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甫石壕吏

杜甫石壕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杜甫石壕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1篇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24、惟: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32、应:响应。

33、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34、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35、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36、备:准备。

37、晨炊:早饭。

38、夜久:夜深了。

39、绝:断绝;停止。

40、如:好像,仿佛。

41、闻:听。

42、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43、明:天亮之后。

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2篇

2、原文:《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翻译: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读 古典诗歌 课堂

语文学习离不开诵读,学习诗歌更是将诵读放在了第一位。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古典诗歌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思想精髓,常有“诗言志”的说法。诗人的思想境界、人生态度、情感倾向和审美趣味都直接反映在诗歌中。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借助于诵读,读出作者内心告白,或悲或喜,或怒或哀。因此在教学《石壕吏》时,我安排了“一读、二读、三读”这三个环节,以此来串起整首诗歌的内容。

首先是“一读”,读通课文。

《石壕吏》是一首典型的古典诗歌,而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读准字音。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诵读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不仅音读得准,还能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境。接着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读不准或容易读错的字词注上拼音。听完配乐诵读后,学生首先完成了对课文生字词的积累,为学习古典诗歌做好准备。当然还可以利用出示诗歌诵读的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读准字词的基础上就能读通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然后,就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按照诗歌的诵读方法来读,反复读、细细读,读出情感。并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共同完成诗歌的疏通任务。这样一边读,一边理解诗歌的大意,从而真正地让学生走人古典诗歌的境界中去。

其次是“二读”,读透课文。

学习古代诗歌,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透,要读出自己的个性。诵读诗歌,以“说说这首诗中最能打动你的诗句,并谈谈感受”为题,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来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及时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下面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过程为例来作简要的说明。

生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一句,我感受最深,因为它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官吏夜晚捉人,弄得民不聊生,一个“夜”字,含义颇深,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捉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仍然不能睡觉。官吏知道利用夜晚来捉人,可见他们是多么阴险狡诈。而那个“逾”字,写出了捉人已不是第一次,人们早有防范,一听到门外有了动静,就知道又要大祸临头了,想也不想地立刻翻墙逃走。

师:你说得很好,能用你的声音把这种官吏的阴险、百姓的惶恐表现出来吗?

(这时,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读这句话,更有情味,也更能和作品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生2:我认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几句话读了之后让我感受很深。因为这几句话写出了老妇一共有三个儿子,有两个最近战死了,还有一个朝不保夕,实在是太悲惨了!老妇人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还要承受丧子之痛,对她而言,真的是无尽的伤痛。

生3:我很喜欢读这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因为这句话实则告诉我们老妇已经被抓,诗人只能与老翁告别,将这一家的凄惨情景和诗人内心的沉痛推向,读来令人倍觉伤感。

师:试着再读“如闻泣幽咽”这句话,想想究竟是谁在哭?

学生读后,回答的有“老翁、儿媳、小孩、诗人”,教师在肯定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是千千万万家破人亡的人在哭,是诗人在哭,为人民的苦难在哭!”

其实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绝好的五言古诗,字面意思明白易懂,但要深深体味出诗人那种忧民的情怀,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品味,也许学生在一读时,只能感知其基本内容。二读时便又从情感上多了一分共鸣,心灵上多了一分震动。学生在一音一节的诵读中引发了自己的感想,诗人的家国之恨,战乱之苦,颠沛流离之艰,忧国忧民之心,不通过二读,是如何也感受不到的。由此观之,通过二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诗歌欣赏能力。更能激起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诗人的情怀。

再次是“三读”,读出新意。

读准字词、读通内容、读透情感之外,读出不一样的见解就是古典诗教学内容的升华。

多媒体出示问题:“有人说,诗人杜甫不是当时在场吗?他为什么选择冷眼旁观,而不去帮忙呢?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利用这道题让学生三读诗歌,读出自己的见解。有了前面的“一读”、“二读”作为基础,三读诗歌实际就是深入剖析诗歌内容,说出感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会体会到诗人既不愿意看到官吏抓人,又不愿意唐王朝因没有兵源而不能平息战乱的痛苦纠结的心情。学生这时可以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独特看法。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就是要读出新意,要的就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能拘泥于教材。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4篇

一、语言转换

语言转换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较艰涩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应的明白风趣的口语,充分理解作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讲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时,我们可抓住李煜国亡被俘后那种悔恨交加、痛不欲生、“往事只堪哀”的感情这样讲:“春天那艳丽的花儿,秋天那明亮的月儿,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出现?看到你们,我就想起那万万千千的往事,真是心如刀绞,痛不欲生!”——这种完全进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

二、故事增趣

故事增趣就是善于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增加趣味性。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百里奚举于市”时,可把“五张羊皮”的故事讲一下。在介绍《曹刿论战》的创作背景时,可穿插讲一下“一鼓作气”“管鲍之交”等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可谓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屡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三、诗联渲染

诗联渲染就是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辟的短诗或对联深刻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如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开始就可先板书讲解一些著名的武侯祠联——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在定军山”“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八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等,通过这些大谈此表对后世的影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就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谈诸葛亮一生的功德。通过巧用名联、名诗衬托渲染,增加教学的魅力。

四、比照学习

比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把内容相似或描写同一事物的诗文放在一起做比较学习。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三首诗作比较阅读,可发现白诗是从大处落墨,着眼于西湖全景描写;杨诗着眼某一事物表现西湖的别样美丽;苏诗则以古代美人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现出它的美,堪称千古绝唱。这种比照阅读,一方面能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学生参与

古诗文教学也不能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否则,你就是再变换语言、讲故事、引诗联、做比照,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他们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节外生枝。比如在教学《为学》时,关于蜀鄙二僧的故事,贫僧去南海的经历,课文中仅是“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一句,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想象贫僧仅“一瓶一钵”如何跋山涉水、历尽艰险到达南海的。教学《石壕吏》时,教师可在学生读懂会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勇敢地站出来。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一问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诗人虽没有直接站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恶谁,态度是明确的。这些问题看似节外生枝,但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课堂的教学出现新的。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备考 杜甫 诗歌 思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97-01

初中阶段学生学过的杜甫诗有《望岳》《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旅夜抒怀》等,小学学过的最为印象深刻、意境悠远的有《江畔独步寻花》和《春夜喜雨》。这些诗词篇目虽然不多,但我们能够从诗歌的历史背景与内容中探究到杜甫的思想境界。

1 于历史背景中挖掘情感

杜甫早期为官,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他的《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来杜甫把家安置在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哀江头》等诗。其中《春望》在中学课本中,以“感时伤怀”衬国破家亡之景,最令人深思。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此间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写到了极致。

2 品内容领悟思想境界

新课标对诗词教学提出了如下建议:“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甫的作品展示了他的生活场景,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内容上剖析杜甫的生活现状,体会他处于不同境地时的心情。

2.1 壮游世间的雄心壮志

三十岁以前的杜甫,在《壮游》一诗中写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他登昨泰山,《望岳》一诗中尽显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抱负。那巍峨的高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让杜甫生出不畏困难、俯视一切、勇攀绝顶的雄心和气概,那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更时时扣击着人激情澎湃的心灵。

2.2 漂泊异乡的片刻轻松

《江畔独步寻花》展现诗人漫步江边,悠闲自适的心情。品读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轻松漫步的于江边的惬意,而“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杜甫与农民一起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雨来临,滋润农田,作者由春夜雨景,想到万物萌发,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抒发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于漂泊中偶过几年悠闲的日子,杜甫满足于自然风光赠予他的舒畅,得意于耕作收获的充实。自这两首典型的诗中我们可以穿透历史的风烟,与杜甫一起欢畅,一起感悟人生。

2.3 政治失意的犀利笔锋

唐玄宗时,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几次未受重用。政治上的失意使杜甫的眼光关心个人命运而转向整个社会。他看到了国家为“开边”而给百姓带来的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以《兵车行》一诗控诉朝廷“开边”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学生灾难,以“三吏、三别”来昭示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亟需国家实施有力的措施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日渐犀利的笔锋里,力陈黑暗的社会现实:百姓不能安然入睡,夜深了还担心“有吏夜捉人”,被捉去的兵丁面临“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的命运,更有甚者,有的人一去不还,落得“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悲惨结局。

2.4 寥落前程里仍忧国忧民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在他面对自己赖以栖身的茅屋,看见无情的秋风“卷我屋上三重茅”,看到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自己“唇焦口燥呼不得”,只能在秋夜黯然面对床头如麻不断的细雨。尽管境遇如此凄凉,杜甫此时想到的却不是自己,仍抱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社会理想,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忧国忧民的胸襟!这种在自己寥寂的日子里,在自己身难保的境遇中,仍心系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怎不令人生出敬意?

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他的诗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史”因此而得名。杜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文学风格迥然不同。但无论怎样的诗句,我们在中考备考时,仍要以杜甫生活的背景为基础,立足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杜甫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这位用心去抒写情怀的诗人,让他诗歌的思想境界以更开阔的意境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顾农.杜甫文艺思想的核心[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4.

[2] 庄海志.读杜甫的《月夜》[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8):91.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6篇

一、整体阅读,抓住意象格调理解内容

古代诗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咏物诗、闺怨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类型。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诗歌的内容、格调、情感和主题。因而,同一类诗歌在不同程度上会有共性的体现。

如边塞诗的格调往往是或雄浑豪放,或慷慨悲凉,或境界阔大,或雄奇壮美。而边塞诗也有典型意象,如“楼兰”“沙场”“孤城”“大漠”“长河”等,我们抓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就能感受到这一类诗歌的整体风貌,获得鉴赏的方向和角度。就边塞诗的主题内容而言,要么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与体验;要么表达征人思妇相思的苦情;要么抒发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要么描写边塞风光和异域风情;要么揭示统治者穷兵黩武,流露渴望和平的反战情绪。当然,这样的主题在一首诗歌中可能也不唯一。

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写出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表现士兵和将帅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大漠穷秋塞草腓”写出边地荒芜、冷落和阴惨景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出了两地相思的苦楚与无奈。

将唐诗部分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杜甫的《兵车行》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扣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去感受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这类诗歌的整体阅读和鉴赏能力,获得诗歌阅读方面的素养。

二、对比阅读,于细微处获得诗歌情感

近年不少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就以两首诗歌的比较来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2014年江苏卷将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2015年湖南卷将张说《都引》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让学生“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2016年浙江卷将刘克庄的同题诗《北来人》放到一起,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简要分析”。所举几例,基本在主题、情感上具有一致性,而又有可以比较、分析和鉴赏的差异之处。

我们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如果多开展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细微处分析鉴赏的能力,亩获得赏析诗歌情感和主旨的能力。如教材上的四首边塞诗都写了“出征”这一景象,经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阅读获得。如杨炯的《从军行》中“牙璋辞凤阙”,写出面对外辱的出征将士怀有崇高使命,隆重和庄严的出师场面激起诗人内心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渴望。《燕歌行》“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出征队伍大肆渲染气势,显出不可一世的骄态。诗人如此描写就暗含着批评否定,这与后文的失败被围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出征”景象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行军队伍的迅速和纪律严明,将士同甘共苦暗示他们有着强盛的战斗力。而杜甫《兵车行》的“出征”场面运用的夸张和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描写,渲染了生离死别的悲惨氛围,这不仅为后文“行人”倾诉作了铺垫,还与后文“古来白骨无人收”形成了呼应,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的无情鞭挞,也有对苦难深重百姓寄予的深切同情。就“出征”这一相同内容的对比赏析,我们就体悟到边塞诗的不同情感。

教师在边塞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比较阅读方法,如杜甫《兵车行》学习中,以《春望》导入,用《石壕吏》作延伸,在《石壕吏》与《兵车行》对比中体会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组教材还可以补充一些边塞诗。如《送魏万之京》的李颀也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如果我们在边塞诗学习中选取他的《古从军行》《塞下曲》一起学习,那么,学生会获得对边塞诗更深的认识。

当然,重组教材实施教学也存在不利之处。如诗歌的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生活时代、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才能分析得更准确。如在《兵车行》的学习中,我们还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揭示和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还是建立在爱国基调之上的。否则就可能误读。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能力;发展;拓展;名著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42-01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体会到不同时代对于学生的不同要求。现在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由过去的教学大纲到现在的新课程标准,由过去的“要我学”到今天的“我要学”, 过去的教学大纲主要强调的是教什么,如何教?而现在的新课标要求“为什么教”,“怎样教”?经历了长期而艰难做教学改革。所以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式下,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尤为重要。

一,在课内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各种需要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而为兴趣引导法,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各种资料,提高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杜甫的资料,对诗歌中的字词进行解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提前背诵,学生就会对诗歌体会出一定的内容,并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每一首诗的不同风格。《望岳》一首诗是作者在736年即作者二十四岁时创作的,当时意起风发,青春年少,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可见历史环境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而《春望》和《石壕吏》两首诗歌,诗风与《望岳》迥乎不同。二十年后,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诗人面对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写出了《春望》、《石壕吏》等一系列的组诗,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唐朝由盛而衰。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诗人创作的诗歌,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所以后世称杜甫创作的诗歌为“诗史”,具有极高的历史参考价值。

二、课内文章的阅读及拓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把相关内容的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时,适当介绍相关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建造的,大桥建造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到赵州桥去看热闹。来到桥头,碰到鲁班,就问这位建造者:“这座大桥能否经得住我们过桥。”鲁班就想:骡马大车都能过、二人算什么?于是就让他们上了桥。哪知道,张果老带着一个褡裢,装着太阳和月亮,柴荣推着载着“五岳大山”的小车上了桥。结果桥竟然被压的摇晃起来。鲁班一看,情况不好,急忙跳入水中,到了大桥的东侧,赵州桥保住了。因为鲁班用力过猛,桥东拱圈留下了他们的手印,桥面上也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盖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砸出来的圆坑。当然这些只是人们编出了的神话故事,为纪念古代的能工巧匠,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认真观察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扩大阅读范围和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要培养学生良好地阅读习惯,并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就会在阅读理解和欣赏中占据主动、克服困难。我国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曾对学生说:“考取我的研究生,语文不及格,数学成绩再好也不录取”。因为数学家苏步青发现,当初在录取研究生时,数学成绩很高而语文成绩极低的学生,在研究高深的数学问题时理解能力远远不及语文成绩好的研究生,并且越是难题就更不理解。由此可见,语文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

所以在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分析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可缺少,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包括节假日,星期天对于名著的阅读和理解,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名著,理解名著,使名著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名著的特点是读者众多,能够反映社会的一些现实,具有对现实生活中勇敢克服困难坎坷具有指导作用,会用积极乐观的精神勇于面对。因此,名著的阅读对学生而言,现在未必具有主要作用,但是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特别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坎坷时,帮助你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在困难坎坷面前迎难而进,百折不回,具有积极乐观的自信心。基于名著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积极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增加自己的文学储备和提高阅读能力。

杜甫石壕吏范文第8篇

针对这种情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也爱起语文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气氛。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普遍存在,学生绝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人性化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表达独特见解,课上积极发言,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爱上语文。

第二、精于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课堂导入、课堂教学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和保证,学生有了兴趣,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参与课堂活动,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所以,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1、课前演讲,调整最佳的学习状态。

刚上课前几分钟之内,很多学生往往还沉浸于上堂课的内容或课间打闹的情境中,学生没有进入语文学习状态,这时直接授课通常没有好效果,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立课前一分钟演讲,内容可自由选择,可以是历史名著,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个人心得。这可以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课堂,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老师还可以采取激励法、讲故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问,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出有高质量的、富于技巧性的提问内容,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分析《石壕吏》这首诗时,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问他的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表示同意,有的不同意,于是大家纷纷从诗里去找根据,展开了颇为激烈的争论。后来统一了认识――杜甫在这首诗里是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是同情谁、憎恨谁,态度是明确的,说《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因为钱梦龙老师的巧妙设问,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将这堂课推向了。

3、开展活动,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调动起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轻松愉快地记住院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的形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辩论赛 演讲比赛 诗歌朗诵 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运用,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喜爱活动、喜爱模仿的特点,便布置学生课后将其改为课本剧,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曹刿指挥作战、邹忌与妻妾客三问三答及殿上谏齐王时的动作神态,再毛遂自荐或同学推荐上台表演。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加深了对古文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故事情节的印像,锻炼了各种能力,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 。

第三、注重拓展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