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实践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了丰富的生态自然观,把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从“物化自然”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人化自然”的观念, 第一次用实践的观点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摆脱了形而上学的束缚。

一、《手稿》中关于人的定义

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产生的结果,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规定了人的自然属性。另外,“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它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样就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有目的的、自由的活动。

二、《手稿》中关于自然界的定义

马克思将自然界定义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这就说明,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源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而且还为人类的劳动创造活动提供材料、对象和工具。第二:“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这就说明,不仅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于自然界,就连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自然界所赋予的。

三、《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人,自然是为人类活动提供可能的自然,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这样,就引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关键所在——“实践”的概念。

四、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

(一)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相分离

在《手稿》中,马克思严格地区分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样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他的内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人与动物在对待自然时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自觉的,而动物的活动则是无意识的、被动的。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类不自觉地将自然界变成活动的对象,人类在这场实践活动中占有主体性的地位,因而使人脱离了动物的范畴,使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二)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密切相连

尽管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分离而消失,反而愈加紧密:“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界成为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界,成为人道主义的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又通过实践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使自然人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正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使“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完美结合,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的整体。

(三)“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和“天然自然”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参加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天然自然”是没有经过改造的“自在之物”,而“人化自然”却是掺杂了人类的主观目的和意识并经过实践活动加工、改造过的“为我之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地进驻自然界,同时也使越来越多的“天然自然”变为“人化自然”。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类只是单纯地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导致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的过程日愈肆意,甚至不考虑自然界本身的运行规律,这就导致了大自然本身的运行系统遭到破坏,甚至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人类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在慢慢失衡,人们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已使人和自然的矛盾逐渐尖锐,而且对于每一次环境的破坏,自然界都报复了人类,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无不提醒着人类要开始重视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了,而研究马克思《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可以为人类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道路,只有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正确理解《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我国当今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则被称为“耐药细菌”。

耐药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天然存在的还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抗菌药物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产抗菌药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能产生抗菌药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可见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

在人类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抗菌药物,或者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抗菌药物产量与抗菌效力,由此导致本身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矛盾被破坏,抗菌药物在自然界、医疗环境、动物饲养场等浓度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广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能抵抗。

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但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耐药细菌为何能耐药?

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微生物进化的结果。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突变,在使用抗生素的作用压力下,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并优势繁殖。抗生素的滥用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在人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另一种是动物饲料添加抗生素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抗生素总产量的一半用于人类临床治疗,另一半则用在了畜牧养殖业。

产生耐药的细菌通过以下方式产生耐药:细菌改变自己结构,不和抗菌药物结合,避免抗菌药物作用;细菌产生各种酶,破坏抗菌药物(如NDM-1);构建自身防御体系,关闭抗菌药物进入细菌的通道或者把已经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物排出菌体。

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增加了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

有无有效手段杀灭耐药细菌?

人类在和细菌斗争中,特别针对耐药细菌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期望通过以下方式克服细菌耐药。

直接针对耐药细菌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期望只要有一种耐药菌就开发一种新抗菌药物,这是最理想办法,但结果令人失望,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越抗菌药物研究速度,且抗菌药物研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食物链;特殊;有趣

又到吃蘑菇的季节了,食一顿美味的蘑菇宴,这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你想过吗?蘑菇属于真菌类,人或其他动物吃蘑菇,在食物链中是一种什么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吃与被吃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在正常情况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有如下关系:

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供自身生命活动需要外,还为其他生物摄取营养提供食物来源,动物、植物死后又被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又供给植物利用。

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食物关系,在普通的食物链中,比如,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特殊性,但在实际生态环境中,鼠也不是单一的草食动物。我曾经听过一个养蛇专业户的故事,他养了多年的蛇,但到了冬天,蛇进入了冬眠期,第二年春天,发现蛇少了很多,经过仔细检查后他发现,土筑的墙有许多老鼠洞,他终于找到了蛇少的原因,原来,蛇是被老鼠给吃掉的。“冬天鼠吃蛇,夏天蛇吃鼠。”这是自然界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

再说说蛇与鹰吧,蛇的种类很多,食性很杂,它寻到鹰卵或鹰的幼雏时就会把它吃掉,这样蛇与鹰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就成了相互的,单一的吃与被吃关系就变得模糊了。

细菌、真菌作为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这是一般的规律,但是,你想过吗?人和许多动物都很喜欢吃蘑菇,人吃蘑菇就属于分解者被消费者所食,这就存在从分解者消费者的特殊食物链。另外,你听说过吃动物的植物吗?常见的会吃动物的植物有茅膏菜、捕蝇草、猪笼草、瓶子草、尊柏(食人树)等,它们一般生长在较为贫瘠的环境中,为了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它们的某些部位,如叶子,特化成捕虫囊,借以捕食蚊、蝇和小型的甲虫等。这就存在从消费者生产者的特殊食物链。

植物与植物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寄生植物是大家都熟悉的,如菟丝子、桑寄生、柿寄生、衫寄生、李寄生等,这些植物寄生在它们的宿主上,有的半寄生,它们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例如,寄生在林木上的桑寄生、李寄生等。另一类是全寄生种子植物,它们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因而没有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它们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水分和无机盐,甚至是有机物。例如,菟丝子、肉苁蓉等。这种寄生关系虽然不同于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直接吃与被吃关系,但寄生植物,只以活的有机体为食,从绿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而使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死亡。它们是致命的依赖者,植物界的寄生虫。这也是一种潜在的植物之间的吃与被吃关系。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魔花螳螂因其外形艳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而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它能够模仿千姿百态的花卉的形状。在那些能够模仿花卉形状的螳螂物种中,魔花螳螂是体型最大的一种。

茸毒蛾广泛分布在丹麦的山毛榉树林,于每年6月份发育成淡灰色飞蛾。它的幼虫身上长有许多长毛,会随风摆动。到秋天幼虫将发育完全,体长可达5厘米,身体呈现非常美丽的颜色。

蜻蛉拥有细长的身体、大大的复眼和一对强壮而透明的翅膀,它的翅膀既可以叠在一起,也可以轻微地张开。它们通常是在飞行中完成。其独特而又显著的身体色彩和那奇特的方式使它成为自然界中最美丽的物种之一。

刻克罗普斯蚕蛾也被称为“罗宾蛾”,是北美洲体型最大的蛾虫,翼展长达15厘米。它的生存范围覆盖了北美洲东部三分之二的区域,并延伸至落基山脉。它们的幼体主要存活在枫树上,但有的也生存在野樱桃树和桦树上。

白带天蚕蛾主要生活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美国最南部地区,它们的幼虫主要以白蜡树苷、红玉花芙蓉、墨西哥跳豆和蜡烛木等植物为食。

兰花螳螂看上去非常像一朵兰花,生活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内。它非常喜欢隐藏于类似的花卉丛中,等待那些美味可口的昆虫落在花上,然后进行猎捕。

这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犀牛甲虫,它的体长最长可达15厘米(含尖角长度)。它能扬名世界,主要是因为它的“神力”――它的外壳可承受相当于自己体重850倍的重量。奇怪的是,别看这些甲虫拥有如此神力,平时却只吃植物,不会主动攻击别的动物。

巨骆驼蜘蛛生活在伊拉克境内,虽然它的体型很大,但是它却没有毒性,它擅长用自己的大爪子来捕捉一些比自己体型小的动物。 巨骆驼蜘蛛以移动速度迅速而著称,它的移动速度可达16千米/小时,因此,它的学名叫“从太阳逃离”。

田鳖的体型很大,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物种。它们经常静止不动地躺在水底,在身体上覆盖一些伪装物体,等待水生甲壳纲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靠近它们。一旦这些动物进入它们的捕猎范围,它们就喷射出一股能够液化昆虫的肌肉组织的消化唾液,然后吸食液化后的尸体残骸。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仿生设计;园林建筑;应用

一、园林规划设计中仿生设计的重要作用

1.1材料的仿生作用

园林规划中仿生设计所用的仿生材料是对生物的组成、形态及结构的研究分析,进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作用和功能的材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材料的仿生设计多指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拼接,模拟生物的表皮图案、色彩、纹理,形成不同于原始材料的肌理、形态。例如:使用鹅卵石,瓷砖和各种“花街店 ”,木材的景观,仿竹等。采用石材类材料时,要使这些材料不仅仅能够满足功能要求,还要不摧毁风格的统一。碎瓷片镶嵌于水泥,形成多种颜色花纹;人工制砂的岩石,模拟砂,采用用假花制作贝壳,不仅坚固耐用,而且也很简单、自然;釉陶瓷砖,则采用了马赛克的应用程序进行模拟动物,植物或物质的状态,为重建的质感创造条件,以更好地反映不断变化的色彩和灯光效果蔚蓝的天空,基于清晰建筑业蝎子的皮肤反应原理制造环境和百叶窗的双层皮肤,从而有着夏季防晒,冬季保温、收获阳光,加强空气预热器的调理作用。

1.2仿生的功能作用

在仿生园林设计中,由于事物本质的仿生功能要求,在生命的过程中都要求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而用最简洁的形式,来去伪存真表达复杂的过程。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仿生的表现有两种主要类型:

(1)通过模拟功能,消除自然中不利的因素。例如:人工鱼礁的采用,温柔的土堆往往能消除不利因素,如风力或水。

(2)通过模拟事物的本质,利用复杂的过程,可以使在有限的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得以改善。 例如:模拟植被群落的形成条件,模拟白净的水等自然过程。

1.3仿生的结构作用

在现实的生物界中存在大量的自然美,因此对于自然形态和结构的模仿也是仿生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比较好的体现。生物的形态往往是由线条、形体、色彩、声音、运动等美学因素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构成的,按照一定审美规则配置的,并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美。例如:最紧凑的几何构成的六边形蜂窝结构体。

二、仿生设计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材料方面的仿生

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形态、结构、色彩、纹理等方面的研究,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材料――仿生材料,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与作用。在园林设计的时候,通过对仿木、仿竹、仿石材料的运用,不仅仅满足了材料的功能要求,而且体现了园林风格的多样性和整体性。例如:园林中的“花街铺地”由瓦片、卵石等构成,丰富多彩;在水泥中嵌入碎瓷片,形成不同的图案,色彩缤纷;在制作岩画或者是模拟沙滩时,用人造砂砾代替。

2.2结构方面的仿生

在现代仿生学中,结构仿生作为分支学科,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在实际的工作中,常运用结构仿生原理进行园林建筑等设计。例如:以模拟蛋壳和海螺为代表的薄壳结构;以模拟蜂窝为代表的六角柱状体结构;以模拟蜘蛛网为代表的索网结构。纵观世界有许多采用仿生结构的著名园林建筑的案例。例如:奥运会主场馆之一的“鸟巢 ”就是模仿现实中鸟巢的多支架结构,具有很高的稳固性,应该是仿生园林建筑在中国的成功代表作。又如:第20届奥运会主场馆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便是采用了索网结构。

2.3功能方面的仿生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新陈代谢和运动的过程需要调动肌体的各个系统,人类把这一原理应用在仿生设计中。相对于其它方面的仿生来说,功能仿生是比较高级的仿生形式,这要求设计师需要对生命的活动原理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与认识。通过对自然界生物作用规律的条件、本质进行仿生,在有限的园林区域内使得复杂的过程得以实现。例如:对植被形成群落的原因进行仿生,促进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对自然界水体自净的过程进行仿生,从而对园林中的废水进行净化,重建被破坏的水生系统;对宜人的小气候形成的条件进行仿生,促使建筑和谐 、风景宜人。例如:作为中国第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城市生态景观公园――成都活水公园,其中的太阳神鸟广场便是功能仿生的成功案例。广场建于高地之上,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值得一提的是,广场还专门对污水进行收集和初步处理。具体方法是:

(1)在高坡自然落差下,经过厌氧化处理沉淀池初步处理的污水流入下方。

(2)位于下方的植物床和养鱼塘是公园最重要的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在植物、 鱼类的吸收转化下,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一个亲水空间,经过臭氧氧化塔进行消毒处理后的净水,通过用卵石铺作地面的小溪流入此地。

2.4形态方面的仿生

形态仿生设计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所蕴含的寓意进行研究探索,使用艺术的手法把大自然的美融入到园林设计之中。这种仿生设计方法的原材取自于大自然,源源不断,所带来的灵感也是多不胜数,具有独特的创意,深受人们喜欢。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形态方面的仿生包括抽象式形态仿生和具体式形象仿生两种。

2.4.1抽象式形态仿生

抽象式形态仿生设计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设计。通常情况下,抽象式的形态仿生设计是通过对简单形体本质特征的反映而表现出来的,将具有创新意义 的想法和园林结构形式结合起来,重复对比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割、变异、渐变,把最具生物特点的形态的结构充分运用在园林设计中。最终,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把形象的形态和结构进行总结,将其提升为拥有节奏感和秩序美的抽象式形态。在园林中应用抽象式仿生 设计,能使园林的设计更加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同时让游客发挥充分的想象力,带来强烈 的主观感受。

2.4.2具体式形态仿生

具体式形态仿生设计是指在园林设计中把自然界生物以原造型的形式重现。将自然界 中各种植物和动物展现的形态结构、生长造型、颜色搭配以及生长环境等进行具体式的设 计,有效地将然界的和谐美融入到现实园林设计中来,体现出园林设计师对大自然的精神寄托和向往。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式形态仿生设计在园林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园林中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被修剪成各种形象的树木;设计成鲤鱼形象的喷泉;吉祥图案的铺装等等。通过对自然生物的准确把握和生动模仿,将园林进行具体式形态仿生,进而表现了人类向往自然的心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丰富多姿,生物种类众多,造型、色彩、结构千奇百怪,为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众多的灵感来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仿生设计,由此建设而成的园林充满亲切感,实现了人类、园林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真正做到了让园林返璞归真的理念,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建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建筑。

参考文献:

[1]王志鹏,夏雨欣 仿生设计原理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热带农业科学,2014, (15 ):121-123

[2]周晓微,李素琪 ,许明发.生命力的展现一浅谈仿生建筑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3,(11):154-156

[3]程勇飞,赵云凯.仿生设计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探莉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 (14):76-78作者简介: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6篇

“看,那有影子,好可怕,是什么啊?”“是鬼”“啊”……一句句耳熟的对话在我耳边响起,记得以前,我也有过这样‘傻’的经历。那是我年纪小,胆子也小,晚上跟姐姐出去散步时,看到路旁的树影,听着风的吼声,也曾这样‘傻’的问过,姐姐也是这样调皮的回答。现在长大了,胆子也大,了解了那是树影和风声的结合之作。现在回想,想笑,笑自己的‘傻’、笑自己的天真,这也使我觉得树是可爱的。

哎,可爱的“夜行者”,你使多少人对你产生恐惧,是多少人曾经害怕过、畏惧过?

在炎热的夏天,是谁奉献自己过给予人们凉爽的地方?没错,是它——树!在炎热的夏天,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中,人们最渴望的便是绿荫,而你,就是这个绿荫的创建者,为了我们自然界的生物,你甘愿伫立于那烈火般的土地上,搭起那在炎热中给予我们希望的“棚”。

虽然自然界中供鸟儿居住的植物很多,但我还是觉得树的功劳最大,它不断地使自己长高长大,不就是为了给鸟儿更多更大的生存空间、生活家远吗?

如果说植物界中谁的功劳最大,毫不犹豫——树!不仅是它为鸟儿提供生活家园,而是它对人、对生物、对他自然中的大部分都是有益的。它为人类提供氧气;它为动物遮风挡雨;它为素食动物提供食物;它为人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为人类提供可口的果实……它这样不辞辛苦的做着一切,却从未想要过回报。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敬畏生命;生态伦理观

《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出版,其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名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卡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生命充满敬畏的情怀告诫人类,DDT等杀虫剂的滥用不仅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一、“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

阿尔伯特・史怀泽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伦理学家,他所构建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伦理观是现当代生态批评理论重要的伦理学基础。史怀泽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皆平等并都具有生命意志。“自然抚育的生命意志陷于难以理解的自我分裂之中。”[1]19人在自然界的生命意志最强,这使人类狂妄自大,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自己毫无怜悯之心,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而残忍地虐杀其他生物。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观倡导人类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生物,人类必须承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促使人类敬畏生命道德观的觉醒,使价值观的考量由人类扩到大整个生命系统。

二、生态伦理观之文化

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崇拜和爱的基础上,认为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之物都应被视作价值主体,并纳入道德范围。史怀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文化关系,“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2]19人类只有崇尚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才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与社会带来福祉,使人类文化获得生机、生生不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第一章以寓言的形式为人类敲响警钟,惊醒人类如果对自己卑劣的行为再不加以控制,寓言就会成为现实。“一种邪恶的魔法控制了整个社区:鸡群感染了神秘的疾病;牛羊开始生病死亡……大人出现毫无由来的突发性死亡。孩子们也未能幸免,他们在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病,几个小时后就会死去。”[3]2死亡的阴霾笼罩着人类,人类的贪婪不仅破坏了生物圈,而且也使人类自食其果。“是什么东西让美国无数的城镇失去了春天的声音?”[3]3卡逊告诉我们,“不是巫术,也不是敌人的行动侵袭了这个世界,让新的生命无法复生。一切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3]2自然界是一个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息息相关,有着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动物、植物甚至山川河流都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对于杀虫剂的滥用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打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忽视了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发展的复杂网状关系,破坏了生物链结构,最终危害了生物的生命。

三、生态伦理观之代际平等原则

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与代际平等原则完全背道而驰,科学家们在讨论DDT在人体内的危害量之时,DDT早已在人类身体、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土壤之中根深蒂固,不仅影响着当代人,也严重影响着下代人的身体健康,因为“DDT以及同类化学品的一个最危险的特征是,他们可以通过食物链从一个有机体传递到另一个。”[3]17卡逊在第五章土壤的王国中,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了土壤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土壤王国是由各种相互交织的生命组成的,每一种生物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生物依赖着土壤,土壤反过来也是地球至关重要的一个元素,只要土壤保持繁荣的生命力量。”[3]44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个结论:农田、森林以及花园里喷洒的农药会长期存在于土壤之中,农药残留透过土壤会融入于地下水,地下水一方面用于灌溉庄稼,种植农作物,另一方面会成为溪流或者河水的供给,这样的水质造成了鱼类的大量死亡,还有一部分含有DDT的鱼类会被做成美味佳肴。牲畜的食物也毫不例外地被喷洒上了DDT,奶牛吃了被污染的牧草,牛奶中就会携带少量的DDT,但是若将牛奶加工成黄油,DDT的含量就会剧增。这些受污染的食物都被端上了人类的餐桌,真可谓是自食其果。就连并未出生的婴儿也难以幸免,毒素还会从母亲传到子女身上,这样的灾难从胚胎时期就已经降临。婴儿出生之后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婴儿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吸收、存积有毒的化学品的漫长过程,“将来,子孙一定不会原谅我们的。”[3]10 DDT等杀虫剂的使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我们对子孙后代所带来的伤害难辞其咎。产生抗药性的虫类大量繁殖,从而使人类陷入了与自然界无休止的化学战争中,并且人类也从未赢得过这场化学之战。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促使人类重新审视文化,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结语

卡逊极力推崇史怀泽“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呼吁人类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类只是自然界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无权控制自然,更无权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人类作为生命意志最强的生物应该主动承担起维护生物圈平衡性的生态责任,将人类的最终关怀扩大到整个生态系统,努力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阿尔伯特・史怀泽. 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范文第8篇

一 寄予植物的审美情感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中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树,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审美情感,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心境情感赋予花草树木。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植物或借植物抒感的名篇佳作。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将莲人格化,赋予莲美好高贵的品格,表现出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此外,近现代文学巨匠们也有名篇佳作令人陶醉,赏美无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等都借植物抒发个人高洁的情怀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植物的观察多么细微,至情至理,寄予了美好情感,当然还在熏陶现代人们的审美情操。

二 借动物诗以言志的审美情感

在讲八年级上册动物时,讲到蛙,自然想起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作者以闹写静,烘托出主人候客时孤寂清冷的心境;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作者寄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讲到蚕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蚕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古人们借动物以言志,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更受到心灵的洗礼,体会到古代文学的审美情感。

近现代中外作家也留下了许多借动物以言志的名篇。如苏联伟大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狂风暴雨中勇翔的大无畏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可见通过对动物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在科学和技术上受到启迪,同时也能领略动物在文学艺术上的奥妙,获益非浅。

三 热爱环境的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