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 “乐读”学习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乐读”首先是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进行阅读;其次,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只有学生乐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导致部分内容无法完全理解,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产生困惑,觉得阅读学习枯燥无趣。阅读学习上的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间接地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是保障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够用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爱上阅读学习。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无从谈起,教学质量更是无法保证。
二、创设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乐读”
1. 通过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向学生传达信息,让学生受到感染,跟随教师的步伐,步入情境之中。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小麻雀》时,试着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文章中“麻雀妈妈”“从树上扑下来。她把普季克推到一边,浑身的毛竖起来,张大了嘴巴,双眼直瞪着大花猫。”生动逼真地表现出麻雀妈妈奋不顾身、勇敢救子的“凶猛”样子。
2.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视频、动画、图片、ppt ,展现震撼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而“乐读”。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浩阔的长江流经狭窄的山间通道时,波澜壮阔,汹涌澎湃的震撼场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长江巨大生命力。视频短片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雄伟气势,体验读书的乐趣。
3.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读”。情境的内容必须要切合文本。教学中的一切活佣际怯幸庖宓模情境的设计是为了服务于阅读教学的。因此,设计能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方式要多元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为学生创设情境,力求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情境。教师的语言、多媒体的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自然界的声音,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内外资源,都可用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十年后的礼物》时,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美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关系向着尊师爱生、心理相容的和谐方向发展。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评价的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反馈,学生的评价也是评价的有效模式。
小学生处在一个附属内驱力较强的阶段,比较乐于向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能力,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同时,语文阅读是一种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有些主观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构建教学共同体,设计多维评价体系,积极鼓励小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阅读的乐趣。
只有在学生产生“乐读”内在驱动力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兴趣在课前积极预习阅读材料,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地聆听,在课后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一、及时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明显地体会到策略的好处,教师就应该在策略体现出优势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会策略的价值。
如(五年级上册)一一列举法,在学生讨论出所有的答案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后交流:一一列举有什么好处?当学生说出:当答案有多种可能,列举法可以把所有可能的答案都写出来,并且不重复、不遗漏等好处后,就会感悟到列举法的价值,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就能主动地选用列举策略。
又如(六年级下册)转化的策略,一位教师在教学例题时,先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几个不同的练习,接着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转化后的解题方法简单,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转化的好处,当学生说出转化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后,转化策略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二、有机渗透
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不一定在讲解例题时才让学生体验策略价值。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经常碰到如下类似习题:王老师去商店买一种钢笔,如果买3枝要付15元,照这样计算,买18枝这样的钢笔要付多少元?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寻找运用列表策略摘录的学生,让摘录信息表格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要列表,根据列表怎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同方法的交流中体验出列表可以横向比较发现倍数关系,也可以纵向比较看出每天看多少页,体验到列表的价值:很清楚地进行比较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
三、适时点拨
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倒推策略(例,甲乙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时,在例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方法1:400÷2+40=200毫升。方法2:(400+40×2)÷2=240毫升。我让使用这两种方法的学生分别说出怎么做的,很明显方法1清晰易懂,方法2学生难以想到而且难理解。我引导学生交流像这样的题目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体验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四、巧妙引导
教师在教学前会做好精心预设,但是课堂教学不一定全部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进行,会出现很多意料不到的情况。如,在(四年级上册)列表策略的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生列表收集信息再解答,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后,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这道题目很简单,我一看就会做了,列表反而麻烦。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反问学生:列表难道就没有一点用处吗?学生这时主动去寻找列表的好处,当学生说出列表可以很简洁地反映题目里的信息、列表可以去帮助比较、列表可以帮助更好地帮助解决问题,列表策略的价值深深扎根于学生心里。
(一)问题的提出
当学生学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笔者布置了人教版第十册数学浙江配套作业本P27的两道题,学生的错误率出于笔者的意料:
分数应用问题真有这样难吗?单元末笔者用同一道题(人教版10册P139页第三题: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1段是4米的几分之几?每段的长度占1米的几分之几?)去测试五、六年级的两个班各40名学生,结果如下:
从上表出,对于具象思维为主的五六年级学生来说,分数应用题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分数应用题的正确率呢?这是高年级数学教师值得研究的好课题。
(二)原因分析
1.就课而论,缺乏整体意识。分数初识于三年级上册,学习应用于五年级下册,综合复杂于六年级。如果没有用全局的观点来指导教学,就课而论、就课而学,以解决本课指向性的、单一的技巧为重点,那么学生会混淆不堪,错误百出。如上述例举的五年级下例1、2两道求每份数的题目,都是受了整数除法中“大数除以小数”的影响,如果刚好是大数除以小数,“王师傅平均每分钟加工的零件个数”的正确率是62.5%,而小数除以大数的“平均每段的米数”的错误率却达到了55%。
2.就事论事,没有建模意识。分数应用题教学是有策略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解剖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如“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1段是4米的几分之几”错误率都达到了50%,究其原因都是受“前面的数(一个数)÷后面的数(另一个数)=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影响。学生没有明白“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中的两个数的比较,必须是“相同的单位”这个普遍的法则。所以此题要么是段数与段数比,1段÷全长4米的5段;要么是米数与米数比,1段的0.8米÷全长的4米。
3.就数而数,没有情感意识。数学主要是跟数字打交道,如果能渗透一些情感因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数学就会事半功倍。要正确解决分数应用问题,学生必须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仔细“对应”,求出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没有一丝不苟的态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往往会功亏一篑。如 “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的长度占1米的几分之几?”首先要有正确的数量关系,1段的米数÷1米,其次求出1段的对应米数是4/5米。最后相除化简求出分率。
(三)教学对策
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原因分析,基于五年级学习的两类与分数相关的应用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率)和用分数表示的求平均数问题(量),可以通过以下几条措施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分清问题的类型:大局出发,整体思考,明确求量还是求率,这是第一步,也决定着思路。如“4米长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类题目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几乎每张测试题都会出现类似题目,但总有25%的学生混淆不清。因此,重视对问题种类的分析能有效提高正确率。求量的平均数问题,必须找准总量和平均分的份数;求率的每份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只要找准平均分的份数就可以,都把总量看作单位“1”,一份就是几分之一,两份就是几分之二。
2.明确基本的关系式。基本的思考方式也是解决任何难题的保险锁,往往可以一变应万变。如从五六年级测试题来看,六年级学生都是应用基本数量关系是来思考的,0.8米÷4米=1/5。五年级学生喜欢由份总法思考的,1÷5=1/5。对于典型的“求一段的平均长度”的求量的关系式,应该让学生明确:一段绳子的总米数÷平均分成的段数=每段的米数。同样道理,除以人数,才会变成每人的数量,除以天数,才会是每天的量,以此类推,求每份数的量一定是除以份数后才会得到每份数的量。同样如典型的“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这是求率分数题。需要两个比较量的单位统一后才能相除。要么是“1段的米数÷全长的米数=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要么是“1段÷全部的段数=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3.熟悉一些变式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有三种类型。①基本式:“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几段,一段就就是几分之一,二段就是几分之二,与单位“1”量的多少无关,正确率为70%左右。②具体量式:“1段是4米的几分之几?”正确率只有30%左右。需要用建模的意识,重视用基本关系思维,注意统一单位。其基本关系式:1段数÷总段数,或者米数÷总米数。还可以份总式来理解:4米就是全长,所以1段是4米的几分之几就是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③混合式:每段的长度占1米的几分之几?正确率只有35%。基本关系式:1段的米数÷1米,或者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段是4/5米,那么1段的长度是1米的4/5。
4.积累一些直观感受。采取了图示法、操作法等在直观中感受并加深印象。
如上一边画图,一边慢声描述:“4米长的钢筋平均截成5段,求一段是多少米?用除法”, 4÷5=4/5(米)。
任务型原则指导英语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方向,彰显了以生为本的互动教学特征。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要求,注重以任务协作为载体,注重预学思考题目为引导,利于学生在相互协作与彼此探究对话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强化感知。任务协作模式实施,在丰富课堂教学氛围和活化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觉探究中提高合作能力。
一、围绕要点创设前置任务,鼓励学生预学
关注学生的预学,通过创设前置性任务,让他们在主动和教材、文本中角色进行对话的基础上找出学习的要点,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相应知识点。围绕教材知识要点构成,给学生创设相应的导学任务,利于他们在预学中增强理解。知识要点的组合运用,使得学生有更多自我探学的机会。如在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的“Story time”教学中,围绕教学中学校楼层功能与学习科目等重点,建议学生就“Do you like your school life”和“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school”从文本素材中找出相应的词汇语句,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探学。围绕There be句型运用、序数词表达等内容,要求学生以一定的导学方案为指导,围绕Be there…?How many … are there?从中摘录出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强化感知体验。这些任务的设置,也给了学生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设置相应的任务,使得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能够使得他们积淀丰富的知识底蕴。围绕教材教学要求,突出题目引导,指导学生在认真参照和主动思考中发现足够依据,让他们能够从文本素材中摘录学习资料和素材。教师多关心学生的疑惑,尝试以反思追问的形式了解学生的认知需要,让他们在积极探究中开阔视野和丰富思维。
二、关注差异创设合作任务,引导学生探知
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大胆探索,能使得他们在彼此合作探学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增强理解体验。围绕不同差异活化任务,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支配自由权和空间。差异任务设计,给了学生更多的探知空间。如在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教学中,建议学生在自我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围绕“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 story”“From the story ,what do you get”等问题进行同桌交流或者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自觉参阅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彼此讨论中梳理相应的知识点,更利于他们在合作中深化理解感知。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能更好开阔视野、思维,不断增强表达的主观愿望。设置的任务应在体现多元化与差异性的前提下,多给学生畅言的机会,引导他们总结归纳丰富知识点。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争辩,让他们在直言不讳中找出学习重点,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灵活性。
三、情景活动深化互动任务,增强学生感知
延伸任务探学内容,利用情景活动的形式强化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探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情景活动运用,使得学生不再以依靠教材补充知识为唯一途径,而是在彼此参与模拟中增强感悟体验。情景活动延伸任务,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感知环境,使得课程教材资源更有动感。如在五年级上册的Unit 4 Hobbies的“Story time”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What are good hobbies”和“How do we have good hobbies”的真实含义,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意见。同时,要求学生模仿一些课外的活动,像踢足球、练习书法、跳舞等,让学生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互动,帮助他们在深入体味中增强感悟能力。情景活动使得学习任务更有动感,给学生更多自由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受到熏陶的过程中增强感知。情景活动创设,应在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极模拟和主动表达,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感知。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主动调整策略方法,让他们能在真切认知感受中增强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1一、教学目标、任务:
发声训练部分:
1、在气息控制下,力求做到声音位置的统一。
2、在扩展音域中,谨慎地扩展低声区音域。
3、在二声部合唱中,力求做到咬字、吐字的连贯、流畅,音色的丰满、圆润,声部的和谐、统一。
二、视唱、知识、练耳部分:
1、读谱知识:
认识升记号,降记号; 认识波音记号、倚音、滑音记号,学习其唱(奏)法。
2、视唱部分:
复习所学过的音阶练习。 独立或半独立视唱单声部歌曲。 视唱二声部歌曲片段及有临
时变音记号的单声部歌曲。
3、练耳部分:
听记二拍子或三拍子的4~8小节单旋律。
听记2~4小节节奏;听记和声音程。
听辨和声音程在协和与不协和程度上的差异。
听辨歌(乐)曲的力度和速度并作标记。
三、欣赏部分:
要求学生对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包括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体会或认识。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感情的效果。能对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分析:
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有一些要求复习的内容了,但是这个阶段又要学习不少的内容,所以,学习任务是繁重的。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学习、复习、掌握。本学期要学习的每首都有一定的意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另外,有的学生开始变声,要注意对嗓子的保护。
五、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现在处于过渡期,年龄也大了,不再是小孩子,已经是大孩子。要尽量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的爱学愿学。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尽量避免枯燥乏味,要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六、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
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
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七、教学进度
第一周 聆听 〈〈晨景〉〉、〈〈渔舟唱晚〉〉
第二周 表演 〈〈清晨〉〉、〈〈晚风〉〉
第三周 聆听 〈〈丰收锣鼓〉〉、〈〈快乐的农夫〉〉
第四周 表演 〈〈 赶圩归来啊哩哩〉〉、〈〈苹果丰收〉〉
第五周 聆听 〈〈红梅赞〉〉、〈〈红星歌〉〉
第六周 表演 〈〈 雨花石〉〉、〈〈我怎样长大〉〉
第七周 聆听 〈〈天黑黑〉〉、〈〈 可爱的家 〉〉
第八周 表演 〈〈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
第九周 聆听 〈〈思乡曲〉〉、〈〈乡间的小路〉〉
第十周 表演 〈〈故乡的小路〉〉、〈〈如今家乡山连山〉〉
第十一周 聆听 〈〈可喜的一天〉〉、〈〈罗马的松树〉〉
第十二周 表演 〈〈叮铃铃〉〉、〈〈雏鹰之歌〉〉
第十三周 聆听 〈〈雨滴〉〉、〈〈踩雨〉〉、〈〈暴风雨〉〉
第十四周 表演 〈〈踩雨〉〉、〈〈雨中〉〉
第十五周 聆听 〈〈乘雪撬〉〉
第十六周 聆听 〈〈踏雪寻梅〉〉
第十七周 聆听 〈〈打虎上山〉〉
第十八周 表演 〈〈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音乐欣赏课还是缺乏耐心的倾听,学生最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在这两方面表现非常好,乐谱知识的学习部分学生仍不是很感兴趣。三个班的学生情况有所差异,一班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二班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三班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今后在学习中,应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五年级第九册的音乐教学内容人为八个单元:朝夕、农家乐、足迹、可爱的家、故乡、欢乐的少年、雨花、冬雪。这八个单元包括了人文、地理、风景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全面地体会到不同的审美意识。这学期的教学主要以唱歌为主,同时结合欣赏、乐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能进行歌曲创编与同伴之间的合作。
三、教学目标
1、要求学会唱课本上的8首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学生更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科学、爱大自然、爱生活。
2、学会如下乐理知识:下滑音、前倚音、拍号等。
3、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学习音乐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认真上课,课堂是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力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厌。
3、积极参加组里的教研活动,多听同行老师的课,吸取他们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和教学能力。
4、积极大胆地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加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密切联系学生,经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争取大面积的丰收。
五、考核内容
1、本学期要求学会唱课本当中的7首歌曲:清晨、赶圩归来阿哩哩、苹果丰收、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雏鹰之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考试时随教师自由抽取。
2、认识6/8拍号,并知道指挥方法,认识下滑音及唱法。
七、考核标准
1、期末考核的成绩应以平时成绩(20%)和期末成绩(80%)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成绩(20%)包括: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纪律等,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旷课1次扣3分,纪律严重不好者,经老师多次批评后屡教不改者扣1分。
2、因为艺术课不像语数外可以用一定的标准(考试分数)来衡量,不能用一定的视觉或听力去辨别出好与坏、差与优之间的绝对距离,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制定的考核标准也就不太相同,针对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想在本学期末要求每班学生考试的优秀率平均在40%上(个别班级除外),合格率在75%以上。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3一 学 生 情 况 分 析
1、任教班级学生学科学习情况(好、中、差)分析。
2、差生情况分析(含差生名单,现状和差因分析)(新接任的班级,本栏目内容的填写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完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都很认真,总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接受能力不错,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大约占整体学生的30%—35%左右,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这些学生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上课时乱叫,音不准,作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差生分析:
姓名 性别 差生原因
王云飞 男 好动,所学内容接受不了。
张余迪 男 懒惰,上课纪律不好,不求上进。
储聪 男 智力差,对音乐课缺乏兴趣。
张培 女 好动,上课纪律不好。
二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2、质量目标。
一、知识目标:1、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材所规定的乐理知识,视谱,视唱能力有较大的提高。2、通过学习能正确的完美的表现歌曲,理解、欣赏曲目的主要内容。二、能力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2、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3、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4、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三、情意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四、质量目标:基本上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能掌握教材规定的简单的乐理知识和音乐技能,能完整的演唱歌曲。
三 教 材 分 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学期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分析和技能训练要求。
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八首,选用歌曲二首,每课还包括“唱”、“认”、“做”、“听”等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其要求如下:唱:学习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学习用轻柔或有力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认:认识全音符,断音记号。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目,比如:听音选择,合唱练习,用直线乐句合唱练习,选择结束音。听:欣赏歌曲,简单介绍人声分类常识几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器乐:学习表达不同音乐风格,不同音乐情感的乐曲,提高演奏能力。。2、本学期教材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演唱歌曲,歌曲表演,做题目,欣赏。 教学难点:感受各种拍子的特点,欣赏能力,审美情操的培养。
四 改 进 教 学 的 措 施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2、提优补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此基础上按课时,并按教导处统一备课格式,认真写好教学详案。
2、认真执行课时计划,严格把握35分钟的课堂时间,向35分钟要效率。3、充分作好课前准备。4、认真按照教案上课,上课坚持说普通话,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5、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根据本校条件设备,充分利用投影仪、录象、录音机等教具,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7、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社会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本学期准备成立几个兴趣小组,如器乐、舞蹈、合唱等。8、提优补差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2)、通过课外艺术活动。9、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五、教科研课题研究
1、课题名称
怎样教孩子学唱歌
2、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
1、学习《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杂志。 2、《音乐教育心理学》 3、有关音乐方面的各种资料。 4、《课堂教学模式选择》
3、操作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提供学生练习、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2、针对学生实情,进行教授的同时,注意个别学生的潜在因素,发挥学生特长,提高总体水平。 3、根据兴趣特长参加兴趣小组、合唱队。
4、活动安排
利用课余时间安排:文艺录象 教师辅导5次 学校文娱演出1次 配合班主任主题班会1次
5、成果显示
班队活动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 学 内 容 教学研究活动
章(或课)、节内容及课时 作文、实验、劳技操作内容及课时
1 《种太阳》
2 《种太阳》 《盼》
3 4课时
4 《牧童》 3课时
5
6 《我爱我的家乡》 3课时
7 《杨柳青》 3课时
8 《美丽的黄昏》
9 3课时
10 《拾稻穗的小姑娘》
11 4课时
12 《踏雪寻梅》
13 4课时
14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3课时
15
16 《童年多美好》 3课时
17
18 《踩雨》 3课时
19 《小号手之歌》 复习考试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4一、基本情况:
本年级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感悟,本学期将继续对本年级音乐教学实施较为更加系统训练。
二、教材分析:
1、本学期教材共有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第二单元:古诗新唱
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
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
第五单元:绿色畅想
第六单元:欢乐的鼓声
第七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第八单元:美好的祝福
2、各单元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西部风情
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第二单元:古诗新唱
单元总要求:
通过集中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
在演唱方面,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
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通过《读唐诗》的欣赏,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情感。
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组成古诗歌曲《春晓》。要求学生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即兴吟唱古诗。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诵古诗和演唱古诗歌曲,并能理解这些古诗的含义。
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
单元总要求: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草原各民族和音乐的感情,能用深情的歌声表现牧民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第四单元:欢快的舞步
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欢快的流行音乐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唱歌、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丰富音乐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积极健康的流行音乐。在活动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运动协调感等方面的能力。
第五单元:绿色畅想
单元总要求:
通过歌唱和演奏,加深对环境保护的感性认识,更加关注绿色事业。在器乐合奏中体验表现音乐的乐趣和合作的愉快。
第六单元:欢乐的鼓声
单元总要求:
1.通过欣赏、唱歌及音乐活动,使学生们了解鼓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鼓乐文化的兴趣。
2.学唱歌曲《木鼓歌》,使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鼓乐文化的了解。
3.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鼓的对话”。
第七单元:音乐中的故事
单元总要求:
这是以欣赏为专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通过欣赏、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八单元:美好的祝福
单元总要求:
1.通过欣赏、歌曲演唱及组织音乐会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从小有爱心,把心中最美好的祝福带给自己的长辈、老师和小伙伴。
2.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在音乐实践中学会与人合作组织新年联欢会的活动。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
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
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四、进度计划:
课题
内容
课时
周次
一、西部风情
拉萨谣
2
2
北京喜讯到边寨
1
3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
4
二、古诗新唱
梅花
2
5
静夜思
2
7
古诗朗诵演唱会
1
7
三、美丽的草原
天堂
1
8
牧民的一天
1
8
美丽的夏牧场
2
9
四、欢快的舞步
大河之舞
1
10
稍息 立正 站好
1
10
大家一起来
1
10
五、绿色畅想
手拉手,地球村
2
11
绿色的歌谣
2
12
森林狂想曲
1
13
六、欢乐的鼓声
龙腾虎跃
1
13
木鼓歌
2
14
鼓声传情
1
15
七、音乐中的故事
彼得与狼
1
15
八、美好的祝福
平安夜
1
15
花好月圆
1
16
难忘今宵
1
16
新年音乐会
1
16
期末复习与检测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新课标新课改精神,培养同学一定的音乐技能,尤其注重培养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认谱、识谱的能力。更要使一局部同学转变思想(认为学习音乐无用,认为音乐课是副课),切切实实提高同学的音乐素质。
二、基本情况分析:五年级同学已是高年级同学,有相对的自制能力,课堂纪律总体不错,音乐基础相对较弱,但接受能力不错,有一小局部同学音乐素养不错,乐理知识的掌握,唱歌的状态,音色、乐感都可圈可点。中等生的人数占多数,大约是50%—55%,这批同学对音乐的兴趣很浓,但又由于自身的条件原因或其他原因,所以歌唱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些同学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乐观。这些同学在班级中的人数不多,但他们对全班同学的影响很大,给班级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这些同学上课时乱叫,音不准,做小动作等。但我相信,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后,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善。
三、任务目标
(一)、唱歌局部
1、紧扣教材、课程规范,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没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同学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同学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和时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使同学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局部: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音高;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示;唱时坚持音高,声音要丰满;学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局部:综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反思工作,为能使同学上好课做好充沛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同学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同学能够充沛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溢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和扮演性。
限度的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5、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同学开阔眼界。
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五、教学进度布置:
课次
周课题
课时
第一课
《朝夕》
3
第二课
《农家乐》
4
第三课
《足迹》
4
第四课
《可爱的家》
3
第五课
《故乡》
4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3
第七课
《雨花》
4
第八课
《冬雪》
4
第九课
[关键词]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0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了“四能”目标的要求,即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专题课是教师实现“四能”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加入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容,渗透策略意识,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从现实情境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一、教材内容分布
对教材进行梳理和统计,苏教版教材在三到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一共有17课时,详细内容见下表: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分布情况表
以上表的课时数为依据,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三年级主要关注从条件或问题着手解决;四年级主要关注用列表、画线段图解决两积之和差、和差问题;五年级主要是用一一列举和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六年级主要是用替换和假设法、转化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编排意图解读
苏教版教材三到六年级的修订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编排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四能”,并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途径的愿望;二是引导学生把复杂的题目转变成简单的题目;三是在解题中强调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1.展现解决问题完整的解题过程
苏教版教材编排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单元系列课,能让学生经历完整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和步骤:通过读题明白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答案并且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与老教材相比,这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例1首先出示了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提出问题“你知道‘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旨在要求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了解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旨在要求学生把题目中有用的条件和问题进行筛选,寻找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连接点;最后通过列表法呈现解答过程,还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借助验算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以及养成检查的好习惯。这样完整过程的展现在苏教版教材中比比皆是,它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流程范本,也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了模仿的范本,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2.以单元为主要体现承前启后
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包含了解决现实中的生活问题,又复习了之前的计算知识,实现了“生活数学”与“数学知识”的完美融合,起到 “承前”的作用。有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简单呈现,到另一册时又继续出现,这就是“启后”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借助文字、线段图从问题想起,这与三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借助文字、线段图从条件想起相似,起到了“承前”的作用。“启后”体现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涉及了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已经能列出两个分步算式并正确计算,而第四单元的“混合运算”不仅把前面掌握的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还能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供理论基础。
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由图形的转化过渡到计算中的转化;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是“转化”,是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转化,这又是转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让转化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并且不断深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进行系统化备课,把编者想要传递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极致,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3.呈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
不同的学生解同一道题目会有不同的解题策略,虽然有的解题思路繁琐,有的解题思路简单,但是这都是学生思考后的产物,教师可以尝试将复杂的解题思路引到简单的解题轨道上。因此,苏教版的教材编者在编写时注重学生的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的编排意图在每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计算题“■+■+■+■”,教材先是呈现了学生马上能想到的通分方法,再呈现通过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建立起算式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这样,不同解题方法、不同思维水平的呈现,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为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提供了机会。
再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呈现了列表和列式计算两种方法,还出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低起点、高跨步的教材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指明方向,为小组合作提供思路。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从学生最能想到的“摆一摆”入手,再呈现用列表法寻找面积最大的长方形,最后还把运用列举策略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材这样的编排体现了“重视过程和结果”的理念,让学生能踏着巨人的肩膀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策略。
4.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数学语言一般可以分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有的学困生不能正确解题,关键原因就是不能把题目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或者图画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思考分析和解答过程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说数学”的结构化训练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大量体现。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2就为训练学生“说数学”提供了模板。首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从题目中知道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再建立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提出“中间问题”;接着根据每一步的问题列式解答,最后验算。
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难度的加强,教材“说数学”的侧重点也有变化。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例1,教材编者就更加强调说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图画语言,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具体的图形,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也渗透了图形的简洁美。
教师长期坚持让学生“说数学”,不仅能了解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外显,思维过程更加清晰。
一、数学道理的含义
广义的数学道理,除了学科的定理、法则、算理,也包含教与学中存在的原则、规律与方法。其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数学综合素养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数学道理包括知识产生的道理;数学知识的萌芽点、连接点和生长点也隐藏着数学道理;每个数学知识的呈现和编写意图也属于数学道理;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这种隐形的知识也属于数学道理。
二、“讲道理”的课堂实践
1.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讲道理
学生从四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便计算,在四年级学生没有学过用字母表示数,所以从运算定律的文字表示到符号表示,学生存在的困惑较多,常常不能很准确地写出每一种运算定律的字母表示。于是在教学中我补充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文字表述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与那两个数相乘再相加。其中,这个数用a表示,相加的两个数用b和c表示,由此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便是a×(b+c)=a×b+a×c。由于数量关系中字母要考虑取值范围,我又再一次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指出:a、b、c可以是整数和小数。在一次次的寻找中,学生熟悉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同时也不断领悟和巩固了乘法分配律。慢慢地,凡使对用乘法分配律直接来求解的题目,学生很快就能解答。
这样,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学生也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教学时始终从学生的困惑出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尝试、反思、调整。从而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讲道理
(1)讲清道理,促进学生书面表达的合理性、简洁性、多样性。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讲道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从而实现同一道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教学用“进一法”解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装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在分析完后列出的解题算式是:
第一步:2.5÷0.4=6.25(个)
第二步:6×0.4=2.4(千克)
第三步:2.5-2.4=0.1(千克)0.1千克香油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
第四步:6+1=7(个)
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但觉得有些冗长,于是,师生共同讨论,再一次理清每一个算式的意义。结合四年级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决定将商精确到个位,然后对余数部分作相应的处理,具体如下:
第一步:2.5÷0.4=6(个)……0.1(千克)
第二步:余下的0.1千克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
结合进一法的含义:进一法就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学生又优化出如下相对简洁的答案:
第一步:2.5÷0.4=6.25(个)
第二步:6.25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结果是7,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
这样,学生理清了题意,也就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利用相同的讲道理的模式再让学生学习用“去尾法”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得到两种简洁的表达答案的方法。
(2)讲清道理,促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无非是加、减、乘、除法的灵活运用。理解题意、选择方法、列出式子、计算解答是常见的步骤。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对问题的理解恰当地呈现于数学课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讲理和推理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紧扣问题本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3.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讲道理
数学课上要引导学生自己寻求知识产生的起因,探索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有如下的题目:按要求涂一涂,题目先出示两个一样大小的圆,这两个圆都被平均分成了8份。具体要求如下:
(1)指针可能停在红色、黄色和蓝色区域;
(2)指针可能停在红色、黄色和蓝色区域,并且停在蓝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小。
课上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最后得出这道题应该与平均分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用分数来描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感悟到:此题第一问可分四种情况讨论,分别是:(1)3色全部都涂;(2)3色只涂一部分;(3)涂3色及其以外的其他颜色,全部都涂;(4)涂3色及其以外的其他颜色只涂一部分。通过经历答案多样性的思考和梳理,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加深理解,促进有效学习。
4.在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中讲道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学会不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的现实生活问题,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成为学生的思维工具,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之理。
关键词:反思教学预案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效、低效等不良现象,为消除不良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我校自2010年9月在全校举行“反思我的课堂”活动。笔者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且行且思,有一些反思和心得。
反思一:我的教学预案都生成了吗?一般来说,预设与生成是对应的,但特殊时也会出现预设的不能生成和生成的不是预设的现象。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量角”这一课时,课前虽然也作了大量的准备,参照了名师的教学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后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以为只要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就一定知道怎么去量角和读角。而事实上,我忽略的正是学生的盲区,即怎么去读刻度的问题。一些学生对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所对的数很模糊,不知道是该读前一个数,还是后一个数,因而总是出错。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备课时只注重备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儿童的立场观教学,就很可能出现预设不足,不能很好生成的现象。
反思二:我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吗?我在教学中,基本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实施的,很少去重组教材,这种教学导致的结果是,由于学习新知,学生需要探究、思考,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教学内容常常会拖到下课还没完成。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出示给学生一个长方形,让他们明白一个长方形可以平均分成很多种形状和面积都相等的两个图形;第二,请学生利用自己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图;第三,引导学生将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记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第四,观察、比较记录的每组数据,看看三角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怎样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应用。看似很简单的一个过程,由于其间需要学生操作、实践、思考、观察、比较,因而教学内容没能在一个课时里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与探索时间把握不好造成拖堂的现象时常发生。
反思三:我的学生会用数学思想方法了吗?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向学生渗透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一年级的“认识数”时物体个数与数字之间——对应的思想、转换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三年级“认识面积”时的转化思想,四年级运算律中运算顺序变而结果不变的思想等。那么,学生经历了这些思想方法的洗礼后,能不能在遇到问题时自主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呢?面对四年级的习题,“妈妈手里有两个袋子,分别装着黄豆和红豆,已知黄豆比红豆多10千克,黄豆的重量是红豆的3倍。黄豆和红豆各有多少千克?”很多学生都表现出束手无策的样子,实际教学中,任凭我怎么启发,学生还是没有想到画图。由此可见,我的课堂并没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好处,让他们达到自觉运用的程度。
反思四:这堂课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平时同事课间谈论时,总会提到“这节课上得真没劲,整个教室没有几个人发言”,“这节课上得很顺利,所有教学内容如期完成”,“这节课上课时总会有同学打岔,弄得我这节课的内容还得留到下节课”,“这节课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