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2、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3、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的通亮。

4、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5、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6、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7、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8、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9、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起来,是互相的嘲弄和悲哀。

10、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11、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读书笔记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回忆中的过去总是更美,但那确实是我的回忆了。

12、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13、当我失掉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了解更多有益的课外读物,并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阅读的渴望。然而,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面对大部头作品,他们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而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怎么办呢?

为把学生引进文学名著的殿堂,我尝试了以下三种做法。第一,造氛围。每堂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走进名著”,形式多样,进行个性化创作,学生或朗诵、或表演、或讲故事……但内容必须是名著。第二,吊胃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很强的年龄段,利用其喜欢探究问题的特点,在介绍课外书籍的时候可以故意不把精彩的内容讲透,留一些悬念让学生课下解决。在讲读《范进中举》一文时,我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以后还发生了一件好笑的事,你们可以到《儒林外史》这本书中找来读读……”结果很多学生不但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去打秋风”的闹剧,还有兴趣地读起了全书。又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第三,分小组。有些名著比较短,学生可以挤时间细致地读完,而对于长篇名著,学生想细细品读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分段承包,共同完成阅读名著。

二、传授方法

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经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会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所以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心态要平和。现在有很多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阅读作品,阅读时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里想着了解大概内容即可,头脑中猜测着会考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带着杂念,是读不出原著的味道的。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集中精力,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2.教会学生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学生无法做到求甚解。因此,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哪些内容浏览,哪些内容精读。

3.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默读、朗读、浏览、赏析、圈点、批注,等等。我在上名著导读课时,常常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写、抄、评,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名著的门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法,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当学生习惯用某种正确的方法解读文本时,学生就拥有一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能够自由地进进出出,将里面的风景看个究竟。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仅为阅读而阅读并不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尽可能做到“读书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还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学习在于积累,写作更离不开素材的收集。因此读书要做笔记,否则收效甚微。写读书笔记,内容多样,摘抄名句名段名篇、写读后感,等等。这样,日积月累,写作水平自然会提高。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一次完整的名著导读活动视名著篇幅的长短、内容等而定,遵循“计划――实践――评价”的思路,呈现以上四个教学步骤。预设启动关键在“导”,落实过程关键在“读”,生成效果关键在“展”,强化效果关键在“评”。

一、阅读预设――以兴趣引导名著阅读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 初级阶段

(1)目标预设:每周以摘抄为主的读书笔记,能理清故事线索,复述故事梗概,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2)名著范围:①选择七年级课本推荐名著作品,如《繁星》、《春水》、《童年》。②选择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中外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

(3)方法指导:①提供读前、读中指导。包括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及全书架构。②培养良好的做读书笔记习惯,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做摘抄式的读书笔记,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尝试写感想体会。③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故事。

2. 中级阶段

(1)目标预设:自主写读书心得,能对人物形象作简单的评价。

(2)名著范围:①选择八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名人传》。②依据课文向外拓展延伸,课文是节选的可提供全本。如《朝花夕拾》。

(3)方法指导:①有侧重点地识记作家简介,弄清创作背景。②引导写读书心得,记读书笔记。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能对人物作简单的评价。

3. 高级阶段

(1)目标预设:逐步引导学生博览群书,自主地关联有关知识阅读名著,解决阅读困难;初步对名著中有意义的句子、段落或篇章进行赏析;能自编课本剧,并进行针对性表演。

(2)名著范围:①选择九年级课本推荐名著,如,《水浒传》、《格列佛游记》、《简爱》。②确定高级阶段的阅读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名著阅读。

(3)方法指导:①引导学生锻炼模仿名著写作的能力。②理清故事线索,掌握故事大概,分析人物形象。③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编剧、表演。

(二)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1. 创设主要阵地。教室、学生的卧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和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开设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创造读名著的氛围,定期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

2. 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发组成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先睹为快组”,“如饥似渴组”,形形,韵味无穷。

3. 教师下水阅读。语文教师要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激情就是学生最佳的阅读氛围。基于这些认识,我与学生一起阅读名著,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

4. 课内课外渗透。如《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传》,在学习《智取生辰纲》时,学生对杨志丢失生辰纲后的命运及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后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并不急着一一告知故事发展的情节,而是丢出了几个问题:杨志失了生辰纲,他是否能完好无损的交差?等待他的是砍首谢罪还是加官进爵?吴用等人又是怎么处理生辰纲?他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学生想知而不得知,课后,他们自然会搜寻原著的相关章节来解开心头之谜。

二、自主阅读――以开放自主“悦读”名著

(一)泛读为先

泛读是观其大略,是整体把握,是总揽全局,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泛读不是指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而是指从名著的资料和整体框架入手进行阅读。名著的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历史评价等。名著的整体框架包括书中人物及其关系、故事情节梗概等。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的时候,作为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有认真的态度,边阅读边思考,这样才可能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精读为本

在名著阅读中,精读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注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化的解读,品读文本,揣摩结构,鉴赏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心灵“零距离”接触,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

(三)媒体为辅

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为学生了解文学名著开辟了一条新渠道。现在,愈来愈多的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著,就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教师在上相关课文时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再设计相应的观后感、影评活动,通过拓展课外语文资源,来吸引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如在导读《格列佛游记》时,布置学生从网上查找的相关资料并观看电影,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在寻找过程中也逐渐丰厚起来。

(四)写读结合

如何把写与读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应该从片段练习开始,逐步过渡到整篇文章的写作,低起点,缓台阶,稳提升,循序渐进。如读《名人传》,我让学生练习模仿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眼神描写,学生从模写中抓住人物描写的要点,以读带写,事半功倍。

三、生成展示――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1. 可利用课前演讲进行阅读积累。每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把每天看的章节进行复述,从而拓展学生对名著的了解。

2. 可利用阅读阵地进行专题活动。阅读生成课往往是学生的深爱,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阵地,创设不同专题,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以促使学生持久保持阅读兴趣。

①开展名著推介会。利用六册课本后的附录,对教育部推荐的十几部名著进行逐一推介,让学生简介,教师补充有关动人的细节或感人的情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②举办读书交流会、报告会。学生或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或介绍自己喜爱的名著人物,或交流自己悟出的写作技巧,在交流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③开展读书辩论会。开展辩论会,可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敏捷,更深刻,加深学生对名著人物、内容的理解。

④开展名著知识竞赛活动。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一部名著,就以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周末布置,设计相关的题目:作家作品、创作背景、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这种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掌握名著内容的方法,效果尤其明显。

四、总结评价――以考核促进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一、兴趣;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式,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童话、寓言、卡通等活泼的读物;中年级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可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如笔者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一箭双雕。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

二、方法:开启学生阅读之门的钥匙

内容选定后,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可以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效仿。大致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浏览法

对于那些篇幅较长、内容不是很重要的作品,一般只要求了解内容概况、文章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即可。

2.筛选法

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让学生学会抉择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精读法

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或段落,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4.读思结合法

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一定的思考。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5.读记结合法

古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或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赏识:鼓起学生信心之舟的风帆

学生毕竟是学生,做事缺乏恒心,常常是读书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做教师的要经常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无数事实证明,赏识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它是吹向学生心海的和风,能鼓起他们信心之舟的风帆,推动他们更快地驶向成功地彼岸。聪明的教师决不会放过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任何一处闪光点,会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地自信心。有经验的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信,如:

1.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一般五六周召开一次,每次发言人数不少于五人。

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

每隔两三周就举行一次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落后生结对子,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

这种活动,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可谓“一石三鸟”。

四、引导:拨正学生迷惘之旅的罗盘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 苏霍姆林斯基

阅读是人心灵深处的饥渴,是点亮世界的火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说:“阅读天生重要。”一个人知识的丰富、精神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无不来源于阅读,阅读能给人带来终身发展的幸福,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和纳博科夫等世界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国也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美国的布什政府更是在2003年要求国会拨款10亿美圆以加强美国中小学的阅读教学。相比之下,我国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人均购书量目前还在日趋下降,鉴于此,提倡读书,鼓励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培育人的学校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更应该把营造校园浓厚的读书气氛,培育师生的读书习惯,建设书香学校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乡地处偏远农村,经济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我校的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缺乏学习气氛,没有读书习惯也无书可读的家庭环境之中。学校本身的读书状况也不容乐观,学生轻视读书,校园读书空气淡薄,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科学指导,几乎处于无组织状态。我们的学生视野狭窄,文化素养偏低,缺少创造精彩人生的原动力。因此,经过慎重的考虑,我们把大力开展读书活动,积极构建校园阅读生态,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确定为本校的特色。

一、“打造书香校园”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我们把打造书香校园的目标确定为三维。

第一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尤其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具有“可持续性接触知识能力”,让学习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学习与学生相伴终生。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阅读让我的未来更精彩!”

第二维目标: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让阅读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用阅读提升教师素质,用阅读合理释放工作压力。我们对教师提出的口号是:“阅读提升我自己!”

第三维目标:创设学习化、人文化、潜移默化的校园阅读生态环境,让校园氤氲书香。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阅读带动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阅读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学校的口号是“构建阅读生态,打造学校品牌!”

二、“打造 书香校园”应做到的五个结合

(一)、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新课程实验结合起来。

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设计办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还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二)、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中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三)、把“打造书香校园”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

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提高知名度的过程,是打造学校品牌的过程,而要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关键靠的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打造书香校园”必须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政治、历史、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书籍,带动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全方位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创建和积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它能以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激励人、感染人、培养人,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也必然是一朵芬芳着 浓郁文化气息的奇葩。“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就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培育 “勤奋创新、务实严谨”的程中精神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形成文明、合作、爱心、上进的育人环境的过程。

(五)、把“打造书香校园”与实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我们乡中是一所农村学校,除一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将回到农村担负起农民的责任。为使大多数“准农民”走出校园后成为家乡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从而推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将劳动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纳入读书活动之中。尤其在学生即将毕业的九年级,要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集中教育,要求学生读一本劳动技术方面的书,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三、“打造书香校园”的七项措施

(一)、建立读书领导机构,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组织支持。

(二)、建立立体图书网络,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物质保障。

1、学校激活图书室。学校在现有图书资源的基础上逐年购置填充,集中征订报刊杂志建设学校阅览室,并坚持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对师生开放两室。

2、班级建立图书角。发动学生捐书建立班级自己的图书角,每班设立一名图书委员。学生毕业后图书转赠下届学生,使班级图书不断积累丰富。同时,建立班级图书交流制,使班级和班级的图书定时进行交流,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的作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3、师生建立图书架。鼓励师生自主订购报刊图书,建立师生个人小书架。为发动师生订书,我们出台了奖励制度,对措施得力,班级订阅图书数量多的班主任进行奖励,对于教师订阅的图书学校给予20%的资金补贴。同时,开展 “图书共享,精神共享”活动,建立生与生之间的图书共享机制。

(三)、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浓郁氛围。

为在全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我们要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增加文化的含量,在校园,在教学楼、餐厅、宿舍的每面墙壁设置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文化牌,借古今中外文化巨人之口告诉学生读书的意义和方法。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两周出一期校园黑板报,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知识,内容上要求把知识性与人文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目的是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阅读的书页,力求做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

(四)、学生阅读课进两表,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证。

要切实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必须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每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或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

2、每天晚自习之前安排20分钟的学生自主阅读时间,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具体组织。

(五)、加强阅读教学研究,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智力支持。

为引导读书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有效深入的展开,我们要加强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并与市教研室联系申请有关阅读方面的科研课题。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我们要力求产生一系列阅读方面的科研成果,给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六)、开展读书活动,为“打造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师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以唤起师生阅读的原动力,是“打造书香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将定期组织如下活动:

1、两月一次“好书大家读”图书推荐会;

2、每期一次“书籍告诉我”读书知识竞赛;

3、每期一次“请与我分享”读书心得交流会;

4、每期一次“诗思飞扬”诗歌朗诵会;

5、每期一次作文竞赛;

6、每月分别一次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

此外,我们还要创办《书香》月刊,向师生推介优秀图书,介绍阅读理论,同时,刊登师生的读书心得、优秀习作等。

(七)、评价检测常规化,为“打造书香校园”建立激励机制。

读书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并用评价检测激励机制作保障。教师的读书笔记每月由教务员检查一次,把完成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之中。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周由语文教师检查一次督促其完成,把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半期在学生中评选一次“阅读之星”,每学期评选一次“古诗文诵读之星”,每月评选一次优秀读书笔记、手抄报,以先进激励引领全校的 师生。此外,语文考试中要纳入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

四、“打造书香校园”,师生阅读规划

(一)、教师阅读规划:每位教师每年读大部头书籍不少于2本,每星期作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不少于1000字,每月检查一次。

(二)、学生阅读规划:

1、 三年总体要求:

(1)背诵古诗文不少于200篇。

(2)阅读各类图书报刊达到200万字。

(3)写读书笔记达到10万字。

(4)办手抄报30份。

2、平时具体要求:

(1)、每周常规:

a、背诵古诗文2篇。

b、阅读图书报刊2万字,写读书笔记1000字。

c、完成课外阅读试题一份。

(2)、每月办手抄报一份。

3、各阶段阅读计划:

(1)、七年级:

a、背诵:复背1—6年级学过的古诗70首,新背古诗文40篇。

b、阅读:《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繁星 春水》、《爱的教育》等。

(2)、八年级:

a、背诵:古诗文50篇。

b、阅读:《童年》、《名人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格列佛游记》等。

(3)、九年级:

a、背诵:古诗文50篇。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一、做好题型分析,把握中考方向

本届名著阅读类试题从能力考查倾向上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识记类

[典型考题]《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_____、_______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2007年北京市课改区)

[解说]识记类试题有的答案有选择余地,有的则是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等,要求考生准确、熟练地记忆。

2.理解类

[典型考题]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两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2007年湖北省孝感市)

(1)“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人性格特点);(2)“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解说]理解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人物和主要情节有所感悟。考生平时要联系名著写作的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对所读内容作出思考并有所积淀,理解须科学实在、恰如其分,又有自己的个性。

3.评价类

[典型考题]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打死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2007年黄冈市)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为律师的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评价类试题往往与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要求考生对名著中的主要情节或人物作出中肯评价。正确的历史观、开阔的知识面、活跃的思维、严谨的表达对答好这类题很重要。

二、反思名著阅读,加强实践活动

反思平时的名著阅读,往往是教师一布置,学生一读了事。至于学生是否感兴趣读、理解程度如何、阅读效果怎样,则过问太少。鉴于2007年名著阅读类题目的考试要求,当务之急是加强实践活动,优化阅读效果。

1.兴趣互动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第一需要。

2.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显得特别重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名著的魅力,反复实践,成为名著阅读教学的关键。

如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让学生以“保尔精神之我见”或“争做当代保尔”为话题作演讲;看过《三国演义》,我让学生举行“最值得敬仰的英雄”辩论赛;读了《水浒传》,开展讲故事比赛;游水绘园时,我让学生以《汤姆・索亚历险》中的片断为原型表演短剧。这些活动的举办让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提高了审美与评价素养,也增强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大家兴趣高涨,乐此不疲,收益匪浅。

3.合作交流

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直接习得和间接习得两种。直接习得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而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间接习得是指学习别人的经验,把它转化成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描述的就是间接习得的效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甚至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名著阅读交流往往能起到推波助澜之效。

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而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平时应鼓励学生多与他人交流读书体验。课堂上,还可以有意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分配好各自阅读探究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如初三名著阅读――《朝花夕拾》,这是一本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作品,让学生采用小组阅读合作的形式,先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再在全班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借鉴、去伪存真、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效率,优化阅读效果。

4.注重积淀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 兴趣 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种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就阅读量而言,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就有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2.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笔者选择推荐的书目是:七年级上学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七年级下学期:《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上学期《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八年级下学期《十万个为什么》的一、二卷,《格列佛游记》;九年级上学期《水浒传》;九年级下学期:《红楼梦》。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升初;平稳过渡;衔接策略;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69-02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小学、初中两个阶段"互相联系,螺旋上升"。作为中学的起始年级,初一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过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在教学内容上要减缓坡度,增进衔接,在逐渐渗透与铺垫中层层推进,变"突变"为"渐变",在"渐变"中实现"无缝"衔接和平稳过渡。

1 "小升初"知识衔接的策略

"小升初"过渡期指的是初一上学期,刚踏入初中大门,学生对面全新的学习内容,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而他们在心理、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必须借助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完成"小升初"的转变。教师可巧妙运用以下策略来加强"小升初"学生的知识衔接。

1.1 梳理小学、初中阶段教学内容,建构有效教学。如果我们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顾教育的连续性原则,只是就课文讲课文,就知识点讲知识点,只会越忙越乱,事倍功半。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之间,存在较大跨度、空白、断层,而各种实验教材各有侧重,因而教师不能只关注本学段教学,不能只局限当地使用的教材,要博采众长,梳理教材内容,建构有效教学。

例如北师大教材第一单元"童年梦痕",可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活动"我的成长册",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单元,人教版的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落了,我长大了》进行补充、建构。第二单元"秋日撷英"中,《山行》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与其它诗歌对比阅读上。第三单元,"亲情歌吟"可结合苏教版的课文《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也补充人教版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祖父的园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只有把学习内容梳理清晰,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学习才具有连贯性、条理性。

1.2 借小学的知识考查初中要求的能力,温故知新。我校采用入校摸底考试来了解初一新生的知识水平, 例如"把句子改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这类题目,考的是小学的内容,要求却是初中生应具备的能力,知识、能力的衔接初露端倪。这一方法值得借鉴,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诗文复习,可以是应用性填空,如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巧妙设喻,写遥望湖中青山的独特感受的句子" ";可以是按要求写诗句,如写出送别的诗句、蕴含哲理的诗句、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对现代文复习,可以是为学过的伟大人物,像霍金、诺贝尔、司马迁、郑成功写一段人物介绍,写一段颁奖词等等,用这种方法复习旧知识形成新能力,让学生尽快熟悉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

1.3 过渡期课堂教学应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初一新生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法,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教师应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第一单元"童年梦痕"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品味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写的"童年不同样",体会纯真、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方法,才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1.4 比照、分析、寻找中小学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完善。从六年级到初一,从一个学段结束到高一学段的开始,教材衔接上有不少空白。例如小学教材注重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每一单元都有诵读欣赏,突出博闻强记,而中学教材这方面显得薄弱。小学只有少量的浅显文言文,初中则出现文言文单元,篇幅、难度陡增。小学淡化了语法知识、写作手法,而中学对这些都有要求,尤其是文言文学习,像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必须要有一定语法知识基础。教师通过分析,寻找小学、初中教材衔接上的空白,进行补充,使"小升初"知识链接更完善。

1.5 开展班级读书会,提高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阅读量大的学生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在起始年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与监督,通过上展示课, 让学生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分析人物……体验读书的快乐,在阅读的启示和质疑中获得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积极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在活动中爱上语文。

2 中小学语文衔接的内容

了解了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掌握了过渡期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具体应给孩子教些什么,来把他们领入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呢?

2.1 现代文教学方面。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突出"趣",初中课文加入了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突出"理"。小学课文短,较长的《卢沟桥的烽火》也才800多字,而初中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2000多字,跨度大,台阶高。在初一上学期,我们要补充现代文阅读,来联通中小学课堂。

阅读当代名家名篇,尤其是选入各类教材的美文是个不错的方法,像曹文轩、黄蓓佳、林海音的作品被选入不同小学教材。而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旷野的微光》《雨中》《顶碗少年》《学步》《山雨》等30多篇作品入选不同的实验教材,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内在生命的伟大》、林清玄的《桃花心木》《黄金鼠》、肖复兴的《母亲》、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母狼的智慧》、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选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出现在不同的教材中。我们应加以筛选,指导学生阅读美文、陶冶情操,又培养阅读能力,还能洞察世间百态,可谓一举多得。

品析现当代诗歌,可以是"五四"时期徐志摩、郭沫若的新诗,可以是冰心、王宜振、金波的儿童诗,也可以余光中、席慕容的乡愁诗,也可以是舒婷、汪国真的朦胧诗。

关注热门话题文章,如低碳生活、纳米材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气象现象……由此来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初中现代文阅读更强调自己的情感体验,侧重分析和理解,多加了赏析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表达,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语法知识方面,要系统的学习词类划分、句子成分划分,这两点都是为文言文学习做准备。

2.2 文言诗文教学。 古诗词学习方面,搜集整理诗文名句,印发给学生,督促背诵,还可补充不同版本的六年级或初一教材所选的诗词名篇,如《诗经・采薇》(节选),《木兰诗》,《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操的《龟虽寿》,崔颢的《黄鹤楼》,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辛弃疾的《破阵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赵翼的《论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这些都是新课标要求初中生必备的古诗词,而北师大教材没有安排。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重头戏,在北师大版初一上册安排了四篇,其中《童区寄传》、《李寄》难度大,下册六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难度,而《送东阳马生序》特别难。我又查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课本,觉得小学毕业生的文言文基础太薄弱,我们必须要补充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减缓学习的坡度。可从学生熟悉的故事性强、短小精悍的作品着手,以下是我搜集的备选篇目:《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矛与盾》、《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选自《列子》的《两小儿辩日》、《关尹子教射》,选自《史记》的《四面楚歌》,选自《世说新语》的《杨氏之子》、《周处》。柳宗元的《吾腰千钱》,韩愈的《马说》,刘禹锡的《陋室铭》,选自《资治通鉴》的《杨震暮夜却金》、《孙权劝学》,王安石《伤仲永》,清朝彭端淑的《蜀鄙二僧》。

2.3 课外阅读的指导。新课标要求一个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在145万字以上,相当于10本小学语文课本,初中阶段阅读量达到255万字,因而在初一寒假结束时,学生至少应阅读过16本相当于课本厚度的高品质的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图书单,向学生推荐阅读。

寓言故事类:《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故事》、《一千零一夜》

诗歌散文类:《朝花夕拾》、《繁星・春水》、《朱自清散文精选》、《舒婷文集》、《台湾乡愁诗选》、《泰戈尔诗选》。

科普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

课程标准所列的必读书:《西游记》、《水浒传》、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斯威福特的《格列佛游记》、凡尔纳的《80天环游地球》、《海底两万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都可以推荐给初一学生。

"魔鬼字典"中对名著的定义是人人都希望自己读过,但却不愿意去读的书。的确,有些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已很遥远,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达不到而读不下去。我们有必要推荐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书。

国内作品: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秦文君的《南生贾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当代精品建议从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筛选,阅读能力较强的可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阿来的《尘埃落定》、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国外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柯南・道尔的《神探福尔摩斯》。

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

52年前的经典童话----E・B・怀特的《夏洛的网》是关于友谊的故事,讲的是聪明勇敢的蜘蛛夏洛在自己的网上编织"好猪"、"杰出"、"谦虚"等字样,使得小猪威伯在比赛中荣获了大奖,救了他的性命。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他把西方哲学史编入小说讲给孩子们听。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德国女孩安妮・弗兰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了四年,16岁死于伤寒,《安妮日记》真实记录了二战那场人类的噩梦。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英国C・S・路易斯所写《纳尼亚传奇》,共七册的幻想/冒险小说,在西方影响比《指环王》还大,是传世不朽名著,当有人问J・K・罗琳《哈里・波特》系列会是几本书,她回答七本,因为她读过《纳尼亚传奇》是七本,这是两套关于信仰与想象的著作,值得推荐。

课外阅读要有所收获,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应付,不猎奇,不凑热闹,不赶时髦,静下心来沉浸在书里汲取精华。人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多记读书笔记,通过记读书笔记完成词语积累和赏析,通过记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加强概括能力。专家认为,40%的写作能力取决于阅读,通过阅读,厚积薄发,为写作储备能量。

通过对过渡期学习内容的研究、补充,我们的教学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既不重复做工,也不会出现疏漏,不滞后、不越位,点滴渗透、循序渐进,着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培养,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

参考文献