礼物之中不仅仅藏着先生对孩子深深的爱,也让孩子懂得了对自己的珍惜和热爱。是的,一个自信、热爱自己的孩子,又怎能不会热爱周边的人和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呢?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而超越》中,阐述了这样一种思想,极端自卑的人为了弥补自己的缺陷会通过更加的努力达到其他方面的卓越。《窗边的小豆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因为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在他们生命的端点,被细微的爱,基于人性的爱包围着,从一开始,这些孩子就早早的远离了一种事物――自卑。

这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今天的孩子,中国的孩子。从一开始,自卑的种子通过周边无形的种种环境已经开始在孩子的心里催生了。是的,在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分层分流的社会里,在一个处处拿着孩子的知识、成绩比较评价的教育环境里,我们怎能给孩子一个没有自卑的环境,又怎能看到孩子内心真正的伤痛呢?

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我们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概括书中的主题思想:小林校长,为小豆豆和巴学园的孩子保存了一个纯净的、快乐的、神秘的、单纯的童年世界。因为一个善意的保护,俗世中的尘埃与阴影被远远地挡在两棵树组成的校门之外;因为永怀赤子之心,小林校长将内心最明丽、最敞亮的气息散发而出,所有的孩子便是在这样的气氛中健康无邪自由地生活。我们不需要用多么深遂的教育理论去解释这本书,也不需要去强加很多外在的光环照耀,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是一个真正教育家的“润物细无声”的爱,是一个在爱中成长的女孩儿的美好的童年回忆。只需要细细的品读,就能让人深深地感到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和“秋水无痕爱有痕”的情怀。这或许就是作者真正的初衷!

回归自然的教育。让孩子们接受自然教育,回归大自然。孩子们的成长都是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断绝了孩子与外界的联系,那么孩子就缺少了健康成长的外在条件。让我们关注生活中的每个细小的环节,其实自然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要多少的花费,不需要多少的尽力,我们就可以全身心的拥入大自然的怀抱,比如每天散散步、旅游、露营、吃野味等,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但是对于孩子教育和思想上的熏陶,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所学校,一位教育者,一种教育模式,会对一个人产生多大的影响?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扼杀人。长大的小豆豆觉得心有余悸:“如果我没有进入巴学园,如果我没有遇见小林先生,恐怕无论我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被自卑的心理所包围,不知道改怎么样才好,就怀着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吧?”

三、美好之中淡淡的哀伤、怀念和留恋

《窗边的小豆豆》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更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然而作者在很多文字的背后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一种无言的哀伤、怀念和留恋。

巴学园作为一所完整的学校,创立于1937年,在1945年的东京大空袭中被烧毁。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隐隐之中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一种不幸的征兆,战阵对巴学园的摧毁。对《窗边的小豆豆》完整的解读,需要我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的表面,看清楚作者内心深处更深的情感。这种淡淡的哀伤,不仅仅反衬着当初那段小学生活的美好,而且带给我们的是一幅完美的童年画面。童年是美好的,生活在巴学园的孩子的童年甚或可以说是阳光灿烂的,是令人眩晕的。然而,美好之中的忧伤,让人从心底里更加珍惜曾经的美好。《窗边的小豆豆》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曾经的一段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是在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同的“爱”。这就是作品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动。

总之,巴学园作为一个理想中的乐园,一个遥远的梦想,只能被写进书册,供人们回忆与回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不可实现,人们才如此喜欢和向往。真有一点可悲,也有一点无奈。战争的最终到来摧毁了小豆豆心中无比热爱的巴学园。或许在战争这样一种背景下,巴学园的存在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叹。在一个童话般的学校里,在一个充满着“爱”和“笑声”的乐园里,战争的来临带给作者和读者的是更大的悲伤和叹息。一个只有五十多个孩子的巴学园,充满着欢乐和温馨,一场残酷的战争,充满着死亡和别离,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意蕴。

当读完整本书的时候,看着粉色的封面,我想说,书中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粉色的温馨,更有绿色的生动和蓝色的忧伤。

参考文献:

[1][日]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北京:南海出版公司,2003.

[2]汪琼.《窗边的小豆豆》在滚动[J].教书育人,2006,(1):62-63.

[3]慧敏.巴学园,魅力之园――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J].山东教育,2005,(9):12-13.

[4]仰蓝.从一对母女到“窗边的小豆豆”[J].大视野,2007,(10):18-19.

[5]张慧连.奠定一生基础的――《窗边的小豆豆》[J].学生之友(小学版),2007,(4):16.

[6]张莉.关于巴学园的期待――由《窗边的小豆豆》漫谈教育与个性[J].中国教师,2004,(4):59-60.

[7]三栖书评.怀念那蓝天碧水的日子――评小说《窗边的小豆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3,(15):95.

[8]李妮娜.教育的秘笈――读《窗边的小豆豆》札记[J].山东教育,2006,(10):59.

[9]郭秀晶.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窗边的小豆豆》评介[J].中小学管理,2004,(11):57-58.

[10]巴学园:一所真正热爱、信赖孩子的好学校――《窗边的小豆豆》[J].阅读,2005,(2):6-8.

[11]刘涛.拿什么打动你,我的朋友――《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有感[J].少年读者,2004,(3):20.

[12]张泽.为孩子的生命奠基――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66.

[13]盖艳.像小豆豆一样长大――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J].家长,2006,(8-9):54-55.

[14]儿语.唤醒慵懒的童年阳光――读《窗边的小豆豆》[J].课外阅读,2003,(8):32-34.

[15]刘徽.徘徊于“窗”边的孩子――读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J].现代教学,2006,(6):58-60.

[16]孙宝华.倾听是最美丽的教育――读《窗边的小豆豆》[J].上海教育,2007,(5):61.

[17]陈薇.水晶球中的童年――读《窗边的小豆豆》[J].作文世界(小学),2007,(2):54-58.

[18]王鑫.尊重受教育者个性,还生命以真、善、美――读《窗边的小豆豆》[J].思想理论教育,2007,(2):84-89.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6篇

今夜我看见秋风吹动了我的心,吹动我梦中闪着银光的河流,青翠的森林,天空清澈如洗……这缘于暑假中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记下了“小豆豆”是个特别的孩子,记下了她会对小燕子打招呼,记下了她爱交朋友,记下了她纯真与质朴……

“巴学园”是一个神奇的学校,教室是用电车的车厢做的,座位可以随便坐,课程可以自己来安排,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学校里还有游泳池,校长和老师是那么的友好……

而在现在,这是触不可及的幻想而已,我们当然期望有一所这样的好学校,在那个学校里,没有“猫捉老鼠”的敌对,只有和蔼可亲的笑容和友情。

这本书里充满了童趣,正如封面上所说的——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书中从一个儿童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巴学园”的校长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去过外国,从那里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他很宽宏大量,不对学生的错误斤斤计较,他和孩子们平起平坐,亲热极了,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校长。

虽然他们都只是小学生,但他们能一起到很远的,供“巴学园”专用的“温泉”去玩,他们还能在一起搭帐篷野营,真让人羡慕啊!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7篇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路桥二中 王超

暑假的日子极长又极短,因为足足有两个月的假期,但是用来学习新知识给自己充电我想这个时间也还是短暂的。酷热的夏天,需要静心选择一本好书来学习学习,偶尔在同事房中发现了《窗边的小豆豆》,随手一翻爱不释手,就借过来饱读一顿,读的过程中我惊讶得发现作者的老师小林宗作是如此有远见的爱心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与现如今我们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是一致的,更谅讶于作者是我们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此书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被评成了33种文字,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最谅讶于此书是1981年出版的,而如今是2004年一半多时间过去了,我才接触到,当然我也庆幸自己接触到它,虽然本书只是讲述作者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但是这里面要含着教书与教人极深的教学理念。

一、教书首先是为了教人,从学生的角度教育人。

教书是为了教人,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人,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学生犯了错误学习成绩下降,然后老师就帮学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应该如何去纠正,又比例现在的学生上网吧打游戏的很多,学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之后,早就低下头,因为他们心里老早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游戏,它的确有吸引学生的地方,即使教育之后,还是有学生屡犯不止,那么试问这个教育还是有效的教育吗?为什么这个教育无效了呢?试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粉笔》: 学园的小学生,从来不会在别人家的围墙上或者大路上乱写乱画,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尽情地涂过写过了。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将各种自己喜欢的姿势坐在礼堂的地板上先听节奏画音符,在多余的时间随意画飞机什么的,不过在地板上画上了音符之后,再要把它们清理掉可就不容易了,先要用黑板擦把粉笔擦掉,然后大家齐心协力用拖把或者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把整个礼堂的地板全部弄干净,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个缘故,巴学园的学生都知道了如果乱涂乱写,或者写一些恶作剧的东西,要把它们收拾干净,非常不容易,所以除了礼堂的地板,孩子们不在任何地方乱写乱画。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孩子时都喜欢涂写,因为大人要骂在家里是不敢涂写的,所以就在公共场所的白墙上或者某个自己讨厌的朋友家墙上涂,在学校里也只敢在废纸上乱涂写,在课桌上甚至地面上乱涂写也要挨骂,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压抑,概念里只有对与不对,纯粹为了教书而教书,《粉笔》中小林宗作却是以引导为线,辅以学习五线谱,寓苦燥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无形中教育了孩子怎么做是对,为什么是对的,如何做会更好更棒,一举三得从孩子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以教人为先,并在其中授知,多好的育人之法啊!回顾我们是如何教育学生不要上网的,苦燥乏味的陈述不要上网的理由,上网打游戏的害处……我们从自己的角度苦口婆心的进行所谓的教育,换来的是学生怎么也不理解不明白。试想如果我们是从学生的角度去教育,教育的效果是否更加有效更加能让学生接受,同样,我们的新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诸如《月亮上有水吗?》《我变胖了》等等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拟的题目,比原来严肃的应用题举例有吸引力多了,学生更乐意去学习去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这不就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吗?

二、教书教人中尊重学生,甚至配合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应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学生做错了事经教育似乎学生都会向老师道歉,那么老师会不会因为犯错而特地向学生道歉呢?我想做到恐怕不多,试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尾巴》,小林宗作先生因为一位老师在上进代论初步知识时随便问了高桥君:“有没有人还有尾巴呢?高桥君,你有没有呢?”

因为,一般孩子身体上没有任何缺陷,即便老师问有没有尾巴,也一点不会在意,但高桥君是一个侏儒,先生在开运动会的时候,特意设计了适合高桥君的项目,让他取得所有的一等奖,总之,为了他们能够去掉自卑的心理,以及我比别的孩子劣等的想法,先生尽了他能做到的种种努力。后来女老师哭了:“确实是我做错了。我怎么向高桥君道歉才好呢?”偷听的小豆更深切地感受到校长先生的确是他们的好朋友。看到这里的时候总在想高桥君没有什么向校长告状之类的校长也仅仅是在听课里发现这个小小的错误而发火,女老师也为如何道歉才能弥补而想办法,校长特别配合高桥君设计了运动会,使他有机会站在领奖的台上,也许我们的教育是否在除了尊重学生之余,还要配合学生,设计些活动鼓动激励某些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三、教书教人之效————生敬师爱校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范文第8篇

本文由沙龙实验班甜辰妈妈写于《夏山学校》读书会之后,字里行间深刻的阅读感悟以及与日常实践和正面管教的密切结合,让人很受启发,非常享受这种阅读、分享、感受的过程。

初读A.S.尼尔的《夏山学校》,觉得与早年读的《窗边的小豆豆》颇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夏山有着浓浓的西方文化色彩,而小豆豆所在的巴学园是日本人创办的,更适用于东方文化。

说起夏山,每读一个章节就认同感倍增,感触最深的就是养育孩子和家长的问题这两个章节。尽管有些地方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但是这样的剖析却是一语中的,让我默默自省。

书中一直强调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如此的匮乏。现在我们都知道不自由的人往往都很焦虑自卑,心理上都有这样那样的障碍,无法获得真正坦然的快乐。然而,尽管我们正是在这样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在为人父母后,却在一边纠结着教育方法,一边又不自觉地用我们曾经承受过的不自由的方式来强权压迫我们自己的孩子。这让我想到了“以爱的名义行伤害之实”这句话,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不自由的成长而带来的各种恐惧,使我们心中晦涩渐渐生出恨意,只是这种恨意也因为不自由而压抑着,不会时时冒头,只在累积到无法承受之时才爆发出来。每每爆发的宣泄途径可能各有不同,然而对孩子发脾气似乎是很多家长都会使用的途径之一。

好吧,在读完夏山后,我也不得不很艰难地承认,我的不自由禁锢了我自己,还试图禁锢我的孩子,我也将我因不自由的种种愤恨和恐惧,在情绪不能自我控制的时候,寻到了由头而发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这让我羞愧不已。尽管接触和学习正面管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来路自省,不自由的父母,因为没有体会过自由,往往也无法很好地分辨自由与纵容的区别,也许在创造自由的环境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在教育的路途上探索和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披荆斩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回过头来说夏山这本书,自己读,有自己的感悟,读书会上大家热烈讨论后,又有了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领悟。

上学VS不上学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甜辰即将幼儿园毕业,进入学前班,继而进入小学的事情。沙龙的妈妈们也都心有戚戚焉。

国内的教育环境、求学制度等等,让我无比焦虑。虽然无法改变环境和制度,但是怎么积极应对不如意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于是原本就对学前班摇摆不定的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应该放弃学前班?选择高压的学前班,会不会成为我为甜辰擅自决定人生的第二个错误选择?回想起第一个错误选择,真是让我愧疚不已,也可能真的会让我懊悔终生。甜辰年龄不够算提前入学,所以小班升中班的时候,学校给出了选择——继续小班或者升班。我因为小班老师对甜辰的评价,产生了虚荣和贪念,选择了升班。然而这个错误给甜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每一天每一天,都让我自责不已。现在想来,那些所谓择校、入学的各种压力其实都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找的最堂皇的借口。这些只是我们因着关于名利关于虚荣关于所谓自尊心的种种杂念而产生的不安和恐惧炮制的枷锁,我们被这种枷锁禁锢了半辈子,现在我们自己又去炮制一个,自以为是地把所谓的最好的条件(诸如名校)强加给孩子,要他们“上进”要他们用分数一争高下,最终成为一个不会读书的读书匠。

读书会上也有妈妈表示,尽管大家都想给孩子寻找一个如夏山和巴学园这样自由的学校,可是作为父母,她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泥瓦匠而不是医生律师这些职业这件事。扪心自问,我也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甜辰告诉我,她只愿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升学了,准备做一个快乐的店主,我想我可能也会辗转反侧患得患失吧。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社会的教育变成这般面目全非,我们能说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长年累月一代又一代的得失心扭曲导致的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因为我们种下了一个把自己梦想和期望强加给孩子去完成的因,结出了如今以失去自由为代价只拿成绩说话只注重所谓名校表象的果。

读书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术业有专攻,且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与其把孩子们切割成我们要的形状,不如再好好考虑一下学习的真谛究竟是为了什么,再来决定我们有没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吧。

自由VS不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看到尼尔说的自由,脑海里突然就跳出那么两句,可见自由之于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可究竟什么是自由呢?到底怎么做才是给了孩子自由呢?读书会上,妈妈们热烈讨论的时候,都很遗憾的表示,首先就我们自己而言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从不自由的孩子变成了现在不自由的成年人,从本质上说,我们根本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也无法在教育中很好地界定自由。

不自由的父母要怎么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环境呢?结合自己的读后感和大家的畅所欲言,我觉得给孩子自由,首先就是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用正面管教的最基本工具——和善而坚定,不干涉,该放手就放手,不用成人世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约束孩子,避免以爱的名义来行伤害之实。

因为没自由,所以不懂自由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这可真的是件麻烦事儿。尤其现在自己教育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如果找不准界线,一不留神把自由变成纵容和溺爱,就适得其反了。学习了正面管教,有了理论也要实践,实践的时候也常常因为界线问题拿捏不准,苦恼彷徨甚至是恐惧,颇有画地自限的不自由。想想原来我在寻求给孩子自由的同时,却给自己打造了一个牢笼。这也是我在读了夏山之后很有感触的地方,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画地自限,一边标榜一边又继续坐牢,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挣扎。说到底虽然学到了方法,却因自己内心隐蔽的恐惧,让自己对自己要求过高,高的有点好高骛远了。关于这种恐惧,稍后细说。

现在再说自由,读书会后,我在反思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及互动。对于甜辰的各种限制每天都在进行,从日常生活点滴开始。

案例:

家里老人经常因为甜辰爬上爬下,对着她紧张万分地大叫,诸如“不许去那里”“不要爬那么高”“不要动这个”,然后给她贴上“调皮”的标签,以至于现在甜辰在自己做了更危险或让人头痛的事情时,都会以“我就是调皮呀”为理由为自己开脱。尽管早早地意识到老人的方法不妥当,没有收效就是最好的说明,也不止一次就此沟通,不过老人家的固执是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这样的固执也是源于他们的恐惧:子女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而他们的部分生活理念随着时代变迁,或被质疑或被否定,这不仅仅是他们对权威受到挑战的恐惧,更是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自己一直俯视的子女面前的恐惧),所以作为父母给孩子的身传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试着做过实验,同样的场景,我和甜辰独处,给她自由活动的权利,放手让她自己玩闹,虽然我只是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她时不时和我互动一下,然后又各种跑来跑去爬上爬下,但是我没有出声喝止,只是偶尔提醒她注意安全。很明显,当我没有那么紧张地关注她一举一动的时候,她反而很有节制,任何危险的行为,她自己都会斟酌放慢放轻,并没有让自己真正身处险境并受伤。可见,放手和不放手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不放手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有恃无恐的状态下,反而认识不到危险,把危险当成一种求关注的把戏。但是学会放手,孩子们反倒更清楚,怎么做才是安全的。

成年人对各种所知和未知危险的恐惧,让我们变得胆小,进而没有了探索精神。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探索世界。其实孩子探索世界的危险,有时候并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大人。好比,我们把滚烫的茶壶放在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把尖锐的物品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把药片或其他危险的食品放在孩子随时能吃到的地方,等等。通常这种时候,我们不是去正视和纠正自己的疏忽(其实这也是一种恐惧心理作祟,对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恐惧。成年人有趋势利弊的习惯,害怕承担那些自己可能意想不到的后果和责任,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疏忽,也不愿意首先从自身反省开始,也要先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替罪羔羊来摆脱自责),反而是限制好奇的孩子,禁止她这样那样,美其名曰是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实际上是给她画地自限,消磨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扼杀了他们的求知欲。孩子一旦突破禁锢,我们就开始说教,然后给孩子贴标签。这一刻,孩子的自由,被彻底忽视了。

幸好,正面管教告诉我,任何时间,只要有心,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并努力改善,都不会太晚。

游戏、幻想、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夏山这本书中提到了孩童时代的幻想对人一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读了这个章节,我不禁怀疑,幻想被扼杀的人,成年后反而会变得更不切实际;而幻想被满足的人,过了幻想的年龄段,就能坦然面对社会和压力。就如同,婴儿时期吮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容易产生恋物癖,通过某个物品来获取安全感。而在本该充分幻想的年龄不能得到满足,变成一道创伤留下来,幻想便成为了阻断成人世界压力的最好缓解剂,由此来获取安全感。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幻想就像演戏。当甜辰爱演的时候,我们也都配合她。她刚入幼儿园的时候,对群体生活的渴望,让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回家后作为独生子女的巨大寂寞感。于是她开始不是单一角色的幻想,把自己分裂成同班的龙凤胎,自发性地左右手互博,扮演不同的角色,小剧场的情节很完整,有故事内容,有人物对话,并时不时邀请我们进入角色。我一度很担心,总怕她因为孤单而人格分裂了。显然我这种担心很多余也很无知,我对这个年龄段孩子表现的无知,导致了我的焦虑。所以我经常在她角色扮演的时候,言语暗示她结束这个扮演,或者诱导她只扮演单一的角色。不过我现在很庆幸一点,我当时只是说了一些暗示性的话,并没有强势的制止或粗暴的干涉,所以甜辰还是继续欢快地沉静在她的幻想中。有时候是温驯的小动物,有时候是残暴的恐龙,有时候是某部动画的公主,有时候是她渴望拥有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也都会很乐意地应邀参与其中,帮助甜辰把她的幻想构筑得更饱满。

于是,在纪录频道重播恐龙星球的某天,我变成食草龙,无辜地坐在上发上,接受那只变身为窃蛋龙的小家伙的袭击,还要在她“凶残”地咬我的时候,嗷嗷叫两声。然后这只自得的小窃蛋龙,去招惹那个在阳台上和各类报告奋斗着的巨盗龙,结果被巨盗龙满屋子追捕后,一边假意求饶一边伺机而动。

孩子的恐惧系来自父母的恐惧

这个章节对我无比重要,我发现我的那些恐惧,产生的很多负面的情绪深深地投射到甜辰身上。我们的父辈、祖辈乃至祖祖辈辈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遭受到的各种恐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恐惧因为没有被我们所正视,所以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处,有些就如同与生俱来的恐惧一样根深蒂固。我们自己因父母的恐惧而带来的恐惧,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在我们自己内心也无比矛盾、激烈反抗的同时,又本能地转嫁给了孩子。

恐惧的课题让我有太多太多感触,写也写不完的案例,有自己的,有甜辰的,决定把它单独留在4月读书会后慢慢写。

对孩子的认可与否定

对孩子的认可或否定,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自己认可或否定的一个映射。

刚开始,甜辰总是很喜欢做家务,其实小朋友承担家务,一方面是好玩,通过玩家务作为探索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确立和能力被认可的过程。但是很多外力因素导致这种探索和确立过程不能顺其自然的进行,诸如家里老人过度的保护欲,家长的干涉等,都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深处感受到不自由和不被认可。

案例:

甜辰5岁了,我允许她使用厨房刀具。实际上,孩子就是在放手中才能学会规避危险,只有当她真正被认可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分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那段时间,外公外婆回上海,没有了这个过度保护的干涉,甜辰变得很有自信。周末我做饭或准备水果的时候,她总喜欢搬了小板凳来观摩,然后提出——帮忙洗菜,帮忙削皮,帮忙摘菜,帮忙撒盐,帮忙切菜。这些我都允许了,我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她需要小心注意的要点。遇到动刀的时候,我也会以平常心态去指导她。甚至有一次,我给了她一块案板,一把锋利的刨刀,放任她一个人去客厅帮我削皮。对于我这样的信任,她感觉到了我正用实际行动表达我对她的认可,我完全相信她能独立完成这项略有危险的厨房工作。而她确实完成得很好,皮削的很薄,速度也很快,我很愉快地向她表达感激,因为她的帮忙,我的做饭时间大大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