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雪花的诗句

描写雪花的诗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1篇

冬的象征就是雪了。那鹅毛般的雪纷纷扬扬的飘落,像千万只洁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落在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向远处望去,山坡上已是银装素裹;山野里也已是洁白无瑕。树叶片片的飘落,最后只剩下一棵光秃秃的树身了,但雪花却挂满枝头。风轻轻吹着,摇曳着光秃秃的树身,雪花也从树上片片飘落,不由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不正是一棵开满雪花傲然屹立在冬天的树吗?树上的雪花虽不及鲜花的香,但他比鲜花更纯洁。树下,小孩子们也高兴的堆雪人,打雪仗……仿佛忘记了寒冷,个个都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飘向远处,飘满整个银白的世界。到了黄昏,在夕阳的衬托下,山坡上的雪就会被夕阳映红,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颜色渐变,由深到浅,远远地望去,美极了。晚上,行走在道路上,就会发现雪是多么的亮,多么的美,发出淡淡的银光,为人们照路。在冬天的夜里,寂静而明亮,凄凉而美丽。

在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里,许多人都喜爱春季,从古到今,赞美春的诗句很多,例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意盎然……但我还是忠爱于朴素而含蓄的冬。

江苏省扬州市霍桥中学六年级:李远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2篇

内蒙古电力中学初一二班 梁迪

春风,夏花,冬雪,秋月,这四景乃人生中最美之景,任选其一都无可挑剔,真不知是哪位天仙赐给四季如此景致!

春风

风可是春天的一大特色。春天的风最柔、最轻。不像夏天的风阵阵热浪,不像秋日的凉风飕飕,更不像冬日的刺骨寒风。春天的风,给人带来一种无限的活力,使人感到清凉、自在。在经过了严冬那无情的冰冷之后,一阵微微的清风吹响了大自然的交响乐。那节节的翠竹,在春风的滋润下,变得更加笔直、挺拔;那小睡的动物们,请春风帮助将它们的眼皮轻轻地掀起,走出严冬。看到这生机盎然的景象,我也忍不住想要出去多走一走,在草丛中,丝丝的凉风不断抚摸着我,我不觉地停下了脚步,感受春风,看着春天,看着微风,看着自己慢慢地融入春的怀抱。

夏花

花是充满诗意的。古代就有很多描写花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梨花一支春带雨,玉容寂寞泪阑干。”不一样的花给人不一样的感觉。百合那纯白的花瓣,就像天空中洁白的雪花洒落。丁香的点点紫色,好似天边的一抹彩虹。而玫瑰鲜红的花朵,好象一团燃烧的火焰。到了夏天,花在哪儿都可以看到。在公园里,丁香、紫薇、牡丹、天葵、邓伯花满眼都是。各种花香在空气中酝酿。游客都被艳丽的颜色和弥漫的花香吸引住了,久久不肯离去。它们高兴地渲染着美丽的夏天。

秋月

大部分人想到月亮,都会感觉到忧伤和凄凉。而我却不一样:秋天的月亮,明亮、高远。秋天正是天高云淡之际,这时赏月最好。有时我会在夜深人静时欣赏月亮。每当月亮有变化的时候,我都会细细地观察它,情不自禁地咏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美伦美幻的月亮挂在漆黑的天空,虽然有些孤单,但它却能照亮整个夜空。每当看到月亮,我都会微微一笑,感谢秋月陪伴我度过漫长的黑夜,直到天明。

冬雪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3篇

1、冬天的雪花,毕竟来的有点迟,雪花般的存在精神,是点点化来开的,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2、我走到室外,置身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在白色的琼楼玉宇间,仰望着天空飘落的雪花,手伸出来,接住落下的雪花,我仔细地观察了雪花的样子,整朵雪花呈六边形,它的花纹伸展得非常整齐,像树杈分开的样子。

3、雪花像蝴蝶那么优雅,像蒲公英那么洁白,真是太美了!

4、点点雪花,零落在这季节的末端,冬季似乎也为这离别的到来,显得不胜娇羞,雪花是团团簇簇的,此时却倍显华美,在那一缕和煦的阳光下,五彩斑斓,散发出迷人的气息,冬天的雪花,分外妖娆,江山真是如此多娇。北方的冬季,是严寒的,少了南方的娇气。

5、雪花是世界的“化妆师”,也是我们孩子的好伙伴。当白雪铺满大地的时候,我们都冲出家门,在乐园中玩耍,堆雪人,打雪仗……一片欢声笑语,使冰封世界充满了生机,雪花一刻不停的飞下来,掉在孩子们的头上、肩上、脚上,哈!都成圣诞老人啦!轻轻接住一片雪花,它不久就会消失,变成一滩闪光的水,微微向脸上一摸,会使你觉得格外舒坦,从来没有这样舒服过!

6、雪花像翩跹的粉蝶,欣喜地闪耀着她的“翅膀”好象把晶莹的絮片撒到大地上,让大地在柔软的床幔底下休息。孕育着新春的生长。

7、满天的雪花如精灵般快乐地飘落,她们舒展着自己细柔的白色身躯,轻捋着晶莹的长发,投入大地的怀抱。她们是那般可爱,穿着独有的雪衣,在天空中快乐地嬉戏,她们有的在空中自由地旋转,舒展着自己柔美的身姿;有的三五成群,在楼房顶上、松树下面,乐呵呵地打转转;有的悠闲自得,也许陶醉在坠地时的之中吧,轻飘飘的落地,不给世界带来任何声音……

8、柳絮一般的雪,芦花一般的雪,轻烟一般的雪,流转,追逐,来时纤尘不染,落时点尘不惊。一朵朵六角小花,玲珑剔透,无一重样。粉雕玉琢,可是,哪一位艺术家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纹路?哪一位雕刻着能雕出如此细致的工艺品与其说是大自然的杰作,我宁愿相信是天宫里某位仙子的眼泪!

9、一朵小雪花飘到了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嘘,仔细倾听,那多小雪花正在河中与小鱼小虾讲述他们亲生体验的经历呢!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忽然,又一朵小雪花从空中缓缓地飘落下来,他飘到了空无一人的天安门广场上,成为了地上的一位初来者。就这样,一朵又一朵的小雪花接二连三的从空中飘落……

10、雪花朴实无华,雪花默默无闻,雪花从不计较名利,简简单单,快快乐乐,这就是雪花的精神。

11、它,是那样的神秘莫测,它们一个个像轻纱一样轻,像丝绸一样柔,它们像仙女一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人间。这千变万化的雪花神奇极了!有时像一片片花瓣缓缓下降;有时像一缕缕杨絮轻歌曼舞;有时则像一团团鸭绒你拥我挤的落下来。走出门时,雪越下越大,一片片雪花慢悠悠地飘落下来,好像是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渐渐地,雪下得更大了。纷纷扬扬,一片片,一团团,遮住了你的双眼,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又落入你的脸上,当你伸出手的时候要去接住它的时候,它却又从你的手心里溜走,就这样一直下着……

12、一旦下大雪,雪花纷飞,人们好象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雪的那纯净,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一切都在过滤,一切都在升华,变得纯洁而又美好。

13、雪花儿飘飘,我抬头仰望天空,雪花正像一片片羽毛飘落下来。雪花飘到同学们的头上,变成了闪闪发亮的小银帽;雪花飘到蘑菇亭里,石蘑菇仿佛有了生命,跳起舞来。空气也仿佛被雪过滤了,是那样的清新,有一种纯净的、真实的自然美。雪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它让万物纯洁,大地、万物需要雪,离不开雪。雪花落在哪儿,哪儿就会变美,雪花儿飘飘、,雪花儿飘飘,它将世界装点得美不胜收。

14、看到雪花一丝丝,似有似无,缓缓地,轻轻飘飘地的飘落,我想到了那些形容白雪的词儿,什么“洁白、晶莹、柔软、明净、无暇、素雅”,想起了“白雪纷纷何所似?”“来若柳絮因风起”“草木之花多五出,独有雪花多六出”“忽如一夜春风来,钱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想起了“瑞雪照丰年”的谚语;甚至还想起雪莱在《西风颂》里所言“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15、这漫天的雪花,随风飘扬,好似一个个可爱的雪娃娃,调皮的跳了下来,像一位位仙女,身穿一件洁白的裙子,轻飘飘的;又像一朵朵白色的小花。

16、那瑰丽的六角花瓣,烟一样轻,玉一样润,云一样白,悄悄落到大地上,为大地妈妈盖上了一层棉被。放眼望去,整个世界白茫茫的犹如一个童话般的冰雪王国。

17、上课了,我恋恋不舍地望着窗外那洁白的雪花,心想:小雪花,多来一些,我要堆一个美丽的白雪公主;小雪花,多来一些,把空气变得更加清新、纯净;小雪花,多来一些,让小麦的棉被再厚一点。

18、那雪花洁白如玉,它是天宫派下的小天将,还是月宫桂树上落下的玉叶呢?雪花像美丽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像天使赏赠的小白花儿;忽散忽聚,飘飘悠悠,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只见眼前的雪花像蝴蝶一样调皮,一会儿落在屋檐下,一会落在树枝上,还不时飘在行人的脸上。

19、夜深时,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大街唯有路灯只身孤影。雪花于此时肆情的绽放,开出大朵大朵妖艳的花。包裹着这座安详的城市,宛如一只白色的蝴蝶画着翩翩的弧线。

20、雪花,是人间的神圣纯洁的代表。我喜欢雪花,喜欢它的晶莹剔透,喜欢它的洁白无瑕。

21、那飘逸的雪花,飘飘洒洒的落下来,看到那无数的雪花飘下来,好像无数个花瓣特意合拢起来,又像给人们在跳舞,还象无数个小天使,在给我们奉献出清香的气息。真美啊!

22、啊!雪花姑娘,我要放声赞美你,你那么无私,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大地,你保护了庄稼,让它们在你的怀抱中度过寒冬,在你的滋润下,它们茁壮成长,你给我们带了乐趣,这雪花漫天的世界是我们的乐园。雪花姑娘,你那纯洁的灵,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使我深深的敬仰你。

23、我望着天空中飘飘荡荡的雪花,透过雪花,我好像看到一个粉妆玉砌的雪花世界。那个世界里,雪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为雪花世界增添了华光异彩。

24、雪花依旧在天空飘呀,飘呀。我用画画,留下雪花。一笔,两笔,雪花被我放大了。呃,不够。我拿起相机拍下了雪花及雪的壮景。雪花像害羞了呢,随着风飘向了另一边。

25、是浪花在此撞击,如此耀眼活泼?是玉兰披霞争艳,这般洁白美丽?哦!她比浪花更晶莹,她比玉兰更圣洁!她??是迎风飘舞的雪花,冬天的使者,庄稼的卫士!

26、雪花很白很白,白得那么纯洁。它们把大地变得也很纯洁、很美丽。我有种这样的感觉:雪不仅仅使万物变得纯洁,也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像它一样美丽、纯洁。

27、雪花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回到家里,我静静的观赏雪景。我突然想到:珠宝带给人们的是面子,雪花带给人们的是无穷无尽的欢乐。雪花虽不及珠宝华丽,也不及珠宝耀眼,但是带给人们的是比面子金钱更加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拥有快乐比拥有金钱面子更好。

28、一片片小雪花像烟一样轻,玉一样纯,银一样白,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从天而降,亲吻着久别的大地。

29、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晶莹如玉,洁白无暇,像天上的仙女撒下的玉叶、银花,又像天宫派来的白色天使,是那样的美丽,无私的把大地装扮成了童话中的白色王国。

30、雪花悄然地飘落着。那飞舞的雪花,一朵,又一朵像是漫天的蒲公英,又像是无数幼小而不可名状的生命,在苍茫的夜空中颤动、沉浮、荡漾。神情是那样怡然,变幻是那样神奇。田静仿佛觉得有一只白色的巨翼正在冥冥之中掩过大地,不知不觉眼前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了。

31、“呼--”成千上万片雪花漫天飞舞,像银色的蝴蝶,像洁白的花瓣,像轻盈的羽毛……它们把整个大地装扮得如同一个粉雕玉砌的童话世界。

32、雪花落在树上,给冬青树枝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绒衣,让他们成为冬季的姣姣者。树枝上都挂着一条条白雪,毛茸茸的,不仔细看,还以为那是谁插在哪儿的精美的装饰品。这一片壮观的景象,不由不是你想起两句着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3、雪花在开空中飞舞着,好像笑着在说:“朋友们,一起来跳个舞吗!来呀!几朵雪花在天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开心,慢慢地飘了下来。眼看就要掉在地上了,我用双手接住了“跳舞的雪花”。雪花落在了我手工上,感觉有点儿凉飕飕,但是看到这么纯洁、美丽的雪花,我觉得心里暖洋洋的。神奇的雪花,在天空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六边形的雪花闪烁着银光,一闪一闪的,犹如天上的小星星。

34、洁白晶莹的雪花争先恐后地落在大地上,在“房子蛋糕”上铺奶油,给花草树木染上了白色,为“车子哥哥”画了一个“花猫装”,真是一个调皮蛋!雪花每秒钟以惊人的速度下着,刹那间,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好像铺上了一个洁白的地毯。

35、雪悠悠地飘着,将天地渲染成白茫茫的一片。柳絮一般的雪,芦花一般的雪,轻烟一般的雪,流转,追逐,来时纤尘不染,落时点尘不惊。一朵朵六角小花,玲珑剔透,无一重样。粉雕玉琢,可是,哪一位艺术家能设计出如此精巧的纹路?哪一位雕刻着能雕出如此细致的工艺品?与其说是大自然的杰作,我宁愿相信是天宫里某位仙子的眼泪!

36、鹅毛般的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织成了天幕雪帘。如同柳絮一般,银一样的白,玉一样的润,一朵朵、一簇簇,纷纷扬扬、冉冉飘落,闪着寒冷的银光。它是天公派来的小天使?还是有人在天上撒下无数透明洁白的梨花瓣。

37、大地一片银白,一片洁净,而雪花仍如柳絮,如棉花,如鹅毛从天空飘飘洒洒。

38、多么纯洁的雪花,它让所有的路人感受着它的美,让万物拥有它。一夜间,路两旁的草坪、冬青、花石、树木……都像是做了“美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皑皑的,似乎是个雪的世界。小草盖上了棉被,大树披上了棉袄。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4篇

1、静静的走着,空中零零星星的飘落着雪花,难得的空闲能这样静静的在雪花中度过,有种很幸福的感觉,我似乎痕容易满足,就这样陶醉着,沉迷着。雪真好,我终于知道冬天到了,没有雪的冬天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生活在没有四季的日子力是痛苦的。

2、它--是水的精英,冰的魂魄。它们仿佛是和北风那强大的冷旋律在翩翩起舞,它们是那么眷念这浩瀚的大地,急切地挪动脚步,去亲吻着久别的大地。大地母亲欣喜地接纳了它们这群归来的孩子,把它们拥入了自己宽阔的胸怀。它呀,是霜的姐妹,是冬天的使者。默默凝视着,它多么与众不同啊!

3、啊!雪花姑娘,我要放声赞美你,你那么无私,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大地,你保护了庄稼,让它们在你的怀抱中度过寒冬,在你的滋润下,它们茁壮成长,你给我们带了乐趣,这雪花漫天的世界是我们的乐园。雪花姑娘,你那纯洁的灵,宽阔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使我深深的敬仰你。

4、雪花的形状极多,而且十分美丽。如果把雪花放在放大镜下,可以发现每片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连许多艺术家都赞叹不止。但是,各种各样的雪花形状是怎样形成的呢?雪花大都是六角形的,这是因为雪花属于六方晶系。云中雪花“胚胎”的小冰晶,主要有两种形状。一种呈六棱体状,长而细,叫柱晶,但有时它的两端是尖的,样子象一根针,叫针晶。别一种则呈六角形的薄片状,就象从六棱铅笔上切下来的薄片那样,叫片晶。

5、抬起头看那从天而降的雪花,原先只是一片天空,逐渐觉得天空中某个点上的颜色比别处更白,而且在左右旋转移动,最后终于看清,那是一片雪花,如同仙女般盘旋而下,更像一个个小伞兵在空中摇曳,摇曳着落到了山上,落到了地上,于是又为大地增添了一分白色。

6、雪花从一望无际的天空轻轻飘落下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一朵朵、一片片晶莹如玉,洁白无暇,像天上的仙女撒下的玉叶、银花,又像天宫派来的白色天使,是那样的美丽,无私的把大地装扮成了童话中的白色王国。

7、下雪时,天上洒下无数的雪花。有的在空中飘飘摇摇,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雪花落到地上,像一个个小皮球一样蹦蹦跳跳。转眼间,树枝、树干和树叶都积了一层厚厚的冰,给树木穿上了一件厚厚的衣服。地面的积雪又松又软,一脚踏下去,仿佛马上要陷进泥池里了。鹅毛大雪过后,地上的积雪仿佛为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晶莹透亮的地毯。小朋友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了,便从家里拿出一双冰刀鞋,到结冰的湖面上去滑冰。

8、透过洁白的雪帘望去,呵!好一个瑞雪飘飘的世界呀!千树万树好似开遍了梨花。层层树叶间,雪花零星点缀着朵朵花儿,有的婀娜地开着,有的羞涩地打着骨朵,随着树枝的颤动,在翩翩起舞,是那么妩媚迷人啊。已失去生命的小小的树叶竟被雪花点缀得重新有了神韵。腊梅与苍松为友,幽幽香气袭人,令人陶醉。房屋披上了洁白素霜,柳枝变成银条,城墙像白脊背的长蛇向远远的灰蒙蒙的幕色烟霭里。真是美不胜收啊!

9、雪花落在田间,给小麦盖上了厚厚的棉被,让他们在棉被下度过一个舒适的严冬。望着庄稼地里一片耀眼的白色,你一定会想到明年的春天,那大丰收的景象,人们脸上荡漾着笑容,可以说是“来年枕着馒头睡”呀!

10、雪,静静地飘洒,纷纷扬扬,轻盈地旋转这那娇小妙曼的身躯,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好比是蝶儿的化身。不,它们是自然的精灵,上天的舞者。天空就是它们的舞台,任由雪花自由自在的飘零。如果说朔方的雪就像一群群汉子,铮铮铁骨,豪情万丈;那么南方的雪恰如婉约动人的少女,小家碧玉,任显它的艳丽。晶莹的雪花从天而降,透过它,似乎能洞察世间所有的东西。呵,这可爱的雪花还正在洗净那些污浊与黑暗呢!

11、雪花是美丽的。每一朵小雪花都是一个小图案,他们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风姿,有的像明亮的星星,有的像细细的缝衣针,有的像六边形的花瓣,又像展开的六把扇子……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可是世界上没有一个相同的雪花。

12、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小区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它们无声无息地湿润了万物,用纤巧的魔棒将小区打扮一新,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偶尔有几片雪花调皮地在家家户户的不锈钢架子上跳高,不时发出一声声清脆的敲击声,“叮叮当当”,似乎在为空旷的小区营造一点轰轰烈烈,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13、仿佛天女散花,无穷无尽的雪花从天穹深处飘落,如同窈窕的仙女穿着白色的裙子,用优美的舞姿向所有的生物致敬,然后轻柔地覆盖在房顶上、草尖上、树叶上,瞬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被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悄悄地掩盖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积雪,一眨眼工夫,雪花用自然的力量点缀了万物,将一切变得神秘起来。

14、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被披上一块绣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

15、漫天飞舞的雪花是那样的快乐,它们是天使的翅膀,是洁白的蝴蝶,是上帝不禁掉落的泪滴,是世间美好的祝愿……好像好久都没有下过雪了,好激动哦,那种感觉就是想成为一片雪花,在空中飘啊飘。

16、雪,还在下。瞧,它们正与落叶共舞呢!灿灿的黄叶与洁白的雪花相映成趣。听,它们在和脚边的绿草低语,实在探求无限美好的春光吗?雪敲开了每个人的心扉,原来,它滋润的不仅是万物,还有心灵啊!成片的耀眼的纯白张扬着,空气仿佛也变得清新。弯下身子,捧起一团雪,小心翼翼的呵护它们,凉爽顿时遍布全身。还没等靠近脸庞,手上的余温就将它融化了。不由哀声叹息,为什么这美好流失地却如此快呢?还不等你去慢慢享受,它就不见了踪影。或许,在这场小雪之后,又将迎来新的春天了吧?

17、雪花落在树上,给冬青树枝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绒衣,让他们成为冬季的姣姣者。树枝上都挂着一条条白雪,毛茸茸的,不仔细看,还以为那是谁插在哪儿的精美的装饰品。这一片壮观的景象,不由不是你想起两句着名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阳从云缝中探出脸儿,红彤彤的,把“绒衣”照的鲜艳夺目。晶莹的红光,素雅的雪条,真可谓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18、雪花儿飘飘,我抬头仰望天空,雪花正像一片片羽毛飘落下来。雪花飘到同学们的头上,变成了闪闪发亮的小银帽;雪花飘到蘑菇亭里,石蘑菇仿佛有了生命,跳起舞来。空气也仿佛被雪过滤了,是那样的清新,有一种纯净的、真实的自然美。雪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它让万物纯洁,大地、万物需要雪,离不开雪。雪花落在哪儿,哪儿就会变美,雪花儿飘飘、,雪花儿飘飘,它将世界装点得美不胜收。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比较阅读 自主性阅读 朱湘 徐志摩

相对于初中,高中的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自主能力和鉴赏能力。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兴趣固然重要,因为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让其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兴趣的培养似乎更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的教师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就笔者自身的认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比较阅读(尤其是赏析性的比较阅读),可算是有效提升高中生阅读自主性的有效方式。

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材中,有著名的新月派诗人朱湘和徐志摩的作品。因为这两个人同属新月派,作品本身也有很多共同点,便于展开比较。从诗歌赏析的主要方法入手,比较两个人诗歌作品的异同和异同背后的根源,对引导学生如何展开自主阅读,如何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性阅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一、在寻找差异中展开比较阅读

比较性地阅读朱湘和徐志摩的诗歌,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现两个人在诗歌作品上的不同,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以《采莲曲》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朱湘的诗大多是一种舒缓的东方歌谣。沈从文曾经这样评价朱湘的《采莲曲》:“以一个东方民族的情感……唱东方的歌曲,使诗歌从歌曲意义中现出完美。”其实,这个评价对朱湘的大部分诗作都合适。而徐志摩的诗却是另一种格调,一种融合东西方音乐美的格调。

从诗歌取材的角度来看,朱湘的题材多取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而徐志摩的取材没有特定的倾向,往往是不拘一格。如朱湘诗中出现的“花”总带着中国古典已定格的意象:“菡萏”“荷花”“榴花”(《采莲曲》)、“珍珠梅,碧桃/木笔、梨花与绣球”(《月游》)、“春花”(《梦》)。而徐志摩诗中的“花”则是繁复的――有带东方色彩的花:“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雪花的快乐》)“你我比是桃花接上竹叶”;有西方色彩的花:“罂粟花三三两两”。

在徐志摩诗中,有些写花的词语很难在东西方的文化传统中找到先例,而更多的是自创式的:“新生的小蓝花在草丛中睥睨”(《在那山道旁》)“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朝雾里的小草花》)“苏苏是个痴心的女子:像一朵野蔷薇,她的风姿――”(《苏苏》)。这些表现在词语和题材选用上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朱湘的诗歌作品明显流淌着中国古典文化的血液;而徐志摩的诗则真正成为“志摩的诗”,唱“志摩的歌”,悠游于东西文化之间,做个性的咏歌。

由于题材选择、词语运用是诗歌最显眼的外在特征,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向展开寻找不同,也就比较容易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进而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

二、在寻找共同点中展开比较阅读

在比较阅读中,只注重发现不同作品、不同作者之间可比较的不同点还不足真正深入作品和作者。比较透彻地理解作品和作者,还需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发现他们的相同点。

如对朱湘和徐志摩的诗歌,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作品的两个相同点:一是他们都擅长用韵,二是他们都讲究诗行的排列形式。而且,还要强调这两个相同点,在朱湘和徐志摩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在相同点上,有不同的地方。

首先,他们的诗歌都擅长用韵。但在具体的表现上,朱湘的作品重视句末押韵。如《哭城》,全诗五节,每节五行,五行中的1、2、4、5都用ang韵;《幸福》,共三节,每节七句,每节里第1、2、4、5、7都用an韵。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说,要让诗中如此密的铺排韵脚而又能表达其中内容,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正是因为这样,也就使得朱湘的诗歌,不可避免地面临韵上的雕琢。过于雕琢,也就免不了会牺牲词语的自然、流畅和传情达意的准确,甚至束缚意义表达。

相对而言,徐志摩的诗在用韵上比朱湘自在。徐志摩比较喜欢用换韵的方式来调和意义表达上的自在。如《阔的海》,全诗共十二行,每行末字韵分别为:ao,ao,eng,ong,ang,eng,u,an,ao,an,en,ong。徐志摩的诗歌用韵,一个韵往往不会连用三句以上。如《他眼里有你》,全诗共三节,每节前三句押同一个韵,第一节押ang韵,第二节押ao韵,第三节押ai韵。

其次,他们的诗歌都很讲究诗行在排列上的外在形式。用新月派对诗歌形式的要求,就叫“建筑美”。不过,同样是讲究建筑美,他们各自的表现也有明显的差异。

朱湘的诗的“建筑”,是一种更强调“整齐”的建筑美。如在他创作的意体十四行诗中, 54首中有53首每行字数完全相同。诗行构成的“建筑”,大多均齐,往往每行的字数差别不大。这在表现古代题材的叙述诗以及歌调时自有一种内在的韵味,但是在表达现代复杂的情感时则显出一种限制。

而徐志摩的诗,多为长短参差错落的句子。每行诗少则一字,如《阔的海》《两地相思》,甚至没有字,如《谁知道》,以“……”自成诗句。长的如《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毒药》《白旗》《婴儿》,每行诗有几十字,如散文一般。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建筑”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这也就是说,外在形式并未成为意义表达的束缚,而是一种顺从意义表达的韵味。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对新月派诗歌和新月派的这两个代表性人物的作品有更深入认识,而且对如何鉴赏现代诗歌也会有自己的体会。而这些,也都只有在自主性和自觉性都得到很好地调动了之后才可能产生的效果。

三、在寻找相同与不同的原因中展开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之“比”,关键在于要通过比的过程,去追寻同与不同的主要根源。而这也正是比较阅读能培养学生学会反思性文学鉴赏的重要步骤。同时,没有追问,就看不到更深处的“真”,所以在寻找相同与不同的原因中展开比较阅读,往往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往深处延伸,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朱湘和徐志摩诗歌的同与不同,可引导学生从两人的经历和对美的认识上的不同来寻找根源。

一样有留学背景,但中国传统文化对朱湘的影响似乎更为深沉,而且,他的美学理想也在于此。在诗歌创作中,他不仅善于融化传统古诗词,而且在音节的和谐上更是继承了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的风格。这使得朱湘的诗歌在韵律的精到、节奏的均齐上都有显著的古典特征。

苏雪林在《论朱湘的诗》中,描写了在一个文艺会上听朱湘朗诵《摇篮曲》的情景“其音节温柔飘忽,有说不出的甜美与和谐,你的灵魂在那弹簧似的音调上轻轻颠着摇着,也恍恍惚惚要飞入梦乡了。”与《摇篮曲》不同,《采莲曲》以每节第五六句及八九句的二字短行把韵与节奏灵活地发挥到极致。“日落,/微波”“左行,/右撑”“溪涧,/采莲”“拍紧,/拍轻”“风定,/风生”“时静,/时闻” ……在行尾字的一仄一平、前抑后扬中传达出莲舟划过水面时随波的微微升沉颠摇。划舟的节奏变成了诗的节奏,这也正是他希望达到的美学效果。

而徐志摩的诗,由于在音韵、音节、题材选择上不刻意雕琢,所以比起朱湘的诗,不仅题材显得更加广泛,情绪表达也更现代、更丰富、更真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志摩的诗更倾向于内心韵致的直写,更倾向于不羁、潇洒、飘忽、自由的美学韵致。

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长至几十字短至于无字的诗行,来表现他不羁的思维;在韵律上不刻意雕琢,却能自如地根据题材表达诗歌内容需要的情绪,这使他的诗现出一种由他性灵所支配的音乐美感。而且,由于徐志摩在中西文明的选取上并没有朱湘那样明显的古典化倾向,所以徐志摩的中西文化、中西语言的表达才更容易形成“徐志摩式”的美学追求。

不拘泥于作品本身,而是以某一作品为切入点延伸开去,从而从篇与篇的小比较走向作者与作者的大比较,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能在差别化中使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有深入学习的机会。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深入改革的当前,以拓展、自主和自觉为培养目的的比较阅读,应该越来越有值得倡导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湘,孙玉石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主要从徐志摩翻译中体悟到诗理,体悟到语言美、音乐美对诗歌形式的重要性,以及其欧化句"欧而化之"的特色,总结出徐志摩的翻译为创作提供了宝贵且丰富的资源,对其创作成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徐志摩 翻译英诗 诗歌创作

徐志摩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作家,而且是一位翻译成果颇丰的翻译家。徐志摩诗歌创作的成功离不开翻译英文诗歌过程中对他产生的影响。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是五四和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徐志摩自己文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就徐志摩来讲,译介翻译外来诗歌,给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也带来不少益处。

翻译外来诗歌,给了徐志摩仔细推敲诗理的实践机遇。“谁不曾见过野外的草花,但何以华滋华斯的《野水仙》独传不朽?谁不曾听过空中的鸟鸣,但何以雪莱的《云雀歌》独享盛名?”. 他还说到:“诗是人天间的基本现象之一,同美和恋爱一样不容分析,不能以一定义来概括的……” 徐志摩从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里,窥探着诗的秘密。他探讨了诗美的根源,思考了内容和形式等诗内外在素质的关系问题,也探讨了诗的构思、创作灵感等创作过程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就徐志摩而言,他对这一系列理论问题的探讨,是和他诗歌创作及翻译实践同步进行的。这样,译介外国诗歌促进了他对诗理的关注和他的诗歌创作。

在译诗过程中,徐志摩更警悟到了语言之于诗的重要性。“爱文艺之诸君,为什么,譬如苏曼殊的拜伦译不如郭沫若的神韵节奏?”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是高度凝练集中,徐志摩从这个特征出发,努力发掘汉文字的表现力,尤其是白话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徐志摩那清丽、优雅、柔美、准确的文字,得益于他的译诗追求,也是他长期诗歌语言美追求的结果。

徐志摩在翻译中,学到了外国诗歌精到的技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也会程度不同的看到,他借鉴运用了外国诗歌的想像及丰富的表现技巧与手段。徐志摩一边翻译,一边写作。两者不可避免地互相影响与互相渗透。

徐志摩在诗歌内容和艺术技巧上受哈代影响最大。哈代的优秀诗作中几乎没有两首诗的格律是相同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在格律方面进行探索。对于文学革命,志摩的反应是―在这点上,他从哈代的榜样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不停歇地运用各种格律和诗体形式进行试验。他的诗包括十四行诗、歌谣和无韵四行体诗,运用抑扬格、抑抑扬格、民歌节奏,采用独特格式的纤细新颖的韵律,他创立了格调鲜明的新式对偶句,以重读单音字奏效,并且引进了招眼惹目的英国风格。尽管生命短暂,但他也像哈代一样,“至终仍在进行摸索。”

徐志摩译的哈代的《致人生》(To life)和徐志摩的创作《灰色的人生》都描写了文学的本质,描绘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也就是文学对人生的作用。徐志摩说:“人生是苦的”,他认为深沉的悲哀与苦楚深深地盘伏在人生的底里,他相信生的质是苦而不是乐,是悲哀而不是幸福,是拘束而不是自由。所以他在诗歌中吟唱:

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

……

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役的,怯懦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再看哈代的《致人生》 (To Life):

0 life with the sad seared face

1 weary of seeing thee,

And thy draggled cloak,and thy hobbling pace

……

That earth is Paradise?

I’11 tune me to the mood,

And mum with thee till eve;

And maybe what as interlude

I feign,I shall believe!

可见徐志摩在《灰色的人生》里的思想是受了哈代《致人生》的启迪。

徐志摩的诗歌特点强调音乐美,这与西方诗歌强调音乐性不无关系。与他的翻译、阅读不无关系。他对十九世纪英国浪漫诗人推崇备至。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都曾对他产生了不小影响。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韵律上。英语诗格的音韵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是构成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情趣的重要元素。英诗中常见的音韵形式可分为两大类:行中韵和尾韵。行中韵是诗行内通过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似的音素而产生的,具体表现为头韵、腹韵等,头韵是指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由于较为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起首辅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

如fire和folk。腹韵也称元音叠韵或半谐音。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在诗行中重复出现,即构成腹韵。如old与close,though与know,等。头韵与腹韵类似汉语的双声叠韵。尾韵也叫脚韵,是指诗行与诗行之间在行末的押韵。英语诗歌押韵的格式灵活多变,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连续韵,指邻近的两行诗相互押韵的格式,全诗或一个诗节中诗行按照aa,bb,。。的次序押韵即为连续韵。布莱克的《老虎》一诗就是这样。第二、交叉韵,指隔行押韵。其韵式为abab。第三、首尾韵也叫抱韵,是指含有四个诗行的诗节中,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与第三行押韵,其韵式为abba。

在徐志摩翻译的一些诗中,基本韵式用的很多。如阿诺德的《谏词》就属于abab式:

撒上玫瑰花,撒上玫瑰花,

休掺杂一小枝的水松!

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

阿!但愿我亦永终。

徐志摩的作品《问谁》、《去吧》、《一星弱火》、《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阉芦色作歌》、《叫化活该》、《再别康桥》等都用了这种韵式。象《雪花的快乐》、用的是aabb韵式: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地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们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像《为要寻一个明星》用的是abba的抱韵式: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徐志摩诗中的经典,除音乐美外,还有欧化句的使用。徐志摩作品中因为欧化句,翻译腔被人贬为语言“生硬不堪,估屈警牙”。徐志摩的名篇却得益于正确运用欧化句式例如,“轻轻的我走了”,是英文Quietly I went away,按现代汉语当是“我轻轻地走了”。又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的是英文的倒装句法,是把表语提前的结构,英文结构为silent is tonight’s Cambridge 。

再如徐志摩的《偶然》最后一节: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像“在黑夜的海上”副词片语在诗中置于句末,当然有些欧化。不过这样使用,今日已经习以为常,不值得计较了。倒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欧化得十分显明,却也颇为成功。主语不同的两个动词合用一个宾语,在中文里是罕见的。中国人惯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简化为“公说公有,婆说婆有,理”,徐志摩如此安排,确乎大胆,但是说来简洁而悬宕,节奏上益增重叠之感。如果坚持中国文法,改成“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反而噜苏无趣了。他是按“You have yours and I have my direction”结构造的诗句。

另有一处句法上的欧化,却不易察觉,那便是最后三行。“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不但是一个名词片语,而且是句子的宾语,承受的动词又是双重的―“记得”和“忘掉”,正是合用这宾语的双动词。徐志摩等于在说:“你记得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也好,你忘掉我们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最好。”不过这么说来,就是累赘的散文了。在篇末短短的四行诗中,双动词合用宾语的欧化句法,竟然连用了两次,不但没有失误,而且颇能创新。此欧化用法为“欧而化之”,而非“欧而不化”。

朱自清先生将白话文的欧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模仿欧化语法,一般人行文时,往往有牵强不过的词汇,读起来感觉非常别扭。第二个时期注重到欧化的方法,如徐志摩的文章就是代表这个时期的成功作品。尽管徐志摩作品中有大量的难懂的欧化句,那是第一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翻译和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日臻完善。

对徐志摩创作产生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有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诸多因素,本文是由文学翻译一维推演开去,把他的翻译作品作为西方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翻译对徐志摩的创作影响关系为切入点,力图彰显徐志摩与西方文化的深层联系,把握徐志摩创作成功的西方源泉,这既是对徐志摩作品研究的一次深度开拓,又可以管窥所有身兼译家和作家的创作之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与现代文学之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冕.徐志摩作品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2]许钧.译介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诗歌修辞意象修饰语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冬天写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色彩的叙事抒情诗。它作为课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品诗,二是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而品诗主要是通过修辞、意象等对之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情感则是通过品诗来实现。所以说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在课堂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

一、疏通文意

品诗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即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所以教师不必在诗歌大意方面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他们读懂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指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在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第一、二小节,告诉我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承,第四、五、八小节,写大堰河对我的爱。(她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做着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作为“我”的母亲吃着我的婚酒,听儿媳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转,第三、七、九、十节,写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凉的;合,第十二、十三小节。写这首诗不仅是写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更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这样学生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对于诗歌的层次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赏析诗歌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让学生赏析诗歌,而赏析诗歌可以从修辞、押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首诗。我主要针对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从修辞方法、意象选择、修饰语三方面对之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这首诗学生不难发现它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能说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的反复出现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节,把这些反复连起来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他的乳儿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我们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思想情感。而反复的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们从这些反复的诗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这首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生活艰辛但依然爱我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排比也在诗中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节,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诗歌的内容更加集中。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表达效果。如第三节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凉与可怜,第四节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劳、艰辛、能干,第七节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乐观。此外,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它不像反复、排比那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通读全诗后把每小节的内容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对比在诗中也随处可见,如第六小节写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红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纹”。衣服是“丝的”,纽扣是“贝壳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饭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这与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的手”“衬衣上的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心疼。对于自己的亲生妹妹我的感觉是“不熟识的”,而对于不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感觉却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样的对比之下更突显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生前如此凄苦、艰辛,死后本应是风风光光的葬礼,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泪的去了”“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生前死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间也写出了“我”对于大堰河的愧疚。因为她一生虽然悲苦,但她依然爱我如初,但是她死时作为乳儿的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2,意象选择

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诗歌也一样,必须文质相统一才是好诗。而修辞手法反复巧妙而灵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开头在形式就略胜一筹,但认真研读此诗就会发现它在内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内容的出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突出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众多意象,如诗中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勤劳、艰辛、能干的劳动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意象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作家仔细筛选的,因为意象的选择必须和诗的内容保持一致。例如这首诗就是要描写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选择的意象必须是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简言之就是必须选择真实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大豆”“小麦”这些意象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劳动妇女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生火做饭干家务。做农活,所以这些意象对于大堰河这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契合的。

3,修饰语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真实、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诗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删去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即“的”字短语,然后提取主干。进行品读。例如第四小节去掉修饰语就变成了: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学生朗读后明显会觉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语会更好。因为它们使得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盖着的”,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的”,突出它的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丈夫醉酒死去,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仅仅“一张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见…,,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调。所以说意象前契合的修饰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对于这首诗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修饰语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纯朴善良、美丽无私、慈爱关怀、饱受生活艰辛依然乐观的劳动人民,体会到大堰河对“我”的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母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怀念。

三、文本拓展

描写雪花的诗句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修辞辞格借代

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

①《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②唐刘禹锡《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船。

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②《左传•文公十二年》: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②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地名代事物。

①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②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世界•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梁”代香草。

第五,以专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②宋苏轼《求医诊脉说》: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疾者未尝徒死。

和、扁,指秦国良医和、扁鹊,在这里代指良医。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①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②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

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

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①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话语是抽象的,“舌”是具体可见的,人类说话离不开舌头这个器官,所以可以以舌代说出的话语。

第八,以原料代成品。

①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②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张昌龄,唐代南宫人,著名的文学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辞著称。这里以“张昌龄”、“郭正一”指代他们的作品。

第十,以实数代虚数。

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

②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例①“二毛”,指黑白两种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这里借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接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接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例②中,“舌”是具体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这里用“隋珠”代名贵的宝珠。“名贵的宝珠”在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话传说。简单的表达,不但没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接受者体会到更多的涵义。

例②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重复,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照下,也不会被曲解。

(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②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

例①以“丝竹”代“音乐”,例②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①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②鲁迅《伤逝》: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例①中用“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例②中,第二个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的尊容。

(五)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①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②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例①“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

例②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

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

③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宋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例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例④“金谷”、“铜驼”都代洛阳(“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晋石崇的别墅;“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道相对)。“洛阳”之所以改用“金谷”,“铜驼”分开代称并举,也是处于对仗的需要。如唐骆宾王《代郭氏赠卢照邻》诗:“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再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

⑤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⑥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例⑤“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例⑥“黄”代“黄狗”、“苍”代“苍鹰”。“黄”、“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押平声韵“七阳”部。

三、借代辞格运作过程分析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驱良逐狡兔。

②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憔悴江南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例①“坚”、“良”分别代“坚固的马车”和“良马”。从文内语境看,“坚”、“良”分别受“乘”、“驱”的支配,应该是相应的的名词,联系后面文“逐狡兔”可以看出,应该是代“车”和“马”。例②“管”、“弦”都指代音乐,是具体代抽象的方式。两词在文中受“急”、“繁”的修饰,又是听的宾语,理应代指音乐。再看两个现代汉语的例子:

周立波《暴风骤雨》:这马眼瞎?我看你才眼瞎呢。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

根据上文得知,“玉石眼”是这种良马的特征,后一个“玉石眼”代这种马。但若没有上下作依托,读者很难判断后一个“玉石眼”所指,这个借代也就不成功了。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的一例: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离开上下文语境,很难理解“月光”可以被溅起。而在这里,椰子落入海里,溅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光辉,因此,诗人以“月光”代闪着光辉的“浪花”,以超常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幻象,以唤起欣赏者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

有些借代看起来受文内语境的制约不大,但受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的制约。如:

①唐刘禹锡《竹枝词》(其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②宋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③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给现钱,,不行么?

例①“银钏金钗”是当时妇女常见的装饰,这里代妇女;“长刀短笠”是当时农民常用的工具和服饰,这里带农民。例②“兜鍪”是当时战士的头盔,这里代战士。例③因当时银圆上有的头像,故以“”代银圆。

此类借代,如果仅从文内语境考察,很难找到相应的本体。因此,必须着眼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大语境,从外部语境中考察借代的依据。

(二)联想:借代运作的心理机制

修辞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不但受社会心理的制约,也受交际双方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研究借代辞格要考察其心理基础。由一个概念而联系到临近的另一个概念,在心理学上叫联想。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一现象时,我们就会在这一对象的刺激下想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从而形成对客观事物新的认识和体悟,这种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人类认识事物,储存事物,提取记忆的方式,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上,按传统的分类方式,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四大类。其中“关系联想”是借代辞格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无论是主体对文本的建构,还是受体的解读,都是基于此种联想的。

关系联想是指反映事物之间的种与属,部分与整体,主体与宾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的联想。按联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关系联想又分为四类:反映事物种与属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叫做“种属联想”;反映事物主体与宾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主宾联想”或“主从联想”;反映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联想,叫“偏全联想”;反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联想,叫“因果联想”。

比如,我们看到远处茫茫大海中高耸的帆,自然而然会想到帆下的船,这就是“偏全联想”;当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枪支的时候,不免会想到持枪的士兵,这是“主从联想”;当我们看到圆明园残垣断壁的时候,不仅会联想到八国联军的惨剧,因为那是他们给中国留下的创伤,这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联想;当我们感知“豪放诗”这一概念时,很容易就联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千古名句,因为它们是这种热情豪放、激情四溢的诗词中的典型,这种联想叫“种属联想”。

借代文本的建构和解读都是基于各种关系联想的。陈望道先生所说的“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部分和全体相代”多是基于“偏全联想”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是在天宝十四载(755)的十月、十一月之间。是年十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即举兵造反。杜甫途经骊山时,玄宗、贵妃正在大玩特玩,而安禄山叛军已闹得不可开交。这两句是诗人途中的见闻,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当政者的荒实在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以上两句是典型的借代文本。以“骨”代替尸体,是部分代替整体。表达者在感知反映冻死的人这一当前事物的时候,因为胸中已积压了万分悲愤,理性的直接的表达已经不能倾泻自己的愤怒,以“骨”代人,使表达者积压已久的郁闷之情得以发泄。从表达效果看,以“骨”代替尸体,让人不寒而栗,不禁想到当时穷人不堪的生活状态,并由此引发了接受者对贫民的同情和当权者的愤慨。接受者也就能深刻体会表达者当时的心情。这个借代文本的构建是基于偏全联想的。

再看一个基于因果联想的借代文本。唐白居易《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它无穷的艺术魅力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就是点睛之笔。《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此,“佳人”和“倾国”构成了临时的因果关系。诗中以“倾国”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丽,引发了解读者对美的极限的想象。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汉皇重色的后果,即国家的倾覆,给世人以警示。假如诗人只是理性地陈述为“汉皇重色思佳人”,就不会引发解读者的想象,更无法给世人敲响警钟。

借代中的“特定和普通相代”即“专名和通名相代”大多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北周庾信《春赋》有云: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这是一首赞美春光无限的赋。引文两句作者畅想在暖风煦日下抚琴畅饮的景象。其中,“绿珠”和“文君”代美女,是基于种属联想的借代。作者在感知“美女”这一属的概念的时候,联想到了历史上的两位典型美女。“绿珠”是晋朝豪富石崇的的歌妓,美而善琴;“文君”即卓文君,美貌与才华兼具,与司马相如为情私奔,路边卖酒,传为佳话。这样的表达,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在这两位更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读者不免会联想到“绿珠”抚琴的美姿和悦耳的琴声,联想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不是“美女”这一“属”的概念所能给予读者的,难怪“美学之父”鲍姆嘉曾说,种的观念比总类的观念较富于诗的性质。

唐代诗人高适的《燕歌行》一诗有云: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是首边塞诗,是诗人对征戍有感而发,诗歌将描写战场激战的遒健笔力与描写思归怨妇的柔婉笔调合协地并列一起,刚柔相济,既描写了紧迫的战场征杀,又抒写了征人与思妇两地相思之情;既歌颂了卒国安边、奋勇杀敌兵士卒的忠勇,又针砭了荒无度,无视兵士死活和国家安危的将领的腐败昏庸。

“铁衣”即铠甲,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泪(“筯”同“箸”),这里代“思妇”。引文两句写战士与家人两地相思的痛苦,无休止的征战,造成征人和天各一方,两地相思,悲痛至极。诗中“铁衣”代“征人”是基于主宾联想的借代。诗人在感知被征戍的士兵这一对象时,由于心境凄凉,自然联想到了士兵身上冰冷的铁衣。读者在解读时,由“铁衣”不免会联想到身披铁衣的战士远征沙场,浴血奋战的情景。这里以“铁衣”代“征人”给人一种更为凄冷、悲凉的感觉,将相思之痛渲染的更为不堪。

(三)借代文本的辨认对文内语境的依赖

文本建构完成,只意味着这个交际活动刚刚开始,要想一次修辞实践实现其价值,必须要经过接收者的辨认和解读。一般说来,接收者对辞格的辨认并不困难,很多辞格在文本表现形式上有很强的标志性,如明喻的标志“像”,暗喻的标志“是”,引用的标志是引号等等。借代辞格有时候也用引号将代体引起来,说明这个词在这里用的并不是它的本义,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且多用在近现代作品中,如《组织起来》:

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已成为智慧的代称,例中用以代替“有智慧的人”。“成千上万的‘诸葛亮’”代千百万有智慧的人民群众。只以引号辨认借代辞格并不可靠,有时,双关、反语和引用等辞格都会用引号,而且频率要比借代辞格高的多。借代文本的建构有时是对文内形式逻辑的颠覆。借代,有时用事物的标志,属性,原料等借代本体,而这些借体毕竟是与本体不同的相关概念,用在本体的位置,大多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判定借代辞格,最根本的是找出文本内不合逻辑的地方加以辨认,即文本语义的异常来分析,如果是表达者根据邻近联想有意为之,这必定是借代。这种逻辑上的不合理,是文内语境和语义冲突造成的,是借代辞格运用的必然结果,表达者故意为之,接受者也可以以此辨认借代文本的真伪。如: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诸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这是以事物的属性代替本事物的例子。事物的属性多是形容词性的,从语法上讲不可以与名词性的词作相同的成分。在逻辑上,“坚”“锐”也是不能被“被”、“执”支配的。而在这里,表达者有意忽略两者在语法上的不同,并故意违背逻辑,成就了以上文本。而正是这种不合常理的文本,使解读者眼睛为之一亮,并在这种不寻常的解读中得到快慰。再如陆游《春晚用对酒韵》诗:

座铭漆园养生主,屏列柴桑归去来。

“漆园”和“柴桑”是地名,“养生主”和“归去来”是篇名,两者并无直接的逻辑关系,而在这里之所以能连缀在一起,正是表达者对逻辑的有意颠覆。应当指出的是,这种颠覆只是针对形式逻辑的。因庄周曾做过漆园吏,陶潜是浔阳柴桑人,故以“漆园”代庄周,“柴桑”代陶潜。明确“漆园”、“柴桑”的所指以后,可以知道,诗的内在逻辑是合理的。

当然,对修辞文本的辨认,主要依靠的是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这些经验在我们脑中沉淀,形成对各种修辞模式的影象,这些影象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我们是觉察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再次遇到类似的文本时,这些影象会被自动激活,大脑将其归到最为相近的影象中,再作出有意识的判断,得出确切的结论,到底属于何种修辞文本。但是,对修辞经验和审美经验并不丰富的初学者而言,以形式逻辑是否混乱来判断借代修辞文本,无疑是辨认借代修辞的一把钥匙。

(四)借代文本解读过程阐释

借代文本的建构,以逻辑上的不合理造成了语境与语义的冲突,而借代文本的解读正是利用联想对这种冲突的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审美经验和冲突化解的快慰。

联想是借代文本解读的钥匙,接受者联想语境以和表达者相逆的方向展开联想,排除表达者设置的障碍,领会借代文本表达的信息。

①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我们这里时时有人说,我是受了尼采的影响的。这在我很诧异,极简单的理由,便是我并没有读过尼采。

②司马迁《史记•晋世家》:文公报曰:“……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③宋李清照《如梦令》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例①以作家代作家的作品。“尼采”作为“读”的对象,显然不合逻辑。接受者稍加分析便知这是表达者故意设障,它所要表达的真实信息是“读过尼采的书”。然而当接受者探究表达者运用借代的目的时,这个借代文本的附加价值便得以实现,读一位作家,自然要读他的书,这只是一个底线,更主要的是解读他的思想、他的价值观,这是普通文本不能表达的意义。解读到此,接受者依据自己对尼采的认识经验,会联想到尼采的生平经历,尼采的哲学思想,尼采的疯狂,这种解读就不再是简单的破译语义信息,而是一种重新体验、再认知的过程。

例②中“汗马之劳”,初看令人费解,联系上文“矢石”之难,“汗马”应代相应的名词,再考虑语境,可以知道“汗马”的原因应该是艰苦的战争。这时一个残酷的战争场面便会出现在接受者的脑海中:戟戈相交,马嘶长空,喊声震天。这样,接受者不但正确地解读了文本信息,获得冲破语义障碍的快慰,同时运用自己的想象,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得到超值的审美享受。

例③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它以细腻的感情体味、精致的构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动画面,构成一幅情景交融、风神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含蕴着悠远的韵味,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和推许。

“应是绿肥红瘦”,是把词人对想象中风雨摧折后的春意阑珊、满目狼籍的意象,进行的充满伤春之情的表达,是词人对人生和青春的联想,貌似直抒胸臆,却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语句中,抒发了自己深沉隐微、难以言表的幽怨。其中“绿”与“红”是借代的用法,分别以各自的颜色代替海棠叶与海棠花,加上“肥”与“瘦”两个拟人化的形容词的修饰,不仅形成了感官上的相互辉映和衬托,更形成了现实与想象,理智与愿望的对立,把词人这种言之不尽、却又味之愈深的情感体验充分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在随着词人的引导深入体会词中情感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和阐释余地,使一个感喟着春闺幽怨的女子形象呼之欲出,并传达出无尽的诗情余韵。

修辞信息包括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两部分,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交叠,共同构成修辞信息的整体。读者对辞格的解读实质上就是对这两部分信息的获取过程。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审美习惯、对接受对象的认识程度等的差异,造成了同一文本的解读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外乎三种类型,下面以一首词为例,看借代文本解读的这三种情况:

宋周邦彦《倒犯•新月》:霁景对霜蟾乍升,素烟如扫。……驻马望素魄,印遥碧,金枢少。

第一,信息等值。所谓信息等值,是指表达者提供的修辞信息,经由接受者的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准确把握,不但语义信息得到破译,相应的审美信息也被品味和体验,读者在明白所指的同时,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审美享受。当然,由于一个修辞活动从表达到接受,要经历不同主体的两次主观介入,不同主体的文化经验、审美习惯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这种等值是近似的、模糊的。在借代文本解读中,由于表达者和接受者对本体和借体认识程度相似,对两者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达成共识,这就可以使两个不同主体的联想能在近似的轨道上发生作用,这样,接受者在解读过程中,不但可以破译语义信息,同时可以获取相应的审美信息,大致感受到表达者在表达时的情感状态。

以上面的借代文本为例,由于解读者对月亮的代称熟悉,也知道“霜蟾”一词的由来,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此处借代的用意,解读过程中,也能体会到相应的审美享受。这样,不但解读到借代文本的语义信息,也领会了其审美信息,是典型的接受等值例。

第二,信息增值。信息增值是指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丰富,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深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但轻易破解语义信息,而且以借代文本为联想唤起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获得了比表达者的预期值还要大的审美享受。应该指出的是,借代审美信息的接受增值是伴随着接受者的审美联想而发生的,此时的审美联想超越了借代文本本身给予的联想空间,接受者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审美经验,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享受。

面对这一借代文本,读者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可以推断,“霜蟾”、“素魄”指代月亮,在文中相互异立,避免了和题名“新月”重复,同时,还可以在“霜蟾”、“素魄”两个联想唤起点的刺激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品味嫦娥奔月,转而为蟾的传说。不仅如此,解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审美经验,知道周邦彦还常用“凉蟾”、“秋蟾”、“桂花”、“玉兔”等来代替月亮,并能联想到封存在这些词里的美好神话传说,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这一些都不是这一借代文本本身所蕴涵的,而是读者借助联想获得的,是典型的信息增值例。

第三,信息减值。在接受修辞学中,表达者的意图部分落空或者完全不能被理解,叫信息减值。信息减值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接受者不能破解语义信息,就更谈不上领会审美信息了;另一种是由于接受者的审美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在借代解读中,接受者对本体事物认识不够,对构成借代的联系没有认识,这个文本就无法被解读。如果接受者对这一联系只有肤浅的认识,仅够完成解读语义信息,不能根据审美经验展开联想,不能获得审美享受,表达者的部分用意也就落空了。

面对这一文本,如果解读者文化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判定“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连基本的语义信息都不能破译,负载在语义信息之中的审美信息就更无从谈起了,这意味着这次修辞活动失败,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如果解读者对这一文本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确认“霜蟾”、“素魄”在这代指月亮,但不知其所以然,对封存在其中的神话传说没有了解,这样,借代文本的审美信息就不能或不能完全被破译,相应的审美享受也就不能被品位,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减值。

成功的借代文本解读,不但可以破译文本信息,同时可以在联想的过程中体验审美的快慰,享受化解语义冲突的成就感。

四、借代辞格运用的原则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借代在运用中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借代运用恰到好处,借代辞格的运用主要遵循相关性、显著性、切镜性三大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借代是本体与借体之间的替换,这种替换的前提是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两者存在了这种相关性,联想机制才能沟通本体与借体。这种相关性可以是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或者是因果上的,种属上的等等。它不是物理世界的普遍的联系,而是经过人类认识的结果,是心理层次上的相关。这种关联性要被用于借代修辞,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一个借代文本要经过读者的解读,如果读者经过思考仍不能发现借体与本体的相关性,破译修辞信息,那么,这次修辞活动就是失败的。当然,有些相关性可能涉及专门的领域或者只在一个团体内被认同,利用这种相关性建构借代文本时,要在上下文中做出说明,让读者在解读时有理可寻。借体与本体存在相关性是借代运用的最基本要求。

(二)显著性原则

单纯就本体与借体的关系而言,为了实现单纯的称说功能,与本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最容易成为借体。也就是说,在一个概念域里,离本体概念越近,越有可能成为借体。但是,多数借代文本的运用不只是单纯的换名那么简单,表达者总是或多或少的想要这个文本起到描写的作用,在这个因素的参与下,显著性原则就发挥作用了。表达者将最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借体,呈现在解读者的面前,使本体事物更富有形象性,也能让解读者更深刻的体会本体事物的特征。

以上的两个原则,关联性是基本原则,显著性是最高原则。一个借代文本得以构成,必须建立在关联性原则的基础上,这是借代辞格存在的前提。而一个借代文本的好坏,取决于它对显著性原则遵守的程度。借体事物越显著,借体对本体的描写就越形象,越深刻。

(三)切境性原则

借代辞格的运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有时是对事物的褒扬,有时会起到讽刺的效果。因此,借代的运用要注意适合题旨情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修辞对象。不同风格的借代运用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描写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不同性质的人要突出不同的特征,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如战国楚屈原《渔父》: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

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家务。屈原曾为三闾大夫,因其生性耿直,赢得世人的尊重,所以在此以官名称呼屈原,以示对他的尊敬。

鲁迅的《药》中有处人物特征的刻画: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问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义哥是一手哈拳棒……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这里“红眼睛”“驼背”显然是不好的身体特征,带有讽刺的意味,在描写反面人物时,偏偏抓住这两个特征,刻画入木三分;如果将这运用于正面人物的刻画,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语体差异。借代辞格在小说、诗歌中运用较为普遍。小说中,为了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事物多用借代。诗歌中,有时迫于字数、音律的调整,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运用借代;有时为了不直接说破,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语义空白,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是诗歌的审美特性而运用借代辞格。与前两种文体相比,政论性文体因为以语义明白为主要要求,一般不会用借代辞格。

结论

借代是汉语修辞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辞格,古人对借代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诗话、文论中,缺乏系统的论述。现代的研究则重在微观,为此从宏观上研究借代辞格的分类、功用和运用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相关概念的临时替代。总的说来借代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借体是本体的一部分;二是借体不是本体的一部分,但有着固有联系的;三是借体是建立在一定民族文化层次上的。借代辞格的功用具体地表现为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简洁精练、富于变化、幽默诙谐等,可以总括为称说功能和描写功能。相关性、显著性和切境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个原则。

参考文献:

[1]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王有志.心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王希杰.修辞学论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杨鸿儒.当代汉语修辞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7]转引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杨伯骏.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姚金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占福.古代汉语修辞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占坤.汉语修辞新论[M].沈阳:白山出版社,1999年版.

[12]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宗廷虎.修辞论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张凤.借代的认知基础考察[J].外国语言文学,2004,(2).

[16]刘福元.试论语境对借代辞格的制约性[J].修辞学习,1998,(2).

[17]吴明元.古汉语借代作用说略.安庆师范学院学报[J],2001,(4).

[18]夏永声.借代的定义和分类辨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3,(4).

[19]吴礼权.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20]于广元.借展史略.扬州师范学报[J],1996,(3).

[21]蒋勇.特别概念结构的借代功能[J].外国语,2003,(6).

[22]申小龙.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之阐释形态[J].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报,1994,(6).

[23]褚修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借代生成与理解[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4]张宝胜.借代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J].语文建设,2002,(6).

[25]徐学鸿.论联想机制与模糊语言的解码[J].修辞学习,2001,(2).

[26]孙建友.借代研究史概观[J].曲靖师专学报,1996,(4).

[27]唐建新.借代的定义及其他[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28]刘凤伟.试论借代在词中的运用及作用[J].柳州师专学报,2003,(4).

[29]汪平潮.英汉借代之比较[J].池州师专学报,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