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清明古诗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内容:经典古诗名句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模板图片
2.有关古诗手抄报的模板图片
3.各种诗词的手抄报图片
一、反复吟诵,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诗是凝固的音乐。我国古代的诗词,自产生之时起,就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古代的诗歌是可以歌唱的,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都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表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
古诗词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诗韵是古诗词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因此教师要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教给学生“一平二平、三四仄,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如果读成平音,就会损伤音节的和谐效果。同时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要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m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之所以能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不少。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发、绿柳如烟等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朝气勃发的早春图。在品读古诗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借助想象,让诗词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感受到诗词中的画面美。
三、调动情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纽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唤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的愉悦。
1.教师教授古诗文的现状
教师教法上的偏差: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识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起到了传承文明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使古诗文教学成了“苦读”,单一化模式逐步形成,忽视了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教育主流。
2.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
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3.古诗文考试的形式调查
传统测试中最常用的诗文考查方式,侧重的是对诗句的背诵和记忆情况。而这对于新课程的要求而言,很浅显。其实古诗文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意义也越发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不但要能够诵读,还要理解;不但要积累,更要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提取;甚至能够运用。所以在考查的时候,题型就需要有变化,更加丰富,如此才会考查得更加全面,掌握的情况才会更加真实可信,我们的教学才可以更加有的放矢。
4.与写作训练整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诗文教学中的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把古诗文教学与学生的写作融为一体,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通过对古诗文的改变、续写、填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学完古诗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示下,触发其灵感,让他们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对古诗文进行改写,这是很好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人文精神?下面,就初中古诗词的课堂阅读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管窥之见,求教于大家。
我把初中古诗词的课堂阅读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识诗人——品诗情——明诗意——悟诗境——引诗趣”。
一、识诗人——查询资料
课前先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书店或网络等)查询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发现中分析、整理,再在课堂上把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大家分享。通过搜集整理,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又能帮助学生准确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因为有些古诗词涉及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了解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品诗情——诵读指导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因此诵读就成了破解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诵读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
在教学中可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 。在“识诗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教师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仿读,接着由男、女分联交错齐读(适时点拨古诗词的押韵、平仄)。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吟诵,使学生熟悉了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
三、明诗意——讨论质疑
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初步把握诗词表情达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古诗词中不理解的地方。独立思考后,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可教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方法,如:抓住诗词题目提问;抓住“诗眼” 提问;抓住修辞手法提问;抓住写作方法提问等等)。然后把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学习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后把本组没有解答出的问题提交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全班同学未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点拨、诱导的作用。如我教《春望》一诗时,学生提出的质疑就有:(首联)“破”到什么程度?“深”到什么样子? (颔联)花香鸟语本是愉悦身心,赏心娱乐之物,为什么“花溅泪”“鸟惊心”呢?(颔联)“烽火连三月”中的“三”和“家书抵万金”的“万”是实数吗?(尾联)“搔更短”“不胜簪”是什么形象?诗人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备受战乱离散之怨,致使头发疏而皤然,透过形象,其内心是感情是怎样的?这样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质疑、释疑,学生就从多方面把握了古诗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到了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四、悟诗境——拓展探究
古诗词教学我们除了要引导让学生感受古诗词内容、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意之外,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诗词中,自然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无“海”,则不能抒发作者“吞吐日月”、一统江山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之情……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通过拓展探究,加深学生对自然(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五、引诗趣——总结归纳
一、顶针式
例1(常德)班级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诗词拉力”。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上句的最后一个字,作下句的第一个字。请你完成下面的拉力。
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___________
【解析】这里就像修辞中的顶针一样,用前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后一句诗的字首。这里前一空可以填:“半卷红旗临易水;郁孤台下清江水;白毛浮绿水”;后一空“风正一帆悬;风雨不动安如山;风烟望五津;风掣红旗冻不翻”。
二、主题串联式
例2(三明)根据语境默写。
奉献是什么?奉献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 ”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人生态度;奉献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是范仲淹“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今,奉献就是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成为美好的人间。
【解析】这里都是围绕“奉献”这个主题来串联诗句内容,所填的内容是围绕诗句的语境来填。答案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仿写式
例3(金昌)仿照下面一段话的句式,仍以“幸福是”开头,恰当引用古诗词名句,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___________。
【解析】一般的古诗文默写都是只要填写即可,这里还与仿写互相掺合形成一种新的形式,可以说既是仿写又是默写。答案示例: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幸福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四、联想式
例4(咸宁)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一句,生动地传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也写过与此意境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
例5(黄石)游子思乡是我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元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 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来表达游子远离故乡的忧愁,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暮色四合时登高远眺所引发的乡愁。
例6(黄石)《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一种联想式的,是一种相似的联想。答案示例:例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例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例6.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五、时政式
例7(丽水)从今年开始,国务院将传统节日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古诗词中有许多吟咏这些节日的句子,请你从这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
例8(达州)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
(1)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为他们祝福吧。
(2)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解析】这里的默写是与时政紧密联系的。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与政令,时事新闻等都是语文试题的设题材料。答案示例:例7.清明节可以填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或“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宋・黄庭坚) 端午节可以填写“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宋・文天祥) 或“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李隆基) 中秋节可以填写“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例8.(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专题式
例9(临沂)古诗文默写。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而他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却只了了十字:“汝果欲作诗,工夫在诗外。”后学者普遍认为,这诗外“工夫”主要体现为伟大的爱国思想、宽博的恤民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明晰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民族气节等。也正是有了这种种诗外的“工夫”,才有了无数启人智慧、教人向善、催人奋进
的妙文佳句。上面画横线的短语分别代表了诗外“工夫”的6个不同角度,请你任选其中5个角度,各默写出一个与其内容相符或相关的古诗文名句。
①爱国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恤民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
③道德情操:___________________
④理想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
⑤责任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民族气节: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就是针对一个诗人的专题性默写,都是要求写陆游的诗。爱国思想可以填写“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恤民情怀的可以填写“铁骑无声望似水。”,道德情操的可以填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理想信念的可以填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责任意识的可以填写“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民族气节的可以填写“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七、整段、整篇式
例10(赤峰) 默写课文选段。
(1)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至“则攸之、、允之任也。”
(2)郦道元《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至“良多趣味。”
例11(安徽)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我们接触的试题都是只要求写句子,这里要求写一段或一首诗。答案:例10略。例11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八、关联式
例12(苏州)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岳》)
② _____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③ 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
例13(长沙)王勃在《__________________》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例14(盐城)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诗句中的“国”指当时的国都 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以往的默写都是局限在古诗词与现代诗歌中的名句,现在还要求填写古诗词的作者、题目与诗中的词语的意思等。例12与例13在填写诗句时还要求写出相应的作家与篇名,例13在填写诗句的同时还要求写出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答案:例12中①填写“一览众山小”与“ 杜甫”,②填写“但愿人长久”,③填写“长风破浪会有时”与“行路难”。 例13填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例14填写“城春草木深 ”与“长安”或“西安”。
九、修辞式
例15(河南)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这里所涉及的内容是诗的修辞方法,可以填写“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书抵万金、化作春泥更护花”即可。
十、综合式
例16(长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古代先贤有这样风范的人不胜枚举,请写出初中课本内学习过的古诗词中能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的连续两句,并标明作者或出处。
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作者或出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个题目既有所围绕的主题“表现坚定信念,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又要写诗句,还要写出作者或标题等,综合性很强。示例①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④烈士幕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⑤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十一、图文式
例17(来宾)默写填空。
关键词:兴趣 习惯 展示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学会什么知识,而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以及做事情的方法,针对阅读方面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做好读前准备 培养阅读兴趣
我们在平时观察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看图书常常是几下便翻完一本书,或一下子翻到后面、一下子又翻回到前面,根本没有注意图书的内容;有的幼儿虽然能一页一页地翻看图书,但不能认真观察画面内容,不注意细节和人物表情的变化。因此,在引导幼儿阅读前,首先,要帮助幼儿了解书的组成部分,知道书是由一页一页的纸共同构成的,每页上方或下方的数字代表页数,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翻,书中的画、标记、文字都与书的内容有关。
第二,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对照儿歌“眼离书本一尺远,光线充足不晃眼,姿势端正拿好书,一页一页认真看”,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不在运动的车上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着看书。
第三,要让教育幼儿爱护图书,一个读书的人应该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不能在书上乱涂乱画,不要折或撕图书,不要用手蘸着口水翻书,看完后要把图书收拾整齐,放在原来的位置,等等。
二、抓好阅读环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一)创设早期阅读的环境
为养成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幼儿园的活动室中应专门设立阅读区,供幼儿阅读:一是在阅读区中固定安放开放式的图书架或图书布袋,图书放置的高度便于幼儿自由取放;二是在阅读区中陈列一些幼儿喜欢的各种图书,而且教师有意识地对幼儿加以引导,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充实阅读区的内容,如,对比较喜欢动物的,可以给幼儿提供《看看我是怎样长大的》系列丛书,让幼儿在“玩”看书的游戏中,了解动物是如何长大的,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习知识,培养读书的兴趣;三是在阅读区中放上录音机和与图书内容相关的录音带,幼儿可以边听录音边看图书;四是有条件的可以在阅读区内放置播放机、电视机和VCD,供幼儿阅读。
(二)掌握阅读的方法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听读、音像阅读习惯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幼儿入园离园、饭前饭后、自由活动的时间播放一些幼儿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故事磁带、VCD、动画片等,因为音像制品利用高科技手段,音画兼备,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此不作过多的介绍,现对幼儿的看图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以介绍:
1.图书的选择。给幼儿选择的图书内容要健康、接近孩子的生活并要以图为主,画面清晰、故事情节简单;并且选择图书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
2.阅读的过程。教师通过专门的阅读活动,引导幼儿阅读图书,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1)可以让幼儿围成半圆,由教师与幼儿共同边观察大幅图书内容边讲述,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大胆讲述图书内容;(2)在幼儿共同阅读一本大书的基础上,每位幼儿人手一册小图书,先自己观看图书,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图书内容,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补充;(3)在阅读一页有多幅图的书时,让幼儿先排出顺序,按顺序阅读;(4)在幼儿阅读时,鼓励幼儿细心观察,注意画面背景、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细节,发挥想象力,增加讲述画面内容;(5)组织幼儿表演图书的内容,激发阅读图书的兴趣,调动其阅读的积极主动性;等等,每一次指导幼儿阅读后,要把有关的图书放入班级的阅读区内,供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继续阅读。
(三)诵读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短小精悍,言简意概。诵读古诗词,海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有切身体会,他们在谈起古诗词时,都有众多的感慨。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说:在很小的时候,从“床前明月光”开始,背诵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诗句容易理解,有的诗句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到了诗的真义;作家余秋雨说:小的时候背诵了不少古诗文,直到四十多岁能够较深刻地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寻找这些诗文的描述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海内外许多有早期诵读经验的都有这种成年后反复重温的欲望,这种诵读和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许多研究表明,让幼儿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吸收语言营养,并得到某些情趣的陶冶,诵读古诗词,可以说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幼儿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教幼儿诵读古诗词。
教读古诗词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让教幼儿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其方法主要有:
1.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古诗词。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之前,让幼儿回忆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孩子的,作为子女,应如何报答妈妈的养育恩,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理解诗歌中歌颂的母亲对儿女深厚的、无微不至的母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拳拳深情。
2.可以编成讲故事的形式,给幼儿讲述。如,在学白的《静夜思》、杜牧的《清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贺知章的《咏柳》之前,可以将诗歌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幼儿更容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3.可以配合一些图画理解诗的意境,烘托诵读气氛。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骆宾王的《咏鹅》、李绅的《悯农》等,可以将诗词的内容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来,幼儿在观察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的语言,便于记忆。
4.可以播放一些古诗词的录像或VCD片断,让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有许多古诗词已被摄制成录像片或VCD,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理解古诗词。
三、运用展示,激发阅读欲望
关键词:幼儿教育;早期阅读;习惯培养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是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未来社会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有关研究指出,3-6岁是儿童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实践工作中面临的课题。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有利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我们班以主墙,图书区的环境创设为主,生活环境,活动区的创设为辅,努力营造有趣味的阅读情境,并且我园为每位幼儿都订了《早期阅读》一书,人手一册,孩子们都十分喜爱,更好的促进了班级良好阅读氛围的形成,幼儿们的阅读积极性高了,在培养幼儿阅读习惯中,我还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培养阅读兴趣
在阅读中我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看图书常常是几下便翻完一本,或一下翻到后面,一下又倒回到前面根本没有注意图书的内容,有的幼儿虽然能一页一页的翻看图书,但不能认真观察画面内容,不注意细节和人物表情的变化,因此,在引导幼儿阅读前,我首先帮助幼儿了解书的组成部分,知道书是由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和一页一页的纸共同构成的,每页上方或下方的数字代表页数,看书要一页一页的翻,书中的画、标记、文字都与书的内容有关。第二,指导幼儿养成正确的阅读姿势。对照儿歌“眼离书本尺远,光线充足不晃眼,姿势端正拿好书,一页一页认真看”明确正确的读书姿势,不在吃饭的时候看书,不躺着看书,不走着看书。第三,教育幼儿爱护图书,对每一本图书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图书,不能在书上乱涂乱画,不要折或撕图书,不要用手蘸着口水翻书,看完后要把图书收拾整齐,放在原来的位置等等。
二、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一)首先创设早期阅读的环境,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作为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钥匙,应为幼儿营造阅读的环境,引导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为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主动引导幼儿到阅读区自由取放阅读图书,并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充实阅读区的内容。如对比较喜欢动物的幼儿,可以给他们提供《看看我是怎样长大的》系列丛书,让幼儿在“玩”看书的游戏中,了解动物是如何长大的,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又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读书的兴趣,我在阅读区还放了录音机与图书内容相关的录音带,幼儿可以边听录音边看图书。另外,我还在班里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肯定幼儿已经取得的阅读成绩,激发幼儿继续阅读兴趣和愿望。
(二)掌握看图阅读的方法。阅读活动中,培养幼儿听读,音像阅读习惯的方法很多,我班利用幼儿入园离园,饭前饭后,自由活动的时间播放一些幼儿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故事录音、VCD、动画片等,在图书的选择上给幼儿选择内容健康,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并以图为主,画面清晰,故事情节简单;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做针对性的选择,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让幼儿围成半圆,由老师与幼儿共同边观察大幅挂图书内容边讲述,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并大胆讲述图书内容,在幼儿共同看挂图讲述的基础上,每位幼儿先自己观看手中的书,结合自己的理解,讲述图书内容,老师引导幼儿相互补充,在阅读一页有多图画的书时,让幼儿先排顺序,按顺序阅读,在幼儿阅读时,我鼓励幼儿细心观察,注意画面背景、人物的动作、表情等细节,发挥想象力,增加讲述内容,组织幼儿表演图书中的内容,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其阅读的积极主动性等等。
(三)学习诵读古诗词。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形成,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对于诵读古诗词时,海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有切身体会,他们在谈起古诗词时,都有众多的感慨。如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说:在很小的时候,从“锄禾日当午”开始,背诵了十几首古诗词,有的诗句很容易理解,有的诗句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到了诗的真义;作家余秋雨说:小的时候背诵了不少古诗文,直到四十多岁能够较深刻的回味这些诗文的含义时,禁不住以万里漫游来学找诗文的藐视实地和写作实地,真是感受无限。海内外许多有早期诵读经验的华人专家、学者,都有这种成年后反复重温的欲望,这种诵读和重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或许研究表明,让幼儿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吸收语言营养,并得到某些情趣的陶冶,诵读古诗词,可以说是幼儿早期阅读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读古诗词,首先我选取那些适合幼儿朗读、便于幼儿理解的文字俱佳的好诗词。如《望庐山瀑布》(李白)、《梅花》(王安石)、《清明》(杜牧)、《咏柳》(贺知章)等等。其次,教幼儿理解古诗词意义。1.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古诗词。2.可以将古诗词编成故事给幼儿讲述。3.可以配合一些图画理解词的意境,烘托朗读气氛。4.可以播放一些古诗词的录像或VCD片段,让幼儿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总之,早期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养成了早期阅读的良好习惯会终生受益。同时也需要家长们的积极配合,使幼儿真正的体验到阅读活动的乐趣,并能让幼儿通过阅读活动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整体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素珍;浅谈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8年Z1期
关键词:国学唱歌集;新学堂歌;古诗词歌曲
1905年,李叔同所编《国学唱歌集》[1]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出版发行,在当时新兴学堂广为传唱,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15首,成为20世纪初叶学堂乐歌创作中古诗词歌曲的代表作。2006年,谷建芬作品集《新学堂歌》[2]由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发行,在全国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园推广,其中收录古诗词歌曲20首,成为进入21世纪中国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新收获。百年时间,同样是在上海,从《国学唱歌集》到《新学堂歌》的出版发行,中国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
一
所谓“学堂乐歌”,一般是指清末至民国初年中国的学校歌曲,多为选曲填词、文白兼用、以西洋模式为主。后,“废科举,办新学”的思想在国人心中荡漾。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1903年,沈心工在其任教的南洋公学附小开设乐歌课,1904年编印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学堂乐歌教材《学校唱歌集》。同一时期,李叔同也先后创作了大量的学堂乐歌,成为这一时期学堂乐歌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学堂乐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影响深远。
据目前的考证情况,李叔同创制的歌曲有近百首,其中有不少古诗词歌曲。《国学唱歌集》是由李叔同本人结集出版的唯一一部歌集,收录歌曲21首,其中15首为古诗词歌曲,包括《葛u》《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和《武陵花》,涉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昆曲等,分为“扬葩”“翼骚”“修诗”“ご省焙汀暗抢ァ蔽宀糠帧T诒臼樾蜓灾校李叔同表达了明确的创作理念:“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三年以还,沈子心工、曾子志虢樯芪骼钟谖已Ы纾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佥出近人撰著;古意微言,非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萃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
从创作立意来看,《国学唱歌集》旨在弘扬国学,匡时救弊。李叔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制显然有感而发:“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灾摧”,虽然来自传统诗乐说,但并不是古人无关痛痒的诗教理论翻版,显然有感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颓,欲借音乐弘扬道德、振作国威;之后谈及学界音乐创作状况,虽然欣喜于沈心工、曾志氲热私樯芪骼种努力,但又有感于近人撰著颇多而“古意微言,非所加意”,欲借兹册弘扬旧学,这也是这部歌集命名之义。此外,1905年6月6日《时报》刊登的广告《李叔同氏之新作――〈国学唱歌集〉(初编)》中有“虑怀旧之蓄念,振大汉之天声”的语句[3] [P808],可作旁证。
歌集中的每首作品都有着明确的寓意,与作者的时代忧患意识相关:《葛u》表达世衰民散之际背井离乡者孤苦无援的痛苦心境,《无衣》表达外敌入侵时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气概,《离骚》表达的是坚持真理、九死不悔的爱国品质,《行路难》表达的是直面坎坷、不屈不挠的人生姿态……这些古典诗词在这里都可谓借古喻今。“ご省辈糠种械摹逗然鹆睢肥钦15首歌曲中唯一一首作者自作歌词的作品,李叔同写道:“故国今谁主?胡天月已西。朝朝暮暮笑迷迷。记否天津桥上杜鹃啼?记否杜鹃声里几色顺民旗?”作者面对祖国之衰颓内心的忧惧之情溢于言表。这15首歌曲“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亦足见作者的匠心所在,欲从歌集整体上显示国学体系之宏阔完善。
从创制手法来看,这些古诗词作品“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遗憾的是,每一首歌曲均未标明词曲作者,使得“新声”与“古调”的出处难以一一落实。关于“古调”,钱仁康先生认为《国学唱歌集》中“真正用古典诗歌‘仍其古调’的,只有第十五和第十六曲,即《长生殿》‘酒楼’折的《柳叶儿》和‘闻铃’折的《武陵花》。前者为尺字调(上=C),一板一眼;后者为小工调(上=d),一板三眼加增板。译谱的调高和节拍与原谱不尽相同……”[4]另据钱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无衣》曲调采自美国作曲家萨拉•哈特(Sarah Hart)所作的赞美诗《小小水滴歌》(Little drops of water),《行路难》曲调则采自美国艺人歌曲(Minstrel Song)《罗萨•李》(Rosa Lee)。除以上四首歌曲的曲调来源有明确说法外,其他11首歌曲的情况尚未明确。陈净野在《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一书中说:“据笔者分析,其中一些歌曲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洋大小调的特点,如《繁霜》《离骚》《山鬼》《隋宫》《秋感》等。”[5][P36]这样看来,这里的“新声”显然是指西洋曲调,并且选曲填词是其中重要的创作方式。
选择西洋曲调填入中国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中西结合制曲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文化影响,一是为时代风潮浸染。唐宋以后,歌唱艺术渐趋繁盛,词曲创作的基本方式便是“填词”,即根据已有词牌、曲牌填入新词用以歌唱,而有些词牌、曲牌就来自异域。李叔同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显然就是这一传统制曲方式的延续。至于大量选择西洋曲调来填词配歌,这种做法在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创作中司空见惯。以学堂乐歌的创始人沈心工为例,他于1904―1907年所编的三部《学校唱歌集》中绝大部分歌曲都是采用日本歌调的填词之作。据钱仁康先生《学堂乐歌考源》一书考证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后更名为《中国男儿志气高》)的曲调即来自日本歌曲《手戏》。此外,德、法、英、美等国家的许多歌调在当时也被填上中国歌词用以演唱。选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惯用手法,我们并不怀疑李叔同的作曲能力(由他作词作曲的《春游》等经典作品便是有力的证明),由于当时学界传播西洋音乐、改造国乐声势浩大,中国古代诗词配以西洋曲调演唱便成为这一时代风潮之下“拿来主义”的特殊产物。
弘扬国学,选曲填词。显然,在李叔同《国学唱歌集》的创作中,诗词位居首要,乐调位在其次。这一创作理念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所言“诗为乐心,声为乐体”[6][P133]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同时又显示着20世纪初叶“西学为体,国学为用”的文化心态。这是学堂乐歌时代中国音乐工作者在这个历史转型关口渴望留住古老文明的焦虑,也是他们在这个文化嬗变关口渴望沟通世界的姿态。
二
时光荏苒,随着“学校”取代“学堂”,“音乐”代替“乐歌”,当年盛极一时的“学堂乐歌”逐渐被人淡忘,《国学唱歌集》也很少再被提及。之后的学校音乐、校园歌曲创作中,古诗词的声音渐趋式微。2006年,谷建芬《新学堂歌》问世,唤醒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也唤醒了一块荒芜已久的艺术园地。
从创作立意来看,《新学堂歌》是作曲家谷建芬在古稀之年献给孩子们的一份厚礼。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谷建芬因自己曾忽视为孩子们创作而内疚,也为孩子们在流行歌曲的熏陶下异化而焦灼。她曾深情感慨地说:“我身为作曲家,很长时间,我忘了孩子,我惭愧!是孩子们的歌声教育了我,是孩子们给了我许多许多……”“中国乐坛现在每个月有三四千首新歌面世,但3.6亿儿童却很少分到一杯羹。看到电视模仿秀上,孩子们不是唱‘周杰伦’就是‘蔡依林’,我觉得不可思议。那些孩子们的表演痕迹太重了,既不天真也不可爱。”“通过写儿歌,我找到了自己的养老方式。”[7][P40-41]在《新学堂歌》唱片文案中,谷建芬挥笔写下:“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像粒粒种子播撒你心田,滋润你心扉。愿你读它、唱它、思索它……”显而易见,《新学堂歌》这组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并非特别着眼于国学,而是表露着创作者美好的意愿:为了孩子。
在选词方面,《新学堂歌》题材多样,不拘一格:既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类的励志诗,也有“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之类的闲适诗;既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类的风情诗,也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类的感怀诗;既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类的抒情诗,也有“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之类的游戏诗;既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之类活泼可爱的儿童诗,也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之类细腻委婉的情爱诗,等等。从这些作品的选择来看,创作者并未像《国学唱歌集》那样追求古诗词本身完善体系的建立,而是从孩子们的需求角度入手精挑细选。
周玉明在《谷建芬与“新学堂歌”》一文中谈到:“谷建芬挑选古诗词进行作曲的标准是古诗词必须具有韵律、适合以音乐形式来表现。”“谷建芬谱的古诗词歌曲,有一些并不拘限于孩子们的世界,而是孩子唱给大人听的,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带着离别的忧伤凄美。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感情是丰富的,她不主张为了写成青少年的歌曲,就把其中的感情因素去掉,只取其表面。她认为孩子们能够全面吸收古诗词的营养,这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8]谷建芬的选题观念颇见个性,并未将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狭隘地局限于“古代儿童诗”的范畴,并不拒绝忧伤的情绪以及沉重的主题,而是在适合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关注作品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特别是接收对象――少年儿童生活视野的广阔性和审美需要的丰富性。
从创作手法来看,谷建芬《新学堂歌》从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的特殊需求入手选词谱曲,诗与乐的关系不是简单的配合,而是密切的融合,作品显示着古今中外跨界意识,同时也体现着曲风的兼容性与创作者个性的辩证统一。
谷建芬可谓中国当代音乐界一株艺术长青树。在她此前的创作中,有《那就是我》《春之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之类优秀的艺术歌曲,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校园的早晨》《脚印》之类活泼的通俗歌曲,还有《妈妈的吻》《世界需要热心肠》《晚报歌》之类时尚的流行歌曲。特别是此前已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经验与《采蘑菇的小姑娘》《歌声与微笑》等少儿歌曲的创作基础,此次《新学堂歌》的创作自然容易驾轻就熟了。
谷建芬的每一首“新学堂歌”都有着明确的整体构思意识,能够根据作品的内涵创作相应风格的曲调,呈现出精致优美的意蕴。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之蕴藉感伤,《清明》之清新细腻,《江南》之活泼欢快,《一字诗》之风趣诙谐等等。谷建芬创作的歌曲常被视为“通俗歌曲”,甚至因其广为传唱还被划归“流行歌曲”。事实上,她的许多作品都是“跨界歌曲”――既有“严肃音乐”之特色与技巧,又不失“通俗歌曲”之灵性与味道;常被视为“学院派”,又非曲高和寡,的确难能可贵。在这组《学堂乐歌》的创作中,谷建芬贯有的装饰音与和声手法的运用娴熟巧妙、俯拾即是,颇显艺术歌曲特色;为避免创作与时代脱节,适应今天孩子们的特点,她在创作意加入了吉他、打击乐等元素,使得歌曲包含着流行潜质;歌曲大多一字配一音,既适合童声特点便于学唱,也和古诗词吟诵“一字一音”的作法暗合;很多歌曲采用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歌曲编配中使用了箫、笛、琵琶等民族乐器,或相伴相依,或即时点缀,渲染了民族特色。作为儿童歌曲,这些作品简单易学、琅琅上口,然而这些歌曲又不是同一曲调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丰富细腻的变化,大多还有不同声部的合作,简约而大器,既适于个人哼唱,又可作合唱表演。
谷建芬《新学堂歌》作曲在艺术化、流行化及民族化诸方面都能兼顾,显现出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方式的跨界性。但风格的兼容性并不意味着作曲家创作个性的缺失。恰恰相反,谷建芬的音乐向来以个性为特色:没有对世俗的曲意迎合、没有对功名的刻意求取,清新的曲风、明净的涵质、跳跃的音符、流畅的旋律以及优雅的气息,呈现出的是进取的风貌、健康的心态、对于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以及一颗慈爱之心。她用富于真情与活力的音乐艺术向她的传播者倾诉着人生的信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新学堂歌》在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方面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探索。在立意方面,着眼于文化,更服务于孩子。在艺术方面,以“巨鲸吸百川”的勇气借鉴古今中外的音乐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完成创作者个性的表达。这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艺术宣言,也是他们面对时尚文化与音乐市场接受挑战的勇敢姿态。
从李叔同《国学唱歌集》到谷建芬《学堂乐歌》,古诗词歌曲校园化创作经历了百年间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的嬗变。两位创作者都是在某种危机意识之下选择古诗词歌曲创作服务于校园文化的建设,着眼点从文化移向受众,创作手段由选曲填词发展为选词作曲,诗与乐的关系从配合发展为融合,乐风由西洋模式为主发展为古今中外跨界。我们在这一嬗变中觉察到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历程,更在这一嬗变中感受到中国音乐人作为社会文化工作者的执著、勤奋、睿智以及面对挑战表现出的坚毅的勇气。
参考文献:
[1]李叔同.国学唱歌集[M].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1905
[2]谷建芬.新学堂歌[CD].上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6
[3]郭长海.中国近代文学史证――郭长海学术文集下册[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钱仁康.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1990
[5]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6
[7]刘长容.用高雅的音乐去爱青少年[J].武汉:学习月刊
2007年第3期
[8]周玉明.谷建芬与“新学堂歌”[N]上海:文汇报.2006-
05-31
作者简介:
仇海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前期相关成果:
论文《中国古代歌诗之艺术再生产发展现状分析》,《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
论文《琴心琴韵古色古香――姜嘉锵演唱的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评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