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试卷分析

历史试卷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2011年高考历史试卷 特点 启示

2011年江苏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总体难度比往年有所降低,题量有所下降,没有偏题、怪题和难题,其出题宗旨不在将考生考倒,而是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凸现新课程理念,命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科,重视主干知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继承中带着创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图文并茂。试题考查联系时事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考查角度较为新颖独特,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试题量方面来看,总分没变,但材料题减少一条,减轻了学生负担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主观题从6题变为5题,减少了一题,使学生答题不至于有仓促感,减轻了学生负担。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及中小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很大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我们教师常说高考指挥棒不变,就难以减轻学生负担,而江苏省的本次历史试卷在题量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减负决心。

二、从试题涵盖的内容方面看,必修史三大模块题量分值的分布更加趋于平衡,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2011年高考历史江苏卷政治史模块有10题,计39分,经济史8题,计31分,思想文化史6题,计30分,其中主观题部分涉及必修的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各一条,分值都在12-15分之间。和2009年和2010年高考相比,2011年历史试题必修史题量分值分布更加趋于平衡,这与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注重基础,以教材为本,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和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甚至是我们常说的热点内容。

三、从试题样式方面看,新史料、新情景的试题依然占据着突出的位置

试题命制秉承新课程理念,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今年已经是第四年。四年来,新材料、新情景题在江苏卷中一年比一年凸显。今年江苏卷20道客观题,全是材料题,分别通过文字史料、图片等形式呈现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考查相关内容。如选择题第十二题: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制定给特定的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 采取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 废除了债务奴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 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中克里斯提尼改革无疑是考试重点,但以这样新颖的视角来体现则是学生不常见的。显而易见,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类型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大方向,也是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理念在历史学科得以落实的着力点。2011年历史江苏卷的命题完全吻合这一大方向,创新理念是鲜明的。

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背景下的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四年来都明确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考核目标与要求,分别是: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讨问题。前几年的考试在前四个方面都有涉及,但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卷的特点是不光涉及这几方面,而且在对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上有所创新,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较好的尝试,在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到新课改下高中教学的现状,问题小而分值少,稳步推进开放性高考试题的改革,稳重而不失灵动。这势必将推动江苏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考查注重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并重,进而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更关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把江苏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推向深水区。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也为各省高考历史命题改革作了很好的示范。

五、联系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时代感强,现实与历史交融,学科交叉性强

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史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现实,依托热点一直是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选修部分明治维新的材料题第(3)问: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这道题目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心人类命运,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思维解决当今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史为鉴,服务社会。同时最后一问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考查,同时也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原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特点。

六、大量涉及新材料,新情境,不拘泥于教材,但又源于教材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分析,理解能力。但仔细分析试题不难发现,这些新情境、新材料无一不符合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大纲的要求。史料是历史学的组织细胞。材料型试题是主打题,体现了新课程下的江苏高考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选择题要求学生在所给题干材料与备选项之间建立起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才能正确选择。非选择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但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面对2011年江苏省历史试卷的命题思路及特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有怎样的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促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综合能力培养已成为当前历史教改的热门话题。所谓“综合”大致包括: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记住历史,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历史学科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人类社会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政治、地理、语言文化和其他自然科学血肉相连、密不可分。高考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历史教学深层次能力要求的反映。因此我们在教学进程中,应该有目的地选择新材料和设置新情景,有目的将史、政、地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风格。

2.认真研究考纲,加强基础主干知识的教学

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①因此,每做一个专题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高考说明,并用一定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切实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

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

八、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适当与其它学科渗透

当今高考,试题的实践性、灵活性强,往往是通过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运,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强调以史鉴今,服务于现实。高考的这一新变化,促使我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科技、环保等问题,并就这些热点问题积极与其它教师配合,寻找交叉点,共用一个背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计问题,多方考察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高考中面对热点不再无从下手。

九、利用历史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②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以鲜明的导向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形象讲述、实物展示、图像再现、情景创设、课外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干瘪、抽象的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由于师生情感共鸣,创设问题的情境,导引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且,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主观情感移入到认识对象中去,能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受到陶冶,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的真挚感情,激励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参考文献: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试卷讲评课 高中历史 有效性

一、上好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大家对于如何提高课堂实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类文章各类观点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对于试卷讲评课有效性讨论的是比较少的。我觉得试卷讲评课在历史教学中也至关重要,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其他课型所不可替代的。讲评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能让学生温故知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它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上好高中历史讲评课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加以关注。

二、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试卷讲评课流于形式,有时候简直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更谈不上能够达到复结、温故知新的效果。我听过几次流于形式的讲评课,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准备不足,评讲随意。有些老师对讲评课重视不足,以为讲评课可有可无。课前没有备好课,对于学生的答题情况没有做全面了解。导致讲评试卷时带有随意性。要么缺乏针对性,要么简单地核对答案。二是就题讲题,讲评死板。讲评课最忌就题讲题。有些老师也是课前准备不足,导致讲评时候难以做到举一反三而是有一题讲评一题。这样无法发挥温故知新、开拓思维、拓展知识的作用。三是没有重点,满堂讲评。一些老师讲评试卷时,对试卷分析不足,拿到试卷从头讲到尾,没有重点,没有关注学生反应,学生没有自主性,“满堂灌”,这样的试卷讲评是不足取的。

三、提高高中历史讲评课有效性的措施。

下面,我结合多年在教学第一线的经验,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讲评课教学有效性。

1.针对性措施。

试卷讲评的针对性是讲评课有效的关键。要做到讲评具有针对性,必须备好课。如何算是备好课呢?我觉得首先要备好试卷。老师要讲评一份卷子之前,对试卷一定要一清二楚,心中有数。这样讲评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这就要求老师先把题目认真完整地做一遍。然后要分析试卷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及试卷的难易度情况。这些都要做到心中了然。其次要备好学生。讲评课备学生就是要对学生作答的试卷进行认真分析。试卷中的题目难易不一,学生个体差异也情况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试卷之前,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做统计和归类,既要整体分析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逐项分析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得分率及失分率。这样在讲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对于一些非共性的问题可以课后个别辅导。通过这样富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知识,巩固知识。

2.拓展性措施

考试卷子因为受到卷面、时间的限制,命题者往往以点带面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一份卷子在考查知识点的时候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同时不同的试卷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试卷讲评时候不能就题论题,必须讲究试题的延伸性,讲评时注意对相关知识及新旧知识的拓展。应该从某一个重点出发,把可能涉及的“面”呈现给学生,同时注意把试题和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考点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引导他们学会归纳有交叉或类似的知识点。还要善于设计变化题型,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设置,做到举一反三。比如有次我讲评一份试卷的一道选择题:“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个知识点时,就这个知识点展开复习了相关知识内容,同时从不同侧面,利用不同材料重新设置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不但很好地复习掌握了相关联的知识,而且思维得到了拓展,收到了很好的讲评效果。

3.自主性措施

新课改背景下讲授新课“满堂灌”不可取,经常被诟病。同样的,历史试卷讲评课如果“满堂灌”,学生没有自主性则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历史课的讲评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学习的自。有些老师会错误地认为讲评课就是讲与评,就是老师的事情,于是出现老师一人自导自演“满堂灌”,一般是老师给出一个参考答案,学生在被动中接受,很少有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很显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讲评课必然没有多大成效。因此,要提高讲评课成效,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大自。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发动学生参与讲评分析。比如,教师在讲评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自己的错题进行重新思考;还比如,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某一道题请得分最高的和得分不理想的学生分别谈谈答题时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在分享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与总结。这样,学生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讲评课的效果显著。

总之,不管是针对性措施、拓展性措施还是自主性措施,试卷讲评都必须通过讲与评切实帮助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到“考有所得,评有所获”,这样的讲评课才是有成效的,才是历史老师应该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考 试题研究 备考思路

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

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2017年历史备考思路

指导思想: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训练高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基础,强化主干,尤其重视培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延续三轮复习的模式。

一轮复习:(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标――单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轮复习:(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标――通史复习,融会贯通。

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标――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落实。

由“点”及面,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3.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及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是资料精心选用;二是加强检查督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四是倡导合作学习;五是制作思维导图。

5.加强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

选择题(第24―35题)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

开放性试题(第41题)

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阅读难度大;思维考查环节多;主干知识考查抠细节;题肢之间干扰性大。如何做好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知识储备要扎实,认真审题是关键,勤练精思不可少。

对于选裉庥惺大判断方法:(1)常识判断;(2)时间判断;(3)空间判断;(4)概念判断;(5)史实判断;(6)逻辑判断;(7)规律判断;(8)阶段判断;(9)程度判断;(10)数据判断。

考生在完成选择题时也应注意十大“陷阱”设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颠倒;(3)因果倒置;(4)张冠李戴;(5)鱼目混珠;(6)正逆颠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问;(10)添枝加叶。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的命题特点是:坚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察学科体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等内容。

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即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二审),即审分值――确定要点数量;审设问――“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点化;精准化;段落化;整洁化。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

(定向词) (定法词)

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及形成

(定向词) (定法词)

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

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思路:一是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对于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对于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二是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对于历史探讨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等。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我的观点“怎么样”;③论证过程“为什么”;对于历史阐释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阐明并论述)。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6.将精选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选题:①侧重历年真题;②侧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③侧重考点、难点、易混点;④侧重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2)精心批改:逢练必改,逢改必批,落实两个“凡是”: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先认真做一遍;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全批全改。

(3)精心讲评:模式是“自查自纠――精评新练――查缺补漏――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文钦.略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高三历史科复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王百姓.浅谈高中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2012(21).

[3]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4]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权威:教育部命题专家详解2016高考各科试题(搜狐―高考―备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4篇

中学开设的各个学科,无论是它们的内在知识体系,还是对学生思维对象、思维习惯方面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偏向和特点。就文科综合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来说,政治着重于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民族意识,了解史实,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评析;地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使记忆中的地图成为地理知识的结晶,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意识。可见,这些科目无论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或者考试,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学生面对这些科目内容时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同的。但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则把三科知识放在同一时间、同一试卷上,对每一位考生来说,如果还沿袭过去分科考试时单一思维习惯和模式,一方面考生的水平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难以整合有效的试卷信息找出答题的切入点。有的学校做过这样的对比:将难度相当的三科试卷先进行分科考试,然后又拼成一张综合试卷,结果后者得分率明显有所下降。这充分说明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干扰,水平难以充分发挥。

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考试形式上接受试题综合,更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文科综合主要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把三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如2003年文综试卷16~20题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题干,考查历史和政治知识;37题以读图形式考查地理和政治知识。平时我们若能关注国内国际的热点,并做一些细致而多角度的分析,逐步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在考试中,考生的思维应该是不会有太多障碍的。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5篇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选择题: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在( )

A、3世纪B、4世纪C、5世纪D、6世纪

2、北魏最初的都城是( )

A、长安B、洛阳C、项城D、平城

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B、匈奴C、羯D、氐

4、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 )

A、北齐B、北周C、东魏D、氐

5、孝文帝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把姓独孤改为姓( )

A、贺 B、元 C、刘 D、穆斯林

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 )

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迁都洛阳

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D、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

7、下列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朝代是( )

(1)曹魏(2)南朝(3)西晋(4)北魏(5)北朝

A、(1)(2)(5)B、(2)(4)(5)C、(1)(3)(4)D、(2)(3)(4)

8、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逐步成为黄河流域南北各族流行的服装,这个历史现象反映出南北( )

A、生产技术相互影响 B、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生活、饮食习惯相互影响 D、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9、以下哪件事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北魏迁都洛阳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魏与汉族通婚

10、下列不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原因的是( )

A、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B、孝文帝羡慕洛阳的繁华

C、迁都洛阳有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D、迁都洛阳有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二、填空题: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改革措施

(1) 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语,禁用_____语;

(2) 官员及家属必须戴_____服饰.

(3) 改鲜卑贵族姓氏为_____姓氏,拓跋改姓_______.

(4)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_.

(5) 采用汉族的_______、________;

(6)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_______,以_______治国.

三、材料分析题: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魏主指谁?

(2) 本诏提出了什么改革?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3) 改姓前后他的名字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序号 1 2 3 4 5

答案 C D A B C

序号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B

二、填空题:

(1)汉语 鲜卑语 (2)汉族 (3)汉族 元 (4)联姻 (5)官制 律令 (6)孔子 以孝

三、材料分析题:

(1)指北魏孝文帝

(2)本诏提出改姓。 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

(3)改姓前为拓跋宏,改姓后为元宏。

看了“人教版7年级历史上册试卷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2.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

3.初一历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82-1

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历史试卷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的内容特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繁杂的史料素材,具有注重“史料证据”的特点,史学研究要遵循“论从史出”原则,研究者要在特定情景材料下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解决史学问题。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均比较重视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以材料化情景化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史学研究原则和新课改关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与前几年高考试卷相比,2012年江苏历史卷对史料的选择则更趋丰富和多样化,20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均以材料呈现。所选材料类型多样,包含多种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漫画;考查的指向和设问方式也别具匠心,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并且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6题以后嫌犯在法庭上对法官的称谓,考查革命之后新旧思想并存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第22题以“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评价的变化”为媒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综合考查释读材料信息并从中确立准确、深刻的观点和有效迁移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在2011年高考试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所选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资料,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成题形式也须多样化。

二、重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注重学科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选官制度的变化、福利制度的调整、维新变法思想等等。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学生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必须在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能力源于知识,必要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不能力忽视基础知识,又不能太细太偏,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在这方面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高考,换个角度讲,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试卷上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历史学科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同一知识点,考查角度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能力考查意图。2012年试卷较好地实现了“能力立意”的目标,以独到的视野和角度,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史实,是否具备应该达到的能力。如选择题中《点石斋画报》与洋务工业题、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题。第22题中论证题以一种新的答题形式,第24题中人物选修“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题以材料观点限定答题思路,均综合考查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提炼概括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大多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且能力考查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四、重视考查学科思想素养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7篇

一、 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教师不是法官,作用不在于审判学生,而是通过考试帮助学生成长,鼓励学生实话实说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质疑问难;教师才能把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合理地引导学生,学生也才能自主参与其中,讲评课才能收到效果。

二、整体总结试卷情况

分析整体试卷特点及所涉及知识体系;历史考试过后,先让学生及时了解个人考试结果、分析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鼓干劲,找不足;进行错题归因分析。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大致分析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明确试题的命题指导思想,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自己与应有水平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少?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距?

其次,教师将考试结果即分析出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以及得分分布情况向全体学生公布,使每位学生既了解全班同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又明确自己的成绩和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就迫切希望弄懂这些知识,这样讲评课就建立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上,才能加强印象,所以此环节是关系到讲评课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最后,教师指出本次考试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指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

以上三个层次要逐层推进,简捷明快;要坚持激励性原则,肯定成绩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三、 试卷讲评阶段

1、学生的自查自纠阶段。对考试中所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用学生自己矫正方式来解决。属于个别学生或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可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重新再认、请教同学或老师等方式加以解决。自我矫正时,教师要加强时间和组织调控,避免放任自流;优等生矫正任务较少,应鼓励他们给予矫正任务较重的同学以帮助。

2、小组的互查互助阶段。通过自我矫正仍未得到解决的个别问题,可采用小组矫正方式加以解决。小组合作探究应尽力创造争鸣气氛,提倡大家争论,在争论后达成共识;教师要给予各小组以适当的指导,帮助解决各种疑难点。

3、教师的讲评阶段。教师讲评应该在学生自查自纠和小组互查互助之后,这时候学生大部分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教师的讲评应该突出重点,重在指导,重在讲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以题论题,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到的题型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试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整体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可按如下3种方式归类:(1)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典型题进行分析讲评。(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把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类到一起进行分析。(3)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讲评时,教师要透过题中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讲解。

四、系统归纳,自我反思

教师讲评后,让学生更正试卷,订正错题,并作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和说明,教师也应认真进行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反思。通过反思,依据实际教学效果,把已成功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功的方法经验记录下来,把矫正教学的难点、遗留点及其一些教训也记录下来,写出总结。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整个教学流程的监控和合理调整教学布局。

五、随堂二次检测,轻松过关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启示

2012年,九年级思品和历史科目考试方法继续采取“二合一”式。试题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此次,中考政史试题本着考查“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了“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关注发展”的思想,与往年相比,此次的试题内容全面,题量标准,但从难易度比较,思品相比历史偏难。

一、试卷总体分析

(一) 试卷考查内容

思品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加上时事政治,共占50分。

历史以九年级教材内容为主,七、八年级教材内容为辅,共占50分。

(二)试卷题型及比例

1.思想品德。单项选择题:占24分,非选择题:占26分,其中简答题占10分,分析说明题占16分。

2.历史。单项选择题:占25分,读图题:占16分,综合分析题:占9分。

(三)数据统计

(注:我县2012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政史卷抽样)

二、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一)客观题

2011年的选择题总体上比较简单,但也有一些题有点难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失分较多的思品选择题有第2题、第3题和第11题,历史选择题有第20题、第21题、第22题、第33题和第34题。这些题目失分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知识掌握不到位,选项迷惑性大。如思品第2题: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我国第 次人口普查正式开始。

A.三 B.四 C.五 D.六

这道题属于本学年的时事政治,从学生的认识和选择情况可以得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教材,而不能延伸到时政媒体和现实生活。因此,大多数学生毫无主见地“碰运气”选择,失分学生占60%。

又如历史题第20题:1915年,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科学”口号,掀起的进步知识分子是 (选项为4人图片)。这道题属于近代史当中最基本的知识点,根据平时的辅导情况看,考生应该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从考生选择的结果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频率偏少,导致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记忆“只知其名,不知其人”的现象。还有第43题读图题也出现了类似的失误。

(二)主观题

1.民族地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模糊,使得答案直接来自教材的题目失分。如思想政治第15题结合材料回答“青少年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历史第46题结合材料回答“三次科技革命分别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我们民族地区很多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重点,再加上汉语言水平较差,在答题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习惯组织答案,往往角度重复。这种失分现象充分暴露出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

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如思品第16题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部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没有抓住问题中的“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大多数考生谈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谈不出“高度观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的目的和意义,只能说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3.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述能力差,口语化严重。这种失分主要表现在材料分析试题上。如思想政治第13、15、16题,历史第44题(2)等。学生回答这一类问题时,一是容易出现表述无条理、分析问题不全面、缺乏逻辑等问题,且“一句话”式或“一盘散沙”式的答题法屡见不鲜;二是有的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语言表达不到位,不会运用政史术语,结果很笼统,不能表述中心,有碍于答题效果;三是书写潦乱,卷面不整洁等。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在今后的政史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大纲要求,把握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2.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学生实际,自觉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多创设以鲜活背景为材料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理解、去运用,养成良好的思维素养和解题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加强训练,平时多选择那些设计新颖、思维灵活的题型,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规范答题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训练过程中,要精选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便在运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并在训练中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能解决不同类型的题。此外,还要经常强调书写规范,这是做题的最低要求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

5.思品、历史教师要加强互相交流与沟通,对共性问题要多研究,多设计典型考试题目,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政史合卷考试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