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步诗的意思

七步诗的意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七步诗的意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我们固然不是为了教学生做几句诗,但古诗教学仍然是语文教学园地不老的奇葩。面对千百年来那些博大精深,灿若繁星而又脍炙人口的古诗,谁能不为之赞叹。实际上,古诗教学,不仅是学汉字、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美感――这是由古诗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深邃的意境决定的。然而,由于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事件、人物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较大的距离,学生们要很好把握毕竟有些难度。

笔者不才,从事古诗教学多年,多少积累了一点经验,略述与此,与各位探讨。

法之一:从作者、背景入手,给理解一个平台

应当清楚,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才能理解得深刻,也只有在特定背景下理解起来才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诗歌自然不例外。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读时人的诗歌,一看就懂;可是,读古人作品,往往就得看注解了。道理很简单:时人的诗,就是以我们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不用说我们也清楚;而古人的诗,则是以古人所处的时代为背景的,我们是两眼摸黑,理解起来自然困难重重。教学诗歌,除了字词的解释外,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等都是开启理解之门的钥匙。

以曹植《七步诗》为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过《三国演义》的都清楚,曹丕因为嫉妒弟弟曹植,担心他跟自己争夺王位,于是刚一即位,就命令他在走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来,否则小命难保。七步做首诗,曹丕显然有意为难曹植,不想曹植七步之内居然完成!哥哥心意,弟弟心知肚明,于是借题发挥,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的责问。有了这个故事做铺垫,理解诗歌无疑会大大降低难度。

《七步诗》当然是诗,但曹丕用意不在诗,曹植用意同样不在诗。准确理解的关键不在诗本身,而在做诗的那个背景!讲清了这个故事背景,一切尽在不言中。可是,如果不讲清这个背景,学生眼里的不外乎尽是豆子豆叶等的,要读出诗中味道,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再如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令古今多少爱国人士产生共鸣,原因何在?我们理解,但小学生难理解。如果能讲清当时的南宋的时代背景、陆游一生的统一追求、朝廷的偏安一隅,那么,回过头来再看,就显得很亲切了。

一句话,喜欢听故事是小孩子的天性。在小学生眼里,作者的介绍,背景的介绍其实也就是讲故事。以故事讲诗,还有难度吗?

法之二:从情景入手,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古诗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你看,尽管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读者展现了一副美不胜收的国画:深秋之夜,月已落,霜满天,天地一片寂静,远处几声乌啼传来,令人倍感寂寥。江岸上枫叶火红,江面上渔火点点。仔细品味,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月是落了的,霜是满天的,乌啼是深夜的,渔火是零星的,钟声是客船上听到的――画面很美,但画面中每一事物却都不透着凄凉、透着寂寥!此情此景,诗人能是兴奋的吗?为什么不高兴?如果已经告诉了学生该诗是诗人落第之时、飘泊异乡之时的有感而发,诗意就更明白了。名落孙山,飘泊他乡,诗人愁啊!“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是,二十八个字中有一字是“愁”字吗?没有,但却字字不离愁思!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再如韩愈诗:“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为人称道,可究竟好在哪里,似乎又难以名状。但是,当我们将其还原成一幅生活的风景画时,就会发现,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你看:丝丝细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是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地面上却只有稀稀稀稀疏疏七零八落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这样的情境,还用担心他们看不明白什么是“草色遥看近却无“吗?

语言是抽象的,但画面是具体而直观的。只要能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切的文字解释都是多余的。

法之三:从诵读生发,悟出诗情。

古代诗歌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这是现代诗歌难以企及的。古诗的意境,所谓的诗情画意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解决之道只有一条:熟读。诚如本文开头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没有熟读,没有大量的熟读,令人很难体会出古诗何以魅力无穷,更不要说小学生了。

当然,小学生读古诗,未必就一定能体会出意境,但长久的坚持,肯定会有所收获。实际上,只要孩子们能从熟读中感到快乐,古诗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要读,认真读,就已经意味着有收获了。

怎么读?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其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感情怎么读得出来?那就要看你是否读到家了。简言之,诗歌感情的体会需要千百次的反复诵读,仅仅几遍或者十几遍是无济于事的。如《梅花》,通过师生的反复吟诵,读它个百遍千遍,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墙角”、“梅花”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当然,这种感觉未必一定是清晰的,很有可能多半是模糊的。这不重要,对小学生说来,有这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要求太高,这不符合实际。只要有一点感觉,就是很大的收获。

法之四:从理解词句讲解,悟出诗意思

毕竟,古今词义变化很大,诗歌又讲求精炼,小学生又是从零开始,因此,古诗的词句含义讲解必不可少。可以说,这是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的关键。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引导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课本注释。

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尽管没有生僻字,但不做解释学生理解也不易,关键就在于古今词义有了变化。像“元”、“悲”和“同”,学生肯定认得,但如果按已有知识去理解去解释,无意南辕北辙,不能把握诗意的。这时,老师就得实施补充注释如下:“元”就是“原”,原来之意;“悲”是“可悲”的意思,引申为“遗憾” 讲;“同”是“大同”,即“统一”的意思。如此,学生就明白了这句诗的意思是“只遗憾没有见到祖国的统一”。

总之,古诗教学,既是教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过程。如何充分应用这一教学点,那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是,无论怎么认识,都应当清楚,认字识句永远不是教学的唯一。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我们教学古诗,必须考虑到也必须挖掘到。实际上,深入挖掘古诗独有的魅力实际上也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回应。

参考文献: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诗误读 教材编者 初中语文

日前,笔者在小学古诗文读本上见到一首古诗《七步诗》,作者曹植,相传其兄曹丕为迫害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绝,否则将遭受极刑。曹植文思敏捷,果然在七步之内作成这首广为人知的五言绝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诗的意思是说:锅里煮着豆子,烧的是豆子的秸杆,豆子在锅里哭泣着,既然彼此是同根而生,又何必要相互残害呢?诗既作成,曹丕不好食言,只好悻悻放过曹植。

粗粗一看,文从字顺。可是细细推敲,问题就来了:似乎有哪里不妥。曹植当时正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命悬一线,生死未卜。生杀大权完全操于曹丕之手,他曹植只有哀哀求告的份,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实力与曹丕相互残害,最多只能说:你我同根而生,你何必要这么着急的要杀我呢?

问题出在哪儿呢?出在标点上。原诗的标点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用句号连结,但是按照当时的语境来分析,最合理的标点方式应该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诗的后两句不是诗人的评价而是豆在釜中的哀告之语,实际上也就是曹植对其兄曹丕的哀告之语。把标点这么一改,语意顺畅,也就符合当时的语境了。

把原来的标点方式与修改后的标点方式比照一下不难发现,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读本的编者对诗句中“相煎何太急”中“相”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笔者翻看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483页,“相”有两个义项:互相,如相识、相像、相距太远、不相上下;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再翻看《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版第266页“相”同样也是是两个义项。原来,读本的编者把“相”的两个义项搞混了或者根本没有分清,这才造成如此偏差。

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课本(注意:这可是学生用的教材,其权威性自不必说。)中亦可找到。义务教育苏教版九上语文教材第26课《陈涉世家》(节选)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苟富贵,无相忘”,这是陈涉在与别人一起耕作时所言。教参的译文是“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可不要忘了弟兄们”。笔者倒是觉得,如果译成“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因为只有这样翻译,下文的“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才站得住脚――你是一个被人家雇佣耕地的家伙,哪里来的富贵?话语讽刺的对象直接指向了陈涉;也只有这样翻译,下文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掷地有声的豪言才有了思想基础,一个不安于命运摆布,努力抗争,力求改变现状的硬汉形象才跃然纸上,而教材编者原来的解读方法显然是失之粗疏。

其实,翻翻古诗文的名篇,“相”表示“相互”和“指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的例子均不少见,兹略举一二。

表示“相互”的: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龄《狼》)

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翦梅》)

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⑧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的:

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北朝乐府•木兰诗》)

②蔽林间窥之,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③杂然相许(列子《愚公移山》)

④远来相视,子令吾去(刘义庆《世说新语•荀巨伯》)

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典故; 主题; 描画;

古代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篇用诗歌点明该篇要描画的主旨。《醒世恒言.第二卷.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开头与众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是在对诗歌所寓化的典故的解读中,深化了主旨。《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是劝说兄弟之间要和顺相处的,故引用的诗歌也是这样的意思。该诗为: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在这短短的诗歌里,寓含了三个典故,这三个典故的主题都是指向兄弟应该和顺相处的。

第一句“紫荆枝下还家日”,讲的是田家兄弟析产而又和产的故事。说以前有田氏三兄弟在一起居住,那是妯娌和睦,其乐无穷。可田三嫂是个为人不贤的媳妇,她依仗着自己有些嫁妆,看见田家一桌上吃食,不用私钱,不动私秤,在自己屋里吃些东西也不方便,就对丈夫说,公堂钱库田产,都是两位哥哥掌管,这收入和开支咱们也不明白。但兄弟之间,到底有个散场的时候,倒不如趁早分析,各自去过自己的营生。这田家老三认为媳妇提出的话有道理,就央求哥哥分析而居。田大、田二其初时不肯,被田三夫妇的再三催逼下就答应了。于是,就将房产钱谷之类,分为三份,分毫不差。只有庭前的大紫荆树是祖宗留下来的,长得还非常茂盛,现在如何析分呢?虽然是正在开花的时节也说不得了。田大倒是至公无私,就想把这紫荆树砍倒,将粗本分为三截,每人各得一段,其余的零枝碎叶,论秤分开。商量妥当之后,就等着来日动手。

第二天天明,田大就唤起了田二、田三两个兄弟一起去砍树。可是走到庭前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只见紫荆树枝枯叶萎,全没有了往日的生机。田大用手一推,树是应声而倒,根芽具露。田大不由得停手,面向紫荆树大声啼哭。两位兄弟连忙询问缘由,田大说,吾不是在哭树哇。想吾兄弟三人,产于一姓,同爷合母,比这树枝枝叶叶,连根而生,是分开不得的。根生本,本生枝,枝生叶,因此才荣盛。昨日我们议论说此树分为三截,此树不忍活活分离,一夜之间就自家枯死了。我兄弟三人若分离了,也就像者紫荆树一样枯死了,岂有荣盛之日?吾因此而悲哀耳。田氏二兄弟被田大的话语所感动,就抱成一团,痛苦不已。田氏兄弟都表示不再分析,情愿依旧同居。三位嫂子听到后,大嫂、二嫂非常欢喜,只有三嫂那是不太情愿,口出怨言。田家老三就要将妻子逐出,被两位哥哥劝住,三嫂羞愧难当,竟然自缢而死。三兄弟再来看那紫荆树,那树依旧是茂盛如初,是更加得烂漫。自此田氏就累世同居。有诗为证:紫荆花下说三田,人合人离花亦然。同气连枝原不解,家中莫听妇人言。

试想,这紫荆树是不会因为田氏兄弟的析产而枯萎的,但芸芸众生,血脉都是相连的,田大的真情竟然感动了庭前的紫荆树这个无情之物,这紫荆树却又使得骨肉相连的兄弟又和好如初,它成为了兄弟和顺相处的见证,也表明了兄弟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的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典故是从平民的角度切入,点出了“兄弟和顺”的主旨。

第二句说“花萼楼中合被时”,寓含的唐朝的一个典故。因为韦氏作乱,武三思专权,玄宗起兵讨伐,平定祸乱,继承帝位。把自己的五位兄弟,也都分封了爵位。这唐玄宗对自己的兄弟非常的友爱,就在长安城里建立了一座大楼,取名为花萼。时常召唤自己的五位兄弟在此楼上欢饮。在此楼上,又造了大的帐篷,号称“五王帐”。兄弟在欢饮之余,就在一处睡觉。有诗为证:羯鼓频敲玉笛催,朱楼宴罢夕阳微。宫人秉烛通宵坐,不信君王夜不归。

俗话说,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兄弟之间是亲情所在,兄弟同心,木棒成金,唐玄宗与众兄弟一起平定了内乱,是兄弟齐心力量的结果,但值得赞扬的是唐玄宗在称帝后,能够不忘兄弟之间的情意,依旧与兄弟和睦相处,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典故,又从帝王的角度,深化了主旨。

第四句“千秋羞咏豆萁诗”,寓含的是三国时曹丕与曹植两兄弟间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曹植写就《七步诗》的故事,在这里笔者就不再多说。这个典故直接表现了兄弟间不应相互杀戮摧残的道理,从反面深化了“兄弟和顺”相处的主旨。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魏晋名士;酒;妙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23-01

古代,酒最主要的用处是成礼,但到了魏晋就起了很大变化。魏晋的名士将酒的作用作了极大拓展。认识魏晋名士对酒的种种妙用,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社会及其中的人。

魏晋风度的形成离不开酒的影响。简单来说,酒仅仅是一种饮料,但是它很奇特。古人云"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魏晋名士对酒的妙用也是让后人惊奇的。

1.用于养生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酒乃水谷之气,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积冷健胃之功效。"《本草备要》记载:"少饮则和血运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辞邪逐秽,暖内脏,行药势。"《本草纲目》也指出酒的养生价值。"酒,天之美禄也。麦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状神御寒,消愁遣兴。"曹操感叹生命的短促,对于死亡也是十分恐惧的。后来想明白了,神仙是不老不死的,然而服药石求做神仙,又常常会被药毒死,还不如喝一点好酒,穿些好看的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说文》云:"酒所以治病也"。酒不断吸引魏晋文人墨客不仅因为特殊的味蕾享受,还因为酒有着不容忽视的养生价值。陶渊明就特喜饮酒,饮酒成风是魏晋的一道风景线。先秦两汉虽然也有人知道酒的养生作用,但是普遍饮酒且增加养生功能和饮法的是从魏晋名士开始的。

2.用于创作

魏晋文化的蓬勃发展,与酒文化的空前繁荣有着一定的联系。酒能刺激神经中枢,可以把士人带入一种远离世俗烦恼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空灵状态,精神上可以获得短暂的自由。酒正是灵感爆发的工具,也成了智慧和胆量的催化剂,造就了无数文学家,使他们的功绩和作品流芳百世。曹植在《与吴质书》中写道:"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东阿养育了曹植,"一杯东阿王,七步诗成章"早已家喻户晓。据传曹植偶品东阿之酒,颇感妙不可言,日渐手不释壶,酩醉方休。"得酒诗自成",诗文在酒中诞生,同时也弘扬了酒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酒对促进中国文学创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陶渊明在《饮酒?题记》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诗文在酒中滋生,酒在诗文中获得意义。所谓:"酒后乐无极,弥胜未醉时。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酒能助诗情,刺激创造力,丰富了诗的内容。晋文人墨客无人不诗,也无人不酒,而大量的诗文也是散发着浓烈醇厚的酒香。

3.用于交往

魏晋特殊时期流行的特殊魏晋风尚,逢场作戏,文人交际,饮酒自然必不可少。许多文人墨客时常地会聚在一起,通过杯盏的传递来寻求共事,联络感情。曹丕参与的"南皮之游",置酒雅饮;石崇召集的"金谷之会",游园宴会,赋诗叙怀,令人津津乐道。并留下了唐代诗人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所说的"金谷酒数"的佳话。又如王戎对同车人说:"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兰亭集序》是王羲之酒酣耳熟后的代表作。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陈绰、谢安、李光等文人墨客,在层峦叠嶂 、茂林修竹的会稽山下的兰亭聚会,修祓禊之礼,在曲水流觞中,饮酒赋诗,个个以文义冠世,写出了精妙绝伦的诗章,集结成册。王羲之酒酣后即兴执笔挥洒,写下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墨宝。王羲之"酒后序兰亭"的故事在好事人手中流传下来,永远流传于后世,显示了魏晋名士洒脱优雅,不拘一格的行事作风,真乃体现魏晋风度。魏晋虽是乱世,但是文人交往频繁,思想活跃,无论哲学、文学、史学、各类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密集的人际交往密不可分。

4.用于避世

魏晋时代政治变故频繁,社会动荡加剧,新旧集团的权力之争异常激烈,危机无时不在。魏晋士人朝不保夕,醉生梦死,酒酣耳热,才能已酒解忧。《晋书・阮籍传》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魏氏春秋》说他"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乃真是"不与世事,酣酒为常"。还有的是仕途不顺,生活不如意,只能寄情于酒水,饮酒度日,醉生梦死。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酒是最好的慰藉品。它的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感官刺激,使人忘记世俗烦恼,挣脱人生羁绊。刘伶曾入仕途,官居建威参军,自称为天下第一"醉鬼"。他曾在对神发誓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刘伶纵酒放达,他的酒事众人皆知,"第一酒鬼"的名号非他莫属,在他纵情喝酒的背后,更是表达了对魏晋政治的失望,用来逃避现实,沉湎于酒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之际的名士们对于专制政治的不满,对于酒的共同爱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因处于政局不稳的危境而不得不潜身于酒海之中,借此以保全性命和诗性感悟。客观地说,魏晋名士的饮酒,实在是借酒自放,以逃避礼教对人心的束缚,所以难得酒中之趣。魏晋时期的"金谷二十四友"与"竹林七贤"等处在同样的位置,饮酒避世实属无奈之举。

5.酒以成礼

酒在古代最正宗的作用是成礼。钟毓说:"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说明酒在魏晋时期的礼教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古代饮酒,必须遵循的礼仪约有四个步骤:拜、祭、啐、卒爵。意思就是说喝酒之前要作出拜的动作,然后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表示敬意。在尊老爱幼方面,酒礼也有很大的作用。《乡饮酒义》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意思就是说,人们参加了乡饮酒礼,就会懂得尊长养老的道理,回家后就会有尊老爱幼的行动。这真是"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悌之行立矣"。乡饮酒礼名为饮酒,其实旨在教化人们"孝悌观"。真是"无处不酒"、"无酒不成礼"。魏晋期间大量的迎送宾客,君臣欢宴,婚丧喜事,无不以酒成为礼节中的重要角色。

魏晋士人不是单纯的饮酒,更加深层次上讲,他们饮的其实是中国的酒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所以我们分析魏晋名士对酒的妙用有着重大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酒虽然在我国古已有之,但是一般饮用并不普及,只有到了魏晋,因名士普遍嗜酒,将酒的妙用作了很多拓展,其生命也变得流光溢彩。士人饮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政治严苛、社会动乱、战争惨烈的社会现实和士人特立独行、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

参考文献:

[1] 朱肱《酒经》,中华书局,2011年8月版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5篇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文化传统,就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影响巨大。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言人,她透露出古人那惊人的智慧,诗词中的哲理也是发人深省,词句之间的是古人的真情实感,她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无价之宝。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手机、电视,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着,学生的生活中没有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能力的书籍等,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确定下来,而古诗词就可以作为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就这种情况来看,古诗词的教学以及传承就十分有必要了,让学生爱上这些优美而又古典的古诗词,就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1 了解古诗词

1.1 古诗词的定义

古体诗、格律诗以及近体诗是中国颇有代表性的诗歌,但是古诗词却是一种又不同于其他的格式和韵律的诗词,词和诗是不一样的,词牌构成的就是词,如果词牌不一样,那么在字数方面是没有相同的规定的,而且,词在配上曲子后就可以吟唱。与词相比诗就有明显的不同了,诗有近体诗,有古体诗,这是按照音律来进行区分的,也可以按照内容来分,就会有叙事的、抒情的、边塞的、怀古的、军旅的等,这些诗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她平仄押韵、字数相等。虽然诗词有诸多不同,但是古诗词的词句相当精炼,构思巧妙,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文化里程碑。

1.2 对古诗词的分析教学

在我国小学,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这时不仅应只将古诗词的含义讲给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是十分枯燥的,小学生又因年纪问题意志不太坚定,所以只让他们简单地背诵还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并不能使学生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丰富的感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诗词进行赏析这方面理解好,就不能忽略古诗词中的潜在意境,改变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

1.3 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在学习上教育,也要潜意识的教育他们,他们是祖国的将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会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语文教师就要使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词,使他们的习惯变得良好。再者,语文理解能力无论在哪都是行之有效的,所以要鼓励小学生学习语文古诗词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加学生自身的内涵。

2 教学方法

2.1 朗读古诗词

只有朗读才会同时结合眼、口,诗人一般都是触景生情,才思如泉涌,作出的诗词韵味无穷,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才会感受到那种不凡的美。像《山居秋暝》,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句诗能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在刚刚下完雨后空气清新,这种美感就可以在朗读中体会得到,学生就可以充分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作品,垂钓过程中的乐趣及也会在朗读中体会。

2.2 充分想象

小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受到禁锢,他们的思路是开阔的,想象是丰富的,所以他们对意境的体会应该是最深刻的,他们所构造的画面是最自由的,也可能最符合当时的场景,就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让学生闭眼静静的听,想象站在山下,静静地昂头看着香炉峰在阳光的普照下透出几缕幽幽的紫烟,将目光看向瀑布,帘帘瀑布,顺势而流,像一条白练,从上面一直垂到下面,像是从天上流下来似得,长度可达数千尺,想像后尝试让学生说出对此的感受,并进行交流,其中感情也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也会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其中来,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记忆深刻。

2.3 剖析古诗词

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远大志向,还有诗人的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往往都会融入到自己的诗中,而教师就可以简单的告诉学生在此诗中诗人所赋予的丰富的感情,让学生细细的去体会、研究,让学生找出在此诗中蕴含这一感情的诗句,并进行剖析、证明。

2.4 联系诗人的背景

在小学教育日常教育中,最常用的就是充分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并进行充分的结合,我国流传下来很多具有优美词句并且传承千年的诗篇,这些诗篇通常都是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有感而发并且传达了作者特别多感情的诗篇,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就可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就是曹植在极其无奈的环境下作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最能够精确地表达出作者感情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参与寻找,并分析其中存在的思想感情,这句诗不仅包含了诗人当时被逼无奈的为难和兄弟之情冷漠的伤心,让学生也充分的理解,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2.5 赏析名句

中国古代的诗人经常的会借诗言情、借诗言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诗词也一般都会有丰富的哲理蕴含其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可以让学生赏析、剖析诗中蕴含的道理,也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且写出其中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就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 教育意义

因为我国教育事业在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所以我国逐渐加大了对教育的管辖力度和改革力度,我国对基础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视也是在新课改以后。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而且对于其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小学的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就相应的需要增多,只有将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稳步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被学生正确的树立,只有精确的分析古诗词对当代小学生的重要性,就可以研究如何进行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对学生有一定积极的帮助。

语文教学的每堂课都很重要,但是小学生的专注力难以持久,要想在整堂课上都让他们自始自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是极难的。所以我们更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小学生爱上古诗词,乐学古诗词。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综合素养

一、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选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多地考虑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例如学生学完《用奇谋孔明借箭》后仍意犹未尽,我又以本篇课文为生发点让学生开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专题性阅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1.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等。2.歇后语: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如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

B.【才华展示】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脑力冲浪】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二、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环境、社区、事物……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利用周围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飞满了校园和乡间小道。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拣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此时此刻,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那是多么令学生开心的事啊。在这个活动会上,学生可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有的按颜色归类,有的按形状归类,有的按药用价值归类),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名称和树叶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识字、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会逐步提高,从而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数学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七步诗的意思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古诗教学;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72-01

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其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二)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二)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三)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均有相关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