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桂花诗歌

桂花诗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桂花诗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桂花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由画解意;由画悟情;由画入境;由画审美

一、由画解意

由画解意即借助绘画来解释重点字词和诗句,当只有直观而静态的生硬字词句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太高。绘画是一种能够将色彩、错觉、线条结合起来的视觉艺术,在解读诗意的过程中如果能将绘画引入,既能调动学生的新鲜感,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面前的诗歌画面化,呈现出直观、真实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竹里馆》时,在学生初读此诗后,学生可以根据诗意口述出下图:一位席地而坐的诗人,面前有一把古琴相伴,在诗人的四周长有茂密的竹子,诗人一边抚琴一边仰头在持续不断地吹口哨。此时学生自然而然能知道诗歌前两句的意象,并且理解了“幽篁”与“长啸”的意思,由这些意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到一种安适静谧的境界。当学生读完后两句,教师问学生应该给以上图画添点儿什么时,学生此时萌发浓厚的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幅画中一轮明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时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出与此画相关的有权威的绘画作品,学生自然能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后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再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不论“弹琴”还是“长啸”的活动状态,体会诗人在月夜幽林,把倾洒光辉的明月当成知己朋友的心境,内心澄净清幽的思想状态则显得尤其容易了。借竹林、明月寓情,再加上古琴的悠扬以宣泄郁闷之情,所以“长啸”一声,由此王维道出了一个隐者的孤寂悲愤。这种运用绘画来解读诗歌意义的方式,更能将诗歌所描写的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潜在的视觉形象更加清晰,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引导学生在“静”境中产生“如在目前”的即视感,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由画悟情

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言:“善诗者,诗中有画;善画者,画中有诗。然则绘事之寄兴,与诗人相表里焉。”这里的“寄兴”即表明了诗与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相通之处。因而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绘画传情的作用,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适当地配以图画,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多层次地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学生初读此诗,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前两句由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这样的绘画作品:“首先是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驿道的旁边是一间青砖青瓦客舍,在客舍周围、驿道两旁是嫩绿青翠的垂柳。再加上青蓝色的天空以及客舍外举杯对饮的两位故人。”这些在平常极普通的眼前的景物,此时却如画如景。这样,绘画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其中“轻尘”“青青”“新”这些明快轻柔的词语,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富于希望而节奏轻快的背景的描写。学生从这种明丽的画面与典型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到的是画面所传达的“乐”景中的“乐”情。而当学生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画中对饮的两位故人身上,再加上“朝雨”与“柳色”“客舍”等送别之意的象征性词语时,学生不难感受出其中所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离别之情。学生再次品味诗歌最后两句中脱口而出的劝君再饮一杯的劝酒辞,这酒杯就斟满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处境的深切担忧,也浸透了慢慢前路一路珍重的衷心祝愿,从而更集中而又鲜明地表达了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师通过这种绘画与诗歌鉴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了诗中所展示的离别之景的妙处,进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由画入境

由画入境即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谭朝炎曾言:“诗画原本相通,相通之处在于追求意境。”由此可见,探求诗歌的意境是可以从绘画中获得直接体验与情感启迪的。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对诗歌的意境解读可以借助绘画作为辅助手段。中国古典诗歌讲求言简义丰,因而学生在寥寥几句诗句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则较为困难,而当教师使诗歌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图画的直观冲击感则更能使得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境。而王维诗中所表现的“静”境与中国绘画所不断追求的意境是相通的。因而以王维的《鸟鸣涧》为例,在学生认真朗诵此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并且理解了每句诗句的意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描绘出所看到的诗歌景色,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名家为诗歌所做的配图:“在远处有高低不平、巍峨的数重隔山,在远处的隔山之间有水流从高处流下来,数棵亭亭的桂花树长在山间,树上的桂花从树上轻轻地飘落下来,山涧的顶峰上一轮明月升起,桂花树附近有几只鸟儿在飞翔着。”此时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俨然是一幅春山夜色图,这幅流动着的画面更衬托出夜晚的静谧。当教师引导学生再把诗中的“闲人”置身画中时,无疑将“人闲”的静态意趣与“花落”这一动态情景巧妙地结合起来,此时跃然纸上的是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学生仿佛能亲身体验到春山的美景。此时的诗人察觉到的竟是原本可忽略的细小的桂花花瓣落下的声音、花瓣飘落时的芬芳、花落在衣襟上的触觉。这不仅仅源自于诗人内心的娴静,更为重要的是夜晚的静谧和空寂,而这样的意境学生是很容易从画中体会到的。再入画中,虽然画中的月是静态的,但是极不明显的月亮的光亮变化却惊动了栖息的鸟儿。画面中的鸟儿呈现给学生的并不是被打破的宁静,反而使人感到空旷的山谷更加幽寂恬静了。结合“月出”这一动态词语以及山间时不时传来鸟鸣的声音,这种诗画结合所营造出来的“动”境将春山夜的静谧空灵境界推向了极致。这种由诗画结合的分析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与诗歌鉴赏能力,更能使得学生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独特意境,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由画赏美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载体,本身就富有极高的形象美和意境美,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应在学生释词解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绘画同样作为一种集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和谐的组合于一体的审美形式,在教学中,绘画能够将含蓄抽象的意境形象直观形象化,使学生从另一层面感受诗歌的美。而在教学《使至塞上》时,其中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极具构图感的诗句将绘画在诗歌审美的过程中发挥到极致。教师在讲解这两句时只需勾出这样一幅图:“一片大漠,一条直上的孤烟,一片辽远的河滩,一轮滚圆的落日。”当学生聚焦在这样的一幅图景时,画面的阔大的空间、丰富的画面层次、大小的转换空间、对比鲜明的色彩是极容易吸引刺激到学生敏感的五官的。寥寥几笔,已经把广阔无垠的荒漠上所呈现的横的黄河、纵的烽烟与圆的落日勾勒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画面的线条美。又通过从上到下与从近到远的空间转换,将无边黄色的“大漠”、天边红色的“落日”、空中白色的烽烟、地上浑黄的“长河”,以极具构图美与色彩美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清楚地感知雄浑寥廓的边塞美丽风光。而学生在细细品味这首诗歌语言时会发现,诗歌语言中别出心裁地用“直”来描绘“孤烟”,这种语言的“直”与画面的“孤烟”相结合,其中蕴含的力量应运而生,但是在浩瀚大漠的衬托下,却呈现出一种悲壮美。再加上运用完满的图形“圆”来形容“落日”所带来的感伤之感,通过形态与视觉感受上的强烈对比,更将这种悲壮美推向高峰,从而给学生带来鲜明独特的审美感受。

五、结语

正所谓“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既然“声”和“色”都无法通过诗歌或者绘画单独地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在诗歌解读教学中与绘画艺术相结合。而王维的诗歌正是恰到好处地向我们呈现了诗画相互借鉴的艺术美,同时也表明了绘画艺术在诗歌教学中运用的无限可能性。如今诗画结合已渐渐成为图像时代学生诗歌审美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多收集以诗歌为题材,或与诗歌意境相似的绘画作品,在课堂上以挂图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共融性的熏陶,既可以在图像世界中感悟诗美,又在无形中拉近了诗歌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为学生解读诗歌留下了足够的审美空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刘建琼.语文境界与追求[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茨.中国绘画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4]张洪忠.王维“诗中有画”中的诗与画[J].美术研究,2000(3).

[5]冯惠敏.绘画与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09(10).

[6]陆丽珍.运用绘画创设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J].新课程学习,2009(4).

[7]罗勇铁.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4).

桂花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典雅》;禅宗

王维的山水诗歌一向为学者所称颂,其诗最大的特色即“诗中有画”,诗句描绘了生动逼真的山水风光,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本文主要是从《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一品入手,分析王维山水诗歌中的典雅这一审美意境的体现,同时探讨诗人创作时形成这一诗风的渊源。

一、《典雅》一品之解读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典雅》章这样写道:“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三句话分别代表着典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玉壶沽酒,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与文人雅士一起赏雨于茅屋之中,左右修竹围绕。这是得意时的典雅,得意而雅致,实属不易,那是张扬时的收敛。第二种境界中有幽静的环境,闲适的人。在晴朗的日子里,抱琴而沉眠与绿荫之下,白云卷舒,群鸟相逐,瀑布飞泻而与岩石的冲击声、鸟鸣与琴声相互和鸣,是何等的雅趣!这是闲适时的典雅,是一种审美的取向。最后一种境界表现了一种风格与心态,花落而无言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淡如是一种选择,就像选择了清冷的秋天,在霜雨中显现自己的清逸一样,当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人选择了淡泊,那么富贵浮云,无关名利,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烦忧,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是典雅的风骨,是典雅的升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洁品格。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等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二、王维山水诗之“典雅”

王维重视自我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脱世俗的愉悦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其诗突出特点是主客一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有着无限意味、有说不出的美的意境。王维摆脱了尘世的纷杂,走进大自然,在这个没有干扰的世界里享受心灵的静美。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了自己闲居静坐的乐趣。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静谧的空林,静坐的诗人,幽独的情怀。闲居静坐,焚香诵禅成为诗人在这个尘世中的精神寄托,他将身心寄托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清幽寂静的山水之中,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形成无欲无求、冲淡宁静的生命情调。而这种情调不期然而然融入山水诗中,形成了清幽淡远、深邃含蓄的诗歌意境。诗人以闲适心情,去观照自然万物,书写于笔端,勾画出精美、澄旷的境界。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诗人用心来欣赏这自然中隐含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上的一缕夕阳,那清泉石上的一抹月光,那静谧夜晚弥漫的桂花飘香,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由自在,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这种对自然永恒之美的感悟,正是诗人的真性情与自然之真的相融、相痛,也是诗人冲淡、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的外露,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王维的山水诗用朴素、自然、简单的事物名词,组成了一幅幅静美的自然之景,没有华丽、浮夸的辞藻,“空林”、“幽篁”、“空山”、“春涧”等词语相互组合,直白地描写了景象,整首诗读起来却给人一种空灵清妙之感,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正是《典雅》一品的体现。而诗中的自然之物组成的山水之景体现出的充满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正是《典雅》一品在诗歌意境上的体现。同时王维诗歌中所描写的闲居静坐、弹琴吹箫的乐趣即在审美趣向上的超俗性,也就是典雅的体现。

三、王维山水诗“典雅”之探源

王维山水诗中“典雅”体现在诗歌清幽单元、深邃含蓄而又富有自然生机的意境之中,以及诗人在诗中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冲淡自由的人生态度。王维的这种典雅诗风的形成自有其社会背景和主观内因存在。

王维的山水诗内容上多表达了适意自然、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这与当时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有着很大的联系。隐居对盛唐士人一生的出处行藏有着重要作用。入仕之后的隐居是伴随着士人面对现实的失意和矛盾而来的。其中一种人因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辗转于精神的失意,以诗抒郁闷,另一种人则是寄情自然,随缘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摆脱世俗中的种种矛盾、缓解失意,置身于自然之中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超脱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王维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当时隐居风尚中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的诗歌创作。士人对于儒释道的接受并不是从思辨的角度,而是把它们当作既有的文化成果来接受,表现为儒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生活情趣、佛教的行为方式。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自由舒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心性。从士人对这三家的接受取向来看,都是基于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与儒家之入世、老庄佛禅之出世的终极要求、理论归宿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并不顾及各家的最终指归。这样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山水诗歌中体现的“典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

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从小接受佛教熏染,广泛涉猎佛家经典,成年后追随禅师修习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呈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其中禅定思想对于王维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禅定是佛教最常见的修炼方式之一。修习禅定有六法:静、止、定、观、觉、同。静、定、止、观是对修习的要求,觉、同则是修习时的心理体验,此时的修习者思绪空明静寂,感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敏锐,耳朵可以捕捉到极其细微的声响,眼睛可以看到极其细微的变化。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最独到的诗意。他的诗歌中有最细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着最神奇的听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这些最细微的感觉营造了王维山水诗歌中富有生机的空静之美。

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影响了王维山水诗歌中远离尘世题材内容的选择,流露出超凡脱俗、开阔心境、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而佛教禅宗中的禅定思想则影响着诗歌清幽淡远而又饱含生机的意境的营造。这两者对王维山水诗歌“典雅”诗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桂花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增课文 风趣 现代 诗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04

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改动将近三分之一,新增课文却只有三篇,保留了老教材的诸多精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优秀教材的修改不是非得改得面目全非才是好事。继承传统,留住精华,保持优势,发扬长处,在修正中不断完善,也是教材修改的一条新路。苏教版的课文由于未做大幅度调整,我们看起来也并不陌生,又新增了三篇新课文,增添了新鲜的血液,熟悉中有了陌生。

一、着眼大处,关注共性

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新教材新增加了《秋姑娘》《给刘洋阿姨的信》《河里的月亮》三篇课文。这三篇文章都以崭新的视角切入、独特的构思架构、充满童趣与诗意的表达进入教材,给人予耳目一新之感。三篇课文有许多的共性,值得我们关注。

(一) 留心身边,放眼世界

编写者选编的三篇新课文,都立足“留心身边,放眼世界”的视角,从培养人的角度,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新课文。编者的用心我们要细细体会。第5课《秋姑娘》让学生抱抱、闻闻、尝尝、听听、看看,留心寻找隐藏着的秋姑娘,擦亮学生观察自然的眼睛;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通过小朋友豆豆写给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一封信,激起学生对航天飞行的好奇与向往;第8课《河里的月亮》通过天上一个月亮、河里一个月亮的交相辉映,演绎一段神奇,让学生抬头看天、低头看月,关心日月星辰,展开丰富想象,引领学生领略中国特有的月亮文化的魅力。

(二) 解放身心,获得自由

新增的三篇课文都着眼解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获得身心的自由,幸福地徜徉在学习的海洋里。无论是《秋姑娘》《河里的月亮》还是《给刘洋阿姨的信》,都体现了叶圣陶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编者努力解放学生,让他们从小成为快乐的孩子。

(三)培养审美,重在意趣

三篇新增课文都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言有尽而意无穷;都非常讲究意境的创造、审美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秋姑娘》把秋姑娘与儿童捉迷藏的调皮写得跃然纸上,《给刘洋阿姨的信》把一个个疑问问得酣畅淋漓,《河里的月亮》把天上月与河里月的逗趣写得含蓄有味。新增课文都保持了老教材一贯的优良传统,文章少而精,选入教材的都是精华。

(四)学会勾连,关注互动

三篇新增课文都非常关注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了文本与生活的互动,其中两篇课文后面都第一次增加了气泡图。第5课《秋姑娘》在“朗读理解”栏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旁边增加一个气泡图,里面有一个提示性的问题:“我知道,秋姑娘还会藏到……”这样的问题提示有助于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寻找藏在身边的秋姑娘;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在“朗读理解”栏目朗读课文旁边也增加了一个气泡图,也有一个提示性的问题:“我还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刘洋阿姨……”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互动,使他们借助丰富的课外资料,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关心航天事业,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自豪感,培养学生不一样的眼光与视野。

(五)夯实基础,打好底色

三篇新增课文课后均新增设了“积累运用”栏目,提供短语和基本句式的示范和练说。这样增加学生的言语实践,为他们打好说好规范语句的底色,使他们从小练好童子功。第5课《秋姑娘》这样设计练说题目:“读一读,再照样子说一说。‘风 风儿 凉爽的风儿 抱抱凉爽的风儿;花 桂花 清香的桂花 闻闻清香的桂花;月 ’。”由字到词到形容词修饰的短语再到动宾结构的短语,教学时,不用告诉学生专业术语,只需学生按照上面两例一步步模仿练说即可。学生接触这一类短语多了,语言就会变得丰富。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积累运用”栏目这样设计读一读,说一说:“刘洋阿姨从太空回到地球上。方菊的妈妈从工厂回到家里。 从 回到 。”提供模仿范例和基本句式,训练学生说准确、规范的话。第8课《河里的月亮》“积累运用”栏目的读一读,说一说是:“滚圆 圆滚滚 圆滚滚的皮球 晶亮 亮晶晶 亮晶晶的 ”语序的颠倒、叠词的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如此丰富。苏教版新增课文后面的“积累运用”栏目,看似简单,实则安排很奇巧,便于学生接触富有灵性的短语和句式,感受语言丰富的内涵,体会语言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二、关注细节,凸显个性

苏教版新增课文除了具有诸多共性之外,还有许多个性蕴含其中。关注细节,可以让我们驻足欣赏每篇课文不同的风采与韵味――《秋姑娘》的风趣,《给刘洋阿姨的信》的现代,《河里的月亮》的诗意。

(一) 第5课《秋姑娘》――风趣

第5课《秋姑娘》是一首儿童诗,诗歌短小风趣,想象瑰丽,引人入胜。

1.有趣的迷藏。诗歌以秋姑娘和我们捉迷藏开头:“秋姑娘来了,她藏哪儿了?”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个“藏”字激发起“寻找”的浓厚兴趣。于是,调动各种感官找一找,寻一寻,找到了秋姑娘。诗歌以“秋姑娘来了,她走遍每一个地方”结尾,秋姑娘似乎又躲起来了,有待进一步找寻她的芳踪。诗歌首尾呼应,含蓄生动。

2.丰富的表现。诗歌中的秋姑娘面貌变化多样,凉爽的风儿、清香的桂花、甘甜的果实、歌唱的小虫都是秋姑娘的化身和身影。秋姑娘千变万化,有丰富的表现,需要学生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寻找她的芳踪。

3.多种的感官。《秋姑娘》需要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才能全方位触摸到秋姑娘的个性。“抱抱”是触觉、“闻闻”是嗅觉、“尝尝”是味觉,“听听”是听觉,“面庞”“衣裳”是视觉,只要各种感官一起调动,就能找到藏在身边无处不在的秋姑娘。

4.无穷的回味。诗歌文字优美,回味无穷。诗歌整齐的节奏、对称的语言,富有节奏美;诗歌言简意赅、意境美好,具有意境美;诗歌所配的插图曼妙,给人无穷的回味,富有灵动美。

(二) 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现代

第7课《给刘洋阿姨的信》是一封信,“神九”“天宫”和刘洋阿姨充满现代色彩,豆豆问刘洋阿姨的几个问题,表现了小朋友对航天飞行的好奇和向往。

1. 接触写信的格式。课文以豆豆给刘洋阿姨写信的形式呈现。学生第一次接触信的格式,开头的称呼点出了信是写给谁的,中间部分是正文,正文后面是写信人署名及日期。课文以书信形式呈现,生动有趣,给人亲切感。

2. 感受提问的魅力。《给刘洋阿姨的信》整封信共有七句话,其中五句是问句:第一问是礼貌性发问;后面四个问句一问接一问,阐释自己的疑问;最后一问关切地问候刘洋阿姨返回地球身体累不累,很知冷暖。整封信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航天飞行的兴趣和激起对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自豪感。

3. 触摸时代的脉搏。课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身边的事物,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时事新闻,触摸时代的脉搏,人小心大,对事物充满好奇。

4. 留心插图的运用。课文配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是刘洋穿着宇航服,微笑地与大家打招呼。《给刘洋阿姨的信》有了这幅插图,学生更觉得亲切,可观可感可问;有了这幅插图,学生有了具体倾诉的对象,发问更为自然,学习更为流畅。第二幅插图是“神九”发射以及“神九”与“天宫”对接的情形。教学时,引导学生看看图片,看看相关视频,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第8课《河里的月亮》――诗意

第8课《河里的月亮》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把我国浓郁的月亮文化蕴藏在天上月、水中月两个形象其中。小诗意境优美、想象奇特,充满诗情画意。

1.规整的节律。《河里的月亮》是一首诗歌,节奏欢快,富有变化。“天上一个月亮,河里一个月亮,滚圆,滚圆,晶亮,晶亮”,“天上”与“河里”对称,天上月,水中月,规整的节律,欢快的心情。“滚圆,滚圆,晶亮,晶亮”反复的使用,把天上月、水中月的形状、色泽、光亮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眼前顿时一亮。诗歌中间“一条小鱼游过,月亮忽然碎啦,一块,两块,东晃,西晃”突出变化的神秘莫测;“一块,两块,东晃,西晃”,对称的再次使用,把月亮的神奇、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以“它依旧是那么滚圆,滚圆,晶亮,晶亮”收尾。这一诗句的反复使用,首尾的呼应,增添了回环整齐的美感,给人余音绕梁、余味无穷之感。

2. 神奇的想象。《河里的月亮》这首诗歌充满神奇的想象,月亮被小鱼游碎,碎成一块两块,东晃西晃,如同镜子一般,多么富有创意的想象,给人灵秀之感。静之后变为动,动之后恢复静――“啊,不要惊动它,让它安静一下”。拟人手法的运用把月亮表现得像个淘气的娃娃,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它神秘的色彩。

3. 丰富的意象。《河里的月亮》这首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象,天上月、水中月、鱼儿等,给人予想象的时空,构筑了优美的意境,耐人寻味,妙趣横生。

桂花诗歌范文第4篇

我爱……

我爱战争期间,那些等待丈夫

归来的妇女。

我爱阵亡士兵墓碑上

悄然安放的玫瑰。

我爱被征服的国家,秘密的聚会。

我爱宵禁之后,那走上街头的传单和人群。

我爱电车。

我爱旅馆。

我爱流放的路上,还在谈论诗歌与星空的心灵……

可我爱的那么多,却依然不够。

爱多么丰饶啊,又多么的贫困……

杨芳侠的诗(1首)

想起枕上霜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路上

月落乌啼,岁末的钟声敲疼乡愁

大地上霜雪铺展,鸟鸣呜咽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

铁轨越长越长,可你不是背弃故乡的人

无论在故乡,还是在异乡

呵一口热气,你在天空的霜雪中

书写《与母书》,写着写着

起风了,漫山遍野的梨花颤抖

霜哦,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在雪中

北京人很多,长安人很多

你我都在人多的孤独中慢慢变老

想你一次,我的灯盏亮一次

直到黑夜不黑,心也不再恐惧

霜,你在我的思念中莹莹着蓝如同

我在你心中升起的暖

北野的诗(2首)

劳动

我记着去年的生活,它仍然是光荣的

而今年我多么懒惰,我在寻找

那些突然降临的意外之事,它们

像藏在背后的仇敌,而果实已成熟

盛大的秋风之中,它们纷纷掉落

即使是一阵轻微的咳嗽,也让时光

迅速腐朽、堆积,像一场劳动的结束

片刻

一个人的离去,不需要前提

我这样比喻他的阴影,我这样

念他的名字:空无一物

我用酒碰一碰他,他的笑脸露出醉意

我用火碰一碰他,他突然就散了

像一把飞起来的灰

而他的居所还在,他是我的邻居

那个荣誉的宫殿,如同一个巨大的空壳

时间坐在里面,像一只绝望的蜗牛

黄天赐的诗(1首)

父亲

粗糙 弯曲 关节凸起

掌心的纹路是田头的沟渠

流的不是雨水

是累榨出的盐

父亲 我摸摸

就摸到了屋后的古松

棱棱角角

能把我这身新衣刮毛

六十岁了,你的腰是家中的柴锯

长年绷着一股狠劲

把自己的岁月锯短

一节一节

燃尽在炒菜烧饭的灶膛

黎杰的诗(1首)

院中一棵桂花树

整整,一个下午

我都坐在院中,一条长凳上

等候一个久违的铃声

我希望这声彩铃,长长地

浸进这个下午,振落

桂花树上的那一大把鸟啼

我要用鸟儿的啁啾,去喂养

桂花树的硕大,去喂养

夏天的后院,和那份炙热

去喂养,身体里那声轻轻的问候

然后紧紧抱住树冠和喧闹

抱住,桂花树的一大片绿荫

我仰望,我独处

就是有雨洒下,我的伞也未打开

我不敢,挪动一点点位置

去张望,我要在暗香的浮动里

为远方祈祷,我怕

也许小小的举动或者眼神

就会把那声响铃,错过

桂花诗歌范文第5篇

他们带着历史的深邃与辽远,用或豪迈或温婉,或轻灵或厚重,或清淡或浓丽的笔触,书写了一章又一章特立独行的诗篇,唱响了一阕又一阕此起彼伏的天籁。

在他们的笔下,有驰骋疆场的恢宏,有月夜徘徊的静谧,有泛舟湖畔的闲适,有攀登山岳的奋勇。他们为春花秋月的灿烂举杯畅饮,亦为残荷落日的凄冷叹息踟蹰。宏图大志的昂扬,白首失意的悲叹,仕途坎坷的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爱情逝去的遗恨,四海漂泊的辛酸,都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笔墨记录着诗性生命的丰富人生。

读这本书,我们会随陶渊明粗衣布鞋,采一朵南山的,荷锄晚归;随诗仙李白天马行空,上揽明月下游大江;随诗圣杜甫去乡间走一遭,看兵荒马乱中的悲惨民生,听一听破碎山河的惊心鸟鸣;随白居易听一曲琵琶吟,感受人世的苍凉;与王维去不惹尘埃的山林里看桂花静静飘落;去感慨李后主从皇帝到囚徒的无限情怀;和苏轼一起持竹仗着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用放达书写人生;和辛弃疾一起金戈铁马,把栏杆拍遍;静观易安居士的终古凝眉,与她一起解读爱情,把尝人间的悲欢离合;枕着八旬老翁陆游的北定中原之思入睡,圆一场九州统一梦。

诗是淡的,然语淡而味不薄,所以我们能读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超越尘俗的闲逸。

诗是浓的,浓情,浓怨,缠绵悱恻,动人心魄;亦如李煜、易安词字字飘雪,句句含泪,似积满了雨的云。

诗是广阔的,辽阔的平野,浩荡的江水……李白的飘逸、苏轼的大气、辛弃疾的胸襟都跃然纸上。

休说古人泛舟湖心,漫步河滩,抚琴饮酒赋诗的闲适已然落伍;休说写诗读诗背诗的人无用无能无利益;休说流行音乐、时尚杂志、金钱权力比诗歌更给力。一个没有诗歌的国度将是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人文内涵、缺少生活情趣的国度;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是缺少幻想和希望的。一个有诗的国度,是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国度;一个有诗的国度,是一个拥有情意、热爱生活的国度。一个读诗的人,有着一颗灵秀聪慧的心,也必将用诗性的眼光来解读世界、审视人生。

我们于浩瀚的诗词评论中,节选文质兼美、通俗易懂的人物散文,将十大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特点娓娓道来,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背后的故事;收录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篇,并配以权威的点评,以帮助读者解读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又精选每位诗人的优秀作品,以扩大读者的阅读面,增强读者的诗歌解读能力。总之,我们以文学的笔触描写诗人,以诗学的眼光解读诗歌,以美的素养培养一颗颗爱诗的心。

桂花诗歌范文第6篇

安远楼小集,侑②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③。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侑(yu):在筵席旁助兴。③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问题:

8.上阕开头两句“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5分)

9.结合全词内容,请简要分析“旧江山浑是新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6分)

(载陕西科技出版社《2014高考押题冲刺训练》)

【答案及解析】

8.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2分)。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3分)。

【审题突破】从写景的一般规律上突破。词中有两处写到时间,一是小序中的“时八月五日也”,二是上阕中的“能几日,又中秋”,说明写的是仲秋之景。按照古人写景的一般规律,此类题材大多是“悲秋”的。由此切入,即可踩上主要得分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这是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有较强的训练针对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词前面的小序和试题提供的注释,把时代背景与景物结合起来分析,在准确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作答。芦叶、寒沙等秋天的景物,结合背景,即可看出悲凉的意境。

【规律总结】一般说来,古人写秋景,“悲”者居多,本题亦然。试题所提供的注释,悲怆的意味已见端倪,加之词中“芦叶满地”“寒沙”等语言信息,其景物必为悲凉之意境。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规律,但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内容作出判断。

9.①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2分);②国运更衰,收复无望,故人不知所终,词人无心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可见“新愁”之深重(2分); ③“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2分)。

【审题突破】从“新愁”上突破。“新愁”,是本题的破题要点。既是“新愁”,必有“旧愁”“旧恨”等,即江山依旧,“旧愁”却未减。既有“新愁”,怎有心情过中秋,极言国运之衰;目睹“旧江山”,全是“新愁”,在新旧的鲜明对比中,忧患国事之情何等沉痛。故从“新愁”切入,本题即被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核心句子的能力。要求鉴赏的句子分量极重,是全诗的关键之点,诗人的思想感情凝聚于此。所以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面较广。答题时,把句子拆分成两部分,先分析“旧江山”——江山依旧,“旧愁”未减;然后分析“浑是新愁”—— 国运更加衰败,“全都是新愁”;最后进行总括——“旧”和“新”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桂花诗歌范文第7篇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思维方式也具有跳跃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敢于质疑。为顺应新形势,我在教学中设置“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每讲一节课,在学生预习、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本一些不会不懂的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开拓学生思路大有裨益。

这几年,我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一些质疑,现结合自己没有深入细致的备课所遇到的挫折和教训,谈一点想法。

案例一 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有篇文言短文《塞翁失马》。在这篇短文中有这么两句话,一句是“其父曰”,另一句是“其子好骑”。按文意,“其”是指善术者,第一句应译为“他的父亲说”,第二句应译为“他的儿子爱好骑马”。在我译完全文,学生质疑时有同学提出:“老师,这篇文最后写的是‘父子相保’,但是你却讲成三代人了。”当时我就一怔,心想:我这也是按教材上讲的啊,怎么会错呢?以前也没人提出这个问题。今天学生,一质疑倒把我给难住了。我只好对学生说:“你很细心,也善于思考问题,这样很好。这个问题让老师课后查查资料再说。”我又查了一下其它有关材料,才知这“其”字应解释成为“这”,“父”除了“父亲”意义外,还有“老年人”的意思。这样两句话分别译为:“这位老翁说”、“这位老翁的儿子爱好骑马”,这样首尾就符合“父子相保”这一说法了。

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备课只依靠教参,不深入钻研教材是不能上好一节课的。过去随便讲讲,不发动学生提问题也能应付过去,可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再照本宣科,再想“糊弄”他们肯定会出笑话的。

案例二 在一次评讲试卷时,是鉴赏王维的诗歌《鸟鸣涧》,我就犯了一次因知识面狭窄而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诗中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讲到“桂花”一句时,我大谈什么“八月里来桂花香”,为了吸引学生兴趣还高兴的唱了一句“八月里来桂花香”。当时就有学生质疑说:“老师,这首诗的后几句写的不都是春景春光吗?你说八月里来桂花香不就讲成秋天了吗?”我当时头脑就懵了一下!是啊,春天哪来的桂花呢?因为缺少植物学和花卉方面的知识,我只好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应该是老师讲错了。让我下课去请教一下生物老师,并查查资料看看。”课后查《辞海》,那里写到:“桂花即木樨。”再查“木樨”条,那里写到:“木樨也称桂花,……常见的有金桂、银桂、四季桂等。”既然说有“四季桂”,那么春、夏、秋、冬应该都有桂花。后来又请教了生物老师,证实确有“春桂”这一说法。

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二天早自习我认真订正了昨天课堂上的错误,并表扬了那位动脑筋提出质疑的同学。其余同学也深受鼓舞,质疑提问的情绪非常高。这对老师每讲一课之前认真备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我也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在钻研教材上我就更加的细心了,“苦心人,天不负”,我也尝到了由此带来的甜头。

案例三 在讲授《钱塘湖春行》这一课,拓展延伸我和学生一起读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时,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文中第六节这样写道:“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自取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直是一定的。”我认真琢磨了“嫉妒”一词的含义,准备解疑。果不其然,一位同学在质疑时问道:第六节,“大约是怀着嫉妒吧”,“嫉妒“一词是指什么说的?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纷纷举手要求解答。

同学甲:许仙娶了白娘子,法海也想娶她,所以她嫉妒许仙。

同学乙反驳:不对,和尚怎么能娶老婆呢?其实我认为法海倒不是招是搬非,而是由于他的职责所在,是他的职业道德决定的。

同学丙:我认为法海是专管妖怪的。许仙脸上有妖气,他应该管,如果不管这件事就显现不出自己的本领来,他嫉妒的是妖怪的本领,不是为了娶白娘子。

……

桂花诗歌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80—01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近几年,诗歌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逐渐增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在教古典诗词时发现“抓意象,领会意境、意旨”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意象、意境、意旨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描写的一组物象,如大漠孤烟、田园桑麻、西风落叶、飞花柳絮、小桥流水、菊梅松竹等,这里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情感,故称意象。意境,就是诗人借助意象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可以是辽远开阔、苍凉冷寂,或是恬静淡远、明丽疏朗等。意旨,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二、各类诗歌意象、意境、意旨归类与例说

(一)边塞诗 其意象大都是:烽烟、大漠、雪山、关塞、秋月、长城、羌笛、杨柳等,意境苍凉、旷远、凄清,这主要是由诗的意旨决定的。边塞诗的内容大多描写的是军旅征战生活和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征人报国思乡的复杂情感等。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首诗的意象有:边霜、关榆、角、汉月、孤城、塞鸿、秋风,这些意象烘托出了边塞的悲凉气氛:角声回荡,塞鸿盘旋,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秋风中传来《小单于》幽怨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戍边将士的悲凉、哀怨与孤寂。

(二)怀古诗、闺怨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 这几类诗歌中有同边塞诗相同的意象,如秋风、黄河、明月、春风、杨柳、秋雁等,也有边塞诗中所没有的意象,如春草、飞燕、秋雨、落叶、残阳、黄叶、行舟、飘絮、流水等,但这些意象都透出一种深沉凄凉的意境,体现出诗人的忧愁伤感之情。

1.送别诗。送别诗大都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渲染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思慕、惜别、悲凉、伤感之情。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这首诗以“悲”字贯穿全篇,主要意象有:故关、衰草、寒云、暮雪、泪、路,通过这些意象渲染出送别时一片凄凉的意境,饱含着离愁别绪。

2.羁旅思乡诗。主要表现羁旅他乡之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象常有山川、明月、长亭、鸿雁、寒烟等。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颔联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6个意象,构成了早行清冷的意境,突出了游子仕途失意的悲苦心境。

3.闺怨诗。写妇女对征人、游子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和忧愁感伤。此类诗的意象大都是秋天的景色:落叶、归雁、秋霜等,给人一种悲凉冷寂的感觉,烘托离别相思的怨情。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是一首宫怨诗,写一个宫女在深宫中寂寞悲苦的心境。诗中的意象有金井、梧桐、秋叶、珠帘、夜霜、熏笼、玉枕、清漏等,使人感受到深宫寒夜的冷寂气氛,突出宫女的悲苦命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描写山水及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都有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有:山水、桑麻、菽豆、春燕、杨柳、芳草、云雾、牛羊、松竹、林木、桃花、炊烟、鸡鸣、狗吠、沙鸥、渔舟、秋月、春草、湖光、山色、白鹭、山涧、蓬门、飞鸟、野渡、澄江、桂花、黄莺、野凫、春雨等。山水田园诗的意境通常是清新、明丽、宁静、优美、闲适、恬淡、静谧、澄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